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菏泽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菏泽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2.请将第1卷答案涂在答题纸选择题答题区,将第II卷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区域内。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28年《非战公约》中提到“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这战争观 A. 源自一战后民众观念的变化 B. 能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C. 客观上利于绥靖政策的推行 D. 带有社会主义的色彩 【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认为所有战争都是非正义的,反对对战争的干预,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法西斯国家侵略,C选项符合题意。一战后民众渴望和平,但并不是对侵略战争纵容,A选项排除。《非战公约》并未和平解决国际争端,B选项排除。《非战公约》是资本主义世界国际关系的产物,D选项排除。 2.1951年,美国总参谋长布莱德利指出“如果把战争延伸到中国,那就是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这一观点 A. 主张将战争控制在朝鲜境内 B. 认为发动朝鲜战争是错误的 C. 为中美关系的改善提供契机 D. 标志着亚洲成为冷战重心 【答案】A 【解析】材料“如果把战争延伸到中国,那就是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的一场错误的战争”认为朝鲜战争应该局限在半岛,不应该扩大到中国,A选项符合题意。美国发动朝鲜战争是经过联合国授权的,维持了韩国的独立,B选项排除。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C选项排除。欧洲是冷战的重心,D选项排除。 3.1967年美苏两国在葛拉斯堡罗进行会谈,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但会谈达成了新的妥协。如在中东问题上,使中东继续保持着“不战不和”局面。双方决定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这一会谈 A. 导致两国关系趋于紧张 B. 维持了美苏两极格局 C. 有利于解决地区性争端 D. 推动多极化趋势出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虽然在重大问题上分歧重重,但会谈达成了新的妥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双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和平,维持了两极对峙格局,B选项符合题意。美苏之间的妥协有利于缓和两国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不利于解决地区性争端,C选项排除。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D选项排除。 4.《吕氏春秋》记载:“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材料旨在说明 A. 分封制必要性 B. 郡县制的合理性 C. 立嫡制的合法性 D. 世袭制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材料“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体现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到分封制,A选项排除。郡县制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B选项排除。材料信息虽然与王位继承制有关,但是重在强调其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稳定的积极作用,D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 5.据记载,春秋战国之际有了尧舜禅让的故事,战国后期出现了三皇的传说,司马迁等众多史家努力融合三皇五帝的华夏神话,构建了一个血缘世代传承、政治谱系递传的体系。这一做法 A. 为维护宗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B. 有利于增进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 C. 反映了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D. 推动形成各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 【答案】B 【解析】材料“司马迁等众多史家努力融合三皇五帝的华夏神话,构建了一个血缘世代传承、政治谱系递传的体系”强调的是中华民族之间的血缘关系,有利于华夏民族的认同感,B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的标准是血缘,A选项排除。专制中央集权强调的是君主和大臣、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三皇五帝的传承世系与宗教无关,D选项排除。 6.下表是战国时期《法经》的内容及说明。据此可知,当时 内容 说明 《盗法》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法》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法》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法》 “捕“即“捕兴”,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具法》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A. 行政司法合一 B. 法律轻罪重刑 C. 法律体系完备 D. 重公法轻私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盗法》、《贼法》……《具法》的规定”可知当时重视维护国家利益的公法,轻视私法,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行政与私法之间的关系,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轻罪重刑,B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7. 据记载: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臣对日:”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耐(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乃立庐陵王为太子。这反映出当时 A. 皇权尚能受到有效制约 B.