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南省常德芷兰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芷兰2018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卷语文试题 时量: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 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 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 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 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 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 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 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 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 即便建筑, 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 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 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 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 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 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 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 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 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 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采用总—分一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 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 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 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A项,“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不正确。原文指的是“保存下来的古建筑”。C项,强加因果;且“西方古建筑”扩大范围,原文为“一座哥特式大教堂”。D项,“轻观赏价值”于文无据。故选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D项,“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的说法错误。文章认为,中同传统建筑并非不如西方,两者各有特色。故选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故选A。 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首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类题主要从细微处考核,答题时要先阅读题干及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用的内容,然后仔细分析、比照,判断正误。比如本题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打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不过是老婆儿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块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儿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儿。老婆儿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儿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对方多年来一系列过失的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儿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子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老婆儿吓得一声尖叫,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燃烧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儿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候得了那场病,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执拗、愈急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外边地又滑,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她一看这雪景,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击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选择老夫老妻为对象,选择“吵架”这一生活小事为冲突点,正是要歌颂真挚感情的伟大、可贵。 B. 小说中,妻子在家强势,每次都把老头儿气得离家出走,结尾写老头儿“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正说明了这一点。 C. 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 老婆子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形象,她性情急躁,但又重情重义,还善于反省。 5. 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叙述。 6. 结合文中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简要分析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4. B 5. ①愤怒: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②伤心和委屈: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③担心: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⑤甜美温暖: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 6. ①情节方面: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②人物描写方面:“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③情感表达方面: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解析】 4.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项考核情节,C项考核结构,D项考核形象,其中A项,“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于文无据。 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要求概括老夫妻吵架过后,老婆子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答题时首先梳理情节,庵后根据情节概括,此题可根据文中的“因老头儿不注意生活小节而吵架后,老头儿的行为让她十分气愤:‘离婚,马上离婚。’”“老头儿的离家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两小时后,她冷静下来,又开始担心老头儿,于是外出寻找。④感到幸运:想到老头儿的好处,甚至觉得老头儿可爱了”“回到家,夫妻又开始默契的互相帮助”等情节概括其“愤怒”“伤心和委屈”“担心”“感到幸运”“甜美温暖”等心理。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回答文章的第⑥段对“雪”的描写的作用,注意从内容、情节、人物的性格和主旨的角度作答,此题第⑥段对“雪”的描写从情节方面看,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妻子的担心,出门寻老头儿,又引出下文对“恋爱”“新婚”往事的回忆;从人物描写方面看,“雪下得紧”烘托了妻子内心的烦乱、忐忑不安的心绪;从主旨和情感表达方面看,下雪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又很好地暗示妻子对丈夫的宽容理解。 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 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等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B. 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C. 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D. 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B. 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C. 《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 “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D. “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E. 十三届政协新闻发言人从优化政府管理职能,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层面,强调了为学生减负的社会意义;教育部长则从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方面谈了减负问题。 9. 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陈述你的理由。 