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惠州市综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 文综(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商晚期,商王的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在此基础上,西周将其进一步严格化,并将其由天子、诸侯推广到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阶层。这一变化 A. 强化了天子权力 B. 有利于加强政权稳定性 C. 降低了女性地位 D. 标志着贵族政治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商王等各级贵族配偶逐渐有了妻妾之分,有利于实行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维护政权的稳定性。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贵族政治早已形成,排除D项。‎ 点睛: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通过实行宗法制,在保证各级贵族垄断政治权力和特权地位的基础上,调节贵族之间的矛盾,稳定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2.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枚、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 A. 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 B. 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 C. 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 D. 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可知唐朝政府注重基层救助,对贫苦百姓的救助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救助并未上升到法律文献的保障,只不过是政府的一些措施,A选项排除。材料相关信息不能得出唐代比以往更重视仁政的结论,B选项排除。唐代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说法不符合史实,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救济,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救济并未上升到制度保障层面,只不过停留在一些措施手段上,但是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3.“天文分野”就是将周天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自《史记·天官书》将二十八宿分别对应汉武帝十二州地理系统之后,中国就形成了“分野止系中国”“而环海四夷概不与焉”的文化地理观念。明清时期却将台湾、西藏、新疆也纳入中国传统分野体系中。这反映 A. 中国天文地理学研究有新的发现 B.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天文地理学研究 C. “分野止系中国”传统天下观被冲破 D. 中国的国家疆域与政治主权的延伸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将台湾、西藏、新疆等边远地区纳入中国传统分野体系是国家疆域扩大的体现,也是国家政治主权向以中原为中心的周边扩展的体现,故D项符合题意。A项,材料无法体现天文地理学研究的新发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古代没有真正的天文地理学研究,排除。C项,“分野止系中国” “而环海四夷概不与焉”的文化地理观念正反映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天下观,排除。‎ ‎4.1853年太平天国正式开科取士,规定:“人人都可考,凡应试者皆及第”,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据此判断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 A. 实现了男女平等的主张 B. 向民众普及了天主教教义 C. 争取到士人的广泛支持 D. 表达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 ‎【答案】D ‎【解析】‎ ‎【详解】虽然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打造出了唯一的女状元,但不能据此说明太平天国实现了男女平等,故排除A项;太平天国的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不是普及天主教教义,故排除B项;题意中无从反映士人对太平天国的广泛支持,故排除C项;科举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教义,打造出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了对封建正统的反叛,故选D项。‎ ‎【点睛】“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唯一的女状元”都体现出太平天国的科举制对传统科举考试的反叛。‎ ‎5.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近代中国“汲取欧洲文明”的过程 A. 受制于多重障碍,顺序与此正好相反 B. 受甲午战败的刺激,开始主张“改变政令”‎ C. “变革人心”偏重于实用和形式主义 D. “有形的物质”建设从民国时期开始起步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学者主张先学思想,再学政治,最后学器物,而现实中近代中国因为受制于多重因素,学习西方的顺序恰好相反, 故A 项正确;开始主张“改变政令”应是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维新拍,不是甲午战争后,故B项错误;“变革人心”指的是新文化运动,该运动偏重于实用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故C项错误;“有形的物 质”指的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即学器物),这是从洋务运动而非民国开始起步,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西学东渐思潮。‎ ‎6.下表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主要法律文件统计表(部分),这些法律文件 时间 文件 时间 文件 ‎1928‎ ‎《井冈山土地法》‎ ‎1942‎ ‎《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 ‎1929‎ ‎《兴国县土地法》‎ ‎1946‎ ‎《哈尔滨市施政纲领》‎ ‎193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7‎ ‎《中国土地法大纲》‎ ‎1939‎ ‎《惩治汉奸条例》‎ ‎1948‎ ‎《华北人民政府施政方针》‎ A. 表明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 B. 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C. 可以印证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轨迹 D. 主导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从1928年到1948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法律文件以各类“土地法”为主,可见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故选C。