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1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卷精选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Word版含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 仲元中学、中山一中等七校联合体第一次联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话题,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经过数千年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民族艺术智慧,形成了鲜明的民族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人文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具有特殊的美育价值。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审美修养的提升。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追求音响的虚淡空灵,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也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如蒙古族音乐的悠扬高亢、维吾尔族音乐的热情奔放、侗族大歌的委婉质朴。传统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理想人格的养成。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不仅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以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居“琴、棋、书、画”四艺之首,这种品格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志向息息相通,因而修习古琴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留下了如《高山流水》、《广陵散》《阳关三叠》等大量优秀作品。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激励精神,温润心灵,进而培养起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格养成的目标。 中国传统音乐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它可以使人们在思维模式、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文化都是最重要、最有生命力的文化认同内容。我国的传统音乐如同浩瀚的海洋,单就民间音乐而言,56个民族保存了丰富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而每个种类又有多种多样的乐器以及乐队组合、唱法和奏法等表现形式,现已收集到的民间歌曲有约30万首,器乐曲约200种,这 - 13 - 些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庙祭祀乐等音乐资源。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摘编自许冰《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 B.学习传统音乐,在心与乐的相通相融中增强对音乐的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C.文化认同就是人们对本国传统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 D.中国传统音乐指各民族的民间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及其多样的表现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首段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指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是全文立论的背景。 B.文章在总体上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特殊的美育价值。 C.文章列举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和地方剧种的唱腔唱词,论证了传统音乐博大精深。 D.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论证传统音乐的美育价值,逻辑上是逐层深入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承并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既有助于学校美育教育,也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活动都渗透着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和文化内涵。 C.《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等古曲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其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涵养性情的作用。 D.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懂音乐的人往往比不懂音乐的人道德水平高,人生态度更积极乐观。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解答】(1)A.根据第二段,应是“音乐是人类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C.概括片面,“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心理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 - 13 - 并不完全是“对本国传统文化”。D.根据最后一段“各民族的歌种、乐种、曲种、剧种等”是“单就民间音乐而言”的,“这些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有大量文人音乐、宫廷音乐与宗庙祭祀乐等音乐资源”。 (2)C.“论证了传统音乐博大精深”错,列举的目的是为了论证“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 (3)D.“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是孔子的理念,表明音乐对道德养成有作用。但道德水平和人生态度受多方影响,并不必然和音乐水平有关。第四段为: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 答案: (1)B (2)C (3)D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惠州市第一次调研考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医药为中华民族健康繁衍生息和文化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中医药防疫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逐步形成和完善。早在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就系统论述了疾病预防理论,在战国时期就已设有与清洁卫生有关的官职和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在汉代已经出现了通过消毒来防治疫病传播的方法。