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安徽省蚌埠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蚌埠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中相应的位置,否则,该大题不予记分。单选题。(共48题,每题1分,共48分)‎ ‎1.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之一是在中央设立了丞相,明朝时期却废除了丞相。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和巩固 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C. 秦明统治者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 D.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日趋衰弱 ‎2.据《春秋》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前479年,诸侯朝齐晋楚者达33次,而朝周王者仅3次。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礼乐制度的破坏 B. 井田制度的瓦解 ‎ ‎ C. 分封制度的崩溃 D. 诸侯势力的崛起 ‎3.影视剧常见的台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与自己血缘愈近的人愈靠得住,血缘关系愈远,“失信”则会频繁。这种认识有可能是下列哪些历史现象长期存在的思想基础( )‎ A. 君主专制 B. 中央高度集权 C. 宗法宗族意识 D. 文字、度、量、衡的全国统一 ‎4.著名史学家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说:“中国历史,二千年前是封建政治,后二千年是郡县政治。”这两种“政治”的根本区别主要集中于( )‎ A. 地方的管理方式上 B. 选拔官员的方式上 C. 经济政策的制定上 D. 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5.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  )‎ A. 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 B.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C. 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 D.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6.‎ 宋代以来,在很多体现才子佳人题材的戏曲、小说中,往往有作为读书人的男主角进京赶考,考取状元后迎娶美人的情节。就是那些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才最终实现夙愿。这主要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市民价值观念 B. 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地位 C. 戏曲小说符合市民精神文化需要 D. 市民阶层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7.唐太宗重申三省制,凡军国大事,由中书舍人各抒已见,并且署名。制敕草成后,经中书侍郎、中书令审查,再送门下省,交由给事中、侍郎驳正;复奏以后,然后施行。“由是鲜有败事”。据此可知,唐太宗这一做法( )‎ A. 减少了决策失误 B. 加强了君权剥夺了相权 C. 强化了中央集权 D. 扩大了中书门下的职权 ‎8.我们考查古代姓氏排名,会发现宋代《百家姓》开篇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诸卫,蒋沈韩杨……”,而明代《千家姓》开篇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透过两书排在第一位的姓氏变化,可看出什么本质问题( )‎ A. 等级制度的森严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皇权的独尊 D. 文化的开明 ‎9.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 )‎ A. 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B. 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 C. 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推动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10.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大而无当的文官集团,下面是缺乏组织的农民。文官和农民两层面包的融合着重于尊卑男女长幼。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 A. 君主专制在特定背景下削弱 B. 官僚体制失去对社会的控制 C. 儒家伦理观念深入民间社会 D. 社会各阶层间流通渠道畅通 ‎11.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目的是 ( )‎ 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 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 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 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 ‎12.“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中的“新思想系统”(  )‎ A. 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 体现了对宋明理学的彻底否定 C. 是儒学适应时代的新发展 D. 开启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先河 ‎13.李贽把因变法而使国家富强的商鞅、申不害说成是英雄好汉,对于荀卿之学,李贽认为其“真实有用,与俗儒不同”。李贽这些思想( )‎ A. 使“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B. 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有利于实学思潮的产生 D. 增强了人们变革社会的信心 ‎14.英国女王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这一制度的创立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形成重学风气 C. 防范武将专权 D. 追求公平公正 ‎15.萧公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指出,《明夷待访录》“之最高原理出于《孟子》之‘贵民’与《礼运》之‘天下为公’……(黄宗羲论君臣关系)其立言亦悉依《孟子》。”据此推断,明清的思想批判( )‎ A. 延续了“君为臣纲”的传统 B. 继承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凸显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维护了理学的主体地位 ‎16.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里描写崔莺莺遇到张生时回头偷看一眼。而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时,便删掉了崔莺莺这一动作。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王实甫未受儒家思想影响 B. 