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遂宁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遂宁市高中2021届第二学期教学水平监测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二十世纪8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奥特曼和切赫研究和发现了RNA的催化功能,并由此获得1989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以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RNA催化功能的发现说明酶不具有专一性 B. 酶的化学本质不一定都是蛋白质 C. 某些RNA虽具有催化功能但不能叫做酶 D. 所有酶都是在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美国生物学家奥特曼和切赫研究和发现了RNA的催化功能”可知,RNA也可以作为酶。‎ ‎【详解】A、酶具有专一性,RNA催化功能的发现说明有一部分酶是蛋白质,有一部分酶是RNA,A错误;‎ B、发现RNA的催化功能,说明有一部分酶是蛋白质,有一部分酶是RNA,B正确;‎ C、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功能的有机物。故具有催化功能的RNA也属于酶,C错误;‎ D、蛋白质类的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的,RNA类的酶是在细胞核(或拟核)转录形成的,D错误。‎ 故选B。‎ ‎【点睛】了解酶的概念、酶的化学本质及其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在做“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研磨绿叶不需要加入 A. 乙醇 B. 层析液 C. 二氧化硅 D. 碳酸钙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操作流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研磨绿叶,属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环节,其过程是:①称取5g绿叶,剪碎,放入研钵中;②向研钵中放入少许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进行迅速、充分的研磨。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时将用到层析液。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3.在某细胞培养液中加入32‎ P标记的磷酸分子,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该现象不能说明( )‎ A. 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 B. 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 C. 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 D. 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的结构简式是A-P~P~P,其中A代表腺苷,T是三的意思,P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①酶不同:酶1是水解酶,酶2是合成酶;②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③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由于短时间内分离出细胞的ATP,发现其含量变化不大,但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有ATP的水解和合成。‎ ‎【详解】A、由于是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ATP中远离A的P容易脱离,形成ADP,正确; B、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部分32P标记的ATP是重新合成的,正确; C、由于题干中没有说明ATP供能的过程,所以不能说明ATP是细胞内的直接能源物质,错误; D、ATP含量变化不大和部分ATP的末端P已带上放射性标记,说明该过程中ATP既有合成又有分解,正确。 故选:C。‎ ‎4.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胚胎细胞中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 B.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不表达 C. 真核细胞不存在无丝分裂这一细胞增殖方式 D. 细胞分化过程中蛋白质种类和数量未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细胞生命历程中相关变化,考点基础,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与识记能力。‎ ‎【详解】人体所有细胞中都存在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A 正确;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为控制细胞正常分裂的基因,故在正常细胞中会表达,B错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C错误;细胞分化过程中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蛋白质种类和数量会发生改变,D错误。‎ ‎【点睛】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过程是不可逆的,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分化了的细胞也不稳定,其基因表达模式也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又回到其未分化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去分化(脱分化)。‎ ‎5. 下图是某种生物的精子细胞,根据图中染色体类型和数目,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 A. ①③ B. ②⑤‎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所以一个初级精母细胞能产生2种基因型不同的次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于有丝分裂,因此每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2个基因型相同的精细胞。所以,图中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是①和④。 故选:C。‎ ‎6.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检验推理→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孟德尔利用该方法发现了两大遗传规律。下列对孟德尔的研究过程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 B.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 C. 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 D.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所有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孟德尔在豌豆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基础上发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和自由组合现象,进而提出研究问题,A项正确;‎ 孟德尔所作假设的核心内容是“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控制的”,B项错误;‎ 孟德尔为了验证所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项错误;‎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其核基因遗传的部分现象,D项错误。