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大庆十中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题2分,共52分)‎ ‎1.胡适说:“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以下主张能突出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 A. 有教无类 B. 诲人不倦 C. 仁者爱人 D.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教无类”主张人不分高低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所以选项A最能体现孔子“将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而选项B诲人不倦意思是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选项C是孔子“仁”的思想;选项D项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2.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  )‎ A. 春秋大一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天人感应 D. 君为臣纲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等信息可知是天人感应学说,C项正确。春秋大一统是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大统一,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控制、约束其它学派的发展,不让它们与儒学共同发展,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B。D项是三纲五常思想,与题干天人感应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点睛:理解题干关键信息“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等是解题的关键。‎ ‎3.“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A. 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 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C. 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D. 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舞”字的演变看出,汉字是由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发展演变,符合题意,故C正确;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简到繁,A说法错误,应是由繁到简,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最初文字的特点,“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表述太绝对,B错误;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这是文人画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联系所学我国汉字演变的特点和过程分析解答。‎ ‎4.明清时期小说成为文学形式的主流。其社会原因不包括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市民阶层的崛起 C. 统治阶级的重视 D. 社会识字率的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统治阶级重视不属于社会原因,而是政治因素,符合题意,故选C;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社会识字率的提高都是明清时期小说流行的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B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社会原因”,联系所学明清小说盛行的原因分析解答。‎ ‎5.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其中出现于隋唐之际的是(  )‎ A. 火药 B. 指南针 C. 造纸术 D. 雕版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火药发明于唐末宋初,排除A;指南针始于战国时期的司南,排除B;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C;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故选D。‎ ‎6.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 A. 儒、道、法、墨 B. 道、儒、法、墨 C. 儒、法、道、墨 D. 道、法、儒、墨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甲的思想是无为而治,属于道家思想,乙主张严刑峻法惩治腐败,应该是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强调:“为政以德”,主张“仁”和“礼”,与丙的说法相符,丁的说法符合墨家思想,所以答案为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点评:此题较简单,实际上是在考查学生对道、法、儒、墨四家主要思想主张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应用。‎ ‎7.“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 A. 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 B. 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C. 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 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答案】D ‎【解析】‎ 材料内容为宰相冯道、李愚请令要求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制雕版印制出售,朝廷听从建议,使得书籍流传广泛。雕版印刷技术已于隋朝出现并应用,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五代之后的北宋,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文献的广泛传播依靠的是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而非手抄。故C项错误。‎ D项,根据材料,雕版印刷技术应用于书籍的印制,使得其流传广泛,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五代”,时间介于唐宋之间。由此,结合印刷术的知识,可以排除AB,而C表述绝对化了。‎ ‎8.在近代欧洲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印刷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 A. 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B. 推动了文艺复兴 C.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 打败了骑士阶层 ‎【答案】B ‎【解析】‎ 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印刷术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殖民扩张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火药传入欧洲推动资产阶级打败了骑士阶层,故B正确,ACD错误。‎ ‎9.明朝对理论数学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阶段,但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各种公式和法则编成歌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B. 说明专制统治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C. 表明古代数学发展面临严重危机 D. 