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四川省蓉城名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共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 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是意象中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例如,“梅”这个词表示一种客观的事物,它有形状有颜色,具备某种象。当诗人将它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意象可分为五大类:自然界的,如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等;社会生活的,如战争、游宦、渔猎、婚丧等;人类自身的,如四肢、五官、脏腑、心理等;人的创造物的,如建筑、器物、物饰、城市等;人的虚构物,如神仙、鬼怪、灵异、冥界等。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云”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由“柳”构成的意象,如“杨柳依依”,这意象带着离愁别绪。“柳丝无力袅烟空”,这意象带着慵倦的意味。“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这意象带着诗人早朝时的肃穆感。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心”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用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 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象是客观的,意象是主观的,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不依赖人存在。 B. 意象是带上诗人主观感情物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意趣就是意的内容。 C. 由于反复地运用,有些意象已经固定的带上了某种意趣,不可创造新的意趣。 D. 物象可分为五类,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也有人自身的,还有人创造和虚构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从物象与意象的关系角度展开论证,指出物象是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 B. 文章主体部分按意象的定义、分类和构成的顺序展开论证,说理清楚,条理分明。 C. 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思路清晰,举例论证是这篇文章主要的论证方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创造的过程,意象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模仿。 B. 同一个物象,由于加工它诗人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C. 抓住物象特点,运用夸张或转移的方法,创造出的意象会更独特。 D. “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答案】1. B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考生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能力,第一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时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A项“意象是主观的”错,原文第二段最后说“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C项,“不可创造新的意趣”错误,文章第三段原句是“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地运用,‘梅’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了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但是原文没有“不可创造新的意趣”,故此句属无中生有; D项,“物象可分为五类”错误,原文第四段是“意象可分为五大类”,故此句属偷换概念; B项,源自文章第二段,选项信息与文本一致。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原文论证分析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本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设题的误区如下:概括不当、论据分析不当、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C项,“文章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古代诗歌中,意象具有某种固定意趣这一观点”有误,举“梅”的例子是为了证明“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理解分析及推断思考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理解分析题干,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题干内容,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然后得出合适的答案。 本题A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的内容,可知A项的分析是正确的; C项,该项是对原文第六段内容的总结,该项分析正确; D项,“‘康桥’是典型意象,金柳、青荇等意象带着诗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分析正确。 B项,“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错,原文第五段最后是“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且由原文也推导不出“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的结论,所以B项错误。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自谓青少年时代在一种“亡国奴的屈辱”中度过。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学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毕业后被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所器重,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60年12月,我国作出部署,集中攻关原子弹,并先行一步对氢弹作理论探索。翌年1月,钱三强请于敏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氢弹虽然以原子弹为基础,但其理论基础和材料结构比原子弹复杂得多。 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不过,他没有犹豫,“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于敏后来说。 于敏带领30多名青年科研人员组成的氢弹预研小组,从基本物理学原理出发,凭借一张桌子、一把计算尺、一块黑板、一台简易的104型电子管计算机,以自强不息的信念,经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不仅解决了大量基础研究问题,而且探索出设计氢弹的途径,为氢弹原理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氢弹研制进入冲刺阶段。1965年1月,于敏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向氢弹原理的突破发起总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带领一批年轻人前往上海,利用华东计算所J501计算机对氢弹原理作进一步探索。