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适应性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5小题,共50分) 1.司马迁说:“到周宣王时,周朝已经衰落了,掌管周朝的吏官司马氏离开周地去晋国,因此王朝的典籍、图册有的散落在卫国,有的散落在赵国,有的散落在秦国。所以孔子才说:天子失官,典籍图册失散在四夷,学术学问在四夷开展起来。”这表明当时 A. 学校教育与官府教化合二为一 B. 主管教育的各级官吏各司其职 C. 学校教育出现逐渐下移的现象 D. 孔子实现了“学在民间”的理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材料中以“典籍、图册有的散落”来说明学校教育逐渐下移的变化,并未涉及学校教育与官府教化合二为一,故A项排除;由“掌管周朝的吏官司马氏离开周地去晋国”可得出材料中只提及吏官司马氏,并不是主管教育的各级官吏,故B项排除;由“孔子说:天子失官,典籍图册失散在四夷,学术学问在四夷开展起来”可得出学校教育逐渐由“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移,故C项正确;孔子实现了“学在民间”的理想,材料中并不能直接得出,故D项排除。 【详解】 2.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3.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曰:“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表明当时 A. 国人舆论决定国家政策 B. 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 C. 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 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反映了国人议论政治的原始民主遗存,由此引发了贵族和子产对乡校毁与不毁的议论,体现了民主遗存对政治的影响,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国人的舆论对政治的影响,不是决定国家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百家争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子产具有仁的思想,而没有反映出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 4. 《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周代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这一政治理论的思想核心是 A. 天人感应 B. 君权神授 C. 天人合一 D. 敬天保民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释读材料。两段材料谈的是一个观点,即夏朝和周朝的统治都是“受天命”,也就是材料论及的核心和主题,即统治者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因此B的选项符合题意。A、C两项都是天与人的关系,偏离材料主题;材料中没有“敬天保民”的内容,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 5.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 A. “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 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 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D. 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天下”到“家天下”转变标志是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A项错误;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转变的标志是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故B项错误;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指的是秦朝的统一,故C项错误;世官制到察举制的转变是在汉武帝时,故D项正确。 点睛:时间意识是历史高考常考的历史素养,时间信息可以表现为阿拉伯数字、朝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本题的时间信息是汉朝,由此结合所学对选项进行排除即可。 6. 元代士人杨维桢认为,元朝是华夏正统,而辽和金不是。他的理由是,儒家的传承,在朱熹之后一度中断,直到元代大儒许衡才再度延续儒家的“道统”。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的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对杨维桢的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 B. 杨维桢认为“正统”与否取决于文化而不是血统 C. 杨维桢的看法接近于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 D. 杨维桢的看法是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因为元朝有许衡这样承前启后大儒,而辽、金却没有,所以尽管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是正统而辽、金不是”可以看出杨维桢把是否传承儒家文化看作政权合法性的标准,故AB正确;杨维桢认为辽、金没有传承儒家文化而不是正统,是对儒家“夷夏”观念的继承和发展,D正确。近代的民族国家观念认为,中华民族是有多民族组成的,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史学慨念·民族观·含义 【详解】 7.唐代中后期,某思想家提出所谓的“道统”思想,宣称只有儒家的仁义才是最高的道,认为儒学一度失传,只有自己才重新掌握了孔孟之道的衣钵。据此,下列对该思想家及其思想评述准确的是 A. 实质是门户之见,思想狭隘 B. 据此强调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 C. 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地位 D. 主张尊道、礼佛,发展新儒学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韩愈的道统论,他提出道统论的背景是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其目的是排斥佛道,抬升儒学,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反映门户之见和思想狭隘,排除A项;宋代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秩序的合理性,强调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尊道、礼佛,发展新儒学是理学家的思想主张,与唐朝不符,排除D项。 8.2015年1月9日求实网发表《中国梦——民主路》一文,称“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已超越了传统儒家重民、爱民、为民请命的旧民本思想,开始走向民主、民治的新民本思想。”在这一时期最能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新民本思想”是 A. 工商皆本 B. 