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高二10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高二10月阶段检测 历 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 A. 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 B. 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 C. 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 D. 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 2.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 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 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 3.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爱无差等 C.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存天理,灭人欲 4.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 儒家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 5.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 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 D.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6.封禅大典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礼仪,礼仪的执行者往往是封建帝王,但在唐高宗封禅泰山时,皇后武则天随行并参与祭拜。690年,武则天做了皇帝。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A. 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彻底改变 B. 武则天具有超强的能力和意志 C. 儒家思想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D. 唐代有不拘礼数的传统和风气 7.唐代女服的主要特征为风华美丽、不拘一格、个性突出,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的绚丽开放,呈现一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的风格。这一变化反映( ) A. 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 B. 宋代治国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C. 商品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 D. 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 8.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材料意在强调( ) A.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B. 儒学正统地位已动摇 C. 儒学自身存在不足 D. 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 9.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反映出他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 ) A. 树立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B. 初步建立儒学的教育系统 C. 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 D. 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10.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 A. 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 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 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 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11.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 A. 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 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C. 顺应天意,无为而治 D. 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12.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 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 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 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 13.明末清初某位思想家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B. 抨击清朝腐朽统治 C. 提倡自由民主平等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14.明代中后期,一些学者摒弃了纯学术研究的路子,从空谈“心性义理”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史、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上述现象的出现( ) A. 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 B. 说明儒家经典权威受到质疑 C. 彻底改变了读书人的价值取向 D. 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 15.“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 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 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 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16.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通过观察等活动,探寻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凝练成了“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 ) A. 中国先人有“道法自然”的理念 B. 历代气象的变化有规律可寻 C. 重农抑商政策对科技发展有影响 D. 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17.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 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 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18.关羽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基本忠于历史原貌。宋代道士编造关公战蚩尤的故事,关羽成了道教的财神。明代时《三国演义》不断传播,关羽的忠义勇武精神得到人们追捧。关羽故事的流传( ) A. 还原了历史的细节,增加历史的真实 B. 传播了道教的观念,反映思想的进步 C. 丰富了正统史学观,扩充历史的内涵 D. 折射了市民价值观,影响百姓的行为 19.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 )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20.“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 书法 B. 绘画 C. 戏剧 D. 杂技 21.古希腊建筑师们在设计伊瑞克提翁神庙时,计划把6根单调的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但少女的脖子纤细,无法承受神庙的重量,如果加粗少女颈部,则会影响美观。建筑师们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给每个少女颈后保留一缕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这主要体现了古希腊( ) A. 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 B. 妇女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C. 建筑师具有活跃思维和高超技艺 D. 希腊艺术人才辈出成就斐然 22.柏拉图在《辩诉篇》中写道:“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代价予以抵制。”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古希腊公民:( ) A. 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 B. 