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评卷人 得分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A. 河流、明确的 B. 湖泊、模糊的 C. 交通线、模糊的 D. 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A. 化学工业 B. 建材工业 C. 电子工业 D. 纺织工业 ‎【答案】‎ ‎1.D ‎2.C ‎【解析】‎ ‎1.图示区域中的界线是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由此判断该界线划分的依据是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故答案选A。‎ ‎2.图示区域存在高校园区,说明该区域有多所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附近有森林公园,环境优美,临近飞机场,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电子工业,故答案选C。‎ 点睛:区域的基本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读某地区三大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3.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 产业结构变化以工业化拉动为主 B. 第一产业产值迅速下降 C.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 D. 产业结构逐步转型并得到优化 ‎4.对该地区就业结构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持续下降 B.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上升最快 C.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最低且增长缓慢 D. 第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 ‎【答案】‎ ‎3.D ‎4.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以产业结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读图、判读及分析能力。‎ ‎3.由图可知,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上升快,为主要拉动产业,故A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例下降,但可能产值是增加的,故B错误;第一产业产值比例变幅最大,C错误。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最大,第一产业产值比例最小,结构较为合理,故D正确。‎ ‎4.由图可知,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先下降又上升,A错误;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略有上升,但增幅较小,B、C错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占绝对优势,二、三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收有限,故D正确。‎ 城市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发展演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读“某城市空间分布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模式图”,回答下面小题。‎ ‎5.图中四个阶段按时间的发展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③②‎ ‎6.图中发展阶段表明 A. ①阶段以农业为主体,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 B. ②阶段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 C. ③阶段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D. 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区域处于不平衡状态 ‎【答案】‎ ‎5.C ‎6.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5.城市化发展初期,城市规模较小,彼此之前联系少,因此②出现最早,之后中心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是③①④,正确答案为C。‎ ‎6.①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明显,应以非农经济为主体,A错;②阶段各城市规模都较小,区域以小城镇为主,内部经济差异比较小,B正确。③阶段只有少数城市之间有联系,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并没形成,C错;④阶段区域内部差异继续加大,城市等级越高,数目越少,符合区域城市发展的六边形嵌套规律,区域处于平衡状态,D正确。‎ ‎【考点定位】城市区域结构的发展 ‎【知识拓展】一般来说,同一等级的城市分布比较均匀,区域内的居民在选择同一等级的城市业寻求服务时,会选择距离最近的城市,这样,城市的服务范围就会呈现出六边形形状,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相互排斥的。在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下表为2008年我国四省(区)经济、人口指标。回答下面小题。‎ ‎7.四省(区)中,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表中③省(区)‎ A. 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B.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C. 区域城市化水平高 D. 农业产值高于①省区 ‎【答案】‎ ‎7.A ‎8.A ‎【解析】‎ ‎【分析】‎ 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是①,人均GDP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大,城市人口比重最大,城市化水平高。表中③省(区)的人均GDP最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城市人口比重最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 ‎7.四省(区)中,区域发展水平最高的是①,人均GDP最高,第三产业比重最大,A对。其它城市人均GDP较少,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经济水平较低,B、C、D错。‎ ‎8.表中③省(区)的人均GDP最低,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城市人口比重最低,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A对。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市人口比重高,B错。城市人口比重最低,区域城市化水平低,C错。农业所占的产业比重大,不表示农业产值高于①省区,D错。‎ 下图示意我国四个省(市)2011年三大产业构成及GDP值。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畜牧业、畜产品加工、畜产品销售分别属于的产业与图中对应的是 A. a、b、c B. b、a、c C. c、a、b D. c、b、a ‎10.①②③省(市)最有可能是 A. 黑龙江、甘肃、海南 B. 黑龙江、浙江、海南 C. 浙江、江西、黑龙江 D. 海南、浙江、黑龙江 ‎11.有关①②③三省(市)农业区位的评价,正确的是 A. ①省热量充足,一年三 熟 B. ②省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农产品的商品率高 C. ③省的耕地比重大,粮食总量在三省中最高 D. 三省中只有③省盛产热带经济作物 ‎【答案】‎ ‎9.D ‎10.B ‎11.D ‎【解析】‎ ‎9.北京是政治、文化、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产业占比重最大,a表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最少,对应c。b表示第二产业。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畜牧业、畜产品加工、畜产品销售分别属于的产业与图中对应的是c、b、a,D对。