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明清时期的世界发展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皆本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故A正确;“君主为天下之大害”具有反君主专制的民主意识,但最能体现世界发展潮流的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排除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感,与世界发展潮流无关,排除C;“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反对理学禁欲观,与世界发展潮流无关,排除D。 【详解】 9.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微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 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 B. 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 思想统一的局面被打破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微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可以看出,明清时期的价值观念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社会风气败坏,世人追求享乐,故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思想界受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故排除B项。明清时期儒学仍占据主流地位,思想统一的局面并未被打破,故排除D项。 10.下表是关于印刷术的相关记载。由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沈括《梦溪笔谈》 雕版印书,“所费甚多, 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近世(本朝之前)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 元朝王祯《造活字印书法》 千佛铜牌,多无文字,此有皇统纪元年号(金熊宗141年),及李稀造题字一行,用括字排集成之,乃括字版传世之最先者。 罗振玉《金泥石屑》 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字形反,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宋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清·蔡澄《鸡窗丛话》 A. 元朝活字印刷取代了雕版印刷 B. 金属活字印刷至迟出现于南宋 C. 佛经大多采用活字印刷 D. 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泥活字由北宋毕昇发明,第二则材料中显示在元代出现了锡活字,所以由此推断金属活字印刷最迟出现于南宋,故B项正确。第二则材料反映了雕版印刷的弊端和元代活字的便利,并不能说明元活字就取代了雕版印刷,排除A。涉及佛经的只有第三则材料中的信息,没有比较,不能得出佛经大多数用活字印刷,C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活字印刷术的发展演变,并没有强调泥活字的传播与发展,故D项错误。 11.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白天旅行探险,晚上伏灯写作,每天忠实记录下当天的行走路线,沿途所见的山川风貌与风土人情,以及他的心得体会。早期是写给母亲看,让母亲可以“卧游”。(英)科学家李约瑟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材料主要说明 A. 当时中国科学发展的超前性 B. 徐霞客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C. 孝道思想是徐霞客户外探险的动因 D. 明清商品经济发达盛行旅游之风 【答案】B 【解析】 “每天忠实记录下当天的行走路线,沿途所见的山川风貌与风土人情”“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说明徐霞客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B正确;A中超前性 不符合事实;C中动因不是孝道;D中盛行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清明上河图》有三个重要版本,其卷首画面有所不同,宋本描绘几个去扫墓的老者,还有踏青归来的富家队伍,而明本开卷就是画结婚娶亲时的情景;清院本结婚的铺张场面,吹吹打打,更是气派。由此可知 A. 宋本反映了当时的节气特征 B. 宋本反映了当时的节日特征 C. 明清本反映当时的节日特征 D. 明清本失去了风俗画的特征 【答案】B 【解析】 根据“宋本描绘几个去扫墓的老者,还有踏青归来的富家队伍”可知,宋本反映了当时的清明节的节日特征,B正确;材料“扫墓”“踏青”反映的是清明节信息,而不是节气,排除A;明清本反映“结婚娶亲时的情景”“结婚的铺张场面”,与节日无关,排除C;明清本反映“结婚娶亲时的情景”“结婚的铺张场面”,体现了风俗画的特征,D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宋本描绘几个去扫墓的老者,还有踏青归来的富家队伍”,应该注意节日与节气的区别,节日是生活中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13.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A. 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B. 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C. 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 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可知,嘉庆、道光皇帝都认为小说影响了民风,导致社会上违法乱纪现象增多,说明小说在社会影响力增加,故B正确;理学一直是宋以后的官方哲学,故A错误;材料只体现小说影响民风,并未体现社会混乱,故C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清代查禁小说的原因是影响民风,未体现文化专制阻碍小说发展,故D错误。 14.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 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 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 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 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梁启超认为,屈原开创《楚辞》的文学样式,是受到中原文化和稷下学派的影响,这一观点认为中华文化血脉相连,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故答案为B项。维新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军阀割据无关,排除C项;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项。 15.1852年,100卷《海国图志》最终补成,魏源在新增的第61卷中从在《地球图说》、《外国史略》以及《瀛环志略》等著作中辑录了大量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记载,并称其“以部落代君主,其章程可垂奕世而无弊。”对瑞士的介绍也扩充了篇幅,“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乃“西土桃园也”。