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在治疗乙脑、麻风、甲型H1N1流感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时,中医药疗法在减轻发热症状、控制病情进展等方面成效明显,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 ②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健康,也对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 - 13 - 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青蒿素的发现也是从中医药典籍中获得灵感,已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③中医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中医药显示了明显疗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超过7.4万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这一突出成效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 ④积极推动中医药在传承创新中发扬光大。中医学与西医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体系差别很大,治疗疾病各具特点、各有优势。中医学的研究方法蕴含着系统论,主要以整体为着眼点,多以定性观察为手段,一般采用综合的方法进行辨证论治;西医学的研究方法体现着还原论,主要以局部为着眼点,多以定量实验为手段,一般采用分析的方法进行辨病论治。可以说,中医和西医是人类医学之树上生长出来的两个枝繁叶茂的分枝。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 ⑤尊重中医药理论,加强现代科学研究。充分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深入梳理总结中医药学术思想,从更高、更深的层次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精髓,更好发挥中医药学整体综合的原创优势。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⑥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推动中西医学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中有针对性地发挥各自优势、结合二者长处。 ⑦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力度,保护中医文化内核,促进人们对中医药提高认识、加强应用,坚定树立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这一文化自信。 ⑧坚持开放共享,积极推动中医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社会分享中医药防控、治疗新冠肺炎的中国方案,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加强中医药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突出中医药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提升对话能力与解释能力,促进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国际合作。 (摘编自《让中医药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更大作用》,《人民日报》2020年05月1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实践中形成了较完备的防疫理论和技术体系,这为我国抗击新冠疫情提供了经验。 - 13 - B.人痘接种术为最终消灭天花做出了贡献,为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贡献,因而在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观不仅弥补了西医学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的不足,而且大大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 D.传承运用中医药,既要继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又要守正创新,更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医学理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阐述了中医药在历史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关注到了中医药在当下发展的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B.第一段通过举例论证了中医学在疫病防治上拥有较为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使文章内容丰富,有可信度。 C.文章通过数字说明了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方面的疗效,中医药在抗击新冠中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D.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强调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系统性,突出了中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的优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医学有机结合,不仅需要中医药方面的人才,也需要高层次的中西医复合人才。 B.由于西医学和中医学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差异,中医药要得到国内外认可还有许多瓶颈和门槛,举步维艰。 C.运用新媒体平台和多媒体形式,以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式普及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D.中医药在发扬光大、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特色,也要加强中医学与世界医学的沟通和交流。 【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 13 - 【解答】(1)B.强加因果;第二段为:我国明、清时期发明的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医学接种免疫预防的先驱,曾传播到西方并产生很大影响,为全球最终消灭天花作出了贡献。C.“大大丰富了西医学的内涵”无中生有,错误;D.“更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现代医学理念”错误。递进关系不正确,“中西医并重”也不是“现代医学”固有的理念。第五段为:既要把握传统理论与经典,又要坚持守正创新。 (2)D.“突出了中医药在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优势”错误。文章认为中西医各有优点,应结合应用。 (3)B.“举步维艰”夸大事实,第四段为:中医药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极大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涵,二者的结合应用极大提高了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推广。 答案: (1)A (2)D (3)B 【点评】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珠海市摸底测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当今的许多挑战都关系到这个星球的共同利益。如果大家能够超越旧时代,用新的眼光 看待彼此、信任彼此,就不难集中精力携手应对 21 世纪日益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人类进入 21世纪能否学会珍惜和平?大国在格局变革的进程中能否守住和平?这是当今世界关心的问题。 