‎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要熟练记忆并再现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顺序是( )‎ A. 复制→分离→联会→分裂 B. 联会→复制→分离→分裂 C. 联会→分离→复制→分裂 D. 复制→联会→分离→分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进行DNA复制,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进行联会,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中 B. 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的个体自交,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种 C. 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有81种 D. 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8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孟德尔定律描述的过程发生在减数分裂中,A错误;‎ B、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产生4种雄配子、4种雌配子,其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有4×4=16种,B错误;‎ C、按照孟德尔定律,AaBbCcDd个体自交,子代表现型有24=16种,C错误;‎ D、按照孟德尔定律,对AaBbCc个体进行测交,测交子代基因型有23=8种,D正确。‎ 故选D。‎ ‎【点睛】解题思路:首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以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可分解为:Aa×Aa,Bb×Bb,然后按分离定律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将获得的结果进行综合。‎ ‎9.对某种植物进行测交实验,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其数量分别是49、52、50、51,这株植物的基因型不可能是( )‎ A. MmNnPP B. mmNnPp C. MmNNPP D. MMNnPp ‎【答案】C ‎【解析】‎ ‎【分析】‎ 测交的定义是孟德尔在验证自己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时提出的,为了确定子一代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让子一代与隐性纯合子杂交,这就叫测交.在实践中,测交往往用来鉴定某一显性个体的基因型和它形成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 分析题干信息:后代有四种表现型,其数量分别是49、52、50、51,则约为1:1:1:1。‎ ‎【详解】A、MmNnPP×mmnnpp→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1:1,与题意相符,正确;‎ B、mmNnPp×mmnnpp→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1:1,与题意相符,正确;‎ C、MmNNpp×mmnnpp→后代有两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与题意不符,错误;‎ D、MMNnPp×mmnnpp→后代有四种表现型,且分离比约为1:1:1:1,与题意相符,正确。‎ 故选C。‎ ‎10. 下列的科学技术成果与所运用的科学原理或方法有错误是 A. 抗虫棉——基因工程 B. 无籽西瓜——单倍体育种 C. “黑农五号”大豆品种——基因突变 D. 生产啤酒——无氧呼吸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抗虫棉是运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而成,A项正确;无籽西瓜是采用多倍体育种的方法培育而成,B项错误;“黑农五号”大豆品种是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培育而成,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C项正确;生产啤酒,是利用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工程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1.下图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 细胞凋亡过程中有蛋白质的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 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 ‎2、分析题图可知,首先凋亡诱导因子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发出凋亡信息,激活细胞中的凋亡基因,执行细胞凋亡,凋亡细胞最后变成小泡被吞噬细胞吞噬,并在细胞内完成分解。‎ ‎【详解】A、①过程是凋亡诱导因子与膜受体结合,受体具有特异性,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 B、细胞凋亡过程中,凋亡基因控制合成新的蛋白质,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分析题图可知,细胞凋亡是细胞的编程性死亡,是主动死亡的过程,C错误;‎ D、凋亡相关基因是机体固有的,细胞凋亡有利于清除多余的、无用的细胞,有利于清除已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有利于清除体内的有害细胞,维持器官和组织中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C。‎ ‎【点睛】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及根据题干信息理解细胞凋亡的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四个细胞图中,属于二倍体生物精细胞的是 A. B. C.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二倍体生物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精细胞应不含同源染色体。‎ ‎【详解】A、图A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不属于二倍体生物的精细胞,A错误;‎ B、图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联会,应为初级性母细胞,不属于精细胞,B错误;‎ C、图C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但着丝点还未分裂,应为次级性母细胞,不属于精细胞,C错误;‎ D、图D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属于二倍体生物精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据此明辨图中各细胞类型所处的时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如图为某一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不可能的遗传方式是( )‎ A.