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 ‎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如图为细胞物质运输方式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二氧化碳、苯和氧等物质通过途径①进入细胞,运输速率不受环境温度影响 B. 淀粉的消化终产物通过途径②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ATPase仅承担载体的功能 C. 方式③表示胞吐,胰岛素、抗体等生物大分子可通过此途径排出细胞 D. 除图中三种方式外,细胞还能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进行物质运输 ‎【答案】D ‎【解析】1、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 名 称 运输方向 载体 能量 实    例 自由扩散(简单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 不需 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 协助扩散(易化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需 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需要 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等 ‎2、大分子的运输方式: ‎ 胞吞和胞吐: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不需要载体,但需要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3、分析图示,图中的①~③过程分别表示自由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作用。‎ ‎【详解】A、图中①‎ 表示自由扩散,二氧化碳、苯和氧进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运输速率和温度有关,因为温度可以影响分子热运动进而影响膜的通透性,A项错误;‎ B、②表示主动运输,淀粉的消化终产物葡萄糖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消耗细胞的ATP,因此ATPase也具有催化ATP水解的作用,B项错误;‎ C、③表示胞吞,动物激素和神经递质不一定是生物大分子,C项错误;‎ D、物质运输除图示三种方式外还有协助扩散,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D项正确。故选D。‎ ‎2.如图为某酶的作用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 A. 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需在温和条件下发挥作用 B. 组成该酶的单体是脱氧核苷酸,它们按特定顺序排列 C. 该酶作用的专一性体现在能和有特定序列的RNA结合 D. 催化过程中只有磷酸二酯键的断裂,没有氢键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酶的概念及化学本质,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分析题图:图中酶的化学本质是RNA,其可水解RNA。‎ ‎【详解】A、B、该酶能与底物RNA碱基互补配对,所以该酶的化学本质为RNA,组成它的单体是核糖核苷酸,按一定顺序排列,A、B项错误;‎ C、该酶发挥作用,只能和具有特定序列、和自身互补的RNA反应,体现了酶作用的专一性,C项正确;‎ D、该酶催化过程中,酶和底物先形成双链区,然后解开双链,所以既有氢键的形成,也有氢键的断开,D项错误。故选C。‎ ‎3.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植物细胞无氧呼吸都产生CO2,动物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B. 细胞呼吸为细胞代谢提供了众多底物和大量的能量 C. 寒冷环境中,动物都会加快细胞呼吸以增加产热抵御寒冷 D. 伤口较深时,包扎透气无菌纱布可防止机体细胞的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种类、过程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无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 ‎【详解】A、植物细胞无氧呼吸不一定产生CO2,有的产生乳酸,A项错误;‎ B、细胞呼吸分解有机物,释放 大量能量,形成大量能直接供能的ATP,同时细胞 呼吸的众多中间产物也为代谢提供了底物,B项正确;‎ C、寒冷环境中,恒温动物会加快细胞呼吸,也有部 分动物冬眠,C项错误;‎ D、透气的纱布可防止厌氧菌 特别是破伤风芽孢杆菌的繁殖,避免伤口感染,D 项错误。‎ 故选B。‎ ‎4.发生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部分代谢活动,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叶绿体和线粒体两种细胞器都与能量转换有关 B. 叶绿体固定的CO2还原成C6H12O6,线粒体内的C6H12O6氧化成CO2‎ C. ATP在叶绿体内可随水的分解而产生,在线粒体内可随水的生成而产生 D. 两种细胞器都有较大的膜面积,膜上附着的酶能保证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 ‎【答案】B ‎【解析】线粒体和叶绿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异同点。‎ ‎1、结构上不同之处:线粒体形状是短棒状,圆球形;分布在动植物细胞中;内膜向内折叠形成脊,脊上有基粒;基质中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叶绿体形状是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分布在植物的叶肉细胞里以及幼嫩茎秆的表皮细胞内;内膜光滑无折叠,基粒是由类囊体垛叠而成;基质中含有大量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 ‎2、结构上相同之处:都是双层膜结构,基质中都有基粒和酶,都含有少量的DNA和RNA。 ‎ ‎3、功能上不同之处: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细胞的“动力车间”。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 ‎4. 功能上相同之处:都需要水作为生理功能的原料,都能产生ATP,都是半自主性细胞器。‎ ‎【详解】A、叶绿体可以把光能转变为有机物中化学能,线粒体能把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和热能,A正确;‎ B、葡萄糖不能在线粒体中分解,需要在细胞质基质分解形成丙酮酸才能进入线粒体进一步分解,B错误;‎ C、叶绿体中ATP和[H]是光反应的产物,随水的分解而产生,而有氧呼吸第三个阶段可以产生水,也有ATP的产生,C正确;‎ D、叶绿体内含有类囊体薄膜构成的基粒,线粒体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状结构,二者都有较大的膜面积,膜上附着的酶能保证生命活动的高效进行,D正确。故选B。‎ ‎5.下图为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实验装置,锥形瓶装有正常生长的酵母菌及足量培养液,试管装有溴麝香草酚蓝溶液,从阀门通入的空气已去除CO2,实验过程其它条件适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打开阀门进行实验,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则通入锥形瓶的O2属于无关变量 B. 若关闭阀门进行实验,在酸性条件下,可用重铬酸钾检测锥形瓶的培养液中是否有乙醇产生 C. 若打开阀门,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实验,试管溶液颜色变化所需的时间越短,则表明酵母菌在所处温度下的有氧呼吸越旺盛 D. 若关闭阀门,以乳酸菌替代酵母菌进行实验,试管中溶液颜色由蓝变绿再变黄 ‎【答案】D ‎【解析】A.若探究温度对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影响,温度属于自变量,而O2属于无关变量,故A正确;‎ B.关闭阀门,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可在酸性条件下用重铬酸钾检测,故B正确;‎ C.试管颜色变化时间越短,说明产生的CO2速率越快,从而说明该温度下有氧呼吸越旺盛,故C正确;‎ D.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不能产生CO2,不能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故D错误。‎ 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某突变型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含量约为野生型的一半,但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下图显示两者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CO2吸收速率。叙述错误的是(  )‎ A. 光照强度低于P时,突变型的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 B. 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 C. 