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7届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专题分析(2)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澄城县寺前中学2017届高考政治十大时政热点专题分析(2)

‎2017高考十大时政热点专题分析(二)‎ 热点专题六 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 ‎◆◆◆‎ ‎【背景材料】‎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会指出,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 ‎2.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全会指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3. 推动收入分配公平。全会指出,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 ‎4.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会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5. 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缺陷,要通过宏观调控克服这些缺陷。全会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6.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7.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8.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从严治党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所要求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从严治党,集中整治党风,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2.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从严治党,要求党的领导干部不管多么位高权重,违法犯罪都要受到法律制裁。中央坚决查处了薄熙来、刘志军、许宗衡等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表明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建立监督和制约机制。全会明确提出,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权力过分集中、权力随意滥用,就容易产生特权和腐败。因此,必须将权力牢牢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担责、滥权必追责的制度安排。‎ ‎4.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从严治党必须坚持发扬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关系。‎ ‎5.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重要制度保障。全会提出,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发扬民主、善于集中、敢于担责,这进一步明确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铁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以任何理由违反。‎ ‎6.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30年多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 ‎7.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我们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必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8.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从严治党要加强监督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受制约的权力,也不允许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 ‎9.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从严治党,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10.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关系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要从执政和监督上下功夫,牢牢把握“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让作风建设之路越走越畅。这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1.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各级领导干部是人民公仆,没有搞特殊化的权利,要带头执行廉洁自律准则,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这符合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 ‎12. 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从严治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都需要通过依法执政来体现,并以依法执政为保障来加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13.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 新的伟大工程,这对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和党内监督制度不健全、覆盖不到位、责任不明晰、执行不力等问题,要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热”起来,使监督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出来。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严治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3.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必须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体现了联系的观点。‎ ‎4. 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全会指出,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修订党内监督条例,是完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需要,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解决党内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这两个文件是全面从严治党新的制度利器。‎ ‎5. 要树立全局观念。全会提出,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决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不折不扣抓好制度执行。‎ ‎6.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是我们全面从严治党里面的关键少数,我们一把手主要负责的同志,又是我们关键少数中的关键少数,只要我们把这些关键少数给抓住了,我们就自然能发挥上行下效,示范效应,来让我们整个政党更加先进,更加优秀。‎ ‎7. 准备走曲折的道路。近4年从严治党的实践试出了人心向背,增强了党的纯洁性、战斗力,为开创治国理政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障。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全面从严治党任务依然艰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依然任重道远。‎ ‎8.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全会一致认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 实践要求。‎ ‎9.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0. 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从严治党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着力解决重点领域的腐败问题,严肃查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这体现了我们党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1. 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全会提出,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 ‎12.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13.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从严治党要注意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人手,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1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 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5.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从严治党,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广大共产党员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6. 实现人生价值。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犬国向人才强国迈进。‎ 热点专题七 神舟十一号奔天宫,载人航天精神启新程 ‎◆◆◆‎ ‎【背景材料】‎ ‎2016年10月17日17日7时30分,搭载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进入了第二步第二阶段,即空间实验室阶段。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分别是: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独家授权并监制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纪念”等三类航天题材系列贵金属收藏品,限量销售。该系列贵金属藏品是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2. 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近年来,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带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有利于增强相关企业的 国际竞争力。