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新余四中2017——2018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 屈君而伸天。”以下对董仲舒新儒学的最佳理解是 A. 宣扬“君权神授”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 融合道家、法家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 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 新儒学从根本上脱离“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2.战国时期,郡制设立多在边远之地近敌之处,如魏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郡)守,以拒秦、韩”。朝廷往往授予这些“郡守”节制周边县域文武官员,统一调度县域人、财、物以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权力。这反映出当时 A. 负责地方管理的郡守都是武将 B. 吴起变法加强了魏国集权体制 C. 魏国地方管理实行郡守负责制 D. 郡的设置具有巩固国防的作用 ‎3.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三个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 孔子韩非子荀子 B. 韩非子商鞅孟子 C. 荀子商鞅老子 D. 墨子韩非子荀子 ‎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据此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嬗变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时期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元 明 清 高层政区 州 行省 布政使司 省 统县政区 郡 郡 州 路、府、州 府、直隶州/州 府、直隶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州、县 A.促进地方自主性 B.提升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提高中央财政收入 ‎5.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6.清顺治八年“谕旨官府织造局确立买丝招匠的经营体制”。康熙十九年革除景德镇窑厂当官科派的办法,“凡工匠物料,俱按工给值”,“悉照市价采买”。清政府的上述做法 A. 反映出官营手工业的衰落 B. 进一步强化了重农抑商的传统 C. 改变了官营手工业的性质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 ‎7.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 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8.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与政府的关系:“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反映了梁启超 A. 宣传实业救国的思想 B. 主张君主立宪 ‎ C. 受社会契约精神影响 D. 提出救亡图存的要求 ‎9.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B.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D. 《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义和团运动 ‎10.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皇权进一步加强 ‎11.据南宋吴自牧所著《梦梁录》记载:“杭城(杭州)食店,多是效学京师人”;“更有瑜石车子卖糖糜乳糕浇,亦俱曾经宣唤,皆效京师叫声”。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当时 A. 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 发达的外贸促进了大众消费 C. 京杭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流 D. 文化情怀对商品经济的作用 ‎12.下表为东汉农书《四民月令》农历正月的部分内容。‎ 据此可以推知,东汉时期 ‎ A.传统小农经济发达 B.封建迷信现象严重 C.精耕细作技术出现 D.重视农业思想盛行 ‎13.自西周末开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己很普遍,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到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化说明 A. 铁犁牛耕导致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B. 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 各国变法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 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4.近代某思想家在其著作中指出“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这段话反映出 A.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已经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C.以进化论思想作为理论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传变法理论 ‎1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这条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 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B. 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 C. 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D. 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16.‎ 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 A. 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 B. 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 C. 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 D. 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 ‎17.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 开禁政策促进海上贸易发展 B. 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 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18.明代思想家李贽和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同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李贽却遭到三大思想家的无情批判。对此合理的解释是,李贽 A. 反对君主专制 B. 否定儒家经典 C. 提倡个性解放 D. 批判传统儒学 ‎19.