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江西省高安中学 2018 8- - 2019 9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A 卷)‎ 命题人: 吴丹凤 审题人: 敖仪林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 ‎(一)论述类文本的阅读( 本题共 3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唐代中秋文化寻绎 张之为 中秋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时令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演变为民俗节日,据现有资料考察,是唐代的事。唐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流行至今的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中秋节的形成,唐玄宗是关键人物。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降诞之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唐会要》卷二九)。这是唐代最重要的大节,举国欢庆。庆典上,玄宗要向四品以上的官员赐金镜,群臣献寿,也要进奉宝镜。这些镜子被称为“千秋镜”。“月宫镜”就是千秋镜的一种,纹饰上或有明显的月轮图案,或刻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唐代月宫镜中出现的形象系统与今日所流传的基本一致,说明当时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已经成熟。‎ ‎《太平广记》记载了一个玄宗游月宫的故事,约略如下:开元年间的中秋十五日夜,玄宗在宫中玩月,被一名叫罗公远的异人接引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玄宗于是密记其声调,归召伶官,依其声调,作《霓裳羽衣曲》。(《太平广记》卷二)‎ 这则材料的重要性非比寻常。它揭示了从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契机。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之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两者的民俗记忆互相勾连: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透露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那就是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中秋文化同样渗透到了文学领域中。赏月是中秋节俗的核心,唐诗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咏月诗。其实“月”是诗歌最古老的意象之一,《诗经ž陈风ž 月出》就有“月出皎兮”的经典咏叹。但唐代的咏月诗有其独特之处。翻检《全唐诗》,常见八月十五“与诸公望月”“同诸客玩月”“与某某赏月”这样的题目,还有多人宴集,同题共作的。这充分说明唐代中秋的赏月活动不再是个人行为,已经群体化,形成了节俗。同时,唐咏月诗中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这种前所未见的现象,是唐代月神话影响力扩大的直接反映,它已经渗入了文学创作,并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最值得关注的是,唐咏月诗不但吸收了月神话的元素,在主题表现上,也超越了朴素的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越来越重视审美体验与情感共鸣。‎ 早在千余年前的唐代,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古希腊苏格拉底曾有“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宣言,实际上,无论中西,对拥有深厚积淀的灿烂文明古国,考镜源流、追溯历史,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6 年 9 月 9 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千秋节与中秋节在民俗记忆上是互相勾连的,比如,盛世天子玄宗、盛大的欢宴、月神话的元素、赏月的行为。‎ B. 中秋节向上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君王的祭月仪典,而在唐代,也经历了一个由八月五日千秋节向八月十五中秋节转换的过程。‎ C. 唐代咏月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集体赏月行为的描写以及月宫意象群的开始出现,主题上也超越了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 D. 从唐代月宫镜来看,人们对月宫世界的想象在当时已经成熟,不脱离桂树、嫦娥、蟾蜍、玉兔等月宫神话元素。‎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认为,根据现有资料,中秋节成为一种民俗节日,是唐代的事。唐代形成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的中秋文化,奠定了中秋节俗的文化基调。‎ B. 文中《太平广记》中的一则玄宗游月宫的故事,暗示了唐玄宗死后,千秋节转为中秋节,同时还暗示了神话正在向艺术领域渗透、转移。‎ C. 唐代的咏月诗表明,月神话已渗入文学领域,神话中追求长生久视的宗教情感已逐渐被诗中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超越。‎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方式,从器物、乐舞、文学三个方面,论证了唐代是中秋节发展的关键时期,中秋文化已经深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秋文化已经深入了中华文明的肌理,之所以追溯中秋文化,就是为了找寻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并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B.‎ ‎ 《太平广记》中有一段这样的记述:“玄宗……前往月宫,见到仙女数百,素练霓衣,舞于广庭。”这其中带有明显的月神话的元素。‎ C. 作为中国诗歌中的古老意象之一,“月”大量出现在唐诗的诗篇中,其中不少诗篇记录了中秋赏月的节俗,有助于后人探寻中秋文化。