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才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故农民问题并非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排除A;凸显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的是1954年宪法,排除B;社会矛盾不可能因为法律文件的颁布就发生转移,故法律文件并不能主导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排除D。‎ ‎7.《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规定,在已完成土地革命的地区推行土地登记,发放所有权证,保证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同时,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这种做法 A. 体现“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有利于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C. 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新形势 D. 扩大了解放战争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对逃亡地主的态度变得较为温和,妥善安排他们的生计”可知在抗战期间中共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新形势,C选项符合题意。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实行的,A选项排除。根据《陕甘宁边区土地所有权证条例》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可知,此时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的,B选项排除。结合背景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D选项排除。‎ ‎8.抗日战争中,几乎所有国民党战区都有苏联军事顾问,唯独在中共领导军队里没有苏联顾问,即使是苏联记者也只有征得蒋介石本人的同意才能进入中共区域。这说明,当时 A. 苏联对中共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冲击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出现了分歧 D. 蒋介石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 ‎【答案】D ‎【解析】‎ ‎【详解】蒋介石担心苏联借支援中国抗战之机,援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因此极力防范中国共产党。故答案为D项。苏联对中共的政策没有改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蒋介石的政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 ‎9.罗马市民法最早的“要式契约”是债务口约,具有以下特点: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郑重的仪式才能使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具有法律效力”,而且,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罗马法这一特征在当时利于 A. 缓和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B. 以法律方式推进民主政治发展 C. 推动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D. 增强市民法的有效性和约束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早期罗马法具有形式主义特征,在当时的条件下,对形式的要求越严格,市民法的强制力就越强,仪式是罗马市民法增强有效性和约束力的重要手段,故 D 项符合题意; “其法律效力是严厉的、可怕的”,在当时可能导致贵族债权人与平民债务人矛盾激化, ‎ 故 A 项错误;“固定的套语、完全以口头方式进行、提问和回答必须是连续的”强调的是古罗马重缔约形式的特征,与民主政治无关联,B项错误;随着商业的发展,形式主义的严格性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10.“根据司法审查权的原则,一个法律是否合乎宪法是由最高法院来作最终的裁决,而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从1935年开始,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材料表明,美国 A. 司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B. 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 C. 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 D. 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 ‎【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分权制衡的原则,司法权与行政权是平行关系,排除A;材料“新政的政治理想没有得到最高法院的支持……最高法院相继将《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宣布为违宪”,可见司法权和行政权间的冲突,故选B;材料只是突出立法权与司法权的制衡关系,不能说明民主政治存在严重的缺陷,也不能说明分权与制衡机制遭到破坏,排除CD。‎ ‎11.1880年7月14日,法国庆祝第一个国庆日: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并在各大城市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国庆日成为一个全民性的大节日。这说明 A. 政府通过仪式化塑造共和文化 B. 法国的共和政体得到了巩固 C. 广大民众获得参与政治的权利 D. 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到处栽种自由树;各种共和雕像在城市、农村出现;共和政府在各地燃放烟花”结合所学可知,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革命爆发,拿破仑上台后将7月14日定为国庆日体现了政府对共和的歌颂,故A项符合题意。1804‎ 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故B项排除。C项,此时民众未获得实际参政权利,故排除。D项,民主共和制在法国最终确立的标志是《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故排除。‎ ‎12.1871年德意志宪法的第三章《联邦议会》和第五章《帝国议会》,构成德意志帝国的基本权力框架,如下图所示。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 德国君主立宪体制趋于完善 B. 联邦议会议员代表的是邦国利益 C. 帝国议会行使经济立法大权 D. 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占绝对优势 ‎【答案】B ‎【解析】‎ ‎【详解】联邦会议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发挥的性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故 B 项正确;从结构图看,德国议会不能独立行使立法权,表明君主立宪体制不完善,故 A 项错误;帝国议会的权力仅是名义上的,只是一个“公民权利”的装饰品,C项错误;普鲁士在联邦议会中占相对优势,其他邦国如果团结一致,也可以抵消这种优势,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借词是一种语言从另一种语言中“借”来的词,通常这种词都是音译词。历史上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交往交流中,当某种物品或文化现象的名称在交流一方使用的话言中并不存在,借词就产生了。外国语与汉语之间互相借词使用,也由来已久,成为印证历史发展的缩影。