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辽宁省瓦房店市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5分) 1.一般来说,当人对社会变迁感到难以适应时,可能采取不同的反应方式:(1)利用原有的行为规范。(2)提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努力使它为社会所采用。(3)用各种反社会的言论和行为,以攻击现存的社会秩序。孔子采取的方式是( ) A.(1) B.(2) C.(1)(2) D.(1)(2)(3) 2.拉莫特·勒瓦耶在其著作《异教徒的德行》中写到:“人们可以说孔子和苏格拉底一样,运用他们在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以下能够充分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他们都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B.他们都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 C.他们都关注知识对人的改造 D.他们都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3《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繁荣、人口多)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做)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 ) A.体现了孔子劝谏统治者实行仁政的主张 B.有利于儒家思想在当时得到统治者的推崇 C.表明“富民和教民”是孔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 D.主张有利于租佃制经济的高度发展 4. “今上下之接,无子父之泽,而欲以行义禁下,则交必有郄(隔阂)矣。且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也,而况无父子之泽乎!”以下关于韩非子这一言论的评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抨击了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 B.君臣关系就像父子那样亲密无间 C.不能仅靠情感和榜样来确立等级关系 D.认为孔子主张的“仁”是虚假的靠不住的 5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亊,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 ) 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 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 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认为:“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甚至将天候与政治混为一谈。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但其流弊则是一经摆布,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之。”造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 ) A.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C.已经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 D.能够促进古代社会和谐 7.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8.李贽说:“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官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明代蒲州商人王文显训诫其子说:“夫商与士异术而同心,故善商者,处财货之场而修高明之行,是故虽利而不污。”上述主张( ) A.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B.奠定了“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 C.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D.肯定了商人追逐利益的精神 9.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多出于“老农”之类生产者之手,医学科技多出于“老中医”之手或祖传秘方,火药发明是炼丹家在炼制丹药中偶然发现并经多次同类实践得出的。这说明我国古代传统科技( ) A.注重对经验的总结 B.缺乏创新和逻辑 C.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D.与农业息息相关- 10.元朝书法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如赵孟頫鼓吹“用笔千古不易”。明末清初的书坛呈现出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遏止的情绪表现。这种状况表明( ) A.书法艺术具有求异求新的特征 B.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C.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不断完善 D.书法艺术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11. “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12.黑格尔使人们认识到,智者学派“把作为思想的简单概念……一般地应用到社会对象上去,并且使它深入到一切人事关系中去”。这说明黑格尔( ) A.认为智者学派主体研究对象是社会与人生 B.肯定智者们从感觉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 C.赞同从消极方面评价智者学派的现实作用 D.否定智者学派无视本质等普遍价值的思想 13.苏格拉底用“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到人间。这说明此时期希腊哲学( ) A.放弃对自然的研究转向人事问题 B.开始追求绝对不变的本体和理念 C.通过心灵的内在原则来认识外部世界 D.从理性角度思考自己所处的环境 14.台湾版教材有这样的表述:《道德经》认为文明是人类痛苦和罪恶的源泉。人类的智慧越高,知识越丰富,则痛苦和罪恶也就越大。下列哪一思想家的观点与其截然相悖( ) A.泰勒斯 B.普罗塔哥拉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15.明清之际某思想家提出:“君子之为学也,……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救之。”“孔子之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于水火之心,……故曰:‘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材料反映了该思想家( ) A.主张经世致用 B.力挽儒学危机 C.维护理学正统 D.反对盲从孔子 16.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绘画作品中的民众人物,不仅服饰上日益丰富和华丽,而且人物也开始戴上各种头饰和手饰。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市民阶层社会地位的提高 B.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C.艺术家绘画技艺日趋高超 D.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个性解放 17.在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内心自省和外界观察都一样——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要想揭开“纱幕”而实现“人”的解放,欧洲人首先要做的是( ) A.推翻王权统治 B.宣扬人文主义 C.否定宗教神权 D.注重内心反省 18.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国家,自从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曙光”是指 ( ) A.