光照强度低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 光照强度高于P时,限制突变型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D ‎【解析】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于野生型,光照强度低于P时,对光照的吸收能力低于野生型,则光反应强度低于野生型,A正确;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光照强度高于P时,突变型的CO2吸收速率大于野生型,则暗反应强度高于野生型,B正确;光照强度低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低,则限制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C正确;光照强度高于P时,由于突变型水稻叶片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则限制因素是除CO2浓度外的其它因素,D错误。‎ ‎【考点定位】光合作用,光照强度,CO2浓度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光照强度和CO2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突变型水稻叶片有两个特点:叶绿素含量低,而固定CO2酶的活性高,图中P点是个转折点,P点前光照强度低,突变型光合速率低,P点后光照强度高,突变光合速率高,需正确分析其原因。‎ ‎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细胞分化: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 B. 细胞衰老:细胞水分减少,细胞内各种酶活性降低,细胞核变大 C. 细胞凋亡:特定基因表达,合成新的蛋白质,细胞自动结束生命 D. 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多 ‎【答案】B ‎【解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3、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 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 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4、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1)无限增殖;(2)形态结构发生显著改变;(3)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易转移。‎ ‎【详解】A、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A正确;‎ B、细胞衰老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增大,有些酶的活性降低,B错误;‎ 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C正确;‎ D、癌胚抗原是正常胚胎组织所产生的成分,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极微量。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表达可明显增多。D正确;故选B。‎ ‎【点睛】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其各历程的特征是关键。‎ ‎8.已知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某同学将同一瓶小鼠皮肤细胞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置于培养液中培养,培养过程中进行不同的处理(其中甲组未加药物),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各组细胞数,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 乙组加入了药物X后再进行培养 B. 丙组先加入药物X,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D,继续培养 C. 乙组先加入药物D,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药物X,继续培养 D. 若药物X为蛋白质,则药物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 ‎【答案】C ‎【解析】本题以“探究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通过分析出该实验的自变量,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指标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详解】ABC、根据图示,相同时间内,乙和丙两组中的细胞数目都大于甲组,由于甲组未加药物,且药物X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所以甲组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为加入药物组X组,丙组后半段的细胞数目低于乙组,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说明丙组培养一段时间后又加入了药物D,因此乙组加入了药物X,丙组先加入药物X,后加入药物D,AB正确,C错误;‎ D、若药物X为蛋白质, 药物D可抑制药物X的作用,因此D可能改变了药物X的空间结构,使得药物X失去活性,D正确。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能从题干中药物D和药物X的作用,分析出两种药物对培养液中细胞数目的影响,从而分析出乙组和丙组所加的药物种类,从而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9.关于孟德尔的豌豆遗传学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选择豌豆是因为自然条件下豌豆是纯合子,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B. 杂交实验时,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 C. 孟德尔首先提出假说,并据此开展豌豆杂交实验并设计测交进行演绎 D. 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孟德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 ‎【答案】C ‎【解析】1、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容易取得成功的原因是:(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闭花授粉植物,在自然状态下一般为纯种;(2)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易于观察;(3)豌豆的花大,易于操作;(4)豌豆生长期短,易于栽培。‎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 ‎3、人工异花授粉过程为:去雄(在花蕾期去掉雄蕊)→套上纸袋→人工异花授粉(待花成熟时,采集另一株植株的花粉涂在去雄花的柱头上)→套上纸袋。‎ ‎【详解】A、选择豌豆是因为自然条件下豌豆是纯合体,且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A正确;‎ B、杂交实验时,对母本的操作程序为去雄-套袋-人工授粉-套袋,B正确;‎ C、孟德尔首先进行豌豆杂交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说,设计测交实验进行演绎推理和验证,C错误;‎ D、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孟德尔用了数学统计学的方法,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孟德尔遗传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孟德尔遗传实验采用的方法、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判断各选项。‎ ‎10.某果蝇长翅、小翅和残翅分别受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1、E2控制,且具有完全显性关系,小翅雌蝇和纯合残翅雄蝇交配,所得F1表现为小翅和长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E1E、E2E2‎ B. 基因E、E1、E2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 C. E对E1为显性,E1对E2为显性 D. 果蝇关于翅形的基因型有5种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长翅、小翅和残翅,分别受位于一对常染色体上的基因E、E1、E2控制,且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且“亲本是小翅和残翅,子一代没有残翅,有小翅和长翅”,因此E1对E为显性,E对E2为显性。‎ ‎【详解】A、据分析的显隐性关系可知,亲本小翅的基因型为E1E,残翅的基因型为E2E2,A正确;‎ B、复等位基因E、E1、E2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相同位置,B错误;‎ C、据分析可知,因此E1对E为显性,E对E2为显性,C错误;‎ D、果蝇关于翅形的基因型有6种,即E1E1、E1E、E1E2、EE、EE2、E2E2,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判断三种复等位基因的完全显隐性关系。‎ ‎11.