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指的是( ) A. 仁者爱人 B. 礼乐规范 C. 君主法治 D. 为政以德 【答案】B 【解析】AD属于孔子的一个思想主张,不属于来自外部的约束,故排除AD; B是孔子认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故B正确; C是法家思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2. 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 ) A. 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 B. 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 C. 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白虎观会议是为了把当时各种杂派的经文解释统一起来,是为了巩固和统一思想,为政治统一服务。 B.消除各派的分歧,只是表现或者叫手段,而且说法绝对化。 C.儒学这个时候已经成为正统思想。 D.规范学术研究不是这次会议的目的,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政治服务。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要求学生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以及材料信息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汉朝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和影响,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3. 朱熹曾说:“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朱熹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理”是世界的本原 B. 格物才能穷其理 C. 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D. 成为“仁者”的主要途径 【答案】D 【解析】朱熹认为,要成为仁者就必须克服私欲,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天理”的要求,强调的是成为仁者的方法、途径,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1. 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原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主张“格物致知”,但后来发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转而主张“致良知”。其思想变化说明( ) A. 程朱理学是心学的基础 B. 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善 C. 程朱理学主流地位丧失 D. 儒家社会实践趋向成熟 【答案】B 【解析】“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原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主张“格物致知”,但后来发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转而主张“致良知”表明儒家思想体系逐步完善,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题的关键是“明代心学家王阳明原是朱熹的忠实信徒,主张“格物致知”,但后来发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转而主张“致良知”。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宋明理学,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 A. 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B.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 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答案】A 【解析】A.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之所以褒奖王夫之,主要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革命派宣传王夫之,主要是为了推翻清政府的统治,由此可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受到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影响。 B.材料没有涉及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反而是革命者和清政府按照现实要求而利用对王夫之的评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C.历史人物本身的多面性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D.材料的意思不是要表明历史评价是否公正客观,而是要表明历史评价要为现实政治服务,受到现实政治的影响。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影响因素,要求学生结合明末清初活跃儒家思想的表现以及清朝末年民主革命运动的事实来分析材料。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儒家思想家,他批判的继承了儒家思想,并且在明朝灭亡以后从事了反清斗争,提出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内容,同时他也主张反对君主专制,王夫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对后世中国民主革命产生深远影响。 3. 在中国古代,“文”与“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 A. 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 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 C. 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 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判断,A时间不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不出“儒学中治国平天下”,排除B; 根据“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指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为依据而教化臣民,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文化常识相关知识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点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 泰勒斯因为见到水有三态的变化,进而推想其他物质的形成也是依据相同的原理,提出“万物皆为水”的理论;苏格拉底认为“人应该节制肉身的欲望,解放灵魂,以唤起因肉体牵绊而被遗忘的知识”。柏拉图认为“所有人类感官感受到的知识和价值,都源自于理性世界”。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 ) A. 形成于雅典民主由盛转衰的时期 B. 启迪着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智慧 C. 与智者学派的基本观点完全对立 D. 以隐晦的比喻来解释事物的成因 【答案】B 【解析】“万物皆为水”“解放灵魂”“都源自于理性世界”表明三位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启迪着人们理性思考问题的智慧,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古希腊哲学,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智者学派以认识社会为讨论重点,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滥觞。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文艺复兴提供价值标准定位;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为文艺复兴提供道德标准定位;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为文艺复兴提供科学思维方法定位。 2.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这里“相通的地方”指的是( ) A. 都重视道德和教育的重要作用 B. 都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C. 都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平等 D. 都是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和重视教育;古希腊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故A正确; B项是孔子的,排除; C不是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共同之处,排除; D是苏格拉底的,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苏格拉底,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为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知识即美德。他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是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其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1. 