‎ D. 中秋节俗中对明月的玩赏行为本身就具有强烈的审美因素,表明了人们已经艺术地审视月宫这一神话世界了。‎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照原文和选项,重点是注意选项的表述和原文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C项,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5段可知,唐代月宫、桂、蟾蜍、玉兔、嫦娥等神话意象开始非常密集地出现,逐步生成固定的意象群,并非只是“开始出现”。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B项,张冠李戴,原文第四段说的是“中秋玩月习俗多见于中晚唐以后,暗示了玄宗死后,千秋节自然消亡,中秋节才转而代兴”。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A项,以偏概全,原文最后一段说的是“不仅是寻根、体认自我,更是为了传承、发展与未来”。故选A。‎ ‎【点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本题共 共 3小题,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 5 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在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可是她老了,病了。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 “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苦难”拟人化,形象地说明只要遭遇苦难,最终都可以带给你幸福的道理。‎ D. 本文从祖母逝世起笔,正文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回忆祖母一生的艰辛,结尾回扣祖母逝世。全文既有整体勾勒,又有细节刻画,做到了首尾呼应,韵味丰富。‎ ‎5. 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坚忍、顽强: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②自尊、好强:不愿意别人为她擦洗身体。③仁爱、体贴:心疼儿孙,忍痛不叫。 ‎ ‎6. ①题目使用拟人手法,新颖别致,吸引读者;②隐喻手法突出人物品格:把祖母比喻成蜡烛,把磨难比喻为黑暗,“倾听黑暗”巧妙地表现出祖母对待磨难的方式和乐观的态度;③寄托作者情感: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怀念、感激和敬佩之情;④深化主题:借助蜡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与生活苦难的哲学的思考,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把握作品的主题、手法等,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A项,“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错误,父亲要求出灵时点燃蜡烛,说明父亲理解“我”的奶奶,并不能说明父亲是迷信、愚昧的。B项,“心为物役、难舍俗世”并不是祖母的性格。C项,“拟人”错,应为“比喻”,“只要遭遇苦难,最终都可以带给你幸福”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是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本文集中体现在回忆祖母经历时提到的独自养大父亲和叔叔、不愿别人擦洗自己的身体、不愿喊叫惊醒儿孙等细节;侧面描写主要是作者或其他人对祖母的评价,如“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独自忍受生活之苦,支撑一个家”等情节中概括出其“坚忍、顽强”的性格特征。“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体现了她的执拗。“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尊严和坚守”、“忍着疼痛”等。把这些信息分类整合,从不同角度概括出祖母的性格特征。‎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内涵,抓住关键字词分析技巧或体会其深层含意。“倾听黑暗的蜡烛”很明显用到拟人,从全文思想意蕴来看,“黑暗”和“蜡烛”分别象征着人生的晦暗和光明。蜡烛照亮祖母在黑暗中(祖母这一生经历许多坎坷)的路,“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祖母驾驭了苦难,通往了幸福,“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这是祖母的哲学”,凸显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主题.她在去世之前要求点亮一根蜡烛,“我”在某个夜里,想起了那一晚,也点亮了一根蜡烛,任由它明灭,同样是黑暗中的蜡烛,它传达的是“我”对祖母的怀念之情。本文可根据这些角度分析出标题反映了祖母的经历,烘托了祖母形象,“蜡烛”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体现生命和生活的人生哲学,突显主题。‎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此题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和对比的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街头随机问一句,王者荣耀是什么,想必多半人都知道这是一款多人在线战术竞技游戏(即MOBA)。游戏中,五路、三路或一路英雄在地图上施展技能、提升等级、互相厮杀,并以率先摧毁敌方基地的水晶塔为最终目标。时常看到在餐厅、电影院门前,三五个年轻人聚在一起低着头拨弄着手机,那十有八九是一起“开黑”(组队开始游戏)了,并且不时能听到“我一个技能一千血”之类的游戏台词。‎ 根据 2017 年 4 月腾讯互动娱乐年度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王者荣耀》累计注册用户超过 2亿,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 MOBA 手游.,根据腾讯方面的数据,其日活跃用户达 5000 万。‎ 厦门海沧延奎小学六年级班主任谢美兰在班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全班 41 名同学里,有一半孩子在玩这款游戏。