A、B、C错。‎ ‎10.结合上题分析,②省GDP最高,第三产业占比重大,应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可能是浙江。③省GDP最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可能是海南省。①省GDP居中,最有可能是黑龙江,B对。A、C、D错。‎ ‎11.①②③三省依次是黑龙江、浙江、海南,关于农业区位的评价,①省纬度较高,热量不足,一年一 熟,A错误。②省粮食产量居全国前列,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农产品的商品率低,B错误。③省的耕地比重大,但该省面积小,粮食总量在三省中低,C错误。三省中只有③省位于热带,盛产热带经济作物,D正确。‎ 为了缩小东、中、西部经济差距,促进三个经济地带的协调发展,20 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适于中部地带发展方向的是 A. 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 B. 重点开发长江上游地区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C. ‎ 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 D. 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 ‎13.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 A. 水资源 B. 石油资源 C. 天然气资源 D. 太阳辐射能 ‎【答案】‎ ‎12.C ‎13.A ‎【解析】‎ ‎12.中部地带能源充足,农产品丰富,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适于中部地带发展方向的是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C对。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适宜大力开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档消费品工业,A错。西部地带适宜重点开发能源和矿产,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C错。东部地区适宜广泛参与国际竞争,积极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业,D错。‎ ‎13.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水资源,A对。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太阳辐射能丰富,不是限制资源,B、C、D错。‎ ‎【点睛】‎ 中部地带能源充足,农产品丰富,处于承东启西的枢纽地位,适于中部地带发展方向的是建设成为我国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和商品粮、农牧渔副产品生产、流通、加工基地。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水资源短缺,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水资源。‎ 读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路线图。回答下面小题。‎ ‎1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劣势有 ‎①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冬季水量少 ②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 ③污染严重,水质差 ④穿越黄河要建穿黄隧道 ⑤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A. ③④⑤ B. ①②④ C. ①②⑤ D. ①③④‎ ‎15.下列关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由于大量调水,会加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 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 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 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答案】‎ ‎14.B ‎15.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到京津,调水量受季节限制,夏季降水多,调水量大,冬季水量少;调水没有现在的渠道,需开挖新河道,增加工程量;穿越黄河,为避免受黄河影响,要建穿黄隧道;中线水质较好;工程建设利于改善受水区的生态环境。选B正确。‎ ‎15.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于大量调水,会减轻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A错;能缓解北方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盐碱化问题,B错;与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无关,C错;调水到北方,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南水北调及其影响。‎ ‎【知识拓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东岸岸边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颐和园团城湖的输水工程。工程重点解决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个省市,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并兼顾沿线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可使受水地区的缺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态环境将有显著改善。刺激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中线工程的兴建,将拉动建材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中线工程还将带动南方调水区、调水沿线地区、北方受水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设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农业和节水型社会。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大大改善库周的生态环境,并提高移民的生活水平。中线工程建成后,沿线城市居民优质饮用水能够得到保证,干旱年份一些城市将不再出现“水荒”现象。‎ 读我国承接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回答下面小题。‎ ‎16.图A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生转移的路径①是指 A. 珠江三角洲 B. 长江三角洲 C. 环渤海地区 D. 闽南地区 ‎17.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是指 A. 制造和研发环节 B. 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 C. 加工和组装环节 D. 市场和运输环节 ‎18.下列关于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产业竞争力 B. 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 C. 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应进—步扩大 D. 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答案】‎ ‎16.C ‎17.B ‎18.A ‎【解析】‎ ‎16.图A中,我国承接全球IT产生转移,从地缘角度分析,环渤海地区与韩国距离最近,最利于承接韩国的产业转移。路径①是指环渤海地区,C对。珠江三角洲、闽南地区、长江三角洲等,更利于承接台湾等地的产业转移,A、B、D错。‎ ‎17.‎ 图B为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c位于金字塔顶端,在利益分配中占比重最大,由发达国家或地区控制,是指品牌和核心技术环节,B对。制造、加工、组装环节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金字塔底部,A、C错。