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C. 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D. 珍视个人自由,敢于表现个性 23.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苏格拉底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因为苏格拉底( ) A. 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 尊崇理性、追求自由 C. 强调美德即知识 D. 是希腊的伟大哲学家 24.下图为《布鲁特斯胸像》(创作于公元1537~1538年)。雕像中,布鲁特斯身披古罗马长袍,脸向左侧有力地转动着,嘴角紧闭着,专注的眼神凝视着前方,面部神情表现出勇敢、公正、机智、坚定和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该作品( ) A. 体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觉醒 B. 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 C. 彻底动摇了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 D.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权威 25.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系,被释放回家。该故事主要意在( ) A.提倡人在现世生活的享受 B.揭露教会腐败 C.鼓动人们去反对天主教会 D.反对禁欲苦行 26.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因信称义”的提出( ) 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 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 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27.英国作家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 A. 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 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 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D. 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28.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 A. 教随国定原则 B. 强化教会权威 C. 信仰即可得救 D. 简化宗教礼仪 29.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 A. 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 B. 推动了文艺复兴向西欧的扩展 C. 诱发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 D.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30.有学者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他认为,王阳明心学对朱子理学的改造与西方马丁·路德对基督教神学的改造具有同等的价值与地位。这主要是因为两人( ) A. 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 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C. 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 D.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1.“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以致有时某人的体力虽然比另一人强,或是脑力比另一人敏捷;但这一切总和加在一起,也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因为就体力而论,最弱的人运用密谋或者与其他处在同一危险下的人联合起来,就能具有足够的力量来杀死最强的人。”霍布斯这段话( ) A. 体现了人人平等 B. 凸显了社会契约 C. 诠释了人民主权 D. 强调了智力作用 32.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外在的优雅得体虽使人们不再有不体面的罪恶,但“另外的罪恶却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科学进步可能加剧不平等,“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他的这一观点( ) A. 符合当时学术界的普遍认知 B. 是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 C. 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 D. 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 33.卢梭明确地表示,原始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人类社会从古至今,是一个日益堕落的历史。由此,要享有与生俱来的“天赋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据此可知( ) A. 卢梭强调自由平等是普世的价值 B. 卢梭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 C. 卢梭的思想更具民主性 D. 卢梭主张实行民主共和 34.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说:“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是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不管这权威、传统、习俗是宗教、法律、社会方面的,还是政府方面的。”在此,阿伦·布洛克( ) A. 赞赏启蒙思想家抨击专制统治的腐朽 B. 认为批判的理性能够应用于众多领域 C. 肯定启蒙思想家敢于挑战权威和政府 D. 指出英国启蒙运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5.“就人类文明史而言,它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重要的科学和学术理论,取得过如此之大的成就。”“它”指的是( ) A. 哥白尼的“日心说” B. 牛顿的力学理论体系 C. 达尔文的进化论 D. 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 36.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 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 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 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 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37.“科学理论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新理论摧毁旧理论,而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下列最能说明此观点的是( ) A. 神创论与进化论 B. 经典力学与相对论 C. 经典力学与量子论 D. 相对论与量子论 38.张岱年教授认为:“中国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欧洲17、18世纪也产生了启蒙思想,但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对“近代社会宣言书”理解最为契合的是( ) A.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 B.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 描绘了“理性王国”蓝图 D. 鼓舞了民族独立的斗争 39.整个18世纪成为“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 A.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追求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 D. 批判神学统治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班固《汉书·儒林传》 材料三 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朱熹《玉山讲义》 材料四 天无可分,地无可割。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请回答: (1)概括指出材料一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汉儒学繁盛的原因及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朱熹思想的主要特点。 (4)材料四中,王夫之在抨击当时政治制度中的哪些现象?针对这些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 但丁认为,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 "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 ——摘编自张小平《评但丁<论世界帝国>中的法律思想》 材料三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恩格斯对启蒙运动的评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但丁关于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的观点。 (3)材料三中恩格斯认为启蒙运动使“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中的哪些主张导致了上述结果的出现?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 高二10月阶段检测 历 史 答 案 1.B 【解析】 根据“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表明孔子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和经世济民情怀,反映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并非“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即作为君子应该具备的人格,不属于“政治主张”,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无法体现“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排除D。 点睛:思想文化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面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社会现实,孔子主张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希望匡正社会秩序,体现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2.B 【解析】 由材料“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就会产生争夺和混乱,因而制定“礼”是调节人的欲望,以避免纷争,保持社会安定,所以答案选B;材料认为用礼来调节人的欲望,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材料讲的是避免纠纷,而不是调节纠纷,排除D。 3.C 【解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是孔子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思想,即每个人按照自己的等级名分行事,国家即可治理好,强调等级秩序而不是待人接物的方式,不合题意,故A错误。爱无差等是墨家伦理思想,即主张不分远近、亲疏、贵贱地爱一切人,是墨子“兼爱”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儒家的“亲亲、尊尊”,“爱有差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爱一切人,不符合题意, 故B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颜渊》,意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指出人应当以自身的感受为出发点,推己及人,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故C正确。 “存天理,灭人欲”是宋明理学思想,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故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这里主要强调个人修养的问题,不涉及待人接物的原则,不合题意,故D错误。 4.C 【解析】 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不是东汉末年,故B项错误;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 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 5.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为士族集团,这体现了儒学对当时政治的强大影响力,故D正确;秦朝已经确立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A错误;材料未涉及选官的经济基础问题,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学对士族集团政治地位的影响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6.C 【解析】 武则天做了皇帝只是个别现象,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没有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武则天的个人素质,故B项错误;“武则天做了皇帝”冲击了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的观念,故C项正确;“武则天做了皇帝”不拘儒家男尊女卑的礼数,但只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唐代的传统和风气,故D项错误。 7.A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女服“内敛拘谨而又不乏淡雅精致”体现了宋代理学的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的影响,故A选项正确;宋代治国理念是重文轻武,但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B选项错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唐代,但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C选项错误;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也无法说明女服的特点由开放到拘谨,故D选项错误。故选A。 8.C 【解析】 从材料“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中可以看出,儒学传统中没有佛教和道教那么细密严谨的思辨理论体系,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儒学本身存在着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说明A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文化的多元化,故D项错误。 9.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朱熹编著《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习惯提出具体行为规范。”,这有利于推动儒学的普及化与通俗化。故选C。B、D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采取的措施和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 【名师点睛】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10.B 【解析】 据材料提到,“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们都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故B正确。研究天人关系,属于董仲舒思想,故A排除。认识自然发展规律,属于唯物主义思想,故C排除。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只符合“齐家平天下”的功能论,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11.B 【解析】 材料中的“敬天保民” “德治”“仁政”“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 “正君心”都是要求统治者关注民本,行仁政,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所以B项符合题意;选项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强调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力量,特别是“郡守、县令,民之师”更能表明这一点,所以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就是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其他的选项。 12.C 【解析】 据材料提到,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等信息属于儒家伦理,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故C正确。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没有突出儒家思想的作用,故A排除。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错把宗法制度等同于儒家伦理,故B排除。材料主旨也不在于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 13.D 【解析】 质疑孔子的权威性是李贽的思想,排除A;《明夷待访录》没有上升到抨击清朝腐朽统治的高度,排除B;《明夷待访录》没有西方近代民权思想,排除C;《明夷待访录》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所以在清代被列为禁书,故选D。 14.D 【解析】 依据材料“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结合明朝中后期相关知识可知国内外形势变化推动了学风的转变,学风由空谈向经世致用转变,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故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代中后期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解题的关键是对“转而投身到军事史、边疆史、科学技术、外国史等方面的研究”的准确解读。 