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中学湖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浙北G2期中联考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试题 命题:嘉兴一中 审题:湖州中学 一、 语言文字运用(共36分,其中第3题2分,其余选择题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刚刚还阳光灿烂,转瞬间大雨滂(páng)沱,雨水噼啪用力敲打着瓦房,屋沿的水滴答作响,虽然说有些无奈,但也多了一丝夏的惬(qiè)意和雨后的清凉。措手不及的行人,一时四处躲闪。‎ B. 大概就是这两年,抖音火了之后,很多地方开始着(zháo)力于开发一些别出新裁的项目。最热门的要数玻璃栈(zhàn)道,在海拔一千多米的高空中,横亘着一条透明的“天路”。‎ C. 当初的我们毗(pí)邻而居,甚至半夜你的鼾声都能将我吵醒,我却能安心地度过一天又一天。现在,你的鼾(hān)声是听不见了,我却一夜一夜的失眠,甚至偶尔生病的人打一个喷嚏都能把我吓一大跳。‎ D. 一只白鹭孤绝地立于水田里。流线形的身躯,洁白的蓑(suō)衣,颀长的腿,玲珑的眼睛,静默如诗的白鹭啊,就这样站着,站着,整个田埂便被它站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kuāng)里的水墨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A项,“滂沱”的“滂”读pāng,“屋沿”应为“屋檐”; ‎ B项,“着力”的“着”读zhuó,“别出新裁”应为“别出心裁”; ‎ D项,“流线形”应为“流线型”,“玻璃框”的“框”读kuàng。‎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饶宗颐先生学术艺术道路非常广阔,可谓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的理想高度。【甲】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 ‎ 观赏饶宗颐先生的书法作品时,让人感到,饶先生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写自己的人格精神,写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写自己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某种领悟。当代中国书法界的现状是多种潮流的多元并存,但又各自为政。【乙】一些书家反经典书法,乐于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民间书法和新发掘出的瓦当、墓志中去寻找——把碑学、简牍学、敦煌写经、民间墓志等很多东西融入个人的书法创作。而西化的现代后现代书法家,将绘画墨象和书法整合起来,使书法更像抽象绘画。但遗憾的是,真正有学术建树的知识型推进尚不多见。书法前景是令人堪忧的。【丙】丧失了“汉字”和“线条”这两个基本点,丧失了文化继承和创新这个底线的话,未来的“用毛笔蘸墨的纸上运动”,我不知道该怎么命名之?‎ ‎2. 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源远流长 B. 名不见经传 C. 尚 D. 堪忧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D 3. C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做好这类题需要注意:①正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词语用法;②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③要注意成语的使用范围和搭配对象;④弄清所用的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A项,“源远流长”意思是为河流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常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句中用来形容中国文化,使用恰当。‎ B项,“名不见经传”就是“不起眼”的意思。一个没引起注意的的人、物、地方等。句中用来形容民间书法,使用恰当。‎ C项,“尚”还。“尚不多见”意思是还不多见。使用恰当。‎ D项,“堪忧”指十分令人担忧。此处使用此词语与句中原有的“令人”语意重复。使用不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 C项,【丙】句末的问号使用错误,因为句子不是疑问句。句末问号应改为句号。‎ 故选C。‎ ‎【点睛】正确运用词语,要弄清楚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种新实验文学,在当下有可能不被人们所理解与接受,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同质化群体写作,但对于有着探索精神的作家来说,却意味着一个更为辽阔的文学空间。‎ B. 香山的主峰香炉峰并不高,只有557米,对大多数游客来说并不吃力,虽然这里有索道缆车,但是还是建议一路步行上山,公园中的假山、小河也蛮有景致的。‎ C. 快90岁的袁隆平还是风尘仆仆的样子,他每天几乎都要去试验田“打卡”。接受采访时,他说:“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努力,继续攀高峰。”‎ D.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7.59亿,较2018年底增长3391万,占网民总数的88.8%;预计到2020年,我国视频直播市场规模将达150亿美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没有语病。‎ B项,“对大多数游客来说并不吃力”成分残缺,“并不吃力”前面缺少谓语“攀登”。‎ C项,“每天几乎”语序不当,应修改为“几乎每天”。‎ D项,“根据……显示”句式杂糅,应删除“根据”或“显示”。‎ 故选A。‎ ‎【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2、藕断丝连 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4、 反客为主 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5、结构含混:‎ 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通常的引力效应只能让宇宙减速膨胀 ‎②它具有负压强 ‎③哈勃发现的是一种时空膨胀效应 ‎④而科学家假设了一种能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的未知神秘力量 ‎⑤能使时空在宇宙学尺度上加速膨胀 ‎⑥称之为暗能量 A. ③①④⑥②⑤ B. ①④③⑥②⑤ C. ③①④⑤②⑥ D. ①④③⑤②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句连贯的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解答语句衔接题,要先将题目所给语段读懂,明白其语境;然后再仔细研究题中六句话内部的逻辑关联,弄清其先后顺序。