一些家长质疑说,大量中小学生沉迷于这款游戏,甚至有媒体报道称,该款游戏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 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了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 岁以下用户占 3.57%;15 岁-19 岁的占 22.2%。‎ 对于记者采访时提出的该游戏 18 岁以下用户数据信息,腾讯方面未予回复,并表示从未发布过此类官方数据。‎ ‎(摘自《新华社:“王者荣耀”还是“王者农药”:健康游戏不止于防沉迷》)‎ 材料二:‎ ‎“荆轲就是女的!”‎ 谈及历史人物荆轲,在天津市蓟州区上小学三年级的王龙(化名)言之凿凿,言语间都快跟记者急眼了:王龙对荆轲的了解,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如荆轲、诸葛亮、武则天等。在使用这些历史人物的同时,这款游戏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在这款游戏中,英雄分为坦克、战士、法师、刺客、射手、辅助六类。不同的历史人物有不同的分类,游戏中可以查看各种英雄角色的介绍。比如,游戏中有名为“李白”的英雄角色,这个角色是这样定义的:李白,青莲剑仙,定位:刺客/战士,擅长:突进/收割。不仅仅是李白,许多历史人物都被重新赋予了新的定位,还有如诸葛亮、扁鹊变成了法师,虞姬、李元芳变成了射手。‎ ‎《王者荣耀》中的英雄角色还有各种造型,如刘备的造型是使用枪支的“黑帮”教父,刘禅变成驾驶机器人的形象,黄忠扛起了大炮,高渐离拿起了吉他,马可波罗使用的则是双枪。其中最离谱的,则是将荆轲的角色设定为女性。这也是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的原因。‎ ‎(来源《法制网》)‎ 材料三:‎ 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又被称为“毒药”“农药”,可见其后果。最近,当《王者荣耀》在一波波圈粉,又一波波被质疑时,如何解“游戏之毒”令人深思。‎ 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而面向社会,它却不断在释放负能量。从数据看,累计注册用户超 2 亿,日活跃用户超 8000 余万,每 7 个中国人就有 1 人在玩,其中“00 后”用户占比超过20%。在此可观的用户基础上,悲剧不断上演:13 岁学生因玩游戏被父亲教训后跳楼,11 岁女孩为买装备盗刷 10 余万元,17 岁少年狂打 40 小时后诱发脑梗险些丧命……到底是游戏娱乐了大众,还是“陷害”了人生,恐怕在赚钱与伤人并生时,更值得警惕。‎ 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以《王者荣耀》为例,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因此,既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 ‎(摘自人民网:《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 材料四:‎ ‎7月3日、4 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 2 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与此同时,7 月 4‎ ‎ 日,“王者荣耀”游戏制作人在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刊出的访谈中表示,其实,游戏和其他娱乐方式一样,也能够成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会被社会诟病的洪水猛兽,精神鸦片。‎ ‎7月4日,腾讯公司官方微信公号消息指出,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 12 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 9 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 ‎(摘自搜狐网)‎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使用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二小学生王龙坚持认为“荆轲就是女的”,从某种层面上折射出这款游戏的危害之大。‎ C. 材料三中人民网对《王者荣耀》的态度是完全否定的,因为它导致了许多极端事件的发生。‎ D. 材料四中指出腾讯公司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扳斧”。‎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者荣耀》已经成为全球用户数最多的 MOBA 手游,其日活跃用户达 5000 万,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 B. 《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都是历史人物,还给这些历史人物设定了一些新的职位与身份。‎ C. 《王者荣耀》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历史,扭曲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是过度沉溺让孩子在精神与身体上被过度消耗。‎ D. 游戏的研发者只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的游戏需求,又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9. 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向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的危害降到最低?‎ ‎【答案】7. C 8. C ‎ ‎9. ①立足平台,要市场更要责任。游戏研发者不能只重刺激性而忽视潜在危害,不能只重体验而不计后果。作为企业,利益的吸引不能取代责任的担当,为社会尽责、为发展尽力、为人类增添价值,“王者”才会真正“荣耀”。‎ ‎②立足政府,要创新更要监管。游戏毕竟是市场行为,其研发与营销也代表了一定的创新与活力。政府要鼓励企业创新,支持企业开拓,但是监管是永远不能松的那根弦,监管主体有必要让游戏多一些“善意”。‎ ‎③立足家庭,家长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游戏适合什么年龄的孩子,我国没有游戏分级制,家长们就应该学会自行分级。父母应加强家庭教育,强化对子女的日常教育,培养积极爱好,转移注意力。