他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形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当他将整理出来的方案向大家报告时,群情激奋,高呼“老于请客!” 1966年12月28日,氢弹原理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全威力氢弹的空投爆炸试验,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一致。试验成功的那天晚上,于敏“睡得很踏实”。 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时7年3个月,苏联为6年3个月,英国为4年7个月,法国为8年6个月,而我国仅用了2年8个月。西方科学家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对西方来说,是神话般的不可思议……” 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别人送来的“氢弹之父”称呼,于敏婉拒了:“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学、技术、工程于一体的大科学系统,需要多种学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只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氢弹又不能有好几个‘父亲’。” 氢弹技术突破后,于敏曾想过离开,回到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他认为,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于是,他把后半生献给了我国中子弹、核武器小型化、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以及其他核武器研制工作,并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于敏曾经直言,“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这位喜欢古诗词的科学家,向往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和“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仰慕文天祥威武不屈和“留取丹心照汗青”,教会孙子的第一首古诗词是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正如他心目中的这些英雄,于敏在事业上鞠躬尽瘁,在科学上唯实不唯上。与于敏共事三十余年的邓稼先曾说:“于敏是很有骨气的人。他坚持真理,从不说假话。”毕生信奉“宁静以致远”的于敏,如此解释他心中的那片宁静:“所谓宁静,对于一个科学家,就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权势所屈,不为利害所移,始终保持严格的科学精神。” 于敏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家国情怀与科学精神。今年1月,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于”的于敏去世。老于走了,但这种情怀和精神永远地留了下来。 (摘自《于敏:“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光明日报》2019年9月19日 第4版)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这是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事业重要奠基人于敏的自白。 ②1966年12月28日,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为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试验前于敏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喜欢做基础理论研究,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 B. 于敏团队花费四年时间研究解决基础问题,为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奠定基础。 C. 氢弹设计方案的形成,既离不开团队的力量,更离不开于敏的带领和贡献。 D. 婉拒“氢弹之父”称呼,因为于敏认为这是团队的成绩,表现其谦虚淡泊。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好静思,喜欢科学,物理成绩优异,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B. 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外国科学家更优秀。 C. 喜欢基础研究,却把一生都奉献给核武器研制,民族情感是于敏的精神动力。 D. 中华古诗词给了于敏精神养分,在古代英雄身上他学到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 6. 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 【答案】4. A 5. C 6. 家国情怀:(答以下四点中的三点即可)①从小深感亡国奴的屈辱,立志科学报国。②服从国家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③氢弹技术突破后,把后半生献给国防事业。④淡泊名利,把个人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科学精神:①克服困难,自强不息。②亲力亲为,一丝不苟。③唯实不唯上,坚持真理。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本题A项从原文第三段“于敏喜欢做基础研究,自认为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可得出“他并不适合从事研制氢弹这种大系统科学工程”的观点只是他自己的认识,故A项错误; B项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总结,分析正确; C项是对文章第五段内容的概括总结,分析正确; D项是对第八段内容的概括总结,分析正确。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就要求考生根据文章内容对选项加以分析,选出正确的一项。 本题A项原文中说“内向、好静思的他,喜欢科学,而且对科学有一种特殊的寄托。”但是原文没有“这是他研制氢弹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故错在“决定性因素”; B项“氢弹研究条件落后却取得神话般的进步,”重在说明我国科学家的敬业,吃苦,故“说明我国科学家比国外科学家更优秀”错; D项,从文章的10、11段可知于敏从古代英雄身上学到的是严格的科学精神,故题干“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错; C项根据原文后四段分析概括,可知C项正确。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形象的能力,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应把握住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人物形象相当于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结合文本用两个字的词语或者四字短语概括出来,一般用形容词性。这类题的设题角度一般有两大类,一是简要概括人物性格或人格魅力,这类题只需简要总结性格特点即提炼出关键词句。二是问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简要分析,这类题做答案时应该包含两方面,首先提炼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然后举出文本中的相关事例来证明。本题要求“简要概括于敏身上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属于前者概括人格魅力,所以结合文本举例子分析的内容可有可没有。本文中于敏的家国情怀有:从文章的第一段可得出第一点:从小深感亡国奴的屈辱,立志科学报国。从文章的第三段可得出第二点:服从国家需要,放弃自己喜欢的基础研究。从文章的第九段可得出第三点:氢弹技术突破后,把后半生献给国防事业。从文章的最后三段可得出第四点:淡泊名利,把个人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于敏的科学精神有:从文章第四段可得出第一点:克服困难,自强不息。从文章的五六段可得出第二点: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从文章八到十一段可得出第三点:唯实不唯上,坚持真理。