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卷·2019届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二9月月考(2017-0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卷·2019届广西陆川县中学高二9月月考(2017-09)

广西陆川县中学2017年秋季期高二9月月考试卷 语文 注意事项: ‎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别、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规定区域内核对答题题号后对应作答时,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要求作答的试卷无效。‎ 第 I卷 阅读题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 陈彦 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就会立即苍白、缺血。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述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饱满。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迅捷凸显。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与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就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 B.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 C.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 ‎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真实性,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暴露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列举古今中外名剧,概括得出观点“文学是戏剧的灵魂”。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证。‎ ‎ B.文章为了强调文学对戏剧的重要性,从多个层面对这一中心进行了阐述。‎ ‎ C.文章为了阐述“文学是戏剧的灵魂”这一观点,从正反两个方面列举了各种忽略文学的表现形式。 ‎ ‎ D.文章末尾指出承担社会责任是戏剧文学的根本,丰富强化了主旨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迅捷、直接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留给人们思考的时间。‎ ‎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归 来 女真 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哪!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他们家的鸭子在水塘里放养,不喂饲料,吃过的都说好。冯秋萍还不舍得穿。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 ‎①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学徒,冯秋萍给食堂摘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 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 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李大壮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那也没办法。天下没有卖后悔药的。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 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再也睡不着。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 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东西。②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 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在北站,他给村里打了电话,庆魁说去汽车站接他们。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 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 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 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 ‎“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 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 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 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 ‎ B.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 ‎ C.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 ‎ D.过年,原本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 ‎5. 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5分)‎ ‎6. 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的速度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不应向困难低头。” ‎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7.下列对于马寅初的“人口论”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在许多人还没有重视中国人口问题的时候,马寅初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控制人口增长已刻不容缓。‎ ‎ B.马寅初的“人口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远见卓识,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 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 ‎ C.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 ‎ ‎ D.马寅初坚持自己的人口论,是因为他的理论的提出是科学严谨的,并且提出了解决中国人口问题的办法。‎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4分)‎ ‎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 C.“马首是瞻”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表达了人们对他的信任、支持、拥戴和景仰之情。‎ ‎ D.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 ‎ E.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马寅初立即投入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包括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施,实行普及应用节育在内的办法。‎ ‎9.文章题为“大气人生”,“大气”包含着马寅初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从不同角度分条概括,每条不得超过10个字。(5分)‎ 二、 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 霜天 ‎ 南宋 范成大 ‎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前两句写景,傍晚天气放晴,风也住了,但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大折减了。‎ B.词人用词精准巧妙,“脉脉”写出了梅花的含情之态,“数枝雪”写出了梅之疏。‎ C.“胜绝,愁亦绝”一句承上启下,“胜绝”概括上阙写景,“愁亦绝”引出下阙的抒情。‎ D.词的最后两句说只有低飞的大雁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实际是说看不到所怀之人。‎ E.全词借写“梅”来抒情,以哀景来写愁情,表达了春夜倚楼之人孤寂无侣的惆怅。‎ ‎15.词中说“胜绝,愁亦绝”,“愁”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 ‎ ‎ ‎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借酒抒怀,表达了对坎坷人生的感慨的句子是:‎ ‎“ ,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挥军北伐时气势勇猛的句子是:“ , ”。‎ ‎(3)《声声慢》中写作者寻觅无着,酒难消愁的句子是:“三杯两盏淡酒, ”。‎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    )‎ ‎①从用词的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有缘的意境。‎ ‎②班上成绩最好的那个同学爱好广泛,喜欢安静的棋类运动,对热闹的纸牌游戏也来者不拒;会欣赏通俗感性的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弘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③昭通市持续多日的强降雨导致部分地区山洪暴发,农田被淹,房屋倒塌,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④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⑤盐津县的妹儿山的山峰连绵不绝,山下面的深谷怪石峥嵘,溪流湍急,无路可通,正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⑥李白在《拟古》中喊出了两句石破天惊的话:“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他说出了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无论人生还是宇宙都有一个悲剧的结局。‎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在叶伟信执导的警匪动作片《杀破狼》中,来自于警方的马军(甄子丹饰)和来自于黑帮的阿积(吴京饰)经过一番激烈的打斗以后,阿积全身遍体鳞伤,最后气绝而亡。 ‎ B.读书可以陶冶的性情,读书可以提升写作能力,读书可以提升理解能力,读书可以认识世界......总而言之,读书可以帮助人们拓宽视野和内涵,多读书总还是好的。‎ C.