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题 第 I 卷(选择题) 1.阿尔茨海默病(缩写为 AD,俗称“老年痴呆”)是一种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 病。研究表明,AD 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该物质的沉积会损伤 周围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向患者体内注射抗 Aβ的抗体,能减缓病情的发展速度 B. 向患者体内注射兴奋性神经递质,能明显改善其病情 C. AD 病人的 Aβ沉积在组织液中,会改变神经细胞的内环境 D. AD 病人的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和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均受到影响 【答案】B 【解析】向患者体内注射抗 Aβ的抗体,抗 Aβ的抗体能与β淀粉样蛋白结合,减少 Aβ的沉积,从而减少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因而减缓病情发展速 度,A 项正确;由于 Aβ的沉积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 细胞受损,所以即使向患者体内注射兴奋型神经递质,也不能使神经细胞兴奋,所以不 可能明显改善其病情,B 项错误;AD 病人的 Aβ沉积在组织液中,会改变神经细胞的 内环境,并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C 项正确; AD 病人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和突触部位兴奋的传递都要通过神经细胞进行,而 Aβ 的沉积使神经细胞受损,所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均受到影响,D 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可知:AD 病人的神经细胞外β-淀粉样蛋 白(Aβ)沉积后,会损伤周围的神经细胞的细胞膜和线粒体膜,导致神经细胞受损, 不能正常传导兴奋而发病。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各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 做出判断。 2.下图所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下列各项不 符合图示关系的是( ) A. Ⅰ体液 Ⅱ细胞外液 Ⅲ细胞内液 Ⅳ组织液 B. Ⅰ突触 Ⅱ突触前膜 Ⅲ突触后膜 Ⅳ突触间隙 C. Ⅰ中枢神经系统 Ⅱ脑 Ⅲ脊髓 Ⅳ大脑 D. Ⅰ特异性免疫 Ⅱ体液免疫 Ⅲ细胞免疫 ⅣB 细胞 【答案】B 【解析】Ⅰ体液包括Ⅱ细胞外液和Ⅲ细胞内液,其中Ⅱ细胞外液主要包含Ⅳ组织液、血 浆和淋巴,A 项正确;Ⅰ突触包括Ⅱ突触前膜、Ⅳ突触间隙和Ⅲ突触后膜,Ⅱ突触前膜 与Ⅳ突触间隙之间不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B 项错误;Ⅰ中枢神经系统包括Ⅱ脑和 Ⅲ脊髓,其中Ⅱ脑主要包括脑包括Ⅳ大脑、间脑、小脑、脑干,C 项正确;Ⅰ特异性免 疫包括Ⅱ体液免疫和Ⅲ细胞免疫,其中Ⅱ体液免疫过程中主要靠ⅣB 细胞发挥免疫作用, D 项正确。 3.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如图是某患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下列 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伴 X 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可能是来自Ⅰ1 个体的基因突变 B. 若Ⅱ1 和Ⅱ2 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女性纯合子的概率为 1/4 C. 若Ⅳ1 与正常男性婚配后生有一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1/8 D. 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女性都不传递致病基因 【答案】D 【解析】“无中生有为隐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一种伴性遗传病”,A 对;若 II1 和 II2 得到患病孩子,则 II1 为杂合子(XAXa),II2 为(XAY),再生一个孩子,这个孩子 是正常女性纯合子的概率为 1/4,B 对;据题分析 IV1 的基因型为 XAXa 的概率是 1/2,与 正常男性婚配后生有一男孩,则该男孩患病的概率为 1/8,C 对;该家族中表现正常的 女性可能是携带者,会传递致病基因,D 错。 【考点定位】伴性遗传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和遗传定律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 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4.下列有关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有一双亲生了四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不考虑突变)则双亲一定 均为杂合子; 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可能发生; ③一般情况下,1 个基因型为 AaBb(位于两对染色体上)的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 形成 4 种精子; ④基因型为 Yy 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雌雄配子的数量比约为 1:1。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A 【解析】有一双亲生了四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孩子患有白化病,则双亲可能是正常的 杂合子,或一个是正常杂合子和一个是白化病,①错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间期容 易发生基因突变、减数第一次分裂易发生基因重组、减数第一、二次分裂都能发生染色 体变异,②正确;正常情况下,1 个基因型为 AaBb(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精原细胞 进行减数分裂,如联会时无交叉互换,只可形成 2 种 4 个精子,③错误;基因型为 Yy 的豌豆,减数分裂形成的雌雄配子中 Y 与 y 的比约为 1:1,数量比不等于 1:1,④错 误。A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相关知识。 5.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中不可能反映的是( ) A. 发生了基因突变 B. 发生了染色体互换 C. 该细胞为次级卵母细胞 D. 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姐妹染 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因此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该 细胞可能是第一极体,也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但不可能是次级卵母细胞,故 C 项错误, D 项正确;细胞中所含的等位基因 B 和 b,可能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 换后形成的,也可能是基因突变形成的,故 A、B 项正确。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名师点睛】精子和卵细胞分裂图像的辨析及判断方法 (1)图像 (2)判断方法 6.下列情况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的是( ) ①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②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 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局部交换 ④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 组,①正确;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 的易位,②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发生局部交换属于基因重组,③正确;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属 于基因突变,④错误;答案是 C。 