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阶段性测试 生物试卷 ‎1. 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到发挥作用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 血浆→组织液→淋巴→靶细胞 B. 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 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药液从血浆进入组织液后,直接作用于靶细胞,A错误;打吊针(静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静脉的血浆中,经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液,直接作用于靶细胞,B错误;静脉注射的药液直接进入人体的血浆,然后经过组织液作用于靶细胞,C正确;静脉注射药液首先进入的是血浆,D错误。‎ ‎2.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 使体温处于变化之中 B. 使体液的 pH 处于变化之中 C. 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变化之中 D.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的稳态和化学成分的稳态,温度、酸碱度、渗透压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重要方面;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内环境的稳态实际就是指内环境的pH、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等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新陈代谢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它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内环境的稳态。A、B、C三项是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的生理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综上所述,ABC均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3. 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 钙离子 B. 呼吸酶 C. 葡萄糖 D. 血浆蛋白 ‎【答案】B ‎【解析】‎ 呼吸酶属于细胞内酶,所以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考点定位】内环境成分 ‎4. 关于动物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机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B.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迅速而准确 C. 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 D. 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 ‎【答案】B ‎【解析】‎ 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A正确;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而准确,B错误;血液中某激素的浓度可反映该激素的分泌量,B正确;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变化,D正确。‎ ‎【考点定位】体液调节 ‎5.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细胞是 A. 红细胞 B. 淋巴细胞 C. 上皮细胞 D. 血小板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B);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抗体等。‎ ‎【详解】红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淋巴细胞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B正确;上皮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不参与特异性免疫,C错误;血小板不参与特异性免疫,D错误。‎ 故选B。‎ ‎6. 人体下丘脑不能完成的生理功能是 (  )‎ A. 体温调节 B. 水平衡的调节 C. 内分泌的调节 D. 血液pH值的调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A错误;‎ B、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B错误;‎ C、下丘脑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C错误;‎ D、血液PH调节靠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与下丘脑无关,D正确.‎ 故选:D.‎ ‎7.遇海难而漂浮在海面的人,因缺乏淡水,此人( )‎ A.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增加 B. 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减少 C.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减少 ‎【答案】A ‎【解析】‎ 海水浓度高,机体丢失大量水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水平衡调节中枢发出指令,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尿量减少.‎ ‎【考点定位】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名师点睛】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 ‎8.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要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这一免疫发应和所用的蛇毒分别是 A. 非特异性免疫,抗原 B. 特异性免疫,抗原 C. 特异性免疫,抗体 D. 非特异性免疫,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当病原体或异物侵入机体时,免疫系统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一种抵抗该异物的特殊蛋白质--抗体,而引起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的物质称为抗原。‎ ‎2、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或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它包括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组成)和第二道防线(由机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白细胞等吞噬细胞组成)。而特异性免疫则是机体内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是指后天生活中受到外来病原体等物质刺激时,产生抵抗该物质的抗体,从而获得防御功能。‎ ‎【详解】减毒的蛇毒作为抗原,注入家兔体内,经过吞噬细胞处理,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结合少数抗原的直接刺激,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即得到抗蛇毒毒素血清,这一免疫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9.图示生物体内的三个生理过程(a, b, c)。在此三个过程中, Y 代表的物质分别是 A. 激素、抗体、载体 B. 抗体、载体、酶 C. 载体、抗体、酶 D. 维生素、载体、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Y通过a过程使X进入细胞,因此Y发挥运输作用,是载体蛋白;Y通过b过程将X清除,说明Y是抗体;Y通过c过程使X变成其他物质,说明Y具有催化作用,因此Y是酶。综上分析,C项正确,A、B、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物质的跨膜运输、酶促反应、体液免疫。‎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依题意和图示过程,从中挖掘出隐含的信息:“Y在a、b、c过程中所起到的相应作用”,再依据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分析Y所指代的物质。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理清相应的知识脉络,以强化记忆和理解。‎ ‎10. 与人体高级神经中枢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是( )‎ A. 上自习课时边看书边记笔记 B. 开始上课时听到“起立”的声音就站立起来 C. 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 D. 