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 A. 对现世生活持悲观态度 B. 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C. 肯定自然的人性和欲望 D. 未对基督教文化进行斗争 【答案】B 【解析】”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刻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故ACD错误。 故选:B。 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①性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在意识领域的反映,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思想,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和觉醒,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为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 ④促进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⑤具有一定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用普遍的“泛人性论”掩盖阶级差别和阶级剥削。 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17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 核心:人文主义精神。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不是完全提倡复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传新的资产阶级思想。 2. 恩格斯在谈及欧洲宗教改革时曾说过,“随着中等阶级兴起,科学也大大地复兴了……此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现在科学起来反叛教会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科学的复兴只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 B. 科学反叛教会的斗争具有反封建性质 C. 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科学才开始复兴 D. 资产阶级参加反叛教会斗争是被迫的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此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现在科学起来反叛教会了”可以看出科学反叛教会的斗争反天主教会,具有反封建性质,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片面,排除。 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自然科学,故C项错误。 D项中的被迫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宗教改革。需要掌握宗教改革的性质。解题的关键是对“此前,科学只是教会的恭顺的婢女……现在科学起来反叛教会了”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宗教改革性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下列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 两人的阶级属性不同 B. 两人对人民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C. 两人对待民主和自由的观点完全相反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答案】B 【解析】两人都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故A项的说法错误; 两人都反对专制,主张民主,故C项的说法错误; 两人都主张重视公民的权利,故D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两人都重视民主、自由、平等,但在获得这种权利的方式上有分歧,故B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德国哲学家康德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 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是以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为目的一个时期。 1. 1748 年孟德斯鸠出版了《论法的精神》.在书中,他把一个运转良好的君主政体与“宇宙系统”作了比较:在宇宙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吸引力”,它能够“吸引”所有物体趋向“中心”。这说明( ) A. 科学进步往往先于思想革命 B. 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 C. 人文主义导致科学革命发生 D. 科学进步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材料说的是科技的进步对思想进步的影响,错误; B.材料并未体现科学进步往往是思想革命的结果,排除; C.材料并未说明二者谁先谁后的问题,错误; D.孟德斯鸠是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运用经典力学的理论论证自己思想的科学性,说明科学进步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而启蒙思想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发展,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欧洲启蒙思想家受被牛顿证实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他们相信不仅存在着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也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理性被用来检验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伟大的启蒙运动产生了。 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和近代科学的关系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概括材料信息及综合认识问题的能力。注意对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关系的准确把握。 2. 《旧唐书•文宗本纪》载:“(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即印刷的历书)。”这可以说明唐朝时( ) A. 纸已成为主要书写工具 B. 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 C. 政府对印刷业控制严格 D. 活字印刷术已应用于民间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规定民间不得私置历法,表明唐朝时技术进步已影响政府管理,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解题的关键是“不得私置历日版”。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为世界留下的一串光耀的足迹,是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象征。 1. 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 A. 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 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 C. 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 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可知,中国山水画受儒道思想的影响,故B项正确。 A项中温馨的气氛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政治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D项中再现客观真实世界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需要掌握中国山水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考查对中国山水画的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 在大学期间,物理学教授曾劝说普朗克不要学习物理,认为“这门科学中的一切都已经被研究了,只有一些不重要的空白需要被填补”。但是普朗克答道:“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这段对话反映出当时( ) A. 牛顿力学在物理学中地位特殊 B. 物理学领域学术研究氛围浓厚 C. 量子力学填补了经典力学空白 D. 物理学的革命是偶然性的产物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当时经典力学在物理学中地位特殊,故A正确。 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相对论填补了经典力学空白,故排除C。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近代物理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我并不期望发现新大陆,只希望理解已经存在的物理学基础,或许能将其加深。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 1895年,严复翻译《天演论》,宣扬“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的思想。1916年,陈独秀认为:“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以上材料反映的中心问题是( ) A. “进化论”成为中国各阶层普遍接受的理论 B. 