‎ ‎3.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太空育种、高级材料制造运用于人们生活,将会使人们的消费品更加丰富多彩。太空技术运用于生活将会引发出新的消费现象,促进与太空相关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4. 财政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通过财政有效调节资源配置,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不断加大在航天领域的财政投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实践证明,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发射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巨大支持。‎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世界发展的新趋势看,科学技术日益加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进程。迄今为止,空间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引起了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国航天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发射就是自主创新的结果。神州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成功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的体现。‎ ‎8.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由于太空事业的头等战略和军事意义,中国的太空事业就是在美国和其它太空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发展起来的,在充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国内各行业在本领域进行了充分的合作,从而使航天事业成为全国大协作的结晶。‎ ‎9. 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日益雄厚的综合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为飞天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发挥国家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势,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抓好重大工程,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不断创造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新的辉煌,促进国防现代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这体现了我国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 ‎2. 政府职能。载人航天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它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职能的发挥,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组织协调,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等职能。‎ ‎3.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载人航天创造的奇迹,源自党中央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源自党中央对载人航天事业的深情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后第一时间发来贺电,表达了党中央对航天事业的高度重视。‎ ‎4. 党“三个代表”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5.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神州十一号的发射成功,航天员进驻天宫,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6.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中国航天事业更是飞速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整体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新成就,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力量,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更好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7.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无垠的太空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完全出于和平目的,是对人类科学与世界和平事业的贡献。‎ ‎8.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和平利用太空资源,使之造福于人民,是人类的共同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的顺利推进,为促进人类的科技事业进步,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贡献。‎ ‎9.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发展载人工程实施以来,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透明开放的原则,我国积极与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载人航天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航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体现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神舟十一号号的成功发射和中国一系列太空研究计划的进一步实施,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催生众多新兴产业,同时充分显示我国和平利用太空的能力和决心,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2.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综合国力的稳步增长,推进了科技实力的不断跃升,把中国载人航天的一幅幅蓝图变成了现实,而中国航天的每一次梦圆,又为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高了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近年来,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在航天文化宣传及科普方面却发展得十分缓慢,公众航天知识和素养缺失。因此,应举办航天文化的宣传和科普活动,营造一定的文化环境,激起全民的高度关注。‎ ‎5. 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2016年是中国航天60周年,具有重大的纪念意义。为此,国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建设。《航天徽宝》的项目正顺应了历史的发展,选用稀有玉料,再现玉雕绝学,既把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又深刻的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6. 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事业催生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所体现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7.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航天领域的科学和文化事业,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四、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意识的作用。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顾全大局的协作精神,胜利实现了“准确进入轨道、精准操控对接、稳定组合运行、安全健康返回”的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2. 坚持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是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我国科技工作者把神舟十一号按照地面指挥意图准确升入太空并进入预定轨道。这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表现。‎ ‎3.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从发射地球卫星到载人航天、从载人航天到太空漫步,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同时,一系列有关太空的正确认识指导我们正确开展实践,促成了神舟十一号的成功发射。‎ ‎4.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无论是载人航天工程,还是探月工程,都是高度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树立全局的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飞天的是神舟,助推神舟的是整个神州的力量。无论科研人员还是保障人员,无论火箭、飞船的研制者,还是发射场、着陆场的建设者,情系载人航天事业的千军万马,把齿轮啮合般的协作精神加注到了托举神舟的火箭之中。‎ ‎6.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从2003年神舟五号开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之旅,到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太空飞行;从神舟七号航天员在太空留下中国人第一行脚印,到今天神舟十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跨越,标记在了浩浩太空上。‎ ‎7. 要重视量的积累。中国航天60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一个甲子。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已经建成了配套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从成果和产品的技术水平来说,我们已经进入到航天大国的行列,到2025年的时候,能够实现航天强国目标。‎ ‎8.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9. 要善于抓重点。航天作为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应该显著带动国家经济增长。现在航天领域的投入主要是国家行为。未来,要加大航天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力度,使每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航天,感受到航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10.