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讲义: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届高考政治(必修4)一轮复习讲义:第11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课前自我把脉 ‎1.社会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2015·广东高考·33①]‎ ‎2.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5·江苏高考·28B]‎ ‎3.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2015·海南高考·19③]‎ ‎4.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015·上海高考·‎26A]‎ ‎5.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2014·广东高考·‎33C]‎ ‎6.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2013·江苏高考·32②]‎ ‎[提示]‎ ‎1.社会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3.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4.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5.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6.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考点一 社会发展的规律 知识精讲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和内容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含义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内容 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识拓展 第一,对比把握两对概念: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 类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物质与意识 区 别 研究 对象 人类社会 整个世界 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用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依据 对二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联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体现 第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和表现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它是指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能动性、自身独特的规律性和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先于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的关系。‎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④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图示:‎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①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①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特别提醒 对两种社会基本矛盾的辨别 如何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 ‎②社会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特别提醒 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有三个: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 ‎②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第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①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②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二是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或实体性上层建筑。‎ ‎③‎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应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关系 ‎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图示:‎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途径 ‎①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性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对抗性矛盾。‎ 解决方式: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性质:非对抗性的矛盾。‎ 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③关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 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和改变。‎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作用: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特别提醒 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之间的内在关系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错误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提醒 ‎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③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④错误;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①正确;但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②正确。故选A。‎ 易错点二:对改革认识有误 提醒 ‎ ‎(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发展。‎ ‎(2)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是: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必须把农村改革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实施。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①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②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 ③‎ 改革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④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而非对上层建筑的调整,选①,排除②。③错误,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固本随练 ‎1.[2016·常州模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为“土豪”添加新的释义:“旧时地方上的豪强,即农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这一释义体现了(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答案 A 解析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修正某些词语的释义,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符合题意;B、C表述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D说法错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2015·广东中山期末]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虽不足以让人们跳出快生活的桎梏去实现“慢生活”,但“慢生活”的理念可以并也应贯彻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回归自然、轻松和谐,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表明(  )‎ 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B.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C.社会意识有利于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D.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答案 A 解析 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发展,C项表述不正确。将“慢生活”的理念贯彻到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说明A项。B、D两项与题干无关。‎ ‎3.[2016·吉林模拟]为了推动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教育部进行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2015年4月13日,教育部公示了全国19个示范区的名单,“县管校聘”这种模式先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此项改革的实施(  )‎ ‎①旨在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④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旨在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②符合题意,①与题意不符。“‘县管校聘’这种模式先在示范区试行,2020年在全国落实推广”‎ ‎,就是从矛盾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再以矛盾的普遍性为指导研究解决矛盾的特殊性,因此,此项改革的实施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④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 ‎4.[2015·浙江温州二模]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许多国家都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翻开那过往的历史册页,能够使人们更好认识今天的现实,因为(  )‎ ‎①现实与历史存在着必然联系 ②历史与现实的主体都是人民群众 ③现实就是历史的重复和再现 ④历史蕴含着现实社会的一般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舍去③。之所以翻开历史册页,能够更好地认识今天的现实,是因为现实与历史存在必然的联系,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故选B项。②与题干构不成因果关系。‎ ‎5.