启蒙运动 B.新航路开辟 C.文艺复兴运动 D.意大利统一运动 19.马丁·路德说:“人们不需要通过教士悔罪来了解圣经,人们可以自己学习圣经,了解圣经,圣经的解释权属于每一个信徒,而不是只属于教会。”此观点( ) A.批判教会篡改教义 B.肯定了世俗王权地位 C.蕴含了人文主义精神 D.否定了《圣经》地位 20.有人认为:“人文主义这种富丽豪华的运动只能以富庶而闻名的意大利作为最适合的土壤,一旦跨越阿尔卑斯山,传播到贫穷的北方世界,它就由对优美的古典文化的考据和模仿运动演变成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是指(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资产阶级革命 21.据不完全统计,从1789年到1800年,在世界58项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有23项,占总数的40%。同期,英国只有13项,占20%;德国6项,占10%。这一时期法国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主要得益于( ) A.启蒙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新古典主义思潮对科学的积极影响 C.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D.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高度重视 22.自由是公司的生命,但是没有限制的自由是危险的!只有当自由不再只是观念价值,而是被确定为法律价值和制度价值之后,它才值得被尊崇和坚守。”其体现的精神是( ) A.专制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人文主义 23.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公意构成的,而意志又是绝对不可以代表的”该思想家主张( ) A.建立完善的代议制 B.由人民直接行使主权 C.为防止独裁应分权制衡 D.个人意志即主权 24.十八世纪后期美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论家潘恩在《常识》中说:“把一个人的地位捧得高出其余的人很多,这种做法从自然的平等权利的原则来说是毫无根据的,也不能引经据典地加以辩护。……在君主国家里,《圣经》上一切反对君主政体的部分已被很巧妙地掩饰过去了,但他们无疑值得引起那些尚待组织政府的国家的注意。”据此判断,潘恩可能不会同意( ) A.实行专制政体 B.启蒙思想家主张 C.增强民族凝聚力 D.自由平等原则 25.牛顿学说表明存在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孟德斯鸠受此影响,在研究“法”时,希望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这说明近代科学的发展( ) A.对社会科学的进步意义重大 B.导致人治被法治所取代 C.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D.论证了天赋人权的法则 26.恩格斯称赞某作家写出了贵族阶级的没落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发展,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该作家属于的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27. “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此评论适用于( ) A.表达情感的浪漫主义绘画 B.反传统的“现代主义”艺术 C.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D.描写自然风光的现实主义美术 28.贝多芬在使用奏鸣曲、交响曲等古典主义音乐的标准形式创作作品的同时,还谱写了表达更热烈、更复杂感情的乐曲。比如:在交响乐中谱写表达人类意志力的乐曲等。这反映出贝多芬的音乐( ) A.趋向于通俗易懂和大众化 B.充满理性主义风格 C.渗透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性 D.风格已有转变倾向 29.甲午战争后,人们开始觉得“西学中源”说没有道理,此后的革命家、改良家就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而放弃“西学中源”说。“西学中源”说退出历史舞台的客观原因是( ) A.西方文明冲击暴露其不科学性 B.没能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C.中国人学习西方的阻力有所减弱 D.启蒙思想的传播使中国人更加理性 30.有学者认为,《海国图志》是对西方侵略者作出的最积极回应,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同时吹响了晚清军事向近代化迈进的号角。材料说明《海国图志》( ) A.是一部军事科技专著 B.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C.使国人反侵略意识觉醒 D.具有思想启蒙的价值 31.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 ) 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 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 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 32.下表是一位同学运用多元史观对近代某一思想的评价。据此判断,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起的历史事件是( ) 史观 评价内容 全球史观 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体现了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展。 近代化史观 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文明史观 反映了封建传统又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客观上使中国人由传统文明开始走向现代文明。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33.谭嗣同认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唯有朋友一伦对人无弊而有利,因为它自由而平等,于是他主张将其它四对关系都变成民主、平等的关系。他还认为“ 西人商于中国,以其货物仁我,亦欲购我之货物以仁彼也。”上述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谭嗣同( ) A.没有跳出传统儒家思想的圈子 B.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致 C.以资产阶级学说改造传统思想 D.具有托古改制消极保守的一面 34.下列新文化运动前后思想文化领域的言论,最有利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实现的是( ) A.“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 B.“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 C.“社会主义社会是最进步之社会” D.“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 35. 1919年2月9日,发表于《每周评论》的《新时代之根本思想》一文指出:“现在时代的根本思想,依我看起来,就是个‘德谟克拉西’……所谓的‘德谟克拉西’,就是扫除社会上贵族阶级,用一般民众,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所谓‘经济的德谟克拉西’,就是废止资本主义生产,用一般民众,造出大家是劳动者,大家做了大家用的一个平等的经济组织。”该文( ) A.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序幕 B.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权力制衡的民主政治 C.将社会主义的内容注入到民主的口号中 D.呼吁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36.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37.