明代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C. 明代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D. 王实甫倡导个性解放 ‎17.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李贽与路德确有相通之处”,这主要因为二人都( )‎ A. 敢于公开挑战当时权威思想 B.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C.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D. 引领了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18.在民间传说中,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是孝道为先、淡泊名利、施恩不图回报的精神偶像。汉代民间开始兴起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唐宋时,寒食节作为民间习俗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用法令维护寒食礼制。寒食节的发展表明( )‎ A. 民间习俗都来源于民间传说 B. 民众好恶决定官府统治政策 C. 儒学的社会影响力日趋扩大 D. 统治者创设民俗以强化专制 ‎19.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董仲舒主张“限民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两者主张都具有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B. 两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C. 两者主张都抑制土地兼并 D. 两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 ‎20.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 A. 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反对埋首书册 B. 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C. 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 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21.王守仁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 A. 格物致知 B. 心即理也 C. 发明本心 D. 致良知 ‎22.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 A. 民贵君轻 B. “天人感应” C. “三纲五常” D. 性本善 ‎2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 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 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C. 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 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24.“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北宋词人柳永的词之所以在宋代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是因为他的词( )‎ A. 得到统治者的赞赏 B. 善于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表达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C. 蕴涵着对国家兴亡的感慨 D. 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25.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有出自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朝末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的内容。这说明( )‎ A. 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 B. 东西方的科技特点趋于一致 C.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 中国科技推动了世界近代化 ‎26.‎ 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 C. 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 D. 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 ‎27.“从社会学意义上看,世俗化完全是一个值得肯定的积极趋向,世俗化肯定现世生活,肯定官能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表现出以具体功利为追求、以感官享受为满足、以眼前利益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文化呈现世俗化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文化逐渐普及 B. 印刷技术推广 C. 市民阶层壮大 D. 商品经济繁荣 ‎28.宋代绘画采用静观的取材方式,淡化绘画的色彩,构图简略,崇尚荒寒、雅逸,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从而构成宋代绘画的整体风貌。这说明( )‎ A. 宋代绘画深受唐代影响 B. 绘画是社会现实的再现 C. 宋代文人深受理学影响 D. 风俗绘画更受市民喜爱 ‎29.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的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缺乏理性精神 B. 有很强的封闭性 C. 求善而不存真 D. 落后于西方国家 ‎30.1799年皇帝颁布谕旨:“朕闻近年各省督抚两司署内教演优人……率皆朘小民之脂膏,供大吏之娱乐,辗转苛派,受害仍在吾民。……嗣后各省督抚司道署内,俱不许自养戏班,以肃官箴而维风化。”这表明( )‎ A. 戏剧发展导致政治腐败 B. 统治者践行重民爱民思想 C. 专制统治阻碍文化繁荣 D. 有限反腐以缓和社会矛盾 ‎31.苏格拉底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后来,他却被美莱特斯为首的雅典民主派控制的陪审团控告,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财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这表明( )‎ A. 陪审法庭违背了其一贯的公平、公正原则 B. 民主政体不利于文化发展 C. 苏格拉底推崇君主专制 D. 雅典民主有一定局限性 ‎32.‎ 公元前594年,梭伦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属于其措施的是( )‎ A. 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 B. 设立“五百人会议”‎ C. 设立陪审法庭 D. 提升平民的权力和地位,全面抑制贵族 ‎33.