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卷·2019届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卷·2019届四川省乐山沫若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7

‎2016级高二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形成了多样化的文化特质。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文化特质表现为()‎ A 儒的醇厚 道的超逸 墨的谨严 法的冷峻 B 儒的超逸 道的醇厚 墨的流转 法的谨严 C 儒的醇厚 道的超逸 墨的流转 法的谨严 D 儒的超逸 道的流转 墨的谨严 法的冷峻 ‎2、《荀子.儒效》中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荀子论证的是()‎ A儒家各经的核心内容 B儒家经典独特的教育功能 C儒家经典的内容分工 D儒家经典内容的丰富和完备 ‎3、先秦一位思想家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4、 先秦诸子理论着眼的角度和论述的根据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应该由独一无二的君主来治理天下。这反映出()‎ A只有君主专制才能维护社会的安定 B结束分裂实现集权已成为诸子共识 C先秦诸子阶级属性没有本质的区别 D诸子希望恢复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 5、 中国古代,“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而儒家民本思想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则常被后世引述。这说明()‎ A儒家思想能够制约绝对君权 B儒家思想推崇明君反对尊君论 C民本思想可以完善皇权政治 D民本思想顺应绝对君权的需要 6、 关于中国画,现代画家潘天寿先生说过,“水墨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与该创作精神相符( )‎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孙膑 4、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理想人格潜质者就是被称为“士”的阶层,他们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也是最有可能追求和实践理想人格的人。道家心目中的“士”应为()‎ A居仁行义、人世有为的“贤士” B返璞归真、逍遥自在的“隐士”‎ C以身赴义、义无反顾的“义士” D有心向佛、心存善念的“居士”‎ ‎8、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与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9、 在古代史籍中也有许多对于“霾”的记载,认为“霾”是天将异象,是上天给世人的警示,意味着皇帝施政不善,此时就该三省自身。这最有可能是依据下列哪一选项做出的判断()‎ A霾是灾难的象征 B君权神授 C天人感应 D自然规律 ‎10、西汉时,一大夫随武帝外出打猎,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相互哀鸣,引起大夫的恻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仲舒断曰:“中感母恩,虽废君命,徙之可也。”即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断案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 B心即理也 C致良知 D以仁入法 11、 西方学者称中国古代某一学说,是一种融儒家、佛教和道教等诸因素于一体的哲学,提供了一套维护儒家伦理秩序的形而上学的体系。该学说是指()‎ A孔孟儒学 B董仲舒的新儒学 C程朱理学 D明末清初的儒学 12、 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对于朱熹的作用,作者认为()‎ A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 B实现了儒学的政治化 C实现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化 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 13、 朱熹曾批评宋孝宗因循苟且,虚度岁月,不仅不足以致治,反而足以招乱。其言辞激烈,锋芒毕露,毫不避忌。他甚至还批评宋宁宗“独断”。朱熹的行为主要体现了()‎ A格物才能穷其理 B“存天理,灭人欲” C正君心以正朝廷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11、 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12、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发展 D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3、 有人将李白“我本楚狂人,凤哥笑孔丘”中的“狂”解释为“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下列人物中与李白相似的是()‎ A李贽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夫之 14、 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进。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a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b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 ‎ c思想界新循守旧、陈腐不化 d王朝统治的专制腐败 A:ab B:cd C:abcd D:abc 15、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雨果在这里()‎ A说明中国传统科技缺乏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B认为当时中国政治制度保护了科技发明 C指出西方自然科学完全源于中国古代科技 D否认当时中国人的发明能力和创造能力 16、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列举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西方传播的水力冶炼鼓风机等26项发明。而在列举公元3---18世纪西方传入中国的技术发明时,李约瑟只找到了4项。以上现象说明()‎ A闭关锁国妨碍西学东渐 B作者的立场使作品缺乏公正性 C西方科技一直落后于中国 D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影响深远 11、 拉尔文的《世界文明史》记载:“元代戏曲的地位提高,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部分原因是科举中止,使才子们无法求取功名,转而在以往不屑一顾的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娱方式上下功夫。”以上论述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代的高压统治 D科考功名的需要 12、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作为论据的是()‎ A《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B《西游记》:“皇帝轮流做……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 C《三国演义》:“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D《二刻拍案惊奇》:“以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13、 古代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人画()‎ A在理学影响下兴起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 C强调个性追求写实 D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14、 ‎《中华文化史》中写道:“宋词、宋文、宋画、宋代文玩和宋代理学,构成了一个精致辽阔而又森严的贵族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另有一种文化崛起,这就是在人头颤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粗俗而生动的市井文化。”这反映了宋代()‎ A理学推动了贵族文化的兴起 B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顶峰 C市井文化冲击了贵族的文化 D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加强 15、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乾坤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百戏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 二、材料分析题(共计52分)‎ ‎25.(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一一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的历史条件。(6分)举一例说明“士”的崛起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3分)‎ 材料2: 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1: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2: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4分)‎ 材料3: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3)概括材料3的观点。(2分)分析董仲舒提出这些观点的主要原因。(2分)‎ 材料4: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5: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4)根据材料4、5,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并分析其原因。(3分)‎ ‎(5)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2分) ‎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 ‎27.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 ‎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 ‎ 材料二 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 ‎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 ‎ 材料三 ‎ 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 ‎ 材料四 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 请回答: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4分) ‎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3分) ‎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5分) ‎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2分)‎ 参考答案 选择题 ‎1—5 ABDBC 6—10 CBACD 11—15 CCCBB 16—20 AAADA ‎21—24 CDDA ‎25(1)历史条件: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的解体;各国诸侯对人才的渴求;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经济发展);私学的兴起和发展。(6分)‎ 举例: 例:孔子“仁”和“礼”的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和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或答出其他诸子百家的主张及影响并符合题意也可)(3分)‎ ‎(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4分)‎ ‎(3)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4)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4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3分)‎ ‎(5)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26、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27、(1)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2分)‎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1分)‎ 思想根源:①西学东渐,②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1分,任 意1点即可)‎ ‎(2)新内容和新发展:学习西方①“器物”、②“制度”、③“文化”。(3分)‎ ‎(3)原因:‎ ‎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②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③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 ‎④学习西方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3分,任意3点即可)‎ 说明:①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 文化;‎ ‎②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2分,任意1点即可)‎ ‎(4)启示:①不要一味照搬模仿西方经验;②要善于学习、吸收、融合世界多元先进文化;③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文明转型的方向和道路;④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2分,任意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