【考点定位】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 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的交叉互换;二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7.下列哪种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 A. 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儿子 B. 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白眼果蝇 C. 对青霉菌进行 X 射线照射后,培育成高产菌株 D. 人由于晒太阳皮肤变黑 【答案】D 【解析】正常夫妇生了一个白化儿子,说明这对夫妇都是杂合子,是他们携带的白化病 致病基因遗传给他们的儿子造成的,所以能遗传,A 项错误;纯种红眼果蝇的后代出现 白眼果蝇,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因而能遗传,B 项错误;对青霉 菌进行 X 射线照射后,诱发青霉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遗传物质改变,从而筛选并培 育成高产菌株,因而能遗传,C 项错误;人由于晒太阳而使皮肤变黑,这属于环境因素 引起的不可遗传的变异,D 项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要求考生掌握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之间的区别,能根 据题干要求准确判断各选项。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生物变异的原因。 8.下列生命活动可能会使 DNA 分子结构发生改变的是( ) ①同源染色体分离 ②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③基因突变 ④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互换 ⑤染色体结构变异 ⑥染色体数目变异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DNA 分子结构发生改变是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变化,同源染色体分 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以及染色体数目变异都是以整条染色体为单位发生变化, DNA 分子结构内部没有改变,基因突变是 DNA 分子结构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互换导致 DNA 分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染色体结构变异 有增添、缺失、倒位和易位四种情况,都有可能使基因的结构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 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9.9.可产生新基因及可为生物界的千姿百态提供丰富变异来源的分别是( ) A. 前者为基因重组,后者为基因突变 B. 前者为基因突变,后者为基因重组 C. 两者均为基因重组 D. 两者均为基因突变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为变异根本来源,基因重组能够提供丰富变 异来源,B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变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 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0.运动员可以通过练习来提高速度和发展力量,但是并不能传递给下一代,原因是 A. 肌细胞不能携带遗传信息 B. 体细胞发生的突变不能遗传 C. 生殖细胞没有携带全套遗传信息 D. DNA 碱基序列不因锻炼而改变 【答案】D 【解析】肌细胞含有细胞核,有遗传信息,A 错误;肌肉力量的训练不会导致体细胞发 生基因突变,B 错误;肌肉力量的训练与生殖细胞无关,但生殖细胞携带了全套遗传信 息,C 错误;肌肉力量的训练不会导致 DNA 碱基序列的改变,D 正确。 11.如下图所示,将二倍体植株①和②杂交得到③,再将③作进一步处理。对此分析错. 误.的是 A. 由⑤得到⑥的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 B. 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若③的基因型是 AaBbdd,则⑨的基因型可能是 aBd D. ③至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生产 【答案】D 【解析】⑤到⑥属于杂交育种,依据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图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使染色体 数目加倍形成多倍体植株;基因型为 AaBbdd 的植株可以产生基因型为 aBd 的配子;③至 ④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产生的变异不一定有利 于生产。 12.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 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 F1,F1 再自交得到 F2;另一种方法是用 F1 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 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前一种方法所得的 F2 中重组类型、纯合子各占 5/8、1/4 B. 后一种方法所得到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 2/3 C. 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 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答案】C 【解析】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 法 杂交→自 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 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 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 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 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 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 体组成倍增加)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和矮秆不抗锈病杂交得到 F1, F1 再自交得到 F2 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 用 F1 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的育种方法是单倍体 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A、杂交育种时因为亲本是双显性和双隐性,在子二代中重组类型占、纯合子各占, A 错误; B、单倍体育种得到的都是纯合子,子一代能产生 4 种配子,所以后一种方法所得的相 应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B 错误;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是因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 源染色体自由组合,C 正确; D、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D 错误. 故选:C. 【点评】育种实际上是对遗传基本规律和变异知识的应用,考试中常以某一作物育种为 背景,综合考查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的区别与联系,这部分需要 重点记忆杂交育种的概念和原理以及单倍体育种的原理及优点. 13.在人类染色体 DNA 不表达的碱基对中,有一部分是串联重复的短序列,它们在个体 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短序列可用于( ) A. 生产基因工程药物 B. 侦查罪犯 C. 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D. 