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8届宁夏大学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2017-11)
宁大附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达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由于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降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境内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使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大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晒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的物质文明,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更为流行,并对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雪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煌传播的历史看,僧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 (摘自《文史知识》2016年第11期《中西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敦煌与莫高窟》,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敦煌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便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在此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居偏僻、远离中原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种安定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C.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大量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D.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全都出自敦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首段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在敦煌汇聚、碰撞和交融的原因。 B.文章末段举例阐述佛教艺术早期在敦煌传播的情形。 C.文章以译经讲经、开窟建寺等为例,阐述了佛教在河西地区的兴盛。 D.文章列举大量事例分析了自汉唐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的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使一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流行。 C.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期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僧人们在鸣沙山上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并且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纯粹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包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浣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2000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一曲《离骚》,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只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飘渺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2300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日,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的关系。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的一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童年生活进行了回味,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的行为进行了陈述。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答: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周有光:不许批评的真理,是伪真理! 马国川:现在学术作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这样?即使是名牌大学,对于教授抄袭事件也装聋作哑,既不进行调查,也不回应。您怎么看待? 周有光:我看到了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告诉我,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大学的“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他们为了一个学位头衔大批进入大学,创造了“在职博士生”这个怪现象。官员有时间读书写论文吗?绝大多数文章都是抄的或者别人替他们写的,当然是虚假的。这样就产生了大批没有知识的博士和空头教授。有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呢?我想,办法就是“非官僚化”。上海一个教授告诉我,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交一笔钱,大学给你一个客座教授之类的聘书;还有一种是“假的真教授”。一个系升格为学院,来了一个院长两个副院长,一定是教授,其实不学无术,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至于名牌大学的教授抄袭,我们要研究整个现象。名牌大学面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是非常不正常的。 马国川:假文凭泛滥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社会现象,例如最近的唐骏假文凭事件,就闹得沸沸扬扬。为什么今天的中国会假文凭泛滥? 周有光:唐骏是我的老乡,常州人,还有一个糟糕的事,我是常州中学的毕业生,他也是常州中学毕业的,只是前后差了几十年。报纸上说,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可见今天的风气是坏得不得了了。学问和管理能力是两码事。有的人有管理能力,能办事,可是不能搞学问;有的人有做学问的天赋,可是不能搞管理。唐骏这个人有管理能力,可是在我们现在的制度之下,有了社会地位还要一个文凭。怎么办?只有造假了。后来报纸上不是登了吗?只要给多少钱,美国西太平洋大学就给一个硕士或博士学位。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假文凭泛滥?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当然假文凭就出来了。 马国川: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您认为原因是什么?目前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周有光:我想,对于第一个问题,唐代大学问家韩愈早已答复了。