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

‎2019-2020学年河北省正定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53分)‎ ‎1.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战国时的 “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的变化( )‎ A.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D.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2.“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 )‎ A.民主权利,源远流长 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 C.以人为本,关注社会 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 ‎3.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备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4.“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一致的是( )‎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5.老子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勿伐”“不为”“不言”“无欲”“无兵”“无味”“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无为是指时有时无的一般的人类活动 ‎ B.老子的主张主要是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 C.体现出老子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 D.反映老子对现实的不满及消极避世心态 ‎6.在先秦的“百家争鸣”中法家出现较晚,但却异军突起,逐渐取得与儒、道、 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据优势。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法家( )‎ A.比其他各家思想优越                  B.提出了系统治国理论 C.重视维护君主的权威                  D.迎合了历史发展趋势 ‎7.《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8.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维护“大一统”的需要 C.道学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9.“天人合一”的观念最早是庄子阐述,关注的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就是“天人合一”的一种,它把自然之天拟人化,认为天有意志,能监视人间,并根据君主德行的好坏赐福或降灾。这说明( )‎ A.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 B.黄老之学被汉代统治者采纳 C.儒、道的发展趋势逐渐合流 D.儒家始终关注天与人的关系 ‎10.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二者的关系的争论,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 )‎ 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了思想上的统一 B.董仲舒的学说不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 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1.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而董仲舒则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 )‎ 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的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12.以儒家思想兴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这是汉武帝的创造,在客观上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气。这对中国思想界的最深远影响是( )‎ A.维护了古代思想统一 B.便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 D.形成了三教合流、共同发展的格局 ‎13.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儒道佛融合的重要时期,三教相互吸纳借鉴,为各自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教融合的基础是( )‎ A.社会教化功能的一致性 B.诸法无常,因缘聚合 C.长生不死,与道合一 D.经天纬地,成就圣王 ‎14.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15.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是律令格式和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除当朝律令、断案外还有儒家经术。这表明唐宋律学( )‎ A.体现了三教合流的特点 B.延续了以礼入法的传统 C.凸显律学哲理化的趋势 D.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16.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7.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开放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出( )‎ A.理学道德观念影响社会生活 B.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18.“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 )‎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9.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心学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成为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20.自诩为“异端思想家”的李贽,在其编著的《藏书》中对历史人物作出了不附会传统见解的评价,赞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 “圣后”。他如此评判( )‎ A.彻底否定孔子                      B.体现新阶层的需求 C.具有民主思维                      D.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21.王夫之认为“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即“理”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属性,而“欲”则为人的主观欲求。由此可知,他( )‎ A.要求明确工商业合法地位 B.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 C.具有民主启蒙的意识导向 D.全面阐述了主客观辩证关系 ‎22.黄宗羲提出设宰相一人,参知政事若干人,每日与其他大臣一起,在便殿与天子共同议政。奏章由天子批阅,“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其主要目的是( )‎ A.建立责任内阁制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限制君主的权力                      D.恢复宰相制度 ‎23.