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滚动检测卷1 中国古代政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单元滚动检测卷1 中国古代政治

单元滚动检测卷一 中国古代政治 ‎(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 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中统治者以“占卜”决定国事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的特点。‎ ‎2.西周的分封制将土地与人民分封给诸侯,实际上(  )‎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组织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领 C.重建了新的生产关系 D.实现了贵族平等 答案 A 9‎ 解析 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在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如把殷商遗民迁入姬姓封国,以加强监视,可见其改变了过去的部族组织,故B不正确,A正确;西周仍为奴隶社会,生产关系未改变,故C不正确;西周通过分封形成了以周王为核心的贵族等级体系,故D不正确。‎ ‎3.“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这说明西周宗法制度确立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庶子政治权力 B.区别大宗小宗 C.规定嫡长子为世子 D.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中“惧其散而无统也”等信息,可知西周宗法制的目的在于稳定统治秩序。‎ ‎4.《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上述材料反映的是(  )‎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 B 解析 材料突出了古代重“祭”、重“同姓”的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维护政治统治的制度,强调了血缘的重要性,而世袭制则侧重权力、财富的传承,故选B。‎ ‎5.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 C 解析 秦王取名从“三皇”“五帝”中分别取“皇”和“帝”,表明功高“三皇”、盖过“五帝”,突出自我的功业。故答案选C。‎ ‎6.《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答案 B 解析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表明皇帝掌管天下一切事务的大权,反映了皇帝制度的特点是集权独断。‎ ‎7.韩非子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君主)独制四海之内。”下列制度中,最符合这一思想的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答案 D 9‎ 解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意是: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非孔子)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其意思是要强化中央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量,为此秦始皇推行了郡县制。因此答案选D。‎ ‎8.《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为“赵钱孙李……”明为“朱奉天运……”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皇权的独尊 C.等级的森严 D.文化专制的扩展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宋、明分别以赵、朱作为百家姓的第一位,联系到赵、朱分别是宋、明两代的国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封建社会中皇权独尊特点的影响。‎ ‎9.(加试题)《集解》引苏林曰:“秦时无刺史,以御史监郡。”秦始皇三十六年,在华阴平舒道有人对使者奉璧并诅咒“今年祖龙死”,于是始皇大怒,“使御史观望”。材料中秦御史的主要职责是(  )‎ A.负责监察工作 B.行使行政大权 C.掌管司法刑狱 D.组织史书编撰 答案 A 解析 御史负责监察工作。‎ ‎10.秦朝规定九卿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化国为家,君权至上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九卿”中有官员专门负责皇帝及其家属的饮食起居,这就反映出“家国一体”的观念,故选D。‎ ‎11.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不考虑世系”可知废除了贵族世袭制,而“以个人亲信为基础”体现了对官员的任命,形成官僚政治,故A正确。‎ 9‎ ‎12.在某古代史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甲戌,命江浙行省明年漕运粮二百八十万石赴京师。”据你判断,该史书可能是(  )‎ A.《汉书》 B.《旧唐书》‎ C.《宋史》 D.《元史》‎ 答案 D 解析 行省制创建于元代,故最早记载不会超过元代,故选D。‎ ‎1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枢密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央对西域的管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故选A。‎ ‎14.(加试题)唐朝杜牧说:“自去岁前五年,执事者上言,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为子弟者,鱼潜鼠遁,无入仕路。”材料反映了当时的选官制度(  )‎ A.层层推荐 B.注重门第 C.唯才是举 D.打击贵族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云科第之选,宜与寒士,凡为子弟,议不可进”,可见杜牧主张科举制应该大量取用“寒士”而不是“子弟”,“寒士”与“子弟”相对立,可以推断“子弟”应指贵族子弟,“凡为子弟,议不可进”,说明当时选官制度旨在打击贵族。‎ ‎15.(加试题)“在此制度下,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决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与此“制度”相吻合的表述为(  )‎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的含义,可以判断出为隋唐的选官制度——科举制。A为世卿世禄制,B为察举制,C为九品中正制,D是科举制的特点。‎ ‎16.“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9‎ 答案 D 解析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形成这一特点的制度原因是中国实行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文字、语言、自然经济特征等,从而凝聚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维护中华民族统一成为历史传统和人心所向。‎ ‎17.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  )‎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答案 B 解析 由“废宰相”可知为明太祖时期,而“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则说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18.《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1376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1380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其原因在于丞相权力直接威胁到皇权,直接目的在于强化君主专制。‎ ‎19.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D.