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南阳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1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框。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和草稿纸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这实质上反映了战国时期 A. 士对统治者的依附性增强 B.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C. 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加剧 D. 士的崛起和文化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崛起。题意反映了士对各诸侯的影响极大,是统治者对士的需求增强,而不是士对统治者的依附增强,故排除A项;士的崛起只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中的一个因素,故排除B项;题意没有体现诸侯争霸战争的内容,故排除C项。“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说明士对各诸侯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说明士作为一个阶层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的,体现了士的崛起,故选D。‎ ‎【点睛】士在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2.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A. 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 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C. 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D. 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儒家和法家是相互独立的两个学术派别,儒学思想并不以法家为依托,同时儒家和法家之间也并无激烈的冲突,故排除A、B项;中国古代是德治和法治并重,而非交替运用,故排除D项。根据“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可知外儒内法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原则,故选C。‎ ‎【点睛】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 ‎3.在社会转型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古希腊的人文主义、董仲舒的思想和宋明理学都只是表达了一种思想的内容,不符合题意中“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的主旨,故排除A、C、D。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无论是哪一个阶层都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表达自己的想法,多种学术主张和观点并存并相互辩驳,故选B。‎ ‎【点睛】百家争鸣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多种主张和思想的并存,无论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抑或是不适应历史发展趋势,都能够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愿,而且还能够和其他的思想进行交流辩驳,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也为后来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4.儒学思想在哲学的深度上不及道家,在法理的明确上不如法家,在人类平等相爱的理想上不如墨家,但儒家思想却从西汉开始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儒家 A. 以仁与礼为核心推动了国家的统一 B. 不断发展完善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C. 以私人讲学的方式培养了众多信徒 D. 主张以德治国始终受到统治者重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推动国家走向统一的主要是法家思想,故排除A项;私人讲学的方式并不只是儒家传承学术的方式,故排除C项;以德治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故排除D项。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主要是经过董仲舒的思想改造适应了当时政治大一统的需要。自此之后,儒家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迎合了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 ‎【点睛】儒家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孔子到孟子,从荀子到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学,儒家思想始终在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完善。儒学之所以能够树立正统地位而不动摇,就在于它最能适合封建君主统治的需要。‎ ‎5.朱熹相信人的善良及其可完善性。他把人比作一面落满灰尘的镜子,一旦抹去灰尘将和过去一样明亮。因此,邪恶是疏忽和教育有缺陷的结果,是可以纠正的”。基于此,他主张 A. 致良知 B. 学以致用 C. 格物致知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朱熹的思想。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主张,故排除A、D项;学以致用是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家的主要主张,故排除B项。朱熹提出的主张是格物致知,故选C。‎ ‎6.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教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以及道教成仙永生的追求,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A.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 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 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 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明理学。题意主要体现了理学的价值理念,没有反映其影响力的大小和是否具有唯心主义色彩,故排除A、D项;理学的形成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并不是没有关系,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可知,儒学不追求轮回转世和成仙永生,而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所以说有较强的理性主义,故选C。‎ ‎7.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 A. 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 士人阶层审美情趣提高 C. 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 文艺的商品化、大众化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宋词。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市民文化随之流行,但享乐主义并没有成为潮流,故排除A项;题意反映的是市民的文化追求和审美情趣,不是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故排除B项;题意主要体现了市民对娱乐和享受的追求,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故排除C项。根据“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可知体现了当时文艺商品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故选D。‎ ‎【点睛】宋代以来,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与此同时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北宋时的汴京是当时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市民文化相当发达。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 ‎8.明朝政府颁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了市民生活 B.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C. 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 D. 文化政策体现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明清君主专制。题意体现了政府政策对戏曲业的影响,并不是影响市民生活,也没有体现明清君主专制走向反动,故排除A、B项;政府颁布杂剧禁令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而不是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故排除C项。