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6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6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近期热映的《流浪地球》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下图为“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 如果地球搬家的第一步成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被严重影响的是 A. 安全的宇宙环境 B. 适宜的温度范围 C. 适中的地月距离 D. 稳定的太阳光照 2. 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银河系 【答案】1. B 2. D 【解析】 【分析】 考察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相关知识点。 【1题详解】 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会受影响的是地球本身,正是因为地球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交替现象,有了白天接受光照温度相对较高黑夜温度较低的变化,不自转仍然有昼夜交替现象,但是昼夜交替周期很长,面对太阳一侧温度较高,背对一侧则比较低,昼夜温度变化范围变大。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停止自转无关,宇宙环境不会发生变化,月地距离也不会发生变化太阳光照依然较稳定。因此正确答案选B, A C D错误。 【2题详解】 地球虽然弹射出太阳系。然后又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依然位于银河系之内,但是在太阳系之外。正确答案选D。 【点睛】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图为我校某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太阳风层 4. 有关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 B. 黑子的数量从众多到数量稀少的周期是11年 C. 黑子和耀斑的变化同步起落,说明太阳活动具有差异性 D. 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黑色区域 【答案】3. A 4. A 【解析】 【分析】 考察太阳活动相关知识。 【3题详解】 有材料可知,他观察到了黑子现象,太阳黑子位于太阳大气层当中的光球层。因此正确答案选A。 【4题详解】 黑子是太阳活动出现的标志,而耀斑是太阳活动激烈的显示,当耀斑出现多伴随着太阳黑子,如果有太阳黑子,也有耀斑说明太阳活动具有一致性,而非差异性,A正确,C错误。太阳黑子出现的周期为11年,并不是由多到少的周期。B错误。黑子不黑,只不过它的温度比周围大气要低,显得相对较黑而已,D错误。 【点睛】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 下图是一款新型太阳能衣服。衣服用天然纤维制成,内纳有太阳能电池板,可以给很多设备(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和GPS装置)充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5. 我国下列地区中,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的是 A. 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 C. 东北平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6. 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活动 B. 太阳辐射与地震、水旱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 C. 能够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及生物循环 D. 太阳辐射的电磁波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产生“磁暴”现象 【答案】5. B 6. C 【解析】 【分析】 考察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 【5题详解】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因此太阳辐射强,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正确答案选B。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较弱,东北平原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能均不如青藏高原丰富。 【6题详解】 太阳辐射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而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中局部区域各种不同的活动现象,比如太阳黑子、耀斑和太阳风,太阳活动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也可能会引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ABD错误。太阳辐射可以为地球提供热量,维持地球表面的温度,促进大气运动,水循环以及生物循环,正确答案选C。 【点睛】太阳辐射是源源不断的,是稳定的;而太阳活动是不稳定的。 我国某中学建了一座太阳历广场,广场中间是6米高的雕像柱(如下图)一年中大多数日子正午影子朝丙方向,且影长从不超过6米的外圈。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 7. 该学校可能位于 A. 黑龙江 B. 湖南 C. 云南 D. 广东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雕像柱附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方向 B. 春秋分日太阳从丙、丁之间升起 C. 夏至日,正午雕像柱影子朝向丙侧3米的圈内 D. 一天中雕像柱的影子不会超过外圈 【答案】7. D 8. A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一年中大多数日子,正午影子投影朝丙方向,说明丙是正北方向。影长从不超过6米的外圈,说明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影长6米,正午太阳高度是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以计算出该地纬度21.5°N。根据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可以计算出该地经度是110°E,所以学校可能在广东,D对。 【8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丙是正北方向,所以从雕像柱附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A对。春秋分太阳从乙方向升起,B错。夏至日,正午雕像柱影子朝向甲柱一侧3米的圈内,C错。一天中雕像柱的影子会超过外圈,D错。 考点:时间计算,经纬度定位,正午太阳高度与影长变化规律。 我国某同学对居住地每天的日出时间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持续观测与记录,绘成下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a~b期间,该地的昼夜长短及其变化趋势是 A. 昼长夜短,且昼渐长夜渐短 B. 昼长夜短,且昼渐短夜渐长 C.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夜渐短 D.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夜渐长 10. 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 A. 1小时40分钟 B. 2小时20分钟 C. 3小时20分钟 D. 4小时40分钟 11. 