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从无人到载人,从一人到多人,从太空行走到交会对接,中国航天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没有“不可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已经完成第二步,只要我们科学谋划,埋头苦干,就一定能达到既定的第三步目标。‎ ‎11. 辩证的否定、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进行创新。我国航天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12.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有重要导向作用。载人航天精神作为正确的价值观,对我国航空航天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愿与各国一起,共同推动世界载人航天技术发展,为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13. 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中国航天人不记个人名利得失,以国家需要为第一需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科研攻关,他们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埋头苦干,在奉献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热点专题八 聚焦世界互联网大会,共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 ‎【背景材料】‎ ‎2016年11月18日,为期3天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落下帷幕。围绕“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进行坦诚交流。大会围绕互联网经济、互联网创新、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国际合作等前沿热点共举办了16场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组委会秘书处高级别专家咨询委员会发布《乌镇报告》,凝聚各方共识,成为大会标志性成果。‎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主任徐麟在闭幕式致辞中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互联网是无国界、无边界的,世界各国在网络空间休戚与共、命运攸关,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无疑,打造互联网更好造福人类的创新风口,中国有很多经验可以一起分享,也有很多难题需要共同探讨。‎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企业要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履行好社会责任,做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应该成为企业积极践行的目标之一。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馈社会、造福人类,是互联网企业存在的价值和应有的担当。‎ ‎2. 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国家之间的合作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这种合作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3. 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各国应该推进互联网领域开放合作,丰富开放内涵,提高开放水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向世界,要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 ‎4. 各国之间加强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互联网为各国搭建了更多沟通合作平台,创造了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彼此在网络空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 ‎5.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6.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创新是互联网的基因,互联网日益成为驱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推进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待,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 ‎7.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本届治理论坛以描绘全球互联网发展与创新带来巨大成就的全景图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发展趋势,落脚于通过合作创新优化公共政策,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互联网体现了科技的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2. 维护国家主权。《联合国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原则是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覆盖国与国交往各个领域,其原则和精神也应该适用于网络空间。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网络发展道路和网络管理模式,尊重网络主权。‎ ‎3. 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新秩序。国际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坚持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由大家商量着办,发挥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作用,不搞单边主义。要构建公正合理的网络新秩序,促进公平正义。‎ ‎4. 当今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各国应该共同努力,防范和反对利用网络空间进行的恐怖、赌博等犯罪活动。维护网络安全是各国共同的责任,符合当今时代主题。‎ ‎5. 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国家间的不同利益则是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搭建全球互联网共享共治平台,共同推动互联网健康发展,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6. 中国作为世界负责任的大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站在为全人类、为全世界考虑问题的平台上,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中国在世界互联网发展和技术上正在崛起,为世界的未来和人类创新技术去着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网络大国的使命和担当。‎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文化交流与传播。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架设国际交流桥梁,有利于推动世界优秀文化交流互鉴,推动各国人民情感交流、心灵沟通。‎ ‎2. 文化创新。当前,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定下行压力。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开拓发展新境界。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空间,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形势和风险挑战,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共同繁荣。‎ ‎3. 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中国正在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这有利于发挥互联网传播平台优势,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国人民了解各国优秀文化,共同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4. 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要尊重各个国家的发展差异,尊重不同的利益诉求,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对待目前网络空间的种种问题。在世界各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利合作的基础上,努力消除网络空间的各种隐患,让全世界人民共享网络社会当中人类文明的新成果。‎ ‎5.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满足了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文化需求,有利于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意识的能动作用。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拓展网络经济空间,有利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 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互联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很多领域的创新发展起到很强的带动作用。互联网发展给各行各业发展带来历史发展机遇。‎ ‎3.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国是互联网大国。过去的二十年我们一直是在商业模式的创新,用户体验的创新和各种微创新之间一步一步地前行,取得了非常大地成果。但是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时候,大家关注的焦点越来越聚焦于原创性技术的创新。‎ ‎4. 联系的观点。目前,我国正在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必将进一步刺激产业创新,促进跨界融合,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 整体决定部分,要树立全局意识。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把住了全球互联网治理的脉搏。唯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才能既满足各国分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要求,又激发出各国为净化网络空间、保障网络安全群策群力的积极性。‎ ‎6. 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多边参与、多方参与将成为互联网治理常态,政府、国际组织、互联网企业、技术社群、民间机构、科研院校、公民个人等各个主体积极作为,共同推动“共享、共治”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深化,为实现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性贡献。