孙中山在1924年说:“仆之素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而在社会主义为归宿,俾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同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 ) A.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 B.提倡实业实现平均大同的理想 C.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实业是实现富强的不二选择 38.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39.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到:“ 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40.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针对戏曲问题提到:“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B.为“双百”方针提供理论基础 C.强调戏曲应居于文艺界的核心 D.帮助戏曲艺术走独立发展之路 二、材料阅读 41.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改变西汉前期的主流价值观,树立忠孝风尚,汉武帝把以前的举孝廉制度化。《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举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汉武帝也推广文翁的做法,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 ——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在西方学者看来,文艺复兴时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取向:“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从中世纪时代对灵魂全神贯注的得救,转向渴望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因为在他们看来,接受生活的挑战比天国的许诺更激动人心。”当时诸如布鲁日、阿尔伯蒂和马基雅维里等人文主义者,都相继从不同角度论证和阐述财富不仅仅能给人以生活的幸福,更重要的是确立社会的尊严地位。同时,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生的目的是现世的享受而不是死后的永生。 ——摘编自梁民愫、吴佳娜等《近代西欧转型时期的人文主义价值观》 材料三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价值观念的变革呈现出一个高峰。知识精英看待“天人之辩”时,不再把“天”(自然)理解成超人的主宰(上帝、神),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幅机械论的宇宙图式,“质力相推”的世界,在自身固有的“动力”作用下的不同展开。这意味着“力量”上升为宇宙的本质。梁启超说道:“若何而自勉为优者适者,以求免予劣败淘汰之数,此则纯在力之范围,于命丝毫无与者也。……故明夫天演之公理者,必不肯弃自力不用而惟命是从也” ——摘自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武帝宣扬的主流价值观及其主要途径,(6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甲午战后知识分子价值观变革的主要原因,(4分)分析材料三中提倡的新价值观对近代社会思想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4分) 42. (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与之相配合,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更难得的是,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和社会化。 ——摘编自《浅析宋代儒学社会化的新途径》 材料二 陈独秀指出:“尊卑贵贱之所由分,即三纲之说所由起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就是说,“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因此,“尊上抑下、尊长抑幼、尊男抑女”乃是它的根本精神与宗旨。……他的结论是,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 ,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 ——摘编自张锡勤《新文化运动批判封建礼教的历史根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和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9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孔子重视“礼”主张“克己复礼”这是利用原有的行为规范,故(1)正确;孔子主张“仁”,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自己的行为方式、并努力使它为社会所采用,故(2)正确;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积极提出自己的主张,来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没有用各种反社会的言论和行为,以攻击现存的社会秩序,故(3)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伦理方面的权威,使哲学回到人间”,结合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以及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可判断选择A项。孔子主张维护周礼,不主张发展个性,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C项虽然正确,但题干未涉及对人的改造,只是强调道德知识的重要性。 3.【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富之”、“教之”,与仁政、以德治国无必然关联,故A项错误;B项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受统治者重视程度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富之”、“教之”,孔子用简单的语言,强调了富民与教民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租佃经济是土地私有的产物,故D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古文大致意思是:现在上下级之间,没有父子间的恩泽,却要执行仁义约束下级,必然导致等级间的隔阂。况且父母对子女,生男婴就互相祝贺,生女婴就杀了她。这都是父母自己的决定,然而祝贺男婴杀害女婴的行为,考虑的是以后长远的利益(养儿防老,养女外嫁)。所以就连父母对儿子,都是用算计的私心对待,何况没有父子之恩的上下级之间!