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4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考点47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 “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 相关信息提取出来。“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文 中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2.传主的人生经历、 主要事迹。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 (5 选 2),二是单项选择题(4 选 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 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 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 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课标卷中,无一例外均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 因此考生要予以重视。 考向一 客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苏步青 ①即使是未曾涉足数学王国的人,对苏步青这个名字也不应感到陌生。他是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 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与“东方第一 几何学家”。 ②苏步青 1927 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1931 年,苏 步青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精培细育勤扶植,不出人才 誓不休”的教书育人生涯。尽管生活贫穷,条件艰苦,但苏步青为祖国培养数学人才的信心始终没有动摇。 新中国成立后,苏步青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苏步青严格要求学生德才兼备,鼓励学生一代 超过一代,被称为“苏步青效应”。苏步青认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科学发展的规律,我们应自觉鼓 励学生超过老师,并把这作为对“四化建设”的一种贡献。在总结培养优秀人才经验时,他归纳出三条做 法:一是先鼓励他们尽快赶上老师;二是不挡住他们的成长之路;三是在背后赶他们,推他们一把。他认 为教师的讲课与辅导,不是简单的复述,而要有创造性。为此,他用数学讨论班来培养学生和青年教师独 2 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培养了谷超豪、胡和生、李大潜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 ③苏步青七十余年的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栋梁架人间。他对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在浙江大学时, 一天夜里,一个名叫熊全治的学生匆匆地来到苏步青家里,说是怕第二天研讨班的报告过不了关,特来请 教的。他话音未落,苏步青就板起面孔训道:“你怎么不早点来,临时抱佛脚,还能有个好?”熊全治脸 涨得通红,一声不吭,回到宿舍,干了一个通宵,第二天论文总算过关了。熊全治后来到了美国,并且成 了名教授,四十多年后回国探望苏老时不无深情地说:“当年多亏先生一顿痛骂。”苏步青对自己要求更 严。微分几何是他的专长,而他教了几十年,早已将知识烂熟于心,但他每教一遍,都要重新备课,一方 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己,又提高教学质量。 ④苏步青出生在浙江雁荡山区的一个农民家庭。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 一学就懂。然而,后来的一堂数学课影响了他一生的道路,把他引入了神秘的数学王国。 ⑤那是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上初三时,学校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 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了“国际形势”。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 蚕食瓜分中国。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有责任。这位老师旁征博引,随后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 展中的巨大作用——要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一生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一堂课使他终生难忘。 ⑥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在杨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文学转向了数学。不 管是酷暑隆冬还是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在随后的 4 年中,他演算了上万道 数学题。现在温州中学(即当时的浙江省立第十中学)还珍藏着苏步青当年的一本几何练习簿,是用毛笔 书写的,工工整整。 ⑦苏步青是我国科学界有名的文理全才,他不仅数学成绩突出,文科成绩也非常好。早年他能够完 整地背诵出《左传》和《唐诗三百首》两本书,对《史记》和《汉书》中的名篇也能倒背如流,并且对 其有深刻的理解。中学毕业时,苏步青因其广泛的兴趣与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以门门功课 90 分以上 的成绩毕业。 ⑧当苏步青以出色的成就蜚声海内外时,他无限感慨地说:“深厚的文学、历史基础是辅助我登上数 学殿堂的翅膀,文学、历史知识帮助我开拓思路,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以后几十年,我能吟诗填词,出口 成章,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初中时的文理兼治的学习方法。我要向有志于学习理工、自然科学的同学们说一 句话:打好语文、史地基础,可以帮助你们跃上更高的台阶。” 3 ⑨2003 年 3 月 17 日,苏老因多个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 101 岁。 ⑩对于苏老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永久的休息,一次不再归来的远行……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第③自然段通过对熊全治的神态、语言等的描写,表现了苏步青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还表现了熊 全治对苏步青的感激之情。 B.苏步青 1927 年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业后,便毅然回国,受聘于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教 书育人生涯。 C.苏步青备课时,一方面把国际研究新成果及时写入教案,另一方面吸取学生意见,改进教法,既充实自 己,又提高教学质量。这表明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 D.教数学课的杨老师第一堂课没有讲数学,而是讲“国际形势”,而这节课改变了苏步青对数学的看法。 作者想通过这个内容告诉我们教师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E.从作者对苏步青的介绍中,我们明白了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必须在文史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B 项,由原文可知,苏步青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毕 业后,入该校研究生院,获理学博士学位,直至 1931 年才回国的。D 项,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可知,举杨 老师第一堂课讲“国际形势”的事情是为了说明苏步青是如何走入神秘的数学王国的。E 项,“必须……造 诣”表述太过绝对。 技巧点拨 1.读,把握全文内容。