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检测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17菏泽)下列图示可表示一定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反应前后分子、原子个数都不变 B.该反应中各物质都为化合物 C.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D.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解析:A.由图可知,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改变,原子个数不变;B.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所以反应中有两种化合物,两种单质;C.所有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原子的质量不变,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D.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故选D。 2.(2017鄂州)煤油中含有噻吩(用X表示),噻吩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其燃烧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X+6O24CO2+SO2+2H2O,则噻吩的化学式为( B ) A.C4H6S B.C4H4S C.C4H4S2 D.C6H6S 解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反应前有12个氧原子,反应后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12个氧原子,所以一个X的分子中有4个碳原子、1个硫原子、4个氢原子。X的化学式为C4H4S。 3.质量守恒定律是学习化学方程式的重要依据。下列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D ) A.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 B.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 质量 C.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D.质量守恒定律只反映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与微观过程无关 解析:定量研究化学变化所需要的仪器精密度越高,结果越精确,故A正确;化学变化是生成新物质的变化,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在改变过程中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即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故B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反映了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正确;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但其质量守恒的原因都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故D不正确。 4.反应X+2YR+2M中,当32 g Y与X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18 g M,且生成的R和M的质量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R的质量比为( A ) A.4∶11 B.16∶9 C.8∶11 D.32∶9 8 解析:由32 g Y与X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18 g M,且生成的R和M的质量比为11∶9知,反应生成R的质量为×18 g=22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18 g+22 g-32 g=8 g,则在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X与生成的R的质量比为 8 g∶22 g=4∶11。 5.n g过氧化氢和2 g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为m g,则放出氧气的质量为( D ) A.(n-m)g B.(m+2)g C.(m-2)g D.(n+2-m)g 解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n g+2 g-m g,即(n+2-m)g,故选D。 6.汽车安装使用催化净化装置是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O+2CO2CO2+N2。下列对该化学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反应物都属于氧化物 B.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 C.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和分子个数都不变 D.化学反应方程式中所表示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一种物质是 单质 解析:NO和CO都是由氧元素和另一元素组成的氧化物,故A正确;该反应使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物质,故B正确;反应前后分子个数改变,故C不正确;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只有氮气是单质,故D正确。 7.(2017扬州)某反应前后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反应物与生成物共有3种物质 B.反应后原子个数增多 C.该图可示意CO与O2的反应 D.反应物中元素的化合价都为0 解析: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共三种物质,A正确;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B错误;反应物的分子是由三个原子构成的,C错误;反应物为化合物,元素的化合价不为零,D错误。 8. 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该物质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化学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7 D.该化学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8 解析: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正确;B.丙质量不变,可能作催化剂,正确;C.反应中甲、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5 g∶7 g=5∶7,正确;D.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2∶7,错误。 9.我国科学家创造性地构建了“单中心铁催化剂”,在甲烷高效转化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其成果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该转化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转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B ) A.催化剂改变了反应速率 B.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C.生成物之一为C2H4 D.反应物与生成物均由分子构成 解析: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反应的速率;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都是碳原子和氢原子,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变化;生成物分别是C2H4分子和H2分子;反应物是由CH4分子构成的,生成物分别是由C2H4分子和H2分子构成的。 10.(2017德阳)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碳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二氧化碳和乙烯均属于氧化物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 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4∶1 解析: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A错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乙烯不是氧化物,B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C正确;因为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为3∶1,D错误。 11.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30 20 10 15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2∶1 B.x的取值范围0≤x≤30 C.当y≤20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8 解析:A.参加反应的c与d的质量比为10 g∶5 g=2∶1,该选项说法正确。B.x可以大于30,例如当a是生成物时,x>3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当 y=20时,b是催化剂或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则a物质是生成物,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当y<20时,b是反应物,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D.x+y=30+20+10+5=65,该选项说法正确。 12.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x的值为22 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 解析:由于四种物质中W和氧气质量减小,所以是反应物,且反应物的总质量是8 g+(20 g-8 g)=20 g,而水的质量增加,且增加的质量是10 g-1 g=9 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所以二氧化碳必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是20 g-9 g=11 g;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A.x的值为11,错误;B.由于该反应的表达式是W+O2CO2+H2O,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不属于分解反应,错误;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9 g××100%=8 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1 g××100%=8 g,两者的质量和为16 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20 g-8 g=12 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错误;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4,正确。