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6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件(56张)

第三部分 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Ⅰ 必考内容 总览概述 现代世界 现代中国 第一 阶段 时间 20 世纪上半期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949 ~ 1978 年 ) 特征 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概述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开始并存、对立。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功与失误并存; 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总览概述 概述 面对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产生。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 20 世纪物理学理论的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文艺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1956 年底基本完成 “ 三大改造 ” ,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 大跃进 ” 、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总览概述 第二阶段 时间 1945 年二战结束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 (1978 年至今 ) 特征 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总览概述 概述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 “ 冷战 ” ;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一超多强 ” ,多极化趋势加强;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 “ 一国两制 ” 促进了祖国统一;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重大理论成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专题十五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现代世界 1 考向分析 3 知识重构 4 热点素养 5 考题训练 2 网络构建 考 向 分 析 考纲展示 考情解读 1. 俄国十月革命 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 “ 斯大林模式 ” 4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本讲内容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 1 .从考查的内容来看,以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及赫鲁晓夫改革为主。 2 .从考查的题型来看,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的切入角度比较新颖,材料型主观题也都有涉及。 3 .从命题角度看,传统的命题方式与 “ 新材料、新情景 ” 方式并存,试题的切入角度将会更加新颖。 网 络 构 建 知 识 重 构 关键词: 薄弱环节、 “ 一战 ” 、二月革命、 《 四月提纲 》 、 “ 七月流血 ” 事件、十月革命 1 .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条件 ① 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 ______________ 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② 客观:俄国具备 ______________ 基本特征;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 ______________ ” 激化了社会矛盾。 考点一 分封制与宗法制 政党 帝国主义 一战 (2) 经过 ① 二月革命: 1917 年 3 月爆发,推翻 ______________ 统治,出现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 ______________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 《 ______________ 》 :提出了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变为 ______________ 的任务;争取以 ______________ 方式取得政权。 ③“ 七月流血 ” 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④ 十月革命: 1917 年 11 月 7 日, ______________ 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 ______________ 政权。 沙皇专制 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和平 彼得格勒 苏维埃 (3) 结果 ① 颁布 《 ______________ 》 和 《 土地法令 》 ,宣布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将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②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 人民委员会。 (4) 历史意义 ①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______________ 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②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 ______________ 人民的解放斗争。 ③ 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和平法令 社会主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 规律:十月革命的四个特点 ①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 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③ 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④ 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认识: 从十月革命的全过程和苏俄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传导型现代化以资本主义模式难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发生的,是要以社会主义模式去清除资本主义模式下没有清除的俄国现代化发展的阻碍 〔 跟踪训练 〕 1 . (2017· 三明 ) 有人认为: “ 1917 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 ” 这种认识 (    ) A .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 1917 年 3 月    B .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 .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 .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D 【 解析 】   据材料提到, 1917 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推翻了封建沙皇统治,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 D 正确。十月革命开始于 1917 年 10 月,故 A 项排除。十月革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故 B 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贬低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故 C 项排除。 2 . (2017· 江西九江十校联考 ) 有评论者说: “ 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 3 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 ” 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它没有改编沙皇旧军队建立自己的武装 B .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C .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D .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C 【 解析 】   据材料 “ 3 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临时政府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七月事件发生后,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不复存在,故十月革命发生,故 C 项正确。改编沙皇旧军队建立自己的武装,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 A 项排除。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也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 B 项排除。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没有突出无产阶级的作用,故 D 项排除。 关键词: 战时;直接过渡;市场;间接过渡 1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直接过渡 ) (1) 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 内容:农业 ——______________ ;工业 —— 工业 ______________ ;商品流通 ——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 —— 强制劳动。 (3) 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 ______________ 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考点二 列宁 ——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 余粮征集制 国有化 共产主义 (4) 评价 ① 积极 —— 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 ______________ 上的胜利。 ② 消极 —— 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军事 2 . 新经济政策 ( 间接过渡 ) (1) 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经济政治危机。 (2) 内容:农业 —— 粮食税;工业 —— 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 —— 允许 ____________ 。 (3) 特点:利用 ______________ 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 意义 ① 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 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自由贸易 市场 〔 跟踪训练 〕 3 . (2017· 濮阳 ) 瞿秋白在 《 俄乡纪行 》 中写道: “ 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 1920 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 这实际上反映了 (    ) A .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 .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 .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D 【 解析 】   本题考查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1920 年正是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时期,农民 “ 不满于劳农政府 ” 说明农民对苏俄政府所实行的政策不满,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 D 项正确;十月革命成功后颁布了 《 土地法令 》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A 项错误;材料中的 “ 不满 ” 不是针对苏维埃体制,而是针对当时的经济政策, B 项错误;苏俄政权是工兵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联盟政权, C 项错误。 4.(2017· 淮北 ) 列宁在俄共 ( 布 ) 十一大上说: “ 我们甚至有过这样的诗人,他们写道:看!在莫斯科,饥寒交迫, ‘ 从前是整洁、美丽;现在是买卖、投机 ’ 。这样的诗作在我们这里是很多的。 ” 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    ) A .人们对二月革命的强烈不满 B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批判 C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充分暴露 D .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 D 【 解析 】   材料中的列宁在俄共 ( 布 ) 十一大的讲话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他提到的 “ 买卖、投机 ” 即俄国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此材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经济政策遇到阻力和困难,故选 D 。 A 、 B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斯大林模式,故 C 项错误。 关键词: 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 .确立: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 __________________ 。 2 .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 ______________ 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 ______________ 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考点三 “斯大林模式” —— 回归“理想”的模式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 行政手段 3 .评价 (1) 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 ______________ 。 1937 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 ______________ 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工业化 计划经济 拓展深化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演变 政策 特点 目的 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战时与共产主义相结合,共产主义在政治、军事、经济上的全面运用;直接过渡 战胜国内外敌人,同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 新经济 政策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占主导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间接过渡 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巩固工农联盟,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 斯大林 模式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采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过渡 利用国家政权力量尽快发展经济,实现工业化,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社会主义政权 〔 跟踪训练 〕 5 . (2017· 咸阳 ) 据统计,苏联制定 “ 二五 ” 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 0.97 倍、 1.4 倍、 1 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了 1.4 倍、 1 倍、 0.54 倍。这说明 (    )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B 【 解析 】   题干强调的是苏联 “ 二五 ” 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与原有计划之间出现差异,而 A 项只是苏联制订 “ 二五 ” 计划的原因,可排除;材料表明,苏联制订 “ 二五 ” 计划时,对轻工业、农业相对倾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工业发展较快, B 项正确;苏联 “ 二五 ” 计划发生在 1933 ~ 1937 年,到 1937 年,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C 项错误; D 项错在 “ 个人崇拜 ” ,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 6 . (2017· 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 )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 A .区域分工,经济单一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高度集权,侵犯人权 D .片面强调国家利益 D 【 解析 】   “ 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 ” ,是材料所描述的一种现象,与设问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 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 ” ,不属于重工业,故 B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 “ 侵犯人权 ” 等信息,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 “ 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 ” 、 “ 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 ” ,说明工业化过程中,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故 D 项正确。 关键词: 自主权、背离社会主义原则、苏联解体。 1 . 三次改革 考点四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 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调整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 改革 戈尔巴乔 夫改革 背景 ______________ 体制弊端日益暴露 ______________ 改革成效不大,带来了社会的混乱 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斯大林 赫鲁晓夫 措施 农业 (1) 扩大 ______________ 的生产自主权 (2) 开垦荒地 (3) 开展大规模种植 ______________ 运动 (1)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生产自主权,提高 ______________ 价格 (2) 放松对 ______________ 的限制 (1) 提出 “ _____________ ” ,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2) 改革陷入困境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 ______________ 改革 工业 (1) 扩大地方和企业生产自主权 (2) 尝试推行 “ 物质利益原则 ” 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 ______________ 工业 集体农庄 玉米 农产品 个人副业 军事 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体制 评价 积极 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收到一定的成效 经济持续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了 ______________ 的解体 消极 (1) 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 (2) 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入停滞 苏联 2. 