基因治疗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中信息“它们在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体现了 DNA 分子的特 异性.本题所提出的是一个测定 DNA 序列的应用性问题,但所测定的这些序列有两个 特点可作为推断答案的依据:一是这些序列是不表达的;二是它们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 性. 解:A、根据题干信息“在人类染色体 DNA 不表达的碱基对中”可知该短序列不能表达产 生蛋白质,因此不能用于生产基因工程药物,A 错误; B、由以上分析可知短序列体现了 DNA 分子的特异性,可用于侦查罪犯,B 正确; C、短序列不表达,不能用于遗传病的产前诊断,C 错误; D、把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有缺陷的细胞中,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从而达 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而该短序列不表达,不能用于基因治疗,D 错误. 故选:B. 考点:DNA 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14.科学家把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在棉花细胞中抗虫基因经过修 饰后得以表达。下列叙述的哪一项不是这一技术的理论依据( ) A.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 B.基因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C.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与棉花细胞的 DNA 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 D.苏云金杆菌与棉花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答案】D 【解析】科学家把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导入到棉花细胞中,在棉花细胞中抗虫基因经 过修饰后得以表达。这一技术的理论依据包括所有生物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基因能控 制蛋白质的合成、苏云金杆菌的抗虫基因与棉花细胞的 DNA 都是由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 的,但不包括苏云金杆菌与棉花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答案是 D。 【考点定位】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 【名师点睛】知识拓展: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类的愿望,将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在体外 人工剪切并和载体重组后转入细胞内进行扩增,并表达产生所需蛋白质的技术.基因工 程能够打破种属的界限,在基因水平上改变生物遗传性,并通过工程化为人类提供有用 产品及服务。 15.有一种塑料在厌氧菌的作用下能迅速分解为无毒物质,可以降解,不至于对环境造 成严重的“白色污染”。培育专门“吃”这种塑料的细菌能手的方法是( ) A. 杂交育种 B. 单倍体育种 C. 诱变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C 【解析】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所以培育细菌新品 种只能通过诱变育种,故本题选 C。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只对进行有性生殖的 生物使用,A 错误;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原理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所以 B、D 错 误。 16.下列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概念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 B. ②是自然选择 C. ③是自然选择学说 D. ④是物种多样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知,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 变,故 A 错误;②是引起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迁入、迁 出,故 B 错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故 C 正确;生物多样性包 括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 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7.由地震形成的海洋中有大小相似的甲、乙两个小岛,研究某时间段中小岛上鸟的种 类和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甲、乙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②甲岛上鸟的种类较多,可能是因为甲岛的环境变化较剧烈 ③甲、乙两岛上的鸟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并且两个基因库之间的差异将越来越大 ④最终甲、乙两岛上鸟的种类和数量趋于相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甲、乙是两个不同的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种的鸟不是同一个物种, 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故①正确。由图可知甲岛上鸟种类较多,应是环境变化较剧 烈产生的品种多,故②正确,因此 A 正确。不同的鸟属于不同的种群,不能是甲、乙 岛上各形成一个种群基因库,故③错误,故 B、D 错误。最终甲、乙两岛上种类不同, 数量较一致,故④错误,故 C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和对图 形分析能力。 18.下列有关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B.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 C. 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然经历 D. 每个新物种的形成都必定经历从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的过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同一物种的个体就成了不同物种,植 物在低温下形成多倍体过程没有地理隔离,选 B。 考点:本题考查物种形成,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 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9.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为 A、B 两部分,用 DDT 处理每组 的 A 部分(B 部分不接触 DDT),处理后选择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 B 部分饲养繁殖,再 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 A、B 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 就可以从 B 部分选出抗药性强的家蝇。上述实验事实说明了( ) A. 家蝇的抗药性是 DDT 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家蝇的抗药性本来就存在,不是 DDT 诱导的结果 C. 家蝇的抗药性是 DDT 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D. 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对 DDT 抗药能力逐代提高的结果 【答案】B 【解析】实验显示,家蝇在其亲代从未接触过 DDT 的情况下也对 DDT 有很强的抗性, 这说明家蝇的抗药性是早就存在的,DDT 只是起到了选择的作用,不是 DDT 诱导的结 果,故 B 项正确,A、C、D 项错误。 20.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 0.36, 则( ) A. 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0.32 B. 