推动了数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明代数学在民间普及程度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用得到,结合所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需求就大大增加,故选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专制统治,排除B;由“但实用数学的普及程度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朝代”可知,C项表述错误;由“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可以排除D。‎ ‎10.史书记载某书法家“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下列可能为其作品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草书最能体现书法家的情感,材料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正是草书特点的写照,C正确;A是小篆;B是行书;D是楷书。‎ ‎11.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这是说元杂剧(  )‎ A. 产生的背景复杂 B. 反映的内容丰富 C. 演出的情态逼真 D. 刻画的人物生动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该题考查的是元杂剧的特点。材料中的信息主要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各种人都会在元杂剧中表现出来,故根据材料主旨,B符合题意。A和题意无关,排除;CD流于表象,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元杂剧 ‎12.《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曾大闹地府,修改生死簿,成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由人。他这一行为反映的实质是(  )‎ A. 秉承传统维护等级秩序 B. 坚持正义弘扬民族气节 C. 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 D. 锄强扶弱彰显英雄本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小说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实际是要挑战正统反对纲常伦理,故排除A,选C;材料和民族气节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扶弱的信息,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古典文学·明清小说 ‎13.清代著名文艺评论家王希廉在评点《红楼梦》时说:“子以《红楼梦》为小说耶?夫福善福淫,神之司也;劝善惩恶,圣人之教也。而善恶报施,劝惩垂诫,通其说者,且与神圣同功。”这就肯定了《红楼梦》(  )‎ A. 社会教化功能 B. 文学鉴赏价值 C. 维护封建礼教 D. 革新社会风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明清小说,从题意对《红楼梦》的点评可知,这部作品有善恶报施,劝惩垂诫的作用,其教化价值与神圣同等效果。所以可得出A选项,题意在肯定《红楼梦》的社会教化作用。B选项未体现,错误;C选项未体现,错误;D选项,题意重在表达《红楼梦》的劝导作用,被读者感悟接受,并非主动革新社会风气,错误。‎ ‎【点睛】本题把握题意中评价的关键词即可得出答案。‎ ‎14.下图所示著作在1986年均被法国的《读书》杂志推荐为理想藏书。关于这四部书相对应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明清时期 19世纪中期 20世纪中期 B. 诗歌剧本散文小说 C. 彼特拉克曹雪芹达尔文海明威 D. 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礼教阐述自然选择颂扬人性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神曲》是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红楼梦》是清朝小说,反映了反封建礼教的思想;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阐述了自然选择的主张;《老人与海》颂扬了人性的力量,故D项正确;《神曲》属于是文艺复兴时期而非启蒙运动时期,故A项错误;红楼梦属于小说,故B项错误;《神曲》是但丁的作品,而非彼特拉克,故C项错误。‎ ‎15.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思想大放异彩,下列言论属于墨家学派的是(  )‎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 D.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属于儒家孟子思想,故A项错误;“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由有不孝者乎”属于墨家思想,故C项错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对于各家的思想主张能够熟练再现,据此即可对选项逐一分析判断。‎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儒家提倡“仁”“礼”,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 ‎17.孔子说:“设计巧妙的房屋堂奥和台阶都很分明,排列坐席都分上下,乘车要分左右,走路要分先后,站立讲究次序,这都是古代就有的道理。从前的圣王和诸侯,都要分辨贵贱、长幼、亲疏、男女、内外的界限,不能相互逾越”这说明孔子提倡()‎ A. 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 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 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 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可知,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他“礼”的思想。孔子崇尚周礼,即西周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他提倡的“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周的等级秩序。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故答案为B。题目中未涉及孔子“仁”的思想,排除AC;题干没有体现“忠孝”观念,排除D。‎ ‎18.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 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从而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错误,错在“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项错误,汉武帝对黄老之学不满。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不同,主要是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君学”,非常适合当时的汉武帝统治思想。‎ ‎19.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 A. 佛教的因果循环 B. 法家的严刑竣法 C. 道家的无为而治 D. 儒家的天人感应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窦娥冤》指的是窦娥的冤情能得到上天的感应,出现了六月飞雪和楚州大旱等反常现象,这与儒家的天人感应思想相符,D项正确。佛教的因果循环指的是今生种什么因,来生结什么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与材料无关,排除A。法家提倡严刑峻法,但《窦娥冤》鞭挞的是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而是体现了儒家的天人感应,排除C。‎ ‎20.有学者根据《汉书•艺文志》,统计制作了《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据此可见,当时() ‎ 派别 ‎ 儒家 ‎ 道家 ‎ 法家 ‎ 名家 ‎ 墨家 ‎ 纵横家 ‎ 杂家 ‎ 支派 ‎ ‎103 ‎ ‎37 ‎ ‎10 ‎ ‎7 ‎ ‎6 ‎ ‎12 ‎ ‎20 ‎ 篇数 ‎ ‎3123 ‎ ‎993 ‎ ‎217 ‎ ‎36 ‎ ‎86 ‎ ‎107 ‎ ‎403 ‎ 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 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C. 统治思想较为复杂 D. 