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5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内蒙古杭锦后旗奋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奋斗中学2018—2019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论语》中,“仁”字出现六十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孔子赋予“仁”以不同的概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克制,可算作仁或者接近于仁;出于环境的需要,一个人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叫做 ‘杀身以成仁’。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仁的学说具有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B.体现了儒家思想广泛的群众基础 C.仁的学说已经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孔子主张优先解决人生实际问题 2.公元前 5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韩非子 3.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4.“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即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的观念系统。现在有人做了坏事,仍被称之为“伤天害理”之事或“天理难容”。朱熹认为要想知道“天理”何在,必须通过 A.内心反省 B.考察事物 C.消灭私欲 D.遵守三纲五常 5.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对此“活跃”理解正确的是 A.代表了早期资产阶级的要求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丧失 D.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6.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科技成就是 A.罗盘针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地动仪 7.《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这些反映了《红楼梦》的创作风格为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代主义 D.现实主义 8.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 A.代表了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思想 B.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注入理性精神 C.阻碍了古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D.以理性主义为旗帜,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9.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了大量的以宗教内容为题材的圣像画,但此时的圣像画少了高高在上、冰冷不可侵犯的畏惧感,而是多了一丝尘世的生命气息和亲近感,如圣母玛利亚的形象不再有头顶上的金色光圈,而是显得更为温和、端庄。由此可知,这种变化了的圣像画 A.意在阐明神是人造的理念 B.蕴含了世俗的人文精神 C.否定了宗教的神圣地位 D.反映了宗教改革的成果 10.16世纪欧洲有人宣称:“无论是传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和其他基督徒并无不同之……凡不以圣经为可靠启示、为根据的说法都只能算为意见,而没有相信的必要.”这些宗教观点 A.否定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B.强化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C.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理论 D.宣扬了理性主义思想 11.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是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三位思想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自由三剑客”。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抨击天主教,提倡“民主共和” ②追求民主、平等和自由 ③强调理性 ④反对专制主义、等级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从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带来的后果看,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①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因此改变 ③人类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3.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印象派绘画产生 C.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14.姚莹与林则徐、魏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他崇拜程朱理学,但“耽误性理,兼怀济世”。思想家陆以湉评论他“负经济之学,尤长于论兵”。由此,可以推断姚莹的主张是 A.重农抑商 B.经世致用 C.君主立宪 D.盲目排外 15.康有为在改革中不得不搬出孔子来为变法辩护,在《新学伪经考》之后又推出力作《孔子改制考》,关于推出孔子的目的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说明儒学在近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B.印证“托古改制”推动改革走向成功 C.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揭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对改革的影响 16.1916年8月,李大钊在《<晨钟〉之使命》一文中写道:“顺知吾青年之生,为自我而生,非为彼老辈而生,青春中华之创造,为青年而造,非为彼老辈而造。”这一观点 A.是追求个性自由的表达 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是实现救亡图存的呼吁 D.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17.20世纪10年代,主张废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其言论可能发表在 A.《时务报》 B.《民报》 C.《新青年》 D.《光明日报》 18.“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最确切的回答是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19.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A.中国革命的步骤必须分两步走 B.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D.中国革命应坚持争取议会斗争的权利 20.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命运,呕心沥血,写了大量著作。据任世江先生统计,收录在《毛泽东选集》中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这个时期写的。这些著作中最能代表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论述的文章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B.《论持久战》 C.《新民主主义论》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1.“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这里的“新的高度”是指提出了 A.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B.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 D.“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2.19世纪的物理学领域建立了“一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体系和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但仍存在“乌云”,后来出现了“驱走乌云的太阳”。其“太阳”指的是 A.牛顿经典力学 B.马克思主义学说 C.爱因斯坦相对论 D.达尔文进化论 23.自17世纪以来,“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这条原理,似乎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而它冲破了经典物理传统观念对人们的长期束缚,为人们建立新的概念,探索新的理论开拓了一条新路。在它的启发下,许多微观现象得到了正确的解释。材料中的“它”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B. 普朗克的量子论 C.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 达尔文的进化论 24.西班牙《世界报》报道:“中国龙已经飞起来了,而且飞得很高,它使整个中国充满了自豪。”德国《汉诺威汇报》报道:“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两则关于我国科技成就的评论,最有可能是指 A. B. C. D. 25.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同时嫦娥工程也有很多技术和尝试是开创性的。这是中国“大国雄心”的展示,因为“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是不会试图飞到月球的”。这说明 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是世界的超级大国 C.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领先的地位 D.航天技术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 26.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标志是 A.“863计划”的实施 B.“星火计划”的实施 C.“银河-Ⅰ号”的研制成功 D.“神舟五号”的研制成功 27.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业学校,北大清华等多所高等院校均开设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俄语热潮,因我国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 B. 国家发展战略 C. 文化教育改革 D. 计划经济体制 28.“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A.“双百”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三个面向”方针 D.“载人航天工程” 29.“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为提出“双百方针”奠定了基础 B.纠正了文革对待知识分子的错误 C.有利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D. 意在调动知识分子参与“三大改造” 30.1977年第11期《人民文学》刊发了北京作家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造成的“精神的内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A.此类作品被称为“反思文学” B.该作品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 C.该作品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D.该作品以新时期社会生活为创作背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31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四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 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8分) (3)根据以上材料,分析1840年以后,从 “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32商鞅变法对古代中国影响很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体现出衰败的趋势,至春秋时期,井田制度已无法激励生产积极性,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民不肯尽力于公田”,“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的局面时有发生。至战国时代各国纷纷变革,意在废弃井田制度。公元前359年和公元前350年,商鞅变法实行“为田开阡陌封疆”,“除井田,民得买卖”。从而彻底废除了古老的“田里不鬻”政策。 ——《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演进的逻辑及其当代启示》 材料二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社会对婚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律规范,只有得到官府证许的婚姻才是合法的。如此强调官婚,便使婚姻更加规范化、严肃化,因而增加了离异的困难性,有利于个体小家庭的巩固。在婚姻生活中,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以夫妻关系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关系,明确了夫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奸乱行为加以严惩。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稳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维护了国家与社会的秩序,使建立在小家庭基础上的秦成就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刘举《商鞅变法后秦社会对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 (1)根据材料一及结合所学,回答商鞅在制度和政策两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贡献,分析战国时期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关于婚姻问题的法律规范对秦国社会发展的影响。(9分) 奋斗中学2018—2019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高二历史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C C B B A D B B C D C C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C B C C A C B D A C B B A A 材料题: 31.25分 (1)(8分) 变化:由排斥到接受。(2分) 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西学东渐。(6分,4取3) (2)(8分) 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4分)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4分) (3)(9分) 变化:器物(科技)—政治制度—思想文化(3分) 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4取3,共6分) 32.15分 (1)(6分) 贡献:制度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政策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4分)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铁犁牛耕的使用。(2分) (2)(9分) 影响:稳定了秦国的婚姻家庭关系;推动了秦国小农经济社会的构建;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实现富国强兵;是秦国一统天下的重要推动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