某种蝴蝶紫翅(Y)对黄翅(y)是显性,绿眼(G)对白眼(g)为显性,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生物小组同学用紫翅绿眼和紫翅白眼的蝴蝶进行杂交, F1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1 中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相应性状之比是15:5:3:1‎ B. F1中紫翅白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其中纯合子所占比例是2/3‎ C. F1中紫翅绿眼个体与黄翅白眼个体交配,则后代相应的性状之比是4:2:1:1‎ D. F1中紫翅白眼个体自由交配,其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是5/9‎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中后代的紫翅:黄翅=3:1,两个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绿眼:白眼=1:1,说明绿眼的基因型为Gg;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YyGg×Yygg。‎ ‎【详解】A、F1中紫翅绿眼个体自交(基因型相同个体间的交配),即Gg自交,绿眼:白眼=3:1,Y-自交,出现黄翅的概率为2/3×1/4=1/6,紫翅概率为1-1/6=5/6,即紫翅:黄翅=5:1,故F1的紫翅绿眼(Y-Gg)个体自交后代表现型的比例为15:5:3:1,A正确; B、同理F1的紫翅白眼(Y-gg)自交,纯合子的概率为:1-2/3×1/2=2/3,B正确; C、F1的紫翅绿眼(Y-Gg)与黄翅白眼(yygg)杂交,后代表现型之比为2:2:1:1,C错误; D、F1紫翅白眼基因型及比例为Yygg:YYgg=2:1,则紫翅白眼个体中Y和y的基因频率分别为2/3和1/3,自由交配,其后代纯合子所占比例为2/3×2/3+1/3×1/3=5/9,D正确。故选C。‎ ‎12.豌豆灰种皮(G)对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将基因型GGyy与ggYY的豌豆植株杂交,再让F1自交得F2。下列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种皮细胞的基因组成是GgYy B. F1植株上所结的种子,子叶颜色的分离比为1: 3‎ C. 若F2自交,F2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种皮颜色的分离比为5 : 3‎ D. 若F2自交,F2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灰种皮绿子叶与白种皮黄子叶的比为9 : 5‎ ‎【答案】C ‎【解析】A、F1代上结的种子的种皮取决于母本,F1代植株的基因型是GgYy,所以F1代上所结种子的种皮细胞的基因型都是GgYy,A正确;‎ B、F1代上结的种子,子叶的颜色取决于父母本,由于F1代是杂合子(Yy)自交以后的基因型为及表现型的比例为YY:Yy:yy=1:2:1,所以F1代所结种子的黄子叶:绿子叶接近3:1,B正确;‎ C、关于种皮,取决于母本,所以F2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种皮颜色的分离比为3: 1,C错误;‎ D、若F2自交,F2植株上所结的种子,灰种皮绿子叶与白种皮黄子叶的比=(3/4×3/8):(1/4×5/8)=9∶5,D正确。故选C。‎ ‎【点睛】子代个体发育的最初分段,即种子的形成(胚和胚乳的发育)阶段完成于母本体内,相当于母本豌豆的“怀孕”阶段;胚(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是该母本豌豆的“孩子”,其基因来自于父本和母本双方;种皮、果皮等则是母本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特意经发育成的结构,其基因仅来自母本一方;Fn代种子结在Fn-1代的植株上,Fn代种子的种皮性状是由Fn-1代种子的基因型决定。‎ ‎13..现用山核桃甲(AABB)、乙(aabb)两品种做亲本杂交得F1,F1测交结果如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 B. F1自交得F2,F2的基因型有9种 C. F1花粉离体培养,将得到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 D. 正反交结果不同,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山核桃的甲(AABB)、乙(aabb)两品种作亲本杂交得F1, F1的基因型为AaBb,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F1能产生四种配子,即AB、Ab、aB、ab,据此答题。‎ ‎【详解】A、F1(AaBb)×乙(aabb),正确情况下,后代AaBb:Aabb:aaBb:aabb=1:1:1:1,而实际比值为1:2:2:2,由此可见,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不能实现受精,A正确; B、F1的基因型为AaBb,其自交所得F2的基因型种类为3×3=9种,B正确; C、F1的基因型为AaBb,能产生AB、Ab、aB、ab四种配子,因此其花粉离体培养可得到四种表现型不同的植株,C正确; D、正反交结果不同的原因是F1产生的AB花粉50%不能萌发,而且正反交均有四种表现型,说明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的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14.某果蝇的翅表现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翅异常的雌果蝇与翅正常的雄果蝇杂后代中1/4为雄蝇翅异常、1/4为雌蝇翅异常、1/4为雄蝇翅正常、1/4为雌蝇翅正常,那么翅异常不可能由 A. 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B. 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C. 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D. 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翅型表现型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说明该对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具体分析时可采用假设排除法。‎ ‎【详解】假设翅异常是由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A)控制,则亲本翅异常的雌蝇(AaXX)与翅正常的雄蝇(aaXY)杂交,后代中1/4为雄蝇翅异常(AaXY)、1/4为雌蝇翅异常(AaXX)、1/4雄蝇翅正常(aaXY)、1/4雌蝇翅正常(aaXX),A正确;假设翅异常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控制,则亲本翅异常的雌蝇(aaXX)与翅正常的雄蝇(AaXY)杂交,后代中1/4为雄蝇翅异常(aaXY)、1/4为雌蝇翅异常(aaXX)、1/4雄蝇翅正常(AaXY)、1/4雌蝇翅正常(AaXX),B正确;假设翅异常是由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则亲本翅异常的雌蝇(XAXa)与翅正常的雄蝇(XaY)杂交,后代中1/4为雄蝇翅异常(XAY)、1/4为雌蝇翅异常(XAXa)、1/4雄蝇翅正常(XaY)、1/4雌蝇翅正常(XaXa),C正确;假设翅异常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则亲本翅异常的雌蝇(XaXa)与翅正常的雄蝇(XAY)杂交,后代中1/2为雄蝇翅异常(XaY)、1/2为雌蝇翅正常(XAXa),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采用假设法代入进行分析,即可得到结果。‎ ‎15.如图是某遗传系谱图,Ⅰ1、Ⅲ7、Ⅲ9患有甲遗传病,Ⅰ2、Ⅲ8患有乙遗传病(甲病基因用A、a表示,乙病基因用B,b表示),已知Ⅱ6不携带两病的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甲病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Ⅲ7的甲病基因来自于Ⅰ1‎ C. Ⅱ4的基因型是BbXAXa,Ⅲ7的基因是BbXaY或BBXaY D. 如果Ⅲ8与Ⅲ9近亲结婚,则他们所生子女中同时患有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3/16‎ ‎【答案】D ‎【解析】A、由Ⅱ3、Ⅱ4和Ⅲ7、Ⅲ8可知,甲乙都是隐性,乙为常染色体隐性,由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Ⅲ7的基因型为XaY,Xa来自Ⅱ4,Ⅱ4的Xa只能来自Ⅰ1,B正确;‎ C、由于Ⅰ2是患者,所以Ⅱ4的基因型为BbXAXa,Ⅱ3的基因型为BbXAY,可知Ⅲ7的基因型为BbXaY或BBXaY,C正确;‎ D、Ⅲ8的基因型为bbXAX-,Ⅲ9的基因型为B_XaY(1/2BB XaY,1/2Bb XaY),子代患甲病的概率为1/2×1/2=1/4,患乙病的概率为1/2×1/2=1/4,同时患两病的概率为1/16,D错误。‎ 故选D。‎ ‎【定位】人类遗传病 ‎16.已知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男性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在他的下列一个细胞中,一定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的是 ‎①肝脏细胞 ②初级精母细胞 ③次级精母细胞 ④精子 ⑤红细胞 A. ③④⑤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⑤‎ ‎【答案】B ‎【解析】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某男性为白化病基因携带者,其组织细胞中含白化病致病基因,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详解】①肝脏细胞属于体细胞,肯定含有致病基因,①正确;‎ ‎②初级精母细胞一定含有白化病致病基因,②正确;‎ ‎③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次级精母细胞可能不含致病基因,③错误;‎ ‎④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因此精子中可能不含致病基因,④错误;‎ ‎⑤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不含致病基因,⑤错误;故选B。