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高二五月月考历史试题(Word版)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年级 5 月份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山东省因历史上有齐(功臣吕尚封国)、鲁(周公长子伯禽封国)两国而被称为“齐鲁大地”,但山东省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鲁国代表统一的潮流 C.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D.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2、 学者林甘泉发现古籍中没有秦朝授予某人“太尉”之职的记载,他认为:“应当相信,秦代官制是有‘太尉’一职的,并因此而达到削弱丞相军权的目的……但实际上太尉一职并未委派给任何人。” 这说明 A.秦设“太尉”官职只是后人的猜测 B.秦朝为提高行政效率废除“太尉” C.“太尉”设置与不授服务于皇权需要 D.秦统一六国后已无设“太尉”必要 3、 两汉时期,地方长官(郡太守)拥有自辟僚属和察举大权。长官与僚属形同君臣,长官升调或僚属离职后,长官依旧自居“故主”,僚属则成为“故吏”。这主要体现了( ) A.依附关系根源于征辟制 B.家天下的观念根深蒂固 C.早期官僚政治尚不成熟 D.郡县制下地方权力很大 4、 北宋初年对外戚、宗室皆授以各类官爵领取傣禄,规定外戚只能担任武官,宗室不准出任差遣担任实际职务。其目的是 A.强化皇族特权地位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防止权贵专权乱政 D.完善政务决策机制 5. 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C.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D. 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6、古代雅典,富裕公民要对公共文化活动中的节日庆典、戏剧表演、竞技比赛等捐助,如支付戏剧表演的舞台设置和服装费用等,富裕公民借此可以赢得尊重和名声,甚至是政治资本。这说明当时 A.社会普遍追逐名利 B.公民贫富分化严重 C.雅典民主实质是贵族统治 D.权利和义务具有一定平衡 7.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450年,古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这也是西方的第一部成文法。上述做法都有利于 A.扩大法律适用范围 B.推进对基层民众的教化 C.冲击旧贵族的特权 D.强化对个人权利的保护 8、 英国先贤们留下了良好的制度传统。长久以来,议会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占得了上风,而议会自身却聚集了上至土地贵族、教会僧侣,下至商人、骑士等相对全面的利益阶层。这使得,一旦议会成为这个国家的权力中枢,基于这个平台,各方势力都有争得自身利益的机会。英国的良好制度传统( ) A.有利于政治权力平稳过渡 B.使国王丧失国家元首的地位 C.限碍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 D.保证了全体公民的有效参政 8、 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列举了宗教自由、言论自由、新闻自由、集会自由,保留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还规定宪法中未明确授予联邦政府、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保留给各州或人民行使。该法案内容( ) A.标志着美国政党制度的形成 B.体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使美国联邦制得以确立 D.是对《邦联条例》的有效补充 9、 传统的德意志特殊道路理论认为,自19世纪起,德意志便走上了一条“偏离西方但最终回归西方”的特殊道路。这里的“偏离”和“回归”分别指( ) A.军国主义色彩、民主共和制不断完善 B.军国主义色彩、君主立宪制不断完善 C.专制主义色彩、代议制民主不断完善 D.专制主义色彩、联邦制国家不断完善 10、 有学者在研究了西方国家宪政后,指出这些国家往往“先有制度基础,后有民主政治”,民主 政治大都“在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融通互动中得到不断推进”。这强调了民主政治的( ) A.渐进性 B.继承性 C.综合性 D.基础性 12、鸦片战争时,在三元里抗英斗争中,有一张出自乡绅之手的对英国侵略者的“晓谕”说:“我虽乡愚小民,乃亦天朝赤子。惜身家亦惜土地,终怀父母之邦。”可见当时的一些乡绅( ) A.饱读儒家经典著作 B.主动指挥了鸦片战争 C.初具民族主义观念 D.已经走在近代化前列 13、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东王杨秀清诰谕英国使节:“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侯后方定,害人之物禁。”这反映出太平天国( ) A.同意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 B.允许除鸦片贸易外的通商 C.形成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 D.主张自由贸易将不受限制 14、 老照片凝固了历史的瞬间,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B.统治阶级自救运动的不懈探索 C.晚清中国军事现代化之路 D.中国军民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15、 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典型的农民运动,那么,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义和团运动的时代特点最突出地表现在 A.群众基础 B.救国主张 C.革命矛头 D.革命方式 16、 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 使国民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思想得到解放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17、 军阀吴佩孚联合一帮将领致电大总统徐世昌:“有北京学生因开会宣讲被逮者数百余人,沪商全体罢市……仰恳大总统以国本为念,以民心为怀,一面释放学生,以培养士气。一面促开国民大会,宣示外交得失缘由,共维时艰。”这反映的是( ) A.五四运动影响在扩大 B.国民大革命迅速兴起 C.辛亥革命的余波未平 D.一二九运动波及全国 13、 《史记·商君列传》中这样描写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情况:“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这种现象的出现对秦国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在于 A.有利于推行土地的私有化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总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19、“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帝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 A.分散宰相权力 B.加强皇权 C.加强军事实力 D.增加财政收入 20、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日本政府决定( ) A.废藩置县,取消武士特权 B.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 D.大力发展近代工商业 21、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 22、 "欧洲列强的一个集团同另一个集团血战到底的惨状不可弥补地损坏了白人主子的威信,白人不再被认为几乎是天命注定的统治有色人种的人了".