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一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课件(24张)全国通)
合理规划和科学施工两方面 人类活动影响大熊猫栖息地的环境 ( 森林 ) —— 伐木、修路等人类活动会破坏森林 栖息地的面积大小、位置、分散程度等方面 知识迁移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分析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描述栖息地范围变化 问题解读 (3) (2) (1) 题号 —— 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文字 信息 信 息 提 取 (3) (2) (1) 题号 108 国道及秦岭隧道的位置与栖息地的关系 108 国道、秦岭隧道建成通车;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976 年、 1987 年、 2000 年大熊猫栖息地分布范围的大小、位置变化及分散程度 图中 信息 信 息 提 取 (3) (2) (1) 题号 题号 (1) (2) (3) 形成 答案 (1)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 ) ,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 (1987 年 ) ,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2000 年 ) ,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 大规模采伐森林 ( 对植被破坏大 ) ,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 ( 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 ) ,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 ( 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 ) ,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自然原因 ① 气候因素; ② 地形因素; ③ 地质因素; ④ 植被因素 人为原因 ① 过度放牧; ② 过度农垦; ③ 过度樵采; ④ 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⑤ 工矿交通建设 不注意环境保护 合理利 用水资源 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 调整土地 利用结构 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 开发新能源 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自然 原因 地形 地形崎岖的山地、丘陵区 气候 夏季多暴雨 植被 植被稀少 土质 土质疏松 人为 原因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工程建设和开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