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4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贵州省黔南州都匀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生物试卷+Word版含解析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都匀一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⑦ B.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B.细胞内外的Na+、K+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C.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D.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4.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5.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6.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或M→Ⅲ→Ⅱ→Ⅰ→S 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⑨ C.①③⑧⑨ D.②⑤⑦⑨ 7.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b、c 8.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全身各种细胞 D.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9.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作用部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可作用于胰岛细胞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 C.下丘脑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后者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下丘脑 D.胰岛素只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 10.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能引起 A.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B.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增多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1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结和淋巴液中含有T细胞和B细胞 B.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C.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13.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A.过敏反应 B.恶性肿瘤 C.免疫排斥 D.系统性红斑狼疮 1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B.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C.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D.农业生产上常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15.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17.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 18.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19.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C.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存储的能量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2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过自然物种的形成 C.物种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等方面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23.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①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A.⑥①②④③⑤ B.②⑥①③④⑤ C.②⑥①④③⑤ D.②⑥①④⑤⑨ 24.下列相关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中,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D.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25.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存在于. A.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中 B.DNA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 C.DNA或R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 D.DNA和R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 26.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实验中,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B.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途径 C.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27.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以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以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28.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代表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 B.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 C.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就改为脱氧核糖” D.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 29.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具有多样性或特异性的分析,错误的是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B.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C.一个含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1000种 D.某DNA片段由 1700个碱基对组成,其碱基对可能的配对方式有41700种 30.假设在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中,含有鸟嘌呤240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4%,在此DNA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数目和所占百分比是 A.260、26% B.240、24% C.480、48% D.760、76%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45分.) 31.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新型冠状病毒被称为“类SARS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出现的症状类似非典,感染者会出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和死亡,请问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都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因此叫做 免疫.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 (如溶菌酶)和 组成.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 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 免疫产生的 所凝集,使之失去浸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人体呼吸中枢位于 (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消除过程称为 . 32.甲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模式示意图,乙图为突触的模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图A模式中,内分泌腺为性腺,其分泌物直接受垂体分泌的 的影响,而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 ,引起 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这种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甲图 (填字母)模式. 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 、 .体温调节还可以通过C模式进行,请写出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反射弧: . C模式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用乙图表示,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递方向是 的,因为⑤ 中的信息物质只能由 . 3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可选用图中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研究人员为了研究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 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 点. 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丙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 34.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 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 分解,产生的 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若蛇的食物有来自蛙,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 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K或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 35.如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虚线表示碱基间的氢键,请据图回答: (1)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 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 . 和 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图中有 种碱基. 