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讲义: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讲义:第5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课前自我把脉 ‎1.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2015·江苏高考·27①]‎ ‎2.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2015·天津高考·9C]‎ ‎3.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2014·课标全国卷Ⅱ·20①]‎ ‎4.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2014·北京高考·26①]‎ ‎5.意识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2014·天津高考·4A]‎ ‎6.意识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2014·天津高考·4C]‎ ‎[提示]‎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不是直接改造客观世界,而是通过实践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而不是客观存在直接移入人脑的。‎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因此不能说总是融合的。‎ ‎4.意识源于物质,而不是来源于主观想象。‎ ‎5.意识不仅能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也能反映客观对象的现象。‎ ‎6.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考点一 意识的本质 知识精讲 ‎1.意识的起源: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刺激感应、感觉和心理)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生成,促进了意识的表达手段——语言的产生,提供和丰富了意识的内容。‎ ‎2.意识的生理基础 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2)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人脑对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仅包括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可以在语言刺激下产生人所特有的第二信号系统。‎ 特别提醒 第一,没有人脑,就没有意识;但有了人脑,不一定就会产生意识。要产生意识,除了人脑,还必须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使客观存在作用于人脑。‎ 第二,意识只是人脑的特有机能,动物的大脑不会产生意识。‎ 第三,电脑不会产生意识,也不能代替人脑。电脑是人类意识活动的产物,接受人的指令进行工作,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3.意识的本质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不能产生、发展。‎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客观世界反映到人脑中,必然要进行加工改造,以主观的形式而存在,因而意识是主观的,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特别提醒 正确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形式的主观性 内容的客观性 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无论深刻的意识还是肤浅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形式的主观性 ‎①从意识的主观形式上看,意识是由知识、情感、意志等各种反映形式共同组成的完整体系;‎ ‎②从意识的主观差别看,对于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地位、知识水平等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反映;‎ ‎③从意识的主观特征看,意识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仅是对客观对象的近似真实的摹写,还可能是对现实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  4.物质决定意识 从时间上看 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从性质上看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依赖于物质 从地位上看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  图示:‎ 特别提醒 注意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意识依赖于物质,并不意味着意识是物质的被动反映。‎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将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混淆 提醒 ‎ 反应是指有机体受体内或体外的刺激而引起的相应的活动,也指物质受作用而引起变化的现象和过程。反映是物与物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程,其中人的心理是反映的最高形式。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且能指导人的行动。‎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②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③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④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人、动物、植物都具有反应特性,并且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因此①④入选;植物的反应特性,不同于人的反应,这种反应不能等同于意识,因此②不选;③中“同样”表述错误。‎ 易错点二:认为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提醒 ‎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但离开了客观存在,人脑不会产生意识。‎ ‎ 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这表明 (  )‎ 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 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 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答案 D 解析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并不一定产生意识,因而D入选;A、B表述错误;C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固本随练 ‎1.[2016·湖北七市调研]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有时候眼见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 ‎①错觉的客观存在表明了其具有物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有时并不是对物质的反映 ③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错觉是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任何意识都是物质的反映,排除②。错觉是意识范畴,是对客观存在的歪曲的反映,故选D项。①不正确,舍去。‎ ‎2.[2015·广东茂名二模]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可见(  )‎ A.思维与存在是同一性的 B.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C.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创新2.0相互作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C项。A、B两项体现意识能动性,D项说明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排除A、B、D三项。‎ ‎3.[2016·烟台调研]研究发现,“太阳出来喜洋洋”有充足的科学依据。当阳光照射皮肤时,人体产生的维生素D3会使大脑分泌一种名叫血清素的激素,从而让人愉悦放松。这进一步佐证了(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③意识是人脑活动的产物 ④意识对人体生理有调节作用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排除③。通过研究揭示“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科学依据,佐证了①。阳光照射,大脑分泌血清素,让人愉悦放松,说明了②。题干未说明④。‎ ‎4.[2016·莆田质检]“人间随处有诗意,千年至美莫如诗。”