[2016·郑州模拟]中国5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一场革命,因为它(  )‎ ‎①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②能够不断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进步 ‎③从根本上变革原有制度,使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④遵循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②③ ‎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而不是改革,①不符合题意;③“从根本上变革”的表述错误;②④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课标全国卷Ⅰ·16‎ ‎2015·海南卷·19‎ ‎2015·浙江卷·40(2)‎ ‎2014·福建卷·35‎ ‎……‎ 本考点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高考中经常结合时事热点考查相关知识点 ‎ ‎ 命题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例1  [2014·海南高考]“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烦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鲁迅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人们的社会意识反映人们的社会存在状况 ②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差异根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 ③人们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存在的发展方向 ④人们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穷人不会有富人的烦恼,富人也不会体会穷人的辛酸,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也就是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差异源于其社会存在状况的差异,①②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预见性和相对独立性,③④排除。‎ 例2  [2014·重庆高考]马云说,为赚钱顺便做好事,还是为做好事同时赚钱,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态;以商业的心态去做事已经不行,必须以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段才能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公益的心态获得的回报越多,个人的价值就越大 ‎②“心态”影响商业活动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③不同的“心态”决定着商业活动中的思维方式和成败 ‎④符合社会规律的意识能转化为服务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心态”,从唯物论角度看属于意识的范畴,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则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材料中的“心态”对赚钱和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从唯物论角度看体现了正确意识对物质的促进作用;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②④符合题意。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就越大,不能以获得回报的多少来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①错误;③夸大了作为意识的“心态”的作用,排除。故选D。‎ 例3  [2015·浙江高考]祠堂是崇宗祀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W村要把祠堂文化转化为礼堂文化。‎ 答案 W村的祠堂文化必须加以转化,因为它有局限性,尤其是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是一种落后的社会意识,影响村民团结,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礼堂文化既继承祠堂文化的积极因素,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有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解析 回答时首先要紧扣设问中“为什么”这一指向,把握材料中祠堂文化和礼堂文化的相关信息,尤其是祠堂文化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祠堂文化作用的两面性、礼堂文化的积极作用等关键信息,然后梳理教材中社会意识的相关知识,不难得出可调用不同性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不同作用这一知识点,同时要注意从必要性和意义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 命题点2 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例4  [2015·课标全国卷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③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④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对上层建筑的完善,是由经济基础的发展决定的,故①正确;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解决基本矛盾来实现的,完善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②正确;③错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对基本矛盾的认识就走向了自觉;④不符合实际,上层建筑不仅仅包括法制,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提出到落实需要一个过程。‎ 例5  [2014·福建高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下列选项能正确反映社会基本矛盾运行规律的是(  )‎ ‎①充分发挥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的重要作用 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③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A.③→②→④ B.②→①→③‎ C.④→③→① D.①→④→②‎ 答案 A 解析 在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中,按顺序应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材料中体现生产力的是“科学技术”;体现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是“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上层建筑的是“党的领导”。符合题目要求的是A项。‎ 例6  [2014·大纲全国卷]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  )‎ ‎①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 ②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 ③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 ④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A.①② B.①④ ‎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改革的理解,可以采用排除法。我们党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②观点中“完成了”的说法错误;科学理论属于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制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观点错误。排除②③,应选B项。‎ 随堂高考 ‎1.[2015·海南高考]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述理解正确的是(  )‎ ‎①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②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 ③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④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①② B.①③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③表述错误排除;④表述错误排除,错在“决定于”;根据题意“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说明了劳动的重要性,①符合题意入选;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符合题意入选。故答案选A。‎ ‎2.[2014·四川高考]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触动了不少人的心弦,引发了人们多方面的思索:自我、亲人、友情、健康、蓝天、梦想……都去哪儿了?这些追问,在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迷茫心境的同时,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这表明(  )‎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特征 ②追求真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④社会心理源自人们的生活反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联系的特征和社会意识的决定因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人们对于多方面的思索和追问,凸显当今社会环境下一些人的迷茫心境,还萌动着人们寻求改变的心态和信念,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同时表明社会意识(思索、追问)源于社会存在(当今社会环境),其产生有其物质原因,故①③正确,选B项。②表述错误,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④表述错误,社会心理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源于社会存在。‎ ‎3.[2014·江苏高考]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为背景,考查创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未涉及社会制度的发展、思维方式的变革,A、C两项不选;题干材料主要强调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而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项不选,D项正确。‎ ‎4.[2015·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运用社会意识作用的原理,说明为什么要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 答案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我国倡导的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理念符合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凝聚共识,推动区域互联互通,促进合作、共同发展。‎ ‎5.[2015·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经济下行与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是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2010年至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是:10.3%、9.2%、7.8%、7.7%和7.4%;《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9.2亿,之后几年每年新增劳动力数量将维持在1600万人左右的水平。‎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要稳住速度,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确保居民就业”。