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卷
河南省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直接追求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而德国启蒙思想家则把自己的理想和意识伪装成超现实的精神,其启蒙思想往往通过文学和哲学的抽象思辨来表达,如歌德的启蒙文学、康德的古典哲学。究其根源是由于当时的德国 ( ) A. 受到宗教改革的影响 B. 俾斯麦推行铁血政策 C.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D. 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 2.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称赞的军事行动( ) A.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捷 B. 是徐州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 C.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 D.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大规模战役 3.“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 A. 三公九卿制 B. 中外朝制度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4.1730年,英国艾格蒙特勋爵评论当时的首相沃波尔说:“现在沃波尔爵士……成了一些渺小不足道的坏蛋们的避难所,这些坏蛋们干着肮脏的勾当,趋附着他,并且首先获得他的保护,然后得到他的宠信,……而实际上国王除了从首相那儿,很少可能得知某些个别人的优点与品格……”,这段话主要说明( ) A.议会是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B.责任内阁制成为英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C.英国政治腐败 D.国王仍旧掌握国家的实际权力 5.汉代科技多有创新,下图描绘了这一时期某项发明的工艺制作流程(部分)。该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灌钢法 C. 棉纺技术 D. 印刷术 6.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这份公报在当时( ) A. 促进了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B. 极大地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 C. 加速了中国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 导致了美苏争霸态势的缓和 7.明史专家吴晗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到站再到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等级制度越加严格 B. 君臣关系越加紧张 C. 皇权不断加强 D. 对地方控制越加规范 8.关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617年)一事,文献中有下列不同记载。 《旧唐书·高祖本纪》 617年,李世民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 《旧唐书·宇文士及传》 613年,李渊与人“夜中密论时事” 《旧唐书·夏侯端传》 616年,夏侯端以天象异常劝李渊“早为计”时,李渊听后“深然其言” 《大唐创业起居注》 (李渊秘书温大雅箸) 616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道安抚大使”后,他“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唐太宗劝李渊起兵反隋,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B. 李渊早有起兵反隋之意,这个说法最为可信 C. 《旧唐书》所记载的内容相互矛盾,都不可信 D. 温大雅与李渊是同时代人,所记内容绝对可信 9.1918年,苏俄规定了8小时工作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到1920年,人们纷纷从贫民窟、地下室和阁楼迁入了设备齐全的套宅内;政府还开始着手医疗改革。这说明苏俄( ) A. 奠定了工业化基础 B. 经济体制开始趋于集中 C. 初步开始共产主义探索 D. 商品货币关系效果凸显 10.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但其言论与行为往往令一些人难以理解。观察思考胡适下列言行,你认为其出现的原因是( ) A. 当时西方启蒙思想占主导地位 B. 封建儒学在当时中国社会已不占主导地位 C. 当时中国社会的婚俗习惯尚未发生变化 D. 既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又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11.明治维新前,日本只有贵族和武土才有姓,19世纪70年代,为便于征兵、征税和编制户籍,明治政府规定“凡国民,必须取姓”,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推动国民平等,加强对百姓的管理 B. 引进西方生活方式,促进文明开化 C. 实行废落置县,强化中央集权 D. 鼓励殖产兴业,实现富国强兵 12.有文献记载,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的部队一直在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财税来源。只有通过沿途劫掠富豪,才能维持军队经费。下列对该部队遗留财富的考古发现可为此提供证据的是( ) A. 该有“大西”年号的银锭 B. 虎钮“永昌大元帅”金印 C. 大量金耳环等首饰 D. 记录分封将土的金封册 13.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 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 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 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14.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 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 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5.1915年,查拉为达达主义下了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嚎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的东西和不合逻辑的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命”。下列西方美术作品符合达达主义审美情趣的是( ) A. 《拾穗者》 B. 《自由引导人民》 C. 《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D. 《撑洋伞的女人》 16.16世纪一位外交官说,在对东方的探险中,“宗教提供借口,而黄金提供动机”。这反映了当时( ) A. 寻找黄金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B. 输出黄金是殖民扩张的重要方式 C. 黄金是推行外交政策的唯一手段 D. 追求黄金是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力之一 17.CCTV《公司的力量》解说词叙述: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在掌握石油行业的10年中,日常用油的价格降低了80%。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宾塞却说:“从某些方面看,人们争议的不是垄断本身,问题是他们过度阻碍了新的竞争者进入。”可见垄断组织的出现 A. 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B. 根本上保障了消费者利益 C. 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D. 导致了企业间的竞争减小 18.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论述理学时说:“思想成为原则,而原则又成为规则,而规则又进入民众生活,当民众在这种规则中生存已久,它就日用而不知地成了‘常识’,任何违背常识的行为都将成为错误甚至罪孽。”材料说明宋明理学( ) A.