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8届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7
孝感高中2016—2017学年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2.对下图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B.印刷业已使用活字技术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交易 D.专设机构管理对外贸易 3.“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干预”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坊市制度 D.官营专卖 4.法国米歇尔·博德在《资本主义史》中认为:西方历史上的所谓“地理的发现”,使历史进入了双重的结合。这里“双重的结合”主要是指 A.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B.商品贸易与殖民掠夺 C.资本输出与世界市场 D.民主扩展与科学传播 5.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 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中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把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工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居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这说明当时英国 A.新生工业导致社会开始贫富不均 B.小资产阶级逐渐被消灭 C.社会被分化为只有工人和资本家 D.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结构 6.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7.下表是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投资的基本状况,这些投资 类别 工矿、纺织 铁路运输 数量 18个 364千米 投资额 1 546万元 1 251万元 A.是清政府“求富”的重要途径 B.是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C.遏止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春天 8.武昌起义胜利后,当时有一《越风》杂志载文说:“不剪发不算革命,并且也不算时髦,走不进大衙门去说话,走不进学堂去读书。”1911年,上海军政府命令“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毛,重振汉室”。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是源于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易服”政策 B.剪发与否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C.辛亥革命后近代社会生活习俗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民权革命的目标已实现 9.“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 C.加剧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 10.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A.经济增长方式根本变革 B.国民经济十分均衡发展 C.国家注重优先发展工业 D.工农比例严重脱离国情 11.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开始实施“包死基数,确保上缴,超包全留,歉收自负”的经营办法,企业效益连年大幅增长。这 A.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B.得益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C.体现了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下放 D.受惠于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行 12.《全球通史》中写道:“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罗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 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 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13.列宁说:“我们宣布新经济政策后,提到日程上来的竞赛和比赛,是一场严重的竞赛……这是两个不共戴天的敌对阶级斗争的又一斗争形式。”这表明新经济政策 A.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 B.放弃了两种经济形式的斗争 C.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临时政策 D.有效避免了阶级斗争的发生 14.有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 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 15.从贸易区内部的实力来看,美国占有2/3的人口和90%的经济实力,加拿大则仅有7%的人口和8%的经济实力,墨西哥虽拥有近26%的人口,但经济实力则不到2%。材料可以体现北美自由贸易区的特征之一是 A.货币一体化 B.政治合作 C.大国主导 D.军事合作 16.《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尚书·周书·泰誓上》:“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道德经》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上述材料共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 A.人文精神 B.民主思想 C.天人感应 D.唯物主义 17.苏格拉底论证道,以相同的模式,人们能够发现独立于人类欲望之外的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正确和公平的恒久原则”是指 A.民主原则 B.理性原则 C.法制原则 D.自由原则 18.“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这一评价 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的考据 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运用了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 19.卢梭认为:“法律应该由全体公民集合讨论并通过,英国人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这表明卢梭 A.认可精英政治 B.推崇代议制 C.崇尚直接民主 D.反对权力制约 20.《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 义军见严纲兵来,都伏而不动;直到来得至近,一声炮响,八百弓弩手一齐俱发。”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21.宋代词人柳永经常出入秦楼楚馆,与乐伎、乐工往还,无心于仕途,自称“白衣卿相”,虽然他后来考取了进士并做了屯田员外郎,还是轻视功名,沉溺市井,可以说是把全部身心投入适应市井需要的词的创作。柳永这种类型的文人的出现,说明 A.文学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 B.政府关心鼓励词人的创作 C.宋代词人多沉溺于市井生活 D.唐诗宋词并称古典文学高峰 22.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楷书 23.科学革命不仅改变物质世界,也推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受右图这部著作影响而产生的是 A.人和人性开始从宗教和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B.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理性分析人类社会成为潮流 C.主张“优胜劣汰”的达尔文主义广泛流传 D.微观粒子世界的探索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24.英文的“Communication”有多重译义,一般包括“传播和传达”、“交通”和“交流”。有人说,从互联迄今的发展过程看,络就是传媒(Communication)。材料对互联的理解旨在强调互联 A.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拓展 B.最大的成功在于技术的不断更新 C.促进了信息产业的发展 D.作为人类交往方式而存在与发展 25.1953~1973年的世界工业总产量相当于1800年以来一个半世纪的工业总产量的总和,其中,科技进步的因素引起的产量值在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起初为5%~10%,20世纪70年代增长至60%,现在已达到80%以上。这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 A.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 B.加大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C.加速了科技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D.促使各发达国家增加了科技发展投入 26.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 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27.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C.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D.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28.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自由主义 29.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了土地革命,加强了根据地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围剿”,中国革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些史实表明这一历史时期党的思想灵魂是 A.星火燎原、均贫富、武装斗争 B.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C.团结一切力量、坚持革命斗争 D.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自力更生 30.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31.1949年,毛泽东充满激情地预言: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下列促进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出现的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B.“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C.“文化大革命”的开展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32.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33.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我国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 D.文学领域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34..“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这种强调主观感受的潮流被称为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35.1956年美国歌手“猫王”录制的唱片《伤心旅馆》创造了唱片销售新纪录,并赢得了国际声誉,一时间摇滚乐时髦起来。它切合了美国 A.大众对经济危机的苦闷 B.军人对侵越战争的反感 C.老人对二次大战的感伤 D.青少年对现实的反叛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36题12分,37题18分,共30分。 36.(12分)自汉代起,儒家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子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 ——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小学集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读书、写字、饮食都作了道德规定。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贽书皆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帷此书抨击孔子,另立褒贬,凡千古相传之善恶,无不颠倒易位,尤以罪不容诛者。其书可毁,其名亦不足以污简犊,特以贽大言欺世,至今乡曲陋儒,震其虚名,如置之不论恐贻害人心,故特存其目,以深曝其罪。 ——清《四库全书总目·别史类存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武帝时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在推广理学方面所做的努力。(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李贽的思想分析统治者“毁书存目”的目的所在。(4分) 37.(18分)进入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材料二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中二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1—10:D C D B D B A B B C 11—20:C C A A C A B B C D 21—30:A C B D B D A C D D 31—35:A B A D D 36.(1)主张:君主受命于天(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4分) (2)努力:重新解释经典,使理学普及化;注重道德规范教育,推动理学的生活化。(4分) (3)目的:防止反传统思想的传播,加强思想控制;深曝其罪,警示后人。(4分;答出维护统治给1分,总分不超过4分) 37.(1)变化:由“天朝上国”到平等外交的理念。(2分) 原因: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西学东渐。(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变化:由“臣民”到“国民”。(2分) 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6分) (3)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2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