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考试高二年级 历史试卷 出题人:蒋勇 审题人:王微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礼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这说明礼乐制度 A.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                 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                 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2.商周时期分封的行使主体是商王和周王,而战国时期封君(一种新的奖励军功和皇亲国戚的方式)的行使主体已经变成了诸侯国王(公)这种分封主体的变化体现了战国 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                             B.确立了贵族特权政治 C.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D.建立了新的官僚制度 ‎3.西周的历史文献和青铜器铭文经常记载着分封诸侯的指令,大意是:必须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也必须和当地的领袖们建立亲戚关系。这说明分封制 A.强化了各地的风俗                                 B.有利于不同民族的融合 C.导致了西周的分裂                                 D.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等级 ‎4.春秋初期发生过“周郑交质”,郑庄公姬寤生先把世子(继承人)送到周都城,周平王接着把太子送到了郑国居住,以证明双方互信。这反映出 A.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不足                     B.嫡长子继承制度遭到破坏 C.同姓诸侯国恪守分封义务                     D.周礼规范了贵族阶层道德 ‎5.战国时期,“天下九州”的观念逐步取代西周、春秋的“华夷之辨”,居于中原的豫州、并州、冀州已与居于北方的幽州、南方的荆州、东南的扬州趋向平行、平等。这一变化表明 A.天下一统的整体观念正式形成             B.华夏与蛮夷之间存在文化冲突 C.内近外疏的正统观念已经动摇             D.趋向统一的文化心理初步具备 ‎6.“考秦之制,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后世官制,变化繁賾,而其原理,不能出于治民,治军、监察官吏三者之外。”这反映了秦朝 A.构建起隶属于丞相的监察体系             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D.奠定了后世王朝官制基本原则 ‎7.下表为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可知 ‎ 时期 ‎ 秦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金 ‎ 元 ‎ 明 ‎ 清 ‎ 高层政区 ‎ 州 路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 郡 郡 州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行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的自主性 B.县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C.中央行政体制不断调整加强对地方控制 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呈现出日渐激化趋势 ‎8.唐代制度规定,凡属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会议正式决议通过,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方可颁布施行。凡未加盖此印,未经政事堂决议副署,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被认为是违制的,不被下属机关承认。这反映了 A.三省分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B.政事堂会议决断军国大政 C.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三省长官不参与政事议决 ‎9.东汉光武帝之时,察举制实施中有了“授试以职”的正式规定,即郡国长官应先对秀才与孝廉委以一定职务,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可举至中央。这一规定 A.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                     B.体现对官员吏治才能的重视 C.彰显公开竞争的选官原则                     D.意在提高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10.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 A.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11.宋朝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 A.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动                 B.贵族政治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C.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                 D.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 ‎12.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13.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禅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A.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                         B.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                         D.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14.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此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A.皇权专制强化 B.内阁权力削弱     ‎ C.国家决策混乱 D.中枢权力失衡 ‎15.元代佃户见地主“不敢施揖,伺其过而复行”;到了明代“佃见田主,如少事长之礼;若在亲属,不拘主佃,则以亲属之礼行之。”该变化反映明代 A.封建经济高度繁荣                                 B.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C.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D.等级观念已经瓦解 ‎16.唐安史之乱至唐末,“天下户口,流亡过半”。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子孙别籍异财者,其罪死”。“召集逃散,令着旧业”‎ 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压制工商业发展                             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                             D.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17.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都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要受处罚。这些规定 A.促使秦律形成了完整体系                     B.推动了精耕细作的深化 C.推动了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说明铁犁牛耕技术普及 ‎18.明初沿袭元朝实行匠户制度,强制征调工匠服劳役,世代承袭,不得脱籍改业。1485年,明政府下令轮班匠可折收银两:南匠每人月出银九钱,北匠每人月出银六钱。纳银后,可免赴京当班。这一变化 A.反映了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导致白银成为了主要货币 C.体现了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D.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19.元代匠籍制度规定,“匠不离局,每日绝早入局,抵暮方散”,在官吏、头目、堂长等监视下工作,“务要造作如法,工程不亏,违者随即究治”。这一制度 A.束缚了生产者的创新力                         B.保证了手工产品的质量 C.提高了工匠的社会地位                         D.有利于民营手工业发展 ‎20.明朝初期“非世家不架高堂,衣饰器皿不敢奢侈”。明中后期则一改“简质”的社会风尚,靡然向奢,甚至“以俭为鄙”。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松弛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下层百姓易染奢靡风气 ‎21.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22.《秦律·田律》规定: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买,卖)酒,田啬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令者有罪”。汉代乐府诗《羽林郎》中则有“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卖酒)”之句。从历史的角度观察,与秦相比汉代 A.商业活动冲破了时空限制                     B.