韩愈在文章里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很重要,马叫是表示意思的,你不懂它,怎么能做伯乐呢?“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答复非常好,用不着我来回答了。我看到一些杂志上有些小评论说,不随风倒就不可能做“大师”。当然这是笑话,“随风倒”的人怎么能够成为“大师”呢!不过是御用文人罢了。没有独立思想怎么能成为大师呢?还有,要出“大师”还有许多条件。比如,鲁迅是连领袖都推崇的大师,可是假如他多活二十年,他还能做大师吗?蔡元培提出来八个字“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所以他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国外都是这样子,世界上的好大学没有一个不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的。假如大学继续官僚化,就不可能有学术自由、大学自治。 马国川:社会科学的发达与否,决定了能否培养出真正的大师。但有人批评说,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中玄学和形而上学盛行。那么,如何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形而上学问题呢? 周有光:这个问题很重要。人类的思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神学思维,神学思维都是迷信;第二个阶段叫玄学思维,玄学思维是信仰;第三个阶段是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讲究实证。三种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科学角度来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属于科学思维,意识形态属于玄学思维,是两个阶段的两种不同思维。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科学,把社会科学跟自然科学截然分开,这是错误的。按照今天世界的常识来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实证。什么叫实证呢?实证就是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叫真理呢? 在不断地被批判被否定当中能站得住,那才是真理。如果不许批评,那怎么是真理呢?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意识形态是不许批评的,意识形态是用来信仰的,所以意识形态不能跟社会科学混起来讲。要恢复社会科学的本来面目,就要提倡民主。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现在还在一步步渐进。今天我们要重新建设中国,从五四开始,回归五四,学习民主。 (选自《财经》,2010年10月,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周有光认为大学有两种假教授,一种是“真的假教授”,一种是“假的真教授”,这种现象把教育的尊严和威信一扫而光。 B.唐骏到常州中学去演讲,虽然文凭是假的,可是本地人还很拥护他,周有光藉此证明今天的风气坏得不得了。 C.周有光认为蔡元培造就了一个好的北京大学,它与世界上的好大学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学术自由,学校自治”。 D.民主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发明,也不是它的专利品,民主是三千年来的历史经验的积累,我们国家的新建设也需要民主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学术抄袭、教授造假,是大学“官僚化”的一个派生现象。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非官僚化“,让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 B.周有光认为假文凭泛滥和个人素质无关,主要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假文凭。我们今天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文凭越高越发达。 C.周有光认为中国出不来大师的原因,有社会无识才的“伯乐”、人没有独立的思想、大学中没有学术自由、“官僚化”和中国现在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混淆等因素。 D.只有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截然分开以及批评社会科学,不批评意识形态,才能克服社会科学中的玄学与形而上学问题。 E.要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分开来,意识形态是用来信仰的,社会科学须发扬民主,讲究实证。 9、在访谈中,周有光主要批判了当今中国哪两方面的问题?(4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也。祖朗,东阳太守。父重,会稽王道子骠骑长史。兄绚,高祖镇军长史,蚤卒。晦初为孟昶建威府中兵参军。昶死,高祖问刘穆之:“孟昶参佐,谁堪入我府?” 穆之举晦,即命为太尉参军。高祖尝讯囚,其旦刑狱参军有疾,札晦代之,于车中一鉴讯牒,催促便下。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即日署刑狱贼曹,转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土断侨流郡县,使晦分判扬、豫民户,以平允见称。入为太尉主簿,从征司马休之。时徐逵之战败见杀,高祖怒,将自被甲登岸,诸将谏,不从,怒愈甚。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曰:“我斩卿!”晦曰:“天下可无晦,不可无公,晦死何有!”会胡藩已得登岸,贼退走,乃止。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永初二年,寻转领军将军,依晋中军羊祜故事,入直殿省,总统宿卫。三月,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与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并侍医药。少帝即位,加领中书令,与羡之、亮共辅朝政。少帝既废,司空徐羡之录诏命,以晦行 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欲令居外为援。太祖即位,加使持节,依本位除授。寻进号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封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让进封。又给鼓吹一部。太祖惮其功高,欲诛羡之等,并讨晦。及将行诛,于是诏道济入朝,委之西讨。道济既至,晦大军一时溃散。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晦死时,年三十七。 (选自《宋书·谢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B.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C.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D.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祖为庙号,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少帝、太祖也是庙号。 B.举,举荐,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李密就是因孝廉被刺史举荐。 C.行,代理官职的意思,它可以是代理、兼任、暂任,也可以是高位兼低职。 D.食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食邑原为世袭。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谢晦出身名门,熟悉刑狱诉讼。谢晦出身阳夏谢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身居要职,他在代理刑狱参军的时候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 B.