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4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7小题,共41分) 13.(6分)某学生写了下面6个化学方程式。 A.Al+O2AlO2 B.4P+2O22P2O5 C.Cu2(OH)2CO3CuO↓+H2O+CO2↑ D.4Fe+3O22Fe2O3 E.Zn+H2SO4ZnSO4+H2 F.CuO+H2Cu↓+H2O 其中: (1)化学式写错的有 AD (填字母,下同)。 (2)化学式正确但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有 BC 。 (3) “↑”“↓”使用不当或遗漏的有 CEF 。 8 14.(4分)在点燃条件下,2.6 g C2H2与7.2 g O2恰好完全反应,生成6.6 g CO2、1.8 g H2O和x g CO。则x= 1.4 ;化学方程式为 4C2H2+9O26CO2+4H2O+2CO 。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2.6+7.2-6.6-1.8=1.4;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6CO2+4H2O+2CO。 15.(5分)科学家证明了“一氧化氮气体分子是保持心血管系统健康的信号分子”。通常情况下,一氧化氮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有毒气体,难溶于水,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又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一氧化氮的物理性质是 无色无味 (回答一点即可),不能直接排入大气中的理由是 一氧化氮有毒且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有毒的二氧化氮 。 (2)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NO2+H2O2HNO3+NO 。 解析:(1)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等;一氧化氮气体有毒且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有毒的二氧化氮气体,如直接排入大气中会污染空气。(2)根据“二氧化氮又能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O3)和一氧化氮”可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后配平即可。 16.(8分)追求化学家的足迹。 (1)舍勒是最早制得氧气的化学家之一,他获得氧气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 a.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 b.用二氧化锰与浓硫酸加热: 2MnO2+2H2SO4(浓)2MnSO4+2X+O2↑ ①a中反应物均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的共同点是都含氧元素; ②b中物质X化学式为 H2O ; ③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2)舍勒由于受“燃素说”的影响(认为一切可以燃烧的物质都是由灰和“燃素”组成的,物质燃烧后剩下的是灰,而燃素本身变成了光和热,逸散到空中去了),导致“氧气”从他的鼻尖下溜走。化学家拉瓦锡结合大量实验事实,否定了“燃素说”认为的“物质燃烧后质量应当减轻”的观点,真正发现了氧气。 ①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e3O4 ; ②以铁燃烧的事实,指出上述“燃素说”的谬误: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 。 解析:(1)①加热分解硝酸钾、氧化汞、硝酸银等可制得氧气,因为它们组成中都含氧元素;②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有2个Mn、12个O、4个H、2个S;反应后有2个Mn、10个O、2个S,则2X中含有4个H、2个O,故X的化学式为H2O;③实验室制取氧气可以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2)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解释铁丝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情况:铁丝燃烧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7.(7分)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游泳大会将在中国的杭州举行,奥体中心将成为届时世锦赛的比赛场馆。 (1)游泳馆的泳池供水可采用二氧化氯(ClO2)和氯气(Cl2)两种消毒剂。其中二氧化氯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4 ;配平工业上制取二氧化氯的化学方程式: 2 NaClO2+ 1 Cl2 2 NaCl+ 2 ClO2。 (2)体育馆主体工程施工时,利用乙炔燃烧的火焰焊接钢铁材料。乙炔(C2H2)气体可采用碳化钙(CaC2)与水反应制取,同时还有氢氧化钙生成,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2+2H2OCa(OH)2+C2H2↑ 。 8 解析:(1)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x+(-2)×2=0,x=+4,该化学方程式可采用奇数配偶法配平,反应物左侧氯原子的个数为3,为奇数,生成物一侧氯原子的个数为2,属于偶数,因而应在“NaClO2”前配2,使其氯原子变为偶数,顺次可配平其他原子。(2)碳化钙与水的反应可采用最小公倍数法配平,注意生成物乙炔后应注明气体符号。 18.(4分)走进化学变化的微观世界,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化学变化。如图是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X、Y、Z分别表示不同类别的原子,据图回答问题: (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 (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 (3)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 不是 (填“是”或“不是”)催化剂。 解析:(1)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1∶1,有一个X原子没有反应。(2)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3)由X原子构成的物质在该反应中不是催化剂。 19.(7分)A在B中充分燃烧生成C和D,A、B、C、D的微观示意图如下所示: 物质 A B C D 分子示 意图 看图回答: (1)属于氧化物的是 C (填字母序号)。 (2)A中氮、氢原子数之比为1∶3,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14∶3。 (3)A在B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4NH3+3O22N2+6H2O 。 解析:由反应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水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2N2+6H2O,由此可知:属于氧化物的是水;A为氨气,氮、氢原子数之比为1∶3,氮、氢元素质量之比为14∶(1×3)=14∶3。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共15分) 20.(2017青岛)(15分)为了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甲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A所示,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托盘天平的指针 向右 (填“向左”“向右”或“不”)偏转,原因是 生成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左侧质量减少 。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图B所示,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 不变 。 (3)两位同学通过交流反思得到启示: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一定要在 密闭 装置中进行。 (4)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③⑥(填号)。 8 ①原子种类 ②分子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分子质量 ⑤分子数目 ⑥原子质量 解析:(1)反应前,托盘天平的指针指向刻度盘的中间;两种物质反应后,生成氢气逸散到空气中,不能称量到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使反应后的质量比反应前少,托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 (2)乙同学设计的实验中没有涉及气体,能够称量到反应前后所有物质的质量总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在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时,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为了能称量到气体物质的质量,一定要在密闭装置中进行。 (4)化学反应过程是旧的分子分成原子,然后原子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所以从微观角度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①原子种类、③原子数目、⑥原子质量。 四、计算题(共1小题,共8分) 21.(2016北京)(8分)为测定21.2 g某变质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含量,将其配置成500 mL溶液,分别取出50 mL,用两种方法进行测定。已知:Na2CO3+BaCl2BaCO3↓+2NaCl、Na2CO3+H2SO4Na2SO4+CO2↑+H2O 加入的试剂 测得数据 方法1 足量BaCl2溶液 BaCO3沉淀1.97 g 方法2 足量稀硫酸 CO2气体0.44 g 请任选1种方法的数据,计算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及结果)。 解:①方法1 设50 mL溶液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BaCl2BaCO3↓+2NaCl 106 197 x 1.97 g = x=1.06 g 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50% 答: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0%。 ②方法2 设50 mL溶液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CO2↑+H2O 106 44 x 0.44 g = x=1.06 g 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8 ×100%=50% 答:该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50%。 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