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一课三测:第四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学业水平检测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基础过关(12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2016年中纪委首次新闻发布会,除了“接地气”的新鲜表达,给媒体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领导干部们 的态度,以及在公开场合放松自如的自信形象。 ②在“十三五”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决胜时期,我们要风雨同舟、 、同心同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科学发展和后发赶超。 ③谈心谈话要真正实现“谈到心坎上”,就必须做到“掏心窝子”,用真心话换真心话, 谈心,才能真正使谈话谈心出成效。 A.推心置腹 肝胆相照 开诚布公 B.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C.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开诚布公 D.开诚布公 肝胆相照 推心置腹 解析: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肝胆相照:指以真心相见。开诚布公:诚意待人,坦白无私。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企业为了避免因生育二孩而可能出现的岗位人力紧缺问题,制定“员工生育时间表”,这既不合理又不合法更不合情。 B.为防止类似袭击事件再度发生,法国还应加大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建设智慧城市时突出安全因素。 C.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成功探测到引力波,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测,打开了天体物理研究的又一扇大门。 D.祖马隆重地在联邦大厦广场为习近平举行欢迎仪式,中南两国国旗迎风飘扬,仪仗队戎装肃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抵达时,受到祖马总统和夫人热情接待。 解析:A项,“既不合理又不合法更不合情”,不合逻辑,可改为“既不合情又不合理更不合法”。B项,成分残缺,应是“以……为中心”。D项,语序不当,“隆重”应修饰“欢迎仪式”。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又是一年过去了,此刻的你无论怅然若失,还是踌躇满志,我们确定无疑的是,你的生活方式已经被悄然改变。 , 。 …… 。 ; ;公众号关注得越来越多,可能够静下心来打开的却越来越少…… ①对许多人而言,拇指在手机屏幕方寸间游走的距离,也许超过双脚走过的路程 ②慢慢地,你习惯了视线水平向下45°或更多 ③面对存储卡里突然爆满的照片,也会偶尔疑惑究竟它们拍在何时 ④习惯了拇指上下左右5厘米距离的游走 ⑤这样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姿势能够产生的联想,可能是一餐饭、一场电影、一张车票、一件电器,也可能是一间房、一部TAXI、一次远足 ⑥没人去计算它不经意间吞噬的时间与记忆——看着一年前下载的客户端,时常会记不得它是什么 A.②④⑤①⑥③ B.①⑥③②④⑤ C.③②⑤⑥①④ D.③②④⑤①⑥ 解析:句②中的“慢慢地,你”领起后面两个“习惯了”,句⑤中的“这样两个再简单不过的姿势”是承前指代②④的姿势。句⑥中的第一个“它”指代的是句①的内容,再由手机屏幕说到手机内的存储卡。故选A。答题时还要关注标点符号。 答案:A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十几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十几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 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 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 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D.在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 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解析:①从语言逻辑看,后文表达中心为“创造力”,填加语句的语意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②从句式角度看,选择的句式要一致。 答案:C 二、阅读探究(5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8分)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①,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的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的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刊物,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由陈独秀等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如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做。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月至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 。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他还声明自己决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的一切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有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的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的政治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 的一部分问题,科学是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他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注】 ①《新青年》:原名为《青年杂志》,第2期1版正式改名为《新青年》。 5.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决不妥协的精神。 C.