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青岛市平度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二)历史试题
2020年历史学科高考模拟题(二)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注意事项: 第I卷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国广建皇室宗庙。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这一变化反映出 A. 佛教东传日渐兴盛 B. 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 皇帝制度逐步稳固 D. 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答案】C 【解析】 庙制的简化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这一变化反映出皇帝制度逐步稳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佛教的兴盛并非材料的主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宗法观念并未日益淡化,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唐朝时已出现白瓷,邢窑白瓷名满天下。据文献记载:古代烧制白瓷,必先用磁石在釉水中搅动,吸走铁屑,这样烧制出的白瓷才不会有黑斑,这种方法开创了现代磁法选矿的先河。这表明 A. 中国古代科技推动手工业发展 B. 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形成 C. 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享誉世界 D. 中国古代科技应用十分广泛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材料中提到唐代白瓷烧制过程中的某项具体方法,即利用磁石的吸附功能,去除白瓷的黑斑,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南方的青瓷,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在世界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白瓷的烧制过程,不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的广泛应用,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超手工业的发展 3.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 A. 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 B. 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 C. 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 D. 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 【答案】D 【解析】 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也就说明了材料意在强调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物评价标准是很多的,并不是逐渐统一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不符合题意,排除;诗人地位也不是由评论家决定的,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4.下列图片所示为《西游记》中有关孙悟空的三个故事。由此可以推知《西游记》塑造的“孙悟空”形象蕴含了 A. 社会众生平等的精神 B. 反抗封建专制的精神 C. 佛教因果报应的精神 D. 主宰自己命运的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漂洋过海,拜师学艺”、“大闹龙宫”、“强勾生死簿”可知孙悟空不甘命运的安排,主宰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众生平等的精神;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孙悟空要求主宰自己命运的抗争精神,并未体现反抗封建专制;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因果报应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5.明末清初张履详的《补农书》中记载了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按低标准计,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余五十石,扣除田粮等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该方案重在强调 A.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 B. 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 C. 精耕细作技术的应用 D. 家庭经营的自给自足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桑田三亩一家衣食,其余麦豆竹果鱼之收,……扣除田粮等扰,至少每年可积余三十石。”可知该方案重在强调可以通过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来提高收益。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一个他设计的薄产十亩的经营方案”的材料信息,排除;精耕细作指的是农户增加各种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积十余年,除“养生送死”、读书外,还可买田数亩。”的材料信息,排除。 6.下表反映的是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情况,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判断,下列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战争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960万两 约4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600万两 约4000万两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 清政府减少了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 D. 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按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计算,而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和军费支出就是其三年的财政收入,这说明清政府财政存在透支,D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A违背史实;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B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赔款和军费支出,没有涉及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C错误。 7.下表为近代中国棉质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据此可知,中国 年份 1875年 1905年 1919年 1931年 比重 78.1% 78.7% 65.53% 61.6% A. 传统棉纺织业仍然具有生命力 B. 近代民族工业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C. 农村自然经济丧失了统治地位 D. 实行了保护本国传统手工业的政策 【答案】A 【解析】 据材料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5年到1931年,中国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统计基本稳定,变化不大,这说明传统棉纺织业仍有一定的生命力,故选A;B、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与材料材料信息不符,故C错误。故选 A。 点睛:数据类选择题的解题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数据,据此得出数据变化规律。通过材料中土布在国内棉布市场上的比重依然较大这一信息,可得出中国自然经济在近代仍然占据主导 作用。 8.1890年,马建忠提出“富民说”,强调“精求中国固有之货,令其畅销”“仿造外洋之货,敌其销路”,开采矿山,以保证财富常聚而不散。作者意在 A. 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B. 呼吁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支持民众反帝爱国运动 D. 兴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只是马建忠的经济思想,没有涉及民族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对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态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反帝爱国运动,排除C;材料中的“富民说”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兴办实业,同列强进行商业竞争,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 9.