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该遗传系谱图可知,该家系中代代都有遗传病,因此该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也可能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具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但是由于第一代的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详解】A. 该病代代都有患者,可能是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A错误;‎ B. 由遗传系谱图可知,该病可能是隐性遗传病,由于女患者的儿子有正常个体,因此如果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应该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 C. 由题图可知,男患者的女儿都是患者,因此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C错误;‎ D. 由B分析可知,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D正确。‎ ‎【点睛】思维点拨:“程序法”分析遗传系谱图 ‎14.如果用32P、35S、15N标记T2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结构中 A. 可在DNA中找到32P、15N B. 可在外壳中找到35S、15N C. 可在外壳中找到32P、15N D. 可在DNA中找到32P、35S、15N ‎【答案】A ‎【解析】‎ ‎【分析】‎ T2‎ 噬菌体由DNA(40%)和蛋白质(60%)组成。其中,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硫元素,磷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而DNA和蛋白质均含有N元素。因此,用32P、35S、15N标记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含有35S,DNA含有32P,蛋白质外壳和DNA均含有15N。‎ ‎【详解】用32P、35S、15N标记T2噬菌体后,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含有35S和15N,DNA含有32P和15N。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含35S和15N的蛋白质外壳附着在宿主细胞的外面,含32P和15N的DNA进入宿主细胞,并作为子代噬菌体DNA的模板。因此,在子代噬菌体DNA含32P、15N,蛋白质外壳不含32P、35S、15N。‎ 故选A。‎ ‎【点睛】掌握噬菌体的结构组成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 已知一段双链DNA中碱基的对数和腺嘌呤的个数,能否知道这段DNA中4种碱基的比例和(A+C):(T+G)的值 A. 能 B. 否 C. 只能知道(A+C):(T+G) D. 只能知道四种碱基的比例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题意可知,该DNA分子是双链结构,碱基对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在双链DNA分子中A=T,G=C,所以(A+C):(T+G)=1:1;如果已知某段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数是a,腺嘌呤数为b,则腺嘌呤的碱基比例与胸腺嘧啶的碱基比例相等=b/2a,胞嘧啶和鸟嘌呤的碱基比例相等=a-b/2a,故答案选A.‎ ‎16. 为证实叶绿体有放氧功能,可利用含有水绵与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进行实验,装片需要给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A. 光照、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B. 光照、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C. 黑暗、有空气、临时装片中无NaHCO3稀溶液 D. 黑暗、无空气、临时装片中有NaHCO3稀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条件:光照,二氧化碳下(3)。“无空气”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详解】‎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条件:光照,二氧化碳(由NaHCO3‎ 稀溶液提供),故C、D项错误;“无空气”可避免空气中氧气的干扰,A错误,B正确;答案选B.‎ ‎17.下图中表示转录过程的是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的过程:RNA聚合酶结合在基因特定位置(启动子),随着RNA聚合酶的移动,该部位的双链解开为单链。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U,T-A,G-C、C- G),利用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在RNA聚合酶作用下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新合成的RNA单链甩出,解旋的DNA恢复双螺旋结构。‎ ‎【详解】转录的条件:(1)原料:四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2)模板:DNA的一条链;(3)酶:RNA聚合酶;(4)ATP。‎ 故选B。‎ ‎【点睛】识记遗传信息转录的概念、过程、条件和结果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豚鼠和马体细胞具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但性状差异很大,根本原因是 ( )‎ A. 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不同 B. 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 C. DNA分子的数目不同 D.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物质的多样性,而遗传物质多样性表现在DNA分子数目不同以及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等方面,由于马和豚鼠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但组成它们的DNA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故表现出的性状存在很大差异。‎ ‎【详解】A. DNA分子中碱基配对方式在不同的DNA分子中是无差别的,A错误; ‎ B. DNA分子中碱基对排列顺序不同,即不同生物的DNA具有特异性,导致性状不同,B正确;‎ C. 由题意可知,豚鼠和马细胞中DNA分子的数目相同,C错误; ‎ D. 基因选择性表达不是豚鼠和马性状差别的根本原因,D错误。‎ ‎19. 下列生理功能与RNA功能无关的是 A. 催化细胞内的某些生化反应 B. 转运氨基酸 C. 作为模板,可逆转录形成DNA D. 携带着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遗传信息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故RNA可以作为催化剂催化细胞内的某些生化反应,A项正确;‎ B、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tRNA可以搬运氨基酸,B项正确;‎ C、某些病毒如HIV为逆转录病毒,可以在宿主细胞内以RNA为模板逆转录形成DNA,C项正确;‎ D、具有细胞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故RNA不能携带细胞的全部遗传信息,D项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RNA的相关生理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20.