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 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考生在答题之前,要快 速地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如上面的选文主要讲了苏步青在教育、治学等方面的成就,通过对 苏步青的介绍,表达了作者对苏步青的敬仰之情。考生只有先通读全文,对全文作出整体感知判断,获得 整体印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能准确有效。 2.寻,明确筛选目标。即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只有明确了筛选目标,才可以有的放矢。 3.辨,辨析整合材料。有些考生常常把握不住信息的表现形式,整合信息时,分不清主次,导致答案 错误。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题目时要注意辨析材料,理清材料的性质,比较其与题干要求的异同。在此 基础上,把筛选出的信息梳理成若干要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分清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 笃厚蕴藉 朴拙平淡 ——陈半丁的人生和艺术 朱京生 陈半丁(1876—1970),名年,号半丁,绍兴柯桥人,世代以行医务农为业。他 6 岁丧母,9 岁时父亲和 外祖母又相继去世,转由叔婶收养,学业中断。14 岁被赶出家门,先后在大来商店和一家钱庄做学徒,虽 饱受人间苦难,但“嗜书画入骨,饥饿犹不顾也”。19 岁被表叔吴隐带到上海小长芦馆做伙计,他工作之余 一心学画,后深受吴昌硕、蒲华等海派著名书画家的影响。十年间,陈半丁既全面继承了吴昌硕书画印的 衣钵,又得任伯年人物、翎毛的真传,还有转益多师的博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基础。1906 年,他应邀在 宁波会馆作画,与金城偶遇,金城甚为叹服,遂力邀陈半丁北上。 清末民初,陈半丁先后成为无声诗社、宣南画社、冰社、造型美术研究会成员,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 委员,国立北平艺专教授,成为“南风北渐”的重要画家,又为“南风北渐”以及“京派”的形成做出贡 献。1927 年当选为中国画学研究会副会长。这标志着他开始跻身“京派”的领军人物行列。他与会长周肇 祥一同改组画会,继续倡导精研古法,博采新知,先求根本之稳固,然后发展本能,保国画之精神,形成 了与海派、岭南派鼎足而立的“京派”。 北平沦陷后,他辞去了国立北平艺专教授之职,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 画刻印为生。抗战胜利,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给黎民百姓造成的痛苦后,陈半丁常用作品给予抨 击,他刻“只见江山不见人”一印,在边款中指出“胜利尚非实,更何况人乎?一群无耻(之徒),禽兽不 如也”,并对国民党政府希望他去南京举办展览的邀请予以拒绝。北平解放前夕,陈半丁选择留下,他与 邓宝珊、马占山差不多每晚在马家为解决和平问题,热诚参加活动。可见陈半丁为北平的和平解放,也尽 了自己的一份心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迎来了艺术创作的春天,也迎来了人生中最为辉煌的阶段。作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 1956 年 2 月第二次全国政协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半丁提出《拟请专设研究中国画机关案》的提 案,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最终北京中国画院得以在 1957 年 5 月 14 日正式成立,这对新中国的国 画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之后,广东、上海、江苏等地相继成立了画院。 诚如陈半丁自己所言:“我也算是国画界一个关心国事的。”他的地位和影响,他率真的性格和对国 画的感情,使他成为北京画坛有着重大担当的领军人物。 陈半丁秉持儒家“中道”观念,晚年的艺术更是充分地体现了温柔敦厚、中和平正的美学原则,在艺 术创作上表现为蕴藉含蓄、深郁笃厚、朴拙平淡、生动自然。 陈半丁的书法由缶翁入,复师诸多明清文人画家之书,完成了由碑入帖的转换;再溯源“二王”,笔笔 中锋,点画精整而内敛;后由米芾出,使笔锋收、放、聚、散自如,书风一变为流润放纵、意趣横生。陈 半丁的篆刻,在缶翁的基础上上溯吴让之,复更加广泛深入地师法秦汉及先秦古玺,极富变化。 5 纵观陈半丁的艺术世界,无论是花卉、山水、翎毛、人物,还是书法、篆刻,都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 的高度,且合辙于中华文化“雅正”“中和”的正脉,他是“深造求通”道路上辛勤的跋涉者和探索者, 一方面心仪传统的文人笔墨,另一方面又深谙大众的审美心理,将文人之雅与市民之俗相融合,因而获得 了各个阶层的喜爱,堪称 20 世纪不可多得的诗、书、画、印兼擅的艺术大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陈半丁幼年时父母去世,此后他饱受人间苦难,而他的表叔吴隐将他带到上海后,他的命运出现了 重大的转机。 B.北平沦陷后,陈半丁刻“强其骨”“不使孽钱”二印为座右铭,坚持以卖画刻印为生,表现出了陈半丁 高尚的民族气节。 C.考虑到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陈半丁在北平解放前夕选择留下,与邓宝珊、马占山积极参加活动,为北平 的和平解放尽了一份心力。 D.新中国的成立为陈半丁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他迎来人生最辉煌的阶段,他在多个艺术领域 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答案】C 考向二 主观筛选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人与月亮 皓月高悬,光皎如水。古往今来,天上那时亏时盈的月亮,引发人们浮想联翩,在中国,也出现了丰 富多彩的月亮文化。例如唐代诗人李白自称“月奴”,写下了“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的名句。 随着人类登上月球,明月已经不再“高不可攀”。但月亮与人依依不舍、左右常随的情景,依然令人感到无 比亲切。 自然崇拜属于人类早期的宗教形式。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的 局限,人们更是把它们神秘化。太阳和月亮分别作为白昼和夜间发光的最明亮天体,便被赋予了神的力量, 成为人们崇拜的日神和月神。月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为狄安娜、阿尔忒弥斯,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则为常羲、 嫦娥和西王母。 远古的太阳崇拜和月亮崇拜都与农牧业的形成有关,19 世纪西方太阳神话学派认为,太阳崇拜早于月 亮崇拜,但对于许多原始民族来说,月亮才是丰收的赐予者。在原始人类看来,有一种比人所具有的任何 6 力量都要强烈的威力存在,它就隐藏于月亮之中,没有月亮,植物就不会生长,动物和女人就不可能怀孕 生子。月相的周期性变化,使人们认为它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在中国,月亮崇拜的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相关器物上遗存的月神徽铭表明, 这片土地上曾存在过世界上最古老的月亮崇拜的仪轨。甲骨文中有“东母西母若”的句子,这“东母”与 “西母”相对,分别指日神和月神。甲骨文中又有“帝于东方曰析”,“析”就是东方太阳神羲(伏羲),即 东母,后来称东王公。“西母”则应是神话中闻名于世的西王母本名。据各种古书揭示,月神是天上的光明 神之一,是原始信仰中母性生育的代表,同时又是掌握死亡的阴性天神。她与太阳神相配,太阳神主宰东 方、白天、光明、春天、生长,她则主宰西方、夜晚、黑暗、秋天、生育和死亡,因此她是丰产、丰收的 女神,又是凶神、刑神和死神。 我国古代文献《礼记·祭义》中记载了上古社会祭日配月的宗教仪式:“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 后氏祭其 ,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 。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 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这就是说,古人在春分时节的早晨于东方祭日,在秋分时节的傍晚于西 方祭月。在高坛上祭日,而在坑穴中祭月。之所以在秋分时节“祭月”,是因为此时太阳的生命力开始弱化, “阴气”开始兴盛起来,气温由暖转寒,植物开始衰枯死亡,月亮作为“太阴之精”,正是“阴气”的象征。 《周礼·春官》载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寒”即“阴”,即被称为“广寒宫”“太阴之精”的月亮,“夜 迎寒”就是在中秋之夜“阳衰阴盛”的转换之际举行祭月仪式。