遇到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姓名 ‎【答案】C ‎【解析】‎ A、B、D都与语言中枢有关,属于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叩击膝盖下面的韧带引起小腿抬起是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神经活动。‎ ‎11.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T 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C. 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可能成为抗原 D. 产生抗体的细胞只有浆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1、体液免疫中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T细胞识别和呈递抗原,并产生淋巴因子,促使B细胞增殖分化;细胞免疫中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2、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以及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 ‎【详解】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A错误;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的呈递,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需要依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B正确;机体的组织和细胞也可能成为抗原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C正确;T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中分泌抗体,D正确。‎ 故选A。‎ ‎12.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匀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一固定光源照射开一小窗的暗箱,如果幼苗固定不动,此为单侧光,可引起幼苗弯向光源生长.依题意,光源固定不动,暗箱水平旋转,15分钟转一周,实际上是每隔15分钟幼苗受到一次来自暗箱小窗的光照射,其他时间均无光照射,因此,对于小幼苗来说,受到的依然是单侧光照射,只不过每次间隔的时间较长而已.小窗是它能接受到光线的唯一来源.因而,无论间隔多长时间接受到光,它都会一直弯向小窗生长.‎ 故选:B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13.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这主要是因为芽和幼叶能( )‎ A. 进行光合作用 B. 产生生长素 C. 迅速生长 D. 储存较多的有机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植物体内,合成生长素最活跃的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的种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有:促进生长、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促进果实的发育。‎ ‎【详解】幼叶虽能进行光合作用,但与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无关,A错误;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B正确;在扦插的插条上,芽和幼叶能合成生长素,但不能迅速生长,C错误;扦插植物时,最主要的是插条生根成活,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而不是储存较多的有机物,D错误。  故选B。‎ ‎14.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 )‎ A. 抑制侧芽生长 B. 抑制其开花结果 C. 促进侧芽生长 D. 抑制向光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顶芽生长较快。解除顶端优势可以促进侧芽的生长。‎ ‎【详解】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即解除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定期修剪就能使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量减少,侧芽生长素浓度不至于过高,起到促进侧芽生长的作用,综上所述,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顶端优势的成因及解除,意在强化学生对顶端优势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15.下列事例能够说明神经系统中的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有控制作用的是( )‎ A. 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 B. 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 C. 大脑皮层 H 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 D. 意识丧失的病人能排尿但不能控制,意识恢复后可控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缩手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故不能够说明人脑的高级功能,长期记忆,涉及到大脑皮层的新突触的形成,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都能说明人脑的高级功能,但不能体现高级神经中枢对低级神经中枢的控制作用。‎ ‎【详解】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如脊髓),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错误;记忆的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短期记忆的多次重复可形成长期记忆,但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错误;大脑皮层语言H区损伤,导致人不能听懂别人讲话,仅与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语言中枢有关,C错误;排尿的低级中枢是脊髓,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所以意识丧失不能控制排尿,意识恢复能够控制,说明脊髓的活动受大脑皮层控制,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中枢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16.某动物园中,一只猩猩突然暴躁不安,攻击其他猩猩。为了控制猩猩,饲养员给其注射了定量的某物质,使之出现短暂性休克现象,若要使之迅速苏醒可注射另一种物质。饲养员给猩猩先后注射的两种物质分别是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B. 麻醉剂和甲状腺激素 C. 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D. 胰岛素和葡萄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低血糖会导致休克,而降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注射葡萄糖可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 解:A、给猩猩注射胰岛素可出现低血糖休克,胰高血糖素虽然能升血糖,但是作用较慢,若使之迅速苏醒,最好注射葡萄糖,A错误;‎ B、甲状腺激素不能缓解麻醉症状,B错误;‎ C、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注射甲状腺激素,只能使猩猩更加狂躁,C错误;‎ D、控制该猩猩,饲养员给其注射了一定量的某物质,使之出现暂时休克现象,这是注射的胰岛素,若要使之迅速苏醒,可注射葡萄糖,注射葡萄糖可使血糖迅速恢复正常.D正确.‎ 故选:D.‎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17.结合下图,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⑤、 ⑥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糖的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血糖氧化分解为CO2、H2O和能量、合成肝糖原、肌糖原 ‎ (肌糖原只能合成不能水解)、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分布在胰岛外围)提高血糖浓度,促进血糖来源;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分布在胰岛内)降低血糖浓度,促进血糖去路,减少血糖来源,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 ‎【详解】肌肉中,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血糖,A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进行氧化分解、合成糖原和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的作用,以及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以降低血糖浓度,B错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可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以降低血糖,C错误,D正确。