‎ 选项中作为开头的有两种可能,即③和①,考察这两句,语段的话题的“时空膨胀”,所以③应放在语段的开头。排除BD两项。‎ ‎④中提到的“神秘力量”应是⑥中的“暗能量”,可见,⑥应紧跟在④后。②句中“它具有负压强”中的“它”应指⑥中的“暗能量”,因而,②在⑥后。最后,⑤句“能使时空在宇宙学尺度上加速膨胀”上接第②句,并与开头呼应。排除C项。‎ 分析可知,正确的排序为:③①④⑥②⑤。‎ 故选A。‎ ‎【点睛】排序题中的标志性语言有:‎ ‎①互相呼应关联词语:复句中的分句与分句之间有并列、转折、递进、选择、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若注意不到这一特点,将破坏分句问的逻辑联系,并造成结构混乱、语序不当,从而影响句意的连贯。‎ ‎②暗示性词语:换句话说、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首先、其次、再次、先前、后来、过去、现在、将来、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诸如此类、所谓、例如……‎ ‎③能串联文意的指代性词语、副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 ‎④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等。‎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修:整治 B.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夺:改变 C. 令人长号不自禁 禁:承受得住 D.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吊:哀悼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D项解释错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意思是: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吊”慰问。‎ 故选D ‎7.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B.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且何谓阁子也 D.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以:按照/因为;‎ B项,而:并且/可是;‎ C项,何:都是什么;‎ D项,于:到/和。‎ 故选C。‎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C.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D.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A项,以为:古义,把他任命为;今义认为。‎ B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C项,盘桓,逗留,古今没有变化。‎ D项,告诉:古义,诉求;今义,告知。‎ 故选C。‎ ‎【点睛】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 ‎9.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A.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 妪,先大母婢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例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语意上,“于颛臾”应在“有事”前。这是状语后置句。‎ A项,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语意上“于邦内”应在“动”之前,这是状语后置句。 ‎ B项,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语意上,应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C项,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语意上,应为“则如何”,宾语前置句。‎ D项,妪,先大母婢也。这是判断句 故选A。‎ ‎【点睛】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10.下列各句中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译文: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B.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听从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C.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译文: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B项翻译错误,“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其中的“听”,满足。正确的翻译是: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故选B。‎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11.下列对联所咏之人对应正确的一项 A.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司马迁 B. 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屈原 C. 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李清照 D.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陆游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化常识及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有充分的知识储备,要多读多背,平时学习中要进行识记和积累。