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4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专题04文学类阅读之散文-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解析版)
www.ks5u.com 专题04文学类阅读之散文 2017年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师说》中从多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并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圣明,愚人更愚笨的原因的语句是: , , ? 2.《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广泛学习,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的语句是: , 。 3.《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答案】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易错成语勤温习 101.不论什么时候,冰心老人都是坐如春风、亲切随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不是喧哗而锋芒难避。(坐如春风,比喻听了长辈教导,像是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主语应该是听话人。) 102.记者赶到李婉芬生前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耳濡目染了许多平凡而有动人的故事,了解到这位平民艺术家的许多东西。(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换成“耳闻目睹”。) 103.对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连篇累牍的报道,使广大读者看到了中国的希望,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连篇累牍,形容篇幅过多,文辞冗长。贬义。) 104.我家近旁新开设了一间连锁店,货架上各种日用品济济一堂,品类齐全,货美价廉,很受顾客欢迎。(济济一堂,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不能形容一般人多,更不能形容商品。) 105.有人说他们两个是莫逆之交,其实他们的感情一向就很好。(莫逆之交,莫逆:没有抵触,感情融洽;交:交往,友谊。指非常要好的朋友。据文意,是说感情不好。)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珍惜生命 经典素材: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写作《史记》。后因替抗击凶奴,兵败投降的李陵(前99)说情,激怒了汉武帝。司马迁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被处死;二是必须受“宫刑”,这对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和耻辱。为了完成《史记》这部“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不让自己的生命留下遗憾,他选择了后者。随后用受尽耻辱的生命完成了《史记》,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 时新素材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清词丽句背一点 1.扬帆于生命之河,难免会遇到暗礁;生命如画,有浓墨泼洒,也有淡笔轻描;生命如歌,有轻吟浅唱,也有黄钟大吕。静静地聆听,静静地品味生命之舟行驶过每一个港湾所发生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甜有苦。 2.一棵难看的树桩。不知道他遇到了什么灾难,竟成了那种令人不敢恭维的形象:断裂、枯干、粗糙。这一切都很容易让人想到死亡,它简直就是死的象征!然而,就在它那断裂、枯干、粗糙的身躯上竟长出了两棵幼嫩的,翠绿的芽! 3.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冷雨寒风,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4.正因为有死亡,我们才这么珍惜生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优秀的舵手,驾驶自己的生命之舟轻快的航行。优秀的舵手善于对付痛苦,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去因痛苦而导致海水没顶,过早走向死亡。痛苦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之舟的压舱物,正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我们的船才得以稳健的前行。优秀的舵手还会摆脱魔鬼的诱惑,他们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追求真理,他们一生光明磊落,表里如一。他们惜时如金,勤勤恳恳,度过丰富而有效的人生。 5.生命是一支铅笔,而这支铅笔,也常常带来森林的气息,那木质的笔杆,更像一颗苗条的小树,由此,派生出清清溪涧、幽幽鸟鸣。而从铅笔刀口吐出的小小刨花,多像落叶,轻舒漫卷;又像波浪,给生命镶上美丽的花边……生命如一支铅笔,总是给你许多优美而深刻的遐想。生命是一支铅笔,还意味着人生这一篇文章里,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而写出了错字、别字甚至病句,你就可以用觉悟的橡皮轻轻的擦去。再在擦拭一新的空白处,重新运笔,写下自己新生后的火热心迹。一个人有了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不愿正视它和改正它。 ☞技能再提高 散文阅读技巧 一、常见考查题型: (一)整体感知内容概括文章主题。 1.考察类型:直接概括全文内容;回答某一段落内容或全文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2.答题策略: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采用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采用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采用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分析这些年文学作品阅读概括试题的答案,要么是文章的原句,要么有文章中的重点词语联句组成,因此一定要用文章的词语答题,切莫想当然用自己的语言答题,有时意思对但就是不得分。既然这样首先就要划读文章找到这些关键的词语和句子,词语主要有形容词、修饰语一般概括特点时要用;关联词语,通过关联词语找到文章的重心,转折句、递进句重心在后面,因果句可明确原因结果;句子主要有情感句、意蕴句、接榫句,这些句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往往在表达方式变幻时出现,比如全段以记叙为主突然出现一个抒情或议论的句子这样这个句子可能就是把握文章内容情感的突破口。 (二)品味散文语言体悟词句作用 考题形式:品味词语有“解释词语含义”“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解题钥匙: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要结合语境:品评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作品的主题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景物意境、人物性格、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或在结构上起到独特作用。方法指导: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1.理解句子的含义。(答题时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理解句子的作用。 答题时应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内容和主题上:点明主旨,深化主题。(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3.语言赏析 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修辞之美------ 找文中的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对偶句、反问句等。(作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排比使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强烈;拟人使事物形象可感;对偶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铿锵;反问句增强语气;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另外要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首句,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中心句和点睛句。感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往往有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烘托、渲染气氛的作用。修辞句,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往往在语段中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尾句。