‎ ‎7. 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们既要尊重网民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的权利,也要依法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这有利于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 ‎8. 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的视频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互联网的作用,他指出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发展活力的领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深刻变化,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一系列的新机遇、新挑战。‎ ‎9. 抓主要矛盾。当前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方兴未艾,需要我们仅仅抓住新技术革命、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从消费互联网扩展到产业互联网,促进实体产业的互联网转型,做大做强数字经济,这是带动全球经济增长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0. 树立创新意识。要充分发挥企业利用互联网转变发展方式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进行创业探索。作为企业要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要用好互联网带来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1.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热点专题九 赏传统诗词之美,寻文化基因之源 ‎◆◆◆‎ ‎【背景材料】‎ ‎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传统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考点链接】‎ 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文化塑造人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古诗文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提升的力量。‎ ‎3. 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诗是记载人类生命文化最早的文学形式,它给人类巨大的精神支持,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强大的文化精神,对社会历史产生深刻影响。‎ ‎4. 弘扬和培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中华诗词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我们传承古代经典,不是单纯的背诵一些诗词,而是传统中华民族文明。也不是只知其文不解其义,而是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5.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诗词本身经历的变迁和发展,始终都在记录着时代的面目,它本身固有内容的凝练性、结构性跳跃性和本身字词的韵律节奏性,让它区别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而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古代诗歌更加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6.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诗词作者来说,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语言是用来塑造诗词艺术形象的工具,也是沟通诗词作者和读者思想感情的媒介。通过中国诗词大会,促进诗词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7. 大众传媒的作用。从汉字听写大会,到谜语大会、成语大会,再到诗词大会,媒体人一次再一次地通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让与国家要求和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入人心,成风化雨,引爆全民关注传统文化的热潮。‎ ‎8.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与我们无法比拟的。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我们要继承和发展古诗词文化。‎ ‎9.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要继承。二要发展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坚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华儿女的责任,也是义务。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有利于让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时代魅力,成为我们最美的文化根。‎ ‎10. 教育的作用。李白的《静夜思》可以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锄禾》能教育学生们从小爱惜粮食,《游子吟》能让学生体会母子之间的拳拳深情,学会感恩,等等。这些道理,通过教育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体会和领悟。‎ ‎11. 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夺目的明珠,是中国人的精气神。《中国诗词大会》取得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国家媒体文化的重要担当。这说明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12. 中华文化的特征。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通过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重温经典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双峰并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和高峰。‎ ‎13.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和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目前,在一些中小学校,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发表的诗词作品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有利于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学校教育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可通过情景剧等方式将晦涩难懂的古诗文翻译成生动有趣的白话文,减轻孩子对古诗文的内心恐惧感。也可将古诗文嵌入学校宣传栏、文化走廊等,让孩子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汉语本身是一种美的语言,具有抑扬顿挫四声,富于音乐性,使得古诗富有音韵美、节奏美。通过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激发学生身上的“诗性”。‎ ‎3. 普遍联系的观点。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如古诗中有大量书写春节、端午、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的诗词,这些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的丰富的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 ‎4. 永恒发展的观点。古诗文是中国人、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道德精华、思想精华和价值精华,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吸收世界文明发展成果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精品,装进青春的行囊,让他们走得更远,更为开阔。‎ ‎5. 事物的发展道路充满曲折。当下,所谓“非主流语言”成了孩子们热捧的新人类词汇。这些“非主流语言”虽然富有趣味却已然偏离了中华文字的本源,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课堂作为学习的主阵地,应该加大古诗文在教材中的使用。‎ ‎6. 坚持量的积累。要树立诗不厌改、虚心求教、一字为师的理念,摒弃浅尝则止、粗制滥造、讳疾忌医的恶习,初稿写成后,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反复修改。在这个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 ‎7.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纵观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诗歌分成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与自由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等等。不同时代,诗歌也在悄然的发生着改变,但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即凝练性、跳跃性、节奏韵律性。‎ ‎8.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诗词语言的锤炼与修养,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有一个理论问题,对于一个诗词爱好者特别是诗词作者来说,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水平,就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努力学习,持之以恒,才有可能取得实效。‎ ‎9. 矛盾的观点。矛盾是对立双方的对立统一。在诗词学习中,炼字(词)是炼句的基础,炼句是炼字的结果,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炼意,为了提高诗的思想性,为了创造更高更美的诗境,即诗的意境。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10. 矛盾具有特殊性。诗词语言是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但又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语言,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诗词学习与写作中,要进一步提高对诗词语言特殊性的认识,自觉加强诗词语言的学习与修养。‎ ‎11. 辩证否定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辩证否定观点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当然,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不等于对所有的传统文化包括糟粕都吸收进来,也不意味着排斥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处理。