苏联解体 (1) 过程 ① 《 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 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②“ ______________ ” 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 ③ 1991 年 12 月 《 ______________ 》 ,苏联完全解体。 (2) 原因 ① 根本原因: “ ______________ ” 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 ②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 ______________ 方向。 ③ 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 “ ______________ ” 战略。 八一九 阿拉木图宣言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 和平演变 认识:正确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1) 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 改革要从实际出发,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制作深入剖析。 (3) 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 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 跟踪训练 〕 7 . (2017· 德州 )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 这表明当时苏联政府试图 (    ) A .发展私营企业   B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C .放弃斯大林体制  D .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B 【 解析 】   根据 1971 年时间点可知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经济上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结合材料可知发展私营企业并不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 可知,苏联政府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故 B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故 C 项错误;据材料 “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 可知,苏联并不是要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 8 . (2017· 蚌埠 ) 一则笑话: “ 叶利钦演讲: ‘ 多年来,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俄罗斯一直处在悬崖边缘。现在,我终于可以自豪地宣布,赶跑了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 这个笑话意在表达 (    )   A .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   B .对叶利钦的支持     C .赞成苏联解体   D .对俄罗斯现状不满 【 解析 】   依据题干 “ 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俄罗斯一直处在悬崖边缘 ” 、 “ 赶跑了戈尔巴乔夫,俄罗斯终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 可知,笑话表达了对俄罗斯现状不满,故 D 项正确;反对戈尔巴乔夫改革不是题干的主旨,故 A 项错误; B 、 C 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 D 热 点 素 养 一、通过考查十月革命过程中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2017· 江苏 ·17)1917 年,列宁在 《 四月提纲 》 中指出: “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 7 月,他又在 《 国家与革命 》 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 “ 自行消亡 ” 来实现。以上论断 (    ) A .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 .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 .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 .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C 【 解析 】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由材料 “ 俄国 …… 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 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 ‘ 自行消亡 ’ 来实现 ” 说明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故 C 项正确, A 、 B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D 与材料信息 “ 不能通过 ‘ 自行消亡 ’ 来实现 ” 不符 。 二、通过考查苏联工业化的过程,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2017· 全国卷 Ⅰ ·34) 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 《 又是斯大林格勒 》 。该漫画表明 (    )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 .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D 【 解析 】   结合材料可知,苏联的经济建设令西方国家瞠目结舌, D 项正确。 A 项错在 “ 苏俄 ” ,排除;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 B 项错误,排除; C 项与漫画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2016· 浙江 ·22) 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的结果 C .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 .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 【 解析 】   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题干信息可知,个体农户所占比例急剧下降,集体农庄农户和工人所占比例大幅上升,资产阶级和地主已不存在。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现象发生在斯大林时期,故 C 项符合题意 。 C 三、运用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理解苏联经济体制的演变。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分析苏联经济体制调整的原因及调整产生的影响。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是因为建立在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基础上的,而斯大林模式因为超越了生产力实际使其弊端不断暴露并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可运用生产关系的三个主要要素 ( 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的分配、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 分析苏联经济体制的内容。 (2018· 潍坊 ) 《 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 指出,领导这场革命的领袖将不得不遭遇的尴尬是 “ 他所能做的事,是和他一向的整个主张、他的原则、他的党的直接利益不相容的;他所应做的事,则是无法实行的 ” 。材料中 “ 他所能做的事 ” (    ) A .实行了工业普遍国有化  B .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 C .适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 D .确立了市场主导地位 C 【 解析 】   据材料信息可知,领导这场革命 ( 指十月革命 ) 的领袖是列宁, “ 他所能做的事 ” 是 “ 新经济政策 ” ,这一政策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取得了巨大成就,故选 C 项; A 项实行了工业普遍国有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暂时利用了市场这一手段,并没有背离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确立市场的主导地位,排除 A 、 B 、 D 三项。 (2016· 江苏 ·19)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    ) A .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 .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 C .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 .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 C 【 解析 】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 A 项表述与题干中信息 “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 ” 不符,故排除; B 项表述与题中现象不符,故排除;题中现象反映了斯大林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故 C 项正确; D 项表述与当时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 专 题 训 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