‎ A项,“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此联来自“汩罗屈子祠”,咏的是屈原,上联是说屈原的遭遇,后一句是说司马迁所写《屈原列传》让屈原与“日月争光”;‎ B项,“一路坎坷成圣成人亦成史,两袖清风忧国忧君更忧民”这幅联语写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上联是指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下联“忧国忧民忧君”是说其作品的情感;‎ C项,“闺中苏辛,别是一家,史家称道传孤本; 词里三瘦,堪叹婕妤,金石录中寄深情”此联写的是南宋词人李清照,“闺中”指其性别,“闺中苏辛”是指其所创作的宋词的成就,“金石录”是指李清照和夫君一起编辑的《金石录》一书,对应正确;‎ D项,“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此联写的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白居易参与“新乐府运动”。‎ 故选C。‎ ‎12.阅读下面无人机操作流程图,用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达操作流程,不超过120字 ‎【答案】体感遥控器将数据(指令)发送给无人机内的第一接收模块,(或者用标准遥控器,发送给第二接收模块)然后将数据(指令)发送给飞控模块,在飞控模块控制下,拍摄图像,将拍摄的图像发送给图像传输模块,最后将图像数据传输给终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流程图主要反映事物的动态演变过程,读图时首先关注该主题由哪些环节构成;其次理清各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拟写答案要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语言表达做到遣词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造句条理清楚、富于变化、语气通畅。‎ 本题要审明流程方向,​要注意方框和箭头,方框是模块,箭头是流程的方向。①体感遥控器将数据(指令)发送给无人机内的第一接收模块,②或者用标准遥控器,发送给第二接收模块。第①步与第②步任何一步发送指令,都可以进行第③步。③数据(指令)发送给飞控模块,④在飞控模块控制下,拍摄图像,④将拍摄的图像发送给图像传输模块,⑤最后将图像数据传输给终端。‎ ‎【点睛】图文转换题技法点拨 ‎1.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 对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观察,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要找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对于流程图,要抓住其中的时空、逻辑顺序等。‎ ‎2.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 查找变化,是审察图表中比较对象在不同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到比较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按题目要求归纳概括。‎ ‎3.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因此,分析题目要求和图表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的内容,重点分析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及发展的规律等。‎ ‎ 二、现代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吉普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车窗外掠过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持着的白色的冰凌……‎ 二十年没回故乡了。走时是兵,现在是炮兵师政委。‎ 故乡,你好,我回来了。‎ 前面出现了一座小镇。‎ 他猛一怔。‎ 你一定记起了什么?‎ 噢,是的。‎ 他让司机把车停在镇子对面的公路边上。‎ 他下了车,走过一座石桥,来到了镇子上。‎ 他静静地立在街口,望着。小镇,是我。二十多年了,你一定不会认出我是谁。‎ 他把军大衣往紧裹了裹,向那个他一眼就认出来的地方走去。‎ 这是一座小学校。‎ 他悄悄地立在校门口,胆怯地向里面瞄了一眼,脸上立刻不由自主地显出一种敬畏的神色,就像当年他第一次站在这里一样。‎ 是的,二十几前,你来这里时,还是个孩子,穿着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背着一卷缀满补丁的铺盖。当你站在这校门口的时候,就像穿越过撒哈拉大沙漠的一个来自原始部落里的虔诚的穆斯林,站在耶路撒冷的神殿前……唉,那时这学校其实是多么简陋!大门哪有这么排场?只不过是一个土豁子(围墙缺口)罢了。围墙也是土的,上面缀满了不安生的手脚所留下的坑坑洼洼。现在呢?看看,这大门和围墙都是一色青砖砌起,多气派!‎ 他咧开嘴巴笑着,呆呆地望了一阵操场上喧闹的孩子,然后用手指头揩了揩眼角,离开了校门口。‎ 他开始绕着学校的围墙走。一边走,一边仔细地往墙根下瞅着。‎ 还在吗?那个我曾像小狗一样爬过的下水洞!‎ 他走着走着,一下子呆住了。‎ 一点也不错,就是那个洞,那个下水洞。二十年过去了,这个洞几乎还原样地保存着,似乎专门等着他今天来重访。‎ 刹那间,那热闹的锣鼓声、丝弦声、秦腔……又在你的耳边骤然间响起来。校园的大操场上正唱戏。‎ 校门的土豁子成了“剧院”的入场口,被剧团雇来的本镇的一些彪形大汉把守着。‎ 同学们都看戏去了,就你一个人踯躅在街头。你没有那三毛钱去买一张票。那锣鼓和丝弦的喧闹,那笑语哗然的人声,那激昂慷慨的戏文,撩拨着你的心。‎ 突然,你一下子记起了那个下水洞。‎ 唉,我当时是怎样从眼前这个洞里爬进去的呀!又黑又脏,臭烘烘。‎ 灾难在我从洞那边一伸出头就降临了。一只蒲扇般的大手一下子扣在了我头上。我脑子“轰”地一声,觉得整个世界都陷入到一片黑暗之中。当我挣扎着企图像泥鳅一般溜掉时,另一只大手已经揪住了我的一只耳朵。‎ 我被那无情的手从洞子里拉出来,拉在了人山人海的操场上。揪住耳朵的人是镇子上肉铺里的焦二,腰圆膀阔,满脸栽着葛针般的硬须。‎ ‎“你这个混场的贼溜子……”焦二揪着我的耳朵拉着我走。‎ 我的耳朵疼得就像要掉下来似的,但还不敢吭声,更不敢哭。我只是小声地央告着,不要让他把我交到学校。但焦二大声喊叫说非要把我交给校长本人不可!‎ 我被这无情的手揪扯着耳朵,走过一长溜吆喝声四起的小吃摊。‎ ‎“焦二,你又造什么薛呀!你把这娃娃的耳朵都快揪下来了!”一个妇女的声音。‎ ‎“这小子不买票,从水洞里钻进来。哼,叫我给逮住了!”‎ ‎“手放开!”‎ ‎“怎?”焦二叫了一声,手立即松开了。——因为被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 焦二笑了,顾不得其它,烫得两只手来回倒腾着那个包子,嘴“扑扑”地吹着,似乎一下子忘记了我。