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B. 主张先有理后有物 C. 实现世俗化、生活化 D. 教诲民众遵循“三纲五常” 19.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A. 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 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 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20.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确立了不法申诉制度,公民可以就现行立法是否违反民主制度问题向陪审法庭申诉,严惩提出法案的人,当时没有律师,陪审员判案的根据是原告和被告申辩,在开庭前也不做调查核实。据此可知,当时雅典( ) A.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 B. 司法审判缺乏民主程序 C. 法律条文形同虚设 D. 公民崇尚知识与演说 二、问答题(共5题;共1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上的一个死结,西方外交要求平等,天朝体制讲究藩属,围绕着“跪与不跪”,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 乾隆时代(1793年) 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戛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1860年) 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唯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1873年) 英、法、俄、美等六国使节终于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1873年被称为大清朝“礼崩乐坏”元年:清廷将觐见礼仪问题下放给大臣们商议。 翰林院编修吴大澄激烈反对外国使节用平等礼仪觐见同治皇帝,理由是破坏了祖宗旧制,会改变清朝的政体。 浙江道监察御史边宝泉激烈要求外国使节行跪拜礼仪,用中国臣子跪拜之礼要求外国使节是一种优待。 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认为,国家正面临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朝廷礼制应随情势变通,既然已将西方诸国“许为敌国,自未便以属国之礼相待”。 ——摘编自腾讯历史《转型中国1864-1949》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历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清末礼崩乐坏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充分运用材料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解析准确,阐释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楚)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右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3.阅读材料 ——据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改编 请你以材料图示为标准,运用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编写一份类似的示意图,并对你的示意图命名。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他们因此不顾孙中山的反对,情愿同袁这种毫无原则的人进行妥协。至于三民主义,他们完全抛弃了民权和民生主义,只接受了民族主义的部分内容。他们并未意识到在民国建立后,必须继续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抗争,他们也无视孙中山三阶段的革命方略,只是乐于同遗老遗少合作,并优待废帝,这些都为以后军阀割据及复辟帝制的企图铺平了道路。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例证所提观点。(要求明确写出所提观点,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三、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35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中书门下是制令机关,被称为“机要之司”。门下省的职权主要是“封驳”。“封”即封还诏书,“驳”即驳正百司奏抄。尚书省六部等机构的上奏公文,首先须经门下省给事中的审核,给事中如认为不妥,可以驳回重拟。同时,中书省对百司奏章的拟答批文,给事中如认为不妥,也可驳回修正。给事中的这种职权对尚书省等政务机构的施政行为起到了较好的事前监督作用。 ——摘自艾永明《关于中国古代有无行政法之我见》 材料二 雅典国家机构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并非平行关系,行政、司法处于立法监督之下,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同时,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例如,公民大会的决议有的尚需经陪审法庭审议并最后批准;五百人会议主要是一个行政机构,但它又拥有一定的立法权和司法权。 ——摘自禹露《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及利与弊》 (1)根据材料一,分析唐代的行政决策运行方式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代三省制与雅典国家机构分工的异同。 27.【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纪念奥斯维辛的意义不仅在于保存历史真相,见证被人道灾难所扭曲的人性,更在于修复奥斯维辛之后的人类世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威塞尔的作品《夜》中关于人性之恶的刻画冷静得近乎冷酷,……囚徒之间为了生存资源的殊死争夺;囚徒领班因为相比其他的囚徒拥有一点可怜的权力,就可能对后者横加暴虐,在受害者的苦苦哀求中获得一丝优越感;……父亲病死的那一刻,因为恐惧看守的棍棒,他没敢给父亲最后的安慰。 ——吴蕙仪《在奥斯威辛之后我们怎样生活——奥斯威辛幸存者埃利·威塞尔》 材料二: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闻名海内外的国家级博物馆,在其战后60多年建馆史上,从未新建一处新馆,其展厅就设在集中营的囚室内,……工作人员用高倍显微镜,从营员的皮鞋(文物)中找出如芝麻粒大小的各种虫子,钉在大头针上进行分析,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理办法,还将成堆的僵硬变形的皮鞋进行软化和着色处理,修旧如旧。 ——朱成山《原样原貌的奥斯维辛遗址保护》 材料三:意大利作家莱维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惨绝人寰的大屠戮记忆的建构理念和书写方式是犹太思维中最重要的遗产之一。他强调“不要把对大屠杀的反思‘降格’为专属犹太人的生存、道德或宗教问题,要涉及对整个现代性工程本身的反思,从而把避免欧洲犹太人遭受的悲剧再次发生当成我们必须承担的普遍责任。” ——黄文凯、王晓燕《普里莫·莱维的奥斯维辛文学书写》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奥斯维辛集中营中“扭曲的人性”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奥斯维辛遗址保护的基本原则。材料二与材料三在纪念奥斯维辛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3)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纪念南京大屠杀的合理化建议。 28.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 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斐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试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 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 四、综合题(共5题;共55分) 29.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7月16日5时30分,美国在洛斯一阿拉莫斯成功地进行了原子弹爆炸实验。