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解析:B项,“严词以对”的理解有误,原文为“嗤之以鼻”,并没有正面应对,更没有以“办学方针”与之辩论。D项,“与现实无关”与原文意思有出入,原文为“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使人产生创造力”这个意思在文中也没有体现。E项,文中没有表现蔡元培“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答案:AC 6.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①以北大为阵地,聚拢了新文化运动人士,使他们充分发挥了作用。②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护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③努力宣传新文化,提倡白话文,支持中国科学社。 7.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①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的动机不同。陈、胡等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的动机,蔡元培则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②在一些文化问题上持不同见解。如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科学能解决人生观的问题。蔡元培则认为科学是有局限性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③在人生观问题上的不同。陈、胡等认为只需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蔡元培则同时强调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 8.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答案:(示例)“亮节高风”是就蔡元培先生的人品进行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包容异见,和而不同。比如蔡元培与陈、胡等人思想主张有分歧,但他一方面仍然延聘他们为北大教员,支持他们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思想观点。②公而忘私,深明大义。面对针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嗤之以鼻”、不予计较,他极力辩明的是北大的办学方针,维护北大这个新文化运动的阵地。③勇担责任,顾全大局。面对北洋政府的施压,蔡元培勇于承担责任,表示:“北京大学的一切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20分) 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 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 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 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 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华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 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 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 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 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 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 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致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 【相关链接】 《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 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 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 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E.朱自清退回配购证,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拒绝美国的救济粮,没有向贫困低头,也没有向权贵低头,可见其“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 解析:A项,“机械刻板的一面”不当,应该是“严格自律的一面”。B项,增添人文色彩的是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D项,可能是“豁达”,没有“乐观”,也可能是出于无奈。 答案:CE 10.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答: 解析:通读全文,注意“概括” 的要求。文章的大半个篇幅都是写朱自清的认真,根据列举的事实依次概括即可。 答案:①写作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先斟酌后动笔,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为“蝉鸣”的细节,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又两次实地考察,还为此专门写文章。 ②学习认真。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专家请教,坚持用三种文字书写日记。 ③教学认真。他的选修课只有一个学生,却照常讲课考试。 ④工作认真。原则性强,将不称职的图书馆工作职员辞退。 11.文中画线处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传主的评价,有什么作用?(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传主、主题、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组织答案。传主方面:突出形象,表现高尚气节;主题方面:表现主题、深化主题;表现手法方面: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作者引用传主自己的话直接突出传主的形象,即做事有原则,做人有气节。 ②引用沈从文、叶圣陶等名人对传主的评价,从侧面表现其高尚气节。 ③引用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感染力。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12.