谢晦善于治理,办事秉持公平。义熙八年,朝廷按地域划定郡县安置侨流,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谢晦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升为太尉主簿。 C.谢晦忠于皇帝,敢于以死明鉴。将领们阻止高祖为徐逵之报仇,但高祖更加气愤,谢晦上前抱住高祖,高祖扬言要杀死他,但他并不惧怕,可见其忠心。 D.谢晦在宋历职三朝,受皇帝重视。谢晦深受高祖重视,其他官员难以达到,并且辅佐少帝即位。太祖又晋封他为建平郡公,谢晦也接受封爵和赏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府多事,狱繁殷积,晦随问酬辩,曾无违谬,高祖奇之。 (2)众散略尽,乃携其弟遁、兄子世基等七骑北走,为光顺之所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 5题。 奉和杜相公发益昌 岑参 相公临戎别帝京,拥麾持节远横行。 朝登剑阁云随马,夜渡巴江雨洗兵。 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 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待持衡。 [注]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岑参随杜鸿渐入蜀平乱,这首诗写于行军途中。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诗的首联写杜鸿渐领命出征平乱,离开帝京长安时的情形,气势雄伟。 B.“远横行”出自杜诗的“万里可横行”,表现了将士饱满的精神状态。 C.部队不分白昼、跋山涉水急行军,将士们即使被雨水所淋仍斗志昂扬。 D.尾联表达了作者希望杜鸿渐计算日程,尽快赶赴成都平定战乱的愿望。 E.这首“奉和”之作,既有赞颂杜相公之意,也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 15、本诗的颈联“山花万朵迎征盖,川柳万条拂去旌”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5分) (1)韩愈《师说》中与圣人虽超出常人但仍然虚心求师学习的态度形成强烈反差的学习态度是“ , , ”。 (2)杜甫《春望》中,“ , ”两句写出面对烽火连月,家信不至的境况,诗人搔首徘徊,头发稀疏,青丝变白的痛苦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北京四月下旬一个风雨如晦的晚上,黄先生驾鹤西去,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失去了一位最为敏锐的见证人,中国社会学界失去了一位识途老马与领路人。 ②中国人民乃至周边国家地区人民深深地支持“一带一路”战略,对这项带动地区全面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举措有口皆碑。 ③诗歌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诗歌在唐朝取得的成就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后代诗人有心效仿,却只能望其项背。 ④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添枝加叶,为早日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⑤为应对雾霾问题,提供出行便利,以“ofo”和“摩拜”为代表的共享单车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快速成长为新兴的低碳环保产业。 ⑥深秋时节,王教授登上美轮美奂的滕王阁,纵目远眺,体味王勃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豪迈。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2017年春晚上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台下乃至全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新虎口遐想》给予了高度评价。 B.中国茶文化“和”思想是在对社会生产与生活了解中融合儒释道的思想精髓,反映并揭示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C.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雾霾、酸雨、水污染等环境污染事件的强度和频率正在增加,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变成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 D.脑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脑分为大脑、小脑、间脑、中脑等6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保证人体正常活动。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你盛情邀请我胜任辅导老师,不胜感激。令弟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假以时日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才。 B.做人应以助人为乐,出门在外互相帮助很正常,我只帮点小忙,你不必挂意,还言谢什么啊! C.今天的雨下得可真大,为了讲诚信,不负约,我顶风冒雨赶到预约地点,见到了恭候多时的他。 D.很高兴参加您的银婚庆典,看到您和您内人相濡以沫25年,我们都深深地被这爱的幸福打动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国移动支付用户的特点是: ① 。他们年龄集中在1 8~30岁,较强依赖手机通讯,工作稳定收入良好,相比之下,非移动支付用户 ② 。另外移动支付用户调查数据显示南方以及沿海地区移动支付用户较多,因为南方以及沿海地区 ③ 。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大学毕业之后,大学生们将面临着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条件成熟。大学生们应该选择继续深造,因为只有选择深造才能巩固专业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而提升的技能必将能够帮助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工作。 ①不是选择深造就能巩固专业知识。 ② ③ 四、写作(60分) 22、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不必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②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③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④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洪应明) ⑤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严复) ⑥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答案 1、B (A.“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在此不断汇集、碰撞和交融”中的“相同时间”说法有误,原文“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由于敦煌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达敦煌”等说明中原文化和西亚、中亚文化不是“同时”传播到敦煌的。C.“文人学士大量涌现”的原因概括不全,原文是“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说明政治原因不可忽视。D.“全部出自敦煌”错误,原文是“大都出自敦煌”) 2、D (“列举大量事例”于文无据) 3、B (强加因果,“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强加因果关系,原文说“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句子的意思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交代十六国时期的动乱,其二是交代佛教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这二者没有因果联系。) 