下列不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A. 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互换 B.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重组 C. 精子与卵细胞中染色体上基因的组合 D. 有性生殖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答案】C ‎【解析】‎ 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发生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错误;精子与卵细胞在受精时染色体上基因的组合不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基因重组是指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卵细胞)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D错误。‎ ‎21.玉米的甜和非甜是一对相对性状,随机取非甜玉米和甜玉米进行间行种植,其中一定能够判断甜和非甜的显隐性关系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分离定律,考查显隐性状的判断方法。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具有隐性性状的个体,一定是隐性纯合子。纯合子自交,后代还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据此和实验结果可分析各组能否判断显隐性。‎ ‎【详解】,当非甜玉米和甜玉米都是纯合子时,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A项错误;非甜玉米和甜玉米相互受粉,若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是杂合子,则后代会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B项错误;非甜玉米与甜玉米杂交,若后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若出现两种性状,则说明非甜玉米和甜玉米中有一个是杂合子,另一个是隐性纯合子,此时非甜玉米自交,若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玉米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若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则说明非甜玉米是隐性纯合子,C项正确;非甜玉米的花粉受与甜玉米的雌蕊柱头上,若后代有两种性状,则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D项错误。‎ ‎【点睛】根据子代性状判断显隐性的方法:‎ ‎①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只出现一种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性状为显性性状,双亲均为纯合子。‎ ‎②相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不同性状→子代所出现的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本为杂合子。‎ ‎③不同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两种性状,且分离比为1:1→不能确定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但能确定双亲之一为隐性纯合子,另一为杂合子。‎ ‎22. 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可能导致的遗传病是 A. 先天性愚型 B. 原发性高血压 C. 猫叫综合征 D. 苯丙酮尿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详解】A、先天性愚型又叫21三体综合征,其形成原因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染色体数目异常,A正确; B、原发性高血压属于多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B错误; C、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C错误; D、苯丙酮尿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是染色体数目异常引起的,D错误。‎ ‎23.依据中心法则,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则该DNA序列的变化是 A. 断裂 B. 多个碱基增添 C. 多个碱基缺失 D. 碱基替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详解】原核生物的基因是连续的,无内含子和外显子。若原核生物中的DNA编码序列发生变化后,相应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不变,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虽DNA序列发生碱基替换,但替换前后的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相同,翻译合成的蛋白质相同。‎ 故选D。‎ ‎【点睛】明确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基因结构的不同,结合突变的概念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24. 关于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都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B.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 C.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 D. 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通常都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不会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 B、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有可能导致个体表现型改变,B错误;‎ C、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变异都导致碱基序列的改变,C正确;‎ D、基因突变在光学显微镜下是不可见的,染色体结构变异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D错误。‎ 故选C。‎ ‎25.某生物兴趣小组将一枝伊乐藻浸在加有适宜培养液的大试管中,以白炽灯作为光源,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分别在10℃、20℃和30℃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不同距离下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 B. a点和b点的限制因素分别为温度和光照强度 C. b点条件下伊乐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D. 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则b点向右移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由题干可知,本实验通过移动白炽灯调节其与大试管的距离,从而调节光照强度。枝条产生的气泡数目表示净光合速率。‎ ‎2、从曲线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和温度,因变量为光合速率。