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合欢树史铁生 ①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②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为了我的腿,母亲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尽管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但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找来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对于瘫痪病人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③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④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⑤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似乎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⑥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⑦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儿。有一年,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却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⑧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⑨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也看不见它了。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 ⑩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这里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写出母亲为了治愈“我”的腿持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心态,希冀万一的可能出现。 B.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终于又提到母亲”,这一句表明老太太们从不提及母亲,“从不提”是因为怕“我”伤心,这次“提”是因为她们担心“我”忘了母亲。 C.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儿。悲伤也成享受。”这两句写“我”沉浸在对母亲的回忆中,独自咀嚼悲伤,品尝回忆中的母亲的一点一滴的爱。 D. 文章结尾说,那个孩子“会跑去看看那棵树”,借每个孩子都拥有母亲和合欢树般的故事,表现情感的牵念,母爱的深远,虽物是人非,母爱却恒在。 8. 同样是谈到“我”在作文竞赛中得第一的事,为什么母亲两次的反应完全不同? 9. 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请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对于年少的急切期待表扬的“我”来说,母亲一瓢冷水可以让“我”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②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我”来说,母亲旧话重提,这是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尊严和勇气。③对同一件事,一抑一扬之间,反映了母亲的用心良苦。 9. ①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②合欢树是情感的载体,既寄托母子合欢的情感,又寄托了作者对母亲依恋,思念,感激,愧疚。③合欢树象征了母爱,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④合欢树折射作者对命运对生命的叹渭与感悟。人生或许并不完美,而生命总会因因相陈而生机蓬勃。⑤合欢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期待,象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念。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看题目要求是选择正确选项还是选择不正确选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比如本题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考生要抓住“不”字,然后分析总结,得出答案。本题B项,“老太太们从不提及母亲”应为“老太太们很少提及母亲”,从“又”字可以看出来;其它三项ACD分析均正确。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是考查考生通过分析人物事件体会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要结合具体事件,通过分析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分析比较人物的不同情感。比如本题考生在做答时,首先分析出第一段中谈到“我”在作文竞赛中得第一的事,母亲一瓢冷水可以让“我”冷静,不至于骄傲、自满;然后接着分析第三段中母亲提到我小时候作文获奖的事,从而得出答案:对于因残疾而绝望的“我”来说,母亲旧话重提,这是鼓励“我”振作精神,把写作的路走下去,以获得生的尊严和勇气;接着把母亲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第三点:对同一件事,一抑一扬之间,反映了母亲的用心良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所写对象的情感的理解分析。考生在做答时首先要读懂文章的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文章中的具体人物事物进行分析作答。比如本题的题干是:可以表现母爱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何独选“合欢树”?请简要分析。考生在做答时就应把母爱、合欢树和“我”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出答案:①合欢树的成长经历与作者的成长经历有类似之处,合欢树是作者个人命运的写照。②合欢树是情感的载体,既寄托母子合欢的情感,又寄托了作者对母亲依恋,思念,感激,愧疚。③合欢树象征了母爱,象征着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与他人。④合欢树折射作者对命运对生命的叹渭与感悟。人生或许并不完美,而生命总会因因相陈而生机蓬勃。⑤合欢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期待,象征了人际关系的和谐美好,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感念。 【点睛】鉴赏散文作品,要分析所写对象的特征,进而感悟形象的内在品质,或作者的深层感情。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然会通过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其外在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们的内在质,事实上,事物的外形特征便是其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要培养并提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解答本文要总览全文,整体把握。对作品做体验式赏析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地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感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 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屈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B.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C.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D.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周代有五等封爵制,即公、侯、伯、子、男。后代相沿,多以“公”作为“王”以下的最高爵号。 B. 