15.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D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它继承了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B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 16.A 【解析】 从材料中“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可以看出,这是先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态度,并在后续的生活中指导自身的生活,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选项错在本题与重农抑商无关;D选项没有体现出“二十四节气”产生背景。 17.D 【解析】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故A项错误。天文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业发展,但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事实上,天象和君权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这种所谓的联系是由官方统治者构建的,C项言过其实,排除。通过材料可以反映出统治者对于天文的重视,古代君主将自身的权力来源追溯至上天,因而天文学作为一门直接与“上天”沟通的学科必须由官方垄断,以维护君主统治,故D项正确。 18.D 【解析】 宋代以后,民间关于关羽的传说已经大部分偏离史实,虚构较多。因此该项说法不准确,故A错误。传播道教观念仅仅对应材料中第二句话所描述的现象,属于断章取义;《三国演义》中的“忠义勇武”更多的是儒家精神。且这一故事也与思想进步无关,故B错误。关羽故事的流传多为民间创作,并非史学考证,因此没有丰富正统史学观或扩充历史内涵,故C错误。关羽故事在民间的流传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发展,表现了市民价值观,财神、崇尚忠义等形象对于百姓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影响,故D正确。 19.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反映,在这其中,最为根本的乃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B项符合题意;自然经济缓慢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儒家地位逐步提高与题干无关。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是解题的关键,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队伍不断扩大,是明清小说兴起的原因。 20.C 【解析】 根据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可知是我国戏曲艺术虚拟特点的体现,戏剧用虚拟手段表现戏剧时空场景的更替,故C 项正确。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功能的艺术形式,与题意无关,排除A。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与题意无关,排除B。 杂耍是旧时对曲艺、杂技等技艺的合称,与题意无关,排除D。 点睛:本题以古代戏剧为切入点,考查戏剧的特点。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等,结合古代戏剧的特点,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1.A 【解析】 材料既体现了人文精神又注意到了审美情趣,所以是注重人文与审美契合的建筑理念,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一直未提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D均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而非材料所要体现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石柱雕刻成少女形象”体现人文精神,二是“会影响美观”说明也是注意审美的。 22.D 【解析】 据材料“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主张体现了他珍视个人的思想,主张理智,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思维敏捷、能言善辩的特点,故A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故C排除。 23.B 【解析】 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深远影响,故选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观点就是苏格拉底针对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所提出的,他强调的是人的思想力,即如何正确地思考,排除A;美德即知识就是强调通过教育提高道德修养,排除C;D是苏格拉底的地位,排除。 24.B 【解析】 由材料“面部神情表现出勇敢、公正、机智、坚定和决不妥协的英雄气概“可知,这强调的是”人“的气概和精气神,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就冲击了中世纪天主教神学世界观,所以答案选B,排除A;C是启蒙运动的影响,排除;D是宗教改革的影响。 25.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抓住关键信息“薄伽丘《十日谈》” ,联系薄伽丘《十日谈》讽刺了教会的虚假与腐败,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即可知选B。 考点:神权下的自我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实的掌握。14世纪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初期出现的是意大利三杰,包括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最具代表的作品。 26.C 【解析】 本题考查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是对教皇统治宗教信仰方式的沉重打击,故C项正确;A项与题干意思相反;本题主旨是强调宗教改革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势力,促进了思想解放,而BD均与该主旨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27.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的“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可以推知宗教改革实质是在反封建,D正确;反教皇的宗教斗争是对宗教改革的现象,而不是本质,排除A;反对君主不是宗教改革内容,B错误;D项民族革命错误。所以选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8.A 【解析】 宗教改革是对基督教进行的改革,根据材料“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可知,马丁·路德的改革只是针对基督教本身,并没有反对统治者的统治,这也是宗教改革的不完善之处,故A正确;B是宗教改革反对的;C和D材料中没有体现。 29.A 【解析】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传入欧洲,分别在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开辟新航路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这系列事件共同促进了西欧社会制度的转型,故排除BCD,选A。 30.C 【解析】 王阳明强调“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显然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突出人的主体地位;而马丁•路德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人人都可以读《圣经》,这同样是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故C项是两者的相同点,故选C。A项不符合王阳明;B项不符合王阳明;D项不符合王阳明。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启蒙运动·马丁·路德与王阳明的比较 31.A 【解析】 由材料“自然使人在身心两方面的能力都十分相等…….不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大到使这人能要求获得人家不能像他一样要求的任何利益”,可见霍布斯突出了人人平等,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国家的起源问题,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主权在民的信息,排除C;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智力作用,排除D。 