英国思想家培根指出:“雅典公民认为人一生下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如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这主要是由于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 )‎ A. 人文精神 B. 民主意识 C. 反抗精神 D. 爱国意识 ‎34.英国诗人雪菜在《希腊颂》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希腊,罗马这个我们的导师、征服者和我们的家园,将没有什么光明可供播撒,我们也许还是野蛮人和偶像崇拜者,也许比这还要糟。”这主要说明了( )‎ A. 希腊文明优于罗马文明 B. 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C. 古罗马实施了民主政治 D. 罗马人继承并传播了希腊文明 ‎35.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周。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 皇帝的权力来自于法律 B. 罗马法维护皇帝的权威 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罗马法治意识比较浓厚 ‎36.智者学派是公元前 5~前 4 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以雅典为中心,周游希腊各地,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教授参政治 国、处理公共事务的本领。由此可见,当时的希腊( )‎ A. 诸侯割据,城邦民主制发达 B. 社会剧变,政治派别众多 C. 社会中人文色彩较浓 D. 城邦之间关系融洽 ‎37.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不成熟状态”。可见( )‎ A. 民主法制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 社会中功利主义色彩较浓厚 C. 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 人们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38.“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 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 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 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 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9.学者景德祥在《重新审视德意志帝国的现代化》一文中认为:“那种对德意志帝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成分不屑一顾的态度是值得商榷的。”下列各项中属于德国“民主成分”的是( )‎ A. 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 B. 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 C. 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 D. 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 ‎40.刘苏里认为,在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上,导致它失败的因素,远远大于成功——南北邦之争、大小邦之争、农工邦之争,以及随时展开的新(西部)老(东部)邦之争。其中,有助于解决大小邦之争的措施是( )‎ A. 默认奴隶制继续存在 B. 议员产生及构成方式 C. 三权分立以制约平衡 D. 确定实行联邦制政体 ‎4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有一条极富争议的规定:“总统的每一命令须给部长副署方能有效”。有学者据此判断,总统的职权徒有虚名;但也有学者反对称,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反对者的合理依据应是( )‎ A. 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 B. 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 C. 宪法规定总统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 D. 君主派的实力在当时的政坛占上风 ‎42.刘宗绪等著《世界近代史》中说“随着‎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历史性宣告,一个新的统一民族国家在欧洲出现了。……统一是德意志历史上划时代转折点,有重大的进步意义。统一后德意志的经济发展是神速的,而在政治上则难以摆脱专制主义的色彩。”作者主要观点是( )‎ A. 德意志通过王朝战争方式完成统一 B. 统一促进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 统一的德意志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 统一的德意志保留了专制主义残余 ‎43.俾斯麦说“德国宪法的制定不仅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是得益于美国”。这主要表现在德国( )‎ A. 实行了联邦制 B. 皇权受到限制 C. 设立责任内阁 D. 议会有立法权 ‎44.16世纪,欧洲各国相继掀起了研究和用民族语翻译《圣经》的新高潮,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而解释《圣经>。这一行为( )‎ A. 强化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 促进了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C. 扩大了天主教会的影响 D. 导致了罗马基督教会的分裂 ‎45.他们提出“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是无所不有”的口号,他们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他们歌颂人的智慧和力量,赞美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他们追求“人”的本能发挥,追求真善美的动力。材料中的“他们”( )‎ A. 倡导“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力图推翻罗马天主教会统治 C. 描绘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D. 以“人性”反对“神性”‎ ‎46.文艺复兴思想家主张人追求财富和现世的幸福,启蒙思想家考虑“要寻求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够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防御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从中可以看出启蒙思想家思考的问题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突出强调了( )‎ A. 批判神权统治 B. 主张平等自由 C. 鼓吹人性解放 D. 构建民权政府 ‎47.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由此可知,莎士比亚( )‎ A. 理性主义灵魂改变人类的命运 B. 代表着英国文学艺术最高成就 C. 倡导的人文精神影响整个世界 D. 显示工业时代人定胜天的豪情 ‎48.“中世纪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到19世纪这一过程基本完成。”其中使个人“从人的权威下获得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 A. 