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试标准】‎ 学考要求 考纲细解 学考要求 b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 c 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 能够运用所学地理原理来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a 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了解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b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作用 理解生l物、气候等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影响 b 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理解自然资源利用对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                   ‎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②整体的改变。‎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不同性质的土壤,可以反映不同的③气候、地表物质、④地形、水文条件、⑤生物乃至人类活动。‎ ‎2.成土母质的作用 ‎(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⑥物质基础和植物⑦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⑧物理性状和⑨化学组成均有重要的影响。‎ ‎3.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1)成土母质:稳定的因素。‎ ‎(2)气候 14‎ ‎(4)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⑱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认识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修复生态系统和改善环境质量。‎ ‎2.资源综合利用的理论依据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必考b)‎ 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景观发生变化。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提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探究归纳]‎ 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 14‎ ‎[学以致用]‎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逻辑关系图”,回答问题。‎ ‎(1)将下列内容和图甲、图乙的字母对应起来。‎ ‎①生态环境改善 ②地表水丰富,水系发达,河流众多 ③地表侵蚀、切割强烈,呈现山、丘、盆、谷交错分布状态 ‎④退耕还林、还草 ⑤基岩裸露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 ‎(2)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黄土高原 B.青藏高原 14‎ C.南方低山丘陵 D.塔里木盆地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答案 (1)A—② B—③ C—① D—⑤ E—④‎ ‎(2)C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必考a、b、c)‎ 为什么施用化肥易使土壤板结?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提示:施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吸附水肥的能力和通气性能减弱,肥力下降。为避免此问题的出现,有效的办法是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 ‎[探究归纳]‎ ‎ 不同自然因素对土壤发育和性状的影响 ‎1.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 ‎2.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 生物对成土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如下图所示:‎ ―→ ‎3.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关系综合分析图示 ‎ [学以致用]‎ ‎(2017·4月浙江省选考考试)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4‎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 第(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D错。‎ 答案 (1)C (2)A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必考b)‎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土壤肥力增加,同时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变小。‎ ‎[探究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的综合利用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如下表。‎ 影响 原因 措施 影响周围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14‎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它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 ‎[学以致用]‎ 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                   ‎ ‎(1)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但不一定相互影响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 第(1)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答案 (1)A (2)C ‎                   ‎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生动地阐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地带性 D.非地带性 解析 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A ‎2.人们应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 14‎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上、中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河流上、中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上、中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解析 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流上、中游因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往往造成下游泥沙堆积而使洪涝灾害频发。‎ 答案 A 读下图,回答3~4题。‎ ‎3.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B.生物 C.地貌 D.气候 ‎4.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第3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第4题,箭头b表示生物对气候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属于这一过程。箭头a表示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箭头c表示水文对地貌的影响,箭头d表示生物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 3.B 4.B ‎5.下列关于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某种单项资源的开发不会对其他环境要素造成影响 B.地区间的资源联系不密切,资源的开发就不会影响其他地区 C.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D.采伐森林资源是局部的,不可能给周围环境带来影响 解析 自然资源作为自然地理系统中的要素,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也是相互影响的;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采伐森林会影响周围环境。‎ 答案 C ‎6.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4‎ ‎(1)将下列地理现象的数字代号填入相应的空白处。‎ ‎①水土流失 ②鸟类、兽类减少 ③生态失调 ④生物多样性增加 ⑤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⑥气候恶化 ⑦干旱灾害减少 ⑧土地沙化 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图示表示地理环境具有_______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______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 解析 本题以森林植被这一地理要素的变化引起的影响,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森林的破坏会直接导致植被的减少,动物的减少,进而还会导致大气成分、大气温度的变化,进而导致水圈中河流流量、海平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还会导致地貌景观的变化,这些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统一演化,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 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②⑦;第二行⑧⑥③④⑨;第三行①⑤ (2)整体性 热带雨林 教材P71活动 提示 1.覆盖草皮的土堆沉积在土堆边缘的泥土较少。‎ ‎2.可以就地取材,比如用稻秆来覆盖进行实验,可证实的原理是植被对于土壤的保护作用。‎ ‎3.斜坡上的土壤如有覆盖物,则土壤保护较好。‎ ‎4.‎ 教材P73活动 提示 1.