这表明当时 A. “师夷长技”说并不排斥吸收西方政治的合理成分 B. “师夷长技””主要就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C. 地主阶级抵抗派陷入学科技还是学政治的困惑 D. 魏源等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走西方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美国、瑞士的政治制度,并赞赏其“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乃“西土桃园也”,说明魏源并不排斥吸收西方政治的合理成分,故A正确;魏源“师夷长技”主要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B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学科技还是学政治的困惑”,排除C;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走西方道路,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推择乡官理事,不立王侯”“西土桃园也”,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魏源的思想分析解答。 16.某学校历史研学小组在研学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历史资料有: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奕訢、丁韪良、《星学发轫》、《格物入门》、《万国公法》、《从闭关到开放》、京师大学堂。这个研学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践与应用 B. 洋务运动中派遣留学生的历史研究 C. 戊戌维新推动西学东渐思潮的发展 D. 从京师同文馆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D 【解析】 【详解】《万国公法》、《格物入门》、《格物测算》等是同文馆出版的图书,丁韪良是外国教习,结合所学可知,京师同文馆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隶属于总理衙门,后并入京师大学堂,从相关历史资料看,这个研学小组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从京师同文馆看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中学为体”,排除A;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与京师大学堂无关,排除B;戊戌维新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 17.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指出,以往所接触的民族,纵能凭其一时武力,乘中国之弊,以下图逞,彼此形势犹可相埒。近代所接触的西洋则大不然。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于是张皇失措,自处处人,两无是处,遂陷入悲运。材料旨在说明 A. 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 B. 甲午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 C. 战争改变远东和世界的格局 D. 近代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反思与前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外族入侵都加速了中国发展说法过于绝对,明显不符合实际,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已经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所以甲午战争加速天朝上国观念的破灭的说法有误,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国际格局的变化,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近代的侵华战争与以往的战争发生了本质变化,给中国带来到了巨大的破坏和震动,促使中华民族在反思中不断前进,故选D项。 18.据吴虞称,1916年底《新青年》初到成都时只卖了5份,此后一直未见大的起色。1919年底,吴虞在华阳书报流通处,翻阅其售报簿,内中有两处记录令他讶异:一是守经堂亦买《新青年》看;二是成都县中学一次购买《新青年》等杂志22元。《新青年》全年定价2元。《新青年》销售情况前后反差巨大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 B. 新文化运动遍及全国 C.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潮流 D. 白话文运动成效显著 【答案】C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新青年》杂志在创刊之初销量非常少,1919年底(五四运动)以后销量猛增。究其原因,主要是民主科学思想经过广大知识分子的传播,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深入宣传,已经逐渐为更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以至于连守经堂这种守旧势力也有购买。所以C项正确。A项所讲的民主思想为各阶层接受,其中的“各阶层”夸大了民主思想的传播范围,故A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的说法违背了史实,可以排除;白话文运动是其原因之一,不是其主要原因,故可排除D;所以此题选C。 19.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思想界不断掀起轩然大波,涌现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①“中华民国与中华帝国不同……民国是以四万万人为主” ②“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③“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④“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①②④③ 【答案】B 【解析】 中华民国建立于1912年,此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君民共治是主张君主立宪制,是维新派的观点,发生在19世纪末;宣传科学与人权的是新文化运动,发生在1915年;根据材料信息“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新文明之曙光”可知是指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发生在1917年,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真确的是②①③④,故选B。 20.李大钊在1920年说: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张太雷1921年指出:要“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恽代英1924年指出:“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这些观点主要反映了当时共产党人认识到 A. 要摆脱苏联革命道路模式的束缚 B. 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 C. 