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由此可知他主张( )‎ A.理性地把握人欲与天理的关系 ‎ B.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 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 ‎ D.顺应时代要求构建资产阶级新思想 ‎24.明清之际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文化反思和批判的新现象。对这种新现象的确切理解是( )‎ A.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B.儒家思想的又一次发展 C.对儒家传统思想的彻底否定 D.对西方民主思想的借鉴 ‎25.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欧洲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是( )‎ A.指南针与印刷术                   B.造纸术与火药 C.火药与指南针                    D.印刷术与造纸术 ‎26.文献《三辅旧事》载:“卫太子鼻大,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5号汉墓出土一张西汉早期的纸质地图。对两段材料进行解读并推断,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汉武帝时日常使用纸已经十分普遍 B.考古发现的纸质地图与文献记载的纸可以互相印证 C.由文献记载于考古发现可推定使用纸不晚于西汉 D.文献记载的纸与考古发现的纸都是绘图用纸 ‎27.15世纪后期以来,古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能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进行讨论和争论,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 )‎ 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 C.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 ‎28.《爱日斋丛抄》中记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术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现此可知( )‎ A.活字印刷术在唐末开始使用 B.唐朝四川地区印刷术最发达 C.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D.造纸技术出现了重大的改进 ‎29.南宋后期,在荆州和建康设有火药兵器制作院。荆州作院每月能制铁火炮一两千支,建康的都作院在两年多造出了三万八千多件火药武器,并能制造大量的突火筒和十斤重的铁炮壳。这说明( )‎ A.南宋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 B.火药最先是在南宋发明的 C.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D.火药武器确保了南宋的安全 ‎30.“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代表了中华民族辉煌的成就,但它们在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与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甲正确,乙错误                      B.甲错误,乙正确 C.甲、乙都正确                       D.甲乙都错误 ‎31.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B.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 C.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32.明朝时对数学理论的研究处于停顿乃至衰退状态,但实用数学普及程度却超越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民间出现了大量内容浅显、切近实用的数学书籍.书中将公式和法则编成口诀,使之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和推广。 材料中明朝数学的演变( )‎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推动古代数学向纵深发展 D.表明明代数学成就落后于西方 ‎33.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 )‎ A.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 C.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 ‎34.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35.《诗经•小雅》中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对此项记载理解正确的是( )‎ A.《诗经》具有写实风格,该记载为可信史料 B.《小雅》为西周王畿正乐,该记载为原始史料 C.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该记载没有史料价值 D.文学作品源于现实,该记载有一定史料价值 ‎36.《全唐诗》中收录了许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唐代的小说,其他通俗文学作品也大量引用五言、七言诗歌作唱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唐代( )‎ A.文学创作日趋平民化 B.对等级制度执行不力 C.具有重诗的社会风气 D.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 ‎37.钱穆认为古代中国在宋以前,文学艺术尚是贵族的、宗教的,而宋代以来则逐渐流向大众民间,成为日常人生的。这种文艺世俗化趋势反映了(   )‎ A.大一统时代背景                     B.多元化的创作风格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求民主的政治理想 ‎38.元曲名家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其主要倾向多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这反映出( )‎ A.当时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B.元代市民阶层的娱乐需要 C.元代文人内心矛盾和苦闷 D.元曲题材广泛、雅俗共赏 ‎39.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嘉庆皇帝曾晓谕内阁:“愚民之好勇斗狠者,溺于邪慝,转相慕效,纠伙结盟,肆行淫暴,概由看此等书词所致。”道光皇帝也曾指出:“刑讼之日繁,奸盗之日炽,未必不由于此。”这从侧面说明( )‎ A.通俗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 B.清代小说冲击了理学的正统地位 C.小说是导致社会混乱的主要原因 D.文化专制阻碍了清代小说的发展 ‎40.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后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光明日报》和《文物》杂志先后刊载了高二适《<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和影印的手稿。随后,郭沫若又针对高文发表了两篇文章,与之辩论。这说明( )‎ A.史界泰斗的鉴定更具权威性 B.学术问题百家争鸣得到提倡 C.学术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 D.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 ‎41.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几乎绝对意义上的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因其“民族性”这一特色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一变化表明( )‎ A.