‎ 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 ‎“你怎不买票钻水洞子呢?”卖菜包子的大嫂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 在朦胧的蒸气中,我看见了一张慈祥的脸。‎ ‎“我……没有钱。”‎ ‎“念书娃娃?”‎ ‎ “嗯。我就是这学校的。”‎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我不接但被硬塞到了手里。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母性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泪水顿时像浓雾一般模糊了的我眼睛……‎ 他用模糊的泪眼出神地望着这个二十多年前蒙难的地方,耳边依然响着焦二和卖菜包子大嫂的声音——“不要给学校交,你把娃娃放了!”‎ ‎“哈呀,人家剧团出钱雇我焦二,我怎能不给人家尽职尽心哩!”‎ ‎“屁!甭吆喝了!给!我不信这热包子还塞不住你个猪嘴巴!”‎ ‎“哈哈哈……”‎ 焦二吃着包子,回过头说:“你这个小子还站着干什么?去吧……”‎ 政委望着无边的黄色的山峦,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哦,我的故乡,我的小镇,我的下水洞,我的焦二大叔,我的卖菜包子的大嫂,我的逝去的童年……‎ 他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耳朵,然后向那个下水洞投去最后的一瞥,转身走向街道。‎ ‎“菜包子哎——”前面传来一声悠长的女孩子的喊叫声。‎ 他的眼前蓦地闪现出一张慈祥的妇女的脸。‎ 他快步走向前去,来到卖零吃的摊子前。卖包子的呢?‎ 他终于发现了她。是一个脸像山丹丹花一般好看的姑娘。‎ ‎“多少一个?”‎ ‎“七分钱一个,你要几个?”‎ ‎“你妈妈是干啥的?”他竟然这样问她。‎ 姑娘一愣。她说:“我妈是邮电局的干部,你认识我妈?”‎ ‎“噢……不认识。我买四个。”他为自己的唐突而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他拿着四个热腾腾的菜包子,穿过小石桥,回到车上。‎ 吉普车重新又奔驰在咸榆公路上。车窗外依然闪过冬日那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挂着的白色的冰凌——这凝固了的激情!‎ ‎(作者:路遥,有删改)‎ ‎13. 赏析小说中画线的两处景物描写。‎ ‎14. 简要分析卖包子的大婶的形象。‎ ‎15. 小说中的叙述人称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16. “小镇上”“下水洞”“菜包子”这三个短语,哪个更适合作这篇小说的题目?请简述理由。‎ ‎【答案】13. ①开头处的景物描写,简洁、快速,烘托政委回故乡时的愉快、急切心理。②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文字与开头几乎相同(照应开头),多了一句抒情,表达了政委对故乡的深情。 ‎ ‎14. ①慈爱、善良。如文中写到:“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我看见了一张慈祥的脸” “一只热腾腾的包子递到了我面前。我不接但被硬塞到了手里。接着,又是那只温热的、母性的手在我头上轻轻地摩挲了一下” ②泼辣、大胆、老练。如喝令焦二“手放开!”往焦二手里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关照焦二不要把“我”交给学校、把娃娃放了。 ‎ ‎15. 小说叙述人称反复切换。一会儿“我”,一会儿“你”,一会儿又用“他”,(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反复切换)用“你”,形成面对面对话,更有利于抒情;用“他”,全知视角,能展开更丰富的内容;用“我”,有利于抒写主人公的心理,增强真实感。 ‎ ‎16. ①比较起来,以“小镇上”为题更合适。“小镇上”三个字概括力强,能涵盖包括“下水洞”“菜包子”在内的多方面内容,“下水洞”“菜包子”虽然是小说中记忆深刻的东西,但不是小说的全部,概括不了其他事物;而且两者之间会顾此失彼。‎ ‎【解析】‎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和句段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冬日苍茫的天际,玄黄色的山峦,以及悬崖上垂持着的白色的冰凌”,语言简洁、快速,烘托政委回故乡时的愉快、急切心理。‎ 文章结尾处结尾用“苍茫天际”“玄黄色山峦”“奶白色的冰凌”展示了主人公对过去遭受苦难的释怀以及对未来所怀有的无限激情。结尾处景物描写的文字与开头几乎相同,照应开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本题卖包子大嫂的特点,主要通过感受和分析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总结。如文中写到:“一只湿热的手在我的头上摩挲了一下”、“声音充满了无限的怜悯”可见其慈爱、善良。再如,喝令焦二“手放开!”往焦二手里硬塞进了一个烫热的菜包子、关照焦二不要把“我”交给学校、把娃娃放了。可见其泼辣、大胆、老练。‎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交错使用不同人称叙述作用的能力。叙述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按照叙述主体的人称不同,可以分为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能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考生要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然后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本题首先要明确不同人称叙述的位置及各自的作用,然后总结交错使用的效果。第一、第二、第三人称反复切换。如:“二十多年了,你一定不会认出我是谁。”用“你”,形成面对面对话,更有利于抒情。再如:“他静静地立在街口,望着。”用“他”,全知视角,能展开更丰富的内容;又如:“小镇,是我。”用“我”,有利于抒写主人公的心理,增强真实感。‎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分析判断选择更合适的标题。‎ 小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应选择一个能高度概括文章内容或文章主旨的词语。“下水洞”“菜包子”虽然是小说中记忆深刻的东西,但不是小说的全部,概括不了其他事物。“小镇上”三个字概括力强,能涵盖包括“下水洞”“菜包子”在内的多方面内容。比较起来,以“小镇上”为题更合适。‎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 ‎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谏垣存稿序 宋·韩琦 夫善谏者,无讽也,无显也,主于理胜而己矣。