‎ ‎【点睛】易错点: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中一定含有白化病基因,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所以只有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白化病基因。‎ ‎17.若有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甲(基因用E、e表示)和白化病(基因用A、a表示),某男性的基因型为AaEe,且产生AE精子细胞的几率为10%,则下列示意图所代表的细胞中,最有可能来自此男性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分析:某男性的基因型为AaEe,产生AE精子细胞的几率为10%,由此推测,基因A和E应不在同一染色体上。‎ ‎【详解】A、由分析可知,基因A和E应不在同一染色体上,A错误;‎ B、男性的基因型为AaEe,产生AE精子细胞的几率为10%,由此推测基因型AE配子的产生是由于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B正确;‎ C、基因A、a和基因E、e属于等位基因,应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C错误;‎ D、如果基因A、a和基因E、e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根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可知,该男子产生AE精子细胞的几率为25%,D错误;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信息:“男性的基因型为AaEe,产生AE精子细胞的几率为10%”,由此推测该种精子的产生是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 ‎18.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用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死亡 B. 用RNA酶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后再去感染烟草叶片,烟草会出现病斑 C. 将S型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再与R型菌混合,培养基中不会出现S型细菌 D. 可以分别用14C和18O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来进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答案】C ‎【解析】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包括肺炎双球菌体内、体外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A、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中,将S型活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则小鼠死亡,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用RNA酶处理烟草花叶病毒后再去感染烟草叶片,烟草不会出现病斑,B错误;‎ C、S型菌的遗传物质是DNA,将S型菌的DNA用DNA酶处理后再与R型菌混合,培养基中不会出现S型细菌,C正确;‎ D、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C和O,因此不能用14C和18O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D错误;故选C。‎ ‎【点睛】掌握教材中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内容及相关结论是解题关键: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蛋白质、DNA和多糖的荚膜分开,分别观察它们在R型菌转化中的作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5S和32P对蛋白质和DNA进行标记。‎ ‎19.下列关于双链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复制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共含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中碱基之间相互配对遵循A-U、G-C法则 C. 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接 D. 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DNA单链上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25%〜50%‎ ‎【答案】A ‎【解析】DNA分子的结构层次图及解读如下,每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1个游离的磷酸基团(位于图中的5’端),两条链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每个DNA分子含有2个游离的磷酸基团,因此复制后两个子代DNA分子共有4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DNA中碱基之间相互配对遵循A-T、G-C法则,B错误;‎ C、DNA分子一条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C错误;‎ D、某DNA分子内胞嘧啶占25%,则每条DNA单链上的胞嘧啶占该链碱基的比例为0~50%,D错误。故选A。‎ ‎20.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①同位素标记的tRNA ‎②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③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④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⑤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即翻译过程。翻译过程以mRNA为模板(mRNA上的密码子决定了氨基酸的种类),以游离的氨基酸为原料,以tRNA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运载体,以核糖体为合成车间,在有关酶、能量(ATP供能)及其他适宜条件(温度、pH)作用下合成多肽链。‎ ‎【详解】翻译的原料是氨基酸,要想让多肽链带上放射性标记,应该用同位素标记的氨基酸(苯丙氨酸)作为原料,而tRNA作为转运氨基酸的运载体不需要进行标记,①错误、③正确;合成蛋白质需要模板,由题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因此可以用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作模板,同时要除去细胞中原有DNA和mRNA的干扰,④、⑤‎ 正确;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模拟了细胞中的真实环境,其中含有核糖体、tRNA、催化多肽链合成的酶等,因此不需要再加入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故②错误。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 ‎21.下图为翻译过程中搬运原料的工具tRNA,其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其他数字表示核苷酸的位置。下表为四种氨基酸对应的全部密码子的表格。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tRNA在翻译过程中可搬运苏氨酸 ‎ B. 该tRNA中含有氢键,由两条链构成 C. 转录过程中也需要搬运原料的工具tRNA ‎ D. 氨基酸与反密码子都是一一对应的 ‎【答案】A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tRNA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则该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GG,其对应于的密码子为ACC,编码苏氨酸。‎ ‎【详解】A、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则图示tRNA上的反密码子为UGG,其对应于的密码子为ACC,编码苏氨酸,A正确;‎ B、该tRNA中虽然含有氢键,但是由一条链构成的,B错误;‎ C、转录过程中不需要搬运原料的工具,C错误;‎ D、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密码子编码,因此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几种反密码子,D错误。‎ 故选A。‎ ‎【点睛】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本题结合tRNA结构示意图和局部密码子表,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tRNA分子的组成及功能,能扣住题干中信息“反密码子的读取方向为3端-5端”准确判断其反密码子、密码子及携带的氨基酸,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如图是生物体内有关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图解,其中1、2、3分别代表相关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2过程涉及的场所是相同的 B. 