思想解放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B.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 C.文化领域“左”倾错误得以纠正 D.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 ‎42.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年)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 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与同罪。这说明( )‎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政府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 C.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D.法律已覆盖社会各个层面 ‎43.古代儒者往往“言必称尧舜”,如《尚书·尧典》记载“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歌颂尧为政德行高明;《孔子家语·五帝德》记载尧为政“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这表明了儒者( )‎ A.违背现实政治需要 B.批判法家社会变革 C.主张恢复礼乐文明 D.推崇圣王为政之道 ‎44.墨家在自然科学方面建树极大,如《墨子》中对小孔成像、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并不是从单纯的科学兴趣出发,而是要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这反映出,《墨子》( )‎ A.吸收了各家学派的思想精华 B.奠定了古代中国的科学基础 C.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需求 D.符合上层统治者的价值取向 ‎4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46.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47.“毁镜”是北方草原地区拓跋鲜卑的一种特殊葬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通常仅以其中一块残片随葬的习俗。考古发现揭示随着鲜卑南迁,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有可能是( )‎ A.政府禁止奢侈之风 B.鲜卑人审美水平提高 C.战争频繁铜镜难得 D.受到汉人习俗的影响 ‎48.据记载,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医学方面如印度眼科医术的传入,阿拉伯治疗痢疾的悖散汤的传入;药学方面如东南亚的沉香、琥珀,阿拉伯的乳香、木香的传入等。这说明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 )‎ A.朝贡贸易体制的盛行 B.政治格局的稳定统一 C.健全的医学管理制度 D.密切的中外文化交流 ‎49.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50.下图的书法作品是苏轼《寒食帖》的局部,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下列对其书体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笔画圆匀,庄严厚重                  B.字体方正,规范标准 C.随意挥洒,任情纵性                  D.行云流水,飘逸易识 ‎51.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些做法( )‎ A.推动中外文明融合                     B.增加理学思辨色彩 C.扩大儒道思想影响                    D.冲击传统道德观念 ‎52.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 A.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 B.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 D.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53.春秋学(春秋学的主要特点是“舍传求经”,他们在“舍传求经”时以“明王道”为原则)正统论自北宋庆历年间兴起,至南宋愈来愈盛,“华夷之辨”成为两宋时代的思想主题之一。这一意识的兴起( )‎ A. 表明传统天下秩序趋向崩溃 ‎ B. 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 C. 反映出中原制度文化的优势 ‎ D. 阻绝了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 二、材料题(47分)‎ ‎5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材料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材料一 西汉刘彻(汉武帝)以前,儒学虽立博士,却并不重视。当时著名儒生,有的兼阴阳五行(如贾谊),有的兼黄老刑名(如晁错),没有纯粹的儒学。‎ ‎ 刘彻初年,罢斥诸子百家,独尊儒学。这是因为统治者喜欢阴阳五行家的运命论,又喜欢黄老刑名家的专制术,同时更喜欢儒家的三纲五伦说3原来的儒家, 没有充分发挥前面那两种学说,等到贾谊晁错,居然融会贯通起来,适合朝廷的需要。因此,刘彻很慷慨地提高儒家的地位。被称为汉朝唯一大儒的董仲舒, 尽量发展这些学说,而且归纳到《春秋公羊传》一部书里面,使儒家独尊的地位愈加巩固。议政断狱,《公羊传》都能够对付.‎ ‎——摘编自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经学的转变、理性主义的兴起、儒家济世的政治情结、道统论的兴起以及儒家心性论的变化等,构成了儒学在唐代的兴起,这些变化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出现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唐代儒家最后无力实现自身理论的创新与理论转型……‎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关系及其学术影响》‎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代儒学的变化及原因。(12分)‎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认识唐代儒学并指出宋代儒学理论的创新与转型.(12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儒学?(6分)‎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由材料可知,“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士”著书立说、为知己者死、懂阴阳历算、为人出谋划策等,顺应了诸侯对人才的需求,也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思想的解放,这些都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D项正确;郡县制的确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项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B项错误;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经济的发展,C项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外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能力。古希腊哲学家、智者学派把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到认识社会,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作用。孔子等思想家主张仁爱,孟子主张仁政,体现了对人与社会的关注,由此可见其共同点是A项。‎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涉及到了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思想家思想主张的比较,需要理解中国与古希腊同时代不同的阶段特征才好准确作答。