这也正是后世延续至今的中秋拜月赏月风 俗的起源。 学@# 我国古代拜月的方式很多,人们把木雕月姑等月神像供在月出的方向,设起供案,摆上月饼等供品, 焚烧月光纸;月亮升起后妇女们要燃起香火,对着月亮跪拜。晚上老年人还要给儿童们讲“嫦娥奔月”“玉 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有关月亮的故事。吃月饼更是不可少的,是取其“团圆”之意。男人愿早步蟾宫, 高攀仙桂;女子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天各一方的亲人则愿阖家团圆,共度良宵。 今天,天文学使人们普遍接受了“月亮是一个天体”的科学概念,然而正是这一有数十亿年演化史和 丰富文化积淀的天体,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月亮,是许多人的 精神家园,也是我们灵魂的安栖之地。 (选自《中国国家天文》,有删改) 远古人为什么会崇拜月亮?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答案】(1)在自然界中,日月星辰最为人们所看重;(2)月亮是丰收的赐予者;(3)月亮隐藏着一种 强烈的威力,主宰着植物的生长,动物和女人怀孕生子;(4)月亮支配着所有生命的变化。 7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 高亦吾,1881 年生于章丘绣惠镇西关村,1907 年考取了山东高等学堂。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和引 导下,他与学友赵佑贞、徐云甫等组建了“乐群书社”和“玫瑰花诗社”,并投书章太炎,寻求救国救民的 道理。他们在校赋诗、撰文,斗争宗旨为反清灭洋。高亦吾后来加入同盟会,带头组织起声势浩大、轰动 省城的罢课学潮,还以犀利的笔触写出了震惊校园内外的战斗檄文《伊奴出关》。高亦吾的文章及极富影响 力的言行,引起了山东巡抚周玉山的惊恐,他亲笔签署通缉令,定要严惩“肇事者”。闻讯后,高亦吾当即 脱掉长衫,剪掉象征“大清”臣民的发辫,连夜逃离济南,远赴东北。章丘县衙接到逮捕令后,立即派人 到西关高家进行严密的搜查,未见其人,便将其霜染鬓发的母亲投入监狱,施刑后又锁进铁牢。 高亦吾辗转漂泊半月后,经友人介绍,进入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在这里,他初识了入校新生周恩来, 高先生见他精明睿智、气宇轩昂且胸怀壮志,课下便常向他慷慨激昂地讲述反清灭洋的革命道理,沉痛地 诉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悲壮之举,使周恩来听得义愤填膺、泪光盈盈。高先生还将邹容 19 岁时写的《革 命军》一书赠给他,使其树立起坚定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信念。高先生借与周恩来同桌就餐之机,向其灌 输马克思、孙中山等伟人志士的进步思想。星期天,他还同周恩来上街“散步”,指着外国领事馆满腔怒火 地说:“这些外国列强与腐朽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瓜分华夏大好河山,简直令人难以 容忍!”周恩来时时处处受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和教育。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先生率领师生涌向长街游行示威,振臂高呼:“鞑虏不除,民国不立,四万万炎 黄子孙誓不罢休!”周恩来彻底觉悟了,返校后当众第一个剪掉发辫,发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1913 年, 周恩来入南开中学就读。临别之际,高先生为周恩来取字“翔宇”,寓意深远;周恩来则奋笔疾书“同心努 力,前程万里指日登”,并署名“翔宇”,表示对“翔宇”的认可和对恩师的敬重。三年后,由于战乱不息、 政局不稳,高先生辞校赴京到赵伊公署任职。其间,周恩来曾两度进京探望,高先生警觉地叮嘱周恩来, “你在天津创办的‘觉悟社’轰动京畿,据传你的名字业已在册,当局声言要捉拿一切成员,你务必当 心!”周恩来返津不久便被捕入狱,高先生闻讯心急如焚,奋力投入营救,终使周恩来脱离虎穴。 岁月如流,人世沧桑。高先生重返济南后,应邀在省建设厅任职。“七七事变”后,他毅然辞去公职, 返回章丘,县长郭德夫深知先生学识渊博,邀他出面成立“城关学堂”,先生知其是“亲日派”,力辞不就, 却到西关私塾任教。1939 年章丘沦陷,高先生赴济南避难。有人举荐他去当地的某汉奸公署就职,高先生 8 断然拒绝。出于生计,他便在济南小布政街开馆施教。1941 年春节刚过,高先生突患脑膜炎,遂还故乡。 弥留之际,他再三叮嘱爱子高肇甫:“日后,一定要想方设法和周恩来取得联系,让他指引前程!”2 月 5 日子夜时分,这位深受社会尊重的民主革命战士、一代师表与世长辞,终年 60 岁。 1947 年 4 月的一天下午,章丘警察局局长带领部下闯入高先生家中,以“私通共匪”的罪名将其妻子 及儿媳逮捕入狱并抄家封门,二人在牢中受尽酷刑。1949 年 7 月,高肇甫遵照父亲的遗嘱给周总理写信, 不久,总理回信,召肇甫进京,在中南海两人长谈三小时之久。总理得知恩师早已仙逝,不禁悲恸万分, 数次泪流满面…… 后来周总理将高肇甫安排在政务院档案科工作。周总理一生高风亮节,身在高位从未照顾过任何一位 亲属,对高肇甫的安排可谓“仅此一人”。 (摘编自《齐鲁晚报》王绍忠《高亦吾:周恩来总理一生感念的启蒙老师》,有删改) 相关链接 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较好的小学,从校长到教员都是社会名流。高亦吾初进课堂,就遭遇一位 浓眉大眼、英气逼人的少年学生的质疑发难,这位少年一连提出许多耐人深思的问题,他就是当时年仅 13 岁的周恩来。高亦吾对这位气宇轩昂的少年非常赏识,从此近 30 岁的高亦吾同 13 岁的周恩来结成了 忘年之交。 (摘自《章丘名人录》) 高亦吾作为一个进步的民主革命战士参与了许多有益的革命活动,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材料简要 概述。 【答案】①年轻时就追求进步,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作为教师,时时处处对年轻学子进行爱国主 义的影响和教育。③七七事变后,力据亲日派邀请,在贫困中独善其身。 9 误区警示 1.信息筛选不当。考生信息筛选不当的原因是没有目标意识,或者是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或者是 信息分布范围较广难以选全等。如上题,有些考生没有扣住“有益的革命活动”这一限制信息,而将筛选 信息的区域扩大到了其他方面,导致出错。 2.原文内容概括不准确。有些考生组织答案时不能有效利用原文内容,搞不清楚哪些是关键词句,抓 不住总结性、评论性语句等有用信息,剔除不了事例、表象等无用信息,以致概括不准确或意思表达不清 楚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伍必端的艺术人生 第一次见伍必端先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为其举办的“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上。伍必端 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 90 岁老人的疲态。 伍必端是重庆育才学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育才 7 年,伍必端接受了完整 的绘画教育。“不仅我们的学习始终是与生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陶先生还教我们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在伍必端的记忆中,那个昏黄的下午时常浮现:那一天正好日食,陶行知让孩子们提前准备一块碎玻璃, 用桐油灯熏黑,日食开始的时候就拿着这块玻璃去看太阳。 陶先生邀请全校师生进城看话剧《莫扎特》。“男孩子走路,女孩子坐船,100 多里地,走了整整一天。 但我们很兴奋,第二天晚上就坐在剧院的过道里看戏。”伍必端十分感慨:“陶先生是想让我们知道,做 一个艺术家,就要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忠于艺术。” 有一次陶行知在“精神讲话”时说,绘画组应该要“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这对他影响很深,“这 个理念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我脑海里了”。 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木刻刀削斧凿的刚硬线条,黑白分明的气势,切合时代需 求,被广泛用于革命宣传,发挥了投枪、匕首的作用。 #网 1941 年伍必端 15 岁,他创作的第一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滥炸无辜儿童的罪行。天津 解放时,他创作的《蒋介石罪恶史》系列版画,在版画界引起极大反响。《上甘岭上的英雄》《我的三峡》 《喀什印象之一》《喀什印象之二》《寂静的草地》,每一个时期,伍必端的作品都有着不同主题、不同风格。 