语段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照应开头,或留下思考的余地,或抒发感情。表达效果上有些句子有升华主题,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先抓住句子的修饰语、难于理解的词语进行分析理解;其次看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是总起句,则在句子所涉及的范围提取关键词释义。是总结句则在上文寻找,是过渡句则在上下文中提取相关信息,第三,看语境,找邻近句,结合文章中心理解。第四,分析句子所反映的情感。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的作用: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四)散文的线索 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五)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比喻:生动、形象。拟人: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排比:增强语言气。反问:加强语气。反复:强调。对比:突出其中一个。对偶:句式整齐。结构统一。夸张:极力的表现。 (六)题目的作用:把握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者感情的出发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吸引读者、新颖;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七)表达方式的作用 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等)、议论、说明。 1.描写的作用 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描写的角度: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交代时代背景;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渲染环境气氛。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用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八)语段的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九)人称 第一人称(我):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②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你):便于对话;便于抒情,加強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他):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散文阅读答题步骤: 1.通读文章,整体感知:中心内容,思路结构;写法特点,语言特色。 2.缜密审题,明确要求:关键词语,提示性词语、规定性词语;准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要求。 3.分段研读,寻找答案:带着问题,确定区域,精读内容,瞻前顾后,圈点勾画,搜集信息。 4.深思熟虑,精确表达:整合信息,组织语言,规范答案,回照题干。 ☞基础提升练 一、(2017届安徽屯溪一中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平静的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 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 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 我们的了。 ——(选自《中国精短美文》) 11. 第二自然段写到井,其中写到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贬低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6分) 12. 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5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2分)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3分) 13. 纵观全文,作者以“水汪汪的眼”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请分条作答。(6分) 14. 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8分) 【答案】 11.这是一种似贬实褒、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2分)这样写,突出了古井平静低调、默默奉献的精神(2分)以及它坚守自我、润泽周边、心气开阔的品德。 12.(1)用拟人手法描绘出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古井被彻底毁灭,毫无生机的惨状,作者深感痛惜和无奈。(2分)(2)用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突出乡村古井在时代变迁中被无情遗弃和冷落,所有的故事和思念停留在荒村,只有明月相伴,更显古井的处境孤独凄凉及作者怜爱之心。(3分) 13.①“水汪汪的眼”是古井水清照人、润泽万物的生动写照;②是伴随时间流逝、见证世事沧桑的形象描述;③是备受人类冷落不忍退出生活舞台的心灵外化;④也是作者感叹时代变迁、同情古井悲惨命运的一双泪眼。(6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14.少年与井相伴的生活体验是人生难得的财富,为未来奠定了基础;这些人如今面对便利的水龙头,不仅会怀想往日的井边生活情 境,还会激发他们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渴望和期待;同时也呼吁人们要保护古老淳朴的传统文化;由往昔到眼下到未来,由井及人,升华了主题;由实到虚,使文章摇曳生姿。(每点2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抑扬结合的手法,然后分析作用,主要从突出“古井”的精神品质的角度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 12. 试题分析:分别答出拟人和映衬的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分析艺术效果。分析艺术效果注意结合文段的中心和文章的主旨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注意文章的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古井,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分析其深刻的含义是某种精神的象征,是作者某种情感的寄托。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收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14. 试题分析:分析文章的结尾注意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结构注意照应,内容注意从文章额主旨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散文的结尾在内容上一般有深化或升华主旨的作用,在结构上要注意照应的作用,答题时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即可。 二、(2017届河北定州中学高三上周练(10.1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星 夜 龙应台 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凡·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止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油彩很浓,他用一张薄薄的塑料膜覆盖在画面上,再把画小心地卷起来。 我走出小店,踏入画家村的街,一整条街都卖画,颜色缤纷,琳琅满目,气氛像成衣市集,只是挂得满坑满谷的不是衣服,是画。据说是一个奇人在这深圳的边缘荒村专门模仿凡·高的画,画得多,画得像,以至于国际媒体都纷纷来采访这中国深圳的“凡·高”。没几年,荒村已经变成画家一条街。凡·高的画,人人能画,从这里批发到香港的小摊上,和开衩的旗袍、绣着五彩金龙的衬衫、缎料的面纸盒等等“中国风味”礼品混在一起,卖给观光客。 回到家,我把《星夜》摊开,仔细端详。从色彩和结构来说,仿得还真像,该有的笔触,显然一笔都不少。如果──我将窗户打开,让海风吹进来,因为画的油彩气味还呛鼻──如果,用科学的方法鉴定,仿画的人功夫确实好到完全逼真,好到任何人都看不出破绽来,我是否能被这幅《星夜》感动呢? 爱上《星夜》,是有过程的。住在大海旁每天看日落月出,就发现有一颗星,总是在黄昏时就早早出场,那样大,那样亮,那样低,使我疑惑它是不是渔船顶上的一枚警示灯?是不是一架飞机停在空中探测气候的动向?是不是隐藏在山头里只有云破时才看得见的一盏隐士读书的火?那颗星,低到你觉得海面上的船桅一不小心就会钩到它。 太阳沉下去,月亮起来时,星还在那里,依傍着月亮。不管那月亮如何地艳色浓稠,这颗星还是堂堂正正地亮着。 有一天黄昏,一个天文学家在我的阳台上,我们一同看那轮绯霞绚烂的夕阳在星的陪同下,从云到山到海,冉冉层层拾级而下。他说:“海面上看金星好亮。” 我吃一惊,啊,原来它就是金星,维纳斯。无知的人,朝朝暮暮看着它,却不知它的身份。今天知道了,跟它的关系可就不一样了。 