市场和运输环节不是影响金字塔结构的主要因素,D错。‎ ‎18.IT产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属于高技术产业,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与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降低成本无关,A不正确。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是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B正确。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应进—步扩大,C正确。高技术产业,应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D正确。‎ ‎(题文)读“新疆土地类型及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图”,回答下面小题。‎ ‎19.(小题1)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侵蚀 C. 冻融作用 D. 盐碱化 ‎20.(小题2)下列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 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森林造成的 C. 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 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造成荒漠化 ‎【答案】‎ ‎19.20.B ‎【小题2】【小题2】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19.20.从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原因图中可以看出,风力侵蚀是形成该地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小题2】【小题2】从图中的相关信息不能直接得出“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这一结论。新疆林地面积极少,滥伐森林不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右图中所反映的风力侵蚀。新疆的荒漠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到,即使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荒漠化也必然存在。故选项A B D都是错误的,只有选项C的说法是正确的。‎ 考点:土地荒漠化 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叫植物截留,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植物的疏密程度、植物种类、季节以及降雨特征。下图示意植物截留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关系。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植物截留总量大的条件是 A. 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短 B. 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短 C. 植物密,降雨量大,历时长 D. 植物疏,降雨量小,历时长 ‎22.从地域分异规律角度考虑,下列地形区的植被水土保持效益最好的是 A. 春季的东南丘陵 B. 夏季的黄土高原 C. 秋季的山东丘陵 D. 冬季的天山山脉 ‎【答案】‎ ‎21.C ‎22.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1.读图信息可发现降水时间越长、降水强度越大,植物密植物截留总量越大。故选C。‎ ‎22.植被茂密,茎叶茂盛,水土保持效果越好。夏季黄土高原多暴雨,降水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冬秋季植被枯萎,水土保持效果差。东南丘陵地区植被为亚热带常绿林,春季降水强度小,植被水土保持毅然效益最好。故选A。‎ 考点:水土流失、地理信息图判读。‎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A. 甲和丙 B. 乙和丁 C. 甲和丁 D. 乙和丙 ‎24.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 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 C. 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 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答案】‎ ‎23.B ‎24.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3.湿地有调节气候的作用,使得年较差变小,甲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乙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湿地有调蓄径流的作用,削峰补枯,丙是湿地作用下的曲线,丁是湿地破坏后的曲线。选B正确。‎ ‎24.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是开垦湿地,盲目扩大耕地造成的。选D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湿地的作用。‎ ‎【知识拓展】湿地既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有水分调节功能、净化功能。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如使气温年、日较差减小,空气变得湿润,降水量增多。湿地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持生物的多样性。湿地还有物质生产功能,提供多种农、副产品。‎ 下表为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单位:hm2。‎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25.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A.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 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 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26.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A. 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 水鸟栖息地减少 C.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 湿地面积减少 ‎【答案】‎ ‎25.B ‎26.C ‎【解析】‎ ‎【分析】‎ 考查湿地的生态效益,阅读材料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 ‎25.根据表内数据,正值为湿地面积增加,负值为湿地面积减少。将每一种湿地的相关转化数据进行累加,四种湿地类型的转化变化最大的是水库坑塘,总面积增加了32033;变化幅度最少的是河渠增加了765,进一步可以计算出海涂15488,水田-1770。故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河渠、水田、海涂、水库坑塘。‎ ‎26.综合表中数据分析可知该区域2004年比2000年各类湿地总面积增加,随着湿地面积增加是在增加,故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物种多样性增加,水鸟栖息地也会增加。故选C。‎ ‎“中国龙”--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黄河各河段的“病症”,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方”对应正确的是 A. “大量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 “动脉阻塞”——过渡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C. “腹泻”——地表植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D. “脚肿”——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28.