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请回答: ①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 个,C和G构成的碱基对共 对. ②在DNA分子稳定性的比较中, 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越高. 2016-2017学年贵州省黔南州都匀一中高二(上)开学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C.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或组织液→淋巴→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血浆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也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形成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 【解答】解:肌肉注射时,药液首先进入组织液,由组织液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和穿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随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血浆中的药液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靶细胞发挥作用.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掌握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再结合题干信息准确判断. 2.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浆蛋白、O2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 A.①②③⑦ B.②③⑦ 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一般内环境成分包括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激素等调节物质以及血浆蛋白等. 【解答】解:①血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②血浆蛋白、O2都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④突触小泡存在于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⑤喝牛奶,进入胃中,胃液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⑥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均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⑦肌肉注射青霉素会进入组织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正确; ⑧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输卵管不属于内环境成分,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的内环境,难度不大,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要求,着重要求考生能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以及其中的成分. 3.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B.细胞内外的Na+、K+的分布是不平衡的 C.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D.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解答】解:A、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A正确; B、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的维持依赖于细胞膜上的Na+、K+泵,该泵通过消耗能量把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把细胞内的Na+泵入细胞外,从而维持这么一个不平衡的状态,B正确; C、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C正确; D、内环境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B.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考点】反射的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 【分析】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即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行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解答】解:A、反射必须依赖于反射弧的结构完整性,A正确; 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不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的不属于反射,B错误; C、一定强度的刺激是反射反射的必要条件,C错误; D、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是反射弧,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即反射弧的识记、理解与运用,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5.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单向传递信息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效应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 【考点】脑的高级功能;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分析】阅读时,眼部视神经末梢作为感受器,接受文字符号的刺激,产生兴奋,通过视神经纤维,将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中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解答】解:A、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因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时单向传递信息,A正确; 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大脑皮层,并非效应器,B错误; 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的语言中枢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的躯体运动中枢,C正确; 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运动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参与,D正确. 故选:B. 【点评】不同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语言中枢的功能. 6.如图是一个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①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 ②S是效应器,M是感受器 ③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 ④Ⅰ是传出神经,Ⅲ是传入神经 ⑤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 ⑥兴奋的传导方向是:M→Ⅲ→Ⅱ→Ⅰ→S ⑦兴奋的传导方向是:S→Ⅰ→Ⅱ→Ⅲ→M或M→Ⅲ→Ⅱ→Ⅰ→S ⑧一般情况下,M的细胞将主要消耗蛋白质分解后释放的能量 ⑨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 A.②④⑥⑧ B.①③⑤⑨ C.①③⑧⑨ D.②⑤⑦⑨ 【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 据图分析: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Ⅰ是传入神经,Ⅱ是脊髓,即神经中枢,Ⅲ是传出神经.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据图分析,S是感受器,M是效应器,所以①正确,②错误; Ⅰ是传入神经,Ⅲ是传出神经,所以③正确,④错误; 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由感受器S经传入神经Ⅰ、神经中枢Ⅱ、传出神经Ⅲ到达效应器M,所以⑤正确,⑥⑦错误; 图中共有两个突触结构,兴奋在该反射弧中的传递要两次通过突触,⑨正确. 所以,①③⑤⑨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基本结构,意在强化学生对反射弧的构成及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7.现有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五种激素.a、b、c、d、e分别代表其中的一种.图中除d、e两种激素为拮抗作用之外,其余直线相邻的激素之间在某些生理作用方面均为协同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c、e分别代表的激素为生长激素、肾上腺素、胰岛素 B.a、b两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侧重促进生长,b侧重促进发育 C.d激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受影响最小的是激素b、c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据题意分析,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这两种激素具有拮抗作用,因此d、e为两者之一;又由于其它均为协同作用,由此确定d为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c和d为协同作用,则c为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有升高血糖作用;b为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有提高代谢强度作用;a为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都有促进生长发育作用. 【解答】解:A、由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具有拮抗作用作为突破口,可以分别确定a为生长激素、b为甲状腺激素、c为肾上腺素、d胰高血糖素、e为胰岛素,A正确; B、a生长激素、b甲状腺激素在生长发育方面具有协同作用,a生长激素侧重促进生长,b甲状腺激素侧重促进发育,B正确; C、d胰高血糖素最主要的作用部位是肝脏,促进肝糖原再分解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浓度,C正确; D、切除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垂体受到影响,甲状腺分泌b甲状腺激素就受影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五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并明确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解题时以d、e为突破口,确定d、e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两者之一,并且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因此确定c、d、e,进而确定其它激素.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识记能力、推理能力. 8.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微量和高效 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全身各种细胞 D.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激素调节的三个特点: (1)微量和高效: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这是由于激素的作用被逐级放大的结果. 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的疾病.