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增分题目组合练18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增分题目组合练18含解析

增分题目组合练(十八)‎ ‎        ——集训超重点,提分无障碍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卫生学研究表明,锰在人体的许多组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参与机体糖、脂代谢,蛋白质的合成及遗传信息的传递等生命过程,__①__。摄入不足可以引起体重下降、贫血、侏儒症和肿瘤等。__②__又可导致急、慢性中毒症,具有神经毒性、生殖毒性和肺脏损害作用等。因此,__③__,以保证身体健康。‎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 ②摄入过多 ③应该注意锰元素的合理摄入 解析 语段主要说明了锰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①处,根据前文“锰在人体的许多组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知,应填“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之类的内容。②处,根据前文“摄入不足可以引起……”和后文“又可导致……”可知,应填“摄入过多”之类的内容。③处,从“因此”一词判断,此处是对前文“摄入不足可以引起……”“摄入过多又可导致……”两种情况的总结,应填“应该注意锰元素的合理摄入”之类的内容。‎ ‎2.请根据下列文字概括我国自主研发的磁浮列车的优点。不超出20字。‎ 最近,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浮列车成功通过了室外实地运行联合试验。列车采用的是常导电磁吸引力控制悬浮原理,运行中列车悬浮8~10毫米,时速在80~160公里之间。由于磁浮列车是在路轨上悬浮行驶,没有轨轮的机械磨损,因此列车运行平稳而安静。据了解,与时速可达500公里左右的高速磁浮列车相比,这种中低速磁浮列车成本低,适合城市内部和市郊卫星城之间的快速运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行平稳安静,成本低,适合短途快速运输。‎ 解析 从文段中提取出“运行平稳而安静”“适合……之间的快速运输”等重要信息,然后归纳可得答案。‎ ‎3.(2019·湖南衡阳第二次联考)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7‎ ‎(1)假如两人都没看到自己的处境,请说明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如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处境,请说明漫画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行事要谨慎,不要因为不必要的交际寒暄,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2)表面寒暄,却都没告诉对方面临危险,讽刺了一些人的虚伪。‎ 解析 画面中两个骑自行车的人迎面碰到后,都不约而同地扭过头朝对方打招呼,一个说:“有事吗?”另一个说:“没事!”然而问话者的车子快撞到前面的一棵大树上,答话者车子的前面是一口没有井盖的井。在“假如两人都没看到自己的处境”的条件下,两个人这样做,显然只顾打招呼,说客套话,而忽视了各自面前的“树”和“没有井盖的井”。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我们可以对这种行为进行批评指责,它错就错在两人粗心大意,只顾“眼”前而不顾“车”前,寓意可以是规劝人们行事谨慎。“假如两人都看到了对方的处境”,那么两个人的做法明显是错误的,本该告诉对方实情,却故意隐瞒,转移话题,两个人都是虚情假意,说明道德品质有问题。由此来看,漫画的寓意是在讽刺人的虚伪。‎ 二、名篇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 ‎(2)《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在《三峡》中引用渔者歌词渲染三峡秋季凄凉氛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析 注意“辩、豗、砯、壑、裳”字的书写。‎ 三、古代诗歌鉴赏 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 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答案 B 解析 “烟霞”,泛指山水、山林。“去”,离开。该句意为:诗人辞别宿处的山水胜景离去。‎ ‎6.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写景上视听结合。竹编的门半开半掩,寺院晨钟声隐隐在回荡,松枝在雨后苍翠而宁静,白鹤刚刚飞回停歇,描绘了一幅山林清晨图景,营造出幽深、静谧、出尘的氛围。