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A. 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 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 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 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同时,他主张制约君权,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不是儒法合流,是独尊儒术,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故C项错误;商周时期神权与王权已经走向结合,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学生可以结合董仲舒思想的相关知识,对此进行正确理解,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在《潜书·室语》中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其布粟之富,乃反不谓之贼乎?”王夫之指出:“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贼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家一姓之私也。”“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上述两人的思想主张从根本上反映了 A. 社会治安恶化导致民不聊生 B. 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诉求 C. 民本思想代替君主专制观念 D. 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成为主流思潮 ‎【答案】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正确理解“唐甄和王夫之的观点”,然后抓住题干要求“根本上”,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 北宋《武经总要》介绍了一种工具的用法,“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这种工具的用途是 A. 鼓风冶铁 B. 农业灌溉 C. 斤两测算 D. 方向测定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其首常南向午也”以及材料所述进行测量的方式来看,这种工具是用来进行方向测定的指南针。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4.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他将《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的治乱兴衰。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认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制约了君主的肆意妄为 ‎③促进了道教理论的发展 ‎④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论证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同时宣扬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故答案为A项。董仲舒的理论没有推动道教的发展,“天人感应”理论不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 点睛:董仲舒新儒学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通过“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但同时又主张天在君之上,根据天人感应学说,天是有意志的、能够监督皇帝作为的人格神,并能以祥瑞灾异进行奖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的过度膨胀。‎ ‎5. 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 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 C. 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和墨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所学,“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即主张节俭,这是墨家思想,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指在祭祀所用的食物选上好的原料,尽量精细,以达到仁、礼,所用后者是儒家思想,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项排除。‎ ‎6. 宋代学者研究儒家经典,往往撇开旧注,自抒新意,有很大胆的见解,虽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这一现象表明 A. 商品经济勃兴带动文化繁荣 B. 私学教育发展培养思辨精神 C. 民族矛盾尖锐影响学术风气 D. 程朱理学推动儒学实现复兴 ‎【答案】B ‎【解析】商品经济发展,更多体现的是市民文化的繁荣,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撇开旧注,自抒新意”、“经典本身,也有人怀疑”可知,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格物致知、发明本心,致良知等一系列探究“理”的方法,培养了文人的思辨精神,故B项正确;民族矛盾,与材料无明显关联,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怀疑精神与自抒新意,而不是儒学复兴,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内容及影响 ‎7.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A. 文艺功能的政治化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艺术的世俗化趋势 D. 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古希腊以观剧来提高公民参政的素质,文艺功能的政治化只符合古希腊,A项排除;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带来戏剧繁荣、以及宋代戏剧世俗化而走向成熟的共同原因,B项正确;C项表述只符合中国宋代,排除;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与戏剧的繁荣无关,D项排除。故选B。‎ ‎8. 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是“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 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 B. 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 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D.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传统历法”,说明当时西方科学技术已传入中国。故答案为C项。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 东汉末年,关羽是一个带兵的将领,刚傲而缺乏处世的谨慎周详,他不顾利害,让自己两面受敌,弄到战败授首的地步。千年之后,关公被中国人奉为战神、财神,戏曲脸谱中特具枣红色。这反映了 A. 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 B. 理学的社会化、世俗化 C. 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取向 D. 戏曲可以体现真实的历史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提到关羽的形象千年后在民间认知和艺术形象中的变化,根据 ‎ “千年之后”可知是在宋代,而儒学的神学化、宗教化是在汉朝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前提下完成的,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国家正统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有深刻影响,“财神”等反映出普通人商人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念,戏曲是市民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脸谱中……枣红色”体现了反映正直、正义的人物特点,正是宋明理学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观念,故C项错误;材料中关羽的实际形象与戏曲艺术中形象大相径庭,反映出文学艺术对历史人物性格在再创造,而没有体现真实的历史。‎ ‎10. 春秋战国时期名家代表的早期逻辑思想被荀子批评为“辨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韩愈抨击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些评价实际上反映了 A. 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发展 B. 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C. 儒家思想重视为社会现实服务 D. 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古代思想学说多样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名家研究逻辑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观点太片面,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荀子和韩愈等儒家学者对名家和佛教思想中不切实际的观点持批判态度,折射出儒家积极入世,关注社会关注现实的思想特点,故C项正确;佛教盛行给封建统治带来诸多隐患没有全面体现材料本质,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内容·重视为现实服务 ‎11. 学者阎步克说:“后世儒家所着力申说的‘义’和‘忠’,就是从‘尊尊’生发出来的;而‘仁’和‘孝’,则是从‘亲亲’生发出来的。”儒家这一思想 A. 与宗法观念相通 B. 是外儒内法的直接体现 C. 受佛道思想影响 D. 体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 ‎【答案】A ‎【解析】“尊尊”“亲亲”体现的是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关系,目的维护等级森严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是等级森严,二者有相通之意,故A正确;忠义仁孝都属于儒家思想,材料中没有体现法家思想和佛道思想,排除B、C;价值观的多元化应该有各种思想,各种价值观,材料中只说了儒家思想,并不能体现价值的多元化,故D错误。‎ ‎【名师点睛】‎ 尊重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明白尊尊、亲亲、忠义仁孝都属于儒家思想即可。‎ ‎12. 梁启超说:“到了两宋,当然会产出儒佛结婚的新学派,加以那时候的佛家,各派都衰,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全部的代表。”梁启超提及的“儒佛结婚的新学派”“新建设之道学”是指 A. 道家学派 B. 道教 C. 理学 D. 佛教禅宗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宋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禅宗的理论来改造儒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理学的出现,承担了重建儒学价值体系的职能,通过对理论挑战和现实问题的创造性回应,古典儒学通过理学而得以复兴。