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情意、思想内容)和象(景象、画面)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诗词的意境是(  )‎ A.人脑加工改造的产物,其本质是人脑的机能 B.诗人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 C.诗人通过直接再现自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寓情于景 D.艺术家自身主体意识的产物,是实现艺术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 答案 B 解析 诗词意境其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排除A项。诗词意境是诗人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能动地反映客观存在,源于客观事物,不是主体意识的产物,排除D项,选B项。诗人借助自然景色,抒发自身情感,并不是直接再现自然,排除C项。‎ ‎5.[2015·河北邯郸期末]文人云: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地上者妙在丘壑深邃,画上者妙在笔墨淋漓,梦中者妙在景象变幻,胸中者妙在位置自如。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 ‎①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再现 ②地上之山水是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的内容 ③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是对地上之山水的主观映象 ④画上、梦中、胸中之山水之妙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 A.①② B.③④ ‎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主观因素影响,不是机械再现,具有创造性,①错误;画上、梦中、胸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②③正确;意识源于客观事物,而非源于创作者的智慧和情感,④错误。‎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福建卷·34‎ ‎2015·重庆卷·3‎ ‎2015·四川卷·6‎ ‎2014·天津卷·4‎ ‎……‎ 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形式出现,考查考生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 命题点1 意识的起源 例1  [2015·福建高考]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下列能正确反映意识产生的历史演进顺序的选项是(  )‎ ‎①滴水穿石 ②根系沃土 ③敬德保民 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答案 A 解析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联系教材,意识的起源大致经历的过程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一切生命物质的感应特性→高等动物的心理活动→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对应①→②→④→③,故本题选A。‎ 例2  [2015·重庆高考]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人正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人类在享受机器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担心某一天机器人会在智能上超越人类,就像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人被机器人关在“动物园”中,供机器人观赏。科幻电影表达的这种观念(  )‎ A.否认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B.证实了机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说明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D.体现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否定过程 答案 A 解析 科幻电影所描绘的场景表达的观点是机器人可以产生意识,而实际上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单纯的机械不可能产生意识,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是人脑的机能,B认为机器人有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C不符合题意,科幻电影描述的是机器人的智能发展,而不是人类认识的发展;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强调事物自身的否定。‎ 命题点2 意识的生理基础 例3  [2013·江苏高考]有研究表明,“江南style”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世界,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江南style”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  )‎ 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 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 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 A 解析 B、C、D与题意不符。人们之所以喜欢“江南style”,原因之一是“江南style” 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故表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选A项。‎ 命题点3 意识的本质 例4  [2015·四川高考]观察上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不同的人对同一对象产生了不同的“联想”,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符合题意;漫画中不同人产生的不同“联想”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说明了人的意识无论正确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④符合题意。漫画中的“联想”只是一种主观活动,没有建立起“客观”的联系,①不符合题意;③中的“决定”否定了其他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影响,不正确。‎ 例5  [2014·天津高考]现实世界的空间是三维的,绘画作为平面艺术是二维的。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这种现象表明,意识是(  )‎ A.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 B.对客观对象能动的反映 C.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 D.对客观对象的直观反映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画家在二维平面所画的,只能是三维现实空间中实际物体的一部分,而人脑则通过这个部分将其想象成完整情形”并没有涉及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正确的反映,更不是直观的反映,排除A、C、D三项;意识的作用就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再加工”,即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选项为B项。‎ 例6  [2014·北京高考]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与古代农民的农舍和劳作有关。农舍是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从农舍得到空间观念。“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由农舍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这表明(  )‎ ‎①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 ②中国早期的时空观念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③时空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时空观念对社会生活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时空观念属于意识、认识的范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中“时空观念来源于主观想象”很显然是错误的,②中时空观念产生于农业文明(实践)则是正确的;时空观念属于意识范畴,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所以③是正确的;④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故排除。‎ 随堂高考 ‎1.