黄河上游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条件是 A. 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B.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 C. 地势平坦,水量大,水流平缓 D. 地处北方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 ‎【答案】‎ ‎27.C ‎28.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27.A项是在描述荒漠化,主要是地表植被受到严重破坏造成;B项描述凌汛现象,应当疏浚河道;“腹泻”指的是水土流失,主要是地表植被严重破坏,因此要加强退耕还林,增加地表植被覆盖;地上河的发生也和上游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有关。‎ ‎28.上游进行梯级开发主要是利用河流的水能。该地地处我国地势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水能丰富。‎ 考点:中国区域地理;环境保护。‎ 流域的开发都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结合流域的具体特征,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是 ‎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 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 ‎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 ④可从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30.TV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 ‎①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 ②调整农、林、牧业结构 ‎③恢复治理采矿区土地的生态 ④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的管理区、风景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1.田纳西河干流上的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 A. 每年的8月1日 B. 每年的10月1日 C. 每年的圣诞节 D. 每年的元旦 ‎【答案】‎ ‎29.A ‎30.A ‎31.A ‎【解析】‎ ‎【分析】‎ 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方面。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的管理区,对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不大。田纳西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8-10月份降水量较少,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每年的8月1日。‎ ‎29.田纳西河流域实施梯级开发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旅游等方面,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①对。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②对。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③对。工业发展,可能加重流域内的环境污染,④错。A对,B、C、D错。‎ ‎30.TVA(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在流域开发过程中,合理利用土地的主要措施是留出土地用于生态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①对。调整农、林、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生产,②对。恢复治理采矿区土地的生态,保护生态环境,③对。建立公园、野生动物的管理区,对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不大,④错。A对,B、C、D错。‎ ‎31.田纳西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冬春季节,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西侧,东南季风的背风坡,8-10月份降水量较少,田纳西河干流上的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每年的8月1日,A对。每年的10月1日之前,已经放水,为汛期到来,留出库容 ,B错。每年的圣诞节 、元旦降水较多,已经进入汛期,不是开始放水时间,C、D错。‎ 读“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区地形结构表”和 “该丘陵地区农业用地结构表” ,回答下面小题。‎ ‎32.造成该地区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A. 过度开垦 B. 过度放牧 C. 过度绿化 D. 城市化速度过快,占用大量耕地 ‎33.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 A. 缓坡退耕,大力发展渔业 B. 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 放缓城市化进程,严禁占用耕地 D.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32.A ‎33.D ‎【解析】‎ ‎32.根据表格中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造成该地区平原占比重小,坡地占比重大。在农业用地结构中,耕地占比重很大,应是将缓坡、陡坡等开垦成了耕地。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A对。畜牧业占比重较小,没有过度放牧问题,B错。林地占比重最小,没有过度绿化,C错。材料不能体现城市化占用大量耕地,D错。‎ ‎33.该地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因地制宜发展生产,D对。缓坡退耕,不适宜大力发展渔业,A错。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B错。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保护耕地,严禁不切实际,C错。‎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34.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A. 良好的工业基础 B. 便捷的交通运输 C. 充足的劳动力 D. 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35.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相比较,鲁尔区 A. 铁矿石短缺 B. 科技力量雄厚 C. 水资源丰富 D. 水陆交通便利 ‎【答案】‎ ‎34.B ‎35.A ‎【解析】‎ ‎【分析】‎ 芝加哥水运便利,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工业发展初期,芝加哥工业基础较差。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相比较,鲁尔区铁矿石短缺,主要依赖进口。‎ ‎34.芝加哥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便捷的交通运输,B对。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工业基础较差,A错。劳动力不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影响因素,C错。根据图例,芝加哥不是原料和燃料产地,D错。‎ ‎35.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相比较,鲁尔区铁矿石短缺,主要依赖进口,A对。鲁尔区与五大湖区都是经济发达地区,都具备科技力量雄厚、水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等条件,没有明显差异,B、C、D错。‎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 ‎36.