该地经度约为 A. 113°E B. 103°E C. 127°E D. 130°E 【答案】9. C 10. D 11. A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运动相关知识。 【9题详解】 a~b期间,日出时间晚于7:00并且日出时间越来越早,这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在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昼短夜长,但是昼渐长夜渐短,正确答案选C。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同学观察记录的日出时间有一个完整的循环,即其记录的时间应为一年。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长昼长-最短昼长。昼长=(12-日出地方时)×2,所以可得:最长昼长-最短昼长﹦2×(最晚日出地方时-最早日出地方时)。在本题中,所采用时间为北京时间,但计算昼长差与当地地方时与北京时间的时差无关,所以最,长昼长-最短昼长﹦2×(最晚日出时间-最早日出时间)。由图可知,该地最晚日出时间约为7点40,最早日出时间约为5点20,则该地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约为4小时40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在b点二分日对应的北京日出时间为6:30,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全球6点日出,可以计算出该地日出时间晚于北京时间,因此120°向西推移7.5°,经度大致为112.5°,正确答案为A。 【点睛】昼夜长短变化幅度﹦最长昼长-最短昼长。第三题注意是北京时间,不是当地时间。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 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 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 12. 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13. 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14.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 B.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C.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 ①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 【答案】12. B 13. C 14.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属于知识识记内容,难度较小。 【12题详解】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②圈层,也就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 【13题详解】 五大连池景观图中出现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C选项正确。 【14题详解】 ④圈层为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A错误;③圈层为外核,横波不可以通过,最可能为液态,B正确;②圈层为地幔,横波和纵波都可以通过,C错误;①圈层为地壳,厚度(大陆地壳厚度一般为35-45千米,大洋地壳一般厚度只有几千米)海洋较陆地小,D错误。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方框表示岩浆及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左图中M处岩石类型及N处岩石形成过程分别对应于右图中的 A. a ① B. b ③ C. c ④ D. d ② 16. 有关左图中地形及地质构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处山岭从成因上看属于火山 B. 乙处地质构造适合寻找地下水 C. 丙处岩石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D. 丁处地质构造适合修建水库 【答案】15. C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b由沉积物形成,为沉积岩;d表现为“三进一出”,为岩浆;a由岩浆形成,为岩浆岩;c为变质岩;地质作用①—④分别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融再生、冷却凝固。读图甲,M处岩石为在岩浆高温高压作用影响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N处为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故选C。 【16题详解】 甲处为向斜成山,A错;适合寻找地下水的地质构造是向斜,乙处为背斜,B错;丙处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紧实,不易侵蚀,形成山岭,C对;修建水库等工程设施应避开断层,D错。 【点睛】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判读技巧: ①岩石类型判读 ②地质作用判读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甲乙丙 B. 乙丙甲 C. 丙乙甲 D. 丙甲乙 18. 图中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活动导致乙处岩石重熔再生 C.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D.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丁处岩石变质 【答案】17. B 18. D 【解析】 【分析】 考察地壳的物质循环。 【17题详解】 岩层的形成顺序是先形成的先沉积,后形成的后沉积,被侵入的岩层要早于侵入的岩层,因此形成的先后顺序为丁最先沉积其次是乙,最后为丙,甲为侵入岩,最后侵入岩层丙,所以丙早于甲,正确答案选B。 【18题详解】 由一题可知,甲为侵入岩,因此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岩浆主要来自软流层,断层活动导致乙处岩石断裂不连续,而非重熔再生,丙处的溶洞景观由流水侵蚀沉积岩造成,是外力作用,岩浆是高温作用,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丁处岩石变质,正确答案选D,ABC错误。 【点睛】岩层的形成顺序是先形成的先沉积,后形成的后沉积,被侵入的岩层要早于侵入的岩层.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制造业相继从中国等国家迁回本土,制造业出现明显的“回巢”现象,下表是近年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代表性事件。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美国大力推进“再工业化”战略的主要目的是 A. 防止技术外传 B. 重塑美国实体制造经济 C. 调整产业结构 D. 遏制制造业的国际分工 20. 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主要原因是 ①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 ②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低 ③美国本土市场扩大 ④美国政府的支持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21. 美国制造业“回巢”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影响是 A. 海外市场萎缩 B. 成本优势丧失 C. 自主创新增强 D. 区域合作加强 【答案】19. B 20. D 21. A 【解析】 【分析】 考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9题详解】 美国将产业再度迁回本土主要是考虑了本国的就业条件,将产业迁回本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并非防止技术外传,主要核心技术一直都在本土,跟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是遏制制造业的发展无关,正确答案选B ,A C D错误。 