1973 年,伍必端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绘制了巨幅工笔重彩画《李自成进北京》。他笔下的李自成没有踌躇 满志,意气风发,而是带着庄敬严肃的神态进入北京。这幅画在艺术界和史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我查 了很多历史资料,拜访了数位历史学家,画了十来幅草图,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人物造型和构图。在当时内 10 外夹击、外忧内患的历史环境下,闯王是不可能志得意满的。”伍必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的一 次创新。 1984 年,伍必端到东北参加版画展览会,经过一片一望无际的葵花地。那是个晴天,微风,风一吹, 葵花随着风向一会儿向这倒,一会儿向那倒,像一首交响曲。伍必端看到这样的情景,真切感受到了自然 的美,以及这种美带来的心灵震颤,胸中的感情无法抑制,当即画了多幅速写。回到北京后,他想用一种 特殊的技法来表现这片葵花田,最终,他决定采用套色铜版画,在一条条刻痕上凹印出了这幅随风舞动、 灿烂无比的《葵花地》。像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多。“写生,画家一定要写生,这是基本功,也是最见功力 的地方。”他常这样说。 在他的画展上,有这样一段开幕词:作为从 20 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他 始终将个人的境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任务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从热爱而专业。 要为老百姓而画。这是伍必端的思想和感受。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7 年 02 月 10 日第 4 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版画家王炜说,现实主义是伍必端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伍必端的艺术始终与生活为伴,与时代同 行,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乱,恰恰说明了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状态中。 ②20 世纪 50 年代,留苏 3 年,伍必端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素描、速写、水彩、版画技法的学习,3 年 间,伍必端创作了近百幅作品。伍必端回国后积极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化方向发展,实行木板、铜 版、石版工作室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必端先生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了 7 年,也因此树立起了“为老百姓画画, 画老百姓”的绘画创作理念。 B.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伍必端先生 15 岁时开始创作版画作品,从此他的艺术 创作再也与木刻分不开了。 C.多年来,伍必端先生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作品都富有时代特点,在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向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D.材料结尾照应第一段,写到了“九十刻痕”画展的开幕词,这一开幕词高度评价了伍必端先生在绘 画事业上的突出贡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材料中对看日食的故事的叙述,表现了伍必端先生对此记忆的深刻,这让他悟出了学习绘画的一个 11 道理——学会自己创造条件学习。 B.伍必端先生的《李自成进北京》中,李自成是一个庄敬严肃的形象,这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但他 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是有资料支持的。 C.伍必端先生偶然经过一片葵花田时发现了葵花的美,就开始了创作,这一事件照应了版画家王炜对 他“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的评价。 D.在学画之初,伍必端先生在学习理念上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后来,伍必端先生又到苏联留学, 在绘画技法上受到了影响。 3.有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伍必端先生在中国绘画界的地位?请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揣摩诺奖的“潜规则”有点酸 ①人的味觉能分辨酸性味道,有的人也喜欢吃酸性的食品,这很正常。为人处世,遇到比自己强的就 吐酸水,言语酸溜溜的,难免有点讨人嫌。个人如此,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度,羡慕他人(国)的成就是自 己前进的动力,如果羡慕变成胃酸,这样的酸葡萄心理就值得警惕了。 ②诺贝尔医学奖揭晓,汤森路透对华裔科学家钱泽南获奖的预测并未成真。诺奖评选到底有何规矩规 则?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葛惟昆表示,诺贝尔奖评委会会遵循一系列评奖规则,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 同时喜欢“锦上添花”,不会给完全的新人或者什么奖都没有获得过的人。 ③传说中的华裔科学家获奖落空,我们感觉有点失望并不奇怪。失望可能产生两种反应:检讨不足, 孕育希望;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中国科学家无缘诺奖,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 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比去揣摩评奖的规则更有意义。拿中国潜规 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怎奈这样的疗 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们这边、是因为诺奖 评选“喜旧厌新”所致。如此说来,这个新闻选题的角度及其受访者的心态,都不大正常。正如网友所言: “又开始研究‘潜规则’了!”“怎么有股葡萄的酸味?” ④凡事皆有规则,评奖也不例外。只是科学成果的评奖规则,讲究的是发现的新、研究成果的科学价 值高。严肃的科学家懂得这个道理,也自觉遵循这个规则,去开展各自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者面对诺奖, 不熟悉这个规则,可以趁机补课,但不宜去揣度诺奖评选中所谓的“潜规则”。汉语中的“潜规则”,专指 拿不到台面上、只能暗箱操作的那些事情。诺奖即便有风水轮流转的规则,也是平衡的需要,这样的平衡 显然不是通过暗箱操作,用不法手段交易的结果。葛教授把人家的常规做法称作“潜规则”,要么是用语不 当,要么是酸葡萄心理在作祟,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至少,国内的读者都不能服气。对此,不妨 听听网友的说法吧:“诺奖的科学领域中国压根连个边都没资格碰下,你们就只有剩下在一边说风凉话的 12 人品了。”“和中国评院士相比,诺奖那点就不好意思称潜规则了。” ⑤社会浮躁,科学界难免受到这方面的精神污染。越是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 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 GDP 贡献挂钩的研究目的,也是遵循“无意插柳”的原则,那些为经济利益而展 开的研究,失望的可能性也往往较大。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 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信。目前来看,在科学界,这样的自信是不是稍嫌不足呢? 1.围绕“诺奖潜规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2.为什么说“这样的疗治方式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3.结合文本,谈谈你认为中国科学界应如何缩小与“诺奖”的距离?