图中3过程表示翻译,且方向为由左向右 C. 图中4个核糖体参与同一条肽链的合成,从而加快了翻译速度 D. 真核细胞内的每个DNA均可发生图中所述过程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其中1为DNA分子复制过程;2为转录过程;3为翻译过程。‎ ‎【详解】A、在真核细胞中,图中1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图中2过程表示DNA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A正确;‎ B、图中3过程合成的产物是多肽,可以确定3过程表示翻译,多肽从左到右长度依次增加,所以翻译的方向是由左向右,B正确;‎ C、图中4个核糖体同时进行4条肽链的合成,从而提高了翻译的效率,C错误;‎ D、真核细胞内的每个DNA都可以发生复制、转录和翻译,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图解,要求考生识记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即可。‎ ‎23.小鼠的睾丸中一个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进行一次减数分裂,其染色体的放射性标记分布情况是 A. 初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都被标记 B. 次级精母细胞中每条染色体都被标记 C. 只有半数精细胞中有被标记的染色体 D. 产生的四个精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被标记数与未被标记数相等 ‎【答案】D ‎【解析】精原细胞在含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培养基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所以第一次细胞分裂完成后得到的2个子细胞都是每一条染色体的DNA都只有1条链被标记。然后在不含放射性标记的培养基中将继续完成减数分裂过程,则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分子的标记情况为:一个DNA分子只有一条链有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标记,而另外一个DNA分子两条链都不含标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随机分向两极。所以形成的子细胞中含有标记的染色体最多为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一半,最少为0条。‎ ‎【详解】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形成初级精母细胞,在间期时DNA复制1次,每条染色体中只有1条染色体单体被标记,A错误;‎ B、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后形成的子染色体只有一半被标记,B错误;‎ CD、所有精细胞全部染色体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与未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相等,但不是说半数精细胞中有被标记的染色体,也可能是全部的精细胞中有被标记的染色体,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和DNA复制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4. 一个mRNA分子有m个碱基,其中G十C有n个;由该mRNA合成的蛋白质有两条多肽链。则其模板DNA分子的A+T数、合成蛋白质时脱去的水分子数分别是 ( )‎ A. m,m/3-1 B. m,m/3-2‎ C. 2(m-n),m/3-1 D. 2(m-n),m/3-2‎ ‎【答案】D ‎【解析】由mRNA分子有m个碱基且G+C=n可知,此mRNA分子中A十U=m-n,控制其合成的DNA分子模板链中T+A=m-n个,模板DNA分子中A+T=2(m-n)个;由mRNA分子有m个碱基可知,其模板DNA分子中有2m个碱基,能控制合成含2m/6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题中给出,此蛋白质分子有两条肽链,脱水分子数应为m/3一2。答案选D.‎ ‎25. 人的性染色体变异后XXY三体发育成男性,但果蝇的XXY三体发育成雌性,结合人和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产生的遗传效应可以判断,人和果蝇性别决定差异在于(  )‎ A. 人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果蝇的性别取决于Y染色体数目 B. 人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有X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 C. 人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有Y染色体,果蝇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 D. 人的性别取决于X染色体数目,果蝇的性别取决于是否含有Y染色体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人的XXY三体发育成男性,与Y染色体有关,而果蝇的XXY三体发育成雌性,与两个X染色体有关,选C。‎ 考点分析:本题考查染色体变异的相关知识,属于对理解、应用层次的考查。‎ ‎26.人类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秃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结合下表信息可预测,图1中Ⅱ-3和Ⅱ-4所生子女是 A. 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4 B. 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8‎ C. 秃顶色盲儿子概率为1/4 D. 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 ‎【答案】D ‎【解析】红绿色盲为伴X隐性遗传,2号患色盲,3号正常个体应为携带者,3号不秃顶,但母亲秃顶(bb),说明3号一定含秃顶基因,故基因型为BbXAXa。4号为非秃顶的色盲男性,基因型为BBXaY。‎ ‎【详解】假设红绿色盲的相关基因为A、a,根据题意可以推出,1号秃顶,应为bb,2号色盲非秃顶,则基因型为BBXaY,所以II-3的基因型为BbXAXa,II-4的基因型为BBXaY。两对性状分开考虑,Bb×BB→1/2BB,1/2Bb,即女孩不秃顶,男孩有一半的可能秃顶;XAXa×XaY→1/4XAXa,1/4XaXa,1/4XAY,1/4XaY;由于两种性状是独立遗传的,可以推出后代中非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非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1/4,秃顶色盲儿子的概率为1/2×1/4=1/8,秃顶色盲女儿的概率为0。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遗传规律的运用和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其中“秃顶”性状的遗传比较特殊,Bb在男性和女性中的表现型不同,需要特别注意。‎ ‎27.暹罗猫刚出生时全身的毛为白色,而肢体的末端部分在独立活动以后,通常转为黑色。这一现象说明 A. 肢体末端的基因发生突变 B. 毛色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 C. 基因组成随环境发生变化 D. 末端部分的毛色只由温度决定 ‎【答案】B ‎【解析】暹罗猫刚出生时全身的毛为白色,而肢体的末端部分在独立活动以后,通常转为黑色,即肢体的末端部分的黑色是由于环境引起的,说明暹罗猫的毛色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的,故选B。‎ ‎28.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编码细胞膜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该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使通道蛋白结构异常而致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翻译的多肽链缩短说明编码基因一定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 B. 该病例说明了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C. 突变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 D. 患该病的原因可能是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而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答案】D ‎【解析】正常基因和突变基因转录出的mRNA长度相同,但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多肽链较正常多肽链短,可能原因是基因中碱基发生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故A项错误,D项正确;周期性共济失调是一种编码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B项错误;突变不会导致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改变,C项错误。