【20题详解】 美国制造业“回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均有所提升,因此发展中国家生产成本增加 。发展中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而不是降低。美国本土市场并没有扩大材料,当中也没有提到。美国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企业回到本土带动当地就业条件的改善,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①④正确, ②③错误。答案选D。 【21题详解】 美国制造业“回巢”意味着美国本土制造业市场可以自给甚至出口到我国,因此对我国制造业的海外市场规模可能会有所缩小、萎缩。我国的成本优势并没有丧失,与此无关,自主创新能力关键仍在于中国,而不是外国,美国企业回巢与自主创新能力无关。与区域合作无关,影响不大,正确答案选A, B C D错误。 【点睛】产业迁回本土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困难的问题。 兰州高原夏菜具有很高的质量安全水平,在国家农业部进行的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一直名列前茅,是我国著名夏菜外调基地之一,热销全国多个城市,其中兰州市榆中县是我国重要的冷凉蔬菜生产基地,莱花、娃娃菜等产品大量供应上海、广州等地。但是,2016年出现“史上最严重”菜价暴跌,地头价不到往年的十分之一,菜农损失惨重。与此相对的是,最终消费者却没有明显感觉到夏菜价格的下降。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 2016年兰州高原夏菜陷入销售困境的可能原因有 ①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 ②收获期集中上市 ③品质变差 ④种植规模扩大过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 榆中县菜农将蔬菜依山势阶梯状种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坡上,主要目的是 A. 利用水分的垂直差异 B. 利用地势便于排水 C. 培育出新的蔬菜品种 D. 延长市场供应时间 24. 避免兰州高原夏菜再次陷入滞销困境的有效途径有 ①完善蔬菜市场营销战略,拓宽流通渠道,增加流通环节 ②提高蔬菜加工转化能力,扩大蔬菜用量 ③摸准市场信息,开展订单经销 ④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提高蔬菜品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22. D 23. D 24. B 【解析】 【分析】 考查农业的区位因素。 【22题详解】 夏菜陷入销售困境的可能原因是种植规模扩大过快、收获期集中上市,竞争压力大,故D正确;2016年之前此地就是我国夏菜外调之地,因此交通和市场距离不是滞销原因,品质与自然环境有关,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也不可能是品质问题。ABC错误。 【23题详解】 榆中县菜农将蔬菜依山势阶梯状种在海拔1500-3000米的山坡上,海拔高,热量相对较低,夏菜生长期延长,成熟期推迟,上市时间推迟,错峰上市可以形成价格优势,促进市场收益,因此正确答案选D。跟利用水分的垂直差异 、利用地势便于排水、培育出新的蔬菜品种无关。ABC错误。 【24题详解】 题目要求是解决滞销问题,因此应提高蔬菜加工转化能力和摸准市场信息,摸准市场信息,开展订单经销,利用互联网或者电商销售,拓宽渠道,完善蔬菜市场营销战略,拓宽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而不是增加,提高蔬菜加工转化能力,扩大蔬菜用量有利于扩大市场,增加需求量,减少滞销问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不是提高蔬菜品质,而是降低,②③正确,①④错误。选B。 【点睛】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 2017年12月6日,西成高铁正式通车运营,全线长约658千米,设计时速为250千米,途经秦岭,为世界首条穿越艰险山脉的高速铁路。西成高铁陕西段的桥隧比高达94%,在秦岭中超过10千米的特长隧道就有7座,隧道群规模为全国之最。下图示意西成高铁线路。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 西成高铁穿行于高密度隧道群的主要目的是 A. 避免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B. 绕开地质复杂地段,降低工程造价与难度 C. 节省建桥资金的投入,缩短建设工期 D. 实现高铁直行,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 26. 影响西成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 A. 科学技术因素 B. 地形地质因素 C. 社会经济因素 D. 资源物产因素 【答案】25. D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西成高铁穿行于高密度隧道群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铁直行,保障行车安全与高速,D对。线路平直,避免频发的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不是主要目的,A错。开凿隧道,增加了工程造价与难度,B错。加大了建桥资金的投入,缩短建设工期不是主要目的,C错。 【26题详解】 影响西成高铁建设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是经济发展的需要,C对。科学技术因素是保障,不是主导因素,A错。科技发展,地形地质因素不再是主导因素,B错。高铁以客运为主,资源物产因素的影响小,D错。 读某城市平面略图,完成下列小题。 27. 该城市拟建的大型服装批发城应布局在图中的 A. ①处 B. ②处 C. ③处 D. ④处 28. 近几年影响该城市地域形态的主导因素是 A. 高速公路 B. 地形 C. 铁路 D. 河流 【答案】27. A 28. C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27题详解】 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占地面积大且主要为批发业,故应考虑交通和地租两个因素。①位于郊区,地租便宜,靠近高速公路,交通便捷,所以该城市拟建的大型服装批发城应布局在图中的①处,故A正确,BCD错误。 【28题详解】 该城市老城区沿河分布,规模较小,新建工业区沿铁路分布,规模大,故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为铁路。北部有铁路,新建工业区沿铁路分布,城市空间形态变化明显受交通因素的影响。所以近几年影响该城市发展的主导因素是铁路,故C正确,地形一致,与河流、高速公路无关。ABD错误。 【点睛】难度较小,读图直选法即可。 2017年8月8日晚,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网上立即就出现了“地震人口热力大数据”。大数据准确地估算出了震中附近的人口总数:震中20公里范围内人口数约2.1万,50公里范围内约6.3万,100公里范围内约30万。人口热力图就是利用获取的手机数据,定位该区域的用户数量,通过用户数量渲染地图颜色,实时展示该地区人的密度。热力图便于观察一个地方的人口密集数量及实时的人流量情况。 完成下面小题。 29. 人口热力图使用的技术有 A. GPS GIS B. GIS RS C. GPS RS D. GPRS RS 30. 通过对热力图提供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不能 A. 评估区域商业价值 B. 助力地震应急救援决策 C. 核定景区最大承载量 D. 助力交通部门决策 【答案】29. A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读材料分析可知,人口热力图就是利用获取的手机数据,定位该区域的用户数量,通过用户数量渲染地图颜色,实时展示该地区人的密度。由此判断,该过程是基于手机定位来统计数据的,定位需要GPS系统,然后根据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所需技术为GIS技术,故答案选A。 