明政府不许戏剧乐人妆扮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但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说明明朝政府是在引导社会观念的发展方向,符合儒家思想的要求,即文化政策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选D。‎ ‎9.苏格拉底认为政治是一种“最尊贵的才能,一种最高贵的才艺。因为它是王者的技艺。因为它是王者的技艺,是称作帝王之术的”。他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这反映出在当时的雅典 A. 多数人意愿未必代表公平正义 B. 公民大会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C. 公民大会排斥政治精英的参与 D. 社会底层控制了国家管理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苏格拉底的思想。根据题意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只有具有相应的政治能力和素养的人才能参与政治,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素养,即苏格拉底反对雅典的直接民主和抽签选举。题意并没有体现公民大会保护平民权益的内容,故排除B项;公民大会面向所有公民,并不排斥政治精英的参与,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社会底层控制了国家管理权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D项。苏格拉底的主张反映了他认为多数人的意愿并不一定代表公平和正义,故选A。‎ ‎【点睛】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 ‎10.亚里士多德说:对实际上平等的人们实行平等的待遇,的确是合乎正义的,既然合乎正义,也能有利于邦国。所以,限制官员的任期为六个月,使平等的人们能够轮番担任官职,可说是一个公道而有益的措施。材料中亚里士多德认为 A. 限制官员任期能有效遏制腐败 B. 短任期制避免了官僚势力的膨胀 C. 短任期制使居民均有机会参与城邦管理 D. 短任期制有助于民主的广泛性 ‎【答案】D ‎【解析】‎ 里士多德认为将官员的任期缩短更能体现“实行平等的待遇”、“也能有利于邦国”,有利于民主的广泛性,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材料信息都不能反映,均排除;亚;雅典只有公民有权参与城邦管理,故C错误。‎ ‎11.欧洲中世纪通行文字拉丁文,圣经是典型。但到近代初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做出贡献。如但丁意大利语,马丁路德德语,这一现象 A. 推动民族国家形成 B. 促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 体现民主平等启蒙思想 D. 导致欧洲四分五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促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是欧洲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故排除B项;启蒙思想兴起于17、18世纪,而不是中世纪,故排除C项;一种语言文字代表了一个民族或国家,所以方言文学的兴起有利于推动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而不是导致欧洲四分五裂,因为欧洲原本就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政权,故排除D项。故选A。‎ ‎12.一副绘于16世纪的漫画《灵魂的运输车》中,恶魔抡着木槌,将人的灵魂塞入大桶中,装在牛车上向地狱驶去。车身是教皇的身体,车轮辐条分别由主教。枢机主教和修士构成。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依靠神职人员帮助,灵魂才能得救 B. 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C. 人们要求摆脱宗教束缚 D. 主张通过苦行升入天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观察图可知,反映的是天主教会把灵魂带向地狱,是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故B项正确,A项错误;16世纪宗教改革只反对天主教会和教皇的特权,不是要摆脱宗教束缚,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13.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A.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摆脱了宗教神权的束缚 D.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文艺复兴。人文精神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故排除A项;根据“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可知这一时期的艺术还没有摆脱宗教神权的束缚,故排除C项。根据“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知这一时期的艺术是在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以宗教的形式宣扬了人文思想,而非反对专制,故排除B项。故选D。‎ ‎【点睛】根据“古希腊罗马”、“突破宗教……禁忌”等关键词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指的应该是文艺复兴时期。‎ ‎14.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据此,作者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运动的局限性主要是 A. 对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B. 是无组织的少数人行动 C. 局限于上层知识分子 D. 对政治领域的影响有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文艺复兴的局限性,题眼是“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题干材料与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作用无关,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并非是无组织的,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是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可知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局限性在于局限于社会上层知识分子,故C项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政治领域的影响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1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神圣性的同时牺牲了人的行动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A. 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 B. 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D. 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了宗教改革。加尔文的改革和马丁·路德的改革都属于欧洲宗教改革,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二者的主要观点存在分歧,但也不能说明加尔文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故排除A、B项;加尔文的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束缚,并没有限制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故排除D项。加尔文的主张对当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提供了精神动力,故选C。‎ ‎16.康德认为:“在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是粗野的、无法律状态的自由。为了克服冲突,调和矛盾,使权利与自由并行不悖,就必须限制绝对自由,这就需要国家及法律。”这表明康德 A. 追求纯粹理想社会状态 B. 反对平等和自由 C. 主张建立普遍法治的社会 D. 崇尚自然法原则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康德的思想。根据“需要国家及法律”可知康德并不是追求纯粹的理想社会状态,故排除A项;康德要限制的是绝对自由,通过限制绝对自由来保障人们的平等和自由,故排除B项;自然法是一种法律理念,没有具体的条文内容,不符合康德需要法律的主张,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为了保障人们的自由,康德主张建立国家和法律体系,即建立普遍的法治社会,故选C。‎ ‎17.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启蒙运动本质上是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A. 科学发展是启蒙运动的前提 B. 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C. 人文思想是启蒙运动的本质 D. 