我赶忙上网去看凡·高的《星夜》,因为我记得,他画的是金星。 凡·高在法国南部的精神疗养院里,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在窗口看了很久,窗外什么都没有,唯有一颗金星,好大的一颗星。”“夜,”他说,“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 如果我失眠,披衣起身,走进沁凉的夜里;如果我凑巧走过一个大门深锁的精神病院,那么我一仰脸就会看见在黑沉沉的大楼上有一扇开着的窗,窗口坐着一个孤独的人,正在注视大地的荒芜和人间的荒凉,只有夜空里的星,有火。他说:“看星,总使我神驰……我问自己:我们摊开地图,指着其上一个小黑点,然后就可以搭乘火车到那个点去,为什么我们到不了那颗星呢?我们难道不可以搭乘‘死亡’到星星那一站?” 三十七岁的凡·高真的买了一张死亡的单程票,说走就走了,行囊里只有煎熬的痛苦和无可释放的热情。《星夜》,在我看来,其实是一幅地图──凡·高灵魂出走的地图,画出了他神驰的旅行路线:从教堂的尖塔到天空里一颗很大、很亮、很低的星,这颗星,又活又热烈,而且很低,低到你觉得教堂的尖塔一不小心就会钩到它。 我会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吗? 换一个问法:如果科学家能把一滴眼泪里所有的成分都复制了,包括水和盐和气味、温度──他所复制的,请问,能不能被称做一滴“眼泪”呢? 6.文章开头写买画时和商贩讨价还价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7.怎样理解“夜,比白天还要活,还要热烈”的含义?(5分) 8.“我”能否被深圳画家村的《星夜》感动呢?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案】 6.和商贩讨价还价说明这幅画是仿制的赝品,(2分)从而为下文写 “我”对《星夜》的思考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我”对《星夜》的思考)。(2分) 7.因为凡•高是孤独的,在白天,他不能得到尘世的理解;(2分)而在夜里,又大又亮的金星陪伴着他,给他精神上的慰藉,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活力和热烈。(3分) 8.示例:不能。(1分)作者在结尾处用类比的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即使复制了眼泪的所有成分,这复制的液体也不能叫眼泪,因为它不是因为情感而产生的。《星夜》之所以感动作者是因为它寄托了画家凡•高的孤独、痛苦和无法释放的热情。(3分)而这是画家村的作品无法复制的。画家村的《星夜》是仿制凡•高的赝品,纯粹是技巧上的复制,它只是一件商品。(2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答出本段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的关系,答出铺垫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此题是文章的开头,注意分析铺垫的作用。 7.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文章分析“白天”和“黑夜”对梵高的意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句子主要有情感句、哲理句、意蕴句、修辞句接榫句等,分析含义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词语,然后在结合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句子的类型。此题属于矛盾句,注意结合文章分析“白天”和“黑夜”对梵高的意义。 三、(2017届江苏南通市如东县、徐州市丰县高三10月联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大 地 毕飞宇 ①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 ②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这是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有一年的大年初一,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④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⑤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⑥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⑦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⑧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改) 1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13.第④段说“鹅黄实在是悲壮的”,请结合文本阐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 14.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4分) 15.有人说:“毕飞宇的作品大都扎根在民间和大地,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醒目的厚重感。”请结合文本,探究本文的“厚重感”体现在何处。(6分) 【答案】 12(6分)①侧面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体现父子两代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②将我对一辈子耕作于大地的认识与父亲的表现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父亲坚毅、顽强的生命意志的钦敬、赞叹之情。③承接上文,进一步揭示了我“胆怯”“不寒而栗”的原因;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做铺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3(4分)①鹅黄是新秧苗的颜色;②鹅整理黄布满我老家的大地,构成了一幅辽阔而壮观的景象;③ 鹅黄来自手工,承载着农民劳作的艰辛。(每点1分;答对三点,4分;顺序不论。) 14(4分)始终围绕“大地的声音”这一描写主体,笔墨集中;综合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描写细腻入微;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每点1分,三点4分。) 15(6分)①对象厚重:作者选取了农民、土地、自然这些对象作为描写的载体。②体验厚重:作者对大地特点的出色描写,体现了他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体验。③情感厚重: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乡、对亲人、对大地由衷的崇敬、热爱、感激、怀念等复杂情感。(每点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分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考查是分析段落的作用。先通读第三段,概括该段的内容及作用,主要写父子之间的对话,来表现平原乡村生活的艰辛,属侧面表现。我的态度“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和父亲的态度“整整沉默一下午表”形成对比,我是害怕逃避,而父亲则是坚毅、顽强面对,表明彼此之间观念的差异,我对父亲赞叹的态度很显。和上文的关系,这段内容照应上节“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与下文的关系,下文写庄稼人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第三段内容为下文作了铺垫。将答案整理后分点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该题问第④句中“鹅黄实在是悲壮的”的理由是什么。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理解句子的含意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该句“鹅黄”“ 悲壮”两个词的内涵值得深究。理解了这两个词的含意也就理解了这句话的含意。“鹅黄”指的是新秧苗的颜色。“新秧苗的颜色”怎么是悲壮的呢?悲壮包括悲伤悲凉和壮观,回归文本,文中写“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这是写其壮观的特点;“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是写其悲。将要点稍加整理即可成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结构复杂的句子,指修饰语较长或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修饰语较长句子要抓较长的修饰部分理解,多个分句组成的句子要逐个理解每个分句的含义。第二种是有深层含义的句子,这种句子要抓住关键词来理解。第三种是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种句子要将修辞辞还原,并结合内容理解其使用该种修辞所要表达的效果。题中句子是第二种,因而要抓住关键词“鹅黄”“ 悲壮”结合语境理解。 14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简要赏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赏析表达特色的题型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简括内容,分析手法,考虑语言表达上有特点,强调效果。