【3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热力图便于观察一个地方的人口密集数量及实时的人流量情况。因此可知通过某区域的人口流动量。来评估区域商业价值,A能;将地震前后的热力图进行对比,可以快速找到哪些地方受地震破坏严重的程度,为地震应急救援提供最及时的分析和决策依据,B能;同时也能够检测交通流量,助力交通部门决策,D能;但是景区的承载量主要是由环境来决定的,不能通过热力图来核定,C不能,故答案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五小题,共40分 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3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铜陵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资源的开采持续数千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它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座因铜得名、因铜而兴的古老城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材料二 下图示意铜陵市周边地区概况。 材料三 下图示意铜陵市有色金属工业生态产业链网 (1)结合材料,分析铜陵市早期成为铜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分析铜陵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近年来铜陵市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市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1)铜矿资源丰富;煤炭和水资源丰富;铁路和长江提供便利的运输条件;铜制产品市场广阔。 (2)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 (3)围绕铜资源,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治理污染,实现矿区再利用。 【解析】 【分析】 考查了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铜陵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因铜而兴、依矿建市,铜矿资源丰富。从图中可以看出,铜陵市靠近长江,水资源丰富,并且便于原料运输和产品运输。煤炭开采基地,煤炭资源丰富,便于冶炼。铜冶炼产品市场需求量大。 (2 )由材料可知,铜陵市原是我国重要的铜工业、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基地,铜陵市主要为动力指向型工业城市,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偏高。矿产多年的开采,使矿产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环境污染严重。 (3)铜陵市如今正全力将自身打造为生态山水园林城市。由材料三可以看出,如今铜陵市有色金属冶炼不仅仅是硫磷化工、煤炭开采和水泥建材,还发展制酸、发电以及产品回收,延长了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减轻了大气污染,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不仅仅发展重工业,还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矿山进行井下填坑,治理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实现矿区再利用。 【点睛】区域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主要决定于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综合开发利用则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技术水平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可以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利于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主要有两大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对能源、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环境保护和治理。 32.下面左图是“中国东北地区(局部)图”,下右图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该地耕地类型以________为主,其农业地域类型为_________。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主要的自然限制因素是________。 (2)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对当地城郊农业的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图中的太湖平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粮仓”地位明显下降,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案】(1)旱地 商品谷物农业 热量 (2)有利: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信息、交通更通畅;不利:农业用地减少 (3)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生态退耕;非农业用地增加。 【解析】 【分析】 考察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难度较小,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学会进行迁移运用,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北,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黑龙江省纬度位置较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所以农业生产的自然限制条件是热量。 (2)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去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多,用地规模扩大,会导致当地农业用地减少,对农产品需求量增多,会使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品种多样化,对信息物流等影响变化明显,从图中可以看出,高速公路等明显增多,因此信息、交通更通畅等。 (3)太湖平原随时代的发展,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农业用地相对减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市场需求导致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非农业用地的增加等因素导致了其“粮仓”地位的下降。 【点睛】熟记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黑龙江省纬度较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热量为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因此自然限制因素是气候(热量)。东北三江平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依据当地农业基础较好、地广人稀、黑土肥沃等实际条件,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该地城郊农业生产条件产生的影响有:农产品市场更广阔,品种更多样,规模扩大,农业用地减少等。 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于2018年10月23日上午在珠海举行。