下图载于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这说明当时 A. 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 B. 革命派思想宣传方式需调整 C. 政权变更对民众观念影响 D. 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1908年《戊申全年画报》”反映了有人敲响自由之钟,也有人不愿听到自由之声,这说明了新旧势力对自由的不同态度,故A正确;敲响自由之钟不一定是革命派的思想宣传方式,故B错误;1908年中国政权没有发生变更,故C错误;1911年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D错误。 10.下面框内所叙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 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 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 【答案】B 【解析】 由“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评论是对五四运动的评论;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后;B项正确,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项对应的是国民革命运动;D项对应的是九一八事变。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要首先正确解读“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本题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 11.20世纪50年代,国家一方面通过农业互助合作,解决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户生产资料不足、劳力、资金短缺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又实施“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以上做法 A. 改变了农业落后面貌 B. 促进了工农业平衡发展 C. 适应了当时国家战略需求 D. 打破了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50年代”,国家帮助农户解决生产困难,促进农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出口部分农产品换回“发展重工业所需的生产资料”,最终结果是解决了国家工业化需要的生产资料问题,故C正确;材料没有交代“农业落后”尤其是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得以“改变”;没有说明“工农业平衡发展”的数据;也没有相关“西方对中国经济封锁”得到解决的信息,所以A、B、D项都是错误的。 【点睛】本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探索时“实事求是”的精神。 12.雅典民主制下绝大多数官职通过抽签产生,当选者会被严格审查,接受全体公民监督,如不称职,随时可被罢免或起诉。若被判有罪,轻者罚款,重者处死。所以在雅典历史上,尽管官员众多,且多由抽签选出,也没有多少贪官污吏和过于无能之辈。这一现象说明雅典 A. 陪审法庭为最高权力机关 B. 精英阶层的统治保证廉洁 C. 民主监督的机制比较完善 D. 公民大会决定官员的任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希腊政治制度特点和影响来分析。从材料能够看出古希腊对权力有各种制约机制,民主监督的机制比较完善,正确答案为C。陪审法庭不是古希腊最高权力机关。A错误。材料看不出古代雅典精英阶层统治保证了廉洁。B错误。材料不是强调公民大会对官员任免的决定权,D错误。 13.英国海外贸易经营权历来是国王颁发特许状授予各大公司,但1690年得到“议会特许状”的哈德逊湾公司宣布:“不管以前无执照商人如何看待我公司的特权,现在这些特权已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律了。”这说明英国 A. 大力提倡自由贸易 B. 法律体系逐渐完善 C. 国王已经统而不治 D. 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议会获得立法权,从而“议会特许状”“成为我们国家法律”,因此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英国权力结构发生变动。 故答案为D项。特许经营不属于自由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法律体系的变化,排除B项;1690年的英国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尚未发展到“统而不治”,排除C项。 【点睛】英国议会权力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权利法案》明确规定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议会下院议员自由选举产生,议员在议会中享有演说、辩论或讨论国家大事的自由;凡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或停止法律的实施;等等。《权利法案》的颁布,说明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君主权力由法律赋予,受到法律严格制约;同时表明,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得以确立。 14.下图是1928~1986年苏联工农业结构关系变化图。据此可以推知苏联 A. 农业生产长期落后 B. 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受限 C. 重工业贡献比重大 D. 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停滞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从1928年到1986年,苏联的重工业发展所占比例大,而轻工业、农业发展相对缓慢或停滞不前,故可知苏联经济难以实现协调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B项正确。根据图示可知1928年苏联的农业发展比工业好,A项错误。材料反映苏联工农业结构比例不协调最终影响经济持续发展,而不是重工业贡献比重大,C项错误。从1928到1986年苏联经济发展有所增长,而不是逐渐趋于停滞,D项错误。 15.下面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 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性作用 B. 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C.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D. 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所占百分比较大,发到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变化不大,说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着二战后的世界贸易,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武断,贸易往来是影响国家关系的因素之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而是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整体上在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而是强调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故C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5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5个小题,共55分。 2.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与“附益”(中央朝臣外附诸侯),均为重罪。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在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东汉时许慎、马融、郑玄等人各立门户,歧见增多,以至于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汉代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法制特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答案】 (1)特点:宽法缓刑(或“逐渐废除某些酷刑”、“逐渐废除某些肉刑”);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如答“儒家思想的影响日益加深”之类亦可酌情给分)。 (2)背景:汉代鉴于秦亡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奉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汉初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平帝时规定,对‘从坐’妇女免于拘捕和监禁,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重罪,均可免刑或减刑”等信息可知,汉初宽法缓刑;由“刑法中增加了一些新罪名,如‘阿党’与‘附益’,均为重罪”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法制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从“司法判决中,盛行以《春秋》的精神作为解释法律和作出判断的基本原则”可知,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根据材料中“许多经学大师纷纷以经解律……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可知,汉代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 (2)背景:根据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刻面、割鼻、斩左右趾等刑罚”,“景帝时规定八十岁以上、八岁以下和孕妇等人应被审讯关押的,都不得加械具”,“武帝时还制订了《酎金律》《左官律》,来制裁诸侯在祭祀宗庙时贡金不合标准、舍弃朝廷而奉事诸侯等行为”,“朝廷出面规定了郑玄注经解律的正统地位”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法制建设的社会背景主要有,汉初,借鉴秦亡于暴政的教训、缓和社会矛盾需要、奉行“无为而治”政策等;诸侯势力发展,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所以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1757年,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由粤海关负责广州的对外贸易和征收进出口关税。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但实际上正额税率极低,粤海关在征税过程中,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因此,新税则所议定的进出口税率比原来的正额税率有所提高,但比原实征税率则大幅度下降。 ——摘编自蔡晓龙《对近代第一个海关税则的一点新认识》 材料二 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明确规定“海关税则,必须保护国家生产,必须保护国内生产品与外国商品的竞争,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的特点及其实施的意义。 【答案】(1)差异:乾隆年间: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自主定税;正额税率低,杂项征收比例高。道光年间:被迫五口通商,协定税率(参照原正额税率议定进出口税率),废除杂项征额。 原因:乾隆年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与天朝上国(重利轻义)观念,吏治腐败。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 (2)特点: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保护民族产业),服务于国家工业化。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解析】 【详解】 (1)差异:根据材料一中“清政府……关税正额定得比较低”,“乾隆帝将西洋各国与中国的贸易仅限定于广州一口”,“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对比“《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以粤海关原有的正额税率为参照基础”,“新税则把此类征项一律摒弃”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外贸易口岸、关税制定权力、正税高低、有无杂项征收等方面,分析清政府在乾隆年间与道光年间关税政策的差异。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以地课和盐铁等专卖收入为主,并不计算海关征收的‘区区税银’,仅把开海贸易作为天朝‘怀柔远人’的一种恩赐”,“除了正额税收,尚有行用、规礼、羡耗等杂项征额,且征收比例较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年间关税政策主要受到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天朝上国观念和吏治腐败等因素影响;根据材料一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方在香港公布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规定中英双方议定税率时”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光年间中国关税政策主要受到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和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等因素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其算术平均关税水平为52.9%”,“海关税则……必须以保护国家工业化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晚清关税政策相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具有关税自主、关税税率高和服务于国家工业化等特点。意义:“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关于关税政策和海关工作的决定》”,“1951年5月,政务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由近及远分析,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关税政策实施的意义有,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条件,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同时奠定了新中国关税税则的基础。 18.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料。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中国精英人士认可“公理”、“公例”,即各民族、各国家的历史演变体现了某种或某些共同的规律。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却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在此基础上,李大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 ——庁柏林《从古代传统的变易史观到近代历史进化论》 材料二 “世界历史”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核心范畴,由于出发点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不同,观点也不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二十世纪初,从1900年起,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另一种认为,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两种见解都是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论析历史分期。 ——摘编自齐涛《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精英历史观的变化,简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用唯物史观论证材料二中的第一个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变化: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 原因: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实践的失败;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马克思主义传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论证: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产业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了垄断组织,并渗入社会各个方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基本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或最终形成);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矛盾尖锐,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一战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也客观上进一步传播西方先进思想和生产方式,利于近代化进程。 总之,这一观点是依据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对整个社会生活起决定性作用的规律来阐释的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认为从‘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是人类社会进化的普遍规律”,孙中山指出“以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为立国之主脑,至谓有强权而无公理”,李大钊指出“马克思则以‘物质生产力’为最高动因,全社会的表象都要依附于最高动因的变化,及经济构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述近代中国精英的历史观,经历了由历史循环论到肯定进化论,再到宣传唯物史观的变化历程。