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复习时代读书人
“云时代”当有“云阅读” 2019 年 05 月 07 日 人民日报 白龙 打开电子书阅读器,海量图书一键下载;扫一扫二维码,手机自动朗读绘本;戴上增强 现实眼镜,书中的古代战场和将士如在眼前……5G 时代的数字阅读,能助人实现“掌上千秋 史,胸中百万兵”。不久前,一项调查显示,2018 年我国数字阅读产品数量大幅提升,手机阅 读、平板电脑阅读等数字化阅读方式日趋普及。 身处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很少有人认为,只有读纸质书才叫阅读。如果说阅读的意义在 于引导我们进入精神世界,感受古今作家的笔端雍容,那么毫无疑问,科技发展拓宽了阅读 世界的入口。幼时读诗,不懂什么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5G 时代可以用 声音图像为诗句作注;青年读史,不解为何“上党从来天下脊”,通过 3D 电子地图,中国古 代历史地理得以立体呈现。这些,都应该归功于科技的进步,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知书 中乾坤的博大之美。 “云时代”的“云阅读”,将世代沧桑、万千人物装在指掌之间,更有利于涵养当代人含 弘光大的精神气象。的确,“云时代”是一个时间碎片化的时代,捧读一本书几乎成了“古典 式”的阅读。但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从读书到“听书”的改变,“云时代”带来 的方便快捷,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也只有阅读,才能像黏合剂一 样,完成精神世界的“碎片整理”。面对海量信息、繁忙节奏时,在阅读中沉潜往复、滋养心 灵、开阔境界,能让人更有底气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更能在纷纭万状中激浊扬清、明 辨是非。阅读的丝线,拾掇起日常生活的断章,将我们头脑中的奇思妙想编织成华美的思想 画卷。 不论是数字阅读还是传统阅读,其中不变的,乃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对中国人来说, 典籍中蕴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地图,我们按图索骥,能触摸到前人的精神足印。同一本书, 唐人读过,清人读过,我们也读过。就像一样的月光,笼罩过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也陪 伴过马致远笔下的天涯旅人。《新唐书》写李密在访友路上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行且读”; 北宋诗人苏舜钦以《汉书》佐酒,读至妙处,“满饮一大白”。知晓了这些,今天我们捧读《汉 书》时,无论是通过纸墨还是电子屏幕,都能在触动心灵的一刻,思接千载,感受到光照过 古人思想天空的同一轮明月。 对青少年来说,我们仍然要倡导多读纸质书。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视力,也不仅是为了养 成“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专注力,更是为了培养孩子和纸墨书香的亲近感。中国人有“敬 惜字纸”的传统,5G 时代的到来,或许拓宽了“字纸”的概念,但对于孩子来说,氤氲于纸 墨之间的书香、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文气、跳跃在掌心指间的触感,共同营造出一方带着暖光 的精神角落。中国古人读书,讲究体会气象、意韵、神态、风骨,这些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物, 往往隐藏在书卷和书香中。民族的文化血脉,正是在这一缕书香中得以传承。 “云时代”的到来,使阅读以多种方式融入日常生活,令人随时随地都能走进“数字书房”。 用好“云书房”,在信息时代拓宽精神世界的入口,我们就能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守护 好人文之光。 一起做“读书种子” 2019 年 05 月 08 日 人民日报 向贤彪 “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皆当世业, 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 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 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 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 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 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 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 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 至终身受益。 “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 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 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 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 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 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今天我们提倡有 质量有分量的阅读,注重阅读率的同时更加重视“阅读力”,正需要像“读书种子”一样痴迷 知识学问之中。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 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 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以新内涵。世人 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 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 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 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 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