‎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材料中孔子极力倡导实行君子之道,同时根据所学可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因此题干说明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导致西周以来的礼乐秩序遭到破坏,故B项正确;题干中孔子指的是“仁人君子”,并没有特定指代士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中孔子仅仅是提出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不是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孔子的主张,不涉及其他思想家,故D项错误,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关知识。题干材料大意是君主以权威来征服诸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法家主张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的主张相符。‎ A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出自《韩非子·五蠹》,不期望完全遵循过去,也不效法那些陈规,要研究现在的事情,从而做出相应的准备。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正确。‎ B项,“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出自《道德经》,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治国如何才能做到无为?只有以人为本,以人为贵,并有一位统治众人之王,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的方式治国,国家才能安定。属于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 C项,“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出自《荀子·子道》,遵从道义而不盲目听从君主的命令,遵从道义不盲目遵从长辈的命令,是为人最重要的品行。属于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 D项,“有力者疾以助人,有才者勉以分人”,出自《墨子·尚贤下》,有力气的赶快助人,有钱财的努力分人,大家各尽所能地帮助他人。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易错项分析:本题易错项为A。考生可能没有正确理解材料意思,并且被A项相似的语句误导,注意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作答。‎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不治”即天下大治,“无兵”即反对战争,“慈”“俭”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统治思想,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无为而治”思想,是老子对理想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故C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査对法家思想的认识诸子百家思想各有特色、各有优劣,故A项错误;在“百家争鸣”中大部分思想流派都提出了系统的治国理论.法家也不例外,故B项错误; 先秦的儒家思想也是重在维护统治者权威的,不只是法家独有, 故C项错误;法家主张顋应历史发展趋势,建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中央集权制.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末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 ‎8.答案:B 解析:—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无论是汉初刘邦推行“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统治者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故B项符合题意。‎ ‎9.答案:A 解析:材料汉代董仲舒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观念,改造儒家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黄老之学在汉代的地位,故B项错误;C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儒家主要关注人际关系,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汉初,随着郡国并行制的推行,国家面临封国危机,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即强调思想的统一,这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正是因为如此,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主张,客观上有利于利用“天”来约束“天子”(君主),但主要还是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因此B、C两项说法错误;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汉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需要而不是争霸战争的需要,排除D项。孟子主张君主是可以被质疑、撤换的,而董仲舒则强调绝对尊重君主,因此对君臣关系的定位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汉代兴办学校,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将教育与考试、做官结合起来等一系列措施,使得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范式。故本题选C项。‎ ‎13.答案:A 解析:三教之所以可以融合,在于它们所依附的社会基础和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一致的,都有利于巩固统治,教化民众,故A项正确;B项为佛教思想,C项为道教思想,D项为懦家的追求。综上所述,本题选A项。 ‎ ‎14.答案:C 解析:思路点拨材料中“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对抗佛教、道教,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儒学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对儒学冲击,并非三教合一,A项错误;B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律学与儒家思想。题干只体现了法律与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唐朝律学的学习内容……儒家经典”“宋代的学习内容,还有儒家经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法律具有以礼入法的特点,故B项正确;题干中“律学是中国古代对法律注释讲解的学问”,表明律学是一种注解,非哲理,故C项错误;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题干未提及,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教合一材料中“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家的“治世”思想相并立,二者“皆圣人之教” “同归于治”,故 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 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 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足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思想较为开放,所以女服也不拘一格,而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理学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等道德观念逐渐普遍化,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女服风格也随之变得内敛拘谨.