‎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项C,并非否定《王者荣耀》。根据材料三内容看:作为游戏,《王者荣耀》是成功的;一款游戏成为全民性、现象级,足见其魅力。也肯定了其成功之处。故选C。‎ ‎【8题详解】‎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主要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的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选项A,“游戏主体是未成年人”于文无据。根据理解材料一:腾讯方面对“过半用户是中小学生”的质疑予以了否认。市场研究机构极光大数据发布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14岁以下用户占3.57%;15岁~19岁的占22.2%;选项B,“都是历史人物”与原文不符,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材料二:基于手机游戏《王者荣耀》。《王者荣耀》作为即时对战类游戏,其中的游戏角色多为历史人物。所以说都是历史人物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已是普遍现象,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悲剧。针对上述材料,你认为从哪些方向防范才能将网络游戏对孩子的危害降到最低?根据对题干的把握,主要是回答如何防范游戏对孩子的危害。主要从材料三和材料四中进行筛选,筛选的角度有:游戏本身、监管部门、家庭监管。材料三和材料四原文内容:多数游戏是无罪的,依托市场营利也无可厚非,但不设限并产生了极端后果,就不能听之任之。这种负面影响如果以各种方式施加于未成年的孩子身上,就该尽早遏制。又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引导,研发并推出一款游戏只是起点,各个主体尽责有为则没有终点。7月3日、4日,人民网针对腾讯旗下“王者荣耀”连续刊发2‎ 篇评论,指出“王者荣耀”的危害性并呼吁政府和游戏制作方加强监管。腾讯将推出史上最严防沉迷措施,以《王者荣耀》为试点,率先实施健康游戏“三板斧”。首先上线的是限制12周岁以下玩家每天只玩一小时,后续还将实现晚上9点后禁止登录;绑定硬件设备一键禁玩;强化实名认证体系——这“三板斧”将逐步、持续推进。根据以上要点概括即可。‎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从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注] 。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府、大同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注] 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注】墩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 詈:责骂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B.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C.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D. 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乐,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故可以年号称之。‎ B. 抚辑,亦作"抚缉",为安抚辑和之意。文中指官员到地方安抚灾民的行为。‎ C. 刑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D. 朔望,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在文中,皇帝照顾魏源有足疾,此两日朝见即可。‎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源心存正义,勤政爱民。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赋税。‎ B. 魏源颇有作为,深得信任。他成功整治大同、宣府等边务,皇帝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 C. 魏源治政有力,却遭弹劾。治边时,请求换掉不称职的官员,却被谏官以临边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为罪名弹劾。‎ D. 魏源勤于政务,他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得到了朝廷许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采木四川,兼饬边务。‎ ‎(2)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 ‎【答案】10. B 11. D 12. B ‎ ‎13. (1)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2)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同时注意上下文对应句子的断句,“奏”,上奏,一般上奏的对象是朝廷,不是“诸府”,“言”说的意思,后面一般要断开。排除A、C项。“一千九十余万石”表示粮食数量,“石”是计量单位,后面一般要断开。“支”是支出(维持),“十年”表示时间,后面一般要断开。“民疫妨农”中“民疫”是百姓发生瘟疫,而“妨农”根据句意看,是妨害了农事,所以中间要断开,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望”为农历每月十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为“晦”。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B项,“正统二年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只是命他整饬,并未表明“成功”。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的“至”,到达;“因”,于是;“采木四川”,状语后置句;“饬”,整顿。(2)中的“以”,认为;“深刻”,过于苛刻;“寝”,停止。