2018-2019学年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浙江省诸暨中学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914年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管里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这些现象 A. 反映了军国主义的泛滥 B. 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 C. 说明了双方都稳操胜券 D. 表明战争进程异常顺利 ‎【答案】B ‎【解析】‎ 材料“去巴黎吃早饭”“圣诞节回家”和“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体现了狂热的战争情绪,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军队的好战情绪,不能说军国主义泛滥,排除A;材料表明双方无法预知战争的残酷性和持久性,排除CD。‎ ‎2.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代争端的祸根。”该“联盟体系” ‎ ‎①直接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 ②掩盖了战争性质 ‎ ‎③加速了战争到来扩大了战争规模 ④形成国联的雏形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14年8月”、“联盟”,结合所学可知,该“联盟体系”指的是1914年7月底,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直接导致两大军事集团剑拔弩张,加速一战的爆发,故①③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两大集团的对峙无法掩盖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故②项错误;国联建立是在1920年,两大军事集团和战后国联的建立没有关系,故④项错误。因此正确项为①③,正确答案为A选项。‎ ‎3.有史学家对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历史叙述:“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该战役 A. 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 B. 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 C. 首次投入了新式武器——坦克 D. 是协约国战争后期发动的反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18年苏维埃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统帅部决定在大批美军运抵欧洲之前打败英法联军,争取在夏季结束战争。同年5月至6月间,德军突破苏瓦松和兰斯间的法军防线,逼近马恩河。此时几十万美军抵达欧洲参战,战局对德国不利。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至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8月4日,此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至此,德国在大战中的败局已定。1918年7月第二次马恩河战役是协约国在一战后期发动的反攻,故D选项符合题意,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914年9月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宣告了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的破产;B选项错误,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是一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C选项错误,索姆河战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的战役。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索姆河战役开始于1916年6月,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在1917年,《布列斯特和约》签署在1918年,凡尔登战役结束在1916年12月,故①④②③排序正确,故B正确,ACD都错误。故选B。‎ ‎5.1917年3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其连任的就职演说中说,“……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经过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要想回头已经不可能,我们国家的命运就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全力去保卫这个国家”。这表明威尔逊 A. 明确表达了美国参战的想法 B. 对俄国的二月革命非常不满 C. 主张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D. 希望协约国取得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那致命的骚乱所造成的30个月来的悲惨事件”是指由萨拉热窝事件引发的一战,由“我们不再是孤立的区域”、“我们已经成为世界公民”可知美国不想再置身事外,故主张放弃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所以C符合题意;题干中的表达并没有明确表达参战的主张,故A错误;题干没有提到二月革命,故B与题干无关;题干表达的是美国自己外交政策的转变意图,与对协约国的态度无关,故排除D。‎ ‎6.有学者指出:“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该学者的观点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 C. 德国不应承担战争责任因为并不是它发动了大战 D. 德国应该受到谴责因为它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在1914年以前,所有欧洲的大国都处在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的状态中,而且越来越趋向使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德国政府只不过是这场普遍性的运动的引导者而已。”可知该学者认为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带有明显的帝国主义特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解放的内容,富有侵略性的民族国家主义情绪不等于民族解放运动,材料体现的是一战爆发的背景不是影响;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和史实可知,德国是这场运动的引导者,它发动了大战并应当承担战争责任;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该学者旨在说明战争是所有欧洲大国的责任,不只是德国利用民族情绪侵略他国。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有人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其主要依据是 A. 双方势均力敌不分胜负 B. 双方都遭受了巨大损失 C. 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D. 