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不受重视 D. 地方诸侯势力强大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在武三思和李显的王位传承中,最后武则天在大臣的建议下选择了李显,体现的是血缘继承关系,B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皇帝独尊,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唐朝未对地方实行分封制,D选项排除。 8.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见蝗虫,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将吞之,左右恐成疾,阻之。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唐太宗此举意在 A. 树立贤明形象 B. 强调重农意识 C. 反思自身失误 D. 重民生求治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唐太宗吃蝗虫的事件主要是为了强调重农的意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君主贤明形象无关,A选项排除。蝗虫属于天灾,与统治者治国方针无关,C选项排除。重民生求治世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9.据记载:某大臣奏报时影响了宋太祖的玩乐且拒不认错,太祖打掉了大臣两颗牙齿,大臣将打掉的牙齿放在怀里,太祖责问:“汝怀齿欲讼我耶?”大臣对日:”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这表明 A. 宋太祖具有闻过则喜的风范 B. 相权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C. 宋代史官治史的公正客观性 D. 史书记载具有明鉴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大臣为了维护皇权的尊严,防止史官将此事进行记录,将宋太祖打掉的牙齿收藏在怀中,皇帝也因此进行了赏赐,体现的是史书具有明鉴作用,D选项符合题意。太宗高兴主要和大臣收藏牙齿,防止史官记载有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B选项排除。宋代史官治史的公正客观性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0.明成祖规定:“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藩王不得私自与朝官见面,未经宜召不得入京。这一规定 A. 鉴于元代灭亡的教训 B. 重建规范的分封制度 C.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任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对藩王权力的限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威胁中央统治,C选项符合题意。元朝亡于阶级矛盾激化,与材料不符,A选项排除。明朝地方的行政制度是沿袭元朝的省制,B选项排除。明朝通过地方的三司分权,削弱了地方的行政权,D选项排除。 1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然而明朝多位皇帝长期不上朝,明朝的历史却延续了276年,王朝局面基本稳定。这现象出现的原因 A. 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B. 内阁取代了六部 C. 中枢体制日益完善 D. 宦官掌握决策权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虽然昏君辈出,尽管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大明帝国仍然维持运转,这主要和内阁的运行有关,皇帝通过控制内阁和身边的亲信太监进而掌握朝廷的走向,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皇权的强化是内阁出现的原因,A选项排除。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B选项排除。明朝的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的是批红权,无决策权,D选项排除。 12.公元前440年,雅典城邦司库官被指控挪用公款,在未经详细调查的情况下,公民大会便将其中十位成员判处死刑。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这表明雅典公民大会 A. 掌握城邦司法权 B. 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 C. 有时会违背民意 D. 存在权力滥用的现象 【答案】D 【解析】材料“当钱的去向被查明并证明司库官无辜的时候,其中九人已经被处死,只有一人得以幸免”体现的是在直接的民主下,公民大会存在着权力滥用的现象,D选项符合题意。陪审法庭掌握城邦的司法权,A选项排除。易导致城邦内部混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公民大会是雅典民主政治的产物,违背民意的说法错误,C选项排除。 13.雅典的公民大会有项固定议题:审查在任公职人员的表现,并就其去留问题进行表决。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A. 具有权力制约思想 B. 民主运作公开公正 C. 公民是城邦的主体 D. 公民大会权力至上 【答案】D 【解析】公民大会对公职人员的审查体现的是公民大会权力至上,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权力制约的思想,A选项排除。材料与民主运作方式无关,B选项排除。公民是城邦的主体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 14.《十二铜表法》中有继承法的内容,并确认以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这反映了当时 A. 法律关系以血亲为基础 B. 注重规范公民的言行 C.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 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 【答案】C 【解析】材料“并确认以遗嘱继承为主,法定继承为辅”体现的是对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体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法律关系以血缘为基础,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公民的言行,B选项排除。尊重公民的个人权利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5.恩格斯说:“它(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切重要关系如买卖、借贷等契约以及其财产关系都有非常详细和明确的规定,以致切后来的法律都不能对它做任何实质性的修改”材料强调罗马法 A. 具有超越时空的适用价值 B. 