内容上画线部分写的是“大地的声音”,手法上运用了排比,连用三个“在……”结构的句子,比喻,如“像呢喃,像交头接耳”,拟人,“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句式上多处使用结构整齐的短句,整句散句相结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赏析语句的表达特色,实际上主要考查的是表达技巧。答题模式通常是先概括划线处的内容,然后逐一分析其中使用的表达技巧,手法可以从多方面考虑,包括常见常用的修辞手法,景物描写的考虑感官角度,如是写人,则考虑写人的手法,除此之外,还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点和句式特点等。该题中划线手法则主要是从修辞和句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5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题相对较难,考生常常无从下笔,做题不得要领,会出现答非所、言不及义的情况。虽然难,也并非不可答,不可得分。考生首先要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审题,审清题目所问方向,然后通读全文,因为探究题型涉及的内容基本是立足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使用的表达手法。然后针对问题搜索答题区间,归纳要点,顺应问题的方向重新组织语言,分点罗列即可。如本题,问题是立足于整篇文章的“厚重”,文章由内容形式(即手法结构)和主题构成。可思考的方向排除手法结构,剩下内容和情感。再结合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理解分析就对了。 四、(2017届江西南昌二中高三上第二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有人据此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说”。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探讨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与古代文学共生共长的学术传统,更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19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有学者提出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但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有责任的当代学人并非一味排斥西方文学观念,而是在披沙拣金、去粗取精的过程之后,借鉴吸收其中契合中国实际的文学观念。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文心雕龙·宗经》说六经“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叙述特点,说的就是六经的审美价值。《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孔子之言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他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途。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这一社会价值被历代作者和读者共同认可。研究中国文学史,描述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就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这个根本特征。 (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用“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等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忽视了中国文学的“本”。 B.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根本点并没以发生过动摇: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 C.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终极目标的著作排除在外,否则中国文学将失去自身特色,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D.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除了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出来,绝大多数时代的绝大部分文人都能始终将明德、载道与经世致用作为首要目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要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来否定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 B.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受西方文学观念影响,更侧重于研究具有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 C.在学习、借鉴西方的文学观念时,只要坚持“兼容并包,汇通中西”的原则,就能保持中国文学的自身特色和完整性。 D.研究中国文学史,不能背离古代文学生长的学术传统,不能失去对传统的敬畏,不能否定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根本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月派与创造社受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没有立足中国文学本位,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B.近代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包含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这和19世纪之前的欧洲的文学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有相似之处。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文辞之美有深刻认识和自觉追求;“‘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体现了中国文学“言志载道”的价值追求。 D.曹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时代的一个明证。 【答案】 1.D 2. C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此题要在整体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分析选项内容,抓住关键“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加以辨识,做出判断。D项“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是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的看法,作者随后就进行了反驳并在⑤段首强调: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此题要在整体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仔细分析选项内容,进行分析辨识,做出判断。根据第三段,我们的“兼容并包”应有选择性,“汇通中西”应坚持立足中国文学本位,因而,C项表述不够准确。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可用比较排除筛选法。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筛选,做出判断。A项新月派与创造社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不会破坏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根据第二段,若将六经、诸子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将会破坏中国文学完整性和深刻性。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五、(2017届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这只摇了38年的轮椅,停了 赵涵漠 史铁生总梦想自己是一个田径运动员,最好有“一米九以上的身材”,并且跑起百米来要超过“九秒九几”。他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田径比赛,他甚至能说出“所有田径项目的世界纪录”。 但因为瘫痪,这个病人已经在轮椅上度过了整整38年。2010年12月31日,在距离自己60岁生日仅仅4天的时候,因为突发脑溢血,史铁生带着永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未完成的书稿,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一直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男人,终于“辞职”了。 从21岁那年开始,史铁生就一直没有逃过病痛的折磨。他把身体比喻成一架飞机,先是作为“起落架”的两条腿瘫痪了,然后像是“发动机”般的两个肾也“一起失灵”,患上了尿毒症。他不得不每周接受三次透析,全身的血液先被抽出来,再被输回去。