‎ 材料一 ‎ ‎ 秦朝到明朝中期,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明朝中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方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如Moyune(婺源茶)、TSatlee(生丝)Coolie(苦力)等词汇。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有关饮食的有:bokChoy(小白菜)等;2.有关植物、水果的有:Longan(龙眼)、ginseng(人参)等;3.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的有:hong(商行)、kowtow(叩头)、KungIteiFatChoy(恭喜发财)等。‎ ‎——据陶岳炼《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看中国文化的影响》‎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的现象,尤其是1921年至1958年期间。例如:布尔什维克()红军()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等。50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这就是被我国女士称为布拉吉(rmaTbe)的连衣裙。‎ ‎——据玛利娅《源于俄语的汉语外来词的分类和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期前后英语借词汉语现象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所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背景.‎ ‎【答案】(1)变化:明中期以前借词较少,以后迅猛发展;以前主要是重要出口商品名称,以后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以后多采用闽粤方言音译。‎ 原因:中国古代外贸由官方控制,商品种类较少,但明朝中期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加、种类逐渐增多;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农副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增进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长期在东南沿海口岸;近代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扩大了中国文化在西方的影响。‎ ‎(2)特点:涉及领域单一;政治、革命色彩浓厚。‎ 背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受到俄国革命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中苏关系较为密切;经济建设教育等方面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经验。‎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明朝中期到辛亥革命,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得到迅猛发展”、“主要是吸收了闽粤两地的方言发音习惯产生的音译借词”、“进入英语的汉语借词主要是China(瓷器)、silk(丝)等几个音译借词……有关饮食的有……有关植物、水果的有……有关商业组织、文化习俗的有”可概括出变化的表现有:明中期以前借词较少,以后迅猛发展、以前主要是重要出口商品名称,以后涉及社会生活多方面、以后多采用闽粤方言音译。‎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叶后借词变化的原因需要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往来增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近代以来西方各国增进了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中国对外贸易重心长期在东南沿海口岸、近代中国留学生日益增多等方面进行思考。‎ ‎(2)特点: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红军()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可知体现的特点是涉及领域单一和政治、革命色彩浓厚。‎ 原因: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红军()苏维竣()马克思列宁主义()等”、“50年代,一款苏联女士服装风靡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俄语词语被汉语借用所呈现的特点原因需要从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受到俄国革命的影响、新中国初期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经济建设教育等方面借鉴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经验等方面进行思考。‎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中国 外国 ‎1640年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口号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 康熙皇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反击沙俄 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1840年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英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1844年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8年 洪秀全写成《原道党世训》‎ 欧洲革命《共产党宣言》发表 ‎1856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 ‎1859年 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1861年 设立总理衙门俄国公使入驻北京 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6年 方举赞创办发昌机器厂 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发电机 ‎1898年 戊成变法 美西战争 ‎1905年 同盟会成立废除科举制度 俄国资产阶级革命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从表中提取三条及以上中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答案】示例:‎ 论题: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落后于西方国家。‎ 阐述:政治制度方面:英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仍在强化;革命水平方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和发展,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农民革命;欧洲工人运动兴起,而且有了科学的革命理论做指导,中国的革命仍然是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农民革命;社会变革方面:美国、俄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成功地变革了旧制度,中国的维新变法却以失败告终;民族危机方面:美国、俄国不断摆脱危机,壮大国力,向外扩张,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日益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沦。