普及教育是启蒙运动的手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罗素强调了启蒙运动的本质,没有提到启蒙运动的背景和手段,故排除A、D项;启蒙运动的本质是理性主义,而不是人文主义,故排除C项。根据“对有独立见解的知识活动的价值重估”可知抗的认为启蒙运动的本质是理性主义,故选B。‎ ‎【点睛】理性主义是建立在承认人的推理可以作为知识来源的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哲学方法。一般认为随著笛卡尔的理论而产生。17-18世纪间主要在欧洲大陆上得以传播,本质上体现科学和民主,是启蒙运动的哲学基础。‎ ‎18.伏尔泰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孟德斯鸠写过多篇自然科学的论文,康德在46岁之前的著述也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他们“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据此可见,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 A. 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 B. 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 C. 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 D. 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们都对自然科学有所研究,没有划清与自然科学的界限,故排除A项;根据“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审视自然、人类与上帝的关系,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知启蒙运动是发展了人文主义,而不是偏离了文艺复兴的轨道,故排除B项; 启蒙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所以开启近代思想解放序幕的不是启蒙运动,故排除C项。启蒙运动“形成了自然法论中具有新精神的人文主义”可知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汲取了理性思考的精神,故选D。‎ ‎19.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  )‎ A. 复兴了古希腊人文精神 B. 取得了人与上帝直接沟通的权利 C. 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D. 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古希腊哲学家开始探索人的价值;文艺复兴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精神;宗教改革运动把人的信仰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启蒙运动则强调人摆脱专制统治和宗教愚昧的束缚,确立起民主、平等、法治的价值观念。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指的是启蒙运动的作用,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义,奠定了人类理性的主体地位,D正确;ABC分别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作用,排除。所以选D ‎20.伽利略指出:“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这说明伽利略 A. 否定了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 B. 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C. 成就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D. 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伽利略。伽利略主张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并不是否定古代圣人的研究成果,故排除A项;伽利略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并没有论证哥白尼的日心说,故排除B项;题意反映了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和主张,没有反映他为牛顿力学奠定基础的内容,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伽利略重视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故选D。‎ ‎21.在近代科技发展史上,有“英国科学家们浇灌的第二次科学革命之花,却在德国结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果”之说。下列属于这一时期英国科学革命之“花”的是 A.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B.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 西门子发明了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D. 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排除A项;《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的发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之前,故排除B项;西门子发明了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果,不是英国科学革命之“花”,故排除C项。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理论,但却由德国工程师制成了发电机,所以这一时期英国科学革命之“花”指的是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故选D。‎ ‎22.“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这一被发现的理论的意义在于 A. 挑战了天主教会宣扬的创世说 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理论”可以得知材料讨论的是量子论,量子论使人们对微观世界重新认识,所以本题选C选项。A选项是进化论的作用;B选项是经典物理学范畴;D选项是相对论的作用。‎ ‎23.19世纪上半叶,一种文艺思潮盛行于欧洲各国。它更多关注人的激情和个性,以求实现人性的真正解放和自由,是对理性主义的一种反思和修正。下列属于该文艺思潮的作品是 A. 《西风颂》 B. 《哈姆雷特》 C. 《人间喜剧》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浪漫主义文学。根据“更多关注人的激情和个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文艺思潮指的是浪漫主义。《哈姆雷特》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故排除B项;《人间喜剧》和《战争与和平》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故排除C、D项。《西风颂》‎ 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作,表现了浪漫主义精神,故选A。‎ ‎24.20世纪中期有作家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把普通人头脑中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及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这种主张 A. 揭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某些特征 B. 描绘了作家对浪漫主义的追寻 C. 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精神 D. 反映了文学多元化格局下的融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现代主义文学。根据把“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钢刀刻下来的及内心真实按着顺序记录下来”可知这种主张具有反传统的倾向,具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既不属于浪漫主义,也没有体现批判精神,更是与文学多元格局下的融合无关,故排除B、C、D项。故选A。‎ ‎【点睛】现代主义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25.20世纪60年代美国许多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并创造了“hip”这个词,这就是嬉皮士文化。关于这种文化产生的背景分析正确的是 A. 有利于新的荒诞派文学的产生 B. 美国的民权运动已经取得成果 C. 是文化在特定时期的自我调节 D. 物质生活丰富和传统信仰缺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A项属于影响,不是背景分析,故排除;题意内容与民权运动无关,没有体现相关内容,故排除B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不是自我调节,故排除C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所以物质生活丰富,根据“着奇装异服、留长发、蓄长须、听爵士乐、跳摇摆舞等极端行为反抗社会,抗拒传统”可知传统信仰的缺失,故选D。‎ ‎26.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一经出现即风靡全球。这类电影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与爱情,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 A. 