【答案】7. C 8. BE 9. 示例一:我持赞成态度。相比较而言,目前学生负担并未达到无法承受的地步。学生负担主要源自目前的考试体制和人才评价体系,不从负担产生的根源上解决问题,有本末倒置之嫌。 示例二:我持反对态度。学生负担过重是客观事实,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作为全国政协大会的主要话题之一,说明给学生减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曲解文意,虽然选项所描述的是客观情况,但材料一中,发言人取譬目的是完成作业时间长,挤占学生课后休息时间,并非强调孩子们完成作业之后游娱的地方关门才无法放松游娱;B项,与文相悖。材料二第二段有“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的明确表述;D项,以偏概全。材料三首段提到“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理由,核心理由其实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无中生有,文段中并没有“减负成为议案之一”的相关表述;C项,曲解文意,选项中“网络评论者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的相关表述毫无根据,亦不是他们“大惊小怪”的原因;D项,“社会”、“教育”之间的递进关系颠倒。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对材料三中《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如“赞同”,可根据文中的句子“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概括答题要点。 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② 。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③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再婚。②游夏:即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两人都有非凡的才能。③明明,这里指圣明的皇帝。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B.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C.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D. 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陈情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服阙,指守丧期满除服,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时间视亲疏而定。本文中“服阕”特指李密为祖母守丧期满除服。 B. 迁,古代多指调动官职,包括升、降、调三种情况。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如“迁谪”。本文“乃迁汉中太守中的“迁”指升迁。 C. 安乐公,三国时的蜀汉汉怀帝刘禅蜀国为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D. 太子洗马,官名,太子属官,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官居三品,秦汉起始。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李密从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母亲,不能自已,以至忧思成疾。 B. 李密因为孝敬祖母而闻名,也因祖母年老,无人奉养,上疏《陈情表》“辞不就职”;皇帝看后,停止征召他为太子洗马。 C. 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 D. 李密做温县县令时,讨厌下属官吏,因给其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司隶因为他在温县做官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 ⑵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 【答案】10. C 11. B 12. D 13. 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 ⑵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 【解析】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泰始初”年号,表时间,不要断开;“年高”是“祖母”的谓语,不要点开;“奉养”“应命”均为一个词语,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本文“乃迁汉中太守”中的“迁”指的是普通调动,不是升迁。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因给其写信说“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而被上告,说法有误。文中是他给别人写信,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不是给下属官吏写信。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相与:在一起;碎:琐碎;简雅“简洁高雅:转转回朝廷做官;援:后盾;失分:不如意。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拜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并呈上《陈情表》。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 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 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识相的)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后来死在自己家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此诗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登阁时的感概,气度高远,境界宏大。 B. 第一句迂回委婉,用质朴凝炼的笔法,点出了滕王阁的形势。 C. 第三、四句写出滕王阁的寂寞。阁既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当然冷落可怜,只有南浦的云,西山的雨,暮暮朝朝,与它为伴。 D. 第五、六句突出时间的沧桑。水中云影悠悠,风物换季,星座移位,已过多个春秋。 E. 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人精神振奋,全诗基调也昂扬向上。 15. 试从写景的角度,分析颔联和颈联的写法。 【答案】14. BE 15. ①高低远近结合。“画栋朝飞南浦云”写高处之景,“闲云潭影”写低处之景、近处之景,“珠帘暮卷西山雨”写远处之景。②动静结合。“画栋”“珠帘”“西山”“潭影”皆为近景,“朝飞南浦云”“暮卷西山雨”是动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③情景交融。颔联重在写滕王阁之景,但同时表达了滕王阁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被冷落的寂寞之情,颈联重在表达风物变换星座转移的感慨,但同时也描写了漫长时日里的“闲云潭影”。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项,“迂回委婉”改成“开门见山”。E 项,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抑郁但不消沉。“昂扬向上”说法不妥。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分析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手法的角度分析,从顺序看,高低远近结合:“画栋朝飞南浦云”写高处之景,“闲云潭影”写低处之景、近处之景,“珠帘暮卷西山雨”写远处之景。从艺术手法看, 动静结合:“画栋”“珠帘”“西山”“潭影”皆为近景,“朝飞南浦云”“暮卷西山雨”是动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情景交融:颔联重在写滕王阁之景,但同时表达了滕王阁无人游赏,阁内画栋珠帘被冷落的寂寞之情,颈联重在表达风物变换星座转移的感慨。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归去来兮辞》中诗歌正文照应小序中“皆口腹自役”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在《阿历宫赋》中,用一反问句,对秦始皇的挥霍无度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进行了严厉谴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庄子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论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既自以心为形役 (2). 奈何取之尽锱铢 (3). 用之如泥沙 (4).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5).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锱铢”的写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纵观落马“老虎”的发迹史,很多人其实早就露出了贪腐苗头,甚至已致民怨沸腾,却仍能安如泰山,甚至扶摇直上,可见我们的人事、监察制度还是存在很大的漏洞。 ②菲律宾亚锦赛和仁川亚运会的失利,使得中国男篮陷入了低谷。这次长沙亚锦赛,男篮的小伙子们可以说是逼上梁山了。最终他们经过奋勇拼搏,拿下了冠军,重登亚洲巅峰。 ③针对媒体热炒的“比飞机还要快的超级高铁”新闻,同济大学教授周顺华认为铁路运行加速度有一定的科学限制,不能想入非非。 ④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⑤理解我们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联系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1840年以来的近现代史和90多年党的奋斗史,我们要敬畏和感恩历史,不可数典忘祖。 ⑥能与久违的老友萍水相逢于异乡,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A. ③④⑥ B. ①③⑤ C. ①②⑥ D. ②④⑤ 【答案】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国成功发射的首颗X射线空间天文卫星“慧眼”,将显著增加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B. 