‎ ‎12. 重视创新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古诗文的教育教学形式,才能让古诗文真正为孩子所喜欢,重新焕发时代魅力。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可开设传统文化社团,通过举办“品味经典 诵读经典”、“古诗朗诵”等方式让孩子通过比赛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13.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无一不是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体现了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热点专题十 关注健康中国2030,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 ‎【背景材料】‎ ‎2016年8月19日至21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要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努力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5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悠悠民生,健康最大,保障人民健康是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 ‎【考点链接】‎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健康的生活离不开健康的食品。质量不合格的食品不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价值,不是商品,而且影响身体健康,影响我们的生活。因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关注食品安全问题。‎ ‎2. 企业要讲究诚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重视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有利于提升商品的质量,抑制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让百姓在健康的生活中提升生存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3. 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优点,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市场上食品安全、药品安全等问题,政府必须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这对保障人民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视食品安全和生产安全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 ‎5.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让全体人民公平获得。要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所为,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 ‎6.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因病返贫成为其间一大障碍。据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统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总数的42.2%。健康是一切之本,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一个更加健康的中国。‎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 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要普及健康生活,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2. 我国政府的原则宗旨。“十三五”时期,我国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发展方式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说明了我国政府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 我国政府的性质和职能。近年来,我国政府坚持完善健康保障,增加对人民的健康投入,建设健康环境,营造人民的健康氛围。同时,发展健康产业,提升人民健康产品的供给侧质量。体现了我国政府作为人民的政府,行使加强社会建设等职能。‎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应充分发挥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既提升薪酬待遇、优化职业环境,又要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和行业自律,依法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让广大医务人员更加积极主动为人民提供最好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 ‎2.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贯彻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体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 ‎2. 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生产中出现了不利于身体健康的安全事故,往往与违背生产操作流程有关。为此,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遵循生产操作流,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提高抵御安全事故的能力。‎ ‎3.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为新时期打造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而努力。‎ ‎4.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控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健康中国提供有力安全保障。为此,企业发展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坚持发展的观点,防患于未然。‎ ‎5.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营造健康环境是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本前提。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重点抓好空气、土壤、水污染的防治,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6. 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整体统帅部分,要树立整体意识。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规划、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影响,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协调,每个行业、单位、机构和个人都要参与到健康促进当中。‎ ‎7.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看病难、看病贵,既是民生之重,也是民心之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我国迎难而上,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积极探索医改难题的中国式解决办法。‎ ‎8. 要着重抓好主要矛盾。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9. 人民群众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体人民幸福生活,而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和标志。为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建设健康、宜居、美丽家园。‎ ‎10.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立场。新国后,中国走出了自己的健康发展道路,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的转变。健康中国就是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为人民根本利益服务,本质上就是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实现人口健康全覆盖。‎ ‎11.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历史之必然,时代之担当,人民之期盼。但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不断变化,为我们的卫生健康工作带来的诸多挑战,对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12.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人们对于就医、健身、养老、旅游、环保等与健康相关的需求要求越来越多。同时,当中国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越走越近,全民健康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道新课题。‎ ‎13. 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中国是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要满足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需求,不以改革的方式、不用创新的模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以改革的思维和举措才能破解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所面临的难题。‎ ‎14.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到维护少年儿童健康。从重视妇幼、老年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到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心理健康服务,都要求我们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使健康服务贯穿全程、惠及全民。‎ ‎15.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截至2015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34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基本医保覆盖95%以上人口。这些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实实在在的变化,凝结着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辛劳与奉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