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C. 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 D. 若该种群中 A 基因频率为 0.4,A 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 40%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意该种群隐性性状 aa 的频率是 0.64,故 a 基因频率为 0.8,A 基因频率为 0.2;则子一代 Aa 的频率是 0.32,A 正确,B 错误。.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 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发生了进化,C 错误。若该种群中 A 基因频率为 0.4,则 a 基 因频率为 0.6,aa 型个体占 36%,A 所控制性状个体占 64%,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 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相关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 理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21.将家兔随机分为甲、乙、丙三组,在麻醉状态下完成以下实验:将兔肠腔排 空并作结扎处理,维持血液循环正常。再向其中注入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各 10 毫升,保持一段时间后,肠腔中 NaCl 溶液体积如表所示。已知 0.9%NaCl 溶液 为家兔适用的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甲、乙、丙三组家兔的生理状态和保持时间长短等属于无关变量 B. 实验初始时,甲组水的移动方向是从肠腔流向血液,丙组家兔相反 C. 实验初始时,甲组家兔的小肠细胞大量吸水,引起小肠细胞涨破 D. 若阻断乙组小肠细胞主动运输,肠腔中 NaCl 溶液体积将基本不变 【答案】C 【解析】依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因变量是 NaCl 溶液 的吸收量,甲、乙、丙三组家兔的生理状态和保持时间长短等属于无关变量,A 项正确; 0.9%的 NaCl 溶液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实验开始时,甲组中注入的是低于血浆渗透 压的 0.7%NaCl 溶液,因此甲组肠腔中的水进入血液,而丙组注入的是高于血浆渗透压 的 1.2%NaCl 溶液,所以丙组血液中的水进入肠腔,B 项正确;实验初始时,甲组家兔 的小肠细胞大量吸水,但也通过主动运输吸收钠离子,且通过调节能够维持渗透压的平 衡,所以不会引起小肠细胞涨破,C 项错误;若阻断乙组小肠细胞主动运输,则不能吸 收钠离子,又因乙组注入的 0.9%的 NaCl 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液,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 平衡,所以肠腔中 NaCl 溶液的体积将基本不变,D 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兔的排空小肠结扎实验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渗透作用的原理的理解能力 以及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小肠黏 膜细胞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钠离子,水分子从低浓度的溶液通过生物膜向高浓度溶液 扩散,以“0.9%NaCl 溶液为家兔适用的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为解题的切入 点,运用对照实验的观点对比分析甲、乙、丙三组处理的异同,进而对各选项做出判断。 22.下表是血浆、组织液和骨骼肌细胞内液某些成分的浓度及总渗透压的比较(浓度单 位为 mEq ・ L-1,渗透压单位为 mOsm ・ L-1)。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Na+、Cl-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中 B. 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 C. HCO 有利于维持内环境 pH 相对稳定 D. 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蛋白质的含量决定的 【答案】D 【解析】根据表格可知,Na+、Cl-主要分布在血浆和组织液中,即细胞外液中,A 项正 确;与组织液相比,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B 项正确;HCO 是缓冲物质,有利于维持 内环境 pH 相对稳定,C 项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离子和蛋白质的 含量,D 项错误。 2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依靠神经―体液调节网络调节 B. 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①③④中温度、渗透压及 pH 的相对稳定 C. ①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④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 塞会引起组织水肿 D. 若②为脑细胞,则 a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b 处;若②为肌肉细胞,则 a 处的葡 萄糖浓度高于 b 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图提示,①代表淋巴、②代表细胞内液、③代表组织液、 ④代表血浆。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不仅依靠神经-体液-调节网络调节,还与外界环境 有关,A 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B 错误;血浆中含 有较多的血浆蛋白,所以血浆中的蛋白质比淋巴中高,C 错误;根据血流的方向可知, 脑细胞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 a 处的氧气浓度高于 b 处;肌肉细胞通过呼吸作用 利用葡萄糖,使 a 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 b 处,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4.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是指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B. 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特性等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人类疾病的产生都是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 D. 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答案】C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A 项正确;稳态是指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特性等保持相对稳定状态,B 项正确;人类疾病的产生不都是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的结果,如白化病,是基因突变的结果,C 项错误;内环境稳态的 维持是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实现的,D 项正确。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 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浆蛋白和脂肪酸等 B. 免疫系统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 碳酸、乳酸具有调节血浆 pH 稳定的作用 D. 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病毒、细菌都能进入毛细淋巴管 【答案】C 【解析】乳酸没有调节血浆 pH 稳定的作用,还会导致内环境 ph 值发生变化,调节内 环境 ph 值的是缓冲物质,答案 C。 26.取两相接的神经细胞(生理功能未受操作影响),浸泡在任氏液中(可保持神经细 胞活性),如图所示,在神经纤维上的 B、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G 点,电流计 指针会发生什么现象? A.