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 确立了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D. 形成了比较完善系统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罗马法是建立在简单商品生产基础之上的”,“罗马法对简单商品生产的一切重要关系都有规定”等关键句可知体现了罗马法适用商品交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内容仍然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超时空的适用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B选项排除。罗马法是奴隶主专制的工具,与近代公民社会不符合,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6.“光荣革命”在保留传统的表象下,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给批人的共同执政。这表明英国 A.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B. 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确立 C. 现代民主体制需要完善 D. 议会无法限制国王权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和议会交换了位置,一个人的专制让位给批人的共同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颁布《权利法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权利法案》遭到破坏,A选项排除。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D选项排除。 17.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规定:本宪法所未授子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这项规定 A. 完善了国家权力制度 B. 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C. 有利于平衡各州关系 D. 体现了三权分立思想 【答案】A 【解析】材料“本宪法所未授子合众国或未禁止各州行使之权力,皆由各州或人民保留之”强调的是中央和各州之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国家权力制度的完善,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联邦政府权力扩大,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D选项排除。 18.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退还国会复议,如国会在规定期限(10天)届满之前休会,总统就可以把法案搁置不理,装进自己的口袋,使法案自行无效,这就是所谓的口袋否决权,据统计,历届美国总统使用这种特殊的否决方式700次以上。这一规定体现了 A. 权力制衡体制遭到破坏 B. 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 C. 总统实际权力大于国会 D. 总统与国会矛盾激化 【答案】B 【解析】总统行使口袋否决权体现的是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行政权对立法权的制约,A选项排除。美国三权分立体现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9.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路易拿破仑宣布恢复帝制,建立第二帝国。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逐渐走向强大,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广阔殖民地。据此可知,当时的法国 A. 共和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B. 政局稳定推进了经济发展 C. 帝制更加符合时代潮流 D. 经济发展有助于帝制巩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五六十年代的法国逐渐走向强大,完成了工业革命,建立广阔殖民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拿破仑第二帝国的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进而促进经济发展,B选项符合题意。阻碍法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政权更迭频繁,A选项排除。民主共和制是时代的潮流,C选项排除。经济发展是推动政体变革的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 20.造成下表中清朝满汉官员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年代 满汉总督比 满汉巡抚比 1840年 1:0.75 1:2.3 1866年 1:6.5 1:12 A. 汉族地主势力兴起 B. 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局 C. 满汉矛盾渐趋缓和 D. 民主独立成时代主题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数据可知,1866年汉族地方官员的比重要远远的大于满族官员的比重,这主要和晚清时期的局势有关,太平天国运动促进了清政府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表现,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矛盾,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21.1862年上海的租界里,曾经空置的小木屋被房东用更高的价格租出去,卖鸦片的洋行转向房地产市场,但到了1864年下半年,(租界内)新建房屋再次出现空置,在建的房屋也纷纷停工,许多开发商破了产,甚至有人跳黄浦江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局势渐趋稳定 B. 西式建筑不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 C. 洋务运动走向衰弱落 D. 西方经济侵略冲击了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时间是1851—1864年,这一运动波及大半个南中国。由于上海租界受到中外政府的严密保护,所以在战争期间地主、官僚和商人纷纷前往租界避难,导致房地产市场火热,战乱平定后,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说明这与社会形势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西式建筑不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刚刚兴起,C选项排除。