无战胜国与战败国之分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这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故B项是主要依据。A项不能成为判断依据。C、D两项表述都有误。‎ ‎8.熊伟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中写道:站到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又确实没有给我们提供什么。人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向题。”作者认为 A. 人类在一战后根本没有进行反思 B. 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 C. 一战使各国都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D. —战造成的物质损失还不够惨痛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类并没有因为这一惨痛经历而变得清醒和理智,也没有因此而变得宽容和公正,他们仍然沿着老式的路数来思索和处理向题”,可见各国并未吸取教训继续我行我素,故选B;A中“根本”,C中“各国”,太绝对,排除;—战造成的物质损失巨大,排除D。‎ ‎9.下面是学生模拟巴黎和会上四个国家代表说的话,对这四个国家的推断正确的是 ‎ ‎ ‎ A. 甲是英国 B. 乙是美国 C. 丙是法国 D. 丁是日本 ‎【答案】C ‎【解析】‎ 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想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做世界霸主,排除A。英国因战争使得经济倒退,向美国借钱来保持世界霸主,排除B。法国却想把德国彻底打败,故选C;德国却想恢复军事力量与经济后再跟美、英、法等国算账,排除D。‎ ‎10.学者评论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这个中欧大帝国解体了,历经6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消失了,其实,在投降前夕,各民族已起义分别成立各自民族国家,宣布脱离帝国。”下列国家属于从这个帝国独立出来的是 A. 保加利亚 B. 罗马尼亚 C. 希腊 D. 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欧、帝国、各民族”可得出这个帝国民族众多,矛盾尖锐,又位于中欧,而且还独立出很多国家,所以这个帝国应该是奥匈帝国,结合所学可知,捷克斯洛伐克是从奥匈帝国中独立出来的,故D选项正确。保加利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就存在的国家,故A 选项错误;罗马尼亚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就存在的国家,故B选项错误;C选项错误,希腊一直存在,不是从奥匈帝国中独立出来的。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一战后,法国为寻求自己的安全保障采取的对策有 ‎ ‎①修筑马其诺防线 ②收复阿尔萨斯——洛林 ③控制萨尔煤矿 ‎ ‎④使莱茵区成为非武装区 ⑤倡导建立国际联盟 ⑥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在其东北边境地区构筑了马奇诺防线,故①项正确;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法德交界处重要的政治经济地区,一战后法国收复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削弱了德国的力量,有利于保障自己的安全,故②项符合题意,正确;萨尔煤矿资源丰富,是德国的工业支柱,一战后法国为了削弱德国,控制了萨尔煤矿,有利于保障自己的安全,故③项符合题意,正确;《凡尔赛和约》规定莱茵河以东50公里内德国不得驻军设防,就是所谓的莱因非军事区,这有利于法国保障自己的安全,故④项符合题意,正确;倡导建立国际联盟的国家是美国,故⑤项错误;1938年10月德国吞并奥地利不利于保障法国的安全,故⑥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①②③④,正确答案为A选项。‎ ‎12.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在确定匈牙利的战后国界时,它被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新的边界将大约三分之一的匈牙利人排除在外,原来在中欧居统治地位的匈牙利现在被削弱成一个小国。身处敌对的“小协约国”的侧翼,匈牙利将它的外交政策朝向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后来在(20 世纪)30年代又转向同样对凡尔赛体系怀有强烈不满的纳粹德国。上述现象反映了 A. 法国为寻求安全保障在一战后加入了“小协约国”‎ B. 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问题按照民族自决原则来处理 C. 匈牙利在20 世纪30 年代加入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 D. 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的建立对匈牙利所产生的影响与对捷克斯洛伐克产生的影响完全不同;匈牙利变成了弱国;从而外交政策随时变化,反映出欧洲国际关系新体系暂时缓和了矛盾却不具有稳定性,故选D;其他选项皆可排除。‎ ‎13.1920年,美国海军部长丹尼尔斯宣称将在五年内建造137艘军舰,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表示:“大不列颠宁愿花尽最后一分钱,也要保持海军对美国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优势。”日本则公布了规模巨大的八八舰队计划。以上事件作为史料可以证明 A. 《五国条约》收效甚微,成为一纸空文 B. 美国倡导召开华盛顿会议有其必要性 C. 日本的扩张已经威胁到美英的利益 D. 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角逐海上霸权,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海军军备竞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调整海军力量对比和重新划分远东、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需要召开国际会议来协调,故B项正确;材料“1920年”,而华盛顿会议是1921年召开的,故A项排除;C项包含在B项之中;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海军力量的状况,故D项排除。‎ ‎14.国际联盟是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下列有关国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总部设在日内瓦万国宫 B. 正式成立于巴黎和会期间 C. “促进国际合作”是其宗旨 D. 对战败国殖民地实行“委任统治”‎ ‎【答案】B ‎【解析】‎ 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国际联盟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故选B;ACD符合所学,排除。‎ ‎15.