‎ ‎【详解】A、从题干和曲线图可以看出,该实验研究的是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A正确;‎ B、a点处,改变距离不会影响气泡产生量,而随温度的增大,气泡产生量增加,说明限制因素是温度。b点处,随距离的减小,气泡产生量增加,而改变温度不会产生气泡,说明b点的限制因素为光照强度,B正确;‎ C、b点无气泡产生,说明伊乐藻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说明伊乐藻仍进行光合作用,C正确;‎ D、若在缺镁的培养液中进行此实验,呼吸作用强度不变,但叶绿素合成受阻,光合作用减弱,需要增大光照强度才能使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故b点向左移动,D错误。‎ 故选D。‎ ‎【点睛】分析时,可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如光照强度恒定,分析温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以此类推。‎ ‎26.下列不属于孟德尔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 A. 正确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B. 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 C. 研究时采用多因素到单因素的方法 D. 科学地设计了试验程序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实验成功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自花闭花受粉,自然状态下为纯种;②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 ‎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且闭花授粉的植物,并且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是孟德尔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A正确;‎ B、孟德尔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是孟德尔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孟德尔遗传实验是先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多对性状的遗传,C错误;‎ D、孟德尔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是孟德尔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D正确。‎ 故选C。‎ ‎【点睛】识记孟德尔遗传定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7.细菌在15N培养基中繁殖数代后,使细菌DNA的含氮碱基皆含有15N,然后再移入14N培养基中培养,抽取亲代及子代的DNA经高速离心分离,下图①—⑤为可能的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子一代DNA应为② B. 子二代DNA应为①‎ C. 子三代DNA应为④ D. 亲代的DNA应为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半保留复制是:DNA 在进行复制的时候链间氢键断裂,双链解旋分开,每条链作为模板在其上合成互补链,经过一系列酶的作用生成两个新的DNA分子。 子代DNA分子 其中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复制1次,子一代DNA应为15N14N,子一代DNA应为②,故A正确;‎ B、DNA复制2次,子二代DNA应为2个15N14N和2个14N14N,子一代DNA应为①,故B正确;‎ C、DNA复制3次,子三代DNA应为2个15N14N和(23-2)个14N14N,子三代DNA应为③,故C错误;‎ D、亲代DNA分子是15N15N,亲代的DNA应为⑤,故D正确。‎ 故选C。‎ ‎28.下列有关核DNA结构和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由两条核糖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C. DNA复制时所用的模板是完全解开的两条链 D. 含m个腺嘌呤的DNA复制一次,需要2m个胸腺嘧啶 ‎【答案】A ‎【解析】‎ DNA分子含有2条链,一条链含有一个游离的磷酸,A正确;DNA分子是由2条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B错误;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以两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的,C错误;DNA分子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数相等,含有m个腺嘌呤的DNA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需要的胸腺嘧啶数是m,D错误。‎ ‎【考点定位】DNA的分子结构和复制 ‎【名师点睛】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脱氧核苷酸链,DNA分子一般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排列在外侧,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29. 一个男孩患红绿色盲,但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视觉都正常。推断其色盲基因来自( )‎ A. 祖父 B. 外祖母 C. 外祖父 D. 祖母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如果男性X性染色体上具有色盲基因,则该男性一定是色盲患者;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因此女性可以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现有一色盲男孩,其性染色体是XY,Y染色体只能来自于其父系家族,由其祖父传给父亲,由父亲传给自身;X染色体来源于母系家族,由其外祖父或外祖母通过该男孩的母亲提供,已知其外祖父色觉正常,因此该男孩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于其外祖母,即其外祖母是色盲基因携带者。因此该男孩色盲基因的传递过程是外祖母传给母亲传给男孩。所以B正确。A、C、D不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红绿色盲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30.双脱氧核苷酸常用于DNA测序,其结构与脱氧核苷酸相似,能参与DNA 的合成,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 合成时,在DNA 聚合酶作用下,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在人工合成体系中,有适量的GTACATACTTC的单链模板。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和4种脱氧核苷酸,则以该单链为模板合成出的不同长度的子链最多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G与C配对。‎ ‎【详解】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单链模板序列为GTACATACTTC,其合成的子链为CATGTATGAAG。因为连接上双脱氧核苷酸会使子链延伸终止,所以在胸腺嘧啶双脱氧核苷酸存在时,能形成CAT/GT/AT/GAAG(“/”表示子链延伸终止处),由此可见,可以形成4种不同长度的子链。‎ 故选C。‎ ‎【点睛】识记DNA复制时遵循碱基配对原则,结合题干信息“若连接上的是双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终止;若连接上的是脱氧核苷酸,子链延伸继续”进行分析解答便可。