……原子弹爆炸成功,……参与原子弹实验的军方协调人格罗夫斯将军以其充满自信的平静口吻对他的助手法雷尔将军说:“战争这回算到头了,只要一两个这样的家伙,日本就会完蛋。” ——中国网《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材料二 如果原子弹被作为新武器装进战争世界的武库,或装进扩军备战的国家的武库,那么,将来总有一天,人类要诅咒洛斯一阿拉莫斯和广岛这两个名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必须团结起来,不然他们就会遭到毁灭。这次如此残酷地蹂躏全球的战争已经写下了这些词句。原子弹已经说出了这些词句,并使所有的人去理解它的含义。有一些人曾经在过去的各个时期,对其他的战争和其他的武器,说过这些话。然而这些话在当时并没有使人信服。今天,谁认为这些话说服不了他们,谁就是犯了误解人类历史的错误。我们相信这些话是能够说服人的。在这个共同的危机面前,我们以我们的工作努力使世界在法制和道义上团结起来。 ——1945年10月16日奥本海默代表洛斯一阿拉莫斯实验室领奖时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研究原子弹的目的。 (2)你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奥本海默的发言?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扬州的区位条件十分优越,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沟通南北的运河要道和连接东西的长江是其生长发展的命脉所在。扬州居南北交通枢纽和明清两淮盐业中心的地位,使其成为沟通南北东西贸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地区最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之一。四方舟车、商贾荟萃,商业高度繁荣。不仅如此,运河还被赋予了更多的国家政治、军事功能,从唐朝开始,扬州就成为东南漕粮转运京师的咽喉,一直至清中叶。为了保证漕粮能顺利运达京师,历代王朝都加强对扬州的统治,并不惜巨资和代价对运河进行疏浚、整治,以保证国家命脉——运河的畅通,从而也确保了扬州在漕运中的咽喉地位和商业、贸易的繁荣。 ——《中国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的衰落以苏州、杭州、扬州为例》 何一民 材料二 曼彻斯特的真正崛起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事。18世纪80年代第一家棉纺织厂在曼彻斯特诞生。到1830年,曼彻斯特的棉纺织厂已达99家。自1780年后的四十年中,拥有全国棉纺织工业的四分之一;也是原棉和棉纱的贸易中心。1830年建成利物浦一曼彻斯特铁路。最早被清政府派赴欧洲考察的官员斌椿在《乘槎笔记》(1866年)中写道:“此地人民五十万。街市繁盛,为英国第二埠头。中华及印度、美国棉花皆集于此。所织之布,发于各路售卖……往织布大行(指工厂)遍览。楼五重,上下数百间。工匠计三千人,女多于男。棉花包至此开始。由弹而纺,而织,而染,皆用火轮法……织机万张,刻不停梭。每机二三张以一人司之。计自木棉出包时,至纺织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那时的曼彻斯特已从旧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大城和世界棉纺工业之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扬州城市发展的特点及背景。 (2)根据二概括曼彻斯特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扬州和曼彻斯特一衰一兴的原因。 31.货币是历史的见证,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状况的集中反映。下面两幅图是民国32年发行的纸币。 上图为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抗日票。该银行为敌后唯一一家经当时国民政府批准设立的银行。其发行的货币起到了稳定边区物价和支持敌后抗战的作用。 上图为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该银行1941年1月在南京成立,1945年8月消亡。该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发行本位币,可与法币(官方统一货币)进行兑换,在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曾大量流通。 (1)根据第一幅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该货币发行时中国面临的抗战形势及经济发展的状况。 (2)根据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种货币发行的目的与作用角度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督体制,并对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蝙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 材料二 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贫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度,英国政府于1 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鳊自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实施海禁,明朝与海外诸国的经济往来主要采取朝贡贸易的形式,即所谓“惟不通商,而止通贡”。各国官方使者以朝贡名义向明廷献上“方物”,明廷将对方所需物品作为赏赐颁发,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政治色彩的交换行为。此外,也允许贡使将所带多余物品与民交易,但“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抵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不能无限制地进入中国,占有中国的市场,因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对中国的正当贸易中,一直捞不到什么好处,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便决定向中国输入鸦片。1838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便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1842年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1895年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1946年 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78年以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到90年代初,逐渐形成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001年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海禁政策与明朝“朝贡贸易”体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结果的联系。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表格所反映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权名称,并概述近代以来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趋势。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C 2.【答案】 D 3.【答案】 A 4.【答案】 B 5.【答案】 A 6.【答案】 A 7.【答案】 C 8.【答案】 B 9.【答案】 C 10.【答案】 D 11.【答案】 A 12.【答案】C 13.【答案】 A 14.【答案】 A 15.【答案】 C 16.【答案】 D 17.【答案】 C 18.【答案】 C 19.【答案】 C 20.【答案】 D 二、问答题 21.【答案】论题: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逐步走向近代化;礼崩乐坏表明中国外交由宗藩外交逐步转向近代外交。 举例:礼崩乐坏反映了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的艰难。 乾隆时代,坚持马戛尔尼行跪拜礼以及擅改外交文书,表明清政府闭目塞听,闭关锁国,完全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仍然坚持藩属外交,进一步反映了清政府的愚昧腐朽,背离了近代化的潮流。