材料未涉及墨家,故A项错误;正好相反,君臣不可能像父子,故B项错误;韩非子批判儒家的仁义亲情,治国不能只依靠情感和榜样,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不是“仁”,而是“义”,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可知反映了其认为君主应重视百姓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中董仲舒认为君主遵守自然规律的目的是为百姓提供生活来源,不是借助神权保护环境,故B项错误;从“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可知董仲舒强调的是天与君主的互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对君主的要求,没有涉及儒学地位的内容,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时间“汉代”以及“如此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笼统地称之为儒教,固然符合了某种目的”,可知是符合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A项正确;难以摇撼之”的主要原因是提出的“天人感应”的思想满足了统治者的需求,而不是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 将宇宙观及政治学混为一谈,今后两千年则再难以摇撼”可以看出难以摇撼的原因是与政治相结合,故C项错误;汉代强调良好的政府是基于伦理的和谐,可知儒家思想是政府统治的思想工具,而不是促进古代社会和谐,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可知,胡适评论的中国古代的思想流派是宋代理学,这一流派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故A项错误;故B项正确;宋代理学是融合了道教和佛教的新儒学,故C项错误;宋代理学探寻格物致知的明理方法,故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民本思想,故A项正确;“工商立国”的思想基础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农业思想,不是商业,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李贽等知识分子对商业和商人的看法与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的思想有了改变,认为商人通过辛苦劳动赚取钱财,商人与士异业而同途,均属崇高之业,故D项正确。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描述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可以多为传承和经验的积累总结,故A项正确;缺乏逻辑无从谈起,故B项错误;人与自然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火药等与农业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元朝书法与明末清初的书法呈现出不同特征,并非刻意求异求新,故A项错误;元朝书法刻意求工的特征与元代大一统的时代特征相关,明末清初书法呈现的放浪笔墨、狂放不羁和愤世嫉俗的风气则与明末清初封建统治衰落相关,因而书法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故B项正确;明清时期的书法艺术相较于元代有不同特征,但不能说明明末清初的书法艺术较元代要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元代与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不同特征,没有反映时代对书法艺术局限性的影响,故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智者学派的认识方法,没有涉及智者学派的研究对象,故A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知黑格尔认为智者学派把思想的简单概念一般地应用社会对象上并深入到人事关系中,说明认识问题从表面的概念理解应用于具体实践并深入认识,说明黑格尔肯定智者们从感觉主义到理性主义的转变,故B项正确;材料中黑格尔对智者学派的看法是肯定的,故C项错误;由材料“深入到一切人事关系中去”说明黑格尔不认为智者学派无视本质,故D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没有放弃,故A项错误;柏拉图的理念论追求脱离现实世界的绝对不变的本体和理念的知识体系,与材料中“苏格拉底”不符,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提出在心灵中寻找规定外部世界的内在原则,把心灵的内在原则伦理化,致力于探讨德性的定义,与材料中“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到人间”相符,故C项正确;柏拉图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材料中“苏格拉底”不符,故D项错误。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材料认为知识越多,罪恶就越大,而苏格拉底认为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无知,美德即知识,与材料观点相反,故C项正确; A.B.D项都属于古希腊哲学家,但思想观点不符合题意,故A.B.D项错误。 1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思起而救之”、“不如见诸行事”等可以看出该作者主张经世致用,选择A项符合题意。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绘画作品服饰华丽,佩戴各种饰物,只能反映出市民阶层生活富裕,不能反映出其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文化运动,不能反映出广大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B项错误;艺术家绘画技巧高超不能说明绘画内容的变化,故C项错误;文艺复兴反对封建神学的禁欲苦行,主张以人为本,个性解放,享受生活,故D项正确。 17.【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天主教占据支配地位的中世纪”,可知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宗教神权在欧洲对人类意识的束缚,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一直处在一层共同的纱幕之下,处于睡眠或半醒状态”共同的纱幕是指宗教神学的束缚,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人类意识的两方面”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受控于宗教神学,所以首先要做的是否定宗教神权,故C项正确;因为内心反省也受控于宗教神学,所以注重内心反省是无效的,故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A项首先发生于英国,在法国到达高潮;B项首先发生于葡萄牙和西班牙。D项指的是1815-1870 年意大利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人们可以自己学习圣经,不是篡改教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批判教会垄断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不是肯定世俗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人们可以通过阅读圣经,了解圣经,使人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对的是天主教会垄断对圣经的解释,不是否定《圣经》的地位,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意大利的北方就是德意志,人文主义在德意志的发展的表现是宗教改革,选择B项。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高潮在法国,没有体现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故C项错误;资产阶级革命与民族语言文学的复兴运动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在1789年到1800年的世界重大科研成果中法国占主体,联系史实可知此时期法国启蒙运动解放人们思想,从而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故A项正确;新古典主义强调对历史人物的推崇,这不会推动科学发展,故B项错误;1875年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这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后期产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主张自由,不是专制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张“只有当自由不再只是观念价值,而是被确定为法律价值和制度价值之后,它才值得被尊崇和坚守”体现了法律和制度下的自由,体现的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自由是有限制和约束的自由,故C项错误;材料中突出法制,不是单纯的人的精神的表露,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材料说的是即使是代议制的议会也不能很好的代表民众的意见,故A项错误; “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等内容可以看出,该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学说,属于卢梭的思想,故B项正确;分权制衡是孟德斯鸠的观点,故C项错误;卢梭主张的是公共意志,故D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材料中潘恩认为一个人地位过高是不符合自然权利平等的原则,虽然《圣经》掩饰了反对君主政体的部分,但这部分值得引起新生国家的注意,故他反对专制政体。