‎ 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关于社会历史的知识,说明“稳增长、保就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答案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稳增长、保就业”的政策是对经济下行和就业压力大的反映,并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循这两个规律,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就业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社会历史观的知识。回答时首先要明确社会历史的知识包括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等,然后结合材料信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角度说明国家出台“稳增长、促就业”政策的依据。‎ 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主体 知识精讲 ‎1.人民群众的概念 ‎(1)内涵: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2)外延: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特别提醒 ①人民群众与劳动群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群众属于人民群众,但人民群众不只包含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个历史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具体内涵不同。在我国现阶段,主要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要的稳定的部分。它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③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进步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表现为:‎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广大劳动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 知识拓展 正确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关系 ‎(1)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与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了历史的创造,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和大小是不同的。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着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只有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群众,才能有所作为。夸大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把历史看作是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创造的,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 观点 地位 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基本 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 路线 地位 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基本 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特别提醒 (1)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 ‎①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②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③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 ‎(2)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政治、哲学依据 ‎①政治依据: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的。‎ ‎②哲学依据 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的具体运用。‎ b.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根本区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承认杰出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但是这种推动作用不能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伟大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意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类历史是由伟大历史人物创造的 续表 区别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人类社会有没有自身的规律 社会历史领域有着固有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人类社会是没有规律、不可捉摸的,社会历史仅仅是个人意志支配的偶然事件的堆积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错误认为人民群众不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提醒 ‎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表现为三点:‎ ‎(1)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2)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3)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50多年前,浙江枫桥创造了“‎ 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现在,“枫桥经验”对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仍有重大意义。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的哲学依据是 (  )‎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社会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④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价值判断 A.①② B.①③ ‎ ‎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枫桥经验”是50多年前浙江枫桥创造的,其做法对于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①正确;“枫桥经验”的发动和依靠群众解决问题,说明了群众的地位,③正确;②表述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不意味着社会精神财富都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价值选择,④错误。‎ 易错点二:夸大人民群众的作用 提醒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不能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  ‎2015年4月28日,我国以最高规格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习近平指出,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是因为(  )‎ ‎①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④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就是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①④符合题意。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强调的是生产活动的重要性,而非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排除②;③说法错误,排除。‎ 固本随练 ‎1.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强调“人民必胜”,体现了(  )‎ ‎①人民群众推动了物质生产的发展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③人民群众的活动都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 B.③④ ‎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必胜”,体现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的主体,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②④可选。①‎ 侧重强调物质生产的发展,没有切中要点。③过于绝对化。‎ ‎2.[2016·德州模拟]随着简政放权的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正在掀起。这说明(  )‎ ‎①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②上层建筑为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弘扬 ④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方式 A.②③ B.①② ‎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简政放权改革,是完善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故不选①。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重要方式,排除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正在掀起说明了A项。‎ ‎3.[2016·济南期末]“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的这一开卷语是在强调(  )‎ A.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B.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C.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 D.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 答案 B 解析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节目开卷语强调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故选B项。A、C、D三项与开首语的主旨不符。‎ ‎4.[2016·湛江模拟]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看,这强调文艺工作者要(  )‎ A.善于抓重点、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C.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 C 解析 题干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思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应如何做。A属于辩证法,B属于认识论,D属于唯物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C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 ‎5.[2015·江西南昌二模]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深化改革时说:“汉代王符说:‘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就是说,大鹏冲天飞翔,不是靠一根羽毛的轻盈;骏马急速奔跑,不是靠一只脚的力量。