‎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 1090 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采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 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小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魏]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注] 。‎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北林]出自《诗经》“鴥(yù)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秦风·晨风》),含思念与忧心之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起首,诗人就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孤冷凄清的夜境:“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酣饮为常”的诗人在此众生入梦之时,却难以入睡,他披衣起坐,弹响起了抒发心曲的琴弦。‎ B. 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描写这个不眠之夜,诗人写月之明、风之清,正衬托了自己的高洁不群;写“薄帷”,写“吹我襟”,真让人感觉冷意透背。‎ C. 五六句诗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夜不能寐的场景。‎ D. 结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的笔触从客体的自然回复到主观的自我,有如庄周梦蝶后“蘧然而觉”,心里有无限感慨,却又无处诉说。‎ ‎15. 试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诗歌第五六句的含意及作用。‎ ‎【答案】14. C 15. 悲号长鸣的“孤鸿”“翔鸟”既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它孤独地飞翔在慢慢的长夜里,唱着一曲哀伤的歌。“外野”与“北林”一起进一步构成了凄清幽冷之境界。塑造了诗人孤寂郁闷的形象,表达愁闷凄苦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动静结合的手法”错,手法应该是以动衬静。故选C。‎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试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诗歌第五六句的含意及作用,然后结合第五六句“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从意象和意境的角度分析含意及作用。这两句中意象有“孤鸿”“外野”“翔鸟”“北林”,是写孤鸿在野外哀号,而盘旋的飞鸟在北林上悲鸣。这里“孤鸿”“翔鸟”是诗人的眼前之物、眼前之景,同时“孤鸿”“翔鸟”也喻贤臣孤独漂泊在外,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孤鸿号”与“翔鸟鸣”是作者形象的表现,而“外野”与“北林”则营造一种寂静凄清的氛围,以映衬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点睛】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分析诗歌意境,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描绘激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3)《登高》中对仗工整,用落叶和江水抒发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于嗟鸠兮 (2). 无食桑葚 (3). 飞湍瀑流争喧豗 (4). 砯崖转石万壑雷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于嗟”“鸠”“葚”“喧豗”“砯”“壑”“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新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世界杯揭幕战开始,中国足球队缺席,但中国媒体并不缺席。为了利益,中国一些媒体人成为戏精段子手。如何极尽所能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东拉西扯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而从段子手和戏精能在世界杯期间_____ ,以及对冰岛足球真正崛起原因的漠视等事实中,恐怕也不难看出中国足球水平之所以落后的根本所在,不难找出中国足球土壤之所以贫瘠的源头。‎ 因为爱所以爱,没有_______的辉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所有足球强国的成绩都孕育于热爱足球的土壤,得益于强大的青训体系,需要有别于“盆景工程”式的炒作,( )。就像当点击量和有态度产生分歧时,点击量能带来短暂的狂欢,但有态度却能在_____中________。媒体如此,冰岛足球如此,我想中国足球也不可能例外。‎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如何东拉西扯演绎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或者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制造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B. 如何东拉西扯演绎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制造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C. 如何东拉西扯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D. 如何东拉西扯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或者悬疑片,如何极尽所能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B. 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C. 需要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D. 需要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有着最起码的尊重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大行其道 一挥而就 潜移默化 水滴石穿 B. 