剑桥大学的尼古拉斯·波伊尔教授,从国际关系 500 年的历史中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似乎每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总有改变百年走向的大事发生,例如战争、冲突或者和平安排。按照这个规律,今天国际学界热议大国关系的走向就不足为奇了,而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往往成为焦点。 - 13 - 谈到中美关系,中美两国都明确表达了保持世界持久和平的政治意愿,并且正在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做出认真努力。双方通过多渠道对话在利益与矛盾中寻求平衡,毋庸讳言,这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信任建立过程。冷战期间美国将投入的重点放在欧洲,“9·11”之后转向中东,现在正重新调整,要把重点放在亚洲。从时间上看,正是在东亚经济蓬勃发展、 合作热火朝天的时候,美国向这个地区调整了军事部署、加强盟友军事协作,恰好中国周边也开始发生各种事件。人们关心的是,这种投入能否更加顺应亚洲地区发展合作的大势? 美国教授梅尔文·莱弗勒写的《人心之争》一书,以详实的史料描绘了美苏在冷战中寻 求缓和的四次重大时机,分析了彼此错过的原因。掩卷沉思,有两点体会,一是这两个大国 虽然公开把对方的灭亡作为自己的政策目标,但实际上最牵扯他们精力的,却是如何防止发 生正面冲突。二是,他们的对话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当前苏联絮絮叨叨回忆二战教训、热 衷军备竞赛时,美国则紧张地防范对方威胁。两国从未真正建立信任,缓和只是手段。今日 的言行将构成明日的历史,正所谓,史乃势使然。 在崇尚“有资本就有权力”的西方,不少学者普遍认为世界权力正由西方向东方转移, 由此引发了对未来的新兴大国是否构成威胁、如何承担国际责任,甚至“世界领导权”能否 和平转移的议论。现实中,世界权力并没有出现单向转移,更可能的趋势是将从以西方发达 国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心地带,向曾长期处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扩散。世界权力的多元化正不 可避免地加快形成。但是,和平年代发生的国际格局演变和国际治理方式的转换,将是更加 缓慢和渐进的过程,在过渡时期,旧的框架如果及时改革和调整,还会长期发挥作用。 如此看来,确有必要重温波伊尔教授关于“每个世纪第二个十年”的那个判断。21 世纪将是一个和平与合作的新世纪?还是要回到大国争夺甚至冲突的旧时代?如何回答这个大问题,无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都负有与自己地位相关联的历史 责任。 实际上,当今的许多挑战都关系到这个星球的共同利益,例如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核武器的扩散、食品的保障和安全、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等。应对这些挑战时,大小国家, 包括中国、美国和俄罗斯、欧盟等,都在一条船上。如果大家能够超越旧时代,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信任彼此,就不难集中精力携手应对 21 世纪日益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否则,难题只会更困难和更加复杂。 (摘编自傅莹《守住二十一世纪的和平》,有删改) - 13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美双方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通过多渠道对话在利益与矛盾中寻求平衡,建立了新型大国关系。 B.梅尔文•莱弗勒教授在《人心之争》一书中认为美苏两国在冷战中从未真正建立信任, 缓和只是手段。 C.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权力正由西方向东方转移,由此引发了对未来“世界领导权”能否和平转移的议论。 D.世界权力从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传统中心地带,向曾长期处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成为可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深入的。结尾再次重申观点,呼吁各国面对挑战应信任彼此。 B.第 2 段运用因果论证,因为每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总有改变百年走向的大事发生,所以推断中美关系会成为国际学界热议的焦点。 C.第 5 段作者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提出“在过渡时期,旧的框架若能及时改革和调整,还会长期发挥作用”的观点。 D.文章末段对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格局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大小国家应对挑战时应有 的态度,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美国将投入重点放在亚洲,调整军事部署、加强盟友军事协作,此时东亚经济正蓬勃发 展、合作热火朝天。 B.今日的言行将构成明日的历史,正所谓,史乃势使然。中美关系从来不缺悦耳的外交言 语,但也还需理性对待。 C.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负有与自己地位相关的历史责任,21 世纪才能成为和平与合作的新世纪。 D.出于对共同利益关系的考量,许多国家面对挑战时能够超越旧时代,用新的眼光看待彼此、信任彼此。 (一)论述文阅读 - 13 - 1.【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项,混淆时态,文章第三段“中美正在为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做出认真努力。这将是一个长期、艰苦的信任建立过程。”B项,张冠李戴,文章第四段“掩卷沉思,有两点体会”说明下文的内容是作者傅莹的观点体会,而非梅尔文•莱弗勒教授的。C项“学术界”扩大范围,文中第五段是指“在……的西方,不少学者”。 2.【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文章第二段“剑桥大学的尼古拉斯.波伊尔教授,从国际关系500年的历史中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似乎每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总有改变百年走向的大事发生。”“每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总有改变百年走向的大事发生”,属于演绎论证。 3.【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原文是假设关系,混淆“已然”和“未然”。 惠来一中第一次阶段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由此可见,注重“清”和“明”,一直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文化内涵。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 让“奇葩祭品”走开,让祭奠情感保持气清景明。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站在历史和先人的肩膀上,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所以,应当杜绝花哨的“护照”“房产证”“私人飞机”等“奇葩祭品”,这些“祭品”和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传统美德不合拍,更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格格不入。 让陈规陋习走开,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源于周代的清明节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时间跨度长,存留下来的惯性做法很多,而有些做法和当下社会已经格格不入,比如动辄大烧纸钱冥物,这不仅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也会污染环境,甚至酿成悲剧。