关于《西游记》中“女儿国”的记载,古代多种文献均有涉及,如《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载:“在海中,纯女无男”;《后汉书・东夷传》、《山海经》也有“女子国”记载据此可推知 A.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历史 B.文献记载印证历史事实 C.历史文献记载需事实考证 D.小说记载均不足以为据 ‎20.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华北日军进攻除根据其战略方针外,一般是在春冬两季和夏初秋尾的时候,此时的华北河水消落,干涸结冰,植物未长茂,与此相反,夏秋两季是八路军作战的活跃期。材料反映 A. 八路军没有与日军正面作战的能力 B. 中共制定了正确的抗战路线 C. 日军的时机选择便于发挥武器优势 D. 实力悬殊决定双方战术选择 ‎21.1933年,国民政府在与西方列强谈判后,经立法院审议通过,正式公布了新的关税修订案,将之前最高50%的进口税率提高到80%,实行5%到80%共14级的累进税率。这次税制改革 ‎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国际形象 ‎ C.收回了海关行政管理权 D.扭转了长期的对外贸易逆差 ‎22.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 ‎。作者旨在说明 A. 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B. 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 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 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23.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 C.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24.1956 年底,毛泽东说:“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因为社会有需要,就发展起来。…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表明毛泽东认为 A.要加大对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要借鉴苏联的经验 ‎ C.发展自由市场,限制国营经济发展 D.保存私营经济,利于形成竞争机制 ‎25.据相关记载,1986年,随着棉花产业的兴起,某地区扩大了棉花及与棉花接茬连作的作物面积,减少水稻种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因棉花市场疲软,导致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其他经济作物相应的得到增加。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生产 B.市场经济下,农民疲于应付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农业种植须加强市场指导。‎ ‎26.1935年前后,蒋介石极为重视西南地区的建设与稳定,多次敦促在财政金融上向四川倾斜,指出:“此时方针,当重在先定川局,再图大局之挽救。”这说明他 A. 对抗战艰巨性有较充分的认识 B. 在为战时工业的内迁积极准备 C. 在抗战相持阶段实行消极防御 D. “围剿”红军取得阶段性胜利 ‎27.15世纪有西欧学者提出:“这个世界和它的所有美好事物看来是由全能的上帝为了让人使用而首先创造与构建起来的……人有知识和能力去统治它、管理它”,“我(上帝)既没有使你进入天国,降入凡尘,也没有让你死亡或永生。归根到底,……你是你自己的自由的创造者和塑造者”。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批判了中世纪的神学蒙昧 B.动摇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借助神威阐扬新型人本观 D.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禁锢 ‎28.“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 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最终,个人的神圣化终于成为习俗和法律。”其中使个人从政治的外在束缚中获得解放的是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29.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中,希腊制度确实相当特别,它形成了公民参与的政治制度,出现“民众的政治”,但由于它不提供集中的权力,“民众的政治”在希腊城邦的内乱中寿终正寝。材料意在强调古希腊民主 A.因自身缺陷而消亡 B.导致古希腊内乱 C.易导致权力的滥用 D.是少数人的民主 ‎30.美国的法院采取双轨制,即联邦法院与州法院同时存在且互不隶属,州有对非联邦案件的终审权。但当涉及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诉讼时,当事人有权将案件一直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这体现了 A.三权分立原则 B,共和制原则 C.对宪法负责制 D.联邦制原则 ‎31.1929-1932年,联共布中央和苏联政府多次通过有关扩大出口产品的生产和提高其质量的决议,党组织对及时履行出口任务加强了监督,逐月听取报告。苏联出口 A.旨在吸取大量外汇资金 B.体现工业化成就突出 C.促进社会制度空前对立 D.缓和了苏联经济危机 ‎32.在早期,英国人相信当一项议会立法违背普通权利和普通理性,或与上帝之法、自然正义法则等相抵触,便可视其无效;但17世纪末以后,这种观点便过时了。”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宗教改革的影响 B.议会选举改革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 ‎33.在欧债危机的倒逼下,一方面,欧盟各国签订《财政契约》,成立“欧洲稳定机制”,还初步建起了银行业联盟;另一方面,各国政府为赢得选票,又不得不实行“带有民族国家色彩”的政策。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 ‎ A.欧盟国际地位得以提高 B.欧洲一体化进程曲折 ‎ C.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D.欧盟政治一体化加强 ‎34.1960年,石油资源富集的中东地区成立了以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与繁荣为宗旨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协调各国石油政策、控制原油产量和价格、保障石油生产国收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美、英、德、法等石油消费国组建了国际能源机构(IEA),展开国际能源合作,降低石油依赖,分享石油消费。两个组织的先后建立表明20世纪后半期 A.经济外交拆除各种围墙藩篱 B.经济全球化推动国家间合作 C.国际秩序与国际格局相对应 D.发达国家主导石油生产消费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35.儒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芒。‎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五四期间,当陈、胡高举“理性”大旗将国人从封建王国拉到“科学”、“民主”家园中来的时候,却不自觉地偏离“理性”精神而走向偏激一途,这反映出特定时空条件下主体文化价值体系和信仰体系的崩溃所导致的民族文化走上的偏离。②也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历史和文化的中断,而是在“治国平天下”思想指引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沈永刚《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 (1) 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化所做的工作。