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①靶器官、靶细胞含义: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②作用机理:靶器官、靶细胞上含有能和相应激素特异性结合的受体,当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细胞代谢速率的改变,从而起到调节作用.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③不同的激素都有自己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但范围有大有小,如甲状腺激素几乎对所有的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解答】解:A、激素在血液中含量很低,但能产生显著的生理效应,A正确; B、激素扩散到体液中,由血液来运输,B正确; C、激素产生后随血液运往全身,但只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C错误; D、激素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会被灭活,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激素调节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知识网络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9.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作用部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小肠黏膜产生促胰液素,通过体液的传送可作用于胰岛细胞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肌肉和某些腺体 C.下丘脑产生的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后者分泌的激素也可作用于下丘脑 D.胰岛素只能作用于肝脏和肌肉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1、胰腺是个内外双分泌器官.胰岛细胞就是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而促胰液素是作用于其外分泌细胞,分泌胰液,消化食物. 2、突触的类型中,有神经﹣神经突触、神经﹣肌肉突触,神经﹣腺体突触,突触小体内含有突触小泡,内含大量的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 3、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促胰液素作用于胰腺的外分泌细胞,促使其分泌胰液,A错误; B、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可以作用于神经元,也可以作用于肌肉和腺体,B正确; 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C错误; D、胰岛素主要作用于肝脏和肌肉,D错误. 故选:B.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突触的结构及类型,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解题关键是对相关内容的记忆. 10.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能引起 A.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 B.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C.皮肤血管扩张汗液增多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A、寒冷时,刺激冷觉感受器,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兴奋,A错误; B、寒冷环境中,机体的产热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错误; C、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流减慢,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C错误; D、体温调节中枢兴奋,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体温调节的原理、中枢及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11.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淋巴结和淋巴液中含有T细胞和B细胞 B.吞噬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免疫细胞 C.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D.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分泌抗体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解答】解:A、血液和淋巴中都有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A正确; B、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B正确; C、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不包括吞噬细胞,C错误; D、抗体属于大分子物质,其从浆细胞分泌出来的方式是胞吐,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免疫系统的组成,明确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识记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2.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据上述分析的图示可知,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A正确; B、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B正确; C、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C正确;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也能成为抗原,如损伤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3.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的功能,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发 A.过敏反应 B.恶性肿瘤 C.免疫排斥 D.系统性红斑狼疮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防卫、监控和清除等.防卫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监控和清除是指机体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自身癌变细胞的能力.据此答题. 【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A错误; B、免疫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监控和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以及癌细胞.因此,当机体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过低时,容易引起恶性肿瘤,B正确; C、免疫排斥是器官移植时引起的,C错误; D、系统性红斑狼疮是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比较基础,考查人体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做出准确的判断. 1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进行非极性运输 B.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C.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D.农业生产上常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芽、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依次降低;不同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较不敏感,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较敏感. 【解答】解:A、成熟茎韧皮部的筛管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A正确; B、幼嫩的植物细胞对生长素更敏感,B错误; C、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C正确; D、农业生产上常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基部生根,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明确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识记顶端优势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掌握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15.在生物体内,下列生理活动只能单向进行的是 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 B.活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 C.肝细胞中糖原与葡萄糖的转化 D.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异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肝糖原和葡萄糖可以相互转化;ATP和ADP也可以相互转化;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 【解答】解:A、质壁分离过程中水分子的扩散是双向的,只不过是出的水比进的多,A错误; B、当细胞内有吸能反应发生时,会发生ATP水解产生ADP、Pi和释放能量的反应,当细胞内发生放能反应时,会发生ADP和Pi与能量和成ATP,B错误; C、当血液中的血糖浓度偏高时,机体通过调节会发生葡萄糖合成肝糖原,当血液中血糖浓度偏低时,肝糖原又会水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中,C错误; D、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内的相关化合物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长素和赤霉素都能促进植物生长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自由扩散运输到侧芽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一侧多,生长素极性向下端运输,使背光一侧生长快,植物表现出弯向光源生长.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 【解答】解:A、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故A选项正确; B、生长素的发现源于人们对植物向光性的研究,故B选项正确; C、顶芽合成的生长素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侧芽,故C选项错误; D、高浓度的生长素能通过促进乙烯的合成抑制植物生长,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植物激素的知识,主要涉及生长素的作用特点、运输特点,赤霉素的作用及植物激素的合成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 17.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B.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也可以采用样方法 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不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只 【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1)解关于调查种群密度方面的题目时,首先要知道什么生物选用什么样的调查方法,其次要知道怎么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计算种群密度时,样方法是计算各个样方内种群数量的平均值,计算时要注意样方的面积大小相等,标志重捕法也要根据环境面积,再计算种群密度,而不是一定面积内的个体数.