故A项正确。‎ ‎18.答案:A 解析:材料的大致含义:研究事物原理而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而后意念诚实,意念诚实而后心志端正,心志端正而后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修养而后整顿好家庭,整顿好家庭而后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而后天下太平;A项的意思是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行动起来;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符合题意。B项为王守仁的思想,他强调视天下之人为一家,视中国所有之人为一人,这是对儒家“仁”的思想的发展,排除;C项的核心主张是要多做善事,排除;D项的核心思想是心怀天下,心怀百姓,排除。‎ ‎19.答案:C 解析:专制皇权的强化不是摒弃权威.而是加强权威, 故A项错误;心学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新兴市民阶层壮大,人们追求个性,要求打破权威的束缚,心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迎合了这一趋势,故C项正确;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依然遵行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李贽思想的实质:材料体现的是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没有体现出彻底否定孔子,A项错误,排除;李贽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李贽具有民主思维,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21.答案:B 解析:B 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题干信息“‘理欲皆自然‘理’与‘欲’都存在于人的自然状态之中”强调“理”与“欲”都是合理存在的,可知王夫之反对宋明理学“禁欲”思想,故B项正确。‎ ‎22.答案:C 解析:黄宗羲从明亡的历史看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他提出了治国济世的方案,设想通过分权来达到限制君权的目的。A、B属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黄宗羲没有提出来。D不是其主要目的。故C正确。‎ ‎2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题干中唐甄认为人欲是人之常情.只要能够选择正确的人欲就是君子.所以他的主张是理性地把握人欲和天理的关系.故A项正确。‎ ‎2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明清之际.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处在缓慢发展中.所以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资产阶级.故A错误;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之上.开始批判君主专制等.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是顺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这一潮流的.故C的说法错误.而B符合题意;这时西方民主思想并没有传播到中国.故D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25.答案:D 解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即促进了思想解放、文化发展,而与此相关的载体是印刷术与造纸术。 ‎ ‎2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的发明,材料中提到两则纸的使用史料. 一是西汉太子使用纸,二是西汉绘制地图时使用纸.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地图在古代极其贵重.所以不能反映日常纸的使用十分普遍. 故A项错误;文献中大子用纸为皇宫生活用纸.‎ 而考古发现用纸为绘图用纸.不可互相印证,故B项错误;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纸均出现于西汉,所以可推定纸的使用不晚于西汉.故C项正确。考古发现的纸是绘图用纸.文献记我中的纸不是.故D项错误。‎ ‎27.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印刷术和宗教改革。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使得《圣经》更加普及,人们自己可以读到《圣经》,并开始怀疑教皇对《圣经》的解释,由此引发了宗教改革,D项正确。活字印刷术推广使得神职人员 对科学知识的垄断被打破,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与启蒙运动相关的内容,C项错误;宗教信仰并不能算作迷信,在此之前宗教在欧洲也广泛流行,B项错误。‎ ‎28.答案:A 解析: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唐末已经渐有印书,只是并未盛行,到五代之时,随着印刷术的发展,经籍流布于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雕版印刷术产生于唐代,它的产生促进了书籍的广泛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出中国的印刷术已经流传到西方,故C项错误。根据“印书”等的信息,可以看出材料反映的是印刷术而非造纸术,故D项错误。‎ ‎2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火药在南宋以前已经发明,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南宋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故C项错误;火药武器并未确保南宋的安全,南宋最终被元所灭,故D项错误;材料用数据说明了南宋可以大规模制造火药武器,A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四大发明是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杰出代表,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传统的小农经济的阻碍等,四大发明并未在古代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后,促进了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故甲、乙的观点均正确,本题应选C项。‎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通过材料“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影响是指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故C项正确。‎ ‎3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教学、题干中提到明代数学在民间普及程度很高.这说明现实生活中使用广泛.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商品经济发展,与数学相关的生活需求就大大增加.故选B项。‎ ‎33.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结论,A错误。材料中不能看出思想迷信的存在,故B错误。材料表明当时已有测天定位和嗅泥推测船位的方法,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古代中国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D错误。