[2014·上海高考]亚里士多德从人的自然发展角度,即从人由身体、情感到理性的自然发展过程来思考教育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从人与社会联系和交往来思考教育问题。两者虽有不同,但都基于对教育对象——人的尊重。他们思考的角度表明(  )‎ A.教育应该反映客观世界 B.教育应该解释客观世界 C.教育应该推动客观世界发展 D.教育应该改造客观世界 答案 A 解析 虽然亚里士多德和马克思强调的角度不同,但都要求教育反映客观世界,A当选;材料不是强调解释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推动客观世界发展,B、C、D不选。‎ ‎2.[2014·江苏高考]被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其设计源自江南风景中的曲径流水、雕窗匾额、楹联书画……置身于其中,“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A.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B.意识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 C.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D.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为背景,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风载书声出藕花”的江南情思油然而生体现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未涉及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C项正确,A项不选;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世界的桥梁,B项错误;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 ‎3.[2014·海南高考]《山海经》中追日的“夸父”,《淮南子》中射日的“后羿”,《西游记》中七十二变的“孙悟空”和《聊斋志异》中一个个善良的“狐仙”,这些虚构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原型”。这是因为(  )‎ ‎①意识本质上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意识能够在反映现实世界基础上创造幻想的世界 ③观念中的矛盾与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不具有同一性 ④观念中的矛盾的解决取决于人的意识的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上述材料中虚构的形象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原型”的反映,①符合题意;上述神话故事是作者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幻想的世界,②符合题意;观念中的矛盾是对现实生活中矛盾的反映,二者具有同一性,③说法错误;④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4.[2013·课标全国卷Ⅱ]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说,自己的作品与家乡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艺术风格也深受故乡的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的影响。莫言独具特色的小说创作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  )‎ ‎①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②意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方式可以而且应当是多种多样的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 ‎④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映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 A.①② B.①③ ‎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莫言的作品特点为背景,考查意识的作用。①错误,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形式不能决定内容;②正确,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陷入唯心主义,故排除;④正确,意识的形成受人的主观因素制约。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5.[2013·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化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化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化创作的主观性和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答案 C 解析 A错误,丰富的想象力属于主观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B错误,文学创作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D中的“客观描述”的说法错误,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莫言主观创造的产物;C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考点二 意识的能动作用 知识精讲 ‎1.意识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 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之前还要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反映什么,源于实践活动的需要 主动创造性 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特别提醒 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就每个人来说,就认识的每一次实现而言,认识是有限的;就整个人类的无限发展和人类认识不断前进的历史趋势而言,认识又是无限的。‎ ‎2.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总之,意识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特别提醒 (1)不能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可分割。‎ ‎(2)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实践,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3)不能认为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就意味着同一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正确意识只能有一个。‎ ‎(4)不能认为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具有反作用。‎ ‎(5)不能认为“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同时,意识又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如下图所示:‎ ‎(2)方法论 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其二,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特别提醒 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物质的决定作用是前提,是第一性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性的。‎ ‎4.意识的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的区别和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 区别 内涵 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的积极主动、自觉的反映 又叫自觉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表现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能动的反映和能动的反作用 ‎ “想”“做”“精神状态”‎ 联系 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能动作用的第二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反作用包含于主观能动性,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认为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提醒 ‎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但都必须通过实践这个桥梁。