文艺复兴 B. 近代科学的兴起 C. 启蒙运动 D.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II卷 主观题 ‎49.(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区分“古之君”(尧舜等原始民主时期的“君”)与“今之君”(秦以下全体专制帝王),指出“今之君”是“天下之大害”。黄氏针对尊君论的理论基础——“天下受命于天子”之说,重新论证了“天下”与“君”孰主孰客,从而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而其论证手法是复归“古之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黄宗羲从“君客论”出发,高唤出这样的警句:“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黄宗羲进一步阐发君臣关系为同事协作关系:“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摘编自冯天瑜《“民本”与“尊君”(论纲)》‎ 材料二 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否定了“君权神授”说,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人民主权思想。他指出,所谓人民主权就是以公共意志为最高权力,其具体体现就是由全体人民根据自身利益所制定的社会契约。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必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即迫使他自由。通过“社会契约”的学说,卢梭提出了全新的国家组织原则,而“人民主权论”则更直接为法国大革命提供了理论旗帜。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黄宗羲思想所体现出的新变化及其历史价值。(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黄宗羲与卢梭思想的不同,并简要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18分)‎ ‎5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著名学者沃特金斯在《西方政治传统》指出:在价值观念上,宪政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植根于一个假定,即群众能通过理性协商达成足以维持社会生活的共同协定;自由民主宪政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即社会中占决定性多数的群体,认识到自由讨论和妥协的道德价值,而约束对多数原则的应用,使其不致危害少数的重要利益。……到了近代,西方政治制度中的妥协机制以及人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协商与妥协艺术,是把历史上依次崛起的、最初是反体制的各阶级、群体顺利纳入宪政体制的重要力量;而作为宪政对立面的独裁政治的出现,则根源于一些人坚持其天启信仰,拒绝向对立学说、观点做任何妥协,并设法将其信仰强加于人。‎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51.(15分)‎ 材料:西汉前期,丞相都由列侯充任,位高权重。汉武帝为了削弱承相的权力,加强自己的权力,就重用身边的人员,于是尚书令一职日益重要。尚书令原是少府的属官,为皇帝管奏章文书。此时,大臣们的奏章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先送尚书台。汉武帝又选用一些出身低微而有才能的士人为郎,加以侍中、给待中、常侍等头衔,允许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承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机构为“外朝”。从此以后,尚书台台的权力日重,人臣要参与中枢,必须加“领尚书事”或“平尚书事”的头衔。“中朝”是皇帝身边的御用工具。‎ ‎——摘自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进行中央机构改革的措施和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汉武帝中央机构改革的认识。(7分)‎ 蚌埠二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C A B B A C B C C C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A B B A C B C D C D D 题号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答案 C D D C A D D C B D D C 题号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答案 D A C B C C A B D D C C ‎49.(25分)(1)变化:新民本思想。历史价值:摆脱了尊君论的束缚,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以民众为主,君主要为民众服务;提出以民众幸福作为判断社会状况的标准。(7分)‎ ‎(2)不同: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民本思想,卢梭的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黄宗羲借助原始民主阐发自己的思想,卢梭则通过理论探讨描绘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蓝图;黄宗羲未能从根本上否定君权,卢梭则提出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黄宗羲的思想未能付之于实践,卢梭的思想指导了资产阶级革命等。(8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原因:明末清初,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新兴政治力量尚未形成,传统思想观念和封建制度根深蒂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洗礼,思想得到解放等。(10分)‎ ‎50.(12分)示例:‎ 观点:民主体制的理论与实践必须要妥协。‎ 论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反复较量,双方达成了妥协,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1787年,美国的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等不同的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达成妥协,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 综合上述历史史实可知,多元主义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必要条件。‎ ‎51.(15分)(1)措施:选用亲信近臣组成“中朝”,在宫廷之内决策军国大事;削弱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机构的权力,使其成为决策机构。(4分)‎ 原因:汉初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形成一定威胁;身边人员或出身低微的士人更容易控制。(4分)‎ ‎(2)认识:汉武帝设立“中朝”,加强了皇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防止权臣专权;随着“中朝”权力扩大,容易形成宦官、外戚专权的局面;为以后历代统治者加强皇权提供了借鉴。(7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