‎ 故选D。‎ ‎18.人类对流感病毒好像很无奈,流感刚好有可能再患流感,主要原因是( )‎ A. 人体中没有抵抗流感的物质 B. 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极大 C. 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病毒的破坏 D. 人体效应 T 细胞失去了功能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于记忆细胞和抗体具有特异性,所以一旦感冒病毒变异,则记忆细胞和抗体不能发挥作用,可能再感冒。‎ ‎【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能产生抵抗感冒病毒的抗体,A错误;感冒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呈单链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突变,B正确;人体免疫系统没有遭到病毒的破坏,C错误;效应T细胞能作用于靶细胞,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但感冒病毒还需要与抗体特异性结合,D错误。 ‎ 故选B。‎ ‎19.下列有关生长素及其发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鲍森·詹森实验是将胚芽鞘尖端切下,并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 B. 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C. 温特的实验结果证实,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D. 1931 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 ‎【详解】鲍森·詹森实验是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A错误;拜尔实验的结论是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B错误;温特实验的结果证实: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他没有提出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C错误;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 ‎20.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过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 )‎ A. 植物的向光性 B. 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C. 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D. 顶端优势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为敏感,其次是芽,茎最不敏感。能够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实例主要有顶端优势和根的向地性。‎ ‎【详解】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移动,运输到下部的伸长区,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此出现向光弯曲,显示出向光性。因此,植物的向光性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A错误;生长素大部分集中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的顶端分生组织、发育的果实和种子等处,体现了生长素促进生长的作用,B错误;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出两重性,C错误;植物的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往侧芽,使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抑制的现象,体现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1.关于抗体的产生、特性和作用等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体都能被蛋白酶水解 B. 抗体是免疫活性物质,属于免疫系统组成成分 C. 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 D. 抗体不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 ‎【答案】CD ‎【解析】‎ ‎【分析】‎ ‎1、人体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脏等,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有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 2、抗体和淋巴因子是两类主要的免疫物质,二者均由免疫细胞产生,其中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是由T细胞产生的。‎ ‎【详解】抗体是由抗原侵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蛋白质,能被蛋白酶水解,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B正确;抗体是在抗原的刺激下,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产生,不是所有淋巴细胞都能产生抗体,C错误;抗体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会对自身成分起免疫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病,D错误。‎ 故选CD。‎ ‎22.下列关于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是指细胞外液 B. 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C.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D. 免疫系统既是机体的防御系统,也是维持稳态的调节系统 ‎【答案】BD ‎【解析】‎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A错误;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并非恒定不变,C错误;免疫系统是机体的防御系统,由神经—体液—免疫构成的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正确;‎ 答案选BD。‎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的作用及稳态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内环境稳态的相对性及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23.下列关于激素的阐述,错误的是 A. 激素是有机分子 B. 激素是信息分子 C. 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生命活动 D.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答案】CD ‎【解析】‎ 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有机分子,A正确;激素属于信息分子,B正确;激素只能传递调节代谢的信息,自身不能参与代谢活动,C错误;激素随体液在全身各处运输,但只能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D错误。‎ ‎24.下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燕麦胚芽鞘能够继续生长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AC ‎【解析】‎ ‎【分析】‎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生长部位是尖端以下,生长素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块但不能透过盖玻片。‎ ‎【详解】A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用锡箔纸套住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能产生生长素,生长素往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A能继续伸长生长;B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B没有尖端,不能产生生长素,因此B不能继续伸长生长;C在尖端下部放上琼脂块,尖端产生的生长素能穿过琼脂块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C能继续伸长生长;D盖玻片不能透过生长素,因此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不能由尖端向下运输促进尖端下部生长,D不能继续伸长生长。综上分析,AC正确,BD错误。 故选AC。