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但它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人们的行为,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现在的星空,“昨夜星辰”又添新客,人造地球卫星、空间站、太空探测器等“人造星辰”悠然转动运行;现在的地面人工湖、人工林已不罕见,可谓莽原缠玉带,高峡出平湖,荒山披绿装,沙漠变良田。这些事实说明(  )‎ A.人的意识能够直接改变客观事物 B.人的意识能够与任何事物相互作用 C.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D.人的意识能够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任何意志发生变化 答案 C 解析 星空中添的新客,地面的人工湖、人工林等,是人类有意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果,反映了人的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故C正确;A、B、D三项表述错误。‎ 易错点二:认为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提醒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意识具有反作用,意识的反作用要依赖于物质手段与条件,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但并不是直接派生出物质力量。‎  2015年5月31日,新华社柏林体育专电发表评论:反腐才能提振足球正能量。从哲学的角度看,正能量具有(  )‎ ‎①能动性,能够给人带来信心和力量'②创造性,能够创造出独立于物质之外的精神' ③反作用,能够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 ④指导作用,能够将人们的愿望直接变成现实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②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错误;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将愿望变为现实,④错误;正能量属于意识,①③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符合题意,故选B。‎ 固本随练 ‎1.[2016·乌鲁木齐一诊]有人曾向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询问人们产生恐惧的原因,他回答说:“因为我们害怕失去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如果我们能够看开自己所拥有的亲友、财产、美德与个性等,我们就不会害怕了。因此,是我们对已知事物的执着在我们的大脑中制造了恐惧,而不是我们并不可知的事物造成了恐惧。”克里希那穆提的这一回答强调了(  )‎ ‎①意识以人脑为物质载体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映象 ③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 ④意识对生理的调控作用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对已知事物的执着在我们的大脑中制造了恐惧,说明了②。看开已拥有的事物,就不会恐惧,对已知事物的执着制造恐惧,说明了③。①④在题干中未体现。‎ ‎2.[2016·山西三校联盟]有科学家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伟大的作家或者演说家更经常使用他们的左侧大脑,或者一侧大脑的神经细胞更加丰富。事实上,所有大脑区域的链接才使人类能够从事创造性或者逻辑性活动。这一研究活动(  )‎ ‎①遵循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道理 ②佐证了意识是人脑所特有的机能 ③是发挥意识创造性的能动性活动 ④承认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③④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不是强调意识是人脑所特有,排除②。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是发挥意识创造性的能动性活动,选③。科学家认为,所有大脑区域的链接才使人类能够进行逻辑性活动,是根据人脑的结构特点作出的判断,故选①。④说明意识的起源,与题干无关。‎ ‎3.[2015·河南豫东、豫北模拟]1989年上映的科幻影片《回到未来2》中,主人公乘坐时光汽车从1985年穿越到2015年,看到了很多不可思议的场景。电影关于2015年的预言——可穿戴技术、3D电影、视频通话——这些都已实现,但磁悬浮滑板、飞行汽车未能真正成为现实。人们对未来世界的预言(  )‎ ‎①来源于人脑的主观想象 ②是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 ‎③如实地反映了社会发展 ④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任何意识都源于客观存在,对未来世界的预言,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故选②④,舍去①。预言不一定正确,不选③。‎ ‎4.自从“反四风”运动开展以来,高端餐饮业遭遇寒冬。某市高端餐厅“皇宫大酒店”更名为“百姓大酒店”,走“尝百姓餐饮,品百味人生”的路子,推出特价菜,每天都有新鲜的特价单品,其他菜品价格也能为大众所接受,招揽了许多寻常百姓人家。该餐厅的变身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只有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体现 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能使我们以全新思维方式来指导实践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④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的行为受规律支配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皇宫大酒店”更名为“百姓大酒店”,走“尝百姓餐饮,品百味人生”的路子,创新经营方式,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也体现了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②③正确。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既可以认识事物的现象,也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不只是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才可以体现出来,①说法错误。④不符合题意。‎ ‎5.[2016·湖南长沙模拟]美国麻醉师对临盆生产的妇女实施椎管穿刺麻醉无痛分娩时,对一部分产妇说:“我们现在在给你做局部皮肤麻醉,这个麻醉会麻醉你的痛觉神经,这样我们做腰穿的时候你就不会感觉不适了。”而对另一部分产妇说:“你马上会感觉剧烈的针刺疼痛。这是整个麻醉过程中最糟糕的部分。”结果发现,听到后面一句话的产妇在做麻醉时都表现出强烈的痛楚,而听到前面一句话的则好很多。这告诉我们(  )‎ ‎①意识在特定条件下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 ②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④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重要条件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意识是第二性,不能决定和控制客观对象,排除①。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有相同的心理体验,不选②。美国麻醉师的做法,既说明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也反映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故选③④。‎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江苏卷·29‎ ‎2015·重庆卷·4‎ ‎2015·课标全国卷Ⅱ·39(1)‎ ‎2014·新课标卷·20‎ ‎……‎ 本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形式都有,经常结合时事热点考查高考中的四个能力要求 命题点1 意识活动的特点 例1  [2015·江苏高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证人证言,可以通过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和专业技能等的综合分析作出判断。”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  )‎ A.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B.意识是主观的也是不真实的 C.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答案 A 解析 正因为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所以才要对证人的智力状况、品德、知识、经验、法律意识等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故选A。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故B说法有误。‎ 例2  [2015·重庆高考]科幻文学的最大魅力不是描写已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描写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而是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科幻文学(  )‎ A.