‎ ‎【点睛】本题以周期性共济失调为素材,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需要考生认真审题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 例如,“该突变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长度不变,但合成的多肽链缩短”,由此可推知该突变基因最可能是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使对应的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导致mRNA上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 ‎29.如图所示,这是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图解,同源染色体相联系的部位称为交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同源染色体交叉的出现是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结果 B. 交叉的结果造成了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C. 该图可见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时同源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D. 图中共有4条脱氧核苷酸链 ‎【答案】A ‎【解析】分析图解可知,该图示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该变异类型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交叉的出现是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结果,A正确;该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错误;该图可见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C错误;图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有4个DNA分子,因此供8条脱氧核苷酸链,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交叉互换和易位的区别,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参与互换的基因为等位基因;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参与互换的基因为非等位基因。‎ ‎30.下图为某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Ⅰ、Ⅱ为非基因片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a、b、c均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 B. Ⅰ、Ⅱ也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但不属于基因突变 C. 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主要是由于分裂间期时间相对较长 D. 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b、c之间可发生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图中a、b、c表示三个基因,它们的结构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属于基因突变;Ⅰ、Ⅱ是DNA中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们的结构中发生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不属于基因突变。‎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是指基因突变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中,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Ⅰ、Ⅱ是DNA中没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它们的结构中发生的增添、缺失或替换都不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 C、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DNA分子复制的时候,因此一个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基因突变频率较高,C错误;‎ D、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叉互换,而图示b、c属于同一条染色体,D错误。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基因突变的定义、时间、特点等,明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分子上肺基因片段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属于基因突变。‎ ‎31.下图表示某动物一个精原细胞分裂时染色体配对时的一种情况,A~D为染色体上的基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该变异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故属于基因重组 B. 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型的精细胞 C. C1D2和D1C2转录翻译产物可能发生改变 D. C1D2和D1C2可能成为C、D的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A、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对应片段(含等位基因的片段)发生交叉互换会产生基因重组,分析图中交换的片段所含的基因不是对应的等位基因,而是非等位基因所在的片段,所以不是基因重组,A错误;‎ B、该细胞减数分裂能产生3种基因的细胞,分别是ABCD、ABC1D2、ABC2D1,B正确。‎ C、由于C、D基因的部分片段交换,所以产生的新的C1D2和D1C2基因在转录和翻译后,其产物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 D、根据图示分析,C1D2与C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而D1C2与D在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所以它们可能成为染色体上的新等位基因,D正确。故选A。‎ ‎32.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a含有2个染色体组,图b含有3个染色体组 B. 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则图b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 C. 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 D. 图d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单倍体 ‎【答案】C ‎【解析】由题图可知,a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含有3个染色体组,如果b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3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错误; c含有2个染色体组,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正确; d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可能是由卵细胞或精子发育而成的单倍体,D错误。 【名师点睛】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 ‎33.下图中字母代表正常细胞中所含有的基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③为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籽粒较大 B. ④为单倍体,通常茎秆弱小、籽粒较小 C. 若①和②杂交,后代基因型分离比为1:5:5:1‎ D. ①②③④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分别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单倍体 ‎【答案】C ‎【解析】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有几个染色体组,则①表示4个染色体组,②表示2个染色体组,③表示3个染色体组,④表示1个染色体组。‎ ‎【详解】A、③若为多倍体,通常茎秆粗壮、但三倍体所结果实中没有种子,A错误;‎ B、④为单倍体。通常茎秆弱小、高度不育,所以没有籽粒,B错误;‎ C、四倍体(AAaa)经减数分裂可产生3种配子,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4:1;二倍体(Aa)经减数分裂可产生2种配子,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a=1:1。因此,它们杂交所得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Aaa:aaa=1:5:5:1,C正确;‎ D、如果①②③都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中的正常细胞,则①②③④细胞所代表的个体分别是四倍体、二倍体、三倍体和单倍体,D错误。