‎ ‎3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官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B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C项。宋代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35.答案:D 解析:《诗经》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一定反映,但其记载并不都是“可信史料”,A项错误;文学作品源于现实,是对时代的间接反映,并非“原始史料”,B项错误;《诗经》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源于现实但不等同于现实,是对现实的一定反映,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C项错误。‎ ‎3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代的文学艺术。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是诗歌繁荣时期,材料的主旨也是强调唐代重诗的社会风气,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并未平民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代是文明开放的社会,材料也不涉及等级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官府垄断教育被打破是在春秋时期而非唐代,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3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趋势。表现大一统时代背景的是汉赋.故A项错误;题干并未列举宋代文学艺术的种类,无法说明其多元化.故B项错误;宋以后的文学艺术渐趋大众化、平民化,很显然与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有关.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并没有出现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38.答案:C 解析:C项与材料中“多是宣扬浮生若梦”“获得解脱与自由”相符,C项正确。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与材料中“寻仙访道”不符,A项错误;娱乐需要与材料中“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不符,B项错误;题材广泛与材料中“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不符,D项错误。‎ ‎3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小说。据题干中"清代帝王多有禁查小说之举"以及嘉庆皇帝和道光皇帝对小说的评价,可知小说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增,故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小说对理学地位的冲击,故B项错误:社会混乱不是材料主旨,且小说不可能起到扰乱社会的作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是小说的蓬勃发展阶段,且君主专制的强化是明清小说繁荣的客观原因之一,故D项错误。‎ ‎40.答案:B 解析:历史讲求的是真实,不应以史界泰斗的鉴定为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学术领域的争论,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对材料中的争鸣现象给予肯定,故B项正确;辨析《兰亭序》真伪没有价值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材料中仅仅体现了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并未体现出政治化倾向,故C项错误。‎ ‎4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的实施。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文化方针,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受到……‎ 排斥。然而,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可以得出政策转变影响传统文化的发展,B项正确;思想解放应在1978年后,故A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基本确立的主要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故D项错误。‎ ‎42.答案:B 解析:材料“乐人……不许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反映的是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对文化实行严格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乐人的社会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戏剧的表现内容受到限制,排除C 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 ‎4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考查学生有效理解信息的能力。题目指出古代儒者推崇尧舜之治,如《尚书·尧典》歌颂尧为政高明德行,《孔子家语·五帝德》歌颂尧为政彰显圣王之仁,均说明儒家主张先王的为政之道,这也符合儒家的政治主张,故本题选择D项。A项没有明确界定时间,如董仲舒改造之后的儒学便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很能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B项题目主要讲述儒家对先王政治的推崇,并没有讲述到儒家对法家社会变革的批判。C项儒家的确主张恢复礼乐文明,但这属于先秦儒家的政治主张,题目主体为古代儒者,命题人并未明确指出时间段,故不符合题目需要。‎ ‎4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墨家学派的平民化倾向,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在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在于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题目指出,《墨子》所记述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不仅仅是出于兴趣,而是本着服务生活实践、生产需要的目的,这既反映了墨家学派的实用价值,又反映了墨家学派的贫民化旨趣,故本题选择C项。A项无中生有,题目只体现墨家自然科学的贡献,并没有说明墨家的思想来源。B项主旨不一,题干主要强调《墨子》的自然科学在实践中的运用,强调劳动人民的生活追求,虽然《墨子》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奠基,其次题目并没有强调对古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奠基作用。D项与历史知识不符,墨家代表的是劳动人民的意志。‎ ‎4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由材料中佛像的裸体到服饰整齐可知体现佛教受到中国的儒家思想影响,D选项符合题意。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属于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ABC选项排除。‎ ‎4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统治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且汉代并没有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47. 