②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通过描绘竹门半掩、寺院晨钟隐隐回荡、雨后松林苍翠宁静、白鹤刚刚飞回的清幽静谧的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山中世界的喜爱。③反衬(或“对比”“衬托”)。“松”“竹”象征高洁,“鹤”象征闲适,与俗世中奔忙忧劳的自己形成对比,呼应尾联末句,表达自己在世俗中奔走时内心的无奈、凄苦。④巧妙扣题。“竹户半开”,可见更有早起之人;“钟未绝”,表明时间尚早,都照应了题目“早发”二字,用笔绵密严谨。⑤前后呼应(或“与尾句呼应”“结构缜密”)。颈联描写了山中优美宁静的景象,与末句在尘世中回首遥望“此山”相呼应,表达了对山中闲适生活的喜爱和留恋。⑥用词精当(或“精于炼字”)。“静”字表现了松间的宁静,“霁”字写出了雨后的清新,渲染出了静谧、出尘的氛围。‎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2019·广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 沙海一苗树 梁 衡 没有在沙漠里生活过的人,不知道绿色就是生命的火种。‎ 世界排行第九的库布其大沙漠浩瀚无垠。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但只这一痕,就有一百六十一平方公里。四十年前这里曾是飞沙走石一片混沌。村民住房一律门朝里开,如果向外,早晨起来沙拥半门高,你根本推不开门,人将被堵在屋子里。村里所有院子都没有院墙,如有墙,一夜狂风满院沙,墙有多高沙有多深。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而风沙过后的院子,沙与墙平,月照明沙静无声。我曾有在沙漠边生活的经历,风起时帽檐朝后戴,走路要倒行。就是进了村也分不清房子、行人。过去像达旗这样的地方,不用说庄稼难有收成,风沙起时,人们赶车出门,就如船在海里遇到台风,车仰马翻,淹没沙海。平时小孩子出门玩耍,也有被风卷沙埋而失踪的。人在这样的地方怎么生存?乡民渐渐逃亡殆尽。‎ 村里有个汉子名高林树,一个名字中有三个木,也该他命中有树。全家人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三十里开外一处低沙壕处。一次赶车外出他向人家要了棵柳树苗,就势插在沙窝子里。借着低处一点水汽,这树竟奇迹般地成活了。一年,两年,三年,五年,柳树长到一房高。外来的人站在沙丘上,手搭凉棚四处一望,直到天边也就只能看到这么一点绿,别看只这么一点绿,它点燃了不知多少远行人生的希望。能在这树荫下、沙壕里,喝口水,喘喘气,比空中加油还宝贵。这是茫茫沙海中的唯一坐标,这里就称为“一苗树壕”。时间一长这个地名就传开了。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但这苗绿色的生命启发了高老汉,他想有一就有十,就有百,栽树成瘾,几近发狂。凡外出碰到合适的树苗,不管是买、是要,总要弄一点回来。平时低头走路捡树籽,雨后到低洼处寻树苗。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这条老沙壕染上一层新绿。有树就有草,草下的土也有了点潮气。1990年,当地人永远记住了这个年份。高林树在树荫下试种了一片籽麻,当年卖油料竟得了一万两千元。那年头,国家兴起改革,允许有人先富,一个万元户在城里也是让人眼热心跳,更不用说在寸草不生的沙窝子里淘出这么大一个宝。远近的村民纷纷效仿,进壕栽树,种树种草种庄稼。一晃过去快三十年。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子呢?‎ ‎2018年8月底,塞上暑气初消,秋风乍起,我有缘来造访这个远近闻名的一苗树壕官井村。高老汉已八十多岁,不再见客。村主任和老人的二儿子领我登上全村最高处,天高云淡,浩浩乎绿盖四野。一物降一物,原来这沙子也有能制服它的宝贝。杨、榆、柳等高大乔木如巨人托天,而柠条、沙柳、花棒、苜蓿等灌草则铺开一张硕大的地毯。正是羊柴、柠条的开花季节,那红白相间的小花朵,就如小姑娘身上的碎花衣裳。羊最爱吃的沙打旺草,挺着一条圆滚滚的绛紫色花棒,如孩子的小手举着一大块巧克力。黄沙早已被逼到遥远的天边,‎ 7‎ 成了绿洲上一条金色项链。这时一丝风也没有,天地静得出奇。黑黝黝的玉米地密不透风,十里、八里地绵延开去,浓得化不开。眼前这一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早已不是一苗树、一点绿了。村主任自豪地说,这一带壕里产的沙柳苗抗旱、抗虫,成活率高,全国凡有沙漠的地方都用我们的苗。我们现在是拿“万”字来说话——现有沙柳苗基地七点六万亩,林地十六点六万亩,还有一万亩甘草、一万亩土豆、一万亩苜蓿、一万头奶牛……全村已人均收入两万元。我听着他不停地“万”着,笑道:“你现在已算不清,有多少万个‘一苗树’了。”‎ 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 我问高老汉的儿子,你爹当年栽的那“一苗树”呢?他说,早已长到两抱粗,那年我哥结婚,砍倒做了家具。我说那是个标志,砍了多可惜。他说,要是知道现在有这么多人来参观,肯定不会砍。不过事后又补栽了一棵。我就急切地跟他去看,这是一棵榆树,也快有两抱粗,枝叶如盖,浓荫覆地。榆树是个好树种,木硬枝柔,抗风耐旱,特别是到春天时榆钱满树,风吹四方,落地生根,子子孙孙繁衍不息。我说,这树上一定要挂个牌子:一苗树。让人们不要忘记当年那百里沙海中一点绿。‎ 世界第九大沙漠的变绿,原来是从这一苗树开始的。‎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用苏东坡笔下的院子和想象中风沙过后官井村的院子相比较,突出了沙漠环境的恶劣和沙漠生活的艰难。