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3亿人民的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这一论述启示我们(  )‎ ‎①必须整体谋划和统筹推进改革事业 ②要把人民当前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③从人民的意愿出发及时调整改革的节奏和重点 ④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在深化改革的征程上,要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整体谋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故选B项。改革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排除②。改革不能从意愿出发,排除③。‎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上海卷·6‎ ‎2015·课标全国卷Ⅱ·19‎ ‎2015·江苏卷·34(1)‎ ‎2014·山东卷·41(2)‎ ‎2014·海南卷·24(3)‎ ‎……‎ 本考点选择题与非选择题题型都有,主要以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为主 ‎ ‎ 命题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例1  [2015·上海高考]邓小平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决不是一个人脑筋就可以钻出什么新东西来。因为(  )‎ A.人民群众的意愿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B.人民群众是社会改革的参与者 C.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的归宿点 D.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答案 D 解析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故D适合题意;A、B、C不构成本题的原因,排除。‎ 例2  [2014·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需要人民共同参与。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说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 ‎ 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历史的主体等知识。解答本题,要分别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原理)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说明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命题点2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例3  [2015·江苏高考]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了如下工作:‎ ‎◇组织有关部门,调查了本地的民生状况,获取了相关数据。‎ ‎◇召开改善民生专题协商会,邀请有关专家、民主党派人士和各界群众代表参加,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出台了促进创新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等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 ‎◇在政务网上开辟专栏,接受群众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价和意见反馈。‎ 请简要分析该市政府工作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 答案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解析 本题是依据类试题,应侧重从原因的角度作答,答题时先依据设问知识限定梳理教材相关知识,然后依据材料信息确定答题要点即可。具体来说,该市政府“调查了本地的民生状况”“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出台……的政策措施”的做法体现了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等。然后理论结合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随堂高考 ‎1.[2015·课标全国卷Ⅱ]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①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②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③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④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的有关知识。文艺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又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①④观点正确,故B项应选。②中的“取决于”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③观点与题意不符。‎ ‎2.[2013·课标全国卷Ⅱ]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①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②‎ 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④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①③ B.①④ ‎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党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解决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四句话,即经济上合理公平、政治上民主公正、文化上文明高尚、管理上规范有序,因此①观点错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开展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而是更好地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④观点错误。‎ ‎3.[2013·江苏高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④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错误;“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表述欠妥,排除③;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民族精神的作用,①④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B项。‎ ‎4.[2014·山东高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解析 需要依据材料中“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利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从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背景、目的等角度分析材料,其背景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目的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注意理论与材料的结合,分析要得当。‎ ‎5.[2015·安徽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实现经济稳中有进,要求政府弱化GDP考核机制,弱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盲目投资的冲动,着力解决收入、就业、社保、治安、环保等民生问题;要求政府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激发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要求政府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建设法治政府。‎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对政府要求的理论依据,并从“正确认识社会”角度对材料进行哲学思考。‎ 答案 理论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履行管理与服务职能,应建设服务型政府,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政府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应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应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哲学思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稳中有进的新要求,必须转变发展观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政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保障经济平稳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 解析 要根据“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纳入法治轨道”等信息,从政府职能、责任、依法行政等方面阐释理论依据。依据“弱化GDP考核机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行政体制改革”等信息,调动和运用认识社会的主干知识,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等方面分析。‎ ‎[学法指导·悟一悟]‎ ‎|怎样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行课标版教材,《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原理: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③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力,包括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⑤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和价值判断、价值选择;⑥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考题示范]‎ ‎[2013·安徽高考]“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 聚焦“民富”‎ 十八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结合上述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居民收入倍增目标确定的理论依据。‎ 答案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倍增目标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倍增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生产力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倍增目标的确定符合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要求。‎ 解析 本题以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为载体,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知识。本题属于依据类试题,答题时首先必须明确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哪些知识要点,其次根据材料信息组合答案。具体可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等角度组织答案。‎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试题往往结合党和政府关注民生、尊重民意等材料设置,复习时应注意以下设问角度:‎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关注民生、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二|必背答题术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2)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