潘恩是启蒙思想家,他主张自由民主,反对专制,尤其是反对英国殖民者在北美的专制。 2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孟德斯鸠受牛顿学说的影响,提出“希望确定支配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体现了科学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法治和人治的关系,故B项错误;孟德斯鸠是启蒙运动的代表,主张理性主义,探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是以人为中心,故C项错误;材料探究的是人类发展规律,不是天赋人权,故D项错误。 26.【答案】C 【解析】古典主义与材料中“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浪漫主义与材料中“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表明是现实主义,故C项正确;现代主义与材料中“提供了社会各个领域无比丰富的生动细节和形象化的历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27.【答案】C 【解析】通读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等描述符合印象主义风格的特征。浪漫主义主张具体情感的表达,在艺术表现上极力主张个性化,特别重视用色彩来饱满形象,用奔放的笔触创造有生命力的动感造型,故A项错误;“现代主义”绘画作品让人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故B项错误;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符合印象主义风格的特征,故C项正确;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斗争,故D项错误。 28.【答案】D 【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贝多芬创立交响乐形式,不是趋向于大众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谱写了表达更热烈、更复杂感情的乐曲”表现的是浪漫主义,不是理性主义风格,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通过乐曲表达人的感情、意志力,不是爱国主义和民族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描述,可知这一时期贝多芬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故D项正确。 29.【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即受西方文明冲击,而非材料中“甲午战争后”才有,故A项错误;没能领会是主观原因,与材料中“客观原因”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潮流发展,材料中“开始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表明思想解放已进入更高的制度层面,而不再需要以“西学中源”说作为变革策略,故C项正确;中国人更加理性是主观原因,与材料中“客观原因”不符,故D项错误。 30.【答案】D 【解析】《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著作,并不是军事科技专著,故A项错误;《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并未付诸实践,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在《海国图志》中体现了对“西方侵略者的回应”并未进行反侵略,故C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开端,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故D项正确。 3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但政府官员却“讳言夷务”这就是对西方的一种畏惧,而“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选择A项。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崩溃;D项中清政府外交方针并未转变仍然是被动的。 32.【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与工业文明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关键词“承认了中学不足和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可以推断为洋务运动,故B项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故C.D项错误。 33.【答案】C 【解析】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的是封建等级秩序,谭嗣同主张民主平等,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儒家思想,谭嗣同认为朋友一伦对人有利,故B项错误;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他主张用民主平等代替封建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表现民主平等的观念,D项不能反映本质,故D项错误。 34.【答案】D 【解析】“世界万国,以有民权而兴,无民权而亡者,踵相接,背相望”,强调的民权,与近代民主革命的目标不一致,故A项错误;“女权愈振之国,共国愈文明”,反映的是妇女解放,与近代民主革命目标不一致,故B项错误;近代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故C项错误;近代民主革命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而“孔丘砌专制政府之基,以荼毒吾同胞者,二千余年矣”,利于反封建,故D项正确。 35.【答案】C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始于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述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故B项错误;材料中“组成一个完全平等的社会团体”“平等的经济组织”说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民主结合,故C项正确;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36.【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在1915年,而且初期陈独秀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故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是在1924年兴起,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表明此时的陈独秀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已经表现出怀疑态度,可见是受到1917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在1921年,与题干时间“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 37.