不会发生偏转 B.发生一次偏转 C.发生两次偏转,方向相同 D.发生两次偏转,方向相反 【答案】A 【解析】在 B、C 两点接上灵敏的电流计,刺激 A 点,电流计指针能偏转两次,方向相 反;刺激 G 点,电流计指针不能偏转,因为在接受刺激时,突触小泡内的递质通过突触 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进行传递,故 A 正确。 【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1、明确突触的结构;2、明确兴奋经过突触传递的 方向;3、准确识别题目图形中突触的位置,然后判断出兴奋的传递方向。 27.图甲为研究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实验装置,两个神经元以突触联系,并连有电表 Ⅰ(电极分别在 Q 点细胞内外)、Ⅱ(电极分别在 R、S 的细胞外侧),给予 P 适宜刺激后, 电表Ⅰ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①→②电位变化对应于 P→Q 兴奋传导过程 B. 刺激 S 点,电表Ⅱ将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 刺激 S 点,电表Ⅱ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波形与图乙基本相同 D. 刺激 P 点,电表Ⅱ的指针将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答案】B 【解析】①→②电位变化表示产生动作电位,对应于 Q 点的兴奋,A 项错误;刺激 S 点,兴奋能先后传到 S 点和 R 点,所以电表Ⅱ将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 项正确; 刺激 S 点,电表Ⅱ将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会有两个方向不同的峰值,与图乙不同, C 项错误;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所以 刺激 P 点,兴奋只能传到 R 点,所以电表Ⅱ的指针只能发生 1 次偏转,D 项错误。 28.下列关于神经系统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破坏人大脑言语区的 H 区,患者能看懂、听懂,但不会讲话 B.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神经中枢都在下丘脑 C.高等动物机体对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D.学习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无直接联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知识,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破坏人大脑言语区的 H 区,患 者能不能听懂别人讲话;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神经中枢位于脑和脊髓;高等动物机体对 刺激作出迅速反应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学习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有直接联系。 29.下列有关神经传导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B. 突触后膜内的 Na 会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运输到突触后膜外 C. 细胞膜内外 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 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后,就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答案】D 【解析】兴奋通过突触时,在突触前膜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 正确; 突触后膜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会通过钠钾泵将钠离子由膜内主动运输到膜外,B 正确; 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细胞膜内外 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 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 正确;神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当兴奋性递质与突 触后膜受体结合后,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进入细胞内,当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 膜受体结合后,阴离子内流进入细胞内,D 错误。 【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名师点睛】兴奋通过突触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神经递质只能由 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动作电位产生后细胞会通过钠钾泵将 钠离子由膜内主动运输到膜外;神经递质分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当兴奋性递质与 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内流进入细胞内,当抑制性递质与突触 后膜受体结合后,阴离子内流进入细胞内。 30.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过程中,有时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 制的现象。如图是突触 2 抑制突触 1 兴奋传导的过程,以及突触 1 和突触 2 兴奋传导时 的电位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突触 1 中的神经递质是血浆和淋巴 B. a→b 段电位变化的原因是 Na+内流 C. B 处膜电位无变化,不能确定 Gly 属于抑制性递质 D. Gly 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导致阳离子内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神经细胞间为组织液,所以图中体现的内环境组成成分是组织液, A 错误。A、B 为突触后膜。突触 1 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 质,作用于突触后面,使突触后电位发生改变,,而产生兴奋,所以 A 处膜电位为外负 内正,是有 Na+内流引起的,B 正确。突触 2 中的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甘氨酸, 根据 B 处膜电位没有变化可推知,甘氨酸为抑制性递质,C 错误。Gly 与突触后膜上特 异性受体结合,没有产生兴奋,说明没有引起阳离子内流,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冲动的传递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 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1.如图是缩手反射弧模式图,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图 1 中 B 处于静息状态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 B.兴奋在由 B→C→D 的过程中至少经过 3 个突触 C.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结构位于突触中 D.图 2 是图 1 中 B 的一段,如果在电极 a 的左侧给予一适当刺激,电流计的指针会发 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图 1 可知,A 为感受器,B 为传入神经,C 为神经中枢,D 为传出神经, E 为效应器,静息电位的特点是外正内负,故 A 正确;当兴奋从 B 传到 D 的过程中经过 了 2 个突触,故 B 错误;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 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故 C 正确;刺激电极的左侧,由于兴奋能先后传到 a 点和 b 点,故 指针会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 D 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 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2.