缧绁,“缧”是捆人的绳子,“绁”是捆着或系着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捆绑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C. 太史,古代把家臣或小官的职位加一个“太”字表示国家的大臣,西汉太史令掌天文、历法、撰史。 D. 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左丘明撰《左传》时首创,一般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晏婴 “节俭力行”“危言危行”,在齐国受到尊重,他辅佐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显于诸侯。 B. 越石父是个贤才,晏子在沼泽中解救出他,然而越石父不但不感谢,反而要求绝交,晏子感到很惊讶。 C. 文章选取晏子以囚犯为知己和以车夫为贤能两件事,写其知人和谦逊,表现齐国名相晏婴的风范和品质。 D. 结尾为论赞,作者赞美了晏子成礼而去、犯颜直谏的品行,表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寄寓了无限的感慨。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答案】10. C 11. D 12. B 13. (1)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认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文断句能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方法引导:一、读文段,通文意——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二、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三、看虚词,找位置——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四、明语法,辨句式。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本题所断句子开始是晏子的车夫的妻子对晏子身高及身份的概括,应是“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排除A项; “今者妾观其出”“出”是“其”的谓语,所以应从“出”后边断开,排除BD两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本题D项应为“列传,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司马迁撰《史记》时首创”,ABC其它三项均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要判断精准,一要有整体阅读的意识,在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文章内容,分析其主要艺术手法,感悟其语言特点和作品风格,二要带着选项回原文,比照其相关信息区仔细辨析,因为问题往往出在细节处,可能仅是一字之差。考查翻译的,可以使用代入法判断,但一定要注意理性分析智慧选择,千万别先入为主导致误判。。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相关句子的翻译,B项,“涂”通“途”,意为“路上”,不能解释为“沼泽”;“谢”是“告辞”意,“弗谢”省略的主语是“晏子”,应译为“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B项错误,其他三项ACD分析均正确。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的意义;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本题在翻译时要注意下列字词:(1)“长”“乃”“意”“以为”“是以”等字词的含义,其中长:身高;乃:意思为才;意:神态;以为:认为;是以:因此的意思。(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 怎么敢反叛呢?(“所以”“出入”“非常”“反”“岂……乎”字词的含义,其中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反,反叛;岂……乎,怎么敢……呢?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仆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辛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候。 越石父是个贤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开乘车左边的马,把他赎出来,用车拉回家。晏子没有向越石父告辞,就走进内室,过了好久没出来,越石父就请求与晏子绝交。晏子大吃一惊,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说:“我即使说不上善良宽厚,也总算帮助您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要求绝交呢?”越石父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会得到伸张。当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己经受到感动而醒悟,把我赎买出来,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却不能以礼相待,还不如在囚禁之中。”于是晏子就请他进屋待为贵宾。 晏子做齐国辛相时,一次坐车外出,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驾车,头上遮着大伞,挥动着鞭子赶着四匹马,神气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离婚,车夫问她离婚的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过六尺,却做了齐的宰相,名声在各国显扬,我看他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种甘居人下的态度。现在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做人家的车夫,看你的神态,却自以为挺满足,因此我要求和你离婚。”从此以后,车夫就谦虚恭谨起来。晏子发现了他的变化,感到很奇怪,就问他,车夫也如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说:当初晏子枕伏在庄公尸体上痛哭,完成了礼节然后离去,难道是人们所说的“遇到正义的事情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的表现吗?至于晏子直言进谏,敢于冒犯国君的威严,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进就想到竭尽忠心,退就想到弥补过失”的人啊!假使晏子还活着,我即使替他挥动着鞭子赶车,也是我非常高兴和十分向往的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头五咏·丁香 杜甫 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细叶带浮毛,疏花披素艳。 深栽小斋后,庶近幽人占。 晚堕兰麝①中,休怀粉身念。 注:①兰麝: shè,指兰与麝香,是名贵的香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丁香外形,体形纤小柔弱,参差错落,倚靠枝头,惹人喜爱 B. 颔联细笔描绘丁香花叶,叶带浮毛,花朵扶疏,色泽淡雅,圣洁美丽。 C. 颈联写丁香处境,深栽在书房背后,靠近幽居之士,显得寂寞而凄清。 D. 本诗描写细腻,让人对《雨巷》中提到的丁香之美有了直观形象的感受。 15. “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同样写丁香,但抒发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前两句赞美丁香品格。赞美丁香不因凋零而遗憾哀怨,要把兰廖般的香气留给人间的高贵品格。消逝也要留下一世芳名;即使零落,也要香满乾坤。后两句借丁香表达相思之情。丁香节比喻愁心,诗人将丁香结化入雨中,使象征愁心的丁香更加凄楚动人,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浓郁、饱满。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显得寂寞而凄清”错,这句表现能与丁香独处的惬意;其它三项ABD分析均正确。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要求分析两句诗中作者不同的情感,考生就要仔细分析诗句,答题时首先分别写出两句的情感,然后再结合表达技巧分析总结。本题前两句赞美丁香品格。赞美丁香不因凋零而遗憾哀怨,要把兰廖般的香气留给人间的高贵品格。