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 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 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沿线国家深 入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 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 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 年来,已有 70 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 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2015 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 1 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 49 个国家的直 接投资额近 150 亿美元。从驰骋于亚欧大陆的中欧班列到非洲东海岸的道桥施工现场,从中南半岛的跨国 铁路项目到南亚次大陆的现代化港口,“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 厚福利。 “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 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 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 2016 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 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 514.5 亿美元。凡此种种,反映了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 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 2016 年 7 月 27 日《人民日报》《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有删改) 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给白俄罗斯不仅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 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 13 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 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 年 7 月 26 日) 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 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等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 37 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 一路”沿线 64 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 2016 年的评估相比,2017 年, 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的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 地区仍在南亚和西亚、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上看,中 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 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三点: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中国证券网《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2017 年 1 月 15 日,有删改) 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战略,而且都认为该战略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 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 B.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 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C.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 一路”战略是非常支持的。 D.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 2016、2017 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战略,说明最近几年“一带一路”一直是我 国经济发展领域的热点。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为我们展 现了国家战略。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 现代化进程。 14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 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E.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有所不同,但对事件 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一、【2018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 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 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 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 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 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 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于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 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 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客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 特性,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0 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 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 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 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 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 宏伟计划——一项投资 20 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 年 12 月) 15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 月 2 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施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 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 23 亿元人民币。3 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 设施的国家。日本的 J-PARC 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 展得实在太快了,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 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 围住。