虚构的世界,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 B.拓展人类的想象力,体现了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C.任意想象,不符合现实生活,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D.描写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缺乏社会实践基础 答案 B 解析 A错误,虚构的世界是主观的,现实世界是客观的,虚构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能动的反映,而不是现实世界发展的更高阶段;人的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出想象的世界,科幻文学正是人类意识活动创造性的表现,故B正确;科幻文学是对世界的合理想象,它无论多么奇幻都来源于现实世界,故C说法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科幻文学作为人对世界的想象必须以社会实践为基础,D错误。‎ 命题点2 意识的能动作用 例3  ‎ ‎[2014·上海高考]还记得上海世博会仿佛刺猬的英国馆吗?馆内藏有6万粒种子。也有人说它像蒲公英,反正就是不像我们常见的建筑。那座种子神殿,出自英国青年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之手。他说他不是在建房子,而是在种房子,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是活的,在花园中绽放笑容。“种”这个动词诠释了(  )‎ A.意识是事物感性形象在人脑中的再现 B.意识是受制于客观物质条件的主观形式 C.意识能够准确认识事物生动丰富的外表现象 D.意识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能动作用 答案 D 解析 英国馆“种子殿堂”的设计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D当选;A、C错误;B不符合题意,排除。‎ 例4  [2013·山东高考]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 (  )‎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 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控作用,故B项符合题意入选;A、C表述都错误;D项表述与题意不符。‎ 例5  [2015·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中国人民克服经济力、军力、政治组织力等远远弱于日本的困难,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爱国将领,“狼牙山五壮士”“八百壮士”等英雄群体,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壮丽史诗。‎ 在惊天地、泣鬼神的抗日战争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战精神始终支撑和激励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极其残暴、极其野蛮的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说明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作用。‎ 答案 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抗战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坚持抗战、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斗志,增强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国力弱、武器装备落后等困难,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应明确意识能动作用的两个层次,然后分析材料,明确抗战精神产生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之中,抗战精神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起着激励、激发和鼓舞作用,由此得出材料强调了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命题点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例6  [2014·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 材料 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开启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征程,对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发展历程 重要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时期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简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成果”。‎ 答案 (1)物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经验的正确总结。‎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深化了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强大思想武器。‎ 解析 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试题难度不大,考生可从“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这两个方面结合材料进行对应分析。‎ 随堂高考 ‎1.[2015·课标全国卷Ⅰ]安全生产是生产发展的底线。缺乏安全意识是最大的安全隐患,麻痹大意往往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哲学上看,安全意识之所以成为安全生产的关键,是因为(  )‎ ‎①人的意识决定了实践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②人的意识影响实践发展的趋势和结果 ③人的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的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 ④人的意识不同,实践结果的性质就会不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影响而不是决定人的实践活动;④错误,意识不能决定实践结果的性质。安全意识的强弱是能否安全生产的关键,体现了意识对实践发展趋势和结果的影响,②正确;缺乏安全意识往往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表明安全意识是促成实践中矛盾转化的重要条件,③正确。‎ ‎[2014·课标全国卷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有美食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完成下题。‎ ‎2.人们从美食中体味到深厚的文化意蕴,表明(  )‎ ‎①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总是融合在一起 ②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统一于人的实践 ③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没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 ④物质的东西与观念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①错误;物质和意识有固定界限和本质差别,③错误;物质和意识统一于人的实践,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②④正确。故选C。‎ ‎3.[2014·大纲全国卷]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 ‎①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 ②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④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处于“喧闹”的外部环境中,却没有“喧闹”的感觉,既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也体现了主观因素对意识产生的影响,②④正确,应选C项。①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不符合题意;③观点不符合题意。‎ ‎4.[2014·大纲全国卷]心理学家将一条饥饿的鳄鱼和许多小鱼放在同一个大水箱里,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最初,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起进攻,但每次都碰壁了。多次进攻无果后,它放弃了努力。后来心理学家取走玻璃挡板,小鱼在鳄鱼身边游来游去,但鳄鱼始终无动于衷,最后饿死了。