读“纳粹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如下),影响表中数据变化的因素包括 ‎ ‎①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②希特勒的煽动性宣传 ‎ ‎③德国人民的民族情绪 ④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员 ‎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国会名次 ‎9‎ ‎2‎ ‎1‎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使德国国内矛盾空前严重,而当时的德国政府对消除危机束手无策,垄断资产阶级对此极为不满,越来越倾向于建立独裁政府,德国极右势力趁机抬头,纳粹党势力壮大,故①项正确;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利用德国社会对《凡尔赛和约》存在的不满情绪,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壮大纳粹党的力量,故②③项正确;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的时间是1933年1月,是纳粹党员人数和国会议席数量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故④项错误;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项为①②③,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某国际协定规定:“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备,并且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将被责成履行撤退,不得损害上述设备。”根据该条款 A. 德国吞并奥地利 B. 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 C. 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 D. 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 联合王国、法国和意大利同意从领土上撤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责成;履行撤退”结合所学可知该协定是1938年9月达成的慕尼黑协定,根据慕尼黑协定相关所学可知,德国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德国在1938年3月吞并奥地利,材料并未涉及奥地利;C选项错误,材料与阿尔巴尼亚无关;D选项错误,1939年3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与材料中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被要求从该地区撤退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1940年上半年,德国进口所需 80%的橡胶、65%的锡、70%的铜、50%的铝、25%的锌都来自苏联,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这一现象 A. 说明苏联违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原则 B. 彻底改变了欧洲战场的战略态势 C. 表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 D. 苏联在履行作为德国盟友的职责 ‎【答案】C ‎【解析】‎ 由“斯大林填补了希特勒矿产品供应的重要缺口”说明二战初期苏联为德国提供了物资,故选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元旦,排除A;材料是增强了德国的侵略扩张的能力,排除B;苏德国家利益不同,不可能成为盟友关系,排除D。‎ ‎18.下图为纳粹德国进攻示意图,与图中数字①②③④对应的国家是 ‎ ‎ ‎ A. 法国、英国、奥地利、苏联 B. 英国、法国、奥地利、苏联 C. 英国、奥地利、法国、苏联 D. 英国、法国、奥地利、美国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1940年7月到10月,德国实行“海狮计划”,进攻英国。1940年5-6月,德国进攻法国,同年6月22日,法国投降。1938年吞并奥地利。1941年6月22 进攻苏联。故选B。‎ ‎19.1940年,同盟国预料(德军)像1914年那样,主要的进攻将发生在比利时中部地区。德国人原来的也是这样计划的,只是在几个月前作了改变。因此,法英两国把他们装备最好的军队都调往比利时。德军改变后的军事方案代号是 A. “黄色方案”‎ B. “施里芬计划”‎ C. “曼斯坦因方案”‎ D. “巴巴罗萨计划”‎ ‎【答案】C ‎【解析】‎ ‎ “黄色方案”是1939年德国制定的灭亡法国,孤立英国的方案,主要的进攻区是比利时中部地区,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施里芬计划”是一战时期的计划,故B错误;“曼斯坦因方案”是将德军主力放在法德交界的阿登森林山区,对法军造成突然袭击,是德国临时改变原定计划而实行的,故C正确;“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侵略苏联的计划,故D错误。故选C。‎ ‎20.1940年5月,英国新任首相丘吉尔发誓要同“那种在黑暗的、悲哀的人类罪恶的目录册中都容纳不下的极恶暴政”进行不妥协的战斗,他向美国发出呼吁:“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把活干完。”对此后来美国 A. 通过新的《中立法》‎ B. 通过《租借法》‎ C. 发表《大西洋宪章》‎ D. 签订莫斯科议定书 ‎【答案】B ‎【解析】‎ ‎1941年1月6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向国会提出《增强美国防御法案》,即《租借法案》,“给我们工具,我们就会把活干完。”说明英国租借法案的支持,B正确;A是1935年通过;C涉及发表《大西洋宪章》,是关于领土问题,排除;D是美英提供给苏联的协议书。‎ ‎21.“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故事,因为敌人越来越靠近了,而当年的历史英雄们,他们处于困境当中,看不到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说这是一个充满悬念的故事。”这是根据二战时期真实历史改编的故事。该故事描述的战役是 A. 敦刻尔克大撤退 B. 不列颠之战 C. 诺曼底登陆 D. 中途岛战役 ‎【答案】A ‎【解析】‎ 由“与时间赛跑”“敌人越来越靠近了”、“处于困境当中”和“二战时期真实历史”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英法联军的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故选A;BCD均与题不符,故排除。‎ ‎22.戴高乐将军在著名的“6月18日号召”中讲到:“我,戴高乐将军,此刻在伦敦,我请现在或即将在英国领土上的、带着武器或不带武器的法国军官和士兵……我请你们与我联系。不论如何,法国抵抗运动的烈火不应熄灭,也不会熄灭。”这一号召发表的时间最早应该是在 A. 1939年 B. 1940年 C. 1941年 D. 1942年 ‎【答案】B ‎【解析】‎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战场主要在北欧,A错误;1940年战场开始扩大,波兰、法国相继沦陷,欧洲大陆陷落,法国流亡军队在英组织流亡政府,B正确;1941年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更多的国家卷入,C错误;1942年主要战场开始发生转折,D错误。‎ ‎23.理查德•佐尔格被誉为“红色间谍大师”。1941年9月15日,他向莫斯科发出了一份极具价值的电报,斯大林如同吃了定心丸,立即放心大胆地将远东地区半数以上的苏军调往西线的欧洲战场。这份电报的主要内容最有可能是 A. 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B. 日本将南进对美作战 C. 德、意、日组成三国军事同盟 D. 