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解析:注意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理解” ,所以要概括朱自清的具体事例,每个事例体现了朱自清的什么品质,从而体现了他的完美人格。 答案:朱自清“生不逢时”,处境困窘但毫不妥协,这更能体现他人格的完美。 ①他虽清贫,但写作时仍然注重质量,每天最多写500字,这更能显出他的认真严谨。 ②他身处困境,但仍然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改名“自清”以自励,取字“佩弦”以自警,这更能显出他的洁身自好。 ③物价飞涨,生活艰难,但为揭露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他第一个在声明上签字,这更能显出他的无畏和勇气。 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但他仍嘱咐妻子拒绝美援,这更表现出他的坚定气节。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6题。(20分) 在拿破仑墓前的演说 福煦 只要想一想,1796年,拿破仑年仅27岁已经在崭露头角,就不难知道他天赋非凡的资质。他把自己的天才不断地用于一生的丰功伟业之中。 由于禀赋这种天才,他在人类军事史上走出了一条光辉的道路。他高举战无不胜的旗帜,从阿尔卑斯山进军到埃及的金字塔,从塔古斯河之滨到莫斯科河两岸。在飞舞的军旗下,他建立的赫赫战功超越亚历山大大帝、汉尼拔大将和恺撒大帝。这样,他以惊人的天才、不甘守成和好大喜功的本性成为胜过一切其他人的领袖人物。这种本性,有利于战争,但对维持和平的形势却很危险。 他把战争艺术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这样就把他推到了岌岌可危的巅峰。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他要以武力控制各国的命运。他以为一个人能够以惨痛的牺牲为代价得到一系列的胜利,换来本民族的繁荣;以为这个民族可以靠光荣而不是靠劳动获得生存;以为那些被征服而失去独立的国家不会一朝奋起,列出阵容强大、士气高昂、战无不胜的义师,推翻武力统治,重新赢得独立;以为在文明世界里,道德公理不应比完全靠武力形成的力量更强大,不管这支武力有多大。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 他想让当时财枯力竭的法国使整个欧洲屈膝,岂知当时欧洲已经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很快就全面武装起来。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但是,比指挥军队克敌制胜更重要的是,按照祖国的需要为祖国服务,使正义在一切地方受到尊重。和平高于战争。 的确,在处理人的问题时如果只依赖个人的见识与才智,歪曲为尊重个人而制定的社会道德法律,歪曲作为我们文明基础和基督教本质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么,即使最有天才的人,也肯定会犯错误。 陛下,请安息吧!你英灵未泯,你的精神仍然在为法兰西服务。每次国家危难的时刻,我们的旗帜依然拓展。如果我们的军队能在你建造的凯旋门下胜利归来,那是因为奥斯特里兹的宝剑为他们指引了方向,教导他们如何团结起来带领军队取得胜利。你深刻的教诲,你坚毅的努力,永远是我们不可磨灭的榜样。我们研究你的言行,战争的技艺便日益发展。只有恭敬地、认真地学习你不朽的光辉思想,我们的后世子孙才能成功地掌握作战的知识和统军的策略,以完成保卫我们祖国的神圣事业。 【注】 拿破仑(1769~1821),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政治家。福煦(1851~1929),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元帅。这篇演说发表于1921年5月。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6分)( ) A.拿破仑一方面表现了惊人的天才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好大喜功的致命弱点,这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评价拿破仑。 B.为祖国服务,尊重正义,争取和平,是比取得军事胜利更重要的对祖国的责任。 C.一个人如果刚愎自用,不顾社会道德法律,不尊重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那就必然失败。 D.拿破仑是到他那时为止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 E.当时法国已财枯力竭,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 解析:A项“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文中没有依据,文中提到的是“不甘守成”。E项“当时法国已财枯力竭”,这不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 答案:AE 14.说一说对“他把国家的荣耀和他个人的荣耀视为一体”这句话的理解。(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答案:个人的荣耀就是国家的荣耀。 15.“由于这样的企图,拿破仑走了下坡路”中的“这样的企图”可以概括为哪四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 答案:①个人力量能战胜一切(或“迷信他人的力量”);②用战争手段来获取民族生存;③被征服者不可能通过武装反抗取得独立;④武力胜过道德和公理。 16.“他不是缺乏天才,而是由于他想做那不可能的事。”“不可能的事”是指什么?(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 答案:用战争手段解决一切问题(或“依靠武力解决一切问题”)。 三、语言表达(20分)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华罗庚曾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从取向上说, (1) ,“读厚”则偏重于求宽度。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 (2) 。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把书“读薄”的同时,把书“读厚”。读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 (3)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1) (2) (3) 解析: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合乎逻辑、修辞准确即可。第一处根据下文,可推知应填“‘读薄’……”,第二处根据上文推知应填“‘读厚’则……”,第三处根据后文“循环往复”,可推知应填“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 答案:(示例)(1)“读薄”偏重于求深度 (2)“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 (3)由“薄”而“厚”,再由“厚”而“薄”(每点2分) 18.