“鳄鱼试验”进一步佐证了(  )‎ ‎①动物心理没有能动性,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 ②动物心理没有适应性,不能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③动物心理没有创造性,不能通过行动改变环境以满足生存的需要 ④动物心理没有主观性,不能创造现实世界所没有的幻想的世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的有关知识。动物具有适应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观点错误;人虽然具有主动创造性,但也不能创造现实世界中所没有的世界,④观点错误。①③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故B项应选。‎ ‎5.[2014·浙江高考]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滋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答案 美食的创造,从食材的获取、辅材佐料的搭配到烹制方法的选择,无不体现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了意识在认识世界中的能动作用。美食的创造是意识指导下利用、改造食材烹制美味佳肴的活动,体现劳动者意志和追求,发挥了意识在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在这一过程中,就地取材、应时而获、因材烹制,符合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正确地发挥了意识能动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能动作用的知识。解答时要审读材料,写出对应的哲学道理。美食的创造中“就地取材”“精制而成”,体现了意识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整个美食创造过程精心烹制体现了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就地取材”“应时而作”的过程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 ‎6.[2014·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有人从钱学森的经历中得出结论:“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请运用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理由。‎ 答案 示例一:该观点具有合理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不同教学观念指导下的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不同的。用先进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于落后教学观念的教学,往往使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当然,学生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观念不是唯一的因素。‎ 示例二:该观点存在片面性。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指导作用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教学实践,就不能发挥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观念如果不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动力等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成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把教学观念视为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能动作用,题型为评析类非选择题。对设问中的观点,既可以说其具有合理性,也可以说其具有片面性。若答其具有合理性,分析时首先应答出意识能动作用原理,然后分析不同的教学观念通过教学实践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同的作用,最后指出教学观念不是影响学生成长的唯一因素。若答其具有片面性,首先应答出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然后分析教学观念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受客观条件、主观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考点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知识精讲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人们是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将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 特别提醒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认为客观规律妨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放弃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什么 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 ‎①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②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续表 怎么办 ‎①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特别提醒 从辩证法角度谈谈应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承认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变化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客观实际。‎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 ‎(1)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区别 含义 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侧重 侧重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反对主观主义 侧重于按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 侧重于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反对“一刀切”‎ 角度 从唯物论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从辩证法角度指出了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和途径 联系 ‎①都突出强调了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去认识事物的不同性质。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错误认为“要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醒 ‎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15·保定摸底]与一些地方整齐划一的“新农村”不同,某地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房屋依地势而建,村外群山环绕,村内阡陌交通,村民往来耕作,一派自然古风。一村一意境,一户一禅声,火了经济,热了精神。材料表明(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条件 ②从实际出发是做好本地工作的基本要求 ③必须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某地结合自身特点,依据独特的地理优势,建设新农村,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正确;也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正确;从实际出发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①错误;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错误。‎ 易错点二:割裂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提醒 ‎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015·邯郸质检]近日,美国成功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款子弹壳上面的鳍片能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狙击手不必根据风向、天气、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倾斜的角度以及目标移动来作出复杂的调整,能从更远的地方射中目标。