西方经济侵略冲击了民族工业发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22.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面对西有沙俄侵占新疆,东有日本出兵台湾的危机。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由此判断他 A. 在战略上重视主动进攻 B. 受传统国防思想影响 C. 着手构建西北防御体系 D. 对西方社会认识深刻 【答案】C 【解析】材料“克复新疆,所以保蒙古:守卫蒙古,所以保京师”体现的是左宗棠对西北边防的重视,也说明沙俄是当时的主要威胁,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左宗棠在西北的防御战略,A选项排除。B选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仅从国防安排上不能体现左宗棠对西方社会认识深刻的结论,D选项排除。 23.针对法国破坏中越宗藩关系,188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指出,越南为中国外藩,中国本应保护。法国“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B. 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 C. 体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D. 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忽以捕盗为词,狡焉思启,其如万国公法何”体现的是刘坤一对万国公法的了解,说明近代外交观念对中国的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地方督抚是没有权力干涉外交的,B选项排除。越南不属于中国领土,C选项排除。 24.梁漱溟在《国民公报》中说:“从道理上讲,打伤人是现行犯,是无可讳的。纵然曹(汝霖)章(宗祥)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的自由。绝不能说我们所作的都对,就犯法也可以使得。”作者强调 A. 爱国与法治存在冲突 B. 反思五四运动过激行为 C. 法律要保护个人自由 D. 学生爱国行为违背道德 【答案】B 【解析】材料“纵然曹(汝霖)章(宗祥)罪大恶极,在罪名未成立时,他仍有他自由”体现的是梁漱溟认为爱国应该理性,是对五四运动过激行为的反思,B选项符合题意。爱国与法制并不冲突,A选项排除。法律要保护个人自由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学生的过激行为触犯了法律,D选项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建国之初,总统华盛顿就美国外交政策提出了一套后来被称为“孤立主义”的准则,指出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交织在一起,以致把我们的和平与繁荣陷入欧洲的野心、竞争、利益关系、古怪念头和反复无常的网罗之中”在这思想指导下的外交政策一直坚持到19世纪末。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 ——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对比研究》 材料二 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但战争还未结束,威尔逊总统与他所属的民主党就遭到孤立主义者的猛烈攻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孤立主义思潮更是甚嚣尘上。 ——罗会钧《英美孤立主义对比研究》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两国实施“孤立主义”外交背景的异同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推行“孤立主义”的外交表现及其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答案】(1)同:都曾长时期坚持外交孤立政策;都因为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异:英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因为一战和二战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2)表现:国会通过法案禁止对交战国贩卖武器;对法西斯国家侵略采取默许的态度;企图将法西斯祸水引向苏联。影响:暂时使美国避免提前卷入战争,保存实力,但是纵容法西斯扩张,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解析】 (1)同:根据材料“英美两国都曾长期推行“孤立主义”外交政策”可知体现的是英美两国都曾长时期坚持外交孤立政策;根据材料“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可知二者都因为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异:根据材料“而英国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的近半个世纪中,孤立于欧陆之外已成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倾向”、“1917年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弃孤立主义”可知体现的不同点是英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而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美国因为一战和二战放弃外交孤立主义政策。 (2)表现:关于美国孤立主义外交表现结合二战爆发的背景进行分析即可。美国孤立主义外交的影响需要从美国国家利益、纵容侵略、加速战争到来等方面进行分析。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考功郎中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除了郎中以外,主事,令史、书令史等40余位职官参与考课分工事宜。唐代对流内官员和流外吏员按照不同标准实行分类考课,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政府着眼于官德品行,“二十七最”则是根据官员职位职能特点的不同而提出的二十七条相对具体的要求。各地先行考课形成“考簿”,然后逐级汇总,后上报至尚书省考功司,最后由皇帝确认后生效,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 ——摘编自殷文明《唐代官吏考核与监察制度的互洽逆转及启示》 材料二 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考勤考绩,另一种是年终的综合考绩。日常的考勤考绩不但与职务晋升相联系,而且是工作支付额度重要依据,后者年终进行,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考绩分为5个等次由考绩委员会组织考评,由部长审定。