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解析版】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政治试题
1. 产能利用率(实际产能/设计产能×100%)在75%以下即可称之为产能过剩,假设2015年甲省某企业粗钢设计产能约200万吨,粗钢价格为2200元/吨,产能利用率为70%。2016年该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并推动行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16年该企业创造的价值总量为 A. 50.4亿元 B. 30.8亿元 C. 33.6亿元 D. 35.3亿元 【答案】C 点睛:除了上题中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流通速度的公式外,要注意: 纸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率、商品价格的计算(计算题是学生的难点又是考试的重点)。 (1)通货膨胀率=(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2)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现在商品的价格=商品原价格×(1+x%),x%为通货膨胀率。 纸币发行量与纸币贬值率、商品价格的计算。 (1)纸币贬值幅度=(纸币的发行量-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纸币发行量。 (2)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本身的价值成反比。 现在商品价格=原来商品的价格/ (1-x%),x%为货币贬值的幅度。 2. 为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进程,我国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采取财政贴息、加速折旧等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升级。这表明 A. 加快技术创新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B. 财政政策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C. 国家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D. 货币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手段 【答案】B 点睛: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稳健的财政政策 区别 原因 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 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 经济平稳运行,没有明显的通胀和通缩迹象 对策 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联系 采取哪种财政政策,都必须依据客观的经济运行状况 3. 2016年1月,我国东北地区持续出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沈阳更是近乎雾霾锁城。局部地区,PM2.5浓度突破1000微克/立方米,历史罕见。解决这一难题 ①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 ②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排放超标的企业的处罚力度 ③居民要坚持绿色消费原则,购买防霾产品以降低雾霾的影响 ④要弥补市场自发性的弊端,引导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宏观调控。材料中强调了解决空气污染问题,这需要企业承担责任,但是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是政府的责任,①不选;②④正确,治理污染,需要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运用行政手段加大对排放超标的企业的处罚力度,引导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③不选, 因为购买防雾霾的产品不是解决的方法。本题选D。 点睛:本考点历年来都是高考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宏观调控这一知识点的考查上。既出选择题,也出主观题。复习备考应重点掌握教材中有关宏观调控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高考中对国家宏观调控知识的考查会集中在地位、必要性和手段上,其中有三点需要注意: (1)宏观调控也要遵循价值规律,它是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的。 (2)宏观调控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更有效、更强有力。 (3)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 4. 所谓“挤进效应”是指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能够诱导民间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从而带动产出总量或就业总量增加的效应。2016年财政工作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下列能够产生“挤进效应”的举措有 ①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生产规模扩大→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②上调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增加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④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消费扩大→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5. 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95年的风雨走到今天,靠的就是“人心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有看齐意识,自觉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强化看齐意识旨在 ①增强法制观念,健全反腐检查和专项督查制度 ②强化执政意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行政水平 ③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性教育和党的队伍建设 ④严肃党纪党规,维护中央权威和对党绝对忠诚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点睛:如何对文字类材料进行解读 高考政治试题所提供的文字背景材料都是经过仔细筛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认真的研读,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取出关键词句。不同的文字材料呈现特点和提取技巧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对文字类材料信息的提取与解读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主体与关键词的结合,明确文字材料中涉及的行为主体是哪个或者哪些,根据关键语句判断文字材料强调的是哪一问题或哪些问题,即信息指向;二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既要对文字材料进行分层梳理,明确每一层的指向性,又要对分层的信息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各层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文字材料的主要指向性。 6. 某地积极推行乡镇政府实施工程人大代表票决制。工程项目建议由代表提出、工程立项由代表票决、实施过程由代表监督、建设结果由代表评估,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该做法 ①增强了决策程序和结果的透明度 ②完善了人大监督政府的法律制度 ③丰富了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渠道 ④拓展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途径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工程项目建议由代表提出、工程立项由代表票决、实施过程由代表监督、建设结果由代表评估”的做法增强了决策程序和结果的透明度,“人大代表票决制” 拓展了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途径,①④正确;②强调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材料无关;③强调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材料主要强调人大代表依法履职。本题选D。 7. 2016年3月,S省部分政协委员去珠三角地区调研时发现,该省籍60%的农民工有返乡创业意愿。但由于一些配套政策没跟上,以及沟通衔接方面没有做到位,导致不少农民工对于返乡更多是停留在“有过这个念头”上。为此,这些政协委员可以 ①向政府报送调研报告,反映所掌握的情况 ②向政府提交提案,就相关问题建言献策 ③行使审议和表决权,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 ④进行民主监督,对相关政府部门予以质询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点睛: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 性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协则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职能不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人民政协则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产生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人民政协通过民主协商推荐产生 二者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性和真实性的体现。 8. 在人的细胞中,一般的代谢活动和环境因素(如紫外线)都能造成DNA损伤,导致每个细胞每天多达 五十万处的分子损害,这些损害给DNA分子造成结构上的破坏,由此可大大地改变细胞阅读信息和基因编码的方式。因此,DNA修复必须正常运行,从而使基因组免受损伤和突变。材料进一步佐证了 ①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离不开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③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是由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④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9. “获得感”作为政治理论体系中一个带着新鲜生活气息的词汇,被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屡屡提及。之所以强调民众的“获得感”,是因为 ①要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②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改革成败的最高价值标准 ③民众获得感的增强是经济社会建设的根本动力 ④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工作方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10. 