开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把马克思主义结合国情的必要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社会主义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一种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可知,李大钊强调的不是社会主义理想的特点,而是侧重于中国有其“特性”;依据材料中“把国际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方法正确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解决中国的问题,自然要根据中国的情形,以决定中国的办法”强调的都是运用理论时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中的时间“1920年”、“1921年”“1924年”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人在努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故答案为D项。AC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革命道路模式”是城市中心论,而中国在1927年秋收起义后才改变这种模式而逐渐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项,仅从李大钊、张太雷、恽代英几个中国人的观点不能得出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张的结论,排除。 21. 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后得英人康德黎帮助而获释,获释后孙中山在英国待了九个月,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这九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 ) A. 民族革命思想 B. 民权主义思想 C. 社会革命思想 D. 政治革命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孙中山在英国待了九个月,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萌生的思想主张是社会革命思想,因此选C。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民生主义 22.1926年6月9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述:“看《法国革命史》,乃知俄国革命之方法、制度,非其新发明,十之八九,皆取法于法国,而改正其经验也,然而益可宝贵也。”这表明蒋介石 A. 曾经对俄国革命持肯定态度 B. 直接仿效法国大革命的经验 C. 遵循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D. 正准备与中国共产党分裂 【答案】A 【解析】 蒋介石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成功的,俄国革命是取之与法国,可见蒋介石对俄国革命是赞同的,故A项正确;B中直接仿效说法错误;C中新三民主义,材料中没有体现;D中此时属于北伐合作时期。 23.历史研究中强调的“论从史出”的分析方法。分析下列各个选项,材料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材料 结论 A 1854年杨秀清在至英使信中谈到通商:“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与清政府的对外方针是一致的。 B 谭嗣同愤怒地谴责专制君主是“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谭嗣同主张推翻封建君主,实现共和政体。 C 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内乱之原因》中提及:“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 孙中山认识到军阀和帝国主义是实现和平统一的障碍 D 南京临时政府法令规定: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 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责任内阁制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说明军阀和帝国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独立主要因素,故C正确;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故A错误;谭嗣同属于维新派,不主张民主共和,故B错误;D材料强调的是民主和自由,不是政体的确立,故D错误。 24.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文化书社,提出“书报杂志发售,务期便宜迅速,庶使各种有价值之新出版物,广布全省,人人有阅读之机会”,《新青年》等杂志被列为文化书社经营的“杂志之重要者”。这反映了毛泽东 A. 力图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B. 主张通过激进的革命改造整个社会 C. 积极从事启蒙民众、传播新文化的事业 D.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广布全省,人人有阅读之机会”“《新青年》等杂志被列为文化书社经营的‘杂志之重要者’”可知,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文化书社目的在于向大众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开启民智,故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通过激进的革命改造整个社会”,排除B;材料只体现毛泽东在湖南创办了文化书社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无法体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广布全省,人人有阅读之机会”“《新青年》等杂志被列为文化书社经营的‘杂志之重要者’”,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5.一位学者在研究中国共产党1977年至2007年30年间中共代表大会报告的词汇变迁时发现,其中四个报告的词汇使用有如下特点,按照时间的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中国特色”和“市场经济”成为报告中的新词语 ②“改革”“对外开放”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③报告中“毛主席”一词出现率高居所有实词第一位 ④报告中“邓小平理论”成为高频词语 A. ①②③④ B. ③②①④ C. ③②④① D. ①③④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体现;②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体现;③是1977年个人崇拜仍然束缚人们思想的体现;④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体现。故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故选B。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 材料二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1891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 1949年3月5日,毛泽东说:“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共同纲领》第5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在平等和互利的基础上,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说:“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再来个闭关自守,50年要接近经济发达国家水平,肯定不可能。” (1)阅读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概括荀子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代领导人共同的世界意识。