英国公务员的考核结果与晋级、晋职挂钩,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高级人员注重功绩,低级人员注重年资。 ——摘编自秦涛《近现代中国公务员考绩法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考课制度和英国考核制度的共同作用。 【答案】(1)同:都是由政府主导;标准严格;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考核体系严密。异:中国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西方是民主政治的产物;西方由部长审核,中国由皇帝进行审核。 (2)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利于建设高效政府,便于人才的选拔。 【解析】 (1)同:材料“唐代的考课制度日臻完善。《大唐六典》规定”、“英国1968年文官官职改革后,公务员的考核分为两种”体现的是都是由政府主导和标准严格;根据材料“其中对前者的考课标准可概括为“四善二十七最””、“其内容包括工作知识、监督能力、责任心、个人道德等10项”可知体现的是考核体系严密;根据材料“作为官吏俸禄增减、品阶升降的重要依据”、“晋升一般要根据现职年资与服务成绩而定”可知体现的是考核结果作为官员晋升的依据。异:需要从官员选拔的实质、审核程序、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唐代考课制度与英国考核制度的异同可分析出作用需要从官员素质、政府效率、人才选拔等方面进行思考。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06年,美国律师安德鲁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不管你是律师或是对法律一窍不通的外行,恐怕都很难想象,在文明世界里居然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刑事法庭,当你环绕地球半圈到达上海,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个奇怪的现象。这种审判制度通行清国各地。 ①出庭者没有坐位。前不久还依照旧的习俗,要求出庭人一律下跪 ②处罚相当重。一名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即把他关进站笼中,头伸出笼外,每天从其站立的石头堆中取走一枚石子,直到其颈项被笼口勒紧,窒息而死。 ③判案非常随意。那名抢劫犯被裁决“站笼处死”,而拐卖幼童的四名妇女仅仅被判了一个月。 ④罪名非常怪。有叛逆罪、卖妻为奴罪,私通会党罪,甚至还有“持照人力车晚九时在芝罘路揽客”等稀奇古怪的罪名。 ——摘编自郑曦原《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中国法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德鲁对清末中国法制的看法并分析原因。 【答案】(1)严刑酷法;审判程序不正规;人治色彩浓厚;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原始落后。东西方法制观念的冲突;对中国刑法认识不清;晚清法律未能走向近代化,保留着中世纪落后的法律。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出庭者没有坐位”可知审判程序不正规;根据材料“处罚相当重”可知体现的是严刑酷法;根据材料“判案非常随意”可知体现的是人治色彩浓厚;根据材料“有叛逆罪、卖妻为奴罪,私通会党罪”可知体现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根据材料“当你环绕地球半圈到达上海,就可以亲眼目睹这个奇怪的现象”可知安德鲁认为中国法律原始落后,这主要和中国法律落后、东西方法制的碰撞、对中国法律认识不清等有关。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遗产是: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和平和渐进的改革成为英国历史发展的特色。到光荣革命为止,合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已经在英国形成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英国率先走向工业革命,也就从一个文明边缘的小国走向了世界中心,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文明。 ——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在旧制度因环境变迁和危机恶化而发生断裂或崩溃的“关键节点”时期,掌控创制主导权、决定政制走向的往往是政治博弈场城中的强势行动集团。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政制变迁史上打破了王朝循环的路径锁定状态,把中国政制强行拉出了帝制轨道,引入宪政共和的探索之路。 ——张娟《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政制变迁》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与所学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变迁的方式”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制度变革需要同本国国情相适应。阐述:民主共和制度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是并非每个国家向民主过渡的方式都是一样的,这主要和各国的国情有关。纵观世界历史,各国向共和制国家过渡无非是是通过改革或者革命两种方式。由于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比较充分,国王权力相对弱小,因此通过所谓的光荣革命,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就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沙皇俄国由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此只能通过改革的方式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但是法国由于受到启蒙运动的洗礼和封建制度的压制,因此采用的革命的道路。中国也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压制,改革道路如戊戌变法走向失败,最终也是通过革命的方式确立共和制,因此制度变革需要同本国国情相适应。 【解析】 根据材料“制度变迁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从此后,英国历史上不再出现重大的暴力冲突”、“在旧制度因环境变迁和危机恶化而发生断裂或崩溃的“关键节点”时期,掌控创制主导权、决定政制走向的往往是政治博弈场城中的强势行动集团”可提炼出论点是制度变革需要同本国国情相适应,阐述需要从西方及中国确立民主政治的方式及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制度变革需要同本国国情相适应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