对工业化带来的成果感到满足 B. 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 C. 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 D. 对“理性王国”的失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电影业的发展。根据“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可知这种现象明显不是表现了对工业化带来的成果的满足,故排除A项。“主张即兴创作,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带有现代主义的特征,“对社会问题的典型再现与剖析”属于现实主义,“对‘理性王国’的失望”属于浪漫主义,均与题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D项。这类电影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了二战后人们对时代的困惑和迷茫,故选C。‎ ‎27.针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严复主张“体用不二”,提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此主张的目的是 A. 完整系统引入西学 B. 反对学习西方技术 C.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完全对立中西体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严复的思想。严复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他反对批判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主张“体用不二”,即不能在中国的制度的基础上采用西方的技术,所以他主张的是对西方的学习要完整而系统,并不是反对学习西方技术,也不是完全对立中体西用,故排除B、D项;题意没有反映严复要求建立君主立宪的主张,故排除C项。故选A。‎ ‎28.“改制之义立,则以为《春秋》者,绌君威而申人权,夷贵族而尚平等……南海(康有为)以其所怀抱,思以易天下,而知国人之思想束缚既久,不可以猝易,则以其所尊信之人为鹄,就其所能解者而导之,此南海说经之微意也。”由此可见,康有为变法思想的突出特点是 A. 将孔子作为变法改革的先师 B. 随意修改儒家经典牵强附会 C. 将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制度相结合 D. 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批判继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康有为的思想。题意中没有涉及孔子变法改革的内容,故排除A项;康有为是借助儒家学说进行改革,并不是随意修改儒家经典牵强附会,故排除B项;康有为是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没有继承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故排除D项。根据“以其所尊信之人为鹄,就其所能解者而导之”可知康有为将儒家思想同西方政治制度结合起来宣扬维新变法,故选C。‎ ‎29.魏源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这说明魏源主张 A. 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 兴利除弊,变革政体 C. 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 变通法则,提倡工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魏源的主张。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故排除A项;变革政体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故排除B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魏源主要强调了改革旧法,适应形势的必要性,没有涉及发展工商的内容,故排除D项。故选C。‎ ‎【点睛】魏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虽然对外部世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他还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切合实际的改革措施和方案。‎ ‎30.“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不仅是19世纪下半叶先进中国人的基本共识,更是洋务派在中西文化碰撞后采取的文化选择模式。此“文化选择模式”‎ A. 表明“崇洋”思想非常流行 B. 反映了文化侵略的隐蔽性 C. 批判了封建儒学的落后性 D. 有利于对中国文化的改造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体西用。根据“中体西用”、“中西文化碰撞”可知这种文化选择模式提出了有选择性的引进西学,有选择性的引进西学并不能证明“崇洋”思想流行,故排除A项;更不是文化侵略,故排除B项;引进西学并不是批判封建儒学,故排除C项;西学的引进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故选D。‎ ‎31.粱启超说:“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虽经国耻、历国难,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然也。”据此可知,粱启超主要批评当时 A. 民族意识淡漠 B. 民众一盘散沙 C. 官民关系不畅 D. 民众思想愚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主张。根据“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可知导致“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己无与焉”的原因是由于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意识的淡漠,不是由于民众一盘散沙,也不是民众思想愚昧,故排除B、D 项;题意没有体现官民关系的内容,故排除C项。故选A。‎ ‎3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了《地学浅释》;甲午中日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民约论》。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 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 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D. 表明士人对传统文化认识趋向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宣扬了变革政体的主张,与“中体西用”思想不同,故排除A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并没有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故排除B项;《天演论》、《原富》和《民约论》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同,而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故排除D项。由《化学鉴原》、《地学浅释》到《天演论》、《原富》、《民约论》,表现了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的过程,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选C。‎ ‎33.五四运动后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适后还有别人提出国学书目,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创国学书目的旋风。这反映了 A. 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B. 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 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 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新文化运动。题意主要反映了知识阶层对国学的重新认识和肯定,并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否定,更不是批判传统文化,故排除A、B项;题意只体现了以胡适、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不能说明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所以胡适、梁启超等人开创国学书目的旋风反映了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故选D。‎ ‎34.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认为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材料反映了陈独秀主张 A. 维护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 B. 理性地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点 C. 保证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 D.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陈独秀的主张。