消逝也要留下一世芳名;即使零落,也要香满乾坤。后两句借丁香表达相思之情。丁香节比喻愁心,诗人将丁香结化入雨中,使象征愁心的丁香更加凄楚动人,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浓郁、 饱满。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借到江心游泳、阻止飞舟表达革命豪情的两句是:________ (2)《再别康桥》写在星辉闪耀的康河放歌的两句诗是:________ (3)《论语·为政》指出成为老师应当重视旧知与新识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 【答案】 (1).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3).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这种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遏”“斑斓”“矣”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 。技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艺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技术与诗意融合,更能 出高品质的生活。当我们向科技的诗意一面投去更多关注,就不难发现,技术也可以充满温度和情怀,饱含灵性和魅力。 国内外一些城市,涌现出一种叫做“垂直森林”的新式建筑,层层种下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让绿植充满建筑空间。传统观念里,城市的钢筋水泥风格同绿色自然 ,“垂直森林”的建筑设计却成功地让人与自然超越空间局限融合在一起,为“诗意的栖居”创造了无限可能。在南方医科大学人体标本陈列馆,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奠基人钟世镇院士创新标本制作方法,让各类人体铸型标本如珊瑚、水晶般 ,令参观者心情放松,对搜查人体奥秘不仅充满了兴趣,更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辅相成 熏陶 水火不容 精巧 B 相得益彰 陶冶 水火不容 精美 C. 相得益彰 熏陶 格格不入 精美 D. 相辅相成 陶冶 格格不入 精巧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技术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 B. 技术不应是坚硬的存在,而应是一种艺术 C. 技术和艺术二者相结合就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D. 技术并不只具有实用价值,亦可以是审美价值的摇篮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B. 不仅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更解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 C. 解脱了不仅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搜查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D. 不仅摆脱了对“解剖”的莫名恐惧,更对搜查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 【答案】17. C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本题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本句重在强调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故选相得益彰。熏陶:喻指人的思想行为因长期接触某些事物而受到好的影响。陶冶:比喻对人的性格和思想进行培养。本句重在强调影响,故选熏陶。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水火不容:水和火是两种性质相反的东西,根本不能相容。后多用于比喻人与人之间有深仇大恨,不能在一起。本句强调的是不协调,故选格格不入。精巧:精细巧妙。精美:形容精致而美好。本句强调的是精致而美好。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总结文段内容,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本题从“中国的陶瓷闻名遐迩,丝绸远销世界,古代建筑令人陶醉,皆因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这句可得出“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两个词语,通过理解文章内容可知文章重在强调“审美价值”,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语段中的病句可通过以下方法筛选正确答案:一读,通读语段,是查找病句的前提;二找,认真分析,查找病因,看有没有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三改,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进行删、补、换、移,修改病句;四查,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校对阅读,看是否通顺、句意准确。本题①搭配不当,“搜查奥秘”应为“探索奥秘”;“解脱恐俱”应为“摆脱恐惧”。②语序不当,“不仅”应在句前;且两句是递进关系,故“对探索人体奥秘充满了兴趣”应在后边。故选A。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由于《论语》的内容以①___为主,而说话人言谈往往有特定的对象、语境,所以 ②___。如在谈到什么是“孝”时,孔子对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子夏等人,就有不同的回答。但总的精神并没有矛盾,只是强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阅读《论语》,不仅要注意孔子说了些什么,③___。 【答案】 (1). 孔子等人的语录 (2). 《论语》中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 (3). 还要认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些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通过论述《论语》的内容,告诉人们在阅读时还要思考其内容含义,第一个空讲论语的内容,故可得出答案“孔子等人的语录”;从“就有不同的回答”可得出第二个空的答案“《论语》中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说法”;第三个空从“不仅”可知与后面所填句是递进关系,要求读者读《论语》时不仅要看,还要思考,故得出第三个空的答案“还要认真思考孔子为什么要说这些”。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 21.汉字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具有表音表意特征,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元素。请根据下列给出的古文字及字义,参考示例,任选三字描述其形体结构与字义。 示例1: 《説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 人: 侧面垂臂而立,天地万物灵长。 示例2:《説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中: 旌旗插城口,不偏不倚大道之体。 《説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大: 《説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天: 《説文解字》:雨,水从云下也。一象天,冂象云,水零其间也。 雨: 《説文解字》: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 旦: 【答案】大:张开双臂双腿而立,顶天立地一成人。天:头顶无边苍弯,至高无上大之首。雨:水自云中滑落,天布恩泽润万物。旦:太阳从地面升起,破晓明光天地分。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此题属于描述图片,描述图片的题目主要有概括图片的内容,分析图片的含义意,答题时首先立足于图片的内容,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概括,然后注意图片的含义。