‎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作用,对于生长素发现过程的经典实验的掌握和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5.同声翻译又称同步口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在译员专心进行同声翻译时,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 A. H 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B. S 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C. V 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D. W 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答案】AB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大脑皮层功能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与书写文字有关,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与阅读有关,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与说话有关,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与听懂别人谈话有关。‎ ‎【详解】同声翻译是译员在不打断讲话者演讲的情况下,不停地将其讲话内容传译给听众的一种口译方式。即译员主要是翻译及听讲,故参与的高级神经中枢主要有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综上分析,AB正确,CD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高级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26.下图是体液的组成及相互关系,请回答:‎ ‎(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_____②_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⑥_____‎ ‎(2)_____、_____、__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3)请写出内环境 3 种成分之间的转化关系。___‎ ‎【答案】 (1). 血浆 (2). 组织液 (3). 淋巴 (4). 细胞外液(或内环境) (5). 细胞内液 (6). 体液 (7). 渗透压 (8). 酸碱度 (9). 温度 (10). ‎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血浆,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内环境,⑤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共同组成体液。‎ ‎【详解】(1)分析图示可知,血管中流动的液体为①血浆、②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组织液,③为淋巴管内的液体,为淋巴。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构成④内环境。⑤是细胞内的液体,即细胞内液,由内环境和细胞内液共同组成⑥体液。‎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3)血浆和组织液可双向渗透,组织液单向进入淋巴,淋巴单向进入血浆,故图示如下:‎ ‎。‎ ‎【点睛】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内环境概念和在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7.下图表示动物细胞。请据图回答:‎ ‎(1)如果②是抗体,则该细胞是____细胞。它是由_____细胞或_____细胞分化而来。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可形成沉淀或___,进而被___消化。‎ ‎(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它能消灭___,抗体合成的场所是___(填序号)。在抗体分泌的过程中要消耗由[ ]___提供的能量。‎ ‎(3)若我们接种了用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是否可以预防现今的流感?___,为什么?___‎ ‎【答案】 (1). 浆 (2). B(淋巴) (3). 记忆(或记忆 B) (4). 细胞集团 (5). 吞噬细胞 (6). 球蛋白(蛋白质) (7). 抗原 (8). ④ (9). ⑥ 线粒体 (10). 否 (11). 抗原只能与它相对应的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为细胞膜,②为分泌到细胞外的物质,③为高尔基体,④为核糖体,⑤为内质网,⑥为线粒体。‎ ‎【详解】(1)只有浆细胞能产生抗体,如果②是抗体,则该细胞是浆细胞。它是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可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④核糖体,抗体能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以阻止抗原在体液中的传播。⑥线粒体是细胞中的动力工厂,蛋白质合成过程所需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3)接种了用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产生的抗体只能结合原来的相应病毒,由于流感病毒变异性强,故不能预防现今的流感。‎ ‎【点睛】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 ‎28.下图是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回答:‎ ‎(1)图中 A、 B、 C 依次表示的物质或结构是 ___、 ___、___ 。___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受大脑皮层控制。呼吸中枢在 ___。‎ ‎(2)当人因某种原因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下降时,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___的刺激,也就减少了___的分泌和释放,排尿量会___,从而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正常。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___。‎ ‎(3)某人一天要喝10多公斤水,不喝不行,经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垂体功能有问题。你认为此人多饮多尿的原因是什么?___。‎ ‎【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肾小管、集合管 (3). 渴觉中枢(大脑皮层) (4). 下丘脑 (5). 脑干 (6). 滲透压感受器 (7). 抗利尿激素 (8). 增加 (9).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10). 垂体不能正常释放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 ‎【解析】‎ ‎【分析】‎ 血浆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也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A为抗利尿激素,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同时兴奋还会传到大脑皮层渴觉中枢产生渴觉,机体主动饮水。故C为大脑皮层。‎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中A、 B、 C依次表示的物质或结构是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下丘脑能分泌多种激素,为内分泌活动的枢纽。脑干有许多维持生命活动必要的中枢,如呼吸中枢。‎ ‎(2)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就会减少对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故尿量增加。由此可知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为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由于抗利尿激素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故多尿的原因可能是垂体不能正常释放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由于排尿增多,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增加,故会引起多饮现象。‎ ‎【点睛】本题考查水平衡的相关内容,对水盐平衡过程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9.如图所示是相邻的两个神经元。请据图回答:‎ ‎(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___。而当其受到刺激时,表现为___,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传导。兴奋在一根神经纤维中间某点受到刺激后的传导方向是___。‎ ‎(2)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作___,其结构如图中方框内所示。