故主于讽者,必优柔微婉,广引譬喻,冀吾说之可行,而不知事不明辨,则忽而不听也。主于显者,必暴扬激讦,恐以危亡,谓吾言之能动,而不知论或过当,则怒而不信也。夫欲说而必听,言而必信,苟不以理胜之为主,难矣哉!琦景祐中任三司度支判官,以族贫,求外补,得舒州。将行,而上以谏官缺,擢授右司谏而留之。窃惟言责之重,非面折廷争之难,盖知体得宜为难。夫得通明端朴、高识博学之士,则动必中理,日益君听,而使愚不肖者冒而处之,固不胜其任矣。遂两上章辞,不报。乃喟然自谓曰:“上之知汝任汝之意,厚矣!汝之所言,当顾体酌宜,主于理胜,而以至诚将之。兹所以报陛下而知任之意。若知时之不可行,而徒为高论,以卖直取名,汝罪不容诛矣!”在职越三载,凡明得失、正纪纲、辨忠良、击权幸,时人所不敢言,必昧死论列之。上宽而可其奏者十八九,卒免重戮,进登掖垣①,实前日为诫之力也。其所存稿,欲敛而焚之,以效古人谨密之义。然念《诗》、《书》所载,从谏而圣君之德也,衮阙而补臣之忠也。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②布在方册使览之者知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若皆削而燔③之则后世何法焉?于是存而录之,厘为上、中、下三卷,命曰《谏垣存稿》,以藏于家。窃志夫上之聪仁大度,自三代汉唐以来虚怀纳谏、甚盛德之主,皆所不及。复俾子孙传而阅之,知直道之无咎,忠教之有迹云。时庆历二年三月十五日,秦亭西斋④序。‎ ‎【注】①掖垣:中央部门。②谠议:公正的议论。③燔:烧。④秦亭西斋:作者自称。‎ ‎1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遂两上章辞,不报 报:报告 B. 厘为上、中、下三卷 厘:整理 C. 而使愚不肖者冒而处之 冒:不顾 D. 复俾子孙传而阅之 俾:使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则忽而不听也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 乃喟然自谓曰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C. 皆所不及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D. 冀吾说之可行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善于进谏的,既不能太委婉,也不能把话说得太直露,而要旁征博引,以理服人。‎ B. 作者本想当个地方官,多挣点钱,可朝廷因为谏官缺员,所以不顾他的意愿而提拔他任谏官。‎ C. 作者不满意谏官这个职位,因为担任这个官职,说话要得体,不能沽名钓誉,有时还要冒死进谏。‎ D. 作者本想把自己的奏章都烧了,后来又觉得把他们编辑成书,像《诗经》一样留传后世更有价值。‎ ‎20.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惟言责之重,非面折廷争之难,盖知体得宜为难。‎ ‎(2)上宽而可其奏者十八九,卒免重戮,进登掖垣,实前日为诫之力也。‎ ‎2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布在方册使览之者知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若皆削而燔之则后世何法焉?‎ ‎【答案】17. A 18. A 19. B ‎ ‎20. (1)私下里认为言官的责任重大,不是当面、在朝堂上争执难,而是知道得体、合宜才是难。(2)皇上宽宥、认可我的奏章的有十分之八九,最终我也没有受重刑,进了中央部门,实在是以前每天告诫自己的成效啊。 ‎ ‎21. 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布在方册/使览之者知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若皆削而燔之/则后世何法焉?‎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A项解释错误,“遂两上章辞,不报”意思是:于是就上了两道奏章辞谢,皇上没有回复我。报,回复。‎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则:①那么,就;②却。 ‎ B项,乃:①②都是:于是,就。 ‎ C项,所:①②都是所字结构,……的。 ‎ D项,之:①②都是助词,取消独立性。‎ 故选A。‎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A项,“要旁征博引”有误,“广引譬喻”是错误的方法,正是作者批评的。‎ C项,“不满意”无从体现,因果关系不成立。‎ D项,“像《诗经》一样”有误,于文无据。‎ 故选B。‎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1)窃,私下;言,言官;争,争执。(2)宽,宽宥;可,认可;戮,刑罚。‎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前代谏诤之臣的嘉言公论,都记在在史册上,让以后看到的人知道人主的从善的美德、治理国家达到太平的根源,如果把它们都毁了、烧了,那么后世的人取法什么呢?‎ 句中,“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中,“前代谏诤之臣”的“嘉言”的定语,因为较长,可以单独成句,之后断开。“布在方册”的“布”是又一个动词,所以“谠议”后需要断开,“方册”后面需要断开。“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讲的是两个方面,因而“从善之美”后面需要断开。“若……则……”是固定句式,“若”“则”的前面都要断开。‎ 分析可知,正确的断句为:前代谏诤之臣/嘉言谠议/布在方册/使览之者知人主从善之美/致治之原/若皆削而燔之/则后世何法焉?‎ ‎【点睛】文言文阅读筛选题的设误类型:‎ 一、对象错位 ‎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选文多为人物传记类文段,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多个人物、多件事情;因而命题人在设计干扰项时,就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乙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指定的甲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二、方法错位 ‎  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有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它们可以是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也可以是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文句混编到选项之中。如果考生对题干要求不仔细推敲,一瞥而过,就极易受其误导。