经历过1000多次的针刺,手臂间肿胀的动脉和静脉就像“3条大蚯蚓”。他的身体已经虚弱到“甚至就连喝汤时呛了一口,都可能感染肺炎”。 可是,在朋友们的眼里,史铁生乐观得“根本不像一个被重病缠绕的病人”。几乎所有采访过他的人都提到,他很少一脸愁容,恰恰相反,他“太爱笑了”,黑镜框后的“小眼睛眯成一条缝,有时还透着几分孩子般的狡猾”。 当然,并非从一开始,这个病人就能笑着面对他无法摆脱的梦魇。21岁时,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朋友们还记得,那时,如果有嘲笑他的腿,“他恨得想抱着炸药包冲过去”。 这个年轻的病人最常去活动的地方,是离大杂院不远的地坛。每天,他都摇上还吊着用来接尿的黄色塑料瓶的轮椅,在这座荒废的园子里,“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为什么要出生”。 最终,这个古园里诞生了一篇15000字的《我与地坛》。这部探讨生与死、荒废与生长、绝望与希望的长篇散文,打动了无数读者,以至于作家韩少功评价道,“《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作为写作者,史铁生获得了盛名,但作为一个随时都可能离开人世的病人,他却开始失去宝贵的时间。有一年冬天,记者们围堵到他家,他不得不受着寒冷,“全副武装,到地坛去逃难”。 “陌生人总要无端夺走他写作的时间”,更何况,“他又不能像个健康人那样一走了之,他无处逃避,因此也无法选择来访者”。 因此,他自制了一张“来客须知”贴在房门上,“史铁生不接受任何记者、报告文学作者的采访;史铁生一听有人管他叫老师就睡觉;史铁生目前健康状况极糟,谈话时间一长就气短,一气短就发烧、失眠,一发烧、失眠就离死不远;史铁生还想多活几年,看看共产主义的好日子。” 可他的病情几乎未曾向好的方向转弯。年轻时那种想“抱着炸药包”与嘲笑他的人同归于尽的想法,已经慢慢被磨平了。他说起自己的腿,“就像说别人一样”。就在几年前,当这个作家被问及理想的生活状态时,他笑着回答,“我希望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透析中心就在我家旁边”。那时,他每次都要为了透析花掉四个半小时的时间,前提还是“路上不能堵车”。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史铁生每天几乎只有两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写作时,这个病人总是躺在床上,在胸前斜支起一块木板,费劲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 20万字的《病隙碎笔》,史铁生整整写了4年。算起来,他一天平均只写了136个字。而这样的工作,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一直写到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根据不完全统计,这种艰难的写作之后,中国文坛留下了属于史铁生的100多万字作品,也鼓励了无数的读者。 对史铁生来说,死亡从不是个遥远的话题。甚至早在上个世纪末,他就对身后事做出了安排,“墓地、墓碑、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去读那诗句。” 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如今,在北京城东四环一个小区里,他的家门口没有摆放花圈或挽联。家人用一种宁静、镇定的声音婉拒前来采访的记者。一切都没有改变,只是那个摇着轮椅的、虚弱的病人的身影,再也不会出现在这个院子里了。 但还是有人会想起他那永远不曾实现过的梦想。几年前的一个春天,史铁生最喜欢的美国短跑名将刘易斯来到北京,特意赠送给这个“一辈子都梦想着成为田径高手”的病人一双定制跑鞋。这个体育迷担心场面尴尬,就先乐呵呵地对着偶像说:“ 我1997年去洛杉矶,特意去加州大学体育场(第23届奥运会的主会场),摇着轮椅转了几圈。” 2010年12月31日凌晨,这个病逝作家的肝脏,按照他的遗嘱,被捐献给了一个来自天津的病人。而十几个小时后,2011年的元旦就要来临。 生前,他曾经说过:“死是一件无须着急去做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许,在这个节日里,这个病人的魂灵已经告别轮椅,微笑地飞翔着,进入了天国。 相关链接: ①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看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史铁生《我与地坛》) ②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授予史铁生“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时的颁奖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即使一直到瘫痪之后,史铁生也没有放弃成为一个田径运动员的梦想,多年之后,他带着这个永不能实现的梦想和未完成的书稿与世长辞。 B.从21岁就被困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尽管一直没有逃脱病痛的折磨,但却能够一直笑着面对困扰他人生的梦靥,这种豁达连他的朋友们都钦佩不已。 C.在荒废的地坛,史铁生获得了意外的顿悟。这种对生命、宇宙的豁然开朗的理解让曾经焦躁、冲动的史铁生获得了平静的生活。 D.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出于对生的渴望和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史铁生在每天只有两个小时写作的条件下,依然笔耕不辍,临终还在创作《病隙碎笔》。 E.就作品的数量而言,史铁生并不能算得上一位十分高产的作家,但他却凭借写作成就和人生态度获得了人们的称赞和感动。 (2)在2002年华语传媒大奖上,史铁生被评为“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史铁生令人钦佩的原因。(6分) (3)请结合全文分析划线句子的作用。(6分) (4)史铁生是一个“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的作家。请结合材料,分析史铁生的生命和写作的关系。(8分) 【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 。 (2)(6分)①顽强坚韧:数十年如一日与病魔斗争,坚持文学创作。②乐观风趣:看淡病痛和死亡,言语幽默。③淡泊宁静:成名后回避媒体,身后事安排不铺张。④ 善良无私:替刘易斯解除尴尬,死后捐献器官。⑤睿智深刻:思想健全而丰满,给读者启迪。(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其中,概括1分,结合作品1分。) (3)(6分)①呼应开头,交代史铁生去世的时间;②用新年到来之喜反衬史铁生去世之哀,表达对史铁生去世的惋惜和哀伤;③为结尾作铺垫。(每点2分) (4)①史铁生残缺的身体让他开始思考生命,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催生了他的作品。②史铁生病痛缠身的生命让他珍惜生命,这种对生命的珍惜让他坚持写作。③史铁生苦难的生命让他学会了乐观,乐观成为他作品的鲜明特征。④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让他睿智深刻,增加了他作品的魅力。(每点2分) 【解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BCD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顽强坚韧、乐观风趣、淡泊宁静、善良无私、睿智深刻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史铁生令人钦佩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顽强坚韧、乐观风趣、淡泊宁静、善良无私、睿智深刻的角度进行概括。 (3)试题分析:注意答出突出对传主的情感,然后从结构上答出照应和铺垫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语句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是人物传记,分析体现传主的什么品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 (4)试题分析:注意从对生命的思考催生了他的作品、对生命的珍惜让他坚持写作、乐观成为他作品的鲜明特征、对生命的思考让他睿智深刻增加了他作品的魅力的角度分析生命和作品的关系。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能力捷进测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 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美得很!”“太斩劲了!”我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 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进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 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 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力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 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么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 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赏这些乡党的演唱,企图排除因乡党乡情而生出的难以避免的偏爱。这似乎还有一定的效应,确凿是那腔自身所产生的震撼人的心灵的艺术魅力……在我陷入那种拉开间距的纯粹品赏的意境时,节目主持人濮存昕却作出了一个令全场哗然的非常举动,他由台角的主持人位置快步走到台前,从正在吼唱的演员手中夺下长条板凳,又从他高举着的右手中夺取木砖,自己在长条板凳上猛砸起来,接着扬起木砖,高声吼唱。