‎ 二、非选择题 ‎31.如图表示某植物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其中A-H代表物质,据图回答:‎ ‎(1)图中D是____,____(字母代号)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用____法,可以研究物质B的去向。‎ ‎(2)场所Ⅱ是____。多种化学反应能够互不干扰地在场所Ⅰ、Ⅱ、Ⅲ内进行,是由于____(结构)的分隔作用。‎ ‎(3)选用A、B两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探究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A、B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单位时间内O2的释放量(mL)‎ ‎①在阳光不充足的地区,大棚种植A、B两种植物时,光照将最可能成为限制____植物正常生长的主要因素。‎ ‎②分析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处于灯泡功率为200 W、CO2浓度为0.03%条件下的A植物,采取____措施能显著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③A植物在CO2浓度为0.1%时,若将灯泡功率由300 W再逐渐增大至400 W,请预测O2释放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 ‎【答案】 (1). 丙酮酸 (2). F (3).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标记) (4). 线粒体 (5). 细胞器膜(或生物膜) (6). B (7). 增大CO2浓度 (8). 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 ‎【分析】‎ ‎1、分析图解可知:场所Ⅰ表示叶绿体,场所Ⅱ表示线粒体,场所Ⅲ表示细胞质基质。叶绿体中进行光合作用,其中A表示水,B是氧气,F表示ATP,G、H分别表示ADP和Pi。细胞质基质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和无氧呼吸过程的场所,其中D表示丙酮酸,E和C分别表示酒精和二氧化碳。丙酮酸在细胞质基质中生成后进入线粒体后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三两个阶段。‎ ‎2、分析表格:不同功率的灯泡表示不同的光照强度,该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因变量为光合速率。实验目的为探究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详解】(1)由题图可知,在场所Ⅰ为光合作用的场所,故场所Ⅰ为叶绿体。A分解作用发生在含光合色素的类囊体薄膜上,为水的光解,故A表示水,B是氧气,F表示ATP,G、H表示ADP和Pi。C与C5反应生成C3,故C为CO2。在场所Ⅲ,C6H12O6在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D,而D可继续分解生成E、CO2,并释放能量,故该生理过程为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为丙酮酸、E为酒精。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到ATP(F)中,其中ATP(F)用来给细胞提供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以研究光合作用过程中水分子中氧的去向。‎ ‎(2)D(丙酮酸)进入场所Ⅱ,与B(O2)反应生成水和CO2,并释放能量,为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故场所Ⅱ是线粒体。光合作用、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等化学反应之所以能有序的进行,这是生物膜的分隔作用。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扰,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3)①表格中可以看出,光照强度较低时,A植物的氧气的释放量总是多于B植物的,而当灯泡功率升高到100W以后,B植物的氧气的释放量总是多于A植物的,因此在阳光不充足的地区,光照将最可能成为限制B植物的生长。‎ ‎②CO2浓度为0.03%的条件下,灯泡功率大于100W后,随着灯泡功率的增大,A植物的氧气释放量不再增加,说明此时光照不再是其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主要是CO2浓度。‎ ‎③CO2浓度为0.01%的条件下,灯泡功率大于200W后,随着灯泡功率的增大,A植物的氧气释放量不再增加,说明此时光照不再是其限制因素,限制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因此,将灯泡功率由300 W再逐渐增大至400 W,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强,O2释放量将保持相对稳定。‎ ‎【点睛】熟记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准确判断各字母代表的物质名称是解答(1)(2)的关键;解答(3)题时,可采用单因子分析法分别进行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32.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减数分裂过程,①-⑤代表细胞。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初级精(卵)母细胞的是____(填图中序号),与有丝分裂过程相比,该过程中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是____。‎ ‎(2)图中①、②、④分别含有____条染色体。②号图含____条染色单体。含一对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填图中序号)。‎ ‎(3)③号图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这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是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 ②③ (2). 联会 (3). 2、2、1 (4). 4 (5). ①②③ (6).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②雌雄配子结合后可出现多样的变异个体③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原材料 ‎【解析】‎ ‎【分析】‎ 对题图分析可知,①为精(卵)原细胞;②③为初级精(卵)母细胞,在③所示的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④为次级精(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⑤为精细胞或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详解】(1)对题图分析可知,图中表示初级精(卵)母细胞的是②③。与有丝分裂过程相比,该过程中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 ‎(2)图中①、②各含有2条染色体,④含有1条染色体,其中①无染色单体,②含4条染色单体,④含有2条染色单体。图中①②③各含一对同源染色体。‎ ‎(3)③发生了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这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是:①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②雌雄配子结合后可出现多样的变异个体;③为生物多样性提供原材料。‎ ‎【点睛】根据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及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变化规律,准确的判断各细胞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3.