故选C。‎ ‎34.利用基因型为Aa的二倍体植株培育三倍体幼苗,其途径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过程需要秋水仙素处理,并在有丝分裂后期发挥作用 B. ②过程称为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期限 C. 两条育种途径依据的生物学原理都主要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D. 两条育种途径中,只有通过途径一才能获得基因型为AAA的三倍体幼苗 ‎【答案】D ‎【解析】A、①过程需要秋水仙素处理,并在有丝分裂前期发挥作用,A错误;‎ B、②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属于单倍体育种的过程之一,B错误;‎ C、两条育种途径依据的生物学原理都主要是染色体变异,C错误;‎ D、两条育种途径中,只有通过途径一才能获得基因型为AAA的三倍体幼苗,而途径二获得的是AAa或者Aaa,D正确。故选D。‎ 二、非选择题 ‎35.水稻是我国南方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下图是水稻细胞中光合作用过程,图中字母代表相应物质,数字代表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分离类囊体中光合色素的方法是________。‎ ‎(2)光照等条件适宜时,A物质的去路是 ____。‎ ‎(3)夏季的早晨,在忽然增强光照的情况下检测到图中的A物质产生量忽然增多,但不久又恢复到正常水平,使A物质无法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的最可能外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一过程中C3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4)资料显示,抗霉素A能够影响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NADP+含量减少,请简要写出验证该结论的实验思路_________。‎ ‎【答案】 纸层析法 同一细胞的线粒体利用、释放到细胞外 环境中CO2的供应量未能同步增加(合理即可) 先忽然减少,不久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取水稻叶片分为两组,一组用抗霉素A处理,一组不作处理(或用清水),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叶片中NADP+的含量。‎ ‎【解析】据图分析:图中,A是氧气,B是NADPH,C是ATP,D是ADP和Pi,E是二氧化碳,F是葡萄糖,1是水光解,2是ATP的合成与分解,3是二氧化碳的固定,4是三碳化合物的还原;回顾和梳理光合作用的过程即物质和能量的变化,即可正确作答。‎ ‎【详解】(1)分离类囊体中光合色素的方法是纸层析法。‎ ‎(2)在各项外部条件适宜时,植物体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此时光合作用产生的O2除了被线粒体呼吸作用利用外,还有释放到细胞外的。‎ ‎(3)夏季的早晨,忽然增强光照,则光反应增强,O2产生量忽然增多,但是由于受到暗反应的制约,O2产生量无法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制约暗反应的外因在此时最可能是环境中CO2的供应量未能同步增加;在由于光照忽然增强,极短时间内[H]和ATP增多,C3还原增多,因此该过程中C3的变化情况是先忽然减少,不久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4)要验证抗霉素A能够影响该植物的光合作用,导致NADP+含量减少,应取水稻叶片分为两组,一组用抗霉素A处理,一组不作处理(或用清水),一段时间后分别检测两组叶片中NADP+的含量。‎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过程,意在强化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6.甲图是某一动物体内5个不同时期细胞的示意图;乙图表示某高等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BCDEFG表示细胞,①②③④表示过程;丙图表示在细胞分裂时期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的含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若是人的造血干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图甲中______(填字母)所示的分裂现象,其中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甲中b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着丝点的分裂发生在乙图________(填字母)细胞中。‎ ‎(4)乙图中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序号),其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卵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Xb,若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则E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6)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图丙中的________段。‎ ‎(7)在图丙中,D′E′段所能代表的分裂时期是______,对应甲图中_______(填字母)细胞。‎ ‎【答案】 a、c c 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B、C ② 同源染色体分离 Xb C′D′ 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a、d ‎【解析】分析甲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e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分析乙图:A为初级卵母细胞,B为次级卵母细胞,C为第一极体,D为卵细胞,E、F、G为第二极体。‎ 分析丙图:B′C′形成的原因是DNA复制,D′E′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断裂。‎ ‎【详解】(1)因为人的人的造血干细胞只能进行有丝分裂,所以只有a、c所示的细胞与其类似;细胞a中着丝点已分裂,每条染色体中含一个DNA分子,而细胞c中的染色体含染色单体,每条染色体中含2个DNA分子,所以DNA数和染色体数之比为2:1的细胞为c细胞。‎ ‎(2)图甲中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所以b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或初级卵母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乙图的B、C细胞中能发生着丝点的分裂。‎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②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5)若卵原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Xb,若该卵原细胞分裂过程中仅一次分裂异常,产生D细胞的基因组成为AAXb,说明异常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含A的染色体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所以E细胞的基因组成为Xb。‎ ‎(6)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丙图C′D′段。‎ ‎(7)在图丙中,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断裂,对应的分裂时期是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甲图中a、d细胞。‎ ‎【点睛】本题一方面要能根据细胞染色体的形态特征确定细胞的分裂方式和时期;另一方面要熟悉卵细胞产生的减数分裂过程;这样才能将二者对应起来。‎ ‎37.如图是赫尔希与蔡斯进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步骤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所使用的T2噬菌体需要用35S和32P分别对____________进行标记,现有未被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如何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②”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进行该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3)若使用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进行实验,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是如何得到的? ________。‎ ‎【答案】 蛋白质和DNA 先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搅拌 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 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以大肠杆菌的氨基酸为原料来合成的 ‎【解析】分析题图:图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即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1)本实验所使用的T2噬菌体需要用35S标记蛋白质,用32P标记 DNA;要获得被35S标记的噬菌体,先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培养T2噬菌体。