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 B.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这种调节方式 C. 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靶细胞一定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 D. 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A 项正确;图中的调节方式是体液调节,由于信号分子通过体液的流动来运送, 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B 项正确;体温调节过程有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和 发挥作用,涉及体液调节,C 项错误;垂体细胞可以分泌多种促激素,则靶细胞可以是 多种,而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集合管细胞,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D 项正 确。该调节方式的信息传递需经过体液运送,并存在反馈调节, 【点睛】易混点提示: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由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 管和集合管细胞。切不可认为抗利尿激素由垂体分泌。 33.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特殊腺体和细胞分泌的物质,能起到化学信号的作用。请根据图 分析(图中 A 代表下丘脑神经细胞,B 代表垂体细胞,D 代表血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A 分泌的物质作用于 B,进而提高机体耗氧率和兴奋性,则 A 分泌的物质名称是促甲 状腺激素 B. 若 A 分泌的物质进入血液后,最终调节 C 细胞对水的重吸收,则 A 分泌的物质名称 是抗利尿激素 C. E 作用于 B,对应的 E 细胞末端处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D. 如果 A 突触小体释放的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只可导致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名称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故 A 错误;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后,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和集 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故 B 正确;E 作用于 B,对应的 E 细胞末端发生的信号变化为电 信号→化学信号,故 C 错误;如果 A 突触小体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可以导 致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故 D 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 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4.原尿中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浓度与血浆中的基本相同。原尿经肾小管上皮细胞 的选择性重吸收和分泌作用后形成尿液。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葡萄糖。肾小管上皮细 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如图为肾小管及相关结构示意图。下列 相关说法错误的( ) A. 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度低于组织液 B. 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运输方式既需要载体,又需要消耗 ATP C.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是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D. 如果原尿中葡萄糖未能被完全重吸收,尿量将会增加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通过被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组织液,而 被动运输的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输,因此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浓 度高于组织液, 项错误;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 ATP 的参与,B 项正确;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水分的原理是渗透吸水,C 项正确;原尿中 的葡萄糖未完全重吸收会导致原尿中渗透压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内渗透压差值减小,重吸 收水分减少,进而导致尿量增加,D 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尿液的形成及内环境的内容考查了不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其条件,正确区 分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特点与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5.如图为人体内水分调节、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激素。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可控制其他激素的分泌 B. 血液中③的浓度过低时,①②激素含量增加 C. 饮水不足时,激素④分泌减少 D. 下丘脑对胰岛细胞的控制和垂体细胞的控制方式不同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 激素,④是抗利尿激素。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可控制其他内分泌腺分泌相应的激素, A 项正确;血液中③的浓度过低时,通过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 导致①②激素含量增加,B 项正确;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导致抗利尿激素 的分泌增加,C 项错误;下丘脑对胰岛细胞的控制是通过神经调节实现的,而对垂体细 胞的控制则是通过激素调节实现的,D 项正确。 36.下图表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a~d 表示化学物质,E~K 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 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据图调节胰岛 B 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有 a、c 和葡萄糖 B. ②可以是葡萄糖转变为非糖物质,过程 K 所起的作用是促进 C. 肝细胞和肌细胞都有激素 c 的受体 D. 过程 F、J 传递物质 a、d 的载体分别是传出神经和体液 【答案】C 【解析】据图调节胰岛 B 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有 a 神经递质、c 胰高血糖素和葡萄糖, A 项正确;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此时②可以是葡萄糖转 变为糖原或者非糖物质转,过程 K 所起的作用是促进血糖消耗,B 项正确;胰高血糖素 c 与肝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得 血糖浓度升高。但肌细胞膜上没有相应的受体, C 项错误;过程 F 是神经调节,传递 物质 a 神经递质的载体是传出神经,过程 J 是激素调节,传递物质 d 胰岛素的载体是体 液,D 项正确。 