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阶级关系、革命实践和思想发展的基本国情入手分析,并指出十月革命影响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其特有的历史观发展演变进程。 (2)论证:首先按照要求找到材料二里的第一个观点,即20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在明确这一观点的基础之上,利用唯物史观展开论证,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在论证时,注意从所学知识中,选取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中最主要的规律,即生产力是社会进步和发明发展的基础,从进入20世纪(即1900年)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及其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产生的影响,这些变化体现出的现代特征等层次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指出这一观点符合唯物史观与生产力标准;论证过程中,注意按照题目要求,明确观点为开端,史论结合为方法,逻辑严密,表达通畅,书写规范,字数在280字左右。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维多利亚,英国女王,1837年登基,1901年去世,在位60余年。后人把她在位的时期称为维多利亚时代。以下是这一时期发生的部分大事: 公元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公元1840~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第二阶段;公元1846年英国议会废除谷物法,两年后废除航海条例;公元1851年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公元1852年H.斯宾塞的论文《进化的假说》发表,首次提出社会进化论思想;公元1854年伦敦霍乱大流行,后被证明霍乱与水源卫生有关;公元1857年英国爆发经济危机,形成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公元1859年英国C.R.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充分论证了生物进化论;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公元1862年英国伦敦建成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公元1868年英国在伦敦最先设置交通信号灯;公元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进行世界首次环球海洋考察,为近代海洋科学的开端;公元1890年英国马歇尔发表《经济学原理》,建立起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公元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逝世。 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合适角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述充分) 【答案】示例:论题: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发展的全盛时期. 论述:经济: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政治:宪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对外政策:英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客观上给亚非拉国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因此,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政府通过推进工业化,采取相关内外政策,使英国进入全盛时期。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所涉及的时间,维多利亚时代处于1840年-1901年期间,根据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一枝独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可得出这一时间的英国正处于日不落帝国的全盛时期的论题,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句1840年和“首届世界博览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可得出在经济上,工业革命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英国率先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宪章运动可得出在政治上,宪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关键词鸦片战争和“侵入中国北京,劫掠、焚毁圆明园”可得出在外交上英国积极推行殖民扩张,使亚非拉国家成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客观上给亚非拉国家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促进了世界近代化进程。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提取信息和解读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本题列举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事年表,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自拟论题加以论证,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提取有效信息是考生论述的基础。本题没有限定具体的论题,考生可以在开放的空间自主选择论题进行论述,在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其它观点进行论述时,必须紧扣论题,史论结合清楚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论述时,应调动已学知识并广泛联系课外知识,选取真实可信的材料充分论述,同时考生的书面表达应语句通顺,清楚明确。 20.(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朝政府深切关心丝路路政建设。近年来吐鲁番出土文书,对此多有揭示,唐政府在丝路沿线设置驿馆,配置驿马、驿丁,以供往来官员食宿之需要。丝路沿线,唐朝政府设军置守,从戍、烽、铺到守捉、军、镇,组织严密。为纠察奸宄,唐朝政府对“丝路”上来去行人颁给“过所”。行人通过关戍、守捉,必须勘验过所,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既表现了唐朝政府对人民的严密控制,也说明在丝绸之路上只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据出土文书,唐代在西州设有“长行坊”。这是一种官办运输机构,运输工具有牛车、长运马、长运驴等,又称“长行转运史”。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伊州、高昌、安西等处,都是当年重要的屯田基地。反映屯田状况的吐鲁番出土文书数量颇多,很明显,没有屯田作后盾维持丝路行政管理机构,确保沿线驻军、驿馆开支,满足使节、商旅需求等,都是很困难的。 ——摘编自王炳华《大唐丝路国之重器》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的意义。 【答案】(1)特点: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推动了唐朝的盛世与繁荣;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借鉴。(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特点:根据“这是汉代以来就实行并取得效果的一项制度”得出充分吸纳前代路政建设经验;根据“唐朝政府设军置守”得出政治管理与军事镇守相结合;根据“要有‘过所’在身,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注重丝路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为供应丝路沿线所需给养,自汉代以来,一项成功的政策就是实行屯田。唐代屯田同样取得巨大效果”得出加强丝路沿线经济建设,为丝路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2)意义:根据“即使迢迢千万里,也可以通行无阻”得出促进了中国内地与边疆的交通联系;根据“实行屯田”得出加速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据所学,唐代“丝绸之路”路政建设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唐朝的繁荣,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对今天“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