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解答】解:A、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都是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所以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A正确; B、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B正确; C、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C错误; D、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可得则该鹿群约有只,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估算种群密度的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明确这两种方法的适用范围,能准确判断出调查选项中各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适宜采用的调查方法,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关于森林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B.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C.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可以出现在森林群落中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利用 【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2、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 3、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 4、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不仅是群落的丰富度,还有群落中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 【解答】解:A、碳可在森林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A正确; B、森林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 C、森林群落中具有多种种间关系,不同生物可形成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等,C正确; D、群落中植物放出的氧气可被动物、植物及微生物呼吸作用利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进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群落的空间结构及种间关系的理解. 19.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正确叙述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 ④动物都是消费者 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 A.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⑤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而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组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 【解答】解:①、只有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才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如硫细菌就为生产者;①错误; ②、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故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②正确; ③、只有绿色植物才是生产者,因为它们是自养生物,故③错误; ④、有些动物如蚯蚓为腐生生活,是分解者,故④错误; ⑤、有些营腐生生活细菌、真菌为异养型生物,但不是消费者,而是分解者,故⑤错误; 故选:A. 【点评】生态系统的组成有的同学误认为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忽略了非生物成分和分解者;异养型生物可能是消费者,也可能为分解者,但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 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B.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C.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D.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存储的能量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 【分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的特点:循环往复、反复利用,具有全球性.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解答】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A正确; B、在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Ca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B错误; C、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正确; D、各营养级生物同化能量中除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各营养级储存的能量,这些能量一部分流向分解者,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明确物质是指元素而不是化合物,识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之间的关系,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B.增加该生态系统内各营养级生物的种类可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C.抵抗力稳定性越低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高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小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解答】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强,A错误; B、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B正确; C、北极的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C错误; D、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自我调节的能力越强,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的稳定性,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种类,掌握抵抗力稳定性及恢复力稳定性之间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 B.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过自然物种的形成 C.物种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等方面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物种多样性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方面,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减少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远超过自然物种的形成,B正确; C、物种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表现为固定太阳能、调节气候、吸收分解污染物等方面,C正确; D、保护生物多样性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概念、三个层次、价值、保护措施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3.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如下几个步骤,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①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 A.⑥①②④③⑤ B.②⑥①③④⑤ C.②⑥①④③⑤ D.②⑥①④⑤⑨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其中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分为格里菲斯的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所以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②⑥①④③⑤. 故选:C. 【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只要考生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操作步骤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正确牢固的基础知识. 24.下列相关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 A.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中,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D.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答】解:A、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T2噬菌体是病毒,不能在培养基上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B错误; C、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离心后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沉淀物中放射性较强,C错误; D、艾弗里提取的DNA掺杂有非常少量的蛋白质,实验中没有完全排除蛋白质的作用,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识记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论;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及实验结论;识记烟草花药病毒实验的过程、现象及结论,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25.乳酸菌的遗传物质是存在于. A.D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中 B.DNA分子,存在于细胞质中 C.DNA或R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 D.DNA和RNA分子,存在于细胞核与细胞质中 【考点】核酸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核酸的种类及主要存在的部位. 【分析】1、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2、常考的真核生物有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及动、植物等;常考的原核生物有蓝藻(如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细菌(如乳酸菌、硝化细菌、大肠杆菌等)、支原体、放线菌等;此外,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既不是真核生物也不是原核生物. 