【点睛】 本题结合人体内血糖的调节示意图,考查血糖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等知识,要求 考生识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能正确分析题图;识记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据图分析,血糖浓度过高或过低可直接通过传入神经 E 将 兴奋传递给血糖调节中枢,经过中枢的综合和分析,将兴奋通过传出神经 F 或 G 传递 给胰岛 A 或 B 细胞,促使它们分泌相应的激素胰高血糖素 c 或胰岛素 d,从而直接调节 血糖相对稳定;血糖含量变化时,还可直接或者间接地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 素,通过体液的运输作用于靶细胞上的受体,进而调节血糖。 37.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细胞 2、细胞 3 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 仅细胞 4 中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 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 D. 细胞 5 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 1 为吞噬细胞,细胞 2 是 T 细胞,细胞 3 是 B 细胞,细胞 4 为效应 B 细胞,细胞 5 是记忆细胞,物质 a 为抗体。细胞 2 和 3 是 T 细 胞和 B 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 B 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 T 细 胞,A 正确;人体细胞中都含有合成物质 a 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在细胞 4(细胞 4 为浆细胞)中合成物质 a 的基因进行了表达,B 错误;②和③是细胞之间的 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 正确;细胞 5 为记忆细胞,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 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 正确。 38.如图表示人体某免疫过程,与此有关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图中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细胞 a 是吞噬细胞 B. 同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细胞 b 能大量分化成细胞 c C. 图中 d 为抗体,且能分布到血浆中起作用 D. 若 HIV 侵入人体后,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T 细胞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 为 B 淋巴细胞,b 为记忆细胞,c 为效应 B 细胞,d 为抗体;图中 没有出现效应 T 细胞,所以不是细胞免疫;同种抗原进入机体后会被记忆细胞 b 识别, 记忆细胞大量增殖分化出效应 B 细胞;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及细胞外分泌液中; HIV 主要攻击的细胞是 T 淋巴细胞。 考点:考查免疫相关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 联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 能力和从题目所给的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9.右图表示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下列对 a、b、c、d 四种细胞的判断,不正 确的是 A. a 细胞具有吞噬、呈递抗原的作用 B. b 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抗体直接清除抗原 C. c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 D. d 细胞通过和靶细胞密切接触发挥作用 【答案】B 【解析】图示表示免疫反应的某些过程,其中 a 为吞噬细胞,能识别、吞噬和处理抗原, 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A 正确;b 为效应 B 细胞,能合成与分泌抗体,B 错误;c 为靶细 胞,被抗原入侵后,c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发生了变化,C 正确;d 为效应 T 细胞,其能 与靶细胞结合并将之裂解死亡,D 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0.下图表示某人体内一种免疫失调病的致病机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B. a 细胞是通过 T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 a 细胞和吞噬细胞的 DNA 携带的遗传信息是不同的 D. 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导致患者体内细胞数目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图显示,该免疫过程有抗体参与,因此属于体液免疫,A 项错误; a 细胞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浆细胞是通过 B 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 项错误;a 细胞 和吞噬细胞均来自同一个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因此二者的 DNA 携带的遗传信息相同,C 项错误;抗体与自身红细胞结合导致患者体内红细胞数目减少,D 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 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 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第 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 II 卷的文字说明 41.下丘脑在人体生理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请据图回答问题(甲、乙、丙、丁 为人体内某种结构或细胞,A、B、C、D 为调节物质):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 图中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2)图中物质 B 和 C 依次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物质 B 的生理功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图中丙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尿病。 (3)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图中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 (4)血液中物质 A 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用,这种调节方式称 为______________。 (5)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____________________,由甲释放到血液 中,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答案】 神经调节和体液(或激素)调节 A 和 D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促进组织细 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 血糖水平降低 C 和 D 反馈调节 抗利尿激素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通过反馈调节与血糖调节的合并图,主要考查学生对下丘脑相关生理功能的理解与 掌握。要求考生识记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和反馈调节;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 掌握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功能。据图可知,图中甲为垂体、乙为甲状腺;丙分泌 的激素 B 能使血糖浓度降低,因此丙为胰岛 B 细胞,激素 B 为胰岛素;丁分泌的激素 C 能使血糖浓度升高,因此丁为胰岛 A 细胞,激素 C 为胰高血糖素;肾上腺分泌的 D 是肾上腺素。可据此答题。 (1)图中下丘脑参与的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或激素)调节;当人体 处于寒冷环境中,图中物质 A 甲状腺激素和物质 D 肾上腺素在血液中的含量明显升高, 从而使机体产热量增多。 (2)血糖浓度升高时,丙分泌 B 的功能增强,而且如果图中丙部位受损,会使人患糖 尿病,由此可推知丙为胰岛 B 细胞,物质 B 为胰岛素,其生理功能是进组织细胞加速摄 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 降低。血糖浓度降低使,丁分泌物质 C 的功能增强,可推知丁为胰岛 A 细胞,物质 C 是 胰高血糖素。 (3)在血糖浓度调节过程中,图中可表现为协同作用的物质是 C 胰高血糖素和 D 肾上 腺素。 (4)血液中物质 A 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高时,对下丘脑和甲垂体的分泌活动起抑制作 用,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调节。 (5)下丘脑除参与图示调节过程外,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由甲垂体释放到血液中, 调节人体内水的平衡。 42.图一为某反射弧示意图,图二表示兴奋在甲、乙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H 表 示物质,请据图分析作答: (1)图一中,电流刺激 E,可观察到 A 发生运动反应;若在①处用电流刺激神经纤维,A 有反应而 E 无反应。由此表明 A、E 分别为反射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二中,若 F、G 之间距离等于 G、I 之间距离,刺激 G 处,电流表①与电流表③相 比,____________(电流表①、电流表③)的反应滞后,原因是____________。若刺激 I 处,电流表①、②、③偏转的次数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二中,甲图的电流表①将测不到静息电位,要怎样改进才能测到静息电位? __________________。 (4)图二中的 H 为____________,若 H 能抑制乙神经元的活动,则乙神经元上与 H 结合 处的膜电位为____________。 【答案】 效应器 感受器 电流表③ 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要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 速度慢,所需时间长 0 1 2 将其中一个电极伸入膜内 神经递质 外正内负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兴奋的传导及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 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即可综合作答。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 图甲中,电流刺激 E,可观察到 A 发生运动反应;若在①处用电流刺激神经纤维,A 有 反应而 E 无反应。因此 A、B、C、D、E 分别是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 经和感受器。图乙中 H 是神经元甲释放的神经递质,兴奋只能由甲向乙传递。可据此 答题。 (1)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由于在①处用电流刺激神经纤维,A 有反应而 E 无反应,而电流刺激 E,可观察到 A 发 生运动反应,表明 A 为反射弧中的效应器,E 为反射弧中的感受器。 (2)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是化学信号,存在时间上的延搁,速度较慢。因此刺激 G 处时,电流表①与电流表③ 相比,电流表③的反应滞后;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兴奋只能由 甲传递到乙,所以刺激 I 处,电流表①偏转的次数为 0,电流表②偏转的次数为 1 次, 电流表③偏转的次数是 2 次。 (3)静息电位指的是神经纤维细胞内外的电位差,测量静息电位必须将一个电极放在 细胞外,一个电极放在细胞内。 (4)图二中的 H 表示的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指的是神经递质;若 H 抑制乙神经元的活动,则乙神经元不产生动作电位,乙神经元上与 H 结合处的膜电位 表现为外正内负。 43.回答下列果蝇眼色的遗传问题。 (1)有人从野生型红眼果蝇中偶然发现一只朱砂眼雄蝇,用该果蝇与一只红眼雌蝇杂交 得 F1,F1 随机交配得 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基因用 B、b 表示): ①B、b 基因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朱砂眼对红眼为________性。 ②让 F2 代红眼雌蝇与朱砂眼雄蝇随机交配,所得 F3 代中,雌蝇有________种基因型, 雄蝇中朱砂眼果蝇所占比例为________。 (2)在实验一 F3 的后代中,偶然发现一只白眼雌蝇。研究发现,白眼的出现与常染色体 上的基因 E、e 有关。将该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 F′1,F′1 随机交配 得 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 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F′2 代杂合雌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 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 【答案】 X 隐 2 1/4 eeXbXb 4 2/3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以果蝇的眼色为素材,结合图表,考查伴性遗传、遗传定律的应用等相关知识,要 求考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表中信息判断显隐性及遗传方式,再利用基因分离 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计算相关概率,能根据图中信息解答。 (1)①实验一中亲本红眼(雌)×朱砂眼(雄)→后代均为红眼,说明朱砂眼相对于 红眼是隐性性状;F1 中红眼(雌)×红眼(雄)→后代雌雄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 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眼色的 B、b 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 ②亲本的基因型为 XBXB×XbY→F1 中雄果蝇的基因型为 XBY,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XBXb; F1 中雌、雄果蝇自由交配→F2 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2XBY、/1/2XbY,雌果蝇的 基因型及比例为 1/2XBXb、1/2XBXB。F2 中红眼雌果蝇(1/2XBXb、1/2XBXB)与朱砂眼 雄蝇(XbY)随机交配,所得 F3 代中,雌蝇的基因型有 XBXb、XbXb2 种;雄果蝇的基 因型也有 2 种(XBY、XbY),其中朱砂眼果蝇(XbY)所占的比例为 1/2×1/2=1/4。 F′2 代杂合雌蝇共有________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_ (2)实验二中亲本白眼(雌)×红眼(雄)→F′1 代没有白眼果蝇,说明白眼相对于红 眼和朱砂眼是隐性性状,结合题干信息“白眼的出现于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 E、e 有关” 及表中实验结果可知,只要有 B 基因存在时,表现为红眼;有 E 基因、无 B 基因存在 时,表现为朱砂眼;B 基因和 E 基因都不存在时,表现为白眼性状。由以上分析可知, 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为 eeXbXb(白眼雌蝇)×EEXBY(红眼雄蝇),则 F′1 代基因型为 EeXBXb(雌)、EeXbY(雄),F′1 代随机交配得 F′2 代,利用乘法原理可以计算出 F′2 中 雌果蝇的基因型共有 3(1/4EE、1/2Ee、1/4ee)×2(1/2XBXb、1/2XbXb)=6 种,其中 杂合子有 4 种基因型;四种杂合雌果蝇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1/4×1/2EEXBXb、1/2×1/2 EeXBXb、1/4×1/2 eeXBXb、1/2×1/2EeXbXb ),所以,这些杂合雌果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 比例为(1/8+1/4+1/8)÷(1/8+1/4+1/8+1/4)=2/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