简要分析两个时代与世界融合不同状况的原因。 【答案】(1)思想主张:强调礼(或以礼为重);礼法并用;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2)不同: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李大钊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 政治理想一致性:救亡图存,通过社会变革,实行民主政治 (3)共同意识: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 不同原因:毛泽东时代没有融入世界的因素:国际上处于两极对峙,世界局势紧张。(或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国内:“左倾”错误。 邓小平时代融入世界的因素:70年代来外交局面的新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世界多极化、全球化迅速发展,形成了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解析】 【详解】(1) 根据材料“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知,体现了荀子强调礼,以礼为重,并且重视法,强调礼法并用;根据材料“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 (2) 不同,根据材料“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等信息可知,康有为认为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与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的;根据材料“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可知,李大钊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必须摧毁儒家旧道德。一致性,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管康有为肯定中国的纲常伦理,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和西方西方的法律精神是一致,还是李大钊反对中国的纲常伦理,认为儒家伦理道德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但两人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下进行救亡图存的先进知识分子,其目的是都通过社会变革,实行民主政治。 (3) 共同意识,根据材料“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与各外国政府和人民恢复并发展通商贸易关系”“闭关自守只能是更加落后于世界,落后于时代。如果不开放,……肯定不可能”等信息可知,两人的共同意识是都主张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发展潮流,促进国家发展。不同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时期由于两极格局对峙的冷战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孤立的政策,并且国内存在“左”倾错误,影响当时中国融入世界;而邓小平时期,中国通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中国融入世界,并且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外交上有了重大突破,恢复联合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等,促进中国融入世界等从国内和国际背景角度分析回答。 27.自国家出现后,便逐渐产生了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随着人类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家学说也逐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而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三 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或是相信个人主义,或是相信世界主义,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 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1919年6月8日 陈独秀《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与梁启超关于国家学说观点在国家产生、权力主体和治国方式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国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答案】(1)国家产生上:董主张君权神授;梁主张社会契约产生国家; 在权力主体上:董主张主权在君;梁主张人民主权; 在治国方式上:董主张德主刑辅(或德阳刑阴,德治为主、法治为辅);梁主张以法治国。 (2)观点:国家应该平等、和平相处;国家应该为人民谋幸福;背景:帝国主义以爱国为号召,发动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北洋军阀政府反动卖国;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 【详解】(1)国家产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强调天子是代表天统治天下,因此董仲舒在国家产生方面认为君权神授;根据材料“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可知,梁启超认为社会契约产生国家。权力主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认为君权神授,因此主张主权在君;根据材料“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可知,梁启超主张人民主权;治国方式,根据材料“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可知,董仲舒主张德主刑辅;根据材料“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可知,梁启超主张以法治国。 (2)观点,根据材料“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可知,国家应该平等、和平相处;根据材料“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可知,国家应该为人民谋幸福;背景,根据材料“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1919年6月8日 陈独秀《每周评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帝国主义以爱国为号召,发动战争,给受压迫国家带来灾难;北洋政府与日本签订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时在国际上十月革命的爆发给中国带来一线希望,1919年5月的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从国际和国内背景分析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篇,其含义是街谈巷语的琐碎之言。