32.B 【解析】 据材料“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科学理性和艺术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卢梭批判了理性主义导致的一些弊端,体现了对理性主义的反思和补充,故B选项正确;当时处于启蒙运动时期,学术界的普遍认知仍然以理性主义为主,故A选项错误;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虽然是理性主义,但卢梭的反思不能说明他背叛了启蒙运动的核心主张,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反思目标针对资产阶级,未涉及资产阶级的虚伪本质,故D选项错误。故选B。 33.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强调“天赋权利”,人人生而自由,但是却总在枷锁之中,要享受这些权利就必须打破一切历史、文化造成的禁锢,体现其思想具有破坏性的一面,B项正确。材料强调打破禁锢“天赋人权”的束缚,而不是强调自由平等,排除A。卢梭思想的民主性和民主共和的主张通过“社会契约论”体现,排除CD。所以选B 34.C 【解析】 由“启蒙运动的了不起的发现”可知,阿伦·布洛克是在赞赏启蒙运动;再由“把批判的理性应用于权威、传统和习俗时的有效性”可知,其赞赏启蒙运动敢于挑战封建权力,故选C。BD两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侧重点,排除。 35.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成就了英国工业革命,在法国诱发了启蒙运动和大革命”,说明这一科学成就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且成就巨大,B项符合要求。达尔文的进化论是19世纪,C项错误;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影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D项错误。考点:近代科学技术的辉煌·近代物理学·牛顿 36.B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解答本题时应准确掌握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并结合所处时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但太阳中心说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对技术发展影响甚微;牛顿学说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B项正确。题干三个人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错误。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37.B 【解析】 牛顿力学体系概括了物体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这些定律只有在物体低速运动的情况下才适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时空绝对论,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但并非是全盘的否定,它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它把牛顿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中,牛顿力学只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运动状态时的一个特例。B项符合题干要求。A项错误,进化论否定了神创论;C项错误,量子论与经典力学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D项错误,相对论与量子论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名师点睛】首先要抓住关键信息“限制和缩小旧理论的作用范围,把旧理论作为新理论的某种特例包含在其中”,提取新理论和旧理论之间的关系。其次要能正确把握相对论和经典力学的关系,前者不是否定后者,而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 38.C 【解析】 冲破了宗教神学的禁锢是指文艺复兴,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一定程度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与“近代社会宣言书”并不契合,故B项错误;“理性王国”就是对资产阶级建立国家的设想,与“近代社会”是相契合的,故C项正确;民族独立的斗争和“近代社会的宣言书”不相契合,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 39.C 【解析】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宗教改革是新兴资产阶级批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罗马天主教会;启蒙思想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启蒙思想家们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他们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民主,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启蒙思想运动侧重于追求思想自由和理性思考,故选C。A项是古代希腊时期的;B项是宗教改革时期的;D项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共同的特点。 40.(1)时代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 (2)原因: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大一统时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经学;国家将学与仕相结合。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注重通过研究获取真知;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4)现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家天下。对策:分散天子的权力。 【解析】 (1)由材料“ 宽以居之”和“君子以厚德载物”体现了厚德载物的宽容精神。由材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归纳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第一小问,西汉时期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被确立为正统思想。答题角度可以从董仲舒改造儒学、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两大方面进行答题。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由材料“格物、致知”可以归纳为通过研究获取真知;由材料“诚意、正心、修身”,可见重视道德修养,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由材料“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可见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4)第一小问,由材料“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可见反对家天下的君主专制。由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可见对策是分散天子的权力。 41.(1)表现: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人),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尊崇理性,追求自由。 (2)观点:反对教权至上;世俗权力不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而存在;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教会权力和世俗权力要相互分离(政教分离) (3)主张:反教权,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迷信,崇尚科学、理性;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解析】 (1)由材料“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可见将认识的重点由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由材料“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可见强调人的价值和人在社会中的决定作用;由材料“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可见尊崇理性,追求自由。 (2)由材料二中可知,但丁抨击教会宣扬“太阳月亮说”,不认为月亮要依靠太阳存在,上帝创立日月并没有创造政权,这也就是世俗权力不必依赖教会权力,教权因此也不能凌驾世俗权力之上。由罗马帝国先于教会存在,可看出政权权力并非来自教会,而教会又不能同时掌握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这“两把刀”,所以教权和政权要分离,这也是《圣经》中所说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3)材料中“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即理性成为了衡量一切的标准,据所学知,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启蒙思想家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和科学的美好时代,他们还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