成土母质指风化物,不具备肥力,不能生长植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气候和生物的长期作用下,可转化为土壤。‎ ‎2.说法正确。因为气温高,湿度较大的热带地区,化学分解作用和生物分解活动比较频繁,因而土层较厚。‎ 教材P75活动(上)‎ 提示 1.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 14‎ ‎2.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 教材P75活动(下)‎ 提示 1.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因素如下图:‎ 裸露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2.黄河三角洲的冲积土是由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发育而成,发育程度较好;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因而这里的寒漠土发育程度较差;江南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较强,因而红壤发育程度较好。‎ ‎3.黄土性状:土层深厚,有直立性,富含矿物养分,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 成因:它是第四纪历史时期长期的堆积物。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等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 教材P77活动 提示 南方丘陵地区因地形崎岖,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但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因此南方丘陵地区适合发展立体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 ‎                   ‎ 一、选择题 下图为“局部范围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a、b、c、d、e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分别是(  )‎ A.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B.土壤 生物 大气 水文 地形 C.土壤 地形 水文 大气 生物 D.生物 地形 大气 水文 土壤 ‎2.如果b遭到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有(  )‎ ‎①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 ②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③河流水位降低 ④土壤肥力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14‎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判断,根据图示即可判断。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构成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如果b(生物)中的植被遭到大量破坏,该地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将降低,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丰水期水位升高,枯水期水位下降,因此③错误。‎ 答案 1.A 2.D 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3~4题。‎ ‎3.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 A.① B.② C.③ D.④‎ ‎4.能表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解析 第3题,松花江和珠江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所以影响其水文特征的因素是气候。第4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是流水侵蚀而成的。‎ 答案 3.A 4.B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下图反映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的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14‎ ‎6.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 C.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 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解析 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6题,从干燥的荒漠地带到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增强。‎ 答案 5.C 6.C ‎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8.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解析 第7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还能够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第8题,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答案 7.B 8.A ‎5月15日 14‎ 至21日是我国第25届“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2016年节水宣传周的主题是“坚持节水优先,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完成9~10题。‎ ‎9.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利于(  )‎ ‎①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 ②削减各季节城市河流流量 ③修复城市的生态环境 ④缓解雨天“城市看海”现象 A.①②③ B.①②④ ‎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下列城市中,不适宜建设成为“海绵城市”的是(  )‎ A.新加坡 B.迪拜 C.宁波 D.广州 解析 第9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可削减多雨季节的城市河流流量,增加少雨季节城市河流流量。第10题,迪拜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不适宜建设“海绵城市”。‎ 答案 9.D 10.B 下图为“我国黄河中游人为增沙量及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的时间变化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关于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由于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 B.70年代主要因为毁林开荒,打坝淤泥 C.80年代至90年代,主要因为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没 D.主要由于在居民点附近过度放牧 ‎12.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表明(  )‎ A.70年代水土保持工作进展最快 B.80年代人为增沙量变化不大 C.90年代入黄泥沙量比70年代有所减少 D.90年代人为增沙量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的减沙效益 14‎ 解析 第11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人为增沙量逐年上升。气候异常,暴雨逐年增多是自然原因;70年代打坝淤泥会保持水土;80年代至90年代,开矿、修路等大规模基础建设是黄河增沙的主要原因。第12题,从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随时间的变化图中可以看出,70~80年代人为增沙量与水土保持减沙量之比变化大,90年代人为增沙量占水土保持减沙量的22%左右,部分抵消了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 答案 11.C 12.D 二、非选择题 ‎13.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序号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生物对成土母质的不断改造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实现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的,冷湿的地区,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参与下,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就形成了土壤。‎ 答案 (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14.读甲、乙两幅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试分析江汉平原湖泊面积缩小对周围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2)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乙图中贺兰山以西植被减少导致的影响。‎ 14‎ 解析 第(1)题,湖泊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有调节气候(对气温和降水都有明显的影响)及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功能,能够净化水体、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如湖泊面积减小,部分湖泊变为陆地,气候的大陆性则增强,洪涝灾害多发,水体净化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随之减少,这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第(2)题,某一地理因素的变化将引发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 答案 (1)气候大陆性增强(气温变化增大;降水减少,变率增大);对河流调节作用下降;水体净化能力下降;影响水生生物生存;湿地景观演化为陆地景观。‎ ‎(2)贺兰山以西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下渗减弱,蒸发增强,地面变得干燥,植物的蒸腾作用则减弱,空气的湿度降低,降水减少,会加剧荒漠化的趋势。‎ 14‎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