‎ ‎(2)图中“②”所进行的操作是搅拌,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 ‎(3)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若使用被32P标记的T2噬菌体进行实验,则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试管的沉淀物中,而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很低。‎ ‎(4)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分子进入细菌,利用亲代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进行DNA复制,并且利用细菌的酶、氨基酸和核糖体,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点睛】解题关键是识记教材中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实验方法及实验结论,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分析实验具体步骤,并以此答题。‎ ‎38.研究表明,某品种犬的毛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A/a、B/b共同控制,且已知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对毛色的控制关系如下图所示。某实验小组让一只棕色雄犬与一只白色雌犬多次交配,结果F1全为黑色犬,F1雌雄互交,F2中有黑色犬、棕色犬和白色犬。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F2中,理论上毛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黑色犬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 ‎(2)有同学认为,让雌雄黑犬交配,若后代全是黑犬,则亲本中的雌性黑犬为纯合个体。你___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上述说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小组发现一只毛色金黄的雄犬,查阅资料得知该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了探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让该雄犬(若只含1个控制毛色金黄的显性基因)与多只正常的雌犬杂交,得到足够多的子代。‎ 实验结果和结论:‎ ‎①如果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②如果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 ‎③如果______________,说明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在Y染色体上。‎ ‎【答案】黑色:棕色:白色=9:3:4 6 不同意 亲本中的雌性黑犬可能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也可能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XBXB) ‎ ‎ 子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金黄:正常=1:1 子代雌性全表现为金黄,子代雄性全表现为正常 子代雌性全表现为正常子代,子代雄性全表现为金黄 ‎【解析】由题意可知:两对基因A/a、B/b独立遗传,且已知B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故A/a位于常染色体上,由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图解可知黑色基因型为:A_XBX_ 或A_XBY;棕色基因型为A_XbXb或A_XbY;白色基因型为aaXBX_ 或aaXBY或aaXbXb或aaXbY。让一只棕色雄犬与一只白色雌犬多次交配,结果F1全为黑色犬,可推知棕色雄犬的基因型为AAXbY,白色雌犬的基因型为aaXBXB,,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F1雌雄互交,F2发生性状分离,F2中有黑色犬、棕色犬和白色犬,性状分离比为黑色(3/4×3/4):棕色(3/4×1/4):白色(1/4×1)=9:3:4。‎ ‎【详解】(1)由分析可知:在F2中,理论上毛色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色:棕色:白色=9:3:4,黑色犬的基因型有AAXBXB、AAXBXb、AA XBY、AaXBXB、AaXBXb、Aa XBY 共6种。‎ ‎(2)有同学认为,让雌雄黑犬交配,若后代全是黑犬,则亲本中的雌性黑犬为纯合个体。你不同意上述说法,原因是亲本中的雌性黑犬可能是纯合子(基因型为AAXBXB),也可能是杂合子(基因型为AaXBXB)。‎ ‎(3)实验小组发现一只毛色金黄的雄犬,查阅资料得知该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为了探究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性染色体上,设计了如下实验:让该雄犬(若只含1个控制毛色金黄的显性基因)与多只正常的雌犬杂交,得到足够多的子代。‎ 相关基因用E、e表示,用假设法分析如下:‎ ‎①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金黄色毛雄犬的基因型为Ee,正常毛色个体的基因型是ee,则杂交类似测交,则子代雌、雄个体均表现为金黄:正常=1:1。‎ ‎②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则金黄色毛雄犬的基因型为XEY,正常毛色个体的基因型是XeXe,则子代雌性全表现为金黄,子代雄性全表现为正常。‎ ‎③如果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只在Y染色体上。则金黄色毛雄犬的基因型为XYE,正常毛色个体的基因型是XX,则子代雌性全表现为正常子代,子代雄性全表现为金黄。答案中把实验的假设作为结论即可。‎ ‎【点睛】熟练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9.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见下图)引起的疾病。正常人的红细胞是中央微凹的圆饼状,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因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呈镰刀状,故该病患者的红细胞运输氧气的能力降低。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所示基因突变的方式是碱基对的___。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___(填“很低”或“很高”)。‎ ‎(2)基因检测是检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常用方法,根据题意可知,除此方法外,还可以用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检测。‎ ‎(3)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替换后,氨基酸的种类并没有改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可遗传的变异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基因重组和____。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控制______重新组合。‎ ‎【答案】替换 很低 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 一种氨基酸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染色体变异 有性生殖 不同性状的基因 ‎【解析】由图可知,正常基因中由于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突变成致病基因,从而使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因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而呈镰刀状。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后不一定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 ‎【详解】(1)由图可知,上图所示基因突变的方式是碱基对的替换。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很低。‎ ‎(2)由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形态异常,所以还可以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形态进行检测。‎ ‎(3)由于一种氨基酸对应多个密码子(或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基因中某个碱基发生替换后,氨基酸的种类可能并不会改变。‎ ‎(4)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是指生物体在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属于于中档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