3、细胞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DNA是遗传物质,非细胞生物(病毒)中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解答】解:乳酸菌是细菌的一种,属于细胞生物中的原核生物,细胞中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中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DNA存在于细胞中的细胞质中(细胞质中DNA较集中的部位形成拟核).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核酸的知识,考生识记核酸的种类和分布、明确乳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是解题的关键. 26.同位素示踪法在生物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实验中,没有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A.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B.研究分泌蛋白合成及分泌途径 C.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艾弗里所做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考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同位素标记法也叫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在生物学研究中,用于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光合作用过程中水的来源和二氧化碳的转移途径等方面. 【解答】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分别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 B、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及分泌途径利用了3H标记的氨基酸,B错误; C、卡尔文利用14CO2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C错误; D、艾弗里用在研究遗传物质的过程中利用了S型细菌和R型细菌去感染小鼠,实验过程中未使用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对实验目的和方法进行分析的能力. 27.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中,能够找到的放射性元素是 A.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以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以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以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考点】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因此15N同时标记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因此子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可检测到32P,而外壳中检测不到放射性. 【解答】解:A、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找不到15N和35S,A错误; B、合成子代噬菌体DNA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但DNA的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可以找到15N和32P,B正确; C、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也找不到15N,C错误; D、噬菌体的DNA中不含S元素,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要求考生识记噬菌体的成分及相应的组成元素;识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明确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注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再根据题干信息答题. 28.如图为某同学在学习DNA的结构后画的含有两个碱基对的DNA片段(“○”代表磷酸基团),下列为几位同学对此图的评价,其中正确的是 A.甲说:“物质组成和结构上没有错误” B.乙说:“只有一处错误,就是U应改为T” C.丙说:“至少有三处错误,其中核糖就改为脱氧核糖” D.丁说:“如果说他画的是RNA双链则该图应是正确的”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据此答题. 【解答】解:A、DNA中含有的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同时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A错误; B、图中有三处错误:①五碳糖应为脱氧核糖,而不是核糖;②DNA不含碱基U,而是含碱基T;③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应是前一个核苷酸的脱氧核糖与后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连接形成磷酸二酯键,B错误; C、由B选项可知图中至少有三处错误,C正确; D、如果图中画的是RNA双链,则两个相邻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不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设计较为新颖,结合学生所画DNA结构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和RNA的区别,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和RNA分子的差别,能找出图中的错误之处,再准确判断各选项. 29.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具有多样性或特异性的分析,错误的是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 B.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C.一个含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就有41000种 D.某DNA片段由 1700个碱基对组成,其碱基对可能的配对方式有41700种 【考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分析】1、DNA分子中千变万化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2、DNA中碱基有A、T、C、G4种,碱基间的配对方式有A﹣T、T﹣A、C﹣G、G﹣C4种,假设由n对碱基形成的DNA分子,最多可形成4n种DNA分子. 【解答】解: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基因的多样性,A正确; B、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基因的特异性,B正确; C、一个含2000个碱基的DNA分子,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000种,C正确; D、某DNA片段由 1700个碱基对组成,其碱基对可能的配对方式有A﹣T、T﹣A、C﹣G、G﹣C4种,其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1700种,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含义,能根据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数目推断其排列方式的种类. 30.假设在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中,含有鸟嘌呤240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4%,在此DNA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数目和所占百分比是 A.260、26% B.240、24% C.480、48% D.760、76%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在一个DNA分子的片段中,含有鸟嘌呤240个,占全部碱基总数的24%,即G=24%,则该DNA分子含有碱基总数为240÷24%=1000个. 【解答】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碱基总数为1000个,其中G占24%,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G=24%,则A=T=50%﹣24%=26%,所以在此DNA片段中,胸腺嘧啶的数目为1000×26%=260个.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重点考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简单的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说明外每空1分,共45分.) 31.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命名为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新型冠状病毒被称为“类SARS病毒”.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出现的症状类似非典,感染者会出现急性、严重呼吸道疾病,伴有发热、咳嗽、气短及呼吸困难,严重的病例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和死亡,请问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首先要突破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都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因此叫做 非特异性 免疫.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 杀菌物质 (如溶菌酶)和 吞噬细胞 组成.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 效应T细胞 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 体液 免疫产生的 抗体 所凝集,使之失去浸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人体呼吸中枢位于 脑干 (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消除过程称为 细胞凋亡 .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解答】解:(1)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人人都有,也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其中第二道防线是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内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而使其裂解死亡,新型冠状病毒被释放出来,而后会被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所凝集,使之失去浸染能力,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人体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从细胞的生命历程来说,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消除过程称为细胞凋亡. 故答案为: (1)非特异性 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 效应T细胞 体液 抗体 脑干 细胞凋亡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组成,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细胞凋亡,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32.