观众席顿时沸腾起来。这位声名显赫的濮存昕已经和老腔融合了,我顿然意识到自己拉开间距,寻求客观欣赏的举措是多余的。 (取材于陈忠实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太斩劲了:非常给力 B.气韵弥漫:韵味充满(作品) C.乡党:志同道合的同乡 D.哗然:因惊讶和赞赏而沸腾 2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产生神秘感的原因是看见演唱老腔的是白发白眉老汉等一群关中农民。 B.演员以木砖连续敲击长条板凳发出的响声经常掩盖了观众的掌声与叫好声。 C.朋友为小说《白鹿原》没有写老腔的笔墨而感到遗憾,作者对此深有同感。 D.老腔从宋代唱到现在,从乡野唱到音乐厅,说明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4分) 22.文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表现老腔的艺术魅力。请举两例并加以分析。(4分) 23.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5分) 2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赏析。(6分) 【答案】 19.C 20.C(选A得1分) 21.作者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 要点一:开始不知道,不了解,后产生神秘感。 要点二:第一次看过老腔表演之后,感到震撼。 要点三:再看老腔表演时,怀疑其中是否掺杂了乡情带来的偏爱。 要点四:最后认识到自己被老腔征服完全是因为老腔自身强大的艺术魅力。 22.【答案示例】赵季平:著名作曲家与老腔演员很熟悉,并给予老腔高度的评价,写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 濮存昕:节目主持人出人意外地走到台前击凳高吼,融入表演,突出了老腔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观众: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23.要点一:文章题目中的“白鹿原”,巧妙借用小说《白鹿原》的书名,暗指关中大地,点明了老腔生长的土壤。 要点二:作者为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写到老腔而感到遗憾,以“白鹿原”为题有弥补之意,也暗含了对老腔的敬意。 24.①联想。从老腔的强调联想到关中大地特有的生活,点出了老腔源于关中大地、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特点。 ②比喻。将老腔的强调比喻为骤雨击拍秋禾的啸响、雨润麦苗的柔声等,既写出了老腔的雄浑奔放,又写出了婉约平和,将抽象的感觉化为形象的画面,生动地写出了老腔给作者带来的感受。 ③排比。几个句子构成排比,强化了作者自己聆听老腔时的内心感受。 ④化用古诗句。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等,丰富了作品的文学意蕴。 【解析】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重点是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词语的意义。解答时就要仔细地反复地琢磨前后句的语境,然后根据选项给的理解意,带入理解。本题给了四个词语,即“太斩劲了”“气韵弥漫”“乡党”“哗然”。首先,要定准语境范围,A项的“太斩劲了”是观众的喝彩,联系语境及上文“美得很”,不难看出“非常给力”理解正确。B项“气韵弥漫”抓住“不应该只有几笔提到老腔”这一语境,结合选项中“(作品)”可推断理解正确。C项“乡党” 出现在文章的第⑧段,我和乡党一起看老腔演出,所以乡党在此处应该是老乡、乡亲的意思。并不是志同道合的同乡。故C选项错误。D项“哗然”可以由主持人濮存昕的举动判断正确。 20.【试题解析】本题选C项。A选项中作者产生神秘感是因为“我” 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并没有看到过老腔;老腔和老腔演员得到了“我”的朋友的赞赏,所以我觉得很神秘的原因不仅是这些演员,更重要的是朋友如此推崇。B选项中并不是演奏声遮住了鼓掌叫好声,而是因为意想不到的表演,让全场震惊、“鸦雀无声”。故B选项错误。C选项在文章第⑤段明确提出“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想到的是“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中……老腔的气韵弥漫”第⑥段中,也提到过话剧《白鹿原》加入老腔的演唱后,让“我”“释然”了。故C选项正确。D选项,文中说老腔“也许从宋代就唱着”,从宋代唱到现在,并不能反映出这种表演形式一直很流行。文中没有相关语句。故D选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试题解析】这是一道概括梳理题。从全文来看,作者从没有听过老腔,认为老腔影响小。认为老腔演出者不过是民间演出班社。到后来听过一次老腔,深深地被老腔震撼。为自己的小说《白鹿原》中没有加入老腔的表演而遗憾,到最后在中山音乐堂再次领悟了老腔的震撼力。对老腔的理解更加深入了。考生只需从原文中筛选出相应信息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概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抓住关键词语组织答案。本题是要求概括“对老腔的认识经历的变化过程”,过程往往分为几个阶段,这要把握全文,找出对认识老腔的不同反应,关键词是“没听过”“神秘”“震撼”“懊丧自责”“偏爱”等。 22.【试题分析】①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出老腔的精彩,而是通过赵季平对老腔演奏者“白头发白眉毛”老汉及十几个演员的赏识和对老腔的介绍,从侧面写出老腔的艺术魅力。 ②文章的结尾处通过主持人濮存昕的动作行为,表现了现场观众与老腔艺术的完美融合,以及我的心灵震撼。从侧面描写展现了老腔的艺术魅力。 ③还可以从观众的角度看:观众在看老腔表演过程中经久不息的掌声与喝彩声,表现了老腔演出带给观众的精神享受。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拨】这是一道考察现代文阅读艺术手法的题。首先要明白侧面描写手法的特点。侧面描写是本文重要的艺术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在本文中是通过他人的反映来表现出老腔演奏的艺术影响力和震撼力。所以答题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即赵季平、濮存昕、观众。 2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作用题。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老腔的艺术魅力。老腔是关中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演奏方式。《白鹿原》是作者陈忠实的一部长篇小说。《白鹿原》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就是在关中地区。白鹿原是关中大地的象征,老腔是关中的演奏。所以老腔是飘荡在白鹿原上的。而作者书中没有老腔的表演是陈忠实的遗憾,后来的话剧版本中有了老腔的表演,让作者释怀了。也就是说作者是想要将老腔加入自己的书中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审题时要注意“多种手法”“感受”的题目要求。答题时既要答出手法,又要答出相应的感受。而题目明确指出是第四段,给学生减少了阅读范围。虽说是第四段,其实就是一个句子。整个句子中比喻排比的手法很明显,可以结合全段从“沉迷、遐想”中看出联想的手法。 二、【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胜佛”的曲折过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拘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个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迟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簿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取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紧箍儿”。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紧箍咒”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节选自《中国四大名著的文化价值》,有删改) 17.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儿”“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6分) 1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西天取经”的寓意。(6分) 【答案】 17.第一层(第1段):提出全文观点,成人不自在。第二层(第23段):揭示人一旦踏入社会,就没有绝对自由。第三层(第45段):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接受各种规范、不断修行的过程。第四层(第6段):收束全文,强调成功的人生就是在约束与自由的两难处境中找到最佳位置。 18.“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八十一难”象征着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的障碍。 19.人生的成长是发挥个人能力、收心敛性的过程;人生要承担责任,克服困难,完成使命;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一、怎样整体把握论述类文本的主旨与思路? 