潘建伟是利用 2016 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 年 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 学领域,中国正在跨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 年 5 月 7 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 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 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 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 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 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 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 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 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 16 二、【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 I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 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 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 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 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材料二: 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视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该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观众收视率 与总体观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观众相对于总体观众的收视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 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观众的收视倾向高于平 均水平。 材料三: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 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 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 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 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国家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 材料四: 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 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用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 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 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 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 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 17 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 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蕙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 节目播出方式。 B.根据材料二中性别、年龄、学历这三项,我们能够了解到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观众构成和集中度 的基本情况。 C.2011年,在71个大中城市的观众调查中,中央电视电台纪录频道观众构成最高的三类人群分别是: 男性、45~54岁以及高中学历。 D.根据材料二可知,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地攀升。 E.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制作管理模式较为健全,它在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方面不存 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初期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的不同。 三、【2016 年高考课标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 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 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 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 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 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 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 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18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 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 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 二十余卷。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一旦 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 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 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 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 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 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耒 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 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 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 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 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 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 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 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 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 《顾亭林诗文集》等。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 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19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 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 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弟子潘耒 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 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 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 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四、【2015 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 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 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 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 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 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 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土壤中的种子在冬季感受到低温,打破休眠状态,预备好在春天来临、土壤 回暖时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 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 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结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 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更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雀麦草, 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因为比起其他 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得 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 20 结的种子也比较少,但是存活的几率通常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 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 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 以避免那些被埋得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 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它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 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 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 Pfr,Pfr 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 Pr 型 分子。Pr 对 Pfr 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 Pr 对 Pfr 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 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 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 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 1。植物透过 Pr 对 Pfr 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 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 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 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有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 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 以底下的种子会感觉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 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 年,有删改) 1.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 3.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 闯关检测 一 1.A 21 有对其贡献进行评价。 2.AE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 项,“学会自己创造条件学习”是陶行知先生教他的, 不是他“悟出”的。E 项,“详细介绍了伍必端先生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说法不准确,材料只是截取 了其艺术生涯中的一些片段进行了介绍,不算“详细介绍”。 学@# 3.①接受过完整的绘画教育。②思想先进,他的创作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③重视基础,勤于练 习。④有留学经历,眼界开阔。⑤勇于创新,有自己的艺术风格。 二 1.华人这一次没有得到诺贝尔奖,国人积久的愿望没有实现,心理很不舒服(心里失望),就认为诺奖评选 有潜规则,喜欢“锦上添花”,压制新人,(或怨天尤人或喜旧厌新)以此获取短暂的心理平衡(或为自己 开脱)。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结合前三段“也有轮流坐庄的潜规则,同时喜欢‘锦 上添花’”“怨天尤人,找借口给自己开脱”“好像我们的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是风水没能轮流到咱 们这边、是因为诺奖评选‘喜旧厌新’所致”等话语可以概括出“酸葡萄心理”的具体内容。 2.酸葡萄心理可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平衡,或许可以转嫁中国科学界的声誉危机,但不利于审视自己的研究 状况,不利于改进自己的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对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与提升是极为有害的。 【解析】本题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第三段中“拿中国潜规则的行规,用猜疑的办法曝诺 奖‘潜规则’的光,也许能让中国公众心理获得短暂的平衡”一句可见,酸葡萄心理所获得的只是一种 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方式不能“审视自己研究对象的合适与否、研究方法是否科学,进而改进自己的 研究,缩小和诺奖成果的差距”,不利于中国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因而“有点饮鸩止渴的感觉”。 3.对科学研究和评奖要有科学的态度,克服浮躁心理、酸葡萄心理,保持与世俗的距离;在研究项目上杜 绝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思想,踏实进行科学创新研究和科学价值高的项目研究;建立起真正的科学自信, 22 失败了不气馁;了解并熟悉国际规则,遵循规则进行研究,克服中国科研领域的弊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文本中的关键句子,如“越是 这样,我们的科学界越应该保持与世俗社会的距离”“杜绝将科学探索和 GDP 贡献挂钩的研究目 的”“失望不气馁,失望不说酸溜溜的话语,为获奖者的成就真心喝彩,这样的心态才是真正的科学自 信”以及整篇文章对诺贝尔奖为代表的国际规则的论述,进行概括整理即可得出此题答案。 