(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材料三中关于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影响的两种观点,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联系材料二,请结合所学予以说明。(12分,只作选择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19世纪50年代是铁路全面建设时期,在这10年中,铁路的总里程增长了4倍多,达到30000英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铁路发展更为壮观。美国内战后的几十年都使前面的时代黯然失色。到1890年又修筑了140000英里的铁路,到1916年铁路总长超过250000‎ 英里。19世纪推动人们进行运河、铁路和汽船投资的基本动力是地理扩张和分工。1800年,美国经济活动集中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而且主要是其中的沿海地带。……这个过程以早期多种交通工具的竞争和铁路的最终胜利为特征——铁路的成功应归功于其选址的灵活以及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的能力。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铁路业生产率的增长大大快于其他部门,而实际运输费用相应降低。而且,支持铁路成功进入市场的政策,也为其减少了大量成本。从19世纪60年代直到一战,与其他经济部门相比,美国的铁路部门受到外国投资者更多的关注。英国人以及北欧人对美国的铁路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兴趣。 ——摘编自《剑桥美国经济史》(第2卷)‎ 材料二 在清政府洋务派的主持下,1881年开始修建唐山至胥各庄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但由于清政府的昏庸愚昧和闭关锁国的政策,早期修建铁路的阻力很大,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夕,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仅修建约400多公里铁路。甲午战争后,英、俄、法、日、德、比、美等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对清政府施加压力,攫取中国的铁路权益。他们或强行修筑,或假借“合办”,或通过贷款控制,一万多公里的中国路权被吞噬和瓜分,形成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路权的第一次高潮。在清政府时期(1876-1911)共修建铁路约94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修建经营的约占41%;帝国主义通过贷款控制的约占39%;国有铁路,包括中国自力更生修建的京张铁路和商办铁路及赎回的京汉、广三等铁路仅占20%左右。 ‎ ‎ ——摘编自百度文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中美两国铁路建设的各自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8分)‎ 37. ‎(15分)‎ 材料 海关自主前,中国的海关行政大权主要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海关总税务司、各关税务司及海关高级职员均由外国人担任,中国政府基本无权过问。海关自主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对海关的行政管理,在财政部下设了掌管海关事务的关务署,保留了海关行政系统及其文官服务传统,但“海关将只应恪遵政府命令,掌管征税工作”;海关税则由中国政府自行制定;海关总税务司虽仍由英国人担任,但他必须听命于中国政府,是财政部关务署监督的雇员;海关华员可充任高级职员;同级华洋职员待遇相同。‎ ‎1929年关务署决定除特别技术人员,停招洋员,遇缺由华员符合条件者升补;关务署还从海关华员中选拔了一批人出国培训,并从中挑选优秀人才担任各级职务。海关自主后,国民政府改变了由外国银行负责储存和保管海关税款的惯例,改由中央银行储存和保管所有海关款项;总税务司设立缉私专科,组建各关武装缉私队;财政部于1934年颁布了《海关缉私条例》,对缉私相关事宜做了详细规定。‎ ‎——摘编自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海关关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海关关政改革的意义。‎ ‎2018历史第一次段考答案 ‎1—5 CDBCB 6—10 DBCCD 11—15 DDDBB 16—20 AABCD ‎ ‎21—25 AABDC 26—30 ACDAD 31-34 ADBB ‎35题【答案】‎ ‎(1)内涵: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工作: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六经。(4分)‎ ‎(2)理由: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2分)‎ 观点及理由(10分):‎ ‎(1)认同观点一。(特定的时空条件导致新文化运动走向上出现“偏离”。)‎ 从特定时空条件看,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借助西方启蒙思想激发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以挽救民族危亡;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迫使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采取矫枉过正的手段,以求彻底变革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推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分子提出更为激进的利益要求。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科学,全面否定儒家思想。‎ ‎(2)认同观点二。(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新文化运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和传承。)‎ 从特定时空条件看,是在民族危机加深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继续探索;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等运动失败后,向西方学习的继续深化;从内容看,并非对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而是对传统文化中维护封建制度等与现实不相适应部分的否定(如伦理纲常);是传统文人治国平天下理念(或社会责任感、实践精神)在新历史条件下的体现。‎ ‎36题【答案】‎ ‎(1)特点:美国:发展迅猛;本国主导;借助外国资本 中国:起步晚,发展慢;受列强控制,丧失主权(10分)‎ ‎(2)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贫弱;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巧取豪夺;清政府政治腐朽、愚昧落后;中国缺乏成熟的资本市场。(8分)‎ ‎37题【答案】‎ ‎(1)政府独立自主进行;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传统;重视培着中国职员;政府直接控制等。(任3点6分)‎ ‎(2‎ ‎)有利于保证政府的海关税收;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有利于国家经济安全;有利于维护中外贸易的有序进行;有利于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政府形象等。(任3点9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