盛行一时 一挥而就 耳濡目染 积羽沉舟 C. 大行其道 一蹴而就 潜移默化 水滴石穿 D. 盛行一时 一蹴而就 耳濡目染 积羽沉舟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首先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如何极尽所能制造出戏剧性,如何把世界杯搞成肥皂剧和悬疑片,如何东拉西扯演绎戏剧性冲突,反倒成了刷屏利器”,这里的“肥皂剧和悬疑片”应是选择关系,所以排除的B、C项;“演绎戏剧性冲突”搭配不当,“演绎”和“冲突”不搭配,所以排除D项。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根据前后语境,从括号所处的位置看,括号内所填的句子应是承接上文的。首先分析语境,横线前面说,“所有足球强国的成绩都孕育于热爱足球的土壤,得益于强大的青训体系,需要有别于‘盆景工程’式的炒作”,由前面语境可知,所采取的句式都是动宾结构,“对足球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有着最起码的尊重”和“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需要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都是主谓结构,结构不一致,所以排除A、B两项,因为前后句结构一致,构成排比,更连贯,更有气势;C项,“需要作为一个运动项目所产生的运动规律对足球有着最起码的尊重”,这一表达主客颠倒,“运动规律对足球尊重”不对,所以排除C项。故选D。‎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段,把握语境含意,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流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盛行,成为一种风尚。一般为贬义词或中性词。“盛行一时”,形容一时特别兴盛或流行,含有褒义。这里说的是“段子手和戏精”,含有贬义,故应该是“大行其道”。“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此处说的是做事情容易成功,应使用“一蹴而就”。“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常用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思想、动作等。“耳濡目染”,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两个都可以。“水滴石穿”比喻做事情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积羽沉舟”,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小小的坏事积累起来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里应使用“水滴石穿”。故选C。‎ ‎【点睛】成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成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成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这句话要告诉我们什么?(语境义)→该成语是什么意思?(成语义)→成语义和语境义是否协调一致?(该成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成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成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成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或格式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 “ 读书引领人生,写作点亮梦想”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营造阅读氛围,提高写作意识,我校将于 4 月 27 日在学术报告厅举办关于“读书引领人生,写作点亮梦想”的讲座。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李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报告厅,细心聆听李老师的精彩讲座。‎ ‎2018 年 4 月 26 日 xx 中学教务处 ‎【答案】(1)“ 意识”改为“能力”;(2)“应邀”改为“邀请”;(3)“抛砖引玉”改为“引经据典”;(4)“莅临”改为“到达”;(5)日期和署名调换。‎ ‎【解析】‎ ‎【详解】(1)“提高”和“意识”搭配不当。把“意识”改为“能力”。(2)主客倒置。“应邀”改为“邀请”。“应邀”:受到别人的邀请。句意是“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李老师”,不合语境。(3) “抛砖引玉”: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谦辞。谦敬失当。把“抛砖引玉”改为“引经据典”。(4)“莅临”改为“到达”。“莅临”:光临,来临。敬辞。不能用于“同学们”。(5)日期和署名调换。署名应该写在日期的上面。‎ ‎【点睛】得体,就是适合语言环境,用语恰如其分.具体说,就是在某种特定的场合,同某个或某些有关系的人说一件事,怎样说最恰当,合乎这种场合的要求,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相互关系的要求.是运用语言的一项重要要求.语言的运用受“语境”的制约.“语境”有“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主要指文章的上下文,如文体、句式、语言间的搭配和使用习惯等.“外部语境”指言语交际时的各种情境条件,如说话的目的,说话的场合,需要表达的方式,发话者的身份、职业、处境,受话者的年龄、性别、经历、思想性格、爱好、文化水平、心理需求、职业处境等。‎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答案】(2)不响亮的名字,不能严重影响我们的经济发展 ‎(3)更名不一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是考查学生综合表达语言能力。解答此类题,需啊哟学生准确细致理解题目的基本意图以及题干表达的具体意思,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文段中“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调教,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仿照①的方式——“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把理由表达出来即可。