‎ ‎(3)神经元[A]___的末梢膨大成[B]___,它的顶端[C]叫作___。‎ ‎(4)[C]与[D]之间的 E 叫作___。[a]___能释放神经递质进入[E]作用于D___,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___,原因是___。‎ ‎【答案】 (1). 外正内负 (2). 外负内正 (3). 双向 (4). 突触 (5). 轴突 (6). 突触小体 (7). 突触前膜 (8). 突触间隙 (9). 突触小泡 (10). 突触后膜 (11). 单向的 (12). 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突触小泡,故B为突触小体、C为突触前膜、D为突触后膜、E为突出间隙。A为神经细胞长的轴突。‎ ‎【详解】(1)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内外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当其受到刺激时,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钠离子大量内流,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因而与邻近未兴奋部位间形成了局部电流,使兴奋依次传导。在一根神经纤维中间某点受到刺激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2)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作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3)由分析内容可知,A为轴突,B为突触小体,C为突触前膜。‎ ‎(4)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结构为突触间隙。A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等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次,难度不大。‎ ‎30.如下图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实验。请据图回答:‎ ‎(1)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____;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__;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__。‎ ‎(2)该实验可证明:‎ ‎①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___,作用是___。‎ ‎②向光性的产生原因是___。‎ ‎③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____,发生弯曲的部位是___。‎ ‎【答案】 (1). C (2). B (3). E (4). 尖端 (5). 促进植物生长 (6). 单侧光引起生长素背光一侧比向光的侧分布多 (7). 尖端 (8). 尖端下段 ‎【解析】‎ ‎【分析】‎ 胚芽鞘尖端可合成生长素,与是否有光无关,合成的生长素可向下运输到伸长区,促进细胞的伸长生长。胚芽鞘的尖端能感受单侧光刺激,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背光侧生长快,引起向光弯曲生长。‎ ‎【详解】(1)分析A图可知植物植物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生长素均匀分布,植物直立生长;分析B图可知尖端可以感受右侧单侧光,生长素浓度左侧高于右侧,植物向右弯曲;分析图C可知去掉了尖端,即没有生长素的产生,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分析D图可知去掉尖端后又放上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由于琼脂块不能感光,故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分布均匀,植物直立生长。分析E图可知,去掉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侧放上了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右侧生长快,故植物弯向左侧生长。综上分析,不生长也不弯曲的是C;生长且向光弯曲的是B;生长且向左弯曲的是E。‎ ‎(2)①由上述实验分析可知,生长素的产生部位是尖端,通过促进细胞伸长进而促进植物生长。‎ ‎②向光性的产生是由于单侧光引起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由于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故向光弯曲生长。‎ ‎③由AB实验可知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尖端,发生弯曲的部位是尖端下段。‎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生长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1.以下是一个探究影响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相关因素的实验:取生长正常的成年雄鼠,每隔三天,对其甲状腺做一次等量切除,同时对其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进行不间断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图中曲线 a 表示的激素是___。‎ ‎(2)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细胞产生激素的量与甲状腺的体积呈___。‎ ‎(3)通过该实验,还可以给人以启示:对于患___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4)以下是一位学生提出的验证“碘的摄入能影响甲状腺分泌水平”的实验方案:‎ ‎①取 5 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雌鼠,编号为甲组,另取 5 只生长状况相同的成年雄鼠,编号为乙组;‎ ‎②将两组动物饲养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每天给甲组饲喂一定量的碘制剂,给乙组饲喂等量的饲料;‎ ‎③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动物的活动情况,并测量其产热量。‎ 请你针对该方案中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意见:‎ ‎①___‎ ‎②___‎ ‎③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 (2). (正)相关 (3). 甲亢 (4). 甲和乙两组实验鼠的性别应该相同 (5). 应给甲组实验鼠饲喂-定量的含碘制剂的饲料,给乙组实验鼠饲喂等量的不含碘制剂的饲料 (6). 一段时间后应测定两组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下丘脑通过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TSH则可以促进甲状腺的活动,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这就是所谓的分级调节。而在正常情况下甲状腺激素要维持在一定浓度内,不能持续升高。当甲状腺激素达到一定浓度后,这个信息又会反馈给下丘脑和垂体,从而抑制两者的活动,这样系统就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这就是所谓反馈调节。‎ ‎【详解】(1)甲状腺能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对实验动物的甲状腺切除后,甲状腺激素不能再合成和分泌,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减少,由于负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故a为促甲状腺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 ‎(2)甲状腺切除,体积越来越小,导致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逐渐减少,由此可以看出甲状腺的体积与体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呈正相关的关系。‎ ‎(3)甲亢是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因此通过该实验,还可以给人的启示为:对于患甲亢的病人可以实施手术治疗。‎ ‎(4)对照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根据实验目的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食物中是否含碘”,而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实验小鼠的性别应相同;并将小鼠放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饲养。实验方案的步骤①中甲和乙两组实验鼠的性别应该相同;步骤②中应给甲组实验鼠饲喂-定量的含碘制剂的饲料,给乙组实验鼠饲喂等量的不含碘制剂的饲料;步骤③中一段时间后应测定两组动物的甲状腺激素含量。‎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以及相关实验的设计等知识,考生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对图形进行分析,确定激素的种类;掌握必须的实验设计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