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 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 1990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之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37.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38.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A. 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 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形成了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 C. 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答案】‎ ‎36.A ‎37.B ‎38.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36.读图,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而且农业结构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很大的调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故选A。‎ ‎37.1990年以前,珠三角经济发展程度低,外商投资规模小、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所以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故选B。‎ ‎38.该地区改革开放后,就业机会增加,吸引了大量民工。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转移和升级,逐渐向技术导向型、资金密集型转变,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化进程加快,并形成了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城市群体系。2000年后珠三角第二产业的比重比较稳定,且进行了环境治理,工业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并没有进一步加重。故选B。‎ ‎【考点定位】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知识拓展】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可分两个阶段:‎ ‎1979-1990年,该阶段在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主要是因为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较小,而且本身产业的附加值较低。‎ ‎1990年后,政策优势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丧失,被迫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向技术导向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的附加值提高,加上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扩大投资规模,发展相对较快。‎ 读下图“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变化图”,回答下面小题。 ‎ ‎39.关于该国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正确叙述是 A. 城市化水平始终低于工业化水平 B. ①~②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C. ②~③阶段工业化速度快于城市化速度 D. ③~④阶段工业化水平升高,城市化水平降低 ‎40.②~③阶段,该国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为 A. 农业 B. 工业 C. 采矿业 D. 服务业 ‎【答案】‎ ‎39.B ‎40.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 ‎39.读图,横坐标表示城市化水平,纵坐标表示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始终高于工业化水平。①~②阶段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②~③阶段城市化水平升高,工业化水平下降,工业化速度慢于城市化速度。③~④阶段城市化水平升高,工业化水平升高。故选B。‎ ‎40.读图,②~③阶段城市化水平升高,城市人口比重升高,说明不可能是农业吸纳劳动力;工业化水平下降,即第二产业比重下降,那么吸引就业的是第三产业,故选D。‎ 考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城市化动力 ‎【名师点睛】城市化进程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图反映某地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判读曲线图时注意根据转折点划分阶段,借用数字的斜率判断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分析其原因。区域城镇发展过程示意图,综合反映该区域城镇各要素的发展变化。判读时要从用地规模、城镇等级、数量、交通线路、功能区分布等方面找出其发展变化,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这类图示一般设置三类问题:‎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从图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四个方面分析: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城市规模的变化;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是否形成城市带等。‎ ‎(2)判断城市化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中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综合题 ‎4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 ‎(2) A、C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B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主要经济作物是 。 ‎ ‎(3)简述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优势。 ‎ ‎【答案】(1)温带大陆性气候 ‎(2)小麦 玉米 大豆 ‎(3)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解析】‎ ‎【详解】‎ ‎(1)图示区域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北部,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 ‎(2) A、C区域是小麦区,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B区域是玉米带,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主要经济作物是大豆。 ‎ ‎(3)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优势,主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该地区位于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深厚肥沃。有密西西比河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 ‎42.罗讷河源自阿尔卑斯山脉,流经法国东南部,注入地中海,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讷河流域具有较强的径流调节能力,如上世纪80年代,罗讷河上游出现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洪峰流经里昂以上河段后,干流径流量在短期内从3250m3/秒减少到2450m3/秒。‎ 材料二 500多公里的罗讷河上曾有20多座水电站,为河流水能梯级开发的“世界之最”。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开始拆除水坝和河堤,恢复河漫滩湿地。