陈独秀是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有益内容,并没有反映他维护传统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保证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性的内容,故排除A、C项;根据“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可知,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理性的肯定传统文化的优点,故排除D项。故选B。‎ ‎35.康有为、梁启超在日本避难期间,恰逢孙中山也在日本,孙中山以康梁亦为满清压迫,经此惨祸当能自省,乃请人约见。但康有为等人却坚持以“大清子民”为念,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拒绝合作。这表明 A. 双方在代议制的具体方案上存在分歧 B. 康梁与孙中山之间无共同利益 C. 康梁极力维护清朝的君主专制 D. 孙中山希望康梁能够加入革命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康梁维新派的主张。康梁和孙中山都主张改革清朝政体,存在共同利益,故排除B项;康梁极力维护的是君主立宪制,而非君主专制,故排除C项;孙中山是约见康梁,并非邀请康梁加入革命党,故排除D项。根据康梁“死保光绪帝,将孙中山看作乱党”可知,康有为和孙中山虽然都主张改革清朝政体,但康有为主张的是君主立宪制,不同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共和制,故选A。‎ ‎36.三民主义是国民党一直标榜的政治符号,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这显示出三民主义 A. 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 B. 是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 C. 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 D. 为国民党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内容,所以没有成为中国反侵略的指导思想,故排除A项;三民主义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成为近代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故排除B 项;根据题意可知,三民主义主要是联合了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没有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故排除D项。根据“从发动反清革命到反抗北洋军阀建立国民政府,再到领导全国抗战,三民主义是联合各种社会政治力量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思想基础”可知,三民主义迎合了中国革命的阶段性需求,故选C。‎ ‎37.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 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 C.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D.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所以答案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孙中山思想的变化 ‎38.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农工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 毛泽东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B. 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答案】D ‎【解析】‎ 本题涉及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注意本题给出的是时期是“井冈山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明确提出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所以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毛泽东还没有系统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所以排除B选项;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体系要到抗日战争时期,因此排除C选项。D选项说法正确,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9.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A. 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B. 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准 C. 全盘吸收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主张 D. 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说明毛泽东把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A项正确;D项“农民阶级对革命的权”说法错误;B项“超越”说法错误;C项“全盘吸收”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意义 ‎【名师点睛】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①1919年至1949年: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②1949年至1956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领导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③1956年以后:从中国实际出发,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指导了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后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④毛泽东思想是新中国的立国建国的思想基础,是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40.正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南方谈话 A. 彻底结束“左”倾思想的束缚 B. 肯定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取得的成就 C. 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D. 使对外开放出现一个新局面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南方谈话。结束“左”倾思想束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故排除A项;南方谈话是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指明了方向,不是总结计划经济的成就,故排除B项;题意论述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与改革开放无关,故排除D项。根据“南方谈话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可知南方谈话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故选C。‎ 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6分,42题12分,43题12分。)‎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提出了儒学的核心范畴。“人要‘立于礼一,“‘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会使整个社会达到和谐与稳定。”“仁者爱人”、“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二者便会相得益彰。”如何使二者有机结合,他认为,“用中为常道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二董仲舒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糅合其他学说,建立起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 ——齐涛《中国通史教程·古代卷》‎ 材料三汉代以后,在魏晋玄学(以《老》《庄》解儒,探讨有无本体,“自然即名教”,儒道渗透)和隋唐佛学彰显的背景下,儒学经过本未有无、自然说及佛教哲学等命题的深入探讨实现了由宇宙论到本体论的哲学升华。到了宋代,儒学开始以兼综释道,讲求义理的(新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陈江风《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 “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唐甄)“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黄宗羲)“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圣人起,必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顾炎武)“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富商大贾,乃国之司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核心范畴。