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历史文化保护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三大支柱。有专家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值不值,不能只看村子美不美,还要看人气旺不旺、产业兴不兴。考察“美丽乡村”看“颜值”更看“气质”的观点表明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部分会对全局产生决定作用 D. 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材料中强调了“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值不值,不能只看村子美不美,还要看人气旺不旺、产业兴不兴”,这体现了坚持两点论的观点,考察“美丽乡村”看“颜值”更看“气质”则坚持了重点论,选B;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11.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中包含的主要哲理是 ①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对立面转化 ③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之间的关系 ④人与自然界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矛盾双方相互依存、联系是有条件的。 12. 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平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 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④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点睛: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3. 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政策支柱。其中“微观政策要活”提到: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要做好为企业服务工作;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发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 材料二 2015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中说到,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亚太在这方面要走在世界前面,努力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要提高亚太经济体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共建共享协调、开放、包容的全球价值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可采取的政策措施。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共建共享协调、开放、包容的全球价值链”的合理性。 【答案】(1)①重视发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主体的作用,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②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并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③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要素有序流动。 (2)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共建共享全球价值链是亚太经济体的共同追求。②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深入发展,需要共建共享协调、包容、开放的全球价值链。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创新发展、共建共享有利于提高亚太经济体在全球经济链中的地位。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共建共享全球价值链遵循了联合国宪章精神,顺应了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⑤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共建共享全球价值链符合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2)本题考查国家社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分析“共建共享协调、开放、包容的全球价值链”的合理性。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建立协调、开放、包容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即从其原因加以分析。考生可以从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世界多极化发展、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当今世界的主题、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等方面加以分析即可。 点睛:有关“原因类”设问的一般解法 解此类题一般是要理论结合现实来回答。具体地说,我们不仅要解释某种现象或某种结果产生的原因,有的还要从影响意义来说明,对负面的消极的要说危害,对正面的积极的要说意义。最后还要说明不这样做的后果,需要说明的是,阐述的原因要根据材料又不能拘泥于材料。对于原因类设问的解答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14. 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大国工匠》,深入挖掘高凤林等八位行业顶级技工的典型故事,歌颂“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劳动者。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特级技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焊接工艺专家,先后攻克96项航天领域焊接技术难关,为“神五”至“神十” 的成功发射作出了突出贡献。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时间允许的误差。否则会瞬间被烧穿或者被漏焊,将造成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35年来,从高质量的操作,到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再到创新生产工艺,高凤林不断攀越焊接技术的高峰。高凤林三十五年的品质坚守,诠释了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高速增长、雄冠全球,但高能耗、低技术、低创新、低附加值让“中国制造”难以真正扬眉吐气。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中国制造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我们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带动我国制造业发展,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 (1)结合材料,运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依据。 (2)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需要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据此有人认为,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我国就能建成“制造强国”。请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3)假如你所在的班级召开“弘扬工匠精神,成就出彩人生”主题班会,请你就如何向大国工匠学习谈谈自己的两点打算,拟出一份要点或发言提纲。要求言简意赅,总字数80字以内。 【答案】(1)①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②文化与竞争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推动劳动者和企业树立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生产优质产品,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精神动力。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弘扬工匠精神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起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劳动者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提高我国的制造水平和竞争力。②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倡导“做专、做细、做精、做实”的作风,推动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培育工匠精神,又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 (3)把握工匠精神的时刻内涵: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敬业奉献、踏实肯干等:落实在行动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实现人生价值等。(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2)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联系的观点,要求考生分析“劳动者和企业只要精益求精、注重细节,我国就能建成制造强国” 的观点,为辨析题。回答本题,要注意分析该观是否有合理的成分,如果有则指出其理论依据;然后分析是否有错误之处,指出其错误的理论依据并加以改正;然后判断该观点是否全面,不全面则要加以补充。该观点看到了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我国的产品质量,提高我国的制造水平和竞争力,坚持了联系的普遍性,看到了部分对于整体的作用, 但是建设制造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培育工匠精神,又离不开国家社会等各方面的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 点睛:材料型辨析题解题思路:①把握材料的中心点;②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③组织答案时尽量运用背景材料进行相关分析。高考时,同学们一定严格按照辨析题解题总体要求答题,记住按以下步骤进行: 1.审题要细致:一审背景材料,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把握材料的中心思想以及与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二审题目,明确题目类型,找出辨析点,寻求事与理的结合点,确定答题的切入点。 2.步骤要清晰:一是明确辨析点,一点一点地辨,一层一层地分析。二是解答必然点,针对结论必然正确或错误的观点,说明其正确或错误的理论依据。三是展开讨论点,对每一个辨析点中合理因素和错误成分展开充分的分析论证。四是补充遗漏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其所需要的条件。 3.环节要完整:一是解释概念与特定词语。二是肯定合理成分并说明理由。三是否定错误成分并说明理由。四是小结,扼要概括上述分析并作出判断。对于错误观点,要指出其实质和危害以及正确的说法是什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