小说历经先秦的神话传说、六朝鬼神志怪,到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时期创作达到史上的繁荣期,出现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类型,如百花齐放。明代《金瓶梅》开辟了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爱情婚姻、家庭盛衰、官场黑幕、社会丑态、科举礼教、人生百态、日常生活、世情风貌都能在明清小说中寻得踪迹。由于其根植于市井,贩夫走卒乃至王公贵族无不趋之若鹜。 ——摘编自《浅析明清小说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等 材料二 《红楼梦》中贾宝玉说“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而男人则是“须眉浊物”。他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丫鬟、小厮们打成一片……贾宝玉责骂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贾雨村是“禄蠢”、“国贼”,认为宝钗等人劝他读书做官的话都是“混帐话”,甚至称朱熹之流“代圣贤立言”书为“杜撰”,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他痛斥“忠臣良将”为“愚忠假良”,“文死谏”和“武死战”不过是“沽名钓誉”。这类小说在明清比比皆是,深受士农工商喜欢。时人评价《镜花缘》一书:“即饮程乡千里酒,而手此一编,定能驱遣睡魔……读之必当喷饭。…闻者或悲或叹,或喜或愕。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 ——摘编自《<红楼梦>对程朱理学的批判》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小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宝玉“叛逆性”的表现。据材料一、二 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小说的社会作用。 【答案】(1)前代基础上形成;高度繁荣;类型多样;题材开拓创新;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人生;面向大众,平民化,根植市井;传播广泛(任意6点) (2)表现:抨击封建礼教;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不满科举制度,痛斥追求功名利禄;批评程朱理学。(任意3点) 社会作用:娱乐大众;惩劝教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礼教。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小说历经先秦的神话传说、六朝鬼神志怪,到唐代传奇、宋代话本,明清时期创作达到史上的繁荣期”可知,小说在前代基础上形成;根据材料“出现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类型”可知,小说繁荣发展,类型多样;根据材料“明代《金瓶梅》开辟了以现实社会及家庭日常生活为题材,着重写市井间世俗情态的新路”可知,小说贴近生活,关注现实人生等从渊源、内容、类型、传播等方面分析回答。 (2)表现,根据材料“贾宝玉说‘女儿是极尊贵极清净的’,而男人则是‘须眉浊物’”“他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丫鬟、小厮们打成一片”等信息可知,体现了贾宝玉的抨击封建礼教,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根据材料“贾宝玉责骂热衷于功名利禄的贾雨村”“称朱熹之流‘代圣贤立言’书为‘杜撰’,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可知,贾宝玉不满科举制度,痛斥追求功名利禄,批评程朱理学。作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说是面向大众且平民化,根植于市井生活的文学,因此可以娱乐大众,成为适应市井生活的文学;根据材料“其善者知劝,而不善者亦有所惭愧悚惕,以共成风化之美”等信息可知,小说一定程度上可以惩劝教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小说内容丰富,类型多样,以抨击封建礼教、反对男尊女卑、提倡男女平等内容的小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礼教。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超 班彪(史学家)扬雄(文学家) 韩延寿(画家) 卫青 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 欧阳修(字永叔) 陆游(字放翁) 岳飞(字鹏举) 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黄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叶挺 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 朱援朝 王建设 董跃进 张超美 艾计划 李卫兵 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 洪俊杰 张小康 陈春莲 杨萍文 周亮 唐柳 童安娜 赵丽莎 徐杨 卓夫 材料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 观点: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 说明:西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强盛时期,当时名人名家的名字起得威武雄壮,如班超的“超”字,扬雄的“雄”字,这些名字是当时大一统政治趋势的反映;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些人的名字也与我国重大建设事件相关,如“跃进”“计划”等。人的名字虽然是一个符号,但或多或少与当时的社会有一定的关联。 示例二 观点: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 说明:宋代是我国儒学发展、理学勃兴时期,理学特别强调人的自身修为,爱国忠君,给人起名也反映了这一文化特点,如“敦颐”“修”“世忠”等名字;晚晴与近代,面对列强侵略,振兴中华成为当时主要思想,人的名字中就出现了“有为”“兴”“挺”“韬奋”等字;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呈现多元化,既有反映家庭美好希望的“俊杰”“春莲”等名字,也有反映开放创新的“安娜”“丽莎”“唐柳”等名字或姓名。总之,中国人的名字虽然字数不多,但文化含量却非常丰富。 【解析】 【详解】本题目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题干要求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因此首先解读材料内容,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名字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直接的关系,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人的名字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折射镜”或“人的名字是一个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主要文化思想”;其次对观点进行分析说明,可以从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