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8)
第3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广西柳州模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解析 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A项错误;由皇帝的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在宫廷之内对重要政事先做出决策,再交由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负责执行,实际上是将相权一分为二,但最高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里,故B项错误;依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故C项错误;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7·山东潍坊模拟)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 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答案 A 3.(2017·湖南常德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解析 根据“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可知内阁的票拟权要由皇帝的批红权来决定,内阁拒绝的仅仅是君主“主动下手诏、中旨”,所以不能说明“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故 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内阁牵制朝中大臣,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与近代内阁有着本质的区别,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可以看出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7·安徽蚌埠调研)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 ) A.君权至上 B.法律严酷 C.等级森严 D.伦理治国 解析 材料“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体现了君权至上的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说明法律严酷只是针对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充分体现等级森严,不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A 5.(2017·山东济宁模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D.宦官权力的扩大 解析 东厂是国家特务情报机关,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只对皇帝负责,是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与题中“本质上反映”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 B 6.(2016·山西太原模拟)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解析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故A项错误;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相符,故B项错误;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相符,故C项错误;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议政王大臣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力,由此可见与“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不符,故D项正确。 答案 D 7.(2016·哈师大附中期末)《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解析 清代康熙年间,设置南书房,中央权力机构出现了南书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的局面,内阁权力便受到限制;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便形同虚设,由此出现了题干材料所述现象。因此,军机处等新权力机构的出现促使内阁名存实亡,故B项正确。A项违背史实。C项与材料并不是因果关系。明初废丞相后,内阁分掌行政权,D项并非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 答案 B 8.(2017·云南昆明模拟)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 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 解析 根据题意,关于军机处成立的不同年份,史学界均有各自的严谨的研究论据,这说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同时说明军机处本身的成立也是一个过程,故A项正确;题目探讨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并非考查军机处设立的影响,故B项错误;C项表述是一个普适性的答案,与题意的军机处的知识点不挂钩,故C项错误;机密性是军机处的特点,题目探讨的是军机处设立的时间,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6·四川成都三模)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下列最能体现“异化”的是(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 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 D.增加行省数量 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并不能参与决策,故A项错误;除通常的奏 章之外,雍正帝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加强皇帝对大臣的控制,这使君臣之间的关系更加疏离,故B项正确;内阁是皇帝为了加强专制而建立的内侍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决策机构或行政机构,故C项错误;增加行省数量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B 10.(2017·四川达州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 ) ①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 ②唐宋设政事堂 ③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材料“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与之相背离”予以分析,汉武帝的中朝制度,重大事务事先在中朝做出决策,加强皇权,与题意不符,故①正确;唐宋的政事堂是宰相议事的地方,体现宰相的权力,与题意相符,故②错误;明朝内阁制度与清朝的军机处,只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的机构,无实权,皇权大大加强,与题意相符,故③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11.(2016·山西一诊)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外,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是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下列与材料中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解析 据材料中,“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可排除C项;据材料“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可排除A项;D项虽表述正确,但与材料的主题不符;据“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可以判断出,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2017·湖北荆州模拟)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解析 材料主要涉及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山东临沂模拟)(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材料三 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如果说士人有所反抗,是主要是以言论的方式体现为某种精神表达,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在伦理道德上对皇权表示否决。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了哪些“软件”?(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的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8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这么奇怪的现象出现的原因。(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硬件”为秦帝国的制度框架,“软件”为汉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材料二的出处“中国皇权制度研究”,据关键词“皇权” 可知,这一问考查唐朝和清朝的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据此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阅读材料可知,设问中“奇怪的现象”指的是士大夫遭受皇帝的“虐待”却没有反抗,即使有反抗也仅限于伦理道德层面的批判,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从明朝的时代背景入手从政治统治、思想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即可。 答案 (1)“硬件”:秦始皇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软件”:汉武帝让宫廷内侍机构参与军国大事(建立中外朝制度);确立儒家思想的支配地位。 (2)说明:唐朝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分散和削弱相权;清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原因:极端的君主专制,消弭了人们的反抗意识;皇权对士大夫的施虐和人格摧残;八股取士钳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有利于维系专制统治;士大夫的忠君思想和历史使命感。 14.(2016·陕西师大附中考前模拟)(12分)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解析 可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观点一,据材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得出,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不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结合所学,从秦汉、隋唐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观点二,据材料“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得出,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从君主专制强化的明清时期的史实分析论证。 答案 示例: 论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政治是一种开明的专制,政务不全由皇帝一人意志决定 ①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重视朝议,强调相互配合。 ②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强调分工明确,权责清晰。 ③隋唐时期施行科举制,把任命官吏和选拔人才结合起来 表述成文;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只列举制度,没有阐释不得分 王亚南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就是完全的专制政治 ①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全国政务都由皇帝决断。 ②清朝设立军机处,将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