同时理学思想体系也有选择性的吸收扬弃了道教、佛教的思想,更加思辨化。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形成 ‎13.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A. 抗清斗争高涨 B. 宋明理学兴盛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西方思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抗清斗争是民族矛盾激化的表现,与民主思想的形成没有联系,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思想武器,是早期民主思想所批判的对象,故B项错误;民主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发达,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为民主思想产生创造了条件,故C项正确;西方民主思想在鸦片战争之后才逐渐传入中国,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早期启蒙思想的背景 ‎14. 宋代建筑大量采用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绘画常采用清秀简洁的水墨画和淡彩画形式,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风俗画的流行 B. 商品经济的繁荣 C. 理学的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风俗画以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为主题,多取材于民间生活,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起,出现了话本、风俗画、南戏等艺术表现形式,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宋代理学强调封建伦理纲常,扼杀人们的自然欲,压抑了人们的正常生活,服饰美学上更趋向纤弱、拘谨,与当时建筑上“白墙黑瓦”、绘画上“清秀简洁”、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等艺术风格一致,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了中央机构对地方的控制,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对艺术的影响 ‎15.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反映出 A. 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 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 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 D. 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评判的问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对历史的褒贬、对历史的评判,而没涉及仁政观念、儒家干政、重史传统等方面的信息,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涉及仁政观念,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家干政,儒家干政本身也是不合史实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重史传统方面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6. 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朱熹等人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面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其主张是 A. 继承孟子的“仁政”思想 B. 回归儒学本源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D. 宣传“三教合一”‎ ‎【答案】B ‎【解析】叶适认为朱熹等人“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中“视佛、老为同道”是错误的,即应真正以《孟子》为宗主,回归儒学本源。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涉及孟子的“仁政”思想,排除A项;材料认为佛教、道教思想与儒学不同,没有主张进行吸收,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7.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这反映出 A. 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生的枷锁 B. 贞节旌表制度拥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C. 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 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B ‎........................‎ ‎18. 黄宗羲在《明儒学家》中说:“学问之道,以各自用得著者为真,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者。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之处,正宜若眼理会,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这反映出黄宗羲 A.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天下之权 B. 批判学术僵化,倡导思想自由 C. 重视社会实际,倡导崇实致用 D. 倡导朴实学风,反对思想一统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学问之道”“所谓一本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可知,黄宗羲强调的是做学问要成一家之言,不能人云亦云,包含着学术自由的思想,反对死啃书本的僵化风气。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 ‎19. 在蒙元帝国统治时期,孔庙经历了破坏与重建,科举制也历经废而重置过程。这说明 A. 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不断冲突 B. 儒学统治地位开始确立 C. 汉族官僚集团已成为权力中心 D. 文化遗产的政治利用价值 ‎【答案】D ‎【解析】孔庙是儒家地位的表征,孔庙的破坏体现了游牧文化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文化之间的冲突,而重建则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并存融合,A项仅反映破坏未体现重建,A项错误;儒学统治地位确立与汉代,故B项错误;蒙元时代蒙古贵族掌握主要权力,故C项错误;孔庙与科举先废后立,源于儒家自身对于统治者的价值—维护统治者统治,故D项正确。‎ ‎20.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贳(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 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 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 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杀死侮辱父亲的人可以从轻处理,这表明法律中带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的意味,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A项正确。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无关,排除B。题干强调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与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无关,排除C。题干强调审理案件受儒家伦理影响,与司法程序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1.‎ ‎ 先秦时期儒家的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服从父亲。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 A. 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 B. 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 C.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D. 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儒家伦理道德,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D项错误。所以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三纲五常 ‎22. 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处,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A. 社会分化加剧 B. 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 民本思想盛行 D. 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分化加剧导致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派别的出现,百家的出现也就表明了社会分化加剧,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战国时期的确是礼崩乐坏统治失序,但材料未体现出礼崩乐坏统治失序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不同派别的思想没有强调民本思想盛行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诸子学说并非都注重实用,墨家的学说才注重实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名师点睛】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材料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逐个排除法,一个一个的仔细分析。‎ ‎23.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答案】D ‎【解析】秦代焚书坑儒,而汉代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都是强化儒家理论道德,但由此可知,秦汉的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同点解决的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故D项正确;秦代不是强化伦理规范,故A项错误。不管是秦代的“禁”,还是汉代的“尊”,都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秦代的焚书坑儒引起了反抗,但是汉代经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确立起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 ‎24.