‎ 三、概念错位 ‎  题干对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才智的说法,有时是明晰的,无需多费周折;但有时却是隐含的,这就需要考生悉心揣摩。命题人有时便利用考生对题干某些说法内涵把握不清的认知缺陷,把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句混杂其中。‎ 四、主旨错位 ‎  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那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以德治国”的时代主旋律相合。而传统美德的内涵是博大精深的,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 五、事件错位 ‎  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千万不能脱离语境,就事论事,否则,极易落入命题人设计的陷阱。‎ 六、关系错位 ‎  在叙事类选文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而命题人有时会将“前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后一阶段”的事件之中,或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从而使事件的进程发生混乱,以此来干扰考生的答题思维。‎ 参考译文:‎ 善于进谏的,不要用讽喻,不要太直露,要在以理服人上用力罢了。所以致力于讽喻的,必定迟缓委婉,广泛引用比喻,只希望我的说法可行,而不知道事情没有辨析清楚,那么主上就会忽略、不采纳。致力于直露的,必定疯狂赞扬、激烈抨击,用危亡来恐吓,总以为我的话语能打动主上,而不知道议论或许(已经)过当,那么主上就会恼怒而不采信。想要论说对方必定会听从、言谈对方必定会采信,如果不力主以理服人,真难啊!我韩琦在景祐年间,任三司度支判官,因为家族贫困,请求补任外官,任命我到舒州。将要赴任,皇上因为谏官有空缺,提拔授予我右司谏而把我留在京城。我私下里认为言官责任重大,不是难在当廷驳折当面争论,知道恰当懂得方寸才是难的。(如果)有通达明白、端正朴质、见解高远、学识渊博的人,那么,举动必定符合情理,每天对君王听政有好处,而假如让愚笨、没有才能的人胡乱担任这个官职,当然不能胜任了。于是就上了两道奏章辞谢,皇上没有回复我。于是对自己感叹道:“皇上了解你任命你的情义,够深厚了!你说的话,应当考虑(是否)得体、斟酌(是否)合宜,要力主用道理说服对方,要用最大的忠诚做好这个官。这才是报答陛下赏识我认命我这番恩情的办法。如果知道在当时不可推行,而只是发表高论,靠装弄耿直来获取名声,那么你就罪不容诛了!”在这个职位过了三年,凡是(事关)阐明得失、端正纲纪、辨明忠良、抨击权贵宠臣,当时人不敢进言的,我必定冒死阐述。皇上宽宥我认可采纳我的奏章的有十分之八九,最终我也免于受重刑、进入中央部门,实在是以前一再告诫自己的成效啊。我留存的奏章,本想收集归拢之后烧了它们,以此效 法古人做事严谨慎密的用心。但是一想到《诗》、《书》上记载的听从谏言而彰显了君王的盛德、(指出)君王过失弥补了臣子的忠诚。前代谏诤之臣的嘉言公论,都记在在史册上,让以后看到的人知道人主的从善的美德、治理国家达到太平的根源,如果把它们都毁了、烧了,那么后世的人取法什么呢?于是我把它们留存下来,抄录好,分编为上、中、下三卷,取名叫《谏垣存稿》,把它藏在家里。私下铭记主上的聪仁大度,从三代汉唐以来的虚怀纳谏、有盛德的君王,都及不上。也是想让子孙传承阅读,知道正道不会有过错、忠义总会有事迹(流传)。时间是在庆历二年三月十五日,秦亭西斋作了这篇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 二 首 ‎【宋】洪咨夔 其一 一点光分草际萤,缲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④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其二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①促织:蟋蟀。②缲车:剥茧抽丝车。③纬车:纺车。④催科:催租税。‎ ‎22. 第一首着力描写___________,第二首重点批判_____________。‎ ‎23. 这两首诗作为一个整体,有哪些共通的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22. (1). 织妇劳作辛苦 (2). 税负沉重 ‎ ‎23. ①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②用比(比拟或比兴)手法。第一首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③诙谐中含讽刺。“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解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答题需要通读全诗,根据诗歌意象,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第一首,前两句由“促织”起兴,三四两句,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写她们为了要在官吏催缴赋税之前做好准备,不得不挨冻受饿,连夜地赶织。又是催科,又是先期办,可见官府对纺织女盘剥之苛刻;又是风露饥肠,又是织到明,可见纺织女生活之苦,劳动之累。诗人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由纺织女而想到催科,诗的主题步步深化,对纺织女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揭露也从诗中表现出来。 ‎ 第二首,第一句,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第二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第三四两句,这是写促织的担心。担心什么呢?是怕官府知道后来勒索土产钱啊。一个恐字,把促织此时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报县来拘土产钱七字,更是将官府敲诈盘剥成性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批评了沉重的税赋。‎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借助诗歌注释及关键意象,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继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知识储备,具体分析作品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诗作里的促织,正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由促织的境遇而联想到老百姓的遭遇,并由此看到人间的黑暗。