考生在做答本题时首先认真读题干,然后根据题干解说以及图片内容写出答案,比如本题“大”可理解为:张开双臂双腿而立,顶天立地一成人。“天”可理解为:头顶无边苍弯,至高无上大之首。“雨”可理解为:水自云中滑落,天布恩泽润万物。“旦”可理解为:太阳从地面升起,破晓明光天地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丰收节,是世界各地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传统的丰收节主要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然而今天的“丰收”一词,不仅是“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的景象,更是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代名词。其实,不止于农民需要丰收,三百六十行,行行盼丰收。 要求:①请以“丰收”为题作文;②立意自定;③记叙文;④不少于800字;⑤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⑥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丰收 9月23日是中国农民丰收节。传统的丰收节是庆祝一年的丰收,然而今天的“丰收”一词,已不仅是“麦浪滚滚闪金光,十里歌声十里香”的景象,它更是乡村振兴、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代名词。今年的丰收节,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我们的祖国飞速发展,国泰民安,丰收连连,硕果累累。在这欢庆的时刻请让我把最美的礼物献给您——我的祖国,以此庆祝您的丰收。 我要把美好的乡村献给您。一幢幢楼房,一条条马路,一座座文化乐园已造就了乡村新的模样。农民用机器在田地里耕种,孩子在自家的小院里快乐地玩耍,阿姨们在广场上尽情地跳舞,乡村变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变得更加富裕和谐。 我要把优美的环境献给您。如今“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早已不是口号。垃圾分类已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自由自在飞翔的鸟儿把蓝天点缀的格外美丽,山边的小溪清澈见底,小米虾在水底欢快地嬉戏,红艳艳的映山红与翠绿的树枝交相辉映成了一道独特的背景,远处的高山峰峦叠起,构成了一道迷人的水墨画。 我要把先进的学校献给您。间间教室里都安装了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各功能室应有尽有,每楼层的饮水机让我们的健康有了保障。干净宽敞的食堂为我们提供了每天所需的营养。听!录播室里师生们正讨论的热火朝天。看!孩子们的身影穿梭于乒乓球台、篮球场、足球场、塑胶跑道之间。 我还要把先进的科技,巨大的成就献给您。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在原子弹理论、结构设计,以及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制造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这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升空,绕地球飞行14圈后安全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2007年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地球轨道……自古都是有国才有家,是您给予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是您给予了我们幸福的生活,身为您的孩子我骄傲,我自豪。在这举国欢庆的时刻我要大声地对您说:“祝您生日快乐!祝您喜获丰收!” 【解析】 【详解】一、审题要点: 这是一道结合材料的命题作文。这就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比如本则材料考生在完成作文时要联系“丰收”一词,针对题中材料内容特点,可采用“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句,或分析其中的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从中提炼出一个中心来,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如此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本则材料考生在完成作文时要联系“丰收”一词,根据材料中的“其实,不止于农民需要丰收,三百六十行,行行盼丰收。”可得出立意。 二、立意要点: 分析材料可得出如下参考立意: 1.“丰收”不止写农民的丰收,其他皆可。如,学生的学业、专家的专业、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全面丰收等。 2.可写劳动场景,可写欢庆聚会;可写奋斗状态,可写现实困境;可礼赞劳动,可思考未来…… 3.“丰收”不仅指物质方面也可指精神层面。 三、相关素材: 习近平“三农”金句 9月23日是秋分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习近平总书记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做好“三农”工作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新时期农业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在乡村振兴战略方兴未艾,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鼓声正酣之际,让我们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的牵挂和关怀。 1.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 时间:2018年9月22日 场合: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亿万农民祝贺中国农民丰收节 话语: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农村改革40周年,4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2.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时间:2018年6月12日至14日 场合: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叮嘱随行的地方领导 话语: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 3. 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时间:2018年3月8日 场合: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话语: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把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广大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4.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时间:2016年4月25日 场合: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话语: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5.三个坚定不移 时间:2016年4月25日 场合:习近平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话语: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四、可参考的作文结构: 本文要求写一篇记叙文,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学生可知本次作文不仅可以记叙农民的丰收,亦可写学生的学业、专家的专业、新中国建国七十周年全面丰收等;还可以可写劳动场景,可写欢庆聚会;可写奋斗状态,可写现实困境;可礼赞劳动,可思考未来……还可写精神方面的丰收。在写文章时可以采用并列式结构,叙述某个行业丰收的硕果,也可以按时间顺序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但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切记不要把文章写的假大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