该项试验的成功说明了(  )‎ ‎①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变规律 ②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①中“改变规律”的说法错误;材料未体现建立新的具体联系,②与题意不符;“美国成功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一研究的成功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③当选;“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是利用规律、趋利避害的表现,④当选。‎ 固本随练 ‎1.[2015·邯郸期末]近日美国成功地研制出一款在开火后能够自己改变方向的子弹,这款子弹壳上面的鳍片能根据风向和目标物体的移动来引导和调整它在空中的方向。这就意味着狙击手不必根据风向、天气、子弹在空中飞行时倾斜的角度以及目标移动来做出复杂的调整,就能从更远的地方射中目标。该项试验的成功说明了(  )‎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人能认识和改变规律 ②人可以根据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④人可以利用规律,趋利避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题干材料强调人们能够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研制新事物,更好地改造世界,表明人们可以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④符合题意;①中“改变规律”表述错误;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表述错误。‎ ‎2.[2016·石景山区模拟]近年来,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提升家庭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我国启动了“单独二孩”政策,即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这表明(  )‎ ‎①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人们通过实践能创造新的社会关系 ④人口变化规律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排除④。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故选A项。题干中未阐明创造新的社会关系,排除③。‎ ‎3.[2016·惠州调研]《庄子·外篇·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唯物论启示是(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 B.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 A 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应抓住物质、意识、规律三个关键词。B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内容;C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D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只有A是唯物论的内容。‎ ‎4.[2016·唐山模拟]对漫画《习惯》的哲学解读,正确的是(  )‎ ‎①思维方法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②世界观是方法论的体现和要求 ③反对主观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 A.①② B.②③ ‎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舍去④。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排除②。漫画《习惯》的主人公面对客观实际的变化,仍用旧的思维方式指导行动,没有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故选C项。‎ ‎5.[2016·温州模拟] ‎ 从喝到水这一角度看,右边漫画中新一代乌鸦的做法更为高效。这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  )‎ A.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B.分清主次,把握主流 C.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D.创造条件,改变规律 答案 A 解析 比较漫画中老一代和新一代乌鸦的做法,可分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哲理。这启示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故选A项。B、C两项与漫画旨意不符。D项错误,规律不可改变。‎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福建卷·35‎ ‎2015·江苏卷·31‎ ‎2015·广东卷·33‎ ‎2014·山东卷·42(1)‎ ‎……‎ 本考点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形式都有,经常结合时事热点考查 命题点1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1  [2015·福建高考]研究人员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一)置于晴天的室外,对其进行24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二)。该实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 ④客观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晴天的室外,不同时间段,密闭装置中该气体的含量是不一样的,这告诉我们做事情一定要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寻求事物运动的规律实事求是,注意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③④符合题意。①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认识具有上升性,故②表述有误。‎ 例2  [2015·江苏高考]“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诗句表明(  )‎ A.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D.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D 解析 鱼与鸟各有其特点,该诗句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自己的客观实际出发,确定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故D项正确。A、B、C三项观点正确,但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命题点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例3  [2015·广东高考]哲人说:“给我宁静吧,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给我勇气吧,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哲学可为生活提供指导 ④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让我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体现了②;“给我智慧吧,让我分辨出什么是我能改变的,什么是我不能改变的”体现了③;①说法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④说法错误,否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例4  [2014·山东高考]文化是不同国家和民族沟通心灵和情感的桥梁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年来,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握并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对象国资源,充分考虑其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审美标准,推出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 答案 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顺应国际传播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尊重客观规律的表现;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对象国的资源和条件,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推出了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 解析 ‎ 本题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要求学生通过审读材料对应知识点作答。把握并顺应必然趋势,对应尊重客观规律;充分考虑文化传统、消费习惯等,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出越来越多的文化精品,对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随堂高考 ‎1.