士人就业岗位多样 ‎【答案】A ‎【解析】‎ ‎【详解】通过表格数据可知,儒家学派无论是支派还是篇数,都是最多的,结合所学,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答案是A;表格数据表明,道家、法家、墨家等派别也存在较多的支派和作品篇数,无法体现“百家争鸣局面结束”,排除B;材料反映的各家学派的支派和作品篇数,并非都是统治思想,排除C;材料信息与士人就业岗位无关,排除D。‎ ‎21.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始于 A. 春秋 B. 西汉 C. 隋朝 D. 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汉武帝采取相关措施推广儒学教育,儒学教育开始官方化和制度化,故B正确;A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22.虽然后世儒生对孔子思想也有发挥不当之处,但儒学的发展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宋代理学家二程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最有可能源自于孔子的那一思想主张()‎ A. 仁者爱人 B. 克己复礼 C. 为政以德 D. 有教无类 ‎【答案】B ‎【解析】‎ ‎ A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故选B;C主张德治,D强掉无差别的教育,排除。‎ ‎23.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能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露齿。这一转变合理的解释是 A. 宋代人观念趋于保守 B. 程朱理学开始盛行 C. 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 男女社会地位变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理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宋朝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对这种人性的压制必然导致在生活上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宋代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排除C项;封建阶级社会本身就不是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排除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 ‎24.黄宗羲认为“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一思想的核心是:‎ A. 维护封建礼教 B. 提倡经世致用 C. 批判君主专制 D. 主张君主立宪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根据“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黄宗羲是在批判君主专制,而非维护封建礼教,也与经世致用无关,故排除A、B项,君主立宪的主张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故排除D项;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的抨击,故选C。‎ ‎25.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以天下为己任 C. 提倡公平法治 D. 反对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以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之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思想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经世致用的特点,是“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提倡公平法治,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者反对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明道也,以救世也……扶危定倾”‎ ‎,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这反映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6.歌曲《说唱脸谱》中唱道:“蓝脸的窦尔顿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歌中所述的戏曲形式是()‎ A. 南戏 B. 杂剧 C. 昆曲 D. 京剧 ‎【答案】D ‎【解析】‎ ‎【详解】“蓝脸”“红脸”“白脸”“黑脸”涉及的是京剧中的脸谱艺术,脸谱是京剧的基本特征,不同颜色的脸谱有不同的内涵,所以D项正确;南戏、杂剧、昆曲都没有形成固定的脸谱谱式,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8分)‎ ‎2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关注官员的素质,内含治国理政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 ‎ ‎ 材料一 察举制强调以德行、才学为主,由丞相、列侯、刺史等官员甄别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考核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奉行“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希望实现……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由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任官。‎ ‎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 材料三 明初开科取士并无南北之分,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中央会试首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对不同地域考生按比例录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哪一朝代?其对官员素质的期待,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流派的治国理念?‎ ‎(2)分别指出魏晋和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名称。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中期以后“开科取士”的新规定及其作用。‎ ‎(4)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答案】(1)朝代:西汉(汉朝)。流派:儒家。‎ ‎(2)名称: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特点:自主报名;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3)规定: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取向:以德取人;自由开放;公平公正。‎ ‎【解析】‎ ‎【详解】(1)朝代:结合所学察举制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察举制始行于西汉(汉朝)。流派:由材料一中的“以德取人”的价值取向和“为政以德、教民以德”、“深仁厚泽的君子贤人”可知这体现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2)名称:结合所学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由材料二中的“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可以得出自主报名;由“增设进士科”可以得出分科考试;由“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可以得出择优录取。‎ ‎(3)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三”回答。规定:由材料三中的“中期以后有了分地录取的新规定”、“先是南北分卷,后来进一步按南、北、中地域分卷考试”可以得出分地录取(分卷考试)。