根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2.63%;而农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不容乐观,人数占调查总数的11.90%。‎ D.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大调整。‎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这一伟大的发现,完全是_____她坚持不懈,努力的精神,_____才能发现放射性元素镭。_____她有了这个伟大的成就后,她完全可以自己拿着奖金过幸福的生活的,_____她不但没有只顾自己享乐,_____把奖金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 A 由于 因此 一旦 ‎/‎ 并且 B 因为 所以 ‎/‎ 可是 而且 C 由于 因此 ‎/‎ 尤其 并且 D 因为 所以 一旦 然而 而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任何人,都不能独自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①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②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其中,通过立法程序明文规定下来的,是“法律底线”;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大家都共同遵守的,是“道德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③ 。因为底线是基础,是根本,是不能再退的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21.21. 请认真阅读“好与快”这幅漫画,完成下面的题目。‎ ‎ (1)简要描述这幅漫画的内容,不超过50字。‎ ‎(2)请写出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2017年6月7日晚,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三学生程某在微信公众号上以《2017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出现,快来围观》为标题发表文章《人生如路,快上车吧》,24小时过去,阅读量破百万,8天过去,阅读量超过325万,转发量26万多次,点赞4万多个。‎ 但经中新网记者向江苏省考试院核实,并没有所谓“满分作文”流出。一时间舆论反转,网友纷纷怒指“每年都有这种蹭热点的营销鸡汤文。”‎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          ‎ 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原文第2段中是“有的……也有的”,而非选项中“不但……而且”的关系。B项属于扩大范围,外国的歌剧、话剧从未在中国的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D项“二度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而非“真实性”。)‎ ‎2.C(没有从正面列举)‎ ‎3.D(强加因果。《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只是例证,并不是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的原因)‎ ‎4.【答案】D ‎【解析】“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的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 ‎5. 【答案】‎ ‎①第一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 ‎②第二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答对一点2分,两点5分)‎ ‎6. 【答案】‎ ‎①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 ‎②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③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 ‎④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如此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 ‎(每点2分,共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7.【答案】C ‎【解析】(一开始不是纯粹的学术争论,本身就是政治批判。)‎ ‎8.【答案】BE ‎【解析】B(不只是改为不是)E(不是投入人口问题,而是人口学)‎ ‎9.【答案】‎ 在性格上百折不挠,1分,‎ 在学术上坚持真理(坚持操守,坚持学术品格),2分,‎ 在政治上热爱祖国(坚持理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10.【答案】D 11.【答案】B “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12.【答案】B 住在乌衣巷的不是谢弘微而是谢混。‎ ‎13.【答案】 (1)弘微性情严肃正直,举止必定遵循礼节法度,侍奉继家的亲戚,恭敬谨慎超过常礼。 (2)而谢曜喜欢评价(褒贬)别人,他每次发表言论,弘微常常用其他的话打乱他的话。‎ 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説话,他继父的弟弟谢混有知人之名,见到谢弘微,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谢混对谢思説:“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儿子,满足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産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 ‎ ‎ 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谢翟、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谢弘微调任通直郎。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因为谢混在前一朝代获罪,东乡君节义可嘉,高祖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凡是来看东乡君回归的人,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人。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微为宜都王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着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多时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事奉兄长如同事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代没有人能够赶得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説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别的话题岔开。 ‎ ‎ 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説:“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谢弘微死,皇上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14.AE A项,“刚刚来临的暖意一下子又大打折减了”理解错误。从诗歌整体上来看,开头两句说的是天气变好了,“春威折”说的是春寒料峭的威力折损了。E项,“以哀景写愁情”理解错误。词的上阙所写之景为胜景,即美景,这里应是以良宵反衬愁情。‎ ‎15.○1天晴风歇,梅花开放,眼前有如此美景,却无人共赏;○2连天上飞的大雁都是两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3所怀之人不知何时才能归来,思念之情无法传达。(每点2分)‎ ‎16.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怎敌他 晚来风急 ‎17.C(①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用在此处符合意境。②甘之如饴:感到像糖一样甜,形容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此处望文生义。③扣人心弦:形容诗文、表演等有感染力,使人心情激动。此处不能用来修饰“灾情”④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含贬义。用在此处符合文意。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形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句中的“深谷”只有“险”,既不是“‎ 要冲”,也非用于“攻守”。用在此处不恰当。⑥石破天惊:形容文章议论新奇惊人,用在此处形容李白的语句恰当。)‎ ‎18.D (A.重复赘余,“来自”和“于”重复;“全身”和“遍体鳞伤”重复。B.搭配不当,“拓宽”和“内涵”搭配不当。C.句式杂糅,“根据......显示”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 ‎19.B(第一、二空,表因果,可以填“因为……所以……”或者“由于……因此……”第三空,表一般陈述,不表条件,所以不填;第四空,表转折,可填“可是”、“然而”。第五空,表递进,此处“并且”“而且”都可表递进。)‎ ‎20.①自己才能生存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③底线却绝对不能缺失(意思对即可)‎ ‎21.【答案】(1)内容:画面上有三个工人在砌墙,左边一个垒得稳却最慢,右边一个垒得最高却不稳(歪了),中间一个垒得又稳又快。‎ ‎ (2)寓意: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分析漫画,分析漫画的题目主要有概括画面的内容,分析漫画的寓意,给漫画添加标题和解说词等题目,答题时首先立足于漫画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漫画的劝诫意义,劝诫意义要从漫画夸张的手法中获取。此题注意先概括漫画的内容,然后结合文字标题“好与快”分析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22. 【解析】写作角度:‎ ‎(1)造谣的程某: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而身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了吸粉博眼球赚取阅读量而造假新闻,暴露了大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 ‎(2)信谣的公众:谣言得以迅速传播,除了反映人们缺乏常识以外,更反映了公众对高考的过度关注,形成了一种高考娱乐和高考焦虑。从以“零分作文”为噱头的网络段子到以“满分作文”为由头的不实传言,全民都付出了无限的热情。‎ ‎(3)传谣的自媒体:明知故犯、影响巨大、个体获利,这既是本次事件的特征,更是诸多新媒体无底线竞争的一个缩影。这种蹭热点求推送赚转发谋关注的标题党新闻炒作甚至造谣行为,使得网络传播生态日益恶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