某种两性花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等位基因(H、h,R、r)控制,基因组成与花的颜色的对应关系如表所示。‎ 基因组成 H_RR H_Rr 其余基因组成 花的颜色 红色 粉红色 白色 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能有三种,请参照甲图,画出另外两种类型(竖线表示染色体,圆点表示基因)。‎ 类型编号 甲 乙 丙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____‎ ‎____‎ ‎(2)取基因型为HhRr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称为____。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继续生长至开花期,若所有植株全开白色花,则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如表中____所示。‎ ‎(3)若用自交实验来探究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则应选用基因型为____的植株进行自交,如果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____,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 (1). (2). (3). 单倍体 (4). (5). HhRr (6). 红花∶粉红花∶白花=3∶6∶7 (7). 非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1)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能有三种:①H/h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即,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②H/h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H和R连锁,h和r连锁,即,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③H/h和R/r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H和r连锁,h和R连锁,即,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的个体叫单倍体。因此,花粉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幼苗称为单倍体。若所有植株全开白色花,这些白色花植株的基因型为HHrr、hhRR,则亲本产生基因型为Hr和hR两种配子,因此H和r连锁,h和R连锁,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 ‎(3)若用自交实验来探究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则应选用基因型为HhRr的植株进行自交,子代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色(H_RR):粉色(H_Rr):白色(其他基因组成)=[(3/4)×(1/4)]∶[(3/4)×(1/2)]∶[1-(3/4)×(1/4)-(3/4)×(1/2)]=3∶6∶7,说明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点睛】掌握基因的连锁互换规律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4.下图为真核细胞中蛋白质合成过程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中过程①发生的场所主要是____,该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如图所示,随着物质b从右边释放,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应是____(“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一致病基因通过控制____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若如图1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一脯氨酸一苯丙氨酸一”,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G、AAA,则物质a中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___。该过程最终合成的Tl、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N上相继结合多个X,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____。‎ ‎(3)以下是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实例。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图。‎ 有些人喝了一点酒就脸红,人们称为“红脸人”。经研究发现“红脸人”体内只有ADH,没有ALDH,据此判断饮酒后会因血液中____(填“乙醇”、“乙醛”或“乙酸”)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则“红脸人”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种。‎ ‎【答案】 (1). 细胞核 (2). 从右到左 (3). 蛋白质的结构 (4). GGGAAA (5). 相同 (6). 只用少量mRNA就可以快速合成大量蛋白质(或合成蛋白质的速率大大提高) (7). 乙醛 (8). 4‎ ‎【解析】‎ ‎【分析】‎ 对图1分析可知,a物质为DNA,图中过程①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物质b,过程②以物质b为模板,在核糖体中合成多肽链,故物质b为mRNA,过程①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②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 ‎【详解】(1)由分析可知,图1中过程①表示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需要RNA聚合酶的参与,图示中左边的肽链比右边长,说明RNA聚合酶的移动方向是从右到左。图中致病基因控制合成的异常蛋白质是结构蛋白,揭示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2)若如图1多肽链中有一段氨基酸序列为“一脯氨酸一苯丙氨酸一”,携带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分别为GGG、AAA,则脯氨酸和苯丙氨酸的密码子分别为CCC、UUU,所以物质a中模板链碱基序列为—GGGAAA—。从图2可知,Tl、T2、T3三条肽链均是以N作为模板,因此最终合成的Tl、T2、T3三条多肽链中氨基酸的顺序相同。N上相继结合多个X,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其意义是合成蛋白质的速率大大提高。‎ ‎(3)“红脸人”体内只有ADH,没有ALDH,说明“红脸人”饮酒后,血液中的乙醇在ADH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乙醛,但由于缺乏ALDH,乙醛无法转化为乙酸,导致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红脸人”体内只有ADH,没有ALDH,说明其体内含有A基因,没有bb基因,故其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四种。‎ ‎【点睛】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准确判断物质a、b和过程①②的生理过程是解答(1)(2)题的关键。‎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