这主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A. 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B. 促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的觉醒 C. 使欧洲现存的社会制度遭到怀疑与否定 D. 造成巨大破坏给人们留下了心灵创伤 23、 1939年8月,苏德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人侵波兰后,苏联更是宣布:“对于同它保持外交关系的各国将奉行中立政策。”苏联的这一外交政策 A.体现了构建集体安全的原则 B.导致了苏联与英法互不信任 C.推动了法西斯国家走向结盟 D.解除了法西斯德国的后顾之忧 24、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后,核战争危机笼罩世界。最终苏美达成协议,分别撤走部署在古巴和土耳其的导弹。之后苏美首脑间的“热线”电话投入使用。两国对此次危机的处理 A.是危机防控机制完善的结果 B.表明“冷战”出现新形式 C.体现保障根本利益下的妥协 D.促使美苏由对抗走向合作 25、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1985年以后,美苏关系逐渐走向缓和,其前提是苏联 A.实现与中国关系正常化 B.试图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 C.对美国不断退让和妥协 D.政治改革过于激进和西化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个题,共50分。) 26、(2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亚非拉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促进了这些地区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 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 材料二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 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 。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 (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6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康有为所秉持的进取的维新思想是将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镶嵌在他所构建的今文经学体系中,虽显得杂糅、生硬,但也体现了康有为试图以今文经学为契机来实现儒学现代化转换的努力。同时期严复等人的维新思想也与康有为极其类似。因此,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缩影。 ——摘编自徐兴燕《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两面性”——以康有为为视角》 材料二 在短短的103天里,光绪皇帝颁布了110多道变法诏令。这些诏令,只有原则要求,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譬如废八股,使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断送了前程,他们中有些人声言要打死康有为;再如裁并衙门,没有任何善后措施,使一部分官员和他们的家属在一夜之间便无以为生。面对并不激烈反对变法、提议要让变法更切合实际、周善可行的李鸿章等朝臣,康有为竟提议“杀二三品以上阻挠新法的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结果变法除得到少数开明人士的支持外,一直未获得广泛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通史教程》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呈现“两面性”的原因。(8分)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派的战略失误,并指出其对后世改革者带来的启示。(6 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东亚国际关系复杂化,俄日矛盾居于首位。同时,俄国意图向长城以南扩张,使得英俄矛盾逐渐尖锐。英国采取与其它列强结盟以孤立俄国的策略。1902年,《英日同盟》在伦敦签订。双方约定,倘使双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受到别国侵略或因内部骚乱造成损失 时,任何一方均可采取必要的措施。据此条款,可广泛干涉中国、朝鲜内政,甚至在主动发生对俄战争时,也可援用此条款。 ——摘编自蒋孟引主编《英国史》 材料二 1992年2月欧共体12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它规定:最迟于1999年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实行共同的对外与防务政策,扩大欧洲议会的权力。联盟侨民无论居住在哪个成员国,在欧洲选举和市政选举中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需要一致通过的政府间合作,今后将涉及与“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避难:移民,签证、警察)。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日同盟》签署的背景及对远东局势的影响。(6分)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日同盟》相比,《欧洲联盟条约》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8分) 高二历史 5 月份月考试题答案 1-5 D C C C C 6-10 D C A B C 11-15 A C B B C 16-20 C A C D D 21-25 C B D C B 26、(22分)答案(1)影响: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6分) (2) 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6分;把握三主句即可。如可答:列强侵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传播;中国人民的救亡图存运动影响) 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 国家认同相统一;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4分;任两点) (3) 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 (6分。任两点。考生如有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27.(14分) (1) 传统儒学的影响;西学东渐的推动;推进变法的需要;资产阶级软弱性。(8分) (2) 失误:冒进求成;树敌太多。(4分) 启示:改革要有坚实的社会基础;改革应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妥善处理改革与稳定关系。(2分) 28.(14分) (1) 背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英国实力相对下降;列强对殖民地的争夺日益激化(英俄日在远东争夺加剧)。(4分) 影响:有利于日本在远东的扩张;激化了列强在远东的矛盾,使该地区局势更加紧张。(2分) (1) 特点:不以针对第三方和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强调合作共赢;突破政治军事领域,多领域合作;有一定的开放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4分) 原因: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4 分,答出两点即可) 1 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