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海淀区精华学校2020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三模)语文试题答案
精华学校 2019—2020 学年第三次高考模拟测试 语 文 202007 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B 2.A 3.A 4.C 5.答案示例: 发展中医药学的意义:①把握生命信息,调理身体,治疗疾病; ②有效防控疫情,提高感染人群痊愈后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 ③防治流行性传染病 ④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答出三点即给满分】 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意义:①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②破除对中医药的认识误区; ③有助于培养新一代中医药人才。 6.示例答案: 贾府里常有聚会饮宴,喝酒的时候,特别是在冬天,都要烫热了再喝。喝冷酒对肠胃有很大害处,如 果把酒烫热了再喝,一方面可以减少体内热能的消耗,另一方面又可以使酒中的刺激性物质挥发掉,减少 其对肠胃的刺激,同时还可以加强酒的活血行气作用。 黛玉多病,经常不思饮食,只靠补药支撑身体,宝钗劝她:“古人说:‘食谷者生。’你素日吃的竞 不能添养精神气血,也不是好事。”又说:“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 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养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 这些 话提出了食补胜于药补、食物养身的观点,也指出了滥用补药的害处。 二、参考答案 7.C 8.D 9.B 10. 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符合礼节,所以最终 不免于简陋的名声。 11. 作者先惋惜中原灿烂的文化没有传播到夷地,致使夷风显得粗陋;继而感叹中原文化丧失了浑朴之性; 接着写夷人虽表面显粗陋,实则纯朴的天性尚在,是可以教化的,不能弃之不管;更进一步,提出有必 要在这里传播优秀的中原文化,渐渐消除蛮风的影响;最后表达作者的愿望:自谦没有能力教化百姓, 期待有德君子来教化百姓。步步曲折,层层推进,说理深入,有说服力。(意思对即可) 12.参考答案: (1) “父母的脸色”——(孝子)承顺父母的脸色是困难的。 “儿子的脸色”——孝子(在侍奉父母时)总是保持和颜悦色是困难的。 (2) 概括: 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 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三、参考答案 13.B 14.B 15【答案要点】 图景: 第一首:“落花出疏篱”“落花傍舟揖”“ 落 花坠沙渚” 第二首:“将夜之景”“ 入夜之景”“ 久夜之景” 情感: 第一首:诗人以落花寄托自己的漂泊身世,苍凉中尽显孤傲与闲适,又透着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体验。(作 者以花自况,先写桃花被风吹倒而出疏篱,写其漂泊;再写花傍舟楫,使水风俱怯,以花之风骨显己之孤 傲;又写桃花坠入沙诸之间,与泥草亲昵地共处,以“萦”“惹”显其自适;最后写蜂蝶也跟蜻蜓一样,竟把 落花看成突然飞来的 “伯劳”而偷眼相避,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第二首:以时间为线索,写作者江上所见:日影微明,流水脉脉,船火细照,宿雁起落,浮云掩月,花香 幽幽,虽身处漂泊,但也安恬淡然。 16. ①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苔痕上阶绿 ②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四、参考答案 17.C 18.D 19.【答案示例】 ①艺术家仅就事物的外形欣赏,不关注其实用价值;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界,给予世间万物热诚的同 情。 ②画家与所描写的对象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具有深广的同情心,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力。 ③艺术家的同情心,普遍地及于世间万物,将其看做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 说明:一点 2 分。 20.【评分参考】 有思考或认识 2 分,体验符合题干要求 2 分,分析合理 2 分,意思对即可。 五、 21. 参考答案 (1)甲:B 乙:C 丙:A (2)城外还有一条极有风致的路,便是由西直门通到海淀的那条路,夹路是高可数丈的垂柳,一 棵挨着一棵。 说明:缺少宾语中心词。补充部分必须包含“的路”,“路”之前可以加合理的定语。 22.略 23.略 附: 【参考译文】 当初,孔子要住在九夷(边远之地)别人都认为那里简陋落后。孔子说:“君子居住在那里,有什 么简陋的呢?”王守仁因罪被贬龙场,龙场在夷蔡(今河南南部)之外,如今也属于边远地区,还沿袭 着过去的风俗习惯。人们都以为我来自京城,一定会嫌弃这里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住了好长 一段时间,却很安乐,并没有见到他们所说的简陋和落后。这里的人们,结发于额头,说话似鸟语,穿 着奇特的衣服。没有华丽的车子,没有高大的房子,也没有繁密的礼节,但这仿佛是一种质朴、淳厚的 古代遗风,不能认为是简陋的。 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丛棘之中,则非常阻滞;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却又阴暗 潮湿。龙场的人民,老老少少每天都来看望我,他们很高兴,不轻视我,渐渐亲近我。我曾在丛棘的右 边开园种菜,人们认为我喜欢那个地方,纷纷砍伐木材,就着那块地搭建起一座轩房让我居住。我于是 种上桧柏竹子,又栽上芍药等花卉,砌好堂前的台阶,置办好室内的房间,(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 讲学诵书游乐之道大略具备了,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于是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 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远夷之地。于是给轩取名为“何陋轩”,来伸张孔子的话。 哎,华夏兴盛,那些典章礼乐,经过圣贤的修订而流传下来,夷地不能拥有,那么因此称之为“陋” 固然可以;此后(中原华夏)轻贱道德而专注于法令,搜罗延揽的办法用尽了,可是人们狡猾奸诈,无 所不为,浑朴的品质消失殆尽!而夷地的人民,正好比是没有雕琢的璞玉,没有经过墨线量直和加工的 原木,虽然粗朴固执,可是还有待于锤子斧头的加工完善啊,怎么能够认为他们鄙陋无知呢?这正是孔 子想要迁居到九夷之地的原因吗?(意即孔子欲对浑朴的夷民施以礼乐教化)虽然这样,但是典章文化 怎么可以不加以宣讲呢?现在夷地的风俗,崇尚巫术,敬奉鬼神,轻慢礼仪,放任情感,偏离正道,不 合礼节,所以最终不免于简陋的名声,自然也就没有宣讲这些了。然而这对他们浑朴的本质并没有损害。 果真有君子住到这里来,开导教化他们大概很容易吧。可是我不是那种能担此重任的君子,因此写下这 篇“记”,用以等待将来的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