‎ 诗人没有直接写官吏对老百姓的盘剥,但官吏的吸血本性已清晰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写老百姓的遭遇,但其遭遇从促织身上可以想见。诗意含蓄,讽刺有力。‎ ‎【点睛】如何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四、找意象(典故)。‎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人、物、景、事)。而古代诗歌当中许多的意象都是有它们各自的喻意的。虽然这种意象的喻意在不同的意境当中有可能有不同,但多数情况之下却是有其共通之处的 五、找技巧。‎ 一首诗歌写的好坏,与它所采用的表达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表达技巧又要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去分析。‎ 诗歌赏析:‎ 洪咨夔,字舜俞,自号平斋。为官正直,勇于指斥时政,其诗常常表现出对官吏的讽刺和对百姓的同情。   ‎ ‎《促织》二首:   ‎ 一点光分草际萤,缫车未了纬车鸣。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 促织,蟋蟀。萤,萤火虫。缫车,抽丝的车。纬车,织布机。催科,催缴赋税。先期办,事先准备好。飘摇机杼,指促织飞动。报县,报告县官。拘,收刮。   ‎ 诗题为促织,实际并不是一首咏物诗,而是借题发挥,从促织的彻夜鸣叫,联想到纺织女的辛苦。   ‎ 一点光分草际萤,缫车未了纬车鸣。紧扣诗题直接写促织。夜里没有灯烛照明,促织只能从草间萤火虫那里分得一点儿微光;它们一夜叫个不停,犹如那缫车还未停下,织机又响起来一样。这里以缫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既是形象的比喻,又为后两句写纺织女暗作过渡。这两句,就促织而言,是主体;就整个诗意来看,它是起兴之笔。      ‎ 催科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笔锋一转,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写她们为了要在官吏催缴赋税之前做好准备,不得不挨冻受饿,连夜地赶织。又是催科,又是先期办,可见官府对纺织女盘剥之苛刻;又是风露饥肠,又是织到明,可见纺织女生活之苦,劳动之累。   诗人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由纺织女而想到催科,诗的主题步步深化,对纺织女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揭露也从诗中表现出来。   ‎ 诗作把促织与纺织女互比,既贴切又富于讽意。仿佛句句都在写促织,也仿佛句句都在写纺织女。构思新巧,主题鲜明,足可称道。   ‎ 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促织穿着碧绿透明的衫裙,在夜里带着织机飞向凉爽之处纺织。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从这两句可以看出,促织不辞辛苦,想方设法也不停下自己的织机在夜里鸣叫不停。这是它生存的需要,也是自然的本能。   ‎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这是写促织的担心。担心什么呢?是怕官府知道后来勒索土产钱啊。一个恐字,把促织此时内心的想法和盘托出。报县来拘土产钱七字,更是将官府敲诈盘剥成性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   ‎ 显然,诗作里的促织,正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由促织的境遇而联想到老百姓的遭遇,并由此看到人间的黑暗。诗人没有直接写官吏对老百姓的盘剥,但官吏的吸血本性已清晰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写老百姓的遭遇,但其遭遇从促织身上可以想见。诗意含蓄,讽刺有力。‎ ‎(三)古诗文默写。(8分)‎ ‎2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4小题)‎ ‎(1)_______,_______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2)尔卜尔筮,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诗经·氓》)‎ ‎(3)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最难将息。___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李清照《声声慢》)‎ ‎【答案】 (1). 七十者衣帛食肉 (2). 黎民不饥不寒 (3). 体无咎言 (4). 以我贿迁 (5). 又闻子规啼夜月 (6). 愁空山 (7). 间关莺语花底滑 (8). 幽咽泉流冰下难 (9). 乍暖还寒时候 (10). 三杯两盏淡酒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帛、咎、贿、乍。‎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作文(共6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史料记载: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 后人对“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关系,颇有争论。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陈蕃是东汉时的名人,他少年是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地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诚然,大的成功都是有微小的成功堆砌起来的,如果一个人连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何谈成大事、就大业?‎ 古人有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讲的就是细小事情的重要性,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用小的“智慧”来装饰大的“智慧”。‎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世界万物都遵循着一个规律——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没有众多细流的汇聚,就没有滚滚东逝的长江;如果没日积月累的尘土,就没有巍峨挺拔的山峰;如果没有丰富的文学沉淀,就写不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如果……‎ 试问,一个连家都不爱的人,可能爱国吗?