三 1.A 2.AE 【解析】B 项,材料一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C 项,“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D 项,“可见其是最权威的”说 法过于绝对,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的报告可以说是严谨、客观的,但不能说“最权威”。 3.①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 来了商业的繁荣。②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 现共赢。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题目要求考生谈对“一 带一路”的认识,考生需注意应根据材料来谈。材料一先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对“一带一路”的 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材料二则是介绍了白俄罗斯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持;材料三对《2017“一带 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介绍,对 2016、2017 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分析。由 此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具有历史渊源、“一带一路”促进了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 机遇与风险并存。 高考链接 一 1.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 些领域”错误,属于强加因果。原文是“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 决。”选项改为因果论证,使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的问题范围 扩大到了为涉及“基础科学家研 23 究领域”。 2.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错,原文是“与此 形成对照的是欧洲 2016 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 12 亿美元”,说明欧洲投入巨额资金错误,同时“首 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无中生有。 3.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 《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 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明白题干重点“报道的侧重点”,就是要概括出每 一则材料的主要信息;第二步,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即找出材料如何体现报道的侧重点的,所以作答时 可以采用事例和观点相结合的形式。 @#网 二 1.D 【解析】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原文有“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 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给电视观众的是 “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2.BC 3.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开播初期采用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②美国国 家地理频道采用的是制播分离的运营模式,节目的制作与播出相对分离。 【解析】这是一道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题目,要想答对,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把答题区间找对,从 中筛选出对答案有帮助的信息,然后还要会概括,要点要简洁,尽量使用文中词语。由“材料三”可知, “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 式”,由“材料四”可知“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 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 三 1.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A 给 1 分;答 C、E 不给分。 24 【解析】选项 A 对应的原文是“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 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前后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中是“更重要”,不严密,所以 1 分;C 项中的原 文在游历过程中编写的书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选项中的另两部书籍不是此间编写的, 选项混淆范围;选项 E“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文中无据,无中生有。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 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顾炎武的“治学特点”,前面又有 限定“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看”,可见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在文章的第二段,提取重 点词语“严谨笃学”“学术创新”“不断增改”“供后人研讨”。然后从“创新”“增删”“严谨”的角度 分条作答。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 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4.示例 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 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注意解释“天下兴 亡,匹夫有责”体现出顾炎武的“普通人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思想和“强烈的家 国情怀和忧国忧民”的精神品质,然后分析现实意义“成为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一部分”“教育后人有 担当意识和爱国奉献精神”。 四 1.①用分娩的不可逆转和攸关生死来比拟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印象深刻。②使 用专业术语和数据来说明日光被遮蔽前后红光/远红光的比率变化。语言平实准确,令人信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回答句子的语言特色时,应抓住该句子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 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第①句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种子选择发芽时机的重要性;第②句 用语专业,且列举了相关数据,其中的“大部分”“远小于”等使文章语言准确严谨。 2.①(扁蓄)种子感受到冬季的低温才结束休眠,在春天发芽。②(羊腿藜)不休眠的种子和休眠的种子, 各选择不同的时机发芽。③(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种子选择全部在秋天发芽。④(有的冬季一年生植物) 种子部分在秋天发芽,部分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 25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应抓住“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 及格”这句话,对前文所列举的种子的发芽行为进行归纳总结。 3.①翻动土壤后有些种子到达离土壤表层较近的地方,那些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能感知到光而发芽。②翻动 土壤除去了土壤表层的隔绝物,深埋土中的杂草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而在春天发芽。查看更多