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没有实质性变化 C. 救亡图存是当时社会思考的焦点 D. 中国欲改变命运必须引进西方的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只涉及资产阶级对进化论的态度,没有涉及其他阶层,故A项错误; 严复借进化论主张变革制度,陈独秀借进化论主张变革思想,这说明晚晴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界有明显变化,故B项错误; 从“不进者病而亡焉”“求适今世之生存”的信息可以看出两人借助进化论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故C项正确; 1916年,新文化运动已经兴起,陈独秀主张变革国人的思想,故D项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严复的民主思想,严复是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提出“自由为体,民主为用”主张,借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理阐述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倡君主立宪,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是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在这方面,严复也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最早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之一。 1.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理论,1888年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现,引发了发电机、电动机、电报、无线电的发明。”材料说明( ) A. 电气技术的革命改变了社会面貌 B. 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 C. 电气技术发展是社会需要的结果 D. 电力取代蒸汽动力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由于有了科学理论,才有了相对应的发明创造,这说明了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考查科学理论的突破推动电气技术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需要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的条件、特点等知识。 2. 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 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 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 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 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答案】A 【解析】A.材料中中国人将外国人以前称为夷,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后来改成洋务,表明天朝上国的思想受到冲击。 B.材料的内容没有涉及到洋务思想的发展,洋务思想主要是指洋务运动时期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中体西用的思想。 C.材料中只反映出广州地区的观念变化,没有体现出整个中国古代华夷观的彻底崩溃。 D.材料中主要是社会观念发生改变,没有说明外交方针发生改变。 故选:A 。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思想产生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认真分析材料来做作答。 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央,其他地方是周边,中央富庶,周边贫穷,中央高位,周边低贱,成了中国传统的华夷观念和天朝上国的思想,但是鸦片战争,使清政府清晰的认识到西方,超越了中国,使传统的天朝上国思想受到冲击。本题学生作答时要联系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1. 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 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沒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 的。”陈旭麓这一论述的侧重点是( ) A. 批判“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性 B. 论证“中体”和“西用”相互矛盾 C. 强调“西用”必须服从于“中体” D. 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 【答案】D 【解析】如果沒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 的。”肯定“中体西用”思想的积极意义,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洋务派继承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自强”、“求富”为名,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国防现代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由于坚持“中体西用”为触动封建制度而失败,但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洋务运动迈出了实践的第一步,对中国的近代化影响很大。 2. 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指出:“用康氏的话说,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作者旨在说明康有为( ) A. 找到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依据 B. 实现了学技术到学制度的转变 C. 提倡维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 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可以看出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维新思想,为改革中国制度寻找文化支持,故D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化,应排除。 B项在材料中无法得出,应排除。 依据题干“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可知,C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维新思想。需要掌握康有为思想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孔子是以改制为务的……在今文学派原来的文献中,改制是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它更多的是暗示礼仪的改变,而不是现代意义的制度革新”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 “凡有识见的人,皆知道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孙中山想在中国进行“社会革命”的目的是( ) A. 不愿少数满洲人专权 B. 不愿君主一人专制 C. 不愿少数富人专利 D. 不愿欧美列强统治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知为了实现民生主义而进行的革命是社会革命,是为了防止贫富差距扩大的,所以是不愿意少数人专利。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三民主义,要求学生结合三民主义的内容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只要结合书本上关于三民主义和三大革命的关系特征就可以正确的选择。 2. 孙中山说:“俄国今日所行之政策,实非纯粹共产主义,不过为解决民生问题之政策而已。本党同志于此便可十分了解共产主义与民生主义毫无冲突,不过范围有大小耳。诸君既能明白民生主义生之真义,则新旧同志(因)误会、怀疑而生之暗潮,从此使可打消。”他这样说的目的之一是( ) A. 消除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的顾虑 B. 说明中国适合共产主义 C. 完全消除国共之间的根本性分歧 D. 阐明三大政策的合理性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新旧同志”是指新加入的共产党员,材料中孙中山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统一起来是为了消除国民党内对国共合作的顾虑,故A项正确。 孙中山是资产阶级代表,故B项错误。 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政策,故D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需要掌握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注意理解“新旧同志”的含义。 本题考查对新三民主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 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 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C.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答案】C 【解析】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但同材料所述无关,A错误。 B.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从材料中无法体现,B错误。 C.