同样,一个连屋都扫不了的人,可能扫天下吗?唐代明君李世民在内蒙古同可汗联盟时,太子李承乾为了救自己的妹妹,甘愿违背圣命。李世民归来时,不但没有责备太子,反而对他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因为李世民觉得一个人能爱家才能爱国,才会对社会有所裨益。‎ 有一条缝没有处理好,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金字塔就可能消失;有一段块砖没有砌好,世界奇迹万里长城就可能成为遗憾。因此,对小事情的忽略就是对大成功的毁灭。‎ 周恩来总理在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一直到新中国的成立,时时刻刻都在为党内的小事情着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日积月累,为党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又何尝不是“先扫屋后扫天下”,而且还“扫”得很成功。‎ 然而,我们要从小事情做起,并不是说我们对任何小事情都要过分考虑,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因为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而影响了真正的大事。这只是一种因小失大,固末伤本。这时我们就要懂得取舍,以大局为重。试想韩信如果拘泥小节,不受胯下之辱,哪有后来的一蕃伟大抱负;勾践如果拘泥小节,不卧薪尝胆,哪有后来灭吴反胜的勋绩……‎ 太史公曾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小事情的作用虽然是隐形的,但力量是巨大的。我们可以像陈蕃一样有远大的抱负,但决不能忽略这实现抱负所必需的扎实努力。须知,小的成功成就了大的成功。成功是日积月累的金字塔,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空中楼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本题的材料是东汉名臣陈蕃少年时的故事。审题时应抓住“大丈夫处事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两句,依此确定中心应为“扫一屋”和“扫天下”的关系。只有从小事做起,才能做成大事,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凡是好事,哪怕很小也要做,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参考立意:‎ ‎①要从小事做起; ②要从自己做起; ③时时处处都要重视人生修养;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⑤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生活的辩证关系; ⑥胸怀大志,也要脚踏实地等等。‎ 参考结构:‎ ‎1.叙议有机结合,提出中心论点,这是议论文开头写作中一种最为常见的基本方法;‎ ‎2.辨证分析,扫一屋与扫天下的内在联系;‎ ‎3.紧密结合论据,具体阐述中心论点;‎ ‎4.联系实际,作出结论。‎ 参考素材:‎ 例文2:‎ 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 关于“一屋不扫,能否扫天下”的话题,从古到今众说纷纭。然而,我坚信:一屋不扫,也可以扫天下。‎ ‎ 我们这里的“一屋”指的是琐碎小事,“扫天下”指的有所作为,叱咤风云,名垂青史。‎ ‎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正确理解了:“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的精髓,品尝到了成功的甘露,成为深受人们爱戴的英雄,为人们谋得福利;又有多少人误解了这句话,最终“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 ‎ ‎ 千秋暴君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大肆施行君主专制制度,近乎疯狂的中央集权,使他一个人管辖的公务琐碎至村庄中的小纠纷。正是这种过分的“扫一屋”,使他每天批阅奏章直至深夜,根本没有时间来反省自己的是非对错,制定国家的朝政纲领。他这样做的后果我们大家都有目共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他的暴君形象,人民生动的塑造了孟姜女这一形象。孟姜女,哭长城,惊天地,泣鬼神,千古绝唱,撕心裂肺。秦始皇事事皆亲历亲为,他也没有得到好下场:居崤函之利,拥庸州之固的军队居然被两个农民的起义给摧垮。岂不痛哉?‎ ‎ 试想一下,如果秦始皇“一屋不扫”,不去亲自管理民间的杂事,把他们交给地方官吏办理,自己留有时间去对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进行深思熟虑。那么,“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用人民的血肉筑起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将不会动土兴建,人们也不会对缺胳膊少腿的人感到麻木,孟姜女将会是一个幸福的少妇形象。屋屋都扫,真能扫天下吗?‎ ‎ 与秦始皇所不同,带领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毛泽东却不屑于一些小事。他在长沙读书时,从不扫自己的屋子,不注重小节。在他带领红军队伍南征北战,性命攸关的岁月,红军战士要给他一把枪,主席愤然道:“我要是会打枪,红军就完蛋了!”他还成立了一个同学会,有一条会规就是: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碎小事。就是这么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取得了赫赫战功,他的名字也光荣地载入史册。‎ ‎ 毛泽东不拘小节而成大事,这难道不是“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的最好写照吗?试想一下,主席要是从学习枪法开始,一间间屋子逐渐扫下来,他带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站起来要等到何年?‎ ‎ 马列主义认为,世间万物都存在着矛盾,而矛盾又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解决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也迎刃而解。况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琐事上,必定会对谋划大局产生影响。这实在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啊!‎ 所以,一屋不扫,可以扫天下。‎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