德国的巴巴罗萨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所学可知,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斯大林担心日本也会进攻苏联,理查德致电斯大林告诉他日本不会进攻苏联,反而会南进转向美国作战,因此斯大林将远东地区的军队调往西线的欧洲战场,故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1941年美英等同盟国制订了先打败德国后对付日本的 ‎ ‎“先欧后亚”战略总方针,不是斯大林将远东地区苏军调往西线作战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1940年9月,德、意、日组成三国军事同盟,与1941年9月斯大林将远东地区苏军调往西线作战无关;D选项错误,“巴巴罗萨计划”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的侵略苏联的行动代号,不是斯大林将远东地区苏军调往西线作战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24.以下是德军对某次战役失败的原因分析:我军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伤亡惨重,最后因为在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这次战役是指 A. 列宁格勒战役 B. 莫斯科战役 C. 斯大林格勒战役 D. 库尔斯克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所学可知这次战役是1943年7月5日–8月27日间进行的库尔斯克战役,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盟军登陆西西里岛的时间是1943年8月,列宁格勒战役德军战败的时间是1943年1月,所以列宁格勒战役的失败与西西里岛战役无关;B选项错误,莫斯科战役德军战败的时间是1942年4月,所以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与西西里岛战役无关;C选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战败的时间是1943年2月,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与西西里岛战役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5.二战期间,美日双方在下图所示地点发生过长达半年的激烈争夺战。该战役 A. 拉开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 B. 导致太平洋战争开始出现转折 C.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D. 使美军此后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示中“瓜达尔卡纳尔岛”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示反映的是1942年8‎ 月7日---1943年2月9日期间太平洋战场中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继中途岛战役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使美军此后牢牢掌握太平洋战场主动权,故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拉开了太平洋战争序幕的是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B选项错误,导致太平洋战争开始出现转折的是中途岛战役;C选项错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在1942年1月,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之前。因此正确答案为D选项。‎ ‎26.《作为武器的图书》中记载:“1944年6月6日,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诺曼底。几天后,美国将无数箱图书运抵诺曼底,发往法国各地书店。随后,数以万计的美国图书陆续到达,发往整个欧洲。”美国运输图书的主要目的是 A. 扩张美国意识形态和文化影响力 B. 争夺原德占区的图书市场份额 C. 为击败德国法西斯提供思想武器 D. 为盟军前线将士提供文化休闲 ‎【答案】A ‎【解析】‎ 这一题需要结合所述时间来考虑,当时是1944年6月,距离德国的失败还有不足一年的时间,反法西斯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作为美国这样的大国,它已经开始谋划战后的布局了,因为美国通过二战已经将自己的实力发展到了极致,所以战后谋求世界霸权成为既定的目标,所以会借助二战后期去实施这一计划,故选A。‎ ‎27.某国际会议通过的文件指出:“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该国际会议召开地位于下图中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结合相关所学可知这是德国投降后,1945年7月以中美英三国名义在德国波茨坦发表的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结合地图所知,波茨坦是图中②的地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①地点是雅尔塔,不符合题意;C选项错误,③地点是开罗,不符合题意;D选项错误,④地点是德黑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8.用特殊的代号表示某种军事行动是军事史上的常见现象,下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巴巴罗萨计划”②“海狮计划”③“火炬计划”④“曼斯坦因方案”‎ A. ④②①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所学可知,“巴巴罗萨计划”是1940年12月德国发布的侵略苏联行动的代号;1940年7月德国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1942年11月,美英联军在西北非实行代号为“火炬”的两栖登陆;1940年5月,德国执行进攻法国的“曼施坦因方案”。因此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④②①③,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丘吉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于 1948——1954 年间出版,他是当时唯一亲笔留下回忆录的大国领导人。这本回忆录 A. 因属于一手史料而真实可信 B. 因主观性强而降低史料价值 C. 因孤证不立而史料价值有限 D. 因亲身经历而符合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 丘吉尔撰写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属于二手资料,因主观性强而降低史料价值,排除A,故选B;《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可以与其他史料向参照,排除C;《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有亲身经历但有主观因素在里面,排除D。‎ ‎30.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A. 历史评价都具有主观性 B. 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C. 历史史实具有不确定性 D. 