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澳门的大型跨海通道,全长约55公里,为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部分是长约29.6公里的“桥—岛—隧”集群的主体工程。 材料二 左图为港珠澳大桥布局图,右图为港珠澳大桥简图 (1)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有利条件主要有___________,不利条件是易遇到________等自然灾害的影响。 (2)推测港珠澳大桥部分路段“以隧代桥”主要原因。 (3)简析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1)运输需求大;技术条件好;政策支持;资金充足;地质较稳定 台风 (2)预留海运通道,便于大型轮船通行 (3)完善了区域交通网;加强了区域产业联系,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区域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区域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解析】 【分析】 考查了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交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难度一般,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迁移运用的能力,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有利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去考虑。如地形地质、政策、资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港珠澳大桥连接香港澳门以及广东,经济发展较快,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建设,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工程量最大、技术难度最高,因此成本高,香港澳门以及广东资金充足,技术协作条件好。地质较稳定适合建设桥隧等。位于热带地区,靠近太平洋海域,夏季容易受到台风影响。 (2)港珠澳大桥部分路段“以隧代桥”的是为了少占用海平面之上的空间,为船舶留出通航通道,尤其对于难以通过桥梁的大型船只。 (3)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区域协作等方面去考虑。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缩短了三地之间的通行时间,加强了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便于适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拓展完善了交通运输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的交流、技术的协作创新以及文化生活的共融互通。 【点睛】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有利条件可以从自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去考虑。如地形地质、政策、资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可以从经济发展、区域联系、区域协作等方面去考虑。交通布局的建设最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交通建设对经济发展影响也很大。 34.下面图甲为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图乙为该地区生态农业园区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区林地面积广,其环境效益主要是 。 (2)为了更好地促进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图乙,说明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该做如何调整?理由是什么? (3)简述该地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 【答案】(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规模),增加小麦、玉米种植面积(规模)。灌溉水源不足;生态农业园区主要原料为小麦、玉米,有利于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3)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考查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小,结合图文和材料进行分析,紧扣着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旱地主要分布在100-200米的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200米以上的地区,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 主要功能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思想。 (2) 该地区为华北地区,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地区,水源相对不足,而水稻生长需水量较大,根据我国华北某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所以不适宜水稻种植,可以增加旱地作物小麦、玉米的种植面积。故种植结构应该做如下调整: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加小麦、玉米种植面积. (3) 该地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对当地的积极意义可以从环境的改善、增收、就业等多方面分析。秸秆不再焚烧,而是化为沼气,减轻大气污染,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园区实现了种植业和牧业的共同发展,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养猪养鸡以及蔬菜大棚都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点睛】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因此农业生产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在平原地区发展种植业、在丘陵地区发展果林业、山区发展林业. 35.读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问题。 (1)此图以________(N、S)中心, (2)图中晨线是________, (3)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4)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面积(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答案】(1)S (2)弧AB (3)12小时 (4)D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图中东经度数沿顺时针方向增大,说明是南极地区图,以S为中心。 (2)根据定义,顺着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分界线是晨线,判断晨线是弧AB。 (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A是6点,图中经线间隔是45°,相差3小时,可以算出E点地方时是12小时。 (4)根据图中经度,E点应是90°W,时刻是12点。可以计算出相对经线90°E是0点,是一个日期分界线,另一分界线 是180°经线,所以与E点同一天的地区所占面积大于1/2,D对。 考点:日照图基本知识,经度变化牲,时间计算,日期分界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