4、A (作者写作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而是颂扬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5、第一问: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来由)。(1分)第二问: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分)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思考。(2分) 6、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2分)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或精神的光芒);(2分)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着后人的内心。(2分) 7、A (文中说这是上海一位教授说的,非“周有光认为”。) 8、CE (A.“官员读博成为新风气”是作者批判的怪现象,错误。B.“周有光认为假文凭泛滥和个人素质无关”文中无依据。错误。D.“只有……才……”说法有误,另外“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截然分开”,文中明确说了是错误的。)(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9、①批判了学术上的“假”:大学官僚化带来的学术抄袭与文凭作假,名牌大学对抄袭事件装聋作哑;社会重视文凭不重视知识,假文凭盛行。②批判了认知上的“混”:把社会科学与意识形态混起来讲。(每点2分) 10、D (“高祖深加爱赏”不能断开,“高祖”是本句主语,不属前句。“从征关洛”独立成句,与“内外要任”断开。原文标点: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点漆。涉猎文义,朗赡多通,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从征关洛,内外要任悉委之。) 11、A (少帝是被废的皇帝,不是庙号。) 12、D (原文中“晋封建平郡公”,谢晦则坚决辞去这个封爵。) 13、(1)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译出大意,2分;“狱”(诉讼案件)“酬辩”(对答)“违谬”(过错,犹“违错”)三处, 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译出大意,2分;“骑”(骑马的人)“北走”(向北逃跑)“所”(助词,用在动词前,作被动词的标志,与介词“为”组成“为……所……”的格式,“所”不译)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C、E (C.“雨洗兵”与“云随马”相对,兵指兵器,洗兵有洗刷兵器不用的意思,用以预祝结束战争,取得。E.“抒发了个人怀才不遇之情”属无中生有,这一说法也与本诗的写作意图相悖。) 15、这两句写在山间行军时,山上千万野花夹道欢迎主帅;到了平原的河边,两岸千万条的垂柳拂掠过大军的旌。(2分)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大军的行进,突出了将士们轻松的心情,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豪迈的情绪,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4分) 16、(1)今人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 (2)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17、A (①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不合语境。③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用于否定句。④添枝加叶:比喻转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望文生义,可改为“添砖加瓦”。②有口皆碑:所有人的嘴都是活的记功碑,比喻人人称赞。碑,指记功碑。⑤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现出来。⑥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现在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 18、B (A.中途易辙,可在“对”之前加上“观众”。C.搭配不当。“增加”和“强度"不搭配。D.句式杂糅,“分为……”或者“由……组成”二者保留其一。) 19、B (A.胜任:足以担任。用在句中有不谦虚之嫌。C.恭候:恭敬地等候。敬词,用于己方,不能用于他方。D.内人:屋内之人的意思,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对象误用。) 20、①年轻、高收入;②年龄较长,收入较低;③经济较发达,群众收入较高(6分,意思对即可) 21、②不是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就能提升自己的技能。③达不是提升专业技能就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2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供的6个古诗文句子代表了从春秋战国到近现代的传统文化内涵,都有“化育后世”的作用。本题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进行立意作文,并要“合理引用”。完成此题的思路如下:首先,清晰理解其中两三句诗的含意;其次,根据所选诗句及其含意构造故事或进行阐述来表达自己的理解或看法;第三,所选两三句诗句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联系,能够统筹在同一主题或话题之下。 【参考译文】 谢晦,字宣明,陈郡阳夏人。他的祖父谢朗,是东阳太守;父亲谢重,是会稽王道子的骠骑长史;他的哥哥谢绚,是高祖的镇军长史,去世得很早。谢晦最初当孟昶的建威府中兵参军。孟昶死后,高祖问刘穆之:“孟昶的部属中,谁适合到我的府中?”刘穆之推荐了谢晦。于是高祖便任命谢晦为太尉参军,高祖曾审讯犯人,当天早晨刑狱参军病了,高祖使谢晦代理。在车中,谢晦一看审讯的记录,便马上作出判决。相府中的事务很多,案卷众多,大量聚积,谢晦依据所问对答,竟没有错误,高祖非常惊奇。当天便任他为刑狱贼曹,又转任豫州治中从事。义熙八年,朝廷安置侨流(东晋南北朝时,北人避战乱而流亡南渡,称为侨流)按地域划定归属的郡县,派谢晦管理扬州和豫州的户口,因办事公平而被人们称道。于是入朝任太尉主簿。谢晦随同高祖征讨司马休之。当时徐逵之战败被杀,高祖十分愤怒,要亲自披挂铠甲上岸作战,将领们都极力劝阻,高祖不仅不听,反而更加愤怒。谢晦上前抱住高祖(不让他上岸)。高祖说:“(你不放手)我便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不能没有了你明公,谢晦死了又有什么呢?”此时恰好胡藩已登上江岸,敌人退走,于是高祖才作罢。谢晦风度翩翩,善言谈,有风趣,眉目清秀,鬓发如漆。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事理。高祖对他非常喜爱和欣赏,其他官员们是远远赶不上的。谢晦随同高祖出征关中、洛阳,高祖把里里外外的重要事务都交给他办。永初二年,不久之后,谢晦又被任命为领军将军。仿照晋朝中军羊祜的先例,谢晦到宫殿内值班,总管大内警备工作。三月,高祖病重,配给谢晦带剑的武士二十人,让他和徐羡之、傅亮、檀道济同时服侍自己医治服药。少帝即位,加任谢晦为中书令,与徐羡之、傅亮共同辅佐朝政。少帝被废后,司空徐羡之宣布圣旨,用谢晦代理七州诸军事、任抚军将军,希望使谢晦在外藩作为援助。太祖即位后,又给谢晦加使持节,其他的职位照旧。不久谢晦又加号卫将军,任散骑常侍,晋封为建平郡公,食邑四千户,谢晦则坚决推辞这个封爵。后又赐给谢晦鼓吹一部。太祖忌惮他的功高,想要诛杀徐羡之等人,并且讨伐谢晦。等到太祖将要讨伐他时,于是下诏书命檀道济回到朝廷,派他向西讨伐谢晦。檀道济的大军到了后,谢晦的大军便一下子溃散了。兵众逃散将尽,谢晦带着弟弟谢遁、哥哥的儿子谢世基等七人向北逃去,被光顺之抓住。谢晦死时,只有三十七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