要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论述对象、话题、论题、问题、 事件 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论据。二、“文章结构”是指文字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方法,它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文章思路”是指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多个方面沿着一条中心线索,把要表达作者思想的文字材料组织成 一个有机的整体。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梳理思路的思维切入点: 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 2.捕捉关键句。 从内容上看: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情感句。从结构上看: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置于文首、文尾或段首、段尾的句子。 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它们对分析思路大有帮助。 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表递进的“不仅如此,而且” “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 “所以”“总而言之”。 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 “第二”等。 18.【试题分析】审清题干“文中‘如来佛的掌心’‘紧箍咒’‘八十一难’分别意味着什么”。考查句子含义,作答时,把词语放入语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第三段“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即“如来佛的掌心”象征着孙悟空无法逃脱的社会规范。第四段“ 紧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紧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即“紧箍儿”象征着孙悟空心甘情愿接受的社会规范。第五段“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可以概括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如何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1.养成精心审题、明确方向的读题习惯。无论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存在“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致命陷井,准确审题、明晰答题方向是做对题、答准题的前提。2.养成全文搜寻、逐段圈点的阅读习惯。“重要概念的含义”大都不会集中出现在某一处或某一段,而是有序地分布在多个段落中。3.养成回文对照、辨同析异的做题习惯。选择题的众多选项基本上都来自于原文,因此辨析原文语句与选项的差别是正确解答的前提。4.学会摘录原文、组织答案的答题方法。针对涉及“重要概念”的主观题,通过找概念、找限制、找要求、找暗示等方法准确审题,然后判定问题涉及的段落区间,联系上下文,圈定关键词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组织起来。5.学会分段概括、分点列举的答题方法。“重要概念”的属性与内涵往往分散于文章各个段落,这就需要一段一段地搜寻、概括,然后分点列举,形成条理清楚的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品味句子的含义,是常考的题型,难度很大。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以句中的关键词为突破口来整合作答。 三、【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 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7.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3分) 8.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4分) 10.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3分) 11.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5分) 【答案】 7.答案示例: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8.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9.答案示例: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10.答案示例: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11.答案示例一: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答案示例二: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 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 7.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关于修辞的题目。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贴切形象,表现力强”的八字评语进行分析。答案应包括几个要点: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二是联系比喻的一般性作用结合分析文本的具体作用,三是根据这个比喻的具体情况联系文本语境进行分析。 8.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欣赏作品中“物”的形象的问题。答题时要先分析题干所说的“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归纳其总体特点,然后再以之同文本所描写作者现在所见的情形加以对比,据此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揣摩其用意。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可联系写作说明文时用的“列数字”的作用,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注意其中所列数字之间的差距,所写年代之间的长短,结合上下文分析这些数字和年代所表达的意思,就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作者的用意了。这些数据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些年份之间却间隔较短,这就能让读者能具体地感受到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之深和速度之快,从而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之深,④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共鸣。 10.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一般可采取先分析题目的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分析题目的深层含义,然后分析此题目对作品的作用。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此题题目中的“殇”的本意是 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现代常用于指重大的灾难事故或心理上的剧烈悲痛创伤或事件所折射出的巨大的悲哀遗憾等。“湖殇”意思就是因为湖的消亡而感到的悲哀遗憾。其次,题目“湖殇”的意义应该不局限于艾比湖,而应把它扩大到所有的江河湖泊。本文以“湖殇”为题,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内涵,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四、【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两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境,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6.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18.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16.(4分)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17.(5分)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18.(8分)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19.(4分)BC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应先找到“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 这一段,看这一段具体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从结构上看这一段与上下文以及标题的关联。