所以,我们要让祭奠形式保持气清景明,多倡导文明、健康、干净、祥和的祭奠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种植纪念树、召开家庭追思会等等,将感恩的心、思念的情,融入清明祭奠中。 - 13 - 让“代人扫墓”走开,让祭奠仪式保持气清景明。清明祭奠,就是要祭祖拜宗,追思先人,慎终追远,思亲念故。所以,这个祭奠必须有一定的仪式感。《论语》云“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如果自己不亲自进行祭祀,而找别人替代,这对祖先来说是一种大不敬。毕竟,“代人扫墓”的商业化运作再精美、再细致,也终归是一种木偶式的虚假表演,是一种空洞的文化躯壳,它消损了清明节的庄严氛围,违背了气清景明的节日内涵。 文明祭扫,贵在心意;平安清明,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这样,不仅为个人积存正气,更为社会积存正能量。让我们用绿色清明寄哀思,还清明节一个气清景明。(摘编自雷泓霈《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 材料二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又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清明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有人不顾山高水远也要返乡祭祖,有人千里迢迢携老带幼只求叶落归根,有人庄严肃穆深切缅怀英雄先烈……2020年受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扎堆聚集,减少交叉感染风险,各地倡导“云”祭扫。 通过“云平台”,献上一束鲜花、留一首歌曲、点一根蜡烛、种一棵松柏、写一篇祭文,举办网络追思会等方式祭奠先祖,同样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朱子家训》说:“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这句格言告诉我们,祭祀的关键在于“诚”。只要心诚,哪怕人在天涯海角,祭祀的目的已然达致。多一些诚心,对于逝者来说,这是最大的敬意。纪念不在形式而在心,让祭奠形式也持有“绿色”,保持气清景明,也是“云祭祀”的题中之义。 祭奠是一种礼敬、怀念,更是一种情感升华。人们称清明节为“根的节日”。无论走到哪里、去往何方,故土家园永远是不变的精神根脉,家庭亲情永远是最深沉的精神依恋。在祭祖寻根中省思生命的意义,在行孝尽哀中体味亲情的价值。不忘根本、清心明志,让自我得到精神净化、智慧启迪,重整行囊再出发,这是“绿色”清明节之于我们的启示。 “绿色化”,不仅是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取向。多一点文明、少一些粗俗;多一点自律、少一点放纵,愿更多的人都能转变传统观念,恪守生态道德,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真正把“生态环保”理念实践到生活中来,以自己的绿色文明举止为清明添“明”,为春光增色。 (摘编自李群《清明需要更多“绿色”》) 材料三 - 13 - 每逢清明,人们或是来到公墓祭拜祖先,或是走进革命陵园缅怀先烈。在青松绿柏之下,在哀思怀念之中,庄重肃穆的仪式让中国传统文化情怀得以抒发。只是眼下,新冠疫情还未到结束的时候,人群大量聚集公墓陵园祭奠,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此时,网上祭奠成为一种新常态。 重在心,而不拘于形。网上祭奠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一种全新祭奠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祭奠先祖和先烈。只是,国人对清明祭奠多有“在现场”的庄重感,加之“不负四月天”的户外出游需求,使得网上祭奠显得相对冷清些。2020年形势的特殊性,让网上祭奠有了更多的现实操作性:在网页或是微信里献上一束鲜花、点一根蜡烛、写一篇思文,亦是一种“祭之以礼”。 指尖连着心灵。网上祭奠的绿色低碳,不正是“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绝佳映照吗?祭祀自古就是千家万户的大事,朴素的家国情怀与互联网充分融合,既有时代发展的“轻推”,也有科技前行的使然。在清明祭英烈的网络祭奠主题中,可以看到中小学生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英雄永垂不朽”的众多留言。让传统不老,让英雄常在,在网上祭奠中,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也得以凝聚和升华。 网上祭奠,传统清明也当有些新常态。辩证去看,传统民俗的打开方式,只要是弘扬新风、摒弃陋习的,不正是要“多多益善”吗? (摘编自谢伟锋《网上祭奠,传统清明节里的新常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应倡导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风尚,要摈弃焚烧冥币、购买奇葩祭品和代人扫墓的陈规陋习。 B.举办网络追思会,也可以表达追思与悼念,心诚是对逝者的最大敬意,只要心诚,祭祀的目的就能达到。 C.古代非常认同“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由此可以推知,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 D.“清明”的本质文化内涵是“清洁而明净”,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不必追求“在现场”的庄重感。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的一个内涵是礼敬、怀念历史和先人,升华情感,从而净化身心、启迪智慧,这和崇德向善的主流价值是合拍的。 B.带有商业化色彩的“代人扫墓”是一种虚假表演,与清明节的庄严气氛格格不入,凡请“代人扫墓”者,其心必不诚。 - 13 - C.从《论语》的记载看,古代可能有“代人扫墓”的现象;从《朱子家训》的说法看,古代也有远在他乡祭祖的活动方式。 D.人们未必一下子就能接受绿色文明、简朴节约的祭祖新风尚,这需要强化宣传和引导功能,而不能一味强行管制。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选择用读写家书的方式传递哀思,也是一种缅怀逝者、传承清明文化的风尚。” B.“还原和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文化底蕴和社会心理,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C.“于一个民族而言,祭奠先烈和英雄,是责任与担当、价值与使命使然。” D.“共同记忆是清明节祭祀的实质,也是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清明节网上祭奠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一)现代文阅读 1.B 【解析】A.“购买奇葩祭品”不在“陈规陋习”的范围。C.不能从前面的条件中推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反对焚烧冥币冥物的做法”的结论。D.“只有网上祭奠才真正回归了清明的文化本源”绝对化。 2.B 【解析】“其心必不诚”过于武断。 3.A 【解析】材料二论述的是“清明需要更多‘绿色”’,本项能体现这一论点。B.侧重于传承清明节的传统文化。C.侧重于祭奠先烈和英雄的意义。D.侧重于清明祭祀的作用。 4.①论证结构: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提出清明节的文化内涵“清”和“明”,然后从“祭奠情感”“祭奠方式”“祭奠仪式”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总结指出“今天的我们,也应当让这个节日气清景明”。②论证方法: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每点2分) - 13 - 5.①绿色低碳:网上祭奠避开集中出行、焚烧冥币等,有利于健康和环保。②简朴节约:网上祭奠不用购买祭奠用品,避免铺张奢靡,有利于节约。③弘扬新风:规避陈规陋习,有利于文明祭奠。④升华情怀:可以凝聚和升华家族民族国家的共同记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 1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