答案:D 解析:A、C、B三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根据题干中“越靠近中原,毁镜现象越少”可知,题干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孝文帝改革后,北方民族交融,鲜卑习俗受汉人习俗影响,符合题意的是D项。故选:D。‎ ‎4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开放包容的中文文化交流现象,考查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侧重于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本题从“一带一路”的立意出发,挖掘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题目指出,唐代医药学水平领先世界,中印、中阿医药学交流频繁,命题人显然在强调唐代医学的发展得益于中外医药学文化的交流,故本题选择D项。A项主旨不一,朝贡贸易体制的虽然在当时盛行,但是题目主要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立意,而非朝贡贸易。B项政治格局统一是医药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也是唐代文明昌盛的政治前提,但是题干并未涉及到当时的政治环境。C项无中生有,唐代医学管理制度虽然较为健全,这也是唐代医药学发展的原因之一,但是题目并未提及,而且题目强调医药学的发展水平,并非单纯的讲述医学的发展,故错误。‎ ‎4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可知程颢强调的是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属于道家的思想,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5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 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治平帖》属于行书。‎ A项,是小篆的特点。故A项错误。‎ B项,是隶书的特点。故B项错误。‎ C项,是草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 D项,是行书的特点。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5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A项,借鉴佛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只是吸收外来文明的某些要素,并不能说是中外文明融合。故A项错误。‎ B项,结合“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说明宋明理学力图在哲学思辨上有所突破, 增加了思辨色彩。故B项正确。‎ C项,理学家构建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是为了抵御佛教和道教的冲击,扩大儒学的影响。材料也没有体现这些做法扩大了儒道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 D项,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有利于为传统道德观念提供理论支持,从而维护传统道德观念。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B 解析:宋朝进行宫廷雅乐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但复原古乐的改革均收效甚微,因此理学家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雅乐纳入理学范畴,对音乐进行理学化的解释,故选B。材料中关于雅乐改革的主张没有体现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差异,不能表明理学和心学的竞争加剧,故排除A项。雅乐新的思想资源—理学思想主张直接回归儒家原典,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其传统思想资源并未被摒弃,故排除C项。不论朝廷的雅乐改革,还是理学家关于雅乐的主张,其目的都在于发挥雅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故排除D项。‎ ‎53.答案:B 解析:两宋之际,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基于两宋的历史形势而产生了春秋学正统论与“华夷之辨”盛行的局面,故B正确;两宋时期传统天下秩序并没有趋向崩溃,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其它文化与中原制度文化比较,故C排除;两宋时期华夷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故D排除。‎ 二、材料题 ‎48.答案: 示例一:赞成“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明朝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倡导经世致用。‎ ‎(4)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5)“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运动。‎ 示例二:赞成“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1)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时,儒家学者复兴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5)两宋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6)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19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进行戊戌变法。‎ ‎(8)儒家思想外传,成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9)当前的“国学热”和全球孔子学院的创办,说明儒学正在复兴。示 例三:对儒学的批判或者复兴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理性扬弃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综合运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即可。首先要提取论点,然后寻找论据对论点展开论述。在材料中可以作为论点的句子有“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等,根据论点,寻找史实进行论证。‎ 49. 答案:1.汉代儒学变化:从并不纯粹的儒学到融合多家学说;从不被重视到成为封建正统思想。(4)‎ 原因:儒学融会贯通阴阳五行家和黄老刑名家学说,适合了朝廷的需要;‎ 汉武帝(刘彻)为统治需要独尊炻学;‎ 大儒董仲舒尽发展儒学,巩固儒家独律地位。(6分) 2.唐代儒学:儒学在唐代复兴;对宋代新儒学的出现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4分)‎ 宋代儒学理论的创新与转型:‎ ‎1融合佛道精髓,形成了理学,‎ ‎2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3后陆王心学推进了理学的新发展.(6分)‎ ‎ 3.态度:辩证看待,继承发展,改造创新(5分)‎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不重视”“没有纯粹的儒学”“祛会贯通起来”“儒家独尊的地位”概括可得;第二小问,依据材料文字“会融贯通起来”“适合朝廷的需要”“董仲舒, 尽量发展这些学说”等分析可知.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文字“儒学在唐代的兴起”“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出现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可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儒学的新发展即可. 3.属于开放性设问,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