【答案】A 【解析】提倡实业实现共同富裕与材料中“志在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同享安乐之幸福”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提倡实业,实行民生主义”不等于实现平均,故B项错误;孙中山在1924年实现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而非社会主义,且材料中“志在提倡实业”未涉及国共合作,故C项错误;孙中山主张通过三民主义实现富强,故D项错误。 38.【答案】B 【解析】“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革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故A项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B项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故D项错误。 39.【答案】B 【解析】民国十三年即为1924年,此时与辛亥革命相去甚远,故A项错误;1924年间,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密切相连,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三民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故C项错误;三民主义不属于马克思主义范畴,故D项错误。 40.【答案】A 【解析】“双百”方针的提出适应了文艺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故A项正确;材料中直接提出“双百”方针,不是其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双百”方针有利于戏曲的发展,但不能说戏曲是文艺界的核心,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方针有利于促进戏曲发展,并不是帮助其走独立发展之路,故D项错误。 41.【答案】(1)价值观:忠孝之道。(2分) 途径:改革选官制度,将孝廉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制度化;建立起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宣扬忠孝之道。(4分) 作用: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4分,如答出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可给1分,总分不超过4分。) (2)内容:提倡追求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4分) 关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为人文主义价值观奠定了经济基础;新的价值观念又为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精神条件。(4分) (3)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亡加深;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如物理学和进化论等传入中国。(4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社会思想解放。(4分)其它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评分参考]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按以下四个递进的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题目没有任何关联;(0分) 第二层次,确定的主题得当,但未进行分析论证;(1—2分) 第三层次,确定的主题得当,并能结合材料进行双向的简要分析、论证。(3—4分) 第四层次,确定的主题得当,结合材料进行双向的简要分析、论证,并能结合现实谈出正确的启示。(5—6分) 【解析】(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树立忠孝风尚”中可以找出价值观为忠孝之道,途径主要为举孝廉制度化和把儒学推广至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当时和后世两方面考虑,当时来讲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后世来说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第一小问从材料二“用他们获取的金钱去谋取城市积极的生活和享受现世的快乐”可以总结出追求物质财富和现世的享受;第二小问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同一时期西欧社会经济发展为双向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分别指出即可。 (3)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面临着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得出中国面临亡国危机,外部来看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入尤其是进化论的传播;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为冲破封建思想,有利于思想解放等。 (4)以价值观变化与社会变迁”为中心确立一个主题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围绕主题展开分析,注意是双向关系,注意要用理论史实作为支撑,最后结合现实总结启示,把握住关键方向写出即可。 42.【答案】(1)表现:科举考试更注重儒学内容;注重对儿童儒学价值观的培养;运用儒学思想规范家族、家庭生活;注重将儒学渗透到民众社会生活中。(每点1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3分) 影响: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每点1分,共2分) (2)原因: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每点2分,共6分) 认识:儒家伦理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伦理观又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极大阻碍了近代民主政治和自由、平等的实现。(每点2分,答出2点3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从材料一“宋代,理学家们通过对所控制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将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漸收缩到儒家学说的核心上来”、“注重蒙学教育的教材和读物的编写,通过儿童时期特有的认知特点,将儒家价值观念传播提前至儿童时期”、“宋代注重族规家训的编纂,士大夫为了使家庭、家族得到长久地延续,运用儒家三纲五常规范族人、家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习慣,将儒学的原则和制度渗透到民众的生活中”,可总结概括宋代儒学社会化的表现;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宋代儒学对社会生活、封建统治的作用,可总结宋代儒学社会化的影响是促进了儒家伦理的传播与普及,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二“‘三纲’乃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必然产物,它所维护的自然是封建等级制度和不平等的社会秩序”、“要摆脱压制,实现平等,维护独立自主的人格,建立‘推己及人的主人道德’,就必须推翻‘三纲’,批判旧礼教”、“而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度,实现自由、平等,乃是中国近代的时代要求、历史任务”,可知陈独秀等批判封建礼教的原因是封建礼教维护了封建等级制度,尊孔复古逆流的出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小问认识,结合材料一、二,以及儒家伦理观对中华民族性格形成、维护封建社会、对近代民主自由的限制等方面,从积极、消极的角度谈谈对儒家伦理观的认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