故可以具体表达为“城市名字不够响亮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更名不一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作家陆蠡在他的散文《囚绿记》中写道:“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喜欢看水白,我喜欢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以“ 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 的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 绿色是春天的使者,绿色是活力的象征,绿色更是生命的体现。而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总会保留一片绿,这片绿是永远无法被寒风、被落叶、被炎热所替代的。‎ 洁白的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没有人知道,在这片无边无际的天空中,这朵云会飘向何方。我目送着它缓缓地向前移去,渐渐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的思绪也随着它飘回过去……‎ 不久前,母亲因我做事走神而责怪了我。倔强的我和母亲争论了几句便处于冷战状态,互相不愿理睬。我的内心突然在质疑,妈妈是否还爱着我?是否还关心我?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渐渐的迈入了我们的生活,而我的鼻炎就像闹钟一样时时刻刻的提醒我去关注。我逞强故作没事,也不愿意将这一切告诉母亲。可是,事情终究纸包不住火,母亲知道了这一切。她着急又夹杂着自责的目光让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做错事的孩子。母亲在家里四处找药,认认真真的翻着医嘱,仔仔细细的阅读这上面的每一个字,生怕出什么差错。看到她为了我而忙碌的背影,我心头一颤,平静的心湖泛起了小小的涟漪。‎ 母亲急忙带着我去医院。一路上,风轻轻的吹抚着脸颊,也将她那微卷的秀发一并拂起。坚定的步伐有节奏地响起,一步一步朝医院走去。她用那双饱经沧桑的手紧紧地握着我,却带给我一份安全感,一种踏实。是啊!这一幕好熟悉,每当我生病难受时,就是母亲不辞辛劳的陪在我身边。同样的眼神,同样的动作,让我怎能忘却?我喜欢被母亲搂在怀里,因为在她的怀中总有一股熟悉的味道,这味道名叫“温暖”,就像春日里的绿色,让我心情舒畅。一抬头,触及她的目光,我沉默了。鼻子一酸,总有一种东西堵喉咙里。‎ 没错,就是我身边的母亲为着一日三餐,为着家里的大事小事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操劳忙碌;就是我身边的母亲让我在她烹饪的可口饭菜下羽翼渐丰;就是我身边的母亲在我无助时,在我失落时,给我温暖的拥抱,心疼的眼神和涓涓细语的慰藉……她用她的汗水为我打造出一片幸福的天空。就是母亲无时不刻的陪伴我左右,永远是她默默的支持我,用她的行动来证明,她是爱我的。‎ 母亲的爱就像沙漠里的绿洲,像春天里的绿叶,她的爱像默默无闻的空气,沉默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却会让我在抬头的一瞬间潸然泪下……‎ 我心底的那一片绿色永远属于你——我的母亲。因为我拥有你对我无私的爱,让我知道了幸福的滋味,让我在踟蹰于夜路时,想起你那如繁星般的爱就不再畏惧。因为你的爱让我的生命像绿色一样生机盎然,不再失去色彩。你是我生命中永远无法缺席的人,我的心底的绿,我最伟大的母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首先解读命题,“我心中的那一片绿色”,命题中“绿色”是关键词,结合材料中对“绿色”含义的阐释,在构思时一定要打破一般认识,这里的“绿色”可以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如一株小草、一片绿叶、一盆绿色植物等,也可以是抽象的象征含义,如材料中说的“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所以绿色可以指自己心中的一种非常美好的期待,希望,美好的情感,追求的梦想等,亲情,友情,人生的理想,都可以进入我们的写作范围。材料中还说“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从此点出发,考生可以关注现实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围绕着绿色生活、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低碳的生活、绿色生活就是科学、可持续的(地)生活等角度作文。作文的文笔要细腻,对人物的内心感受要注意描写。作文的文体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散文、记叙文贵表现出生活中某些独特的、具有特殊意味的细节、片段、瞬间。审题立意:①可以写一个人对我的影响很大。 ②可以写一件事对我的教益很大。③可以写一个物,比如“书籍”给我的心灵带来的慰藉。④可以写一种精神品质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比如诚实、爱心、信念、友情等。‎ 参考如下:‎ 呼吁环保,留住绿色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描写家乡的绿色表达乡愁 通过描写家中的绿色表达亲情 通过描写绿色,表现心存希望对人生的重要性 ‎【点睛】材料式命题作文,就是“材料+命题”形式的命题作文,在命题前有文字材料加以引导。当你在做命题作文时,不要看到题目就忙于动笔,要养成动笔之前想周全的习惯。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认真审题。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文章的体裁。这是做好命题作文最关键的第一步。审题需注意: 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一般来说,偏正短语结构重在修饰语部分。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 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 高分的重要一环。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 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