[2014·天津高考]漫画《如此创新》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  )‎ A.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B.批判继承,自我否定 C.挑战传统,标新立异 D.实事求是,尊重规律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载体,考查尊重规律、辩证否定、创新精神等知识点。漫画《如此创新》讽刺在创新活动中不从实际出发,违背客观规律的做法,启示我们在创新活动中,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D符合题意。A、B不能体现漫画的主旨,C本身错误。该题正确答案为D。‎ ‎2.[2014·重庆高考]过去说到雾,很诗意,中国的诗画之美,不少靠雾来表现。现在,一提到雾,就想到雾霾、污染、PM2.5。由“雾”到“雾霾”,“雾”的意象被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B.“雾”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C.“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D.“雾”的意象是意识建构的人为事物联系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意识的能动性。现在雾霾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雾的意象,说明人们对雾的意象受到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B符合题意;认识的反复性是指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本题体现的是认识与时间、地点、条件的关系,A与题意不符;“雾”意象的变化根源于客观事物的变化,C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实践的产物,D错误。‎ ‎3.[2014·江苏高考]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哲学依据是(  )‎ A.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D.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 针对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结构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完善人口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说明我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体现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项正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项说法欠妥。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D两项。‎ ‎4.[2014·上海高考]上海近郊区松江的低山丘陵地貌十分适合野生鸟类栖息。松江区林业站采用近似自然的人工造林模式养护涵养林,让乔木层、灌木层等植被自然交叉生长,优胜劣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动植物生态链,成为野生鸟类的安全栖息地。松江区林业站的做法体现的哲理是(  )‎ A.必须根据社会生活的需求,构建矛盾的统一体 B.办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让主观依赖客观 C.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D.通过改变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客观条件,达到预期的目的 答案 C 解析 “采用近似自然的人工造林模式养护涵养林”,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C当选;材料不是强调矛盾,也不是强调让主观依赖客观,A、B不符合题意,排除;D中“改变事物内在联系”的说法错误,排除。‎ ‎5.[2014·广东高考]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结合材料,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答案 方法论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具体要求:①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求真务实,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求民主法制建设规律,用正确的公民权利观指导监督权的行使。②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工作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公民应积极并合理合法地行使监督权。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倾向,切忌凭空猜测、盲目妄动;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导致消极无为、放弃权利。‎ ‎ [学法指导·悟一悟]‎ ‎|如何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运用辩证唯物论原理分析材料提出的问题或分析材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近几年政治试题经常选用的设问方式。回答此类问题首先应明白辩证唯物论包括哪些道理,然后结合材料和设问逐一分析即可。‎ 一般来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包括两个原理:一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二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意识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等也是考试经常涉及的内容。‎ ‎[考题示范]‎ ‎[2015·乌鲁木齐二诊]两千多年前,《礼记》就强调“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德治与法治在我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来都是统一的,只是侧重不同。‎ 春秋晚期,礼坏乐崩,孔子在任鲁国大司寇期间,采取德治和刑罚相结合、注重德治的方略,形成了鲁国政清民安的社会局面。明朝建立伊始,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因“纲纪废弛,有法不依”导致吏治腐败的教训,采取“重典治国、礼刑并用”的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整顿了吏治,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有人通过材料得出结论:“推行治国理念所取得的成效往往与其动机是一致的。”请运用唯物论的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答案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治理社会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发挥正确理念的指导作用,因此这一观点具有合理性。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推行的治国理念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解析 本题考查唯物论的相关知识。本题属于评析类试题,限定的知识是唯物论。一般做此类试题时,首先要指出该观点的合理之处,然后指出其中的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治理社会要取得预期的成效,就必须发挥正确理念的指导作用,因此该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所推行的理念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实际,才能取得预期的成效,因此该观点是片面的。‎ ‎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相关知识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各地的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内容设置问题,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结合当前的转方式调结构、城镇化建设、中国梦的实现等内容进行复习。复习时要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 (1)结合材料说明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 ‎ (2)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 (3)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城镇化建设为什么必须立足当地实际?‎ 二|必背答题术语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2)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 ‎(4)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