甲图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模式示意图,乙图为突触的模式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甲图A模式中,内分泌腺为性腺,其分泌物直接受垂体分泌的 促甲状腺激素 的影响,而血液中性激素含量增加,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 (负)反馈调节 . 如果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 升高 ,引起 抗利尿 激素分泌增加,通过这种激素进行信息传递属于甲图 B (填字母)模式. 体温相对恒定是保证内环境稳定的一个重要前提.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 甲状腺激素 、 肾上腺素 .体温调节还可以通过C模式进行,请写出人体在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反射弧: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 . C模式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用乙图表示,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递方向是 单向 的,因为⑤ 突触小泡 中的信息物质只能由 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1、图甲所示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由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三种. 2、图乙表示的是突触的结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图中⑤表示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②突触间隙,作用于③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①表示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④表示线粒体. 【解答】解:(1)若甲图A模式中,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其分泌物直接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又反过来抑制垂体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负)反馈调节. 人体大量失水,血浆渗透压将升高,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属于图甲中的B模式. 与体温调节直接相关的两种激素是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促进代谢,增加产热. C模式中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可用乙图表示,在该结构中,信息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⑤突触小泡中的信息物质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即由前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前膜(或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膜. 故答案为: (1)促甲状腺激素 (负)反馈调节 升高 抗利尿 B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素 温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加 单向 突触小泡 轴突末梢释放,作用于后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点评】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要能够识记抗利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识记突触的相关结构并能识别图中数字编号;明确神经元之间兴奋传导的单向性, 33.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据图回答有关植物激素的问题.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Ⅱ ,可选用图中 d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 研究人员为了研究一定浓度的CaCl2和赤霉素对某植物种子胚轴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 抑制 作用.根据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推测,实验中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的 B 点. 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丙所示.根据①③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继而将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图甲分析: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更敏感,所以甲图中Ⅰ代表双子叶植物、Ⅱ代表单子叶植物,图中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既可以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又可以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所以该点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作为除草剂. 据图乙分析:加入CaCl2溶液后,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从B点开始,植物生长速率加快,所以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在图中B点. 据图丙分析: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组结果与①③进行比较,具有细胞分裂素,可见,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 【解答】解:(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由图乙可知,加入CaCl2溶液后,植物生长速率下降,说明一定浓度的CaCl2对胚轴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赤霉素能促进植物生长,图中从B点开始,植物生长速率加快,说明加入赤霉素溶液的时间应在图中B点. :①③组的单一变量是有无顶芽,有顶芽时,侧芽不生长,没有顶芽时侧芽生长,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1)Ⅱd 抑制 B 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 细胞分裂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或“细胞分裂素可缓解顶端优势”) 【点评】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4.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及对秸秆进一步利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 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 分解者 分解,产生的 H2O、CO2、无机盐 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若蛇的食物有来自蛙,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水稻 45 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 标志重捕法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K (K或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 0 .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此图为农田生态系统对秸秆的进一步作用﹣﹣生态农业,其优点之一是实现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把有机物转化为CO2、无机盐等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其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其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蛇每增加1kg,沿水稻→鼠→蛇,需水稻×1÷20%÷20%=20kg,沿水稻→昆虫→蛇,需水稻×1÷20%÷20%÷20%=25 kg,故至少消耗水稻45kg.捕食与被捕食调整了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处于稳定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增长率为零. 【解答】解:(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系统的优势主要是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秸秆利用后产生的废渣可以还田,其中的有机物可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的H2O、CO2、无机盐可用于植物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能量沿食物链传递,其传递效率在10%~20%之间.蛇每增加1kg,沿水稻→鼠→蛇,需水稻×1÷20%÷20%=20kg,沿水稻→昆虫→蛇,需水稻×1÷20%÷20%÷20%=25 kg,故至少消耗水稻45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与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若要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方法应是标志重捕法;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蛙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K值,此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 故答案为: (1)水稻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分解者 H2O、CO2、无机盐 45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标志重捕法 K 0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5.如图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虚线表示碱基间的氢键,请据图回答: (1)从主链上看,两条单链 反向 平行;从碱基关系看,两条单链 碱基配对 . 磷酸 和 脱氧核糖 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图中有 4 种碱基. 含有200个碱基的某DNA片段中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请回答: ①该DNA片段中共有腺嘌呤 40 个,C和G构成的碱基对共 60 对. ②在DNA分子稳定性的比较中, C和G 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越高. 【考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解答】解:(1)由图可知,DNA两条单链反向平行,且两条单链之间碱基互补配对(互补). 磷酸和脱氧核糖相间排列,构成了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图中有4种碱基,即A、C、G、T. ①已知某DNA片段含有200个碱基,碱基间的氢键共有260个,且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假设该DNA分子含有腺嘌呤N个,则胞嘧啶的数量为100﹣N,所以2N+3(100﹣N)=260,N=40个,所以1DNA片段中共有40个腺嘌呤,共有60对C和G. ②由于A﹣T之间有2个氢键,C﹣G之间有3个氢键,所以C和G碱基对的比例越高,DNA分子稳定性也越高. 故答案为: (1)反向 互补配对(互补) 磷酸 脱氧核糖 4 ①40 60 ②C和G 【点评】本题结合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图,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简单的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