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为儒学增添了哪些内容?‎ ‎(2)指出宋代儒学新的形式是什么?并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儒学这一新的形式产生的原因。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政治、经济观点。‎ ‎【答案】(1)仁、礼、中庸(任两点)。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2)原因:魏晋玄学,儒道渗透;隋唐开明的文化政策;儒学家以儒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重建儒学新体系。‎ 观点:历代帝王皆贼,君主专制是祸乱的根源;民本思想;在中央集权体制下给地方以自主权;工商皆本;富商大贾应当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3)政治伦理型、积极入世、兼容性、实用性、趋时更新。‎ ‎【解析】‎ ‎ (1)根据材料一信息“人要‘立于礼’,‘克己复礼’、‘齐之以礼’”“仁者爱人”“‘用中为常道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总结出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为礼、仁、中庸。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董仲舒为增添了大一统、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内容。‎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在魏晋玄学和隋唐佛学彰显的背景下,儒学……实现了……升华”“儒学开始以兼综释道,讲求义理的(新的)形式得到复兴,并重新取得了独尊的地位”可以总结出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四信息“盖自秦以来,屠杀两千余年不可究止。嗟乎,何帝王盗贼之毒至于如此其极。懦君蓄乱,辟君生乱,暗君召乱,暴君激乱”“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圣人起,必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富商大贾,乃国之司命”可以总结出答案。‎ ‎(3)根据材料信息从先秦、汉代、宋明和明末清初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出儒学的基本特征为政治伦理型、积极入世、兼容性、实用性、趋时更新。‎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归结到根本点,应该说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 ‎ ——黄淳《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及其特点》‎ ‎ (1)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解决“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2)材料二中“哲学家的世纪”中哲学家提出了哪些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被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的原因。‎ ‎【答案】(1)思想:人文主义 意义:有利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潜能,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2)思想: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社会契约、人民主权等。‎ 原因:启蒙运动在18世纪法国形成高潮;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主张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启蒙思想有力地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启蒙思想影响了法治社会的构建。‎ ‎【解析】‎ ‎【详解】(1)根据“文艺复兴是一个巨人辈出的时代……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一中的“个人主义”指的是人文主义思想。根据“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可知解决“个人主义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有助于冲破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发挥个人的创造潜能,同时开启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2)根据“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哲学家的世纪”中哲学家们提出了诸如天赋人权、权力制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等思想内容。根据“‘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因为启蒙运动在18世纪形成了高潮,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的政治构想和主张不但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鼓舞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影响了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社会的构建。所以说18世纪是“启蒙世纪”。‎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予了它,但它与欧洲的启蒙运动,无论是文化基因、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是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救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 ‎ ——摘编自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材料二 ‎ 在西方历史上,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被社会大众所接受。但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却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竟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因为解决一个比西方社会问题更严重,而国人又目光短浅,更具思想惰性的国家的社会问题是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场运动充其量只是对中国本来就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及那些与城市联系紧密的国人施行了精神洗礼,而对远离城市的其他社会阶层的人们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在广大的农民中引发思想地震了——甚至连思想的痉挛也没有。‎ ‎——冰云《陈独秀先生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功过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并指出这场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和欧洲启蒙运动在“思想谱系”上的根本区别及两者在斗争目标和影响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 不同:前者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2)区别:前者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民族主义)后者是理性主义(或人文主义的发展)。‎ 相同点:目标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 影响: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解析】‎ ‎(1)由材料“以民族主义为前驱,以就亡为己任的。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启蒙思想的影响。第二小问,“ 中国的启蒙运动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仅仅持续了五六年,仅从时间的短暂上我们就应该对这场运动究竞会产生多深刻和广泛的影响打个问号”、 “为数不多的现代知识分子”和“启蒙运动是一场长达几百年的拉锯式运动,通过不断的争论及无数的启蒙巨子充满真知灼见和战斗性的著作才为新思想的深入人心扫除了障碍,最终为社会大众所接受”,从而归纳出不同点:前者持续的时间短;社会影响力有限;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后者持续时间长;影响深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2)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是时代主题。而西方的启蒙运动是以理性主义为旗帜,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统治和天主教神权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两者的相同点是反对专制与愚昧,提倡民主、科学、自由和平等。两者都解放了人们思想,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