题干涉及的内容在倒数第六段,这一段写自己迷路时的惊慌以及看到人家时的安定,用这个来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安全感,这是它在内容上的作用;“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与标题中的“屋檐”相呼应,同时引出下面的议论,这是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这是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旦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就像”一词提示考生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赏析比喻的效果即可。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句子特色的能力。答题时要按照如下思路进行:先指明手法技巧,然后分析在句中该技巧是如何使用的,最后分析该技巧的使用效果。比如本题,文中所给的句子中有一个明显提示手法的词语“就像……”,这说明从修辞角度来看,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然后联系比喻修辞的效果进行分析即可。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既为“多重”,可见答案不止一点,思考的时候应从多角度进行。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写母语的内容,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意蕴。与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相见,母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因为母语,我们认知了这个世界;借助母语,我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情感,描述景物;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因为母语,我们有一种家的归属感。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首先要认真审题,审题要审准探究点,即探究什么,是探究标题、句子含意还是文本的艺术特性。比如本题是要探究“母语的多重意义” ,明确了这一点,就知道了探究的方向,也知道了应从哪些层面或角度去探究。探究的方法如下:(1)因形悟神法。散文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2)见微知著法。要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3)对立统一法。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4)“内引外联”法。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深入文本,读出自己的体会,又要联系生活、社会及自己的知识积累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此法多用在“谈谈你的看法或理解”或“联系生活(社会)谈谈你的看法”这类探究题中。答题要注意:a.观点要明确;b.理由要充分(充分展现探究过程);c.分析要紧扣文本;d.表达要清晰,有层次。 19.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文本的内容,又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同时还涉及文章的主旨。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C项,“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7—11题。(19分)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泻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打量着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⑼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在脚下咔咔响,前方忽闪忽闪地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⑽“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咕。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掸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里咯噔了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⑾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⑿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上,大娘一把将我拽往,“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咽了。 ⒀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⒁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⒂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⒃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第(4)(5)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8.赏析第(8)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9.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14)段画线句。(4分) 10.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分) 11.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4分) 【答案】 7.C 8.答案示例: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答案示例:通过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10.答案示例:第一转变是由满怀烦恼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11.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浸湿的纸巾撕碎,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解析】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要牢记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哪些,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常见的环境描写的作用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 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 8.试题分析: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通过动作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人物正是在言行中站立起来的。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突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本题中这几个动词,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体会语句丰富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蹒跚”,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或思想感情角度分析作答,注意结合表现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赏析语句,一般要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声音被托起”是比拟手法,“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把听觉写成了能看见的视觉,是通感的手法,“蹒跚”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与“苍老”相照应,正是这一苍老而善良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先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结合心理描写的句子。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第一次转变是在第10.11段,注意关键词的提示,“我心里咯噔了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转变是在第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根据这些语句可概括出“我”心理转变的过程,原因结合老妇人的言行对我的影响分析即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