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 ‎【答案】D ‎【解析】‎ 随着史学研究成果的推进,十四年抗战更能体现出抗战的全民性,因此替代以前提到的八年抗战,这说明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变化,故D正确;历史评价要依据客观事实,故A正确;历史评价不因为时代需要而改变,故B错误;历史史实是确定不变的,改变的是历史评价,故C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31.20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其必然性,也给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之战,殆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也,与一域中国与国相互之战既异,与一国中人与人相互之战更异”。 ‎ ‎——引自梁启超《欧洲战役史论》(1914年) ‎ 材料二 “中国如仍守中立,即是孤立,无论战时战后,匪惟不能与各国立于同等地位,且一切不能与闻,受人处分而已……为中国计,当自动参加,以取得在世界上之同情及国际上之地位”。 ‎ ‎——引自许田《对德奥宣战》(《近代史资料》)(总2号)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认为欧洲战役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出现“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政府“自动参加”(即对德奥宣战)的主要目的并用史实分析一战结束后这一目的的达成情况。‎ ‎【答案】(1)特点:世界性战争。‎ 原因: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变得空前激烈;生产力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世界性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必要条件。‎ ‎(2)目的:取得与各国的平等地位,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达成情况:一方面,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期间签署《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山东问题终获解决,这是当时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另一方面,中国并未取得与列强的平等地位。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今之战,殆全世界人类相互之战也,与一域中国与国相互之战既异,与一国中人与人相互之战更异”可知梁启超认为欧洲战役是一场世界性战役。原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的世界已经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因此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依据材料“以取得在世界上之同情及国际上之地位”可知中国参战是为了取得与各国的平等地位,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依据一战的影响相关所学可知,一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以战胜国的身份出席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期间签署《中日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山东问题终获解决,这是当时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但是中国并未取得与列强的平等地位。巴黎和会上列强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没有一个国家预料到要进行一场长期的战争,因而也没有哪一国拟定工业动员的计划。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临时准备。1916年,每一国政府都建立了一套政府部门、署局机关、政务会和专门委员会,以便在各方面协调政府进行战争的努力。……“计划经济”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为交战中的各个国家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精神上的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 ‎ ‎——摘编自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 材料二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致力于把德国的精力限制在欧洲大陆,并通过精心建立一个制约性的同盟体系来维护帝国的安全。1890年俾斯麦遭解职后,德皇威廉二世认为德国“领土太小”,“缺乏空间”,他说“巨浪在有力地冲击着我们的国门,并且催促着我们作为一个大国维持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盛顿会议通过国际协议实现了英美海上霸权的转移。 ‎ ‎——据朱东来《大国崛起》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这场战争在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及英国应对这一转变而采取的外交行动。②英美海上霸权转移的“协议”内容及这一协议签署的国际背景。‎ ‎【答案】(1)影响:强化政府干预经济的职能(或“加强了社会生产计划性”也可);欧洲在世界工业生产和财政金融上的地位下降,对世界经济的控制力不断衰弱;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和资本输出国;日本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2)选择阐释①转变:由建立欧洲大陆同盟到追求世界霸权。‎ 外交行动:英国调整了与法国、俄国的关系,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国、俄国签订了协约,组建了协约国军事集团。‎ 选择阐释②内容: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 背景:美国希望扩大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因此需要限制日本扩张;英美日等国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如答“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不给分,答“华盛顿会议召开,《四国条约》签署”可给适当分)‎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依据材料“‘计划经济’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先得到了应用”可知政府干预经济的加强,结合一战后国际的形势相关所学可知经济方面国家实力的盛衰,欧洲地位下降,美国成为最大的债权国,日本也得以崛起,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2)本题为选择论述题,选择一个主题论述即可。依据材料二可知德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是由建立欧洲大陆同盟到追求世界霸权。结合一战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为此英国调整了与法国、俄国的关系,分别在1904年和1907年与法国、俄国签订了协约,组建了协约国军事集团。