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放宽 C.草市推动了农村经济进步                     D.特色商业街促进饮食业繁荣 ‎23.明清商帮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却无法引领中国走向资本主义,它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这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商品经济致使衰落                         B.无法顺应新时代的转型 C.经营商业的理念较落后                         D.专制体制局限未能突破 ‎24.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 “爱有差等”。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 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                             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 ‎2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思想家们纷纷把目光从神转向了人,形成了关于人性的大讨论,并以此来构建自己的政治学说。这说明 A.百家争鸣存在着共同的基础                 B.儒家人性说占据了主导地位 C.传统文化分裂倾向日益加剧                 D.思想文化日益突出人文色彩 ‎26.先秦时有学派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反映了此学派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德治国             ‎ C.严刑酷法             D.尊尚贤能 ‎27.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28.“汉初不任儒者,(汉)武帝始以公孙弘为丞相,封候,天下学士靡然多风。……自后公卿之位,未有不从经术进者。”这一变化 A.导致了非儒学思想的消亡                     B.推动了“独尊儒术”的提出 C.表明了学术环境日益宽松                     D.加速了儒学的国家意识化 ‎29.《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齐、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主要说明 A.齐、鲁等地十分重视教育                     B.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C.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D.西汉统治者广泛吸纳人才 ‎30.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第Ⅱ卷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共40分。‎ ‎31.(20分)社会阶层的变动是社会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士、农、工、商,谓之四民,其说始于《管子》。三代(夏、商、周)之时,民之秀者乃收之乡序,升之司徒,而谓之士。 ‎ ‎——顾炎武《日知录》 ‎ 然战国者,攻伐最剧烈之时代也,不但不能废武事,其慷慨赴死之精神且有甚于春秋,故士之好武者正复不少。彼辈自成一集团,不与文士混。以两集团之对立而有新名词出焉:文者谓之“儒”,武者谓之“侠”,儒重名誉,侠重义气……古代文、武兼包之士至是分歧为二。 ‎ ‎——摘编自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 ‎ 材料二 在政治史方面,唐宋转型却带来了与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根本不同的变化,这种朝向现代性的进步是以社会流动、商业成长和文化变化为代表的。当平民在政府中取代士族,由士族政治领袖所提供的对王室权威的制衡丧失了。其结果就是中国早期的现代性以不断增长的独裁为标志。高度的中央集权和文官化,使王朝免于内部的篡夺,但还是促进了独裁统治,因为靠出身而不是靠才学获得皇位的君主,开始成为不变的政治权威和群臣效忠的对象。在内藤看来,这种特殊形态的君主独裁制贯穿了北宋以后的中国社会,而君主独裁下的社会阶层反而相对平等,也就是平民社会取代了贵族社会。 ‎ ‎——摘编自(美)包弼德《唐宋转型的反思——以思想的变化为主》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变化状况并分析其原因。(10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转型在政治方面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北宋时期推动“平民社会”出现的历史原因。(10分)‎ ‎3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殷商时,土地归商王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所有,西周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来,周天子失去了对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权下移,土地归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战国前期,在各国范围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诸侯。诸侯用分封、赏赐、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给封君、功臣。“从土地和权力的关系看,春秋一代与西周相比,土地占有关系并无本质的突破,只是在多级占有关系中主导地位与非主导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是在战国中叶以后到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级占有形式,而逐渐出现了土地占有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 ‎——摘编自张云樵、曹东方《试论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转化及其特点》 ‎ 材料二 古代社会的井田制为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但这种制度是以静态社会为前提,而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动态性相矛盾。抛开其他原因不讲,在随后的发展中,中国地主土地私有制从秦汉时的不完全、不自由状态,到唐宋时的相对完全、相对自由,再到明清时的土地市场发达和土地买卖交易活跃,中小地主和土地私有制在宽松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显而易见,从开放包容的视角看,中国的土地制度的确朝着让百姓享有越来越充分的自由的方向发展……对传统农业社会的中国来说,由于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是财富之母、财富之源,历史上的有为之君都善于处理土地利益分配关系,从中筹集财政收入。 ‎ ‎——摘编自郭雪剑《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中叶以后土地所有制变化的原因,并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占有的几种形式。(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土地制度的认识。(10分)‎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初考试高二年级历史(文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A D D B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C C A C B B D A B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B D B A A B D C C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2小题,共40分)‎ ‎31.(1)变化情况:士人地位不断上升,成为四民之首;士人分化为文士与武士,其社会性格相应发生变化,武士的社会作用相对突出。(4分)‎ 原因:社会剧烈变动,分封制走向崩溃,礼乐制度遭受冲击,争霸兼并战争的进行;私学教育发展,“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新兴地主掌权倚重士人、礼贤下士,养士之风兴盛;推行军功制,奖励耕战;小农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任意回答3点即可,共6分)‎ ‎(2)特点:皇权失去制衡,专制独裁加强(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平民社会取代贵族社会。(4分)‎ 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科举制进一步发展,社会阶层流动加快;科技进步(如印刷术),教育(如书院)的发展,市民文化繁荣;士族门阀的衰落。(任答3点即可,共6分)‎ ‎32.(1)原因:铁农具、牛耕的使用与推广;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瓦解;各诸侯国为增加赋税进行变法,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4分)‎ 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农民土地所有制。(6分)‎ ‎(2)趋势:土地私有制逐步深化;对土地私有制由诸多限制变为认可和放任,国家干预渐趋减弱;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4分)‎ 认识:封建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增加政府收入;但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与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统治者对土地制度的调整无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6分,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