中央自从下定反腐决心,决定老虎苍蝇一起打后,各级政府官员作风大有改观,但仍有不少贪腐分子不知收敛,依然我行我素。 C. 在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发表演讲,提出了“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开放合作、互信互利的主张,这得到与会者的广泛认同。 D.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导致我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大量流失,而匠人身上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匠人精神”,也渐被世人甚至是工匠遗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题中A项,搭配不当,“增加……水平”搭配不当,应为“提升……水平”。B项,结构混乱,中途易辙,把“中央”放在“自从”的后面。D项,成分残缺,去掉“随着”或“导致”。 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B中途易辙造成结构混乱。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昨日您光临寒舍,我出差在外,未能见面,明日我将登门拜访,请您在家恭候。 B. 编辑部给李老师发来贺电:祝贺您的大作获得全国论文大赛一等奖,敬颂编安! C. 既然令郎各项条件符合,且愿意到市物流公司的财务科工作,我一定玉成此事。 D. 大家都认可这幅书法,大李说:“这是拙荆的涂鸦之作,承蒙厚爱,不胜荣幸。” 【答案】D ..................... 20.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去年6月16日,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赫然山现了一颗来自中国的量子卫星“墨子号”。①_______,是因为墨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光线沿直线传播,以中国古代伟大科学家的名字命名量子卫星,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光的直线传播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原理,②_________,而量子通信是当今国际上量子物理和信息科学的研究热点,③_________,故在国家信息、金融等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答案】 (1). ①这颗卫星之所以取名“墨子” (2). ②对量子通信的发展有很大帮助(或“量子通信正是对此原理的运用”) (3). ③因其具有绝对安全的特点(或“因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①处结合后面“是因为”可知,此处应该有关联词“之所以”,结合命名的内容可知,此处主要是讲卫星之所以命名为“墨子”;②处结合内容“重要原理”“量子通信”等可知,直线传播原理对量子通信的作用;③处结合后面内容“国家信息、金融等安全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可知,此处应该是讲量子通信的安全性高。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成为综艺界清流。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体会到字句下面的悲欢和浪漫,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而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从而引起更加强烈的共鸣。 ①不是有了“朗读者”独特的表达方式,受众才体会到了文字之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不是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 (2). ③不是去掉那些讲故事环节就一定能让受众感到教化和煽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的综合修改类试题,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作答本题,通过理解内容和给出的修改的例句作答本题。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年伊始,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便强势霸屏,刚播出三期,收视率便创近年文化节目新高。在这之前,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和地方台的“汉字风云会”“诗书中华”“见字如面”“耳畔中国”等一大批传承传统文化的节目竞相亮相。 时隔一周,2月25日晚上在昌平冬奥会闭幕式上的“北京8分钟”,给世人带来一场融合科技与文化的视听盛宴,尤其是由智能机器人操作的24面冰屏所展示的黑科技,让全世界一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端倪。 有人说,文化可以丰盈生命,照亮灵魂;也有人说,科技可以改变生活,提升质量。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也提到“科技兴则国家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作为被文化浸染被科技引领的你,对此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传统文化时尚化 什么是文化?《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文就是我们的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就是我们的文物典籍、礼乐制度,就是我们的人文修养、美、善、德行。“化”则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所以,文化就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通过不断改变来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世纪之交,中国正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在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实力的同时,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文化正走向混乱。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高科技产品的推出,知识的更新,各种文化正急速地碰撞、交融。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在接受新时代的全面考验。 现代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呢?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深刻的道德伦理,都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地位。黑格尔说:“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她所接收过来的重视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传统文化并不是死板的,无用的文化,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时尚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基础。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只有文化与现实生活相适应,这种文化才能存活,这就是时尚文化。 每个人对文化的追求是不同的。浪迹五岳、神游九垓的李白追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多愁善感、忠贞爱国的李清照追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他们都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诗人淡泊名利、追逐理想、忠贞爱国的情怀依旧是现代人应该传承发扬的宝贵精神品质。儒家文化依旧是我们的时尚文化。 在当今的时尚文化领域里,离不开传媒设备。打开电视,一档档娱乐节目充斥着公众的视觉。打开电视,满眼都是歌唱选秀节目,让我们觉得只要歌唱得好,就能出名。大多数人喜欢音乐是因为它的旋律,给人气韵生动的线条美,让人听着舒服,所以各大电视台推出歌唱类节目来吸引观众眼球。但当这类节目大面积泛滥的时候,人们会发现,音乐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开始感到厌烦。这是为什么呢?每天生活在歌声里难道不好吗?其实,音乐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旋律,不是节奏,而是歌词,是歌里面包含的理性精神。古人云:“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当歌手用情去演绎歌中的角色,当歌手把饱含深情的文字唱出时,这样的音乐才是丰满的,有内涵的,才能真正深受人们的喜爱,经久不衰。就像我国的琴曲《高山流水》《潇湘水云》,不是因为弹奏者的技艺有多么高超才流芳百世的,而是因为歌曲里面蕴含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精神让我们倍受鼓舞。 传统文化的现代时尚化,是我们必定要经历的阵痛。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华文化才能得以新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材料的重点是谈及“文化”和“科技”的关系,材料以风靡神州的电视节目为代表的文化正通过不同载体走入千家万户,滋养着国人的精神,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正推动着国家向强国发展,并改变着国人的生活,因此两者各有其作用。落脚点在第三段的并列关系上。由此可以立意为:文化(比科技)重要、科技(比文化)重要、文化科技都重要。行文时注意观点明确,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最为关键,要用生活中具体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记叙文通过叙述、抒情表明观点,议论文通过论证过程表明观点。切忌罗列材料,泛泛而谈。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抓住“科技”和“文化”这两个关键词,表明自己的观点,阐明理由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