同治时代,外国使节终于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反映了中国外交终于由宗藩外交转向近代外交,是社会转型的表现。但是清政府内部在这一问题上的激烈争论表明,保守愚昧势力仍然强大,近代化进程面临严重阻碍。 外交礼仪的争执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缩影,这一过程表明,尽管面临重重阻力,但近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22.【答案】示例1: 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 示例3: 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 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 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3.【答案】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4.【答案】 观点:资产阶级革命派自己葬送了革命成功。 例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设计了一个美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但是,革命派的多数成员未认识到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重要性,认为推翻清政府即完成了革命任务;袁世凯掌权后走上复辟帝制的独裁道理并废除(临时约法),袁世凯及北洋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资产阶级革命派向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妥协。所以,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暂时失败。 25.【答案】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之上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 三、材料分析题 26.【答案】 (1)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利于防止行政部门的专权;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皇权专制 (2)同:都体现了权力部门间的分工和制约 异:中国唐代分工部门权限分明,而古代雅典则权力相互交错;中国古代只是行政决策的分工与制约,而古代雅典则是国家各机构间的分工与制约。 27.【答案】 (1)表现:德国法西斯强迫犹太人充当苦役;虐待和屠杀犹太人;恶劣环境迫使囚徒之间互相争斗;亲情荡然无存。 (2)基本原则:原样保存;精细修复文物。 不同:材料二侧重保护物质遗存;材料三侧重精神反思。 (3)建议:对遗址遗存进行原样原貌的保护;超越民族经验,对人类社会、人性本身进行反思。 28.【答案】 (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促进了理性思想与启蒙运动的发展。 君主及其政府的权力源于人民;建立政府的目的在于保护人民的权利;君主及其政府威胁人民的权利时,人民有权推翻它,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对其他国家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产生广泛影响。 (2)制定联邦宪法。确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身绝对权力的出现;调和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矛盾。 爱迪生发明电灯等,创建第一个发电厂;贝尔发明电话机;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德雷克打出世界上第一口油井。 (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 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只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四、综合题 29.【答案】 (1)日本投降;为战后称霸世界做准备。 (2)对原子弹的危害表示深切担忧;呼吁全世界团结起来共同应对核武器的灾难;为增强人类的团结和道义而奋斗。 30.【答案】 (1)扬州:特点:传统封建城市,商业繁荣;政治、军事功能突出。 背景:封建经济和商品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优越;历代王朝的重视;运河的畅通。 (2)曼彻斯特:近代新兴工业城市,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城市的经济功能突出。扬州衰:近代以来交通优势的丧失;上海崛起;传统经济衰退与新式经济发展缓慢等。 曼彻兴:工业革命的推动;蒸汽机的推广使用;工厂制的建立;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不断扩大等。 31.【答案】 (1)抗战形势:抗战处于战略相持阶段,国共抗战进入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赢得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中国军队开辟国外战场,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等。 经济发展状况:国民政府以抗战为借口,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日军野蛮掠夺和国民政府的压制,遭受沉重打击;敌后抗日根据地在中共领导下,克服困难,新民主主义经济获得较好发展等。 (2)①两种货币发行目的不同。抗日根据地发行货币的目的是稳定物价,发展经济,支持抗日。日本控制的汪伪政权发行货币的目的是经济侵略,掠夺中国资源。②两种货币所起作用不同。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起到了稳定边区物价和支持敌后抗战的作用,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日本控制的汪伪政权发行的货币起到了经济侵略,扰乱金融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的作用,同时严重影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2.【答案】 (1)思想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政府的责任意识;宗教观念。特点:思想基础的多样性;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保障项目的全面性;强调监督管理;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变化: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 启示: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33.【答案】 (1)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贸易的政策。各国通贡、明朝廷赏赐的具有政治色彩的交换行为;允许贡使的民间交易。(不得照抄原文,若写出“是明朝与海外诸国经济往来的主要形式”,也可) (2)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产地;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英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为改变不利局面,向中国输入鸦片,道光帝下令查禁;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中国闭关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或造成中国国力衰落),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这也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 (3)清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由被动逐渐走向主动;由封闭、半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由不平等逐渐走向平等。(若答出“领域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深化”也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