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故出现了材料中辛亥革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点,C项正确。 D.出现材料中所述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尖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的结果,D错误。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的理解能力。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1. 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A. 都提倡吸收外来文化 B. 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 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D. 都主张古典文化的复兴 【答案】C 【解析】A.文艺复兴主张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并非外来文明,排除; B.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为人文主义,并非理性主义,排除; C.新文化运动主张思想解放,打破了传统伦理道德对人性的束缚,正确;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文化持否定态度,并非主张复兴古典文明,排除。故选 C。 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二者在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0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摘编自孙开泰《李贽的反道学思想》材料二: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他的思想主张在当时的先进分子、广大青年和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摘编自曾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背景。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 【答案】 【小题1】(1 【小题2】 )第一小问,“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认为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从来没有民主与科学,所以应当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陈独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故答案为: (1)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背景:李贽,明末吏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工商业者实力增强;官方理学的僵化。陈独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北洋政府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陈独秀,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1)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有关儒家学说的观点,李贽,不迷信孔子,认为道学祸害源于孔子;批判儒家经典不能成为万世至论。陈独秀,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思想;提倡以民主科学代替传统道德。 (2)本题考查李贽、陈独秀二人思想的影响,李贽,冲击了儒家道统,使中国思想界呈现生机;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启蒙价值;对明清思想界有深远影响。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罗素在其所著《中国之问题》一书中,论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有三:(一)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近代的相关知识,围绕“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首先,可以依据题干所给材料提到的三个特点,从文字、伦理或考试任意一角度,提取其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也可以综合两个或者三个特点,在宏观上,从传统文化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概括论题。如: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次,结合所学,可以论述中国古代、近代的儒学发展演变对国家治理的作用,也可以论述国家治理对儒学发展演变的影响。最后,应注意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故答案为: 示例一: 论题:中国传统文化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推动了国家治理的发展。 阐述:①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以“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主的新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文化主流,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②魏晋时期,佛教、道教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儒学复兴运动,宋代朱熹等人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一一“理学”,使儒学走向体系化、世俗化,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近代中国,面对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经济学说相结合,推动了维新思想的发展,对中国的思想解放、民主政治运动的发展以及救亡图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历代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突破,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了国家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治理走向有序和完善。 示例二: 论题:国家治理中对传统文化的借助,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阐述:①秦朝统一文字,维护了政治大一统,推动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影响深远。 ②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以儒家学说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兴办太学。汉武帝以思想上的统一适应了政治大一统的需要,推动了汉朝社会的发展。 ③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唐朝沿用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总结:在国家治理中,借助文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传统文化,有利于文明的传承和社会的发展。 【解析】解答本题的依据是把握住题干所给材料中“(一)文字以符号构成,不用字母拼音;(二)以孔子伦理为准则而无宗教;(三)治国者为由考试而起之士人,非世袭之贵族”的主旨及中国古代、近代儒学思想演变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关系。 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较大。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泰格拉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材料三(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 --“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回答: 材料一表明普罗泰格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答案】 【小题1】(1)第一小问的态度,依据材料“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可以得出态度是怀疑态度。第二小问的原因,结合普罗泰格拉所处的时代特征从政治、经济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可以得出观点是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第二小问的思想因素,结合文艺复兴的影响解答即可。 (3)第一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三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破坏,实际上考查启蒙运动的影响,结合所学解答即可。 故答案为: (1)态度:怀疑神灵。 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 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 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考查智者学派思想及其原因、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内容及其思想原因;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本题考查对智者学派、宗教改革以及启蒙运动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