‎ ‎(1)说明洪峰在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得到有效削减的自然环境原因。‎ ‎(2)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一般在春季会出现汛期,而河口地区夏末通常会出现枯水期,从河水补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原因。‎ ‎(3)解释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可能原因。‎ ‎【答案】(1)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可以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上游春汛原因:罗讷河里昂以上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春季温带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 河口枯水期原因:罗讷河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径流量小。‎ ‎(3)原因: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上世纪80年代开始,罗讷河正式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同时核电逐步形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具备了拆除部分水电站的条件.‎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例,里昂以上河段沿岸附近分布有较大面积的沼泽与湖泊,起到积蓄径流、削减洪峰的作用。‎ ‎(2)根据经纬度及材料说明分析,该河段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多。里昂以上河段径流补给部分依靠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水,冬季降雪量大,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形成汛期。该地区下游的河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干旱少雨,所以河流径流量小。‎ ‎(3)随着人们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意义认识的逐步提高,罗讷河整治进入以自然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为中心的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核电逐步形成为法国的主要能源,拆除部分水电站,不会影响能源供应,也利于保护环境。‎ ‎【考点定位】湿地的作用,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法国拆除部分水电站的原因。‎ ‎43.山东省南部的南四湖,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四湖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南四湖及周边地区1982年与2012年各景观类型面积统计图。‎ ‎(1)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__________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_______ __ _。‎ ‎(2)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___;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_______ ___。‎ ‎(3)分析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4)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5)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西北-东南向。降水较少;沿岸用水量大。‎ ‎(2)湖泊。台田鱼塘。‎ ‎(3)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建筑用地占用沼泽。‎ ‎(4)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加,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利于通航;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5)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工业的发展;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加强对沿岸工业发展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定;提高工人的环保意识。‎ ‎【解析】‎ ‎【详解】‎ ‎(1)根据图中经纬网,南四湖湖盆狭长,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部分入湖河流不定期出现断流现象,主要原因可能是位于半湿润区,区域内降水较少。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耗水量大,湖泊沿岸地区生产用水量多。‎ ‎(2)根据材料二图,南四湖及周边地区各景观类型中,1982年面积最大的是湖泊。1982-2012年间,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台田鱼塘。湖泊总面积呈减少趋势。‎ ‎(3) 1982-2012年间南四湖及周边地区沼泽面积大幅度减少,主要人为原因是人们利用沼泽,种植水稻,发展种植业。开发沼泽地区,发展台田鱼塘。修建水库或其它建筑用地占用沼泽,导致沼泽面积大幅减少。‎ ‎(4)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通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对南四湖地理环境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主要包括通水后,南四湖水量增加,湖面增加,调节气候能力增强,使周围地区气候湿润,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水面增大,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水量增加,水位深度增大,利于通航。湖泊面积增大,利于发展养殖业及旅游业。‎ ‎(5) 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耗水量大,水污染严重。为了满足调水的水质要求,南四湖沿湖地区工业发展应采取的防治措施,主要是禁止沿湖地区发展污水排放量较大工业的发展,将水污染严重企业迁移。加强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循环使用,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加强对沿岸工业发展监督检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环保意识。‎ ‎【点睛】‎ 南四湖位于半湿润区,区域内降水较少。沿湖地区工业以煤炭、电力、造纸为主,耗水量大,工业生产用水量多。面积增加最多的景观类型是台田鱼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后,南四湖的水量增大,水位加深,水域面积扩大,对区域的气候、航运、生物多样性、旅游等方面带来有利影响。‎ ‎44.(题文)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解析】‎ 试题分析:‎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切沟会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切沟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 对切沟危害的防治措施,可以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梗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可以设置障碍,如种植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减少水土的流失,对切沟填埋。都是减少切沟危害的措施。‎ 考点: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及治理措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