仿照下面的例句,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6分) 例句:正如一阵东风唤醒了一座山林一样,一首歌曲激起了我对未来世界的无限憧憬。 答: 解析: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格,句式要符合“正如……(动词)……一样,……我对……”。选取的陈述对象应是暖色调的。 答案:(示例)正如一场春雨复苏了整片草地一样,一首诗歌唤起了我对幸福生活的热切向往。正如一条小溪活跃了一幅山景一样,一篇美文引发了我对艰难险阻的无穷斗志。(句式一致3分,比喻手法3分) 19.右图是全国汉字输入大赛的徽标,请简要说明该徽标的组成与含义。(8分) 答: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了解徽标的组成部分:上面是篆书“字”,下面是键盘,外面是一个大圆,三者结合在一起,意在表述东西方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个大圆之中。然后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将内容全部描述出来即可。含义要结合徽标的形状来联想。 答案:该徽标上方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字”(篆书),(1分)下方是代表西方文化的键盘,(1分)外面是一个大圆,三者结合在一起,意在表述东西方文化紧紧地结合在一个大圆之中。(1分)大圆内的图案形似大钟,(1分)寓意为在电脑时代,要警钟长鸣,保持书写能力。(2分) 四、创新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陶行知说:“ 一年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日;一日之中,务求不虚度一时。”也有一些人说,人生的很多乐趣往往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上,比如插花,比如自助旅游,或者在轻柔的音乐里闭目遐思,在洒满阳光的草地上读一本闲书……甚至有一位诗人认为最美好的时光是用来“虚度”的,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选好角度,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所给材料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材料写出了不同的人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富兰克林和陶行知的话,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与热爱,他们反对虚度时光。而有些人的话,展现的是一种追求轻松自然的生活状态,突出了享受生活的观点。这两种对生活的认识,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有时候,不虚度光阴,不代表整日忙忙碌碌;静下心来,以一种放松的态度享受生命的乐趣,也是对生命的珍惜。据此,可以得出“珍惜与虚度”的核心立意。在具体写作时,可以以其中一点为主要论述对象,而从侧面烘托另一点;也可以将两者进行巧妙融合,表达具有思辨性的生活态度。从整个材料看,在快乐与轻松中珍惜生活是较好的立意方向。 参考例文: 生命,因珍惜而丰盈 充满热情的生命,能够绽放非凡的魅力;恬淡自然的生命,亦能够释放平凡的优雅。只要珍惜,无论哪种形式,都能使生命日渐丰盈。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这一名言,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应该被珍惜,我们应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起舞”,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变得无比丰盈,无限生动。而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我们珍惜时光,不断去努力,不断去追求,从而收获生命中最美丽的风景。如果不懂珍惜,那么,生命就会在单调与枯燥中被耗费殆尽。 心中有一盏灯,生命便不会黯淡。2015年春天,一对夫妇的身影出现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他们是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和孙丽娜。退休后,两人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生活,来到贵州山区支教。在支教的那段日子里,由于长期缺乏叶黄素,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原本就高度近视的孙丽娜视力更加衰退,右眼因黄斑性病变而失明。常年艰苦的环境透支着两位老人的健康,朱敏才身患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然而,他们心中的灯不灭,他们奉献社会的行动便不会停止。他们身上,展示出生命最丰盈的境界。 然而,对生命的珍惜,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轰轰烈烈,有时,云淡风轻,也让人内心愉悦而丰盈。维特根斯坦说:“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他能够在寂静中感受人生,是因为在云端看透了人生,于是,将双脚落到地上,迈着轻松的步伐,细细地品味属于自己的人生。 世界处处都有美,如果能够将身心寄托在自己爱好的事物上面,便会获得与众不同的发现。看过沈从文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才惊奇地发现,那个曾经被刘文典嘲笑的沈从文,竟然有那么细腻的生命情怀。既然“连四毛钱都不值”,干脆放下那支写着生命的笔,鼓捣鼓捣经常被冷落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吧。于是,沈从文在“玩物”中体味到了“真情”,从而借“玩物”以“抒情”,慰藉了寂寞的日子,也充实了单调的人生。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有的人旅行是为了寻找一个结果,或者寻找一个答案。他们带着对故事的憧憬,带着对答案的好奇,行走在路上,努力地寻找着,认真地领略着行走中的点点滴滴。也许,当得到了那个结果的时候他们才会明白,其实这一路的寻找,这旅行的经历,竟然比结果本身还要精彩,还要完美。当你找到答案的时候,你会感觉原来答案早已在你的心中,只是当时没有察觉。一场旅行,一次行走,得到的是快乐,放飞的是心灵。 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在做的过程中珍惜生命,感受生命的乐趣,这样,生命便不会虚度,便会充实而丰盈。 名师点评:文章以“生命,因珍惜而丰盈”为标题,表达了具有哲理意蕴的观点。开头对材料内容进行概括,引出自己的观点。主体部分,先以尼采的名言,对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然后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表达了对充满热情的生命的思考;继而用一个转折,引出对轻松中享受生命的理解,并以沈从文的《花花朵朵坛坛罐罐》为素材,证明了这一观点;之后,将人生比作一场旅行,表达了对珍惜生命的更为深刻的认识。结尾点题,升华了文章主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