作用:由材料三中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可以得出其作用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4)取向:题目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由材料一可以得出以德取人;由材料一、二和材料三都可以得出自由开放和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 ‎【点睛】从设问角度看,主观题的审题应该包括四部分:一是答题依据,也就是答案来源于哪里,这一题涉及到了两种,即“结合所学知识”、与“根据材料”,这为考生提供了思考答案的来源;二是答题要求,这一题里有“概括”、“指出”、“归纳”等要求;三是答题内容,这一题涉及到了“朝代”、“理念”、“名称”、“特点”、“规定”、“作用”、“价值取向”等;四是答题条件,即修饰答题内容的部分。这些方面明确了,才可以算审题清楚明确了。‎ ‎28.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宗《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朝代 唐代 ‎ 宋代 ‎ 明代 ‎ 人数 ‎51人 ‎ ‎267人 ‎ ‎36000人 ‎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材料三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奉行儒学的中国是开明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儒家思想对于专制统治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伏尔泰所处社会环境,分析伏尔泰高度赞赏中国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一,指出伏尔泰的认识有何局限?‎ ‎【答案】(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2)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封建礼教观念不强)。宋明理学发展,强调三纲五常;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 ‎(3)原因: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认为儒学可以作为抨击天主教神学思想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理论武器。局限: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没有认识到儒学思想与启蒙思想的本质区别。‎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得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得出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根据“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得出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 ‎(2)根据唐朝烈女节妇人数较少得出唐朝社会风气相对开放。由宋朝特别是明朝烈女节妇人数较多,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影响和明清统治者推崇理学分析回答。‎ ‎(3)原因:根据“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政府……从不规定国民的宗教信仰”得出认为儒学文化具有自由、平等的精神;根据“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联系所学,从法国处于封建专制时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等角度总结。局限:根据“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概括得出没有认识到传统的儒家思想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维护,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二者存在本质区别。‎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金人主入中原到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结合,产生新变,同时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歌词,这就是所谓的“北曲”,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元曲”。其后,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也就是“散曲”。‎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这些落魄文人共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 ‎——引自《中国戏剧发展简史》‎ 材料二 汤显祖(1550—1616),江西临川人,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以善属文闻名乡里。因不肯攀附权势,他在科场上颇受困顿,三十几岁才中进士。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这样的文化氛围唤起汤显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兴趣。在南京任职期间,汤显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早期作品《紫箫记》便创作于此时。‎ 官场生活并未改变汤显祖清傲率直的性格。他仗义执言揭露弊政的行为激怒了当朝皇帝,被贬到边远地区,因始终无法适应官场黑暗,1598‎ 年汤显祖辞官归乡。辞官后,对于政治的厌恶与理想生活的追求,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拿起笔,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批判现实,先后完成了《牡丹亭记》《南柯梦》《邯郸梦》等广受欢迎的作品。在《牡丹亭记》中,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自己做主结为夫妻。在《南柯梦》中,主人公淳于棼酒醉后梦入蚂蚁国被招为驸马,后任南柯太守,政绩卓著。公主死后,召还宫中,权倾一时,淫乱无度,终于被逐。结果醒来却是一梦。这些作品“因情成梦、因梦成戏”,充分体现了汤显祖以情格理的观念。汤显祖的戏曲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散曲”和元杂剧产生的原因。(不得抄原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汤显祖戏曲创作的特点及历史背景。‎ ‎【答案】(1)散曲产生原因:元朝全国性统一,推动了民族融合;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剧;杂剧发展的需要。元杂剧产生原因:元朝废除科举制度,文人丧失仕途,壮大元杂剧的创作队伍;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丰富了元杂剧的内容,其作品有更强的吸引力。‎ ‎(2)特点:以情格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揭露弊政,反对封建礼教。历史背景: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理学思想的束缚。‎ ‎【解析】‎ ‎【详解】(1)散曲产生原因:根据“元人统一全国”“异族的音乐大量流入,汉族地区原有的音乐便与这种外来音乐结合”“这种曲子一面用于杂剧,成为剧中的唱词,一面作为独立的抒情乐歌”概括归纳。元杂剧产生原因:根据“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得出元朝废除科举制度,文人丧失仕途,壮大元杂剧的创作队伍;根据“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得出作者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了解,丰富了元杂剧的内容。‎ ‎(2)特点:根据“充分体现了汤显祖以情格理的观念”得出以情格理;根据“让自己在理想的梦境中批判现实”得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根据“主人公杜丽娘和柳梦梅不仅以自己的爱情冲破生死界限,而且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得出揭露弊政,反对封建礼教。历史背景:根据“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大量有地位的文人开始参与传奇戏曲的创作”分析得出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根据“他仗义执言揭露弊政的行为激怒了当朝皇帝,被贬到边远地区”得出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根据“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分析得出理学思想的束缚。‎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