‎ 总之,多种因素影响下,中国政治近代化发展缓慢,落后于西方国家。‎ ‎【解析】‎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以采取中西方在同一层面相对比,如: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在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时候,英国已经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在革命水平方面:中国仍然是农民革命的时候,西方已经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且有了科学理论指导,在一次次失败的过程中,最终取得了胜利;在社会变革方面:中国还在不断在探索中前进的同时,西方国家已经成功地推翻了旧的政治制度;在民族危机方面:中国还在闭关锁国,并且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在不断向外扩张,壮大自身的国力。‎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 唐玄宗即位,“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在此基础上,玄宗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唐玄宗对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唐玄宗接受姚崇建议,“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以伪妄还俗者万二千余人”。并下令“自今所在毋得创建佛寺”。禁止民间铸佛像、抄写佛经。唐玄宗开元年间毁掉三辅地区王公权要之家所立水硙,保护水田。开元三年、四年,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连年发生蝗灾,唐玄宗接受了姚崇的建议“遣御史督州县捕而瘗之”,大大减轻了蝗灾。又在河东道、关内道、河南道、河西道、陇右道、河北道、剑南道等地,大兴屯田。‎ ‎——摘编自施建中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玄宗改革的作用。‎ ‎【答案】(1)①裁汰冗官、整顿吏治;②压制佛教;③发展农业生产。‎ ‎(2)作用: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与高效;促进人口的增长,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唐朝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可见裁汰冗官、整顿吏治;由材料“自今所在毋得创建佛寺”“禁止民间铸佛像、抄写佛经”,可见压制佛教;由材料“保护水田”,可见发展农业生产。‎ ‎(2)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有利于官僚队伍的廉洁与高效。与佛教寺院争夺劳动力,有利于促进人口的增长,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发展农业生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唐朝经济的发展。‎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美英等国已认识到应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认为应放在战争结束后解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 ‎——胡德坤:《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 ‎【答案】(1)原因: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推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积极促成;国际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开展。‎ ‎(2)意义: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和巩固;推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解析】‎ ‎【详解】(1)问,根据材料“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结合中国的抗战贡献、国内呼声、美国支持等国际国内因素分析阐述。‎ ‎(2)问,结合所学,从提高中国抗战积极性,巩固反法西斯同盟,推动民族解放分析即可。‎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顾维钧对国际公法和国际问题研究深入透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常说“弱国之代表,外交务必隐忍”。他心思缜密,善于运用国际法理局部妥协,合理变通以争取最大利益。顾维钧凡事以国家利益为重,不求私利,处事客观公正,不为党派动摇,不惧外力压迫。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顾维钧独挑艰巨重任,他语惊四座地雄辩山东问题,令美荚法操纵会议者无不动容。1921年顾维钧促成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使各国列强不得不在形式上尊重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中日代表在会外交涉了山东问题,中国最终收回已失去的权益,国内民心大振。“九一事变”之后,顾维钧数次代表中国向国联申诉,并援引“九国公约”,力争制裁日本。1943年1月11日,他代表中国与英国签订《中英取消治外法权并处理有关问题》协议,揭开治外法权废除的序幕。1944年,顾维钧代表中国参与筹划联合国成立,翌年旧金山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强之一。‎ ‎——摘编自贾晶《顾维钧政治人格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顾维钧的外交思想。‎ ‎(2)根据材科,指出顾维钧对中国外交事业贡献。‎ ‎【答案】(1)思想:弱国无外交,讲究策略,适当让步;合理运用国际法则;通过谈判维护国家主权;利用国际组织维护国家利益。‎ ‎(2)贡献:巴黎和会上就山东问题据理力争,引起国际社会关注;华盛顿会议期间为收回山东权益做出努力,振奋了民族精神;“九一八事变”后努力争取国际援助;推动废除治外法权;代表中国参与筹建联合国。‎ ‎【解析】‎ 本题考查顾维钧的外交思想和顾维钩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1)顾维钧的外交思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时常说‘弱国之代表,外交务必隐忍’”“善于运用国际法理局部妥协,合理变通以争取最大利益”“1921年顾维钧促成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使各国列强不得不在形式上尊重中国领土及主权完整,中日代表在会外交涉了山东问题,中国最终收回已失去的权益,国内民心大振”“顾维钧数次代表中国向国联申诉”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顾维钩对中国外交事业的贡献,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时,顾维钧独挑艰巨重任,他语惊四座地雄辩山东问题,令美荚法操纵会议者无不动容”“中日代表在会外交涉了山东问题,中国最终收回已失去的权益,国内民心大振”“九一事变之后,顾维钧数次代表中国向国联申诉,并援引《九国公约》,力争制裁日本”“1943年1月11日,他代表中国与英国签订《中英取消治外法权并处理有关问题》协议,揭开治外法权废除的序幕”“1944年,顾维钧代表中国参与筹划联合国成立,翌年旧金山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中国成为联合国五强之一”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点睛:本大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