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其核心就是皇权至上,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国家的一切军政大权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故选B。‎ ‎20.“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9‎ B.汉武帝设刺史,监察地方 C.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 D.清朝雍正时期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加强皇权,削弱政府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体现在中枢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符合这一条件的为C、D,而D使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选D。‎ ‎21.乾隆皇帝曾说:“权衡悉由朕亲裁。”嘉庆皇帝则盛赞“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这两位皇帝如此得意,主要是因为(  )‎ A.清朝边疆政策行之有效 B.军机处的设立 C.宰相制度的废除 D.内阁的设立 答案 B 解析 军机处的设立有利于加强君主的权力,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由此出现了乾隆皇帝和嘉庆皇帝在材料中的说法。‎ ‎22.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中枢机构演变可分为三公、三省、二府和内阁军机四个时期。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交付尚书省执行 C.明太祖废除了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D.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简化了理政手续,提高了效率 答案 D 解析 三公九卿制始于秦代;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中书省起草诏令必先经门下省审议,然后交付尚书省执行;明代设内阁,只备皇帝顾问,无决策权;军机处设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 ‎23.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答案 B 9‎ 解析 本题考查君主专制的演变。由材料可以看出,从汉、唐到清朝,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起居注最后被取消。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B。‎ ‎24.(加试题)清朝政府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归流”是指(  )‎ A.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治 B.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C.少数民族事务归属理藩院掌管 D.由中央政府派遣官员直接统治 答案 D 解析 取消土司衙门,改由朝廷派遣流官直接统治的变革,称为“改土归流”,答案为D。‎ ‎25.(加试题)近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初期基本确定,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经验值得借鉴。下列属于清朝边疆政策的是(  )‎ ‎①因地制宜处理好民族关系 ②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 ③重视边疆交通和军事防卫 ④在西南地区大规模进行“改土归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答案 C 解析 西藏成为宣政院的直接辖区是在元朝,②错误,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请从第26、27、28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从秦朝开始的,并延续了两千多年,但秦朝却“二世而亡”。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古人就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汉封建(分封)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二 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之法,已在秦先。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 请回答:‎ ‎(1)关于秦朝灭亡的原因和郡县制的功过,材料一、二、三各是怎样评述的?(6分)‎ ‎(2)你认为郡县制的推行与秦朝灭亡有无关系?结合上述材料,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4分)‎ 答案 (1)材料一: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采用了郡县制。‎ 材料二:认为秦朝灭亡是由于秦朝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而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9‎ 材料三: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2)没有关系。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衰亡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解析 本题以秦朝灭亡为背景,考查中国古代郡县制。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准确概括。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正确认识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王朝兴衰的关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 材料二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据所学知识回答,明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材料中阁臣为什么“无不惴惴惧者”?(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 (1)变化:废丞相,设内阁。‎ 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惟恐不合帝意。‎ ‎(2)变化: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根本原因:皇权专制。‎ 解析 第(1)题第一问,据材料中“辅臣(内阁大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问据材料“帝……审定……亦必更易数字”等信息概括。第(2)题从材料中的“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和“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可知阁臣权力的变化;根本原因要从制度层面分析。‎ ‎28.(加试题)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9‎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4分)‎ 答案 (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解析 第(1)题,结合汉代和魏晋选官制度的史实回答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名称,结合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信息和所学知识中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从选官途径、官吏来源和参政素质等方面概括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第(2)题,结合材料二中“儒家正统观念”“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从三方面概括回答。‎ 9‎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