依据材料二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可知英美海上霸权转移的“协议”内容是通过《五国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比例和各国航空母舰总吨位限额。结合华盛顿体系建立的背景可知其背景是美国希望扩大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因此需要限制日本扩张,同时英美日等国也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召开之时,主要战胜国尤其是美、英、法三国的战略考虑是大相径庭的。美国要以美国的理想方式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美国又要占领导地位;英国则想保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优势,并建立不受法国独家支配的欧洲大陆均势平衡的局面;法国复仇心切,要重建它在欧洲的霸权。在这一背景下,巴黎和会从一开始就矛盾重重、争执不断。 ‎ ‎——摘编自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后,日本并不满意在华盛顿会议上得到的利益,美国依旧是日本在亚洲的主要对手,两国的矛盾有增无减。1923年,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美国发放高息债券,引起了日本的反感。1924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甚至有人叫嚣要用战争解决问题。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 ‎ ‎——摘编自刘长敏《国际关系体系与格局(1618—1945):理论框架与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巴黎和会的“三巨头”及大国间的矛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对华盛顿体系不满的原因。‎ ‎【答案】(1)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矛盾:美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领导权;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大陆;英国为防止法国过分强大,不愿过分削弱德国,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 ‎(2)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对日军事戒备;美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的争夺。‎ ‎【解析】‎ ‎【详解】(1)结合巴黎和会相关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三巨头”指的是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矛盾:依据材料“美国要以美国的理想方式来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在这个新秩序中,美国又要占领导地位;英国则想保持它在世界事务中的传统优势,并建立不受法国独家支配的欧洲大陆均势平衡的局面;法国复仇心切,要重建它在欧洲的霸权。”结合巴黎和会相关所学可知大国间的矛盾是美国与英国争夺世界领导权,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德国,企图称霸欧洲大陆,而英国为防止法国过分强大,不愿过分削弱德国,要求维护欧洲大陆的均势。‎ ‎(2)依据材料“美国国会通过了新的移民法,排斥日本移民入境,使日本爆发了反美抗议浪潮”、“英国在华盛顿会议后就认定今后与日本之间必有一战,并开始在新加坡扩建海军基地,修建防御工事,与日本的关系骤然紧张。”结合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关所学可知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海军的发展,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独霸的局面,美国限制日本移民入境,英国对日军事戒备,美英加紧和日本在亚洲的争夺。这些因素都导致日本对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签订的某协定的附件(节选): 联合王国陛下政府和法国政府是在坚持9月19日英法建议第6款所规定的提议的基础上参加上述协定的缔结。前项建议第6‎ 款是涉及对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新疆界面临无端侵略时的一项国际保证问题。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 ‎——齐涛《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材料二我们这次的救援行动不能称之为胜利。撤退从来都不是赢得战争胜利的途径,可是要知道一点,这次的救援行动却预示着胜利……欧洲的大部分领地,以及很多著名的古国都已经沦陷,或者正在沦陷,我们决不能犹豫,决不能失去信心,我们肯定会在战争中坚持到底。我们作战的战场在法国、海上和大洋中,以后我们会越来越有信心和能力在空中的战场作战。 ‎ ‎——温斯顿•丘吉尔 1940年6月议会演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依据材料一,指出该协定的名称及其体现的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结合相关史实,从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角度简评该政策。‎ ‎(2)概括材料二中“预示着胜利的救援行动”的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为了推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所做的努力。‎ ‎【答案】(1)名称:慕尼黑协定;政策:绥靖政策。‎ 主观目的:避战自保。‎ 客观效果:加速战争爆发,法国被迫投降、英国损失惨重。‎ ‎(2)意义:敦刻尔克撤退,为反攻保存了大量实力。‎ 努力: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反对纳粹重建和平的决心;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英美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1942年元旦,英美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时间“1938年”和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是慕尼黑协定的内容。联系相关所学可知,慕尼黑协定体现的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是绥靖政策。结合所学可知两国推行这一政策的主观目的是避战自保。结合慕尼黑协定的影响可知它从客观上加速了战争爆发,法国被迫投降、英国损失惨重。‎ ‎(2)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所学可知,这次救援行为指的是敦刻尔克撤退,结合敦刻尔克的意义相关所学可知敦刻尔克为反攻保存了实力。努力:‎ 依据相关所学可知,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表示了反对纳粹重建和平的决心;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在莫斯科签订关于英美以武器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联合行动。1942年元旦,英美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