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B项正确,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25. 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 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 宋代理学的影响 C.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 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 ‎【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出现在明清时期,A项排除;宋代理学弥补先前儒学的不足,提出世界本源是天理,更加思辨化,反映在文学上使得“宋诗写得深奥含蓄”,B项正确;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应该带来宋词的世俗化,C项排除;宋代租佃契约关系与宋诗的深奥含蓄无关,D项排除。故选B。‎ ‎26. 著名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 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 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 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 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答案】D ‎【解析】宋明理学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可知,这不是对家庭制度不满,而是对礼教不满,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元代商品经济的状况,故C项错误;追求个性自由,反对纲常礼教的思想,这体现了人们渴望摆脱理学束缚,故D项正确。‎ ‎27. 明末清初,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西学东渐萌发。他将西方天主教与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结合,指出:仁者爱天主,故因为天主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何特爱善者乎?爱人之善,缘在天主之善,非在人之善。利玛窦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 A. 爱人以爱天主为前提 B. 行善是爱天主爱人的具体表现 C. 爱天主就是教人爱人 D. 儒教与天主教信仰具有一致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故因为天主爱己爱人,知为天主则知人人可爱”、“缘在天主之善”等,其核心一直就在强调“天主”。这符合传教士的主要目的。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项“爱天主就是教人爱人”,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其余ABD三项表述均不准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传教士的活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活动 ‎28. 民国教育家杨昌济认为:科举之弊,人人能言之,然强迫全国士子以读四书五经,亦未始无其效。彼多数之读经者,固志在科第,非真有取法古人之心,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这一说法旨在 A. 指出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 B. 强调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 C. 肯定传统经典的教化作用 D. 批评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提及四书五经的不足之处,故A错误;恢复科举制的必要性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然沉浸于此不识不知之间,自隐受古圣先贤之感化“说明科举考试的学子在学习时受到传统经典的教化影响,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知识分子的功利心态,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 ‎29. 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C.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对统治者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共同点是要发挥统治者的楷模和教化作用。故选A。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不选B。材料主要是对统治者的要求,不是统一社会规范不选C。材料没有遏制人欲的信息,不选D。‎ ‎30. 18世纪的欧洲曾兴起一股“中国风”,在建筑、园林、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当时有些欧洲人说,中国风格已控制了欧洲的园林、建筑、不久恐怕连基督教堂上的装饰也将加上金龙和宝塔了。材料现象反映了 A. 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B. 西学东渐现象的出现 C. 西方尊中国为“天朝上国”‎ D. 中西科技差距日益拉大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在建筑、园林、绘画和各种日用品的装饰造型中都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对欧洲产生很大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所述现象不属于“西学东渐”,排除B项;C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材料二朱熹《玉山讲义》载:盖闻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大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清代末年屡次对外战争失利,中国人民遭遇了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经过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 ‎——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答案】(1)时代精神: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人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2)特点: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3)认识: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思想自由与文化开放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 ‎【解析】试题分析:(1)材料信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知这是哪个时代的精神所在,联系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士阶层著书立说,积极人世,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同阶层、派别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发展提山不同见解,相互辩驳、融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2)材料中朱熹强调“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由此可知二人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3)根据材料“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时刻,传统文化更处在动摇之中。……人们发出了“新文化”的号召。于是儒学、经学、理学三位一体居于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基本结束了,中西文化的异同优劣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主要论题。新的文化传统虽然没有建立起来,但已开始酝酿了。”可知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民族精神贯穿于传统文化发展过程的始终,联系所学,我们一直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考点:传统文化主题·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传统文化主题·宋明理学·思想主张 ‎32. 文化总会打上时代的印记。人文环境、政治变革以及经济发展无不反映于其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 材料二乾隆时期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 ‎(1)有学者认为“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学、艺术角度举例说明此观点,并分析宋代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1)论证:文学上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宋代话本出现等;艺术上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是当时画坛亮点、宋代南戏的出现等。原因:宋代重文;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生活的丰富多样;市民阶层对文艺的需求。‎ ‎(2)时代特点:注重总结继承(或缺乏创新);体现专制的色彩。影响: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和清代文化的特点。对于宋代文化具有务实性和普及性的特点,应当联系所学,从文学、绘画等方面来论证。对于清代文化的特点要根据材料分析归纳得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宋文化明显的具有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可以结合宋代文学和艺术发展的史实进行说明论证。宋代文化具有这些特点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结合宋代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的变化进行说明。‎ ‎(2)清朝文化的时代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二中的“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务’及‘回归’的特质”,得出注重总结继承(或缺乏创新)的结论;从“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得出体现专制色彩的结论。清代文化的影响,从“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可总结出影响是保存了大量的古籍,是对古代文化的一次全面总结,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可总结出影响是从思想上强化了专制统治,不利于近代科技的产生。‎ 点睛:本大题第一小题中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那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宋文化的务实性、普及性等特点,必须根据教材所学有关内容来说明论证。‎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