‎ B.文中连续运用“万亩”“万头”“万元”等数量词,突出官井村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当地村民的自豪之情。‎ C.村民在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体现了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D.高林树和村民们是改善环境、劳动致富的典范,他们用持续不断的辛勤努力,谱写了奋斗创造幸福的时代篇章。‎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学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由文中“他又指着远处的沙丘说,生态平衡,这沙漠也不敢全治完,留一点在那里可以储存水分,发展旅游,也好让下一代知道过去这里曾是什么样子”可知治沙过程中留下一些沙丘,不是“追求生态效益而牺牲经济效益的表现”,故选C项。‎ ‎8.这篇散文的内容具有纪实性,语言具有文学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答案 纪实性:①作者亲历;②材料真实;③情感真挚。‎ 文学性:①多用修辞,形象生动;②化用名句,典雅隽永;③间用口语,具有生活气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内容和语言进行鉴赏的能力。文章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对人物进行采访,有问有答,从纪实性的角度可概括为:①作者亲历;②材料真实;③情感真挚。由文中“沙漠中的达拉特旗(县)如海中一叶,官井村就是这叶上的一痕”“苏东坡形容月光下的院子,竹柏交影,如积水空明”“民间口语真是传神,不说‘一棵’而说‘一苗’,那风中弱柳就如一苗小草,在无边沙海中无助地挣扎”,可从文学性角度概括为:①多用修辞,形象生动;②化用名句,典雅隽永;③间用口语,具有生活气息。‎ ‎9.本文以“沙海一苗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含义丰富,既指高林树在库布齐大沙漠种下的每一棵柳树,又指高林树本人,还指生活的火种,生命的希望。②突显主题,赞美“高林树们”用辛勤的劳动改造沙漠、改变生活的奋斗精神。③强化效果,通过“沙漠”之“大”和“一苗树”之“小”的对比,引起读者关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标题含义的能力。文中对高林树故事的描写,以及从村长和高林树儿子的话中可知,在沙漠环境恶劣的情况下,是高林树克服困难带着乡亲们一点一点富起来的,所以从双层含义来分析,这“沙漠一苗树”既指树本身,也指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同时又运用“对比”手法来突显主题。‎ 五、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10.(2019·兰州一中6月最后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相辅相生的,物理定律说:“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还说:“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的成长与此何其相似啊!‎ 请结合自己最近三年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感悟与展望。‎ 要求:明确立意,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 立意 立意指导 审题: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材料,二是要求。先看材料,材料先指出物理定律中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由此看来,外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动受到外力的影响;材料最后说“人的成长与此何其相似啊”,可见,‎ 7‎ 考生要思考人的成长中受到哪些“力”的影响,这些“力”改变了人的什么,是如何改变的。再看要求,“结合自己最近三年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感悟与展望”,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谈哪些“力”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什么。作文的时候可以紧扣“力”是什么、可以改变什么、怎么改变等展开论述。人如果